⑴ 零售与批发只相差10元,当中有什么商业道理
你就用最简单的方法想就知道了,比如开一家店。从公司直接进货卖给固定的销售商肯定是用批发价给的,赚的是量,不认识平时来买少的几只,都用零售价给啊!用量补充利润,一帮都是这样,如果现在这经济还用利润来充实生意是做不下去的。压价都压死了。还有一种是调货,从别人这里调过来卖给另一个人,就中间的利润底,价格也高出来。自己从厂家直接进过来就不一样了/
⑵ 我国2010年全年人均GDP多少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人均按人口推算是25055元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连续5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041万吨,增产305万吨;早稻3158万吨,增产6万吨;秋粮37651万吨,增产2379万吨。油料、糖料预计分别增长12%和6%以上。肉类产量继续增加,生猪生产恢复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7250万吨以上,增长5.9%;生猪年末存栏增长4.5%。
2.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分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9.9%。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3.2%,轻工业增长12.3%。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1.6%、15.8%和1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7%。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066亿元,同比增长4.9%。在39个工业大类中,31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8167亿元,增长26.1%,加快0.3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4124亿元,增长21.5%。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56亿元,增长54.5%;第二产业投资65036亿元,增长28.0%;第三产业投资80875亿元,增长24.1%。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1.3%、33.5%和26.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4.国内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城乡消费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5亿元,增长22.1%,加快4.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753亿元,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91199亿元,增长21.5%;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5404亿元,增长24.7%。
5.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下半年逐步回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4.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65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5.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82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9%,12月同比下降1.1%,全年涨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涨幅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6.5%,12月同比下降0.4%,全年涨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6.进出口全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四季度增速回落较多。全年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18.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际初级产品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四季度进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长4.3%。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
7.城镇新增就业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353亿元。
8.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加快,贷款增加较多。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47.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8%,加快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6.6万亿元,增长9.1%,回落12.0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4万亿元,增长12.7%,加快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3468亿元,比年初增加49114亿元,比上年多增1279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66203亿元,比年初增加76863亿元,比上年多增22985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3844亿元,比上年多投放541亿元。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加深和蔓延,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切实落实好促进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90122_402534594.htm
⑶ 批发的批发体制
批发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商品购销量增大,流通范围扩展,生产者相互之间、生产者与零售商之间直接进行商品交换,常有困难或不方便,于是产生了专门向生产者直接购进商品,然后再转卖给其他生产者或零售商的批发商业,商业部门内部有了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分工。批发业务一般由批发企业来经营,每次批售的商品数量较大,并按批发价格出售。商品的批发价格低于零售价格,即存在着批零差价,其差额由零售企业所耗费的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商业批发是生产与零售之间的中间环节。通过商业批发活动,使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起到组织和调动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作用。还可通过商品储存发挥“蓄水池”作用,平衡商品供求。
从国外批发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批发与零售贸易的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然而批发商品交易额依然呈上升趋势而且其在商品流通环节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0年中国大中型批发企业达到19482家,年末从业人数达到274.8万人,实现商品购进额15.76万亿元、商品销售额17.43万亿元,期末商品库存额1.21万亿元。从经济效益来看,2010年大中型批发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2万亿元,创造利润总额4854.3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为7.7%。
随着商品流通改革进入纵深阶段,批发萎缩对流通效率的严重制约已经从实践层面对“批发无用论”做出了否定的论断,效率与成本将最终取代环节数量成为衡量商品流通渠道环节合理与否的核心指标。我国批发业面临着与生产环节、零售环节形成以效率为目标的协同机制,重振批发业的重大任务和使命。
批发企业需要解放思想,积极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物流设施更好地为生产商和零售商服务,从而提高整体流通效率。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需要纠正对批零结构调整的传统政策取向,积极引导批发业的改革创新发展。
⑷ 这几年中国零售业的销售总额是多少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中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平均规模为94人,而同期国内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20人。将中国的零售企业上海华联与沃尔玛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与之有相当的差距。从连锁经营看,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这种零售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规模经营优势的发挥。
出现快速膨胀式扩张
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快速膨胀式扩张,主要表现为在扩张布点的同时,轻视了单个店铺和单位面积经营的效益增长。比较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这表明在一个总的高速增长市场环境中,单店收入潜在的同步增长效应似乎已经完全被新开店潜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这样的盲目扩张将制约零售企业的成长。
经济效益欠佳
在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1998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谷底,全行业净亏损0.3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有所回升,达到54.3亿元,但企业的盈利仍没有恢复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纵观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更为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业效益较好的1994年则为2.25%。效益欠佳的问题成为制约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区域差距扩大
