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湖北石首在哪,那有什么优胜之处
湖北省石首市
现任市长 张善彩
成立时间 1986年8月
行政级别 县级市
面积 1427平方公里
人口 62.62万人(2002年)
电话区号 0716
邮政编码 434400
石首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隶属地级荆州市管辖。
概括
石首位于湖北省南部。东经112°13′-112°48′,北纬29°30′-29°57′。南邻湖南南县、安乡、华容、北抵江陵、东靠监利、西接公安。面积1427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614106人。
市人民政府驻绣林街道。邮编:434400。行政区划代码:421081。区号:0716。拼音:Shishou Shi。
石首分江南、江北两大块。属平原,兼有山岗。江南为高亢平原,中间以平地为主,江北为平原。整个地势略呈西北高、中间低、向西南倾斜,地面海拔一般在31米—36米之间。东有桃花山,中部有列货山、主峰高626米,西南有六湖山,属武陵山余脉。境内河湖密布,河网、湖泊、洼地密集交错,堤垸较多。长江由西向东蜿蜒而过,有九曲回肠之称。
石首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的石首山为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自竟陵南至大江、并无岗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石首者, 石自此而首也”。唐、虞、夏时,属荆州之域,秦属南郡。三国时,先后属蜀、吴。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建县。其后历属荆府、江陵郡、江陵府、山南道、荆南府、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沔阳专区、荆州地区、荆州市等。1984年石首被湖北省列为全省9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88年被列为全国对外开放城市。
市政府所在地绣林,以汉刘备“挂锦在山, 结绣如林纳孙夫人于此”而得名。名胜古迹遍及城乡,三国遗址比比皆是。古代大诗人杜甫、陆游、黄庭坚等慕名来游,在此撰写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文。远在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孙权在此联谊抗曹。元末至清代,先后有农民郑肖庄,徐兴元、丁大旺等聚从起义,土地革命时期,周逸群、贺龙来石首唤起农民革命,中共石首中心县委、中共鄂西特委、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机关驻境内年余,使石首一度成为洪湖苏区的中心所在。抗日战线时期,石首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石(首)公(安)华(容) 县委和行政委员会驻地。解放战争时期,石首是中共江(陵)监(利)石(首)县委、县政府、武装指挥部的前哨阵地。1949年7月28日石首解放。
石首历代名人辈出,明代有“三阁老(宰辅)”(张壁、袁宗皋、杨溥) 、“两尚书”(王之诰先后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一太史”(曾可前)。新中国建立后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干部、高级将领有: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黄松央,中央候补委员王尚荣,原空军党委副书记、副司令成钧,原装甲兵副司令顿星云,原空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委员傅传作,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刘精松。
历史沿革
以有石孤立于石首山而得名。 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置石首县。1949年属沔阳专区,1951年属荆州专区。1955年析县境西北部分地另置荆江县。1970年属荆州地区。 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首县,设立石首市(县级)。
2000年,石首市辖2个街道、11个镇、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0264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绣林街道 71472 笔架山街道 49129 新厂镇 42332 横沟市镇 37831 小河口镇 31363 桃花山镇 23611 调关镇 45052 东升镇 37280 东方镇 17790 高基庙镇 40436 南口镇 28177 高陵镇 34580 团山寺镇 29760 人民大垸乡 53614 焦山河乡 23703 久合垸乡 25830 天鹅洲经济开发区虚拟乡 10689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石首市辖2个街道、11个镇、1个乡。共有29个居委会、274个村委会。
绣林街道 办事处驻绣林,人口70587人,面积35.9平方千米。辖6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桥南、解放路、槐树堤、太平坊、南岳山、车落岗、粟田湖、玉皇岗、金银垱、路家铺。
笔架山街道 办事处驻笔架山,人口70068人,面积56平方千米。辖7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建设路、朝天口、北门口、徐家铺、张城垸、孙家拐、新洲、张城垸、沙银、国强、松水桥、断岗口、南港子、郭家铺、周家剅、易家铺、梅家嘴。
新厂镇 镇政府驻新厂,人口43314人,面积94.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民建、新厂、张家台、杨家潭、高家槽、三元沟、茅林口、北垸、杨家台、万家剅、陀阳树、银海、赵家湾、王家垱、六腰垱、蛟子、上闸、葵花、泥北、卫国。
横沟市镇 镇政府驻横沟市,人口38521人,面积8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百花台、沙包洲、马家棚、挖口子、南洲子、秦家洲、重阳岗、羊子庙、熊家台、木剅口、拦河坝、罗家台、汪家山、烂船头、江家岔、泥港子、新沙、朱家渡、溜口子。
小河口镇 镇政府驻小河口,人口38401人,面积226.5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永安、小河口、中洲、永和闸、新河、黑瓦屋、毕家铺、河沟子、合兴、南河口、新江、南河洲、杨波堤、天心洲、神皇洲、郑家台、季家、半头岭、黄沙堤、杨苗洲、老洲岭、柴码头、三户街、小河口。
桃花山镇 镇政府驻九佛岗,人口21979人,面积99.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桃源、九佛岗、石华堰、王李场、小石桥、马鞍山、子童阁、古井口、梁老山、吴家当、漆家铺、李花山、鹿角头、青竹沟、望夫山、长江、五码口、白洋林。
调关镇 镇政府驻调关,人口45189人,面积107.9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金台、琴台、石戈垸、高家岭、伯牙口、斑竹岭、革家铺、指路峰、桂家铺、连心垸、黄陵山、金台、披甲湖、转王庙、沙湾、观音庵、火炬、沙咀、新河洲、南湖、槎港、北湖、章华。
东升镇 镇政府驻东升,人口62620人,面积173.1平方千米。辖3个居委会、33个村委会:滑家垱、焦山河、平安、东升、屯子山、童子岗、凤山、土城垸、三家垸、庄家铺、陈家铺、长堤寺、毕家塘、梓南堤、新堤口、王海、花鱼湖、两湖、黄家潭、鸭子湖、南河头、月亮湖、马船、显忠庙、大杨树、走马岭、关路圻、歇马庙、八角岭、蒋家冲、董家剅、杨林、三合垸、余家棚、新港、鸭堰桥。
高基庙镇 镇政府驻高基庙,人口45562人,面积7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向阳、柑梓树、津南、长岭岗、荷伍当、马家垸、王家咀、保真堂、谢家铺、沙河、肖家岭、百子庵、邓家岭、喻家碑、桥堰堤、刘家场、打鼓台、俞家铺、显海坛、长河、高桥、广腾街。
南口镇 镇政府驻南口,人口30388人,面积97.4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永新、南尖上、官剅口、上官洲、古夹垸、新垸子、白沙洲、雷家沟、街河子、柳湖坝、官家铺、二郎庙、大剅口、老山咀、石平、陈币桥、朝门台、永福。
高陵镇 镇政府驻高陵,人口35036人,面积8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公主桥、高陵岗、月堤拐、官山垱、枯林桥、周家湖、三兴公、石安、徐家岗、多子桥、长港、杨同嘴、固城湖、王家岗、晏家港、栗林嘴、谭家洲、瞿家湖、茅草街、牛车墩、流合垸、三字岗、黄陵公、谭家园艺场、何家园艺场。
团山寺镇 镇政府驻团山寺,人口31329人,面积6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连心桥、官山当、白果庙、过脉岭、白家荡、木榨湖、黄古山、鹤湾、北河口、小新口、长山、长林嘴、风波岭、牛头山、六波庵、虎山头、王家场、新码头、曹家场。
大垸镇 镇政府驻垸子口,人口52788人,面积14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5个村委会:垸子口、垸子口、黄金湾、新桥、和丰、三叉港、普圣寺、杨柳沟、保南湖、合民、焦家铺、东河头、北碾、中岭子、古长堤、五大桥、岳家、四岭子、六公湖、合光、鱼尾洲、天星堡、谭子拐、泥南、新堤、黄金剅。
久合垸乡 乡政府驻久合垸,人口25312人,面积54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江波渡、更名垸、油榨嘴、打井窖、横风岭、潭子口、獾皮湖、殷家洲、下堰口、西江波渡、毕家荡、保合垸、焦市、袁家垱、宜兴场、窑拐、新字岗、吓市。
其他(天鹅洲经济开发区) 驻沙滩子,人口12076人,面积77.5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沙滩子、紫码头、三户街、河口、天鹅、沙口、千字头。
人口情况
石首市1997年总人口数为63.73万人。出生率为11.5‰,死亡率为4.1‰,自然增长率为7.4‰。汉族人口63.6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 99.83%;少数民族人口0.1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0.17%。农业人口49.26万人,非农业人口14.47万人。男性人口32.93万人,女性人口30.80万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47人。