受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为1748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占全国的比重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487.6亿元,比199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的比重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3329.1亿元,比1995年增长79.3%,年均增长率为8.7%,占全国的比重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地带零售企业的效益情况看,2002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为净亏损;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占全国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两个地区。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都是规模化发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
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是实现企业规模化的一条捷径。由于中国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上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新增店铺必然激化区域竞争,因此,兼并收购将成为中国零售市场重要的扩张方式。同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经营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虽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在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几年大型综合超市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地方产品较丰富的城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以销售生鲜商品、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有增加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店中,除家电专业店、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眼镜专业店外,办公用品专业店、家居饰品专业店、体育用品专业店等都将有大发展。折扣店业态,对一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企业等,是一种极有吸引的新型业态,尤其在新型零售业态不太发达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无店铺销售业态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中国营销技术的提高出现发展态势。
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强大多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商业管理自动化。零售企业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如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以信息处理为手段的商业自动化管理模式。商业管理自动化渗透到企业的购销、存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零售百强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技术代表了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未来几年内,科学管理将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外资份额继续扩大
自1992年中国实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部署,并夺取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4年12月11日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届时外资大举进入,凭借其战略管理优势、流程管理优势、零售业态优势,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份额。
2004年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量稳定增长,全年的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城乡间和区域间的结构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
2005年上半年,中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79.8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零售额736亿元,同比增长18.3%。在所统计的二十八大类商品中,共有二十四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加,且二十一类商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都在百分之十以上。
⑸ 批发零售业的零售发展
商品交易市场概况
根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867个,总成交额达1631.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市场122个,总成交额达1512.3亿元,交易规模非常庞大。
表1:2007年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单位:个) 项 目 全市 各区 各县 项 目 全市 各区 各县 商品交易市场总数 867 819 48 煤炭市场 1 1 亿元市场 122 119 3 木材市场 4 4 综合市场 411 382 29 建材装饰材料市场 82 79 3 工业品综合市场 18 16 2 粮油市场 4 4 农产品综合市场 393 366 27 干鲜果品市场 2 1 1 专业市场 386 377 9 水产品市场 3 2 1 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 86 85 1 蔬菜市场 19 18 1 食品饮料烟酒市场 11 11 肉禽蛋市场 1 1 家具市场 30 30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1 1 小商品市场 45 45 计算机市场 12 12 文化、音像、书报杂志市场 4 4 通讯器材市场 5 5 旧货市场 26 24 2 花卉市场 18 18 机动车市场 17 17 五金电料市场 11 11 金属材料市场 4 4 其他市场 70 60 10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表2:2007年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 (单位:万元) 项 目 全 市 各 区 各 县 项 目 全 市 各 区 各 县 商品交易市场总计 16313666 16113845 199821 煤炭市场 212 212 亿元市场 15122746 14989325 133421 木材市场 5301 5301 综合市场 7959755 7876441 83314 建材装饰材料市场 816743 807146 9597 工业品综合市场 33384 29274 4110 粮油市场 549919 549919 农产品综合市场 7926371 7847167 79204 干鲜果品市场 25098 24477 621 专业市场 8061534 8012043 49491 水产品市场 45943 45680 263 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 458013 455267 2746 蔬菜市场 168623 137070 31553 食品饮料烟酒市场 43775 43775 肉禽蛋市场 378 378 家具市场 413482 413482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471 471 小商品市场 367009 367009 计算机市场 1331635 1331635 文化、音像、书报杂志市场 132955 132955 通讯器材市场 1690 1690 旧货市场 60304 55593 4711 花卉市场 43954 43954 机动车市场 3022831 3022831 五金电料市场 203220 203220 金属材料市场 369978 369978 其他市场 292377 225361 67016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本年度居民消费需求情况
前三季度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58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07年同期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3356.1亿元,累计增速2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7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389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1%。
表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指标 本年 上年 为上年同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561239 27758061 120.9 吃类商品 8551767 7076605 120.8 穿类商品 3030404 2547429 119.0 用类商品 19304364 15813170 122.1 烧类商品 2674704 2320857 115.2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表4:截至9月份北京市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 指 标 累计 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577 12.2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2101 5.7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9389 13.1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545 12.4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从上述几个表中可以看出,今年北京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了一个稳定的增长,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总量都在稳固的提升。从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增速图中来看,增速最快的在07年12月份至08年1月份这段时间,这是由于春节的原因,之后增速曲线再平缓递增,高于去年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批发零售行业一直都在不断的增长。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景气状况
表5: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景气状况: 2008年3季度 项目 本期实际 比上期增减 比上年同期增减 下期预计 一、企业家信心指数 134.4 -17.2 -38.0 125.6 二、企业景气指数 159.7 -7.8 -15.0 160.2 三、分类景气指数 购货合同 118.2 -16.3 -37.4 118.3 商品购进价格 84.8 31.6 14.7 94.5 商品销售额 120.9 -12.1 -44.8 110.9 其中:出口 67.5 -20.9 -61.3 74.7 商品销售价格 109.7 -13.9 -8.3 101.0 商品库存情况 112.8 -9.7 -21.4 123.8 经营费用(营业费用) 59.9 3.5 -35.3 74.1 竞争能力 154.0 -7.1 -12.5 124.3 盈利(亏损)变化 143.4 -6.7 -22.9 143.8 资金情况 117.9 -9.4 -32.6 121.6 企业融资 116.6 -8.4 -21.5 111.5 货款拖欠情况 119.4 36.6 16.2 105.4 劳动力需求 122.1 2.8 -25.3 116.8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102.1 -12.1 -33.3 97.0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家信心指数还是企业景气指数,今年第三季度较去年同期都成下降的趋势。从分类景气指数中看出:签订的购货合同比上期下降16.3%,较去年下降了37.4%,下降幅度较大;商品购进价格却在不断的攀升,从一定程度说明了商家的进货成本在增高;无论从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格还是商品库存情况都程下降的趋势,说明从事批发零售行业的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都在下降,从而使得企业资金情况愈加困难,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因为经营的困难使得相关企业贷款拖欠情况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做相关行业客户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察其经营情况和信用状况等。
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增幅达到9%左右;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470亿元左右。要提升发展零售业,建成国际化的现代都市零售商业体系。扶持品牌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行业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从宏观政策上看,政府对于批发零售行业的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无论从政策导向、税收和融资渠道上都有很大的支持。尽管目前的危机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政府政府决定投入4万亿资金,用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北京市政府决定投入1200-1500亿资金,带动投资1万亿来刺激北京市的经济发展,这对于全市各个行业都是非常振奋地消息。因此,在确保风险的情况下,我行应继续加大对于批发零售行业的资金支持,扩大信贷规模。
⑹ 中国十一五期间2006到2010年每一年的广告经营总额和GDP 广告经营总额占GDP的比重
GDP的核算原理 GDP是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GDP及其构成。 (1)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相加,得到GDP。(2)收入法也称为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GDP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GDP。 (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GDP最终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GDP及其构成。目前我市在GDP年度核算中同时采用这三种方法进行核算,互相验证,以确保数字的准确性。 2、GDP的计算方法 实际核算中,GDP就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我们现行的GDP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其他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基本计算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现价和不变价计算方法。 收入法计算GDP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它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津贴和其他收入,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对于个体劳动者来说,其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补贴的差额。生产税大致包括销售税金、进成本税及各种附加和规费,补贴视为负税处理,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收入等。 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按实际计提的折旧计算;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等按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计算虚拟折旧。 营业盈余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3、GDP数据的质量控制 在GDP核算方法上,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核算体系和科学的质量控制办法。目前较常用的是:1、利用相关指标进行验证;一是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情况:二是看GDP增幅与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是否相适应;三是看人均GDP的增幅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是否相适应。2、对不同行业的增加值率进行控制,确定上下限,一般控制在规定的幅度之内。3、GDP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核算,不同于传统的1+1=2的汇总模式,在核算过程中还运用了抽样调查和有关部门的资料,;同时,每次重大普查结束后,都要根据普查结果对相关行业数据进行验证和调整。 要达到统计结果的客观公正,首先要保证原始资料的准确性。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以全面报表为主,基层单位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报表,然后层层汇总到统计局。这种调查方法涉及单位多,需要大量统计人员,有限的资源无法保障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统计技能的培训,因而无法保证基层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抽样调查涉及的单位少,需要的统计调查人员相对较少,统计部门有能力进行统计技能培训,从而能够提高基层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目前,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城乡住户调查、价格调查、1%人口调查、规模以下工业等统计领域采用了抽样调查方法。全国首次经济普查之后,将在服务业扩大建立抽样调查制度,拟对广告咨询、物业管理、律师服务、会计师服务等服务业企业采取抽样调查方法。第二,采用超级汇总法。为了避免统计调查数据在层层汇总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国家统计局对一些重要的基层统计报表采取了直接汇总的方法,比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大型批发零售餐饮业的财务状况、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等抽样调查数据已经采用的了这种汇总方法。第三,加大执法力度。对虚报、瞒报、拒报或干扰统计数据等统计违法现象进行查处。这些措施对于维护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⑺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2010
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根据对
2010
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并结合与
09
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对比。
2010
年总体,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持续增长。
以下为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
一.经常项目
2010
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
3054
亿美元,较
09
年增长
17%
。
1.