矿产资源
截止到1997年底,石首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1种,矿产地2处,已探明的主要矿产有石英石、石英砂、独居石、花岗岩、钾长石、方解石、云母、铜、铅、锌、磷等,位居全省前五名的有花岗岩矿产, 主要矿产探明的储量:花岗岩14亿吨,独居石1145吨,铜836吨,铅566吨,锌292吨。
旅游资源
截止到1997年底,石首内重点风景名胜区共有70余处,自然保护区共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省级的有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市级主要旅游区是桃花山、走马岭等8处。当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万人次。
交通情况
1997年,市公路干线有石石、藕团、公石、秦黄等共4条。客运周转量5.55亿人公里,客运量1890万人,货物周转量12.67亿吨公里,货运量 1237万吨,其中,公路客运量为1890万人公里,货运量为1237万吨; 水路货运量为50万吨。
工业情况
1997年,石首共有工业企业单位(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30个,职工人数3.64万人,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11个,职工人数0.83万人。全市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58.14亿元,增长21.8%,完成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24.61亿元,增长20.4%。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产值31.39亿元,完成增加值13.29亿元,分别增长19.6%和19.5%;重工业完成产值26.75亿元,完成增加值11.32亿元,分别增长20.4%和20.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完成产值16.47亿元,增长8.4%;集体工业完成产值14.98亿元,增长20.6%,其中乡办工业完成产值11.17亿元,下降25.8%;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产值26.69亿元,增长29.6%。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1.56亿元,实现利税0.28亿元,盈利企业利润总额632万元;亏损企业9个,亏损总额687万元。
石首市的工业主要包括机械、汽配、纺织、建材、冶金、化工、 轻工、电子、食品等行业,其中冶金、机械、电子行业是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主要产品有钢材、汽车配件、水泵、机械工具、扎钢、光纤光缆、频率片、 人造水晶、精细化工、农用化工、磷肥、棉纺、麻袋、地毯、童装、彩印、曲酒、水泥、防水材料、人造地板。中型企业有水泵厂、麻纺厂、钢厂、汽配二厂、磷肥厂、金属支柱厂、制动阀厂、汽车车身厂、地毯厂、无线电器材厂、石英地板厂。
石首有两家大型企业,分别是楚源化工集团和吉象木业石首分厂。其中文明全国的楚源化工集团以污染闻名于世。
农业情况
1997年,石首市农业总产值23.31亿元,农业增加值15.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1%,农业总产值中,农业13.24亿元,林业0.21亿元,牧业7.72亿元,渔业2.14亿元。1997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02.72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50.04千公顷,经济作物44.6千公项,其他作物8.08 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1.66万吨,棉花总产量1.75万吨,油料总产量3.96万吨。全年造林面积2.21千公顷,截止到1997年底,森林蓄积量为 99.95立方米。截止到1997年底,全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的13个,主要包括农产品转化型示范区:万亩意杨丰产基地、城郊百万肉鸡养殖基地;外向型农业示范区:5亩河蟹养殖基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型示范区:万亩名优果特生产基地、万亩水利123工程(1亩田,2千斤谷,3千元收入)、万亩渔鸭立体养殖基地;高科技农业示范区:1000头氨化养牛基地; 万亩高产棉花示范区:千户百头亿元养殖工程、万亩亿元养猪工程、万亩棉花丰产带、万亩吨粮田;万亩优质棉花示范区;城郊型农业示范区;城郊千亩蔬菜生产基地。1997年,全市乡镇企业4067个,从业人员5.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6%;总产值48.9亿元,增长24.5%;利税总额3.46亿元,23.9% ;出口交货额0.23亿元。
B. 谁创办近代第一个钢铁厂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有248立方米高炉2座,8吨酸性转炉2座、10吨平炉1座,钢轨厂有800毫米轧钢机,还有铁货厂、熟铁厂、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鱼尾板道钉厂、自备电厂和轮船厂、码头,总投资546万两白银。汉阳铁厂初期资金不足,经营不善,焦炭无着,产品质量低劣,出现亏损。1896年,张之洞将钢铁厂交给实业家盛宣怀,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盛宣怀接手后,实行股份制,引入商家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为解决燃料问题,1898年投资建设萍乡煤矿。1902年进行拆转炉建平炉等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曾远销美国、日本,并为国内修建铁路提供了钢轨和零件近6万吨。在兴建汉阳铁厂的同时,张之洞还从德国购买采矿设备,建设大冶铁矿,铺设了30多公里轻便铁路,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采用近代技术开采的露天铁矿。该矿于1891年开始生产铁矿石,年产4万吨;1896年至1934年共采铁矿石1200万吨,其中340万吨供汉阳铁厂,860万吨运往日本。1907年,萍乡煤矿基建工程完成,年生产能力达90万吨。1908年产煤40万吨,焦炭18万吨。1908年,盛宣怀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联合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并新建150吨混铁炉,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1910年新建477立方米的第三高炉出铁。1909年至1911年建成30吨平炉4座。辛亥革命后,在大冶石灰窑新建铁厂,有高炉2座;汉阳铁厂又建477立方米的第4高炉和30吨的7号平炉,并相应扩大了萍乡煤矿和大冶铁矿的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价格猛涨,汉冶萍公司一度兴旺。
C. 武汉市那个地方可以买到渔鼓调DVD碟片
你要买的渔鼓调戏,就是江汉平原一带流行的皮影戏中的主要唱腔。也有以人在舞台主演的大型渔鼓戏,俗称肉皮影(现在已经要绝演失传了)。主演有关朝代演义的战争忠奸小说故事,如秦始皇并吞六国、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等。皮影戏虽以渔鼓腔为主,但也夹杂天沔花鼓戏、楚剧、汉剧腔调,五花八门,很有随意性,加上现代乐器及音响的配制,深感动听有趣,值得欣赏。
这些渔鼓戏及花鼓戏因政府文化部门不被重视,没有正规单位录制正宗碟片用以发行宣扬存档,都是私人录制,效果-般。有人要购买,在江汉平原-带都有卖的。当然,仙桃是主产地,想批发找仙桃商城某批发商。不过武汉好象很少有卖的。
D. 湖北有什么特产
鸡泥桃花鱼
在长江三峡附近的宜昌城,有一道传统的名贵汤菜,叫"鸡泥桃花鱼"。它是用桃花色、鸡脯肉、鱼肉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每当它端上席来,就如同开放了一朵清新艳丽的桃花,特别惹人喜爱。而且此汤汤味清鲜,鲜嫩软溶,营养丰富,是难得的汤中之上品。桃花色是这道汤菜的精华所在,但桃花鱼并不是鱼,它是一种水藻类的透明体。桃花鱼生于彝陵峡口和香溪河里,它与桃花共生死,在桃花盛开的时节,它也出现在荡漾的碧波中,只见它酷似一瓣瓣桃花,有的洁白无瑕,有的红妆淡抹,有的色呈乳黄,伴随着清清的水波而上下起伏,与香溪河两岸如同丹霞般的桃花交相辉映,使人难辨真伪。桃花谢后,桃花鱼也就无影无踪,回归到神秘的大自然中去了。 有谁知道这艳丽可人的桃花鱼,还有一段感人泪下的故事呢。西汉时期,香溪河边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女王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皇宫。后来,汉朝和匈奴和好,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是个深明大义的奇女子,主动要求出塞。临行之前,昭君回故里省亲,告别父老乡亲。昭君要离开故乡的时候,正值桃花凋谢的时候,只见满天落英缤纷,好似也在为昭君伤情。就在这漫天花雨之中,昭君告别了父母,告别了乡亲,告别了故里,登上了远行的小舟,小舟载着昭君缓缓离去,那满天的桃花竟似不忍昭君远去,都飞舞起来,落到香溪河里,追随着昭君的芳舟。远了,远了,亲人们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这哺育自己长大的香溪河也将与你永别了,昭君的心头涌起了无限的伤感,充满了故土之思,不禁含泪弹起琵琶,泪珠随着弦声溅落到那一片片的桃花瓣上,那被昭君的泪水浸透了的花瓣就变成了桃花鱼。就这样,昭君一路洒落的泪水,把满河的桃花瓣都变成了桃花鱼。船到彝陵峡口,琵琶弦断音止,那满河的桃花鱼也就隐进了桃花潭,告别了这位远去异国他乡的佳丽。今天,当人们来到宜昌,品尝鸡泥桃花鱼的美味时,这艳丽可人的桃花鱼仿佛还在向你叙说着昭君的故事呢!。
牛肉抠饺子
“牛肉抠饺子”是湖北沙市传统的风味名贵小吃。它选用优质籼米制成饺子皮,饺子馅用去筋牛肉为主,将之剁成肉泥,配以调料,在热油中氽炸两次而成。这种饺子的形状是口小肚大,肚内塞满了牛肉馅,因而叫做牛肉抠饺子。它的特点是:饺皮酥脆,落口化渣,馅心鲜香,余味绵绵。牛肉抠饺子传说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创意的呢!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只得去给财主放牛谋生。这个财主十分吝啬,朱元璋经常饿肚子。有一天中午,朱元璋实在饿急了,就宰了一头小牛,随便找了个坛子煨起牛肉来。饿急了的人什么都觉得十分好吃,朱元璋很快就吃了个精光,这顿牛肉的美味也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之中。怎么向财主交待呢?朱元璋从小就是个主意极多的人,他很快就编好了一番谎话,跑回去对财主说道:“不好了,小牛拱了地。”财主当然不信,急忙跟朱元璋一起跑到野地里去看,只见半截牛尾巴扎在地里,财主忙用力一拉,“土地公公”在地下学着小牛哞哞直叫,这下财主信以为真,说:“牛真的拱了地哩。”就这样,宰牛之事就给打发过去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吃腻了山珍海味,又想起自己偷吃牛肉的事来,就召来了自己的老乡、御厨张义,下令张义做一种坛子与牛肉同吃的食物来。张义经过仔细琢磨,反复试制,终于仿照坛子的形状,做出了牛肉抠饺子。朱元璋吃了之后,十分满意。朱元璋是个疑心极重的人,他一直害怕人们揭他的短,什么小时候做过放牛娃啦,当过和尚啦,等等,他认为这些事传扬出去会损害他当今圣上的威望。因此,朱元璋同样害怕对自己知根知底的老乡张义,疑心张义会把自己偷牛吃的老底泄露了出去,就想杀人灭口。张义探知这个消息后,赶忙偷偷地逃了出来,一躲就躲到了沙市,把制作牛肉抠饺子的技术也带到了沙市。从此,牛肉抠饺子就成为沙市的流行小吃。
湘妃糕
湘妃糕是湖北公安县的传统佳肴,现名三鲜头菜。三鲜头菜以鱼糕、鱼丸为主,加上猪肝、腰花、肚类等三鲜,辅以金针(即黄花菜)、黑木耳、冬笋等配料,使整道菜色调丰富,鲜嫩可口,是当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头等名菜。 传说三鲜头菜缘起于湘妃。湘妃是远古时代的贤君虞舜的妻子娥皇,她与妹妹女英共事一夫。有一次,姐妹二人跟随舜帝南巡,来到了今天湖北公安县城北的柳浪湖畔。湘妃原本身体就比较弱,再加上路途劳顿,感染上了风寒之疾,不思饮食,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女英见姐姐沉痛在身,辗转床侧,内心非常焦急,她想起姐姐平常最喜欢吃鱼,何不就近在柳浪湖中捕鱼,制成美味,以开姐姐的胃口。于是女英就让渔人伯翁捕了一尾鱼,叫厨师司马弼加工成美味。司马弼考虑到病人的特点,就剁去鱼头鱼尾,剔掉鱼刺,将鱼肉剁成肉泥,蒸成鱼糕。娥皇一尝,觉得鲜嫩可口,立时食欲大开。营养跟上了,娥皇的身体也就逐渐好了起来,可以跟随舜帝继续南巡了。后来,娥皇、女英虽然离开了柳浪湖,但鱼糕的做法却留了下来。人们在仿制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使得鱼糕的滋味越做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到清朝末年,人们又在鱼糕上面添加猪肝、腰花、肚类等三鲜,这道菜式最终定型,滋味也更加鲜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被定为当地的头等名菜。
孝感麻糖
“孝感麻糖”是湖北著名的地方风味名点。它以精制糯米、优质芝麻、绵白糖为主要原料,配以桂花、金钱桔饼等,用传统的配方精心配制,经过12道工艺流程,32个环节制成,孝感麻糖外形犹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扑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孝感麻糖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后来各地也都仿制,但味道就是及不上孝感本地的土产,故不相传,只有用孝感城关西门外城隍潭的“龙吐水”熬糖,才能制出上品的麻糖来。怪不得即使是孝感的制糖师,如若迁居他处,也会做不出原先的风味来呢。孝感麻糖的创制,据说与一个馋嘴的糖坊老板娘有关。这个老板娘因为有馋病,时常熬不住要偷糖吃。有一次,她正吃得津津有味时,看见老板进屋来了,慌得她赶忙把一碗糖丢进了装芝麻的罐子里,不想却被老板发现了。老板见糖上沾满了生芝麻,要丢掉实在心疼,要弄掉生芝麻又没有办法,不由得十分生气。这时,那个馋嘴的老板娘在边上说道:“有办法利用的,把它放在锅里烙熟,好吃得很呢。”老板一试,果然味道不错,后来,一位熬糖的老师傅从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由此创制出了孝感麻糖。
抓炒鱼条
抓炒鱼条是湖北潜江县的地方名菜,它的具体做法是:先将鱼肉切成一寸二分长的鱼条,挂上蛋清糊,在油锅里炸成半成品,然后再一把一把地抓起来,放进盛有糖汁的锅里,加上所需佐料,反复翻炒而成。此菜内嫩外酥,形如银条,很是诱人。 这道菜式的形成,与清朝官场吃喝之风的盛行有很大的关系。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潜江县官任上来了一名酷爱吃鱼的县官,此人来到盛产名鱼的江汉流域,真是得偿平生所愿,整天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做鱼吃,倒给他创造出了抓炒鱼条的技法。这一天正恰逢这县官做寿,他请来了满座宾客,然后故作神秘地令书童上菜。众人只见书童端上来一个上面覆盖着红缎的盒盆,却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新奇玩意。正在纳闷之际,县官放下了酒杯,笑着说道:“今日承蒙诸位抬举,本官无甚答谢,略备微薪,望乞诸君笑纳”。说完,掀开红缎,众人抬目一看,里面却是一堆堆白生生的小“银条”,大家无不惊讶,怎么县官大人今日忽发慈悲,给大家赏银呢?再等到“银条”发到面前,仔细一看,原来那白得晃眼的“银条”,却是一道道裹着糖霜的鱼条,众人不禁哄堂大笑,都觉得这位父母官在吃上的功夫真是巧绝妙绝。 大家尝了几根后,发觉入口酥嫩,其味也甚佳,禁不住好奇地问道:“此菜何名?”县官随口答道,“抓炒鱼条"”。从此这道菜式就流传了开来。
黄石港饼
“黄石港饼”,采用上等面粉、芝麻、桔饼、糖桂花、小磨麻油等10多种原料精制而成。黄石港饼具有浓郁芬芳的天然麻香和回味久长的特点,因而名扬湖北,畅销大江南北。港饼是从麻饼脱胎而来。据说在清代嘉庆年间,大冶县的一个糕点名师刘合意经过仔细研究后,改进了当地的一种麻饼的制法,使之变得松酥可口,香味也浓例。他还根据民间喜欢如意吉祥的观点,在饼上加上了红色的“吉祥”二字,取了一个好口彩,从而博得了当地人的喜爱,被作为婚嫁时必备的礼品。 清同治年间,大冶一个木排商的木排在长江中撞破了一艘盐船,双方为此打起了官司,一直打到北京。被告大冶木排商上京前,特地订做了一批优质大冶麻饼,进京之后就献给了皇帝。皇帝虽然吃遍了天下名菜名点,但这带有浓厚乡土风味的茶点却从未尝过。皇帝在品尝过麻饼之后,龙颜大悦,就让木排商打赢了这场官司。这个传说告诉我们的不仅是皇帝昏庸糊涂,还告诉我们大冶的麻饼确实风味独到。这件事传开之后,大冶麻饼在北京城里顿时成了抢手货,大冶各地也竞相制作,其中以黄石港制作最盛。后来,随着长江黄金水道的不断开发,黄石港口也日趋繁华,各地的客商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在港口经常吃到这种酥松香甜的麻饼,久而久之,就将之称为“港饼”了。
粽子
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食品,它的主料是糯米。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粽子,而各地的用料和制法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用箬叶,有的用芦苇叶;有的裹成菱形,有的裹成楔形;有加咸肉、鲜肉裹成的肉粽,有加赤豆的赤豆粽,有加白糖的甜粽,还有什么都不加的白水粽。虽然,各种粽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吃起来糯软,闻起来清香。粽子在我国如此风行,除了它好吃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人。他自幼刻苦学习,有经天纬地之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由于他处在衰落的楚国,一生坎坷,令人扼腕叹息!战国中期,楚是秦之外最强的国家。它与齐结成联盟,成了秦吞并六国的最大障碍。秦为了拆散齐楚联盟,就派主张连横的国相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对楚怀王说,只要楚国与齐绝盟,秦国就将商於之地600里划给楚国作补偿.秦国本是虎狼之国,岂肯将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土地白白送人,这是明显的欺骗。可楚怀王却信以为真,准备和齐绝交。大臣们都知道楚怀王会上当,但为了自己的富贵,还是怂恿楚怀王按张仪说的去做。屈原知道后就去劝阻,指出秦国在断绝楚、齐之间的关系后,一定会对楚国下手,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他要怀王杀了张仪,以绝秦的幻想。谁知楚怀王不仅不听屈原的忠告,反而把他流放到汨罗江边。屈原被流放后,楚怀王果然上当,不仅没有得到商於之地,还因背盟遭到齐国的攻击。秦国更是凶狠,将楚怀王骗到秦国做人质,两次派兵攻打楚国,夺去大片土地。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秦将白起也率兵攻下楚国几百年的首都——郢,楚国人民饱受战火和颠沛流浪之苦。屈原看到国家残破,人民受难,首都陷落,心如死灰,便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百姓们看到忠心爱国的屈原投江殉国,皆感到无比悲愤。他们驾着舟船到江里去打捞屈原,将米饭、鸡蛋投入水里让鱼虾蟹鳖吃饱,不去咬屈原的尸身,还有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蛟龙水兽,防止它们伤害屈原。 以后,每逢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划龙舟,向江里投食物,喝雄黄酒来纪念爱国诗人。由于投向江里的米饭太零散,人民便用箬叶将米裹起来煮熟,制成粽子,再扔倒江里,其便迅速下沉。这种风气很快向各地传播,人们都在五月初五这天裹粽子、吃粽子以纪念为国投身汨罗江的屈原。
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调料,成品面道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