货物贸易
2010
年,
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达历史最高,
但较之
09
年,
2010
年货物贸易未出现大幅增
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顺差
2542
亿美元,较
09
年增长
2%
,其中
10
年我国出
口总值为
15814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1%
;进口总值为
1327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9%
。由
于我国
10
年货物贸易,
货物进口增速
>
货物出口增速,
所以
10
年与
09
年相比,
货物贸易规
模相当。
2.
服务贸易
2010
年,
我国服务贸易收入
1712
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
32%
;
服务贸易指出
1933
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
22%
;逆差
221
亿美元,下降
25%
。
10
年我国服务贸易呈现以下特点:服务贸易
总体规模继续保持增长,
且贸易逆差缩小。逆差主要来源于运输,
旅游,保险服务和专有权
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
其中,
近年来旅游支出的增加与我国国民收入增加,
出境旅游热
等密不可分。
3.
收益
2010
年,我国收益顺差大幅增加,顺差
30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3.2
倍。
10
年我国对
外置产规模的扩大,
投资收益为
182
亿美元。
同时。近年来国际劳务往来密切,越来越多的
国人选择海外工作,
10
年,我国海外务工人员劳动收入大幅上涨,劳务报酬净流入
122
亿
美元,较
09
年增长
70%
。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
2010
年,由于欧美等国的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略有震荡。
10
年,资本
和金融项目顺差
2260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5%
,外债规模略有上升,外汇贷款增加。
1
.
直接投资
1.1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
2010
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流入
2068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42%
,撤资清算等流出
217
亿
美元,下降
32%
;净流入
1851
亿美元。从外国来华投资的产业结构看,
2010
年。制造业,
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银行业,其他金融机构,保险业,证券业受到外资青睐。从
在华投资流向看,
外国资金依然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虽然西部少数省份外资直接投资增速,
但投资量依然很小。
1.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2010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入
678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41%
,撤资清算等流出
76
亿美
元,下降
83%
;净流出
602
亿美元,增长
37%
。从投资目的地来看,我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
接投资去向依次为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北美和非洲;从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我
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涉及商务服务业,
采矿业,
制造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业,
房地产,
建筑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等众多领域;
从投资方式看,
我国非金融部门的对外
直接投资中。
,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跨国并购趋
于活跃。
三.证券投资
2010
年.证券投资项目净流入
240
亿美元,较
09
年下降
38%
。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
资净流出
76
亿美元,
09
年为净流入
99
亿美元;
四.储备资产
2010
年,我国新增国际储备资产
417
亿美元,较
09
年新增额扩大
18%
。其中,外汇储
备增加
4696
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增加
22
亿美元。
⑻ 某企业零售企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2010年3月,该商业零售企业销售商品收入(含增值税)41200元。
1、因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率3%
2、分录为:借: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412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000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1200
3、计提增值税附增税金
借: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44
贷:应交税费--城建税 84
贷:应交税费--教育附加费36
贷:应交税费--地方教育费24
4、期末结转
(1) 借:主营业务收入40000
贷:本年利润40000
(2)借:本年利润144
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