E. 湖北有些什么特产
基本情况概述 湖北省简称“鄂”,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是连接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广大内地的中间地带。 湖北省饮食风俗是自然条件、民族迁徙和民族构成、历史传承、食俗交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湖北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文化。 湖北菜,简称鄂菜,按有文字记载的时间算,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乡风味的鄂菜在广阔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已具雏形;唐、宋两代鄂菜有了明显的发展;到了明、清时,鄂菜趋于成熟。 湖北的特色风味小吃繁多,这些特色风味小吃的形成和发展也都有其历史发展的原因。早在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一份楚宫筵席单中就有麻花、馓子、蜜糖糕、油炸饼等,这是湖北小吃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另外有一些风味小吃的形成则相伴有历史故事。如郧阳的“高炉饼”,相传楚太子监封地屯郢,喜吃此饼,并传谕列为御膳,于是便成为地方风味小吃。“九黄饼”起源于东晋,据说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唐代大诗人李白都曾重九登高,漫游龙山,均品尝过此饼。云梦鱼面发源于清道光年间,据《云梦县志》载,当时云梦县城里有个许传发布行,生意兴隆,专设客栈招待外地来的客商。客栈厨师姓黄,有一天和面,他不慎碰撒了准备氽鱼丸子的鱼肉泥,他就顺手把鱼肉泥和在面里,擀成面条。客商吃后大加赞赏。此后他就如法炮制,招待客商。有一天面做多了吃不完,他就把面晒干后储存起来。谁知干面煮熟后其味更佳,这就诞生了云梦鱼面。这些风味小吃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成为今天湖北省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 湖北饮食风俗形成的历史原因还表现在岁时、信仰、礼仪等食俗的传承上。现行的许多食俗如端午节吃粽子就起源于湖北。关于吃粽子,湖北就有几种不同传说:在屈原故里秭归,传说屈原投汩罗江后,热爱屈原的楚人很悲痛,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江边,有的还划着渔舟去打捞诗人的遗体。为了祭吊屈原,人们纷纷用竹筒贮米投于江中。在汉代的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忽然遇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这人对他说:你每年祭我的竹筒米很好,可惜都被蛟龙偷食了,以后请用楝树的叶子塞住筒口,上面再用五色丝线捆牢,蛟龙就不敢再偷吃了。此事传开后,在屈原故里每年五月初五人们就按屈原所说的办法祭吊他。后来人们便不再将粽子投入江中,而改为食品,逐渐成为一种食俗并风行全国。而襄阳一带则流传屈原托梦告其妻,用五色丝缠住粽子避免蛟龙的吞食。尽管传说不一,但都表明在战国时五月初五就有以粽子祭屈原的习俗。后发展成为端午节食粽子的节令食俗。 湖北境内共有少数民族40多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等,除土家族为湖北的土著少数民族外,其余的少数民族都是从外地迁来的。这些少数民族有的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饮食和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食俗,有的将自己民族的饮食和食俗带入湖北省,使湖北的食俗更加丰富多彩。从地理交通上讲,武汉市号称“九州通衢”,自古以来就南接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交通便利,为省内外的经济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政治的影响,使得其他地区和省份的饮食风俗及特色风味饮食传至湖北较早。部分经过本省人民的精心改制已具有湖北的地方特色。湖北的边界地区受邻省的影响很明显。如鄂西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宜昌西部受四川的影响很大。 湖北饮食习俗总的特点是:一、稻、鱼为主; 二、喜食杂食;三、风味荟萃;四、口味以酸、甜、苦、辣为主。 湖北地域广大,根据各地区的食俗差异,现将湖北省划分为鄂东、鄂西南、鄂西北及回族四个饮食风俗区,一一向大家介绍。 鄂东饮食调味以辛、辣、酸、甜为主,注重味鲜。 鄂东地区风味小吃丰富多样。武汉热干面是当地居民的早点,此外小桃园煨面、四季美汤包、谈炎记水饺、一品香大包、全料小汤圆、桂花赤豆汤、重油烧卖等都是武汉人民不可缺少的风味小吃。鄂州的东坡饼、黄州烧卖,荆州的散烩八宝饭、早堂面、九黄饼等也都是传统的风味小吃。其他如云梦鱼面、孝感米酒、沔阳棉花糕、红安翁子粑、钟祥丰乐斋包及豆皮、面窝、发米粑、欢喜团、豆腐脑等,都颇具特色。 作为传统的饮料,茶和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鄂西南饮食风俗 鄂西南饮食风俗区主要是指以清江流域为主体的湖北西南部地区,包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地区西部的广大地区。这里山高谷深,气候具有高原特色。 鄂西南地区主要以苞谷(玉米)、薯类为主食,辅以稻米、小麦等。 鄂西南副食以懒豆腐为主。懒豆腐,又名“合渣”,是用黄豆与蔬菜合煮而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地区用豆浆拌猪杂、粉条、萝卜丝做成“懒豆腐”,用它拌食苞谷米子饭,味美易咽,营养丰富。腊肉也是鄂西地区人们常吃的副食。鄂西南人喜酸爱辣,在口味嗜好上近似于四川。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几个酸菜坛子,都晒有干辣椒,一年到头几乎餐餐不离酸菜和辣椒。此地有“辣椒当盐”之说。 鄂西南人喜茶爱酒,这里的居民不论寒暑闲忙,都有煮浓茶喝的习惯。日常所饮的酒主要是自酿酒。 鄂西北饮食风俗 鄂西北饮食风俗区主要涵盖以襄阳为中心的三北岗地,包括随州、荆门、神农架和郧阳等地。其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也有部分平原、盆地。在饮食风俗上,偏东部分受鄂东影响较大,西部及西南部受四川影响不小,北部则受河南、陕西饮食文化渗透,但同时也有鄂西北饮食风俗区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饮食风俗上,鄂西北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以小麦、苞谷为主食,部分平原谷地以稻米为主食,辅以苞谷、小麦、高粱。 副食种类比较多,四季蔬菜、家禽家畜、鱼类水产、山中野物无所不有。由于物产的丰富和独特,在副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风味和特色。襄樊菜侧重于蒸、煎、炸,同鄂菜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而有人将襄樊菜归入鄂菜之列。其传统的风味菜肴有面筋肉茸、瓤瓜肉、锅贴鱼等。郧阳的网油砂和荆门的龙须菜等也是传统名肴。襄樊的大头菜是早餐佐食的上好小菜之一。 鄂西北饮食风俗区的特色风味小吃繁多,这些风味小吃是构成人们日常饮食结构的重要部分。主要的风味小吃有襄樊糊辣汤、“沙薄刀”、谷城空心魁面、荆门太师饼、郧阳高炉饼、随州牛肉面等。襄樊糊辣汤原是回族的风味饮食,现已成为襄樊各族人民共享的美味佳品。 这里的常饮之酒还要数家家会酿的苞谷烧酒和糯米黄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饮的四季酒,冬饮御寒,夏喝消暑,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糯米黄酒介于白酒和啤酒之间,用纯糯米酿制,原液呈淡黄色,成品为乳白色,稍有粘性。它和啤酒一样,讲究新鲜,酿成后在短期内饮用,否则会变质,因而又叫“应时黄酒”。 回族饮食风俗 回族是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大致是在元、明期间随战争、驻防或经商、宦游、戍屯、垦荒等方式迁徙而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散居于全省各个县、市,但以荆沙、武汉、两阳、襄樊等地最为集中。湖北省的回族在饮食风俗上深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这种影响涵盖了日常、岁时、信仰和礼仪饮食风俗的各个方面,但也仍有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食俗上,回族由于主要居住在江汉平原和部分山区的城镇,因而以稻米为主食,辅以小麦等,喜吃面食。副食种类也很多,如家禽家畜和鱼类(禁忌的除外)以及四季蔬菜等。 湖北回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味菜肴。如沔城回族的“三圆”、“四扣”和以牛肉为原料的五香烧烤等。所谓“三圆”是指牛肉饼、小京圆、鱼圆;“四扣”是指扣鸡、扣牛肉、扣酥鱼、扣鸭。“三圆”、“四扣”中的牛肉饼和扣酥鱼匠心独具。 回族人民还喜吃素食,一些城镇都有素食馆,尤以武汉市为典型。作为日常饮食,回族的小吃也有特色,如襄樊海记糊辣汤、武汉哈胖子锅贴、徐洪春豆皮、黄庆记豆丝、金饼子的葱花饼、金发记的作饺等。这些民族风味小吃,不仅是回族同胞的日常食品,也吸引着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 现在,居住在湖北省境内的回族,部分地区仍过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其他节日已大致与汉族同。在节日里,回族人民除置办佳肴外,还喜欢吃一些素油糕点。主要的素油糕点有京果、花根、麻片、寸金、酥糖、桃酥、月饼、芝麻糕、小品糕、鸡蛋糖、云片糕等。一些回族面点也时常作为回族节日食品,如沔城的酥饺。 湖北一些地方的回民逢年过节有吃“早宴”的习俗(汉族称为“三道茶”),即第一道茶吃糕点、糖果之类,第二道茶吃汤圆或豆末、鸡蛋、伏汁酒之类的点心,第三道茶才是上午的正宴,其菜肴是十个盛满五香烧烤、红腊之类的菜碟。回族的“早宴”既是节日食俗,又是待客的必设之宴。 一般在婴儿生日宴会、婚礼宴会、吃丧饭前,回民都要请阿訇念经,以消灾和表示对真主的虔诚。回族饮食风俗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饮食禁忌贯穿于一切饮食活动之中。 鄂东饮食风俗 鄂东饮食风俗区是指以江汉平原为主体,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孝感地区、咸宁地区、黄岗地区、荆州地区在内的鄂东、鄂东南广大地区。此区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交通便利,是湖北省饮食风俗的典型代表地区。 鄂东地区以大米、小麦为主食,一日三餐。早餐主要是稀饭,大别山区和低山丘陵部分地区早晨先要泡茶喝,然后才做早饭吃。一些城镇早上有吃茶点、小吃的习惯,中、晚餐大都是米干饭。 鄂东区副食种类繁多,蔬菜四季长青。一般稀饭大都以皮蛋、咸蛋、榨菜、咸菜、酱菜、辣萝卜条等为副食。干饭则随季节变化,主要以各类蔬菜为副食。如春天有泥蒿、白头韭菜、黑白菜、菜苔、蒜苗等,夏天有豆角、南瓜等,秋天有茄子、苦瓜、莲藕等,冬天有莲藕、萝卜、黑白菜、焰心菜等。在民间还流行着“春韭夏瓜、秋茄冬藕,红椒青菘、绿芹紫苔,四季轮换”的谚语。作为佳肴也有各种各样的鱼类、肉类、蛋类、禽类。对鄂东饮食风俗区来说,鱼类在各种佳肴中最为突出。鱼类有黄鱼、鲟鳇、鈵、鲍、鲵、鲇、鲵、鳊等几十种,做法上侧重于蒸、煨、炸、炒、烧等。在鄂东地区单独以鱼为原料的佳肴就有几十种,主要是全鱼类、鱼糕类、鱼丸类菜肴。许多城市筵席和农民乡宴其全部菜肴都是鱼。其他筵席也少不了鱼,有所谓“无鱼不成宴”的说法。武昌鱼又名“团头鲂”,是鲂鱼的一种,原产于鄂州市梁子湖。它肉质细嫩,脂肪丰富,可用多种方法烹制,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梅花武昌鱼、杨梅武昌鱼,其中以清蒸武昌鱼为最佳。鱼糕也是鄂东的传统佳看,素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消溶而独具风味。 鄂东的传统菜肴有三种不同的地方风味。武汉菜:注重刀工火候,讲究配色造型,尤以煨汤技术独到,代表菜除清蒸武昌鱼外,还有老大兴鱼、黄陂三合等。荆州菜:以烹制各种淡水鱼见长,并以各种蒸菜为特色,代表菜有鱼糕丸子、沔阳三蒸、公安三鲜头菜、钟祥蟠龙菜、江陵散烩八宝、冬瓜鳖裙羹等。鄂州菜擅长烧、炒,用油宽,汁浓口重,有乡村风味。 武汉菜点吸取了湖北各地和外地的一些风味菜点的长处,善于变化改革,花色品种较多,注重刀功火候,讲究酸色造型,尤其是煨汤技术有独到之处。荆沙菜以烹制淡水鱼鲜见长,更以各种蒸菜(如“沔阳三蒸”)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纯,关于保持原味。黄州菜擅长烧、炒,用油稍宽,火功恰当,汁浓口重,味道偏咸,富有乡村风味。湖北的小吃点心品种多,风味特殊。 湖北著名风味菜点有:清蒸武昌鱼、鸡茸架鱼肚、钟祥蟠龙、瓦罐煨鸡、菜薹炒腊肉、鸡泥桃花鱼、峡口明珠汤、鱼氽、热干面、三鲜豆皮、东坡饼、面窝等。 鸡泥桃花鱼 在长江三峡附近的宜昌城,有一道传统的名贵汤菜,叫"鸡泥桃花鱼"。它是用桃花色、鸡脯肉、鱼肉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每当它端上席来,就如同开放了一朵清新艳丽的桃花,特别惹人喜爱。而且此汤汤味清鲜,鲜嫩软溶,营养丰富,是难得的汤中之上品。桃花色是这道汤菜的精华所在,但桃花鱼并不是鱼,它是一种水藻类的透明体。桃花鱼生于彝陵峡口和香溪河里,它与桃花共生死,在桃花盛开的时节,它也出现在荡漾的碧波中,只见它酷似一瓣瓣桃花,有的洁白无瑕,有的红妆淡抹,有的色呈乳黄,伴随着清清的水波而上下起伏,与香溪河两岸如同丹霞般的桃花交相辉映,使人难辨真伪。桃花谢后,桃花鱼也就无影无踪,回归到神秘的大自然中去了。 有谁知道这艳丽可人的桃花鱼,还有一段感人泪下的故事呢。西汉时期,香溪河边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女王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皇宫。后来,汉朝和匈奴和好,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是个深明大义的奇女子,主动要求出塞。临行之前,昭君回故里省亲,告别父老乡亲。昭君要离开故乡的时候,正值桃花凋谢的时候,只见满天落英缤纷,好似也在为昭君伤情。就在这漫天花雨之中,昭君告别了父母,告别了乡亲,告别了故里,登上了远行的小舟,小舟载着昭君缓缓离去,那满天的桃花竟似不忍昭君远去,都飞舞起来,落到香溪河里,追随着昭君的芳舟。远了,远了,亲人们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这哺育自己长大的香溪河也将与你永别了,昭君的心头涌起了无限的伤感,充满了故土之思,不禁含泪弹起琵琶,泪珠随着弦声溅落到那一片片的桃花瓣上,那被昭君的泪水浸透了的花瓣就变成了桃花鱼。就这样,昭君一路洒落的泪水,把满河的桃花瓣都变成了桃花鱼。船到彝陵峡口,琵琶弦断音止,那满河的桃花鱼也就隐进了桃花潭,告别了这位远去异国他乡的佳丽。今天,当人们来到宜昌,品尝鸡泥桃花鱼的美味时,这艳丽可人的桃花鱼仿佛还在向你叙说着昭君的故事呢!。 牛肉抠饺子 “牛肉抠饺子”是湖北沙市传统的风味名贵小吃。它选用优质籼米制成饺子皮,饺子馅用去筋牛肉为主,将之剁成肉泥,配以调料,在热油中氽炸两次而成。这种饺子的形状是口小肚大,肚内塞满了牛肉馅,因而叫做牛肉抠饺子。它的特点是:饺皮酥脆,落口化渣,馅心鲜香,余味绵绵。牛肉抠饺子传说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创意的呢!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只得去给财主放牛谋生。这个财主十分吝啬,朱元璋经常饿肚子。有一天中午,朱元璋实在饿急了,就宰了一头小牛,随便找了个坛子煨起牛肉来。饿急了的人什么都觉得十分好吃,朱元璋很快就吃了个精光,这顿牛肉的美味也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之中。怎么向财主交待呢?朱元璋从小就是个主意极多的人,他很快就编好了一番谎话,跑回去对财主说道:“不好了,小牛拱了地。”财主当然不信,急忙跟朱元璋一起跑到野地里去看,只见半截牛尾巴扎在地里,财主忙用力一拉,“土地公公”在地下学着小牛哞哞直叫,这下财主信以为真,说:“牛真的拱了地哩。”就这样,宰牛之事就给打发过去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吃腻了山珍海味,又想起自己偷吃牛肉的事来,就召来了自己的老乡、御厨张义,下令张义做一种坛子与牛肉同吃的食物来。张义经过仔细琢磨,反复试制,终于仿照坛子的形状,做出了牛肉抠饺子。朱元璋吃了之后,十分满意。朱元璋是个疑心极重的人,他一直害怕人们揭他的短,什么小时候做过放牛娃啦,当过和尚啦,等等,他认为这些事传扬出去会损害他当今圣上的威望。因此,朱元璋同样害怕对自己知根知底的老乡张义,疑心张义会把自己偷牛吃的老底泄露了出去,就想杀人灭口。张义探知这个消息后,赶忙偷偷地逃了出来,一躲就躲到了沙市,把制作牛肉抠饺子的技术也带到了沙市。从此,牛肉抠饺子就成为沙市的流行小吃。 湘妃糕 湘妃糕是湖北公安县的传统佳肴,现名三鲜头菜。三鲜头菜以鱼糕、鱼丸为主,加上猪肝、腰花、肚类等三鲜,辅以金针(即黄花菜)、黑木耳、冬笋等配料,使整道菜色调丰富,鲜嫩可口,是当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头等名菜。 传说三鲜头菜缘起于湘妃。湘妃是远古时代的贤君虞舜的妻子娥皇,她与妹妹女英共事一夫。有一次,姐妹二人跟随舜帝南巡,来到了今天湖北公安县城北的柳浪湖畔。湘妃原本身体就比较弱,再加上路途劳顿,感染上了风寒之疾,不思饮食,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女英见姐姐沉痛在身,辗转床侧,内心非常焦急,她想起姐姐平常最喜欢吃鱼,何不就近在柳浪湖中捕鱼,制成美味,以开姐姐的胃口。于是女英就让渔人伯翁捕了一尾鱼,叫厨师司马弼加工成美味。司马弼考虑到病人的特点,就剁去鱼头鱼尾,剔掉鱼刺,将鱼肉剁成肉泥,蒸成鱼糕。娥皇一尝,觉得鲜嫩可口,立时食欲大开。营养跟上了,娥皇的身体也就逐渐好了起来,可以跟随舜帝继续南巡了。后来,娥皇、女英虽然离开了柳浪湖,但鱼糕的做法却留了下来。人们在仿制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使得鱼糕的滋味越做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到清朝末年,人们又在鱼糕上面添加猪肝、腰花、肚类等三鲜,这道菜式最终定型,滋味也更加鲜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被定为当地的头等名菜。 孝感麻糖 “孝感麻糖”是湖北著名的地方风味名点。它以精制糯米、优质芝麻、绵白糖为主要原料,配以桂花、金钱桔饼等,用传统的配方精心配制,经过12道工艺流程,32个环节制成,孝感麻糖外形犹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扑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孝感麻糖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后来各地也都仿制,但味道就是及不上孝感本地的土产,故不相传,只有用孝感城关西门外城隍潭的“龙吐水”熬糖,才能制出上品的麻糖来。怪不得即使是孝感的制糖师,如若迁居他处,也会做不出原先的风味来呢。孝感麻糖的创制,据说与一个馋嘴的糖坊老板娘有关。这个老板娘因为有馋病,时常熬不住要偷糖吃。有一次,她正吃得津津有味时,看见老板进屋来了,慌得她赶忙把一碗糖丢进了装芝麻的罐子里,不想却被老板发现了。老板见糖上沾满了生芝麻,要丢掉实在心疼,要弄掉生芝麻又没有办法,不由得十分生气。这时,那个馋嘴的老板娘在边上说道:“有办法利用的,把它放在锅里烙熟,好吃得很呢。”老板一试,果然味道不错,后来,一位熬糖的老师傅从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由此创制出了孝感麻糖。 抓炒鱼条 抓炒鱼条是湖北潜江县的地方名菜,它的具体做法是:先将鱼肉切成一寸二分长的鱼条,挂上蛋清糊,在油锅里炸成半成品,然后再一把一把地抓起来,放进盛有糖汁的锅里,加上所需佐料,反复翻炒而成。此菜内嫩外酥,形如银条,很是诱人。 这道菜式的形成,与清朝官场吃喝之风的盛行有很大的关系。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潜江县官任上来了一名酷爱吃鱼的县官,此人来到盛产名鱼的江汉流域,真是得偿平生所愿,整天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做鱼吃,倒给他创造出了抓炒鱼条的技法。这一天正恰逢这县官做寿,他请来了满座宾客,然后故作神秘地令书童上菜。众人只见书童端上来一个上面覆盖着红缎的盒盆,却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新奇玩意。正在纳闷之际,县官放下了酒杯,笑着说道:“今日承蒙诸位抬举,本官无甚答谢,略备微薪,望乞诸君笑纳”。说完,掀开红缎,众人抬目一看,里面却是一堆堆白生生的小“银条”,大家无不惊讶,怎么县官大人今日忽发慈悲,给大家赏银呢?再等到“银条”发到面前,仔细一看,原来那白得晃眼的“银条”,却是一道道裹着糖霜的鱼条,众人不禁哄堂大笑,都觉得这位父母官在吃上的功夫真是巧绝妙绝。 大家尝了几根后,发觉入口酥嫩,其味也甚佳,禁不住好奇地问道:“此菜何名?”县官随口答道,“抓炒鱼条"”。从此这道菜式就流传了开来。 黄石港饼 “黄石港饼”,采用上等面粉、芝麻、桔饼、糖桂花、小磨麻油等10多种原料精制而成。黄石港饼具有浓郁芬芳的天然麻香和回味久长的特点,因而名扬湖北,畅销大江南北。港饼是从麻饼脱胎而来。据说在清代嘉庆年间,大冶县的一个糕点名师刘合意经过仔细研究后,改进了当地的一种麻饼的制法,使之变得松酥可口,香味也浓例。他还根据民间喜欢如意吉祥的观点,在饼上加上了红色的“吉祥”二字,取了一个好口彩,从而博得了当地人的喜爱,被作为婚嫁时必备的礼品。 清同治年间,大冶一个木排商的木排在长江中撞破了一艘盐船,双方为此打起了官司,一直打到北京。被告大冶木排商上京前,特地订做了一批优质大冶麻饼,进京之后就献给了皇帝。皇帝虽然吃遍了天下名菜名点,但这带有浓厚乡土风味的茶点却从未尝过。皇帝在品尝过麻饼之后,龙颜大悦,就让木排商打赢了这场官司。这个传说告诉我们的不仅是皇帝昏庸糊涂,还告诉我们大冶的麻饼确实风味独到。这件事传开之后,大冶麻饼在北京城里顿时成了抢手货,大冶各地也竞相制作,其中以黄石港制作最盛。后来,随着长江黄金水道的不断开发,黄石港口也日趋繁华,各地的客商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在港口经常吃到这种酥松香甜的麻饼,久而久之,就将之称为“港饼”了。 粽子 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食品,它的主料是糯米。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粽子,而各地的用料和制法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用箬叶,有的用芦苇叶;有的裹成菱形,有的裹成楔形;有加咸肉、鲜肉裹成的肉粽,有加赤豆的赤豆粽,有加白糖的甜粽,还有什么都不加的白水粽。虽然,各种粽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吃起来糯软,闻起来清香。粽子在我国如此风行,除了它好吃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人。他自幼刻苦学习,有经天纬地之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由于他处在衰落的楚国,一生坎坷,令人扼腕叹息!战国中期,楚是秦之外最强的国家。它与齐结成联盟,成了秦吞并六国的最大障碍。秦为了拆散齐楚联盟,就派主张连横的国相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对楚怀王说,只要楚国与齐绝盟,秦国就将商於之地600里划给楚国作补偿.秦国本是虎狼之国,岂肯将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土地白白送人,这是明显的欺骗。可楚怀王却信以为真,准备和齐绝交。大臣们都知道楚怀王会上当,但为了自己的富贵,还是怂恿楚怀王按张仪说的去做。屈原知道后就去劝阻,指出秦国在断绝楚、齐之间的关系后,一定会对楚国下手,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他要怀王杀了张仪,以绝秦的幻想。谁知楚怀王不仅不听屈原的忠告,反而把他流放到汨罗江边。屈原被流放后,楚怀王果然上当,不仅没有得到商於之地,还因背盟遭到齐国的攻击。秦国更是凶狠,将楚怀王骗到秦国做人质,两次派兵攻打楚国,夺去大片土地。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秦将白起也率兵攻下楚国几百年的首都——郢,楚国人民饱受战火和颠沛流浪之苦。屈原看到国家残破,人民受难,首都陷落,心如死灰,便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百姓们看到忠心爱国的屈原投江殉国,皆感到无比悲愤。他们驾着舟船到江里去打捞屈原,将米饭、鸡蛋投入水里让鱼虾蟹鳖吃饱,不去咬屈原的尸身,还有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蛟龙水兽,防止它们伤害屈原。 以后,每逢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划龙舟,向江里投食物,喝雄黄酒来纪念爱国诗人。由于投向江里的米饭太零散,人民便用箬叶将米裹起来煮熟,制成粽子,再扔倒江里,其便迅速下沉。这种风气很快向各地传播,人们都在五月初五这天裹粽子、吃粽子以纪念为国投身汨罗江的屈原。
F. 鱼尾礼服在儿子婚礼上妈妈穿合适吗
可以穿。
看到孩子和心爱的人结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作为妈妈肯定特别高兴,那么参加婚礼的时候妈妈穿什么衣服合适呢?下面小编就从挑选衣服的原则、衣服的款式、颜色来分析一下孩子结婚妈妈穿的衣服推荐。
挑选衣服的原则
首先要了解婚礼的形式,如果是中式婚礼,可以选择旗袍、唐装等中式礼服。如果是西式婚礼可以选择比较正式的套裙或者连衣裙。
还有妈妈的礼服尽量要与新娘的婚纱礼服相符合,如果新娘是中式的礼服,那么妈妈最好也要选择偏中式风格的礼服,如果新娘是西式的婚纱,那么妈妈可以选择西式的礼服。
颜色选择
妈妈穿的衣服的颜色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可以选择比较高贵的紫色还有黑色等,也可以选择比较喜庆的红色,只要是适合自己肤色的颜色就可以,主要看妈妈的喜好,但是要避免象牙色的礼服。
礼服的款式
(1)晚礼服
妈妈参加婚礼的礼服可以选择简洁大方的晚礼服,晚礼服的选择最好是有收腰处理的可以更好的显现身材,晚礼服胸、肩处的褶皱处理可以让妈妈显得更加有气质,加上窄身裙设计更加凸显腿部的线条。
(2)连衣长裙
妈妈可以选择上窄下宽的高腰款式的连衣长裙,如果身材比较圆润的,可以七分袖或者五分袖来遮盖手臂上的赘肉,还可以搭配一些项链或者手镯来提升自己的整体造型。
(3)旗袍
旗袍是很多人参加婚礼的礼服选择之一,如果是参加女儿的婚礼,旗袍选择最好是宽松一点比较好,而且更显庄重华贵,旗袍的面料最好选择一些颜色明快高雅的面料。
G. 我国哪里盆栽批发最便宜,种类最丰富
1.天津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天津的仙客来盆花就在全国已有名气。由于病毒病的原因,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解决脱毒、无土栽培、育种和专业性商品生产等问题之后,有效地提高了天津仙客来的商品性状,形成了工厂化、集约化、科学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模式,建立了有160余个仙客来品种的种质基地,已向国内市场推出优质盆花50多万盆。并组建了全国仙客来研究开发中心。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发挥地区优势,天津利用张家口的冷凉气候、基质草炭、能源、土地和劳力等优势,1995年生产仙客来10万盆,1998年生产20万盆。
2.上海1991年上海盆花年生产量仅100万盆。1997年上海市发挥技术优势,盆花销售量剧增,年销售量达到1500万盆,比1996年翻一番。近年来,在青浦的教大科技公司,1996年生产盆花40万盆,1997年生产量达到150万盆,销售十分兴旺。种类有天竺葵、四季秋海棠、万寿菊、矮牵牛、鸡冠花、金鱼草、美女樱、大花马齿苋等。为了满足上海市场的需求,1991年上海入境的花卉盆栽植物约46万盆,包括从荷兰进口的凤梨科植物、一品红、仙客来、球根秋海棠、火鹤花和微型月季等。另外,还有地产盆花仙客来、一品红、瓜叶菊和报春花等。
3.北京为了适应城市绿化、美化和群众家庭养花的需要,北京盆花生产逐渐兴旺起来,1993年生产盆花1000万盆,2000年达到2000万盆,满足首都大环境的装饰。主要栽培种类有小菊、一品红、一串红、仙客来、万寿菊、瓜叶菊和比利时杜鹃。
4.山东山东省在盆花生产上投入较大,发展迅速,重点扶持传统名贵花卉,坚持生产、科研、销售一条龙的路子,逐步做到基地化、工厂化、多样化和优质化。其中曹州的盆栽牡丹、莱州的盆栽月季,青州、青岛的仙客来,德州的菊花等,年产量均不少,在国内花卉市场有一定影响。
5.江苏江苏省盆栽花卉的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盆栽养兰十分盛行。宋代,赛菊、赏菊在苏州等地非常流行。清代,扬州盆菊、盆栽疙瘩梅,南京花神庙盆栽茉莉、白兰等闻名国内。民国期间无锡植鹃艺兰和1928年南京中山陵园的建成,每年生产盆菊4000盆,盆花3000盆,球根花卉2000盆,装点陵区。新中国成立后,南京、苏州两地栽有茉莉、白兰等香花400万盆。南京、靖江、无锡的兰花从1991年的1000多盆,到1997年已发展到上万盆。1986年宜兴的比利时杜鹃从引种开始,1993年年产20万盆,至今发展到年产100万盆以上。南通等城市每年生产盆菊100万盆以上。江苏从1990年年产盆花65万盆,发展到如今,用于城市环境装饰的盆花在1000万盆以上。
6.武汉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湖北省武汉市对盆花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仅7个城区,年换花需200万盆,加之节假日景点布置等,对盆花需求量更大。至今,武汉盆花年生产量在120万盆,盆花品种单一、老化,仍以百日草、一串红、金盏菊、万寿菊、凤仙花等唱主角。准备在盆花方面建立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增加先进设施,来提高武汉盆花的数量和质量。
7.广东广东省在盆栽植物生产上非常有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本地气候条件的优势,在广州着重栽培具有传统性的盆栽金橘、年橘,目前年产在25万~40万盆之间,还有盆栽碧桃、茶花等。在深圳生产盆栽热带兰、火鹤花等高档盆花,在顺德生产盆栽兰花,并销往东南亚、日本和我国台湾省。观叶植物生产基地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南缘,在历史上栽培九里香、米兰和白兰等亚热带木本香花,栽培基础较好,成为我国亚热带木本香花的生产、供应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又引进了许多原产热带的阴生观叶植物,如巴西铁、亮丝草、竹芋、黛粉叶、绿萝、南洋杉、变叶木、龟背竹、蔓绿绒、榕树和棕榈科植物的散尾葵、软叶刺葵、袖珍椰子、鱼尾葵等,在珠江三角洲又形成了生产室内观叶植物的热潮。每年北运观叶植物和木本香花有500车皮之多。据统计,1995年生产观叶植物3000万盆(株),成为我国盆栽观叶植物生产和供应的最大中心。由于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地产种苗、地租等成本投入增加加上大企业规模生产、以薄利多销方式争夺市场份额(如广东棕榈园林公司,生产面积66.6公顷,有棕榈科植物150余种,存圃观叶植物1000余万株),使观叶植物价格急剧下降,生产观叶植物的利润也随之降低。1995年利润率为30%,1996年为18%,1997年为10%,目前生产观叶植物的利润率仅为5%以下。为此,观叶植物生产企业也就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品种,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8.福建福建省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盆花生产从小到大,主要着重建兰、龙岩素、鱼兰、大凤尾素、永安素的发展,在国兰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销往全国,出口东南亚,1997年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出口额为1000万元。同时,城市装饰环境的时令盆花开始走俏,出现供不应求的景象。同时,1985年从香港缤纷园艺公司和荷兰引进室内观叶植物以来,由于自然环境适宜,发展很快,观叶植物的生产形成福州、厦门、漳州三点和沿福厦国道一条线的生产布局。目前观叶植物已有300多个品种,已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1995年观叶植物栽培面积200公顷、产值1亿元,1996年为233.3公顷、产值1.16亿元,1997年达到280公顷、产值1.18亿元。观叶植物的栽培种类,早期为室内观叶植物,如发财树、巴西木、变叶木、绿萝、蔓绿绒等。中后期发展棕榈科植物的新品种,如散尾葵、袖珍椰子、小蒲葵等。目前,观叶植物销售趋于平缓,生产趋于稳定。
9.四川盆栽植物在四川已开始推向市场,并热销。1993年盆花用量达到1000多万盆,主要用于大中城市的环境布置。同时,发挥四川兰花的优势,现已批量生产,1992年兰花栽培面积达到20公顷。
我国盆花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栽培面积还十分有限。由于设施栽培投资大,周期长,风险性大,发展速度不快。目前,我国全年盆花生产量在1.5亿~2亿盆,其产品质量仅属一般。由此看来,随着我国21世纪城市景观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对高质量盆栽花卉的需求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对盆花有着极强劲的消费潜力。根据国际盆花业的发展趋势,21世纪我国的盆花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H. 湖北古民居的鄂南地区
湖北通山古民居王氏老屋位于环境优美的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西南三面环山的江源自然村南侧迪德堂,全 村160余户、800余人口,为王氏的世居之地。自106国道杨林段始已修筑村级公路沿南岭口通至该地。2009年6月5日,通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进行了 登录。建筑命名为王氏老屋,王氏老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180余年,为此村进士王迪吉与富甲一方的大财主王迪光兄弟等人所建。由东西并联的正屋与横屋组成,面阔共8间,深四进,占地1404.36平方米,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门楼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整个建筑高大庄重,具有一定的气势,外貌与装修上不泛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大夫第”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自然湾,是清末知县王明璠的府第。 这座百余年古宅,占地6600平方米,有28个天井,48间正房,16间厢房,是湖北省现存的明清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民宅。家祠、家学,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和杂役间等多达三十余间。还有“怡济药房”,家庭戏楼,牢房等等,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被称为“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
通山县地处鄂赣交界处,是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乡”。 据调查考证,通山县现存具有研究、观赏、保护开发价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多处,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单位4处,县级保护单位15处。通山县古民居以明清民居为主体,存量多、品类齐全,宗祠、寺庙、家居、牌坊等均有遗存。这些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上融合南北,连贯东西,而又自成一体;建筑技艺上独特精湛,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堪称明清民居建筑奇葩。
焦氏宗祠位于通山县高湖芭蕉湾村。这栋古民居第一重为戏台,第二重为空旷的大厅,第三重为祭祀祖先的神台。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屋檐上,硕大的鳌鱼挑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雕梁画栋、7架梁建筑形式,显示着主人的显赫身份。罕见的是,在二三重之间,经通山县文化局初步考证,该民居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于主人的祖先考取过探花,才有资格修建这种较高规格的民居。民居中建有拜厅,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是一座民间艺术的宝库。被湖北省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称之为“古民居极品”。
古民居——周家大屋,位于湖北通山县中港景区东南部,是中港景区主要景点之一。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砖、青瓦、青木构成,内建有厢房、祠堂、小姐闺阁,大小房间132间,48个天井,屋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在屋内周游,晴不戴帽,雨不打伞。 周家大屋历史悠久,史载乾隆戊戌年,三国东吴大将周瑜的后裔同统万公举家迁徙于此兴建而成。至今230余年,民国21年(1932)国民党通山县中学迁址周家大屋,历时三年之久,随后国民党某军26师医院曾驻扎于此。
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有一座建造精致、气势宏伟、风格独特的古建筑,它就是远近闻名的谭氏宗祠。据介绍,这座占地2100余平方米的宗祠,始建于乾隆戍寅年间(1758年),为谭氏祖人谭计六首捐建造。宗谱记载:“谭计六首捐百金为合族先声始建”。 宗祠的屋脊上有两条盘虬着的长龙,互相嬉戏着一颗红色的龙珠,四周屋朵点缀着各种水墨山水画,远远望去,整个建筑错落跌宕、浑然有致。大门坐北朝南,两旁各有1个石门墩和1只姿态威武的石狮子,前墙上还有4个十分别致的石马栓。大门顶上有一幅造型生动的浮雕和遒劲有力的“谭氏宗祠”四个大字。在10余米高的前墙顶端有一尊“魁星点斗”的塑像,那是族人冀望多出文人墨客的美好标志。
西泉世第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是西泉畈吴姓的支祠。它面阔三间,通深三间,面积240平方米,小巧而典雅。 宗祠始建于清朝嘉庆辛未年,同治四年进行过一次整修,光绪丙申年(1896年)又作过一次大的修葺。现存的面貌当为光绪年间的建筑遗存。祠堂大门正对着一口池塘和一排风水树,这是风水的象征,大门上方书写的“西泉世第”一改过去以姓氏命名宗祠的巢臼,而冠以聚居的地名,显得别具一格而又富有新意。宗祠的装修以素雅简朴为基调,突出传统的楹联文化。宗祠内的柱子、墙壁上共有20多幅木刻的对联,使整个宗祠荡漾着浓厚的儒学气息。
大屋沈民居群位于湖北通山县通羊镇湄港村,占地约800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30余栋,以东端禾场和水塘为中心,呈环形分布,依北东、西之序建有沈氏宗祠、“虎贲”、“德盛”、“近台”、“孔彰”支祠,以及当铺、茶铺、孝子坊等。民居群内建筑多为硬山灰瓦顶式,砖木结构,采用抬梁或穿斗构架,用材粗大,装修精美,装饰内容题材丰富。
下郑民居群位于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李渡村。占地约15000万平方米。据记载下郑郑氏于明晚期定居此地,现存祠堂、民居、商铺等各类建筑10余栋。以青石板街道为中轴,呈南北对称分布。街长80米左右,宽3—5米。
地处咸宁至通山公路旁的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朝崇祯三年,是汉高祖刘帮的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主刘交玄孙刘元牙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 刘家桥四处居民村落建筑总面积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廊桥和独木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石板桥)各一座。刘姓用两座桥和石板路,将四处民居村落及学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老屋依山从下而上成阶梯建筑,其它则为平地起基。建筑风格为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尤是刘家廊桥,飞架白泉河上,独孔,拱形,累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昔时,桥东头设有炉灶和木制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水,免费供行人饮用。桥用河沿店铺与廊桥形成曲尺形,可供吃、住、购物。古代和近代,这里是通山、江西通往咸宁、汉口的必经之路,廊桥热闹非凡。
宋氏民居位于湖北省通山县黄沙铺镇上坳村五组。有两栋。为一连三重且连贯东西又自成一体;两栋屋内仅天井就有6个,有大小房屋32间;家祠、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以及商铺、家庭戏楼等一应俱全。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构图新颖,大石门高达4.2米,天井中有水井。据考证,民居是清朝中晚期宋象贤父子两代人遗留下来。
程氏宗祠:湖北省通山县闯王镇仙崖村三组.是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中期古民居建筑。祠堂内陈列着的宗谱,摆设着的列祖塑像,反映着程姓氏族的风雨沧桑。最引人注目的是宗祠内张贴着的300多年前武昌府的褒奖牌和程九佰杀害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大刀、长矛,成为李自成殉难九宫山的重要佐证。程氏祠堂是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中期建筑,其中有雕花戏台和两侧的观戏楼。程氏宗祠的神龛是当地所谓的“五排楼”,第一排供奉程氏始祖的牌位,第二排供奉的竟有辈分较低的程九伯的牌位。
长夏畈古民居群: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此古民居始建于明仁宗年代(约公元1420年),清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建设,至清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晚清时期走向衰败。是咸宁市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商贸古街市。长夏畈自清康熙年间以来,是咸宁通往通山、江西、湖南的必经之路,商贸活动繁盛。畈内建筑自东向西,沿中心轴线方向纵向布局,形成纵长形的“街屋”。长夏石板街长达600多米,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街道整体布局犹存,建筑形式主要有“前店后宅式”与“前店后坊上宅式”。以“永河源”商号、茶庄、顺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屋等建筑保存最为完好。而街边保存完好的石雕柜台及大量嵌于建筑面墙上的镂孔栓马石,再现了长夏畈昔日的繁华景象。高耸的马头墙、巨大的实木屋梁、精美的镂孔栓马石、悠长的石板商铺街,与同时期其他民居多以单纯居住为主相比,这处古民居内到处呈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位于赤壁西南26公里处。镇区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3座长条石桥贯通港东。街东南松峰山下,有观音名泉,水质清澈甘醇,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店明清石板街:位于湖北省赤壁市新店镇。始建于1557年。全长1700多米,现保存完好的有877米,街面上花岗岩大石板有21000多块。总体构架呈“T”字形,“T”字的一横沿新溪河排列着大小6座码头、6座寺庙,是古时水运及茶文化的真实反映;“T”字的一竖则是陆上商贸主干道,蜿延千余米。沿街设有几十家著名店铺商行。此外,新店横跨潘河的两座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一座是坦渡桥,日军入侵期间被炸毁,于1978年改建为混凝土结构公路桥;一座是万安桥,石墩石梁保存完好,于1991年修正桥墩,将桥面宽度由原来的1米加到2米,伴原有石梁浇筑钢筋混凝土桥面。石桥历史为400多年。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宗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村。为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重修。为一组深3进、广5间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0平方米。庭院间隔,廊庑相连,布局严谨,浑然一体。正面牌楼有巨匾“家承赐书”、“吴氏祠”。屋顶均建有龙头鱼尾式飞檐,檐角挂有大铜铃。门内右侧有一精致木楼为“观乐楼”,楼顶有彩画《八仙图》、《太极图》、《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楼檐木雕《武汉三镇》,全长9米,画面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且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正殿两旁有数米长的《百鼠图》木雕,造型与雕刻工艺水平颇高超。祠内还有一些陶塑、石雕等。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段氏宅:位于英山县南河镇瓦寺前灵芝村,是清末湖北候选知县段昭均府第。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2605平方米,有大小房屋99间、天井17处,檐梁屏柱雕龙画凤、绘制乐伎歌女、奇花异草,栩栩如生,是我省境内仅存的几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屋垸:位于罗田县九资河镇官司基坪村。因该垸四周遍种紫薇,又名紫薇山庄,又因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故名三省垴。山庄东西长48米,南北宽168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由大院、戏楼,三大单元的九十九间房屋和32口天井组成。其中每个单元,进门之后都有戏楼,接着是厅堂,分上、下殿,供看戏、会客和供奉祖先之用,中间就是厨房、书房、闺房、神房(供奉家神)、客厅、水井,足不出户;后边就是花园、马房。
牌楼湾位于湖北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牌楼湾.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占地8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有8栋,保存完好的有3栋,为砖木结构,分“抬梁式,硬山式”两种,有前厅、阁楼、天井、左右厢房、过厅、后殿、厨房等,布局合理,左右对称。墙体、门头、窗格等上面的石刻砖刻木雕图案各异,刀法精湛。其中二楼的阁楼就是当时人们表演黄梅戏的戏楼。
距今730余年。据《陶氏宗谱》记载: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后裔于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在两河口西边蟠龙山建宅定居,取名鹳鸟湾。明正统年间,族民踊献皇粮,获祁镇帝钦赐“金字坊”牌匾。遂建木牌楼,敬御赐金匾于其上,村名亦更曰牌楼湾。因历史变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陶姓迁徙外地,牌楼遭毁。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桂姓始祖桂世会(字朋兰)出资购买陶姓全部田地、房产,并定居牌楼湾。桂世会崇文重学,勤劳耕作,经商发家。率领族人自建砖窑,大兴土木,广布产业,使牌楼湾呈现长盛不衰局面。期间共建一进4重堂屋4栋,一进2重学堂2栋,民居160余间,石牌楼1座。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大部分为当年所建,石牌楼后因战乱被毁。牌楼湾古民居建筑群,背依蟠龙山,湾前有日(斛)塘、月(仓)塘,湾后有国塘,村的中心部位有明代水井2口,整个建筑面东朝西,呈弧状布局。内有清代黄梅戏古戏楼,是迄今黄梅县历史最久、保存最好的古戏楼。牌楼湾古民居和古戏楼先后被列为黄梅县、黄冈市和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寨古民居群:湖北省阳新县大王镇金寨村下泥培墩湾,村子坐北朝南,前面是一个大大的水塘,背靠一座小山,山上树木茂盛,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灰墙黑瓦的民居一间连着一间,据文物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古民居群建于清代,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有序地连接在一起青砖砌墙,木制梁架保存完好,墙砖上刻有“光绪卅四年”字样,说明其建于1908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建筑构造和材料来看,此处古民居群为典型的明清古建筑风格
李蘅石故居及李氏祠堂: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玉堍村黄姑山下。为光绪年间李蘅石所建。其中李氏宗祠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占地1680平方米,由戏台、看台、正堂、过堂、祖堂等主体建筑构成,并建有860余平方米的正厅、义学、茶酒厅、碾房等次间。集祠堂、义学、戏楼为一体。李蘅石故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距李氏宗祠约150米,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有过堂、正堂、祖堂、厢房等680平方米的居室。并建有约700平方米的次间,供管家、佣人、厨事使用。现大门上槛石雕横匾“光禄大夫”字样清晰可见。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南湾古民居:位于大冶市大箕铺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整个古民居连为一体,一进九重门,共有36个天井72个槛窗。天井既可采光,又是古民居的排水系统,排水口独具匠心地使用了鲤鱼石刻,鱼口直通下水道。该民居受徽式建筑风格影响较大,但砖雕、木雕、石雕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胡家大院:位于大冶市灵乡镇长坪湖村新屋。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末加以扩建。大院一进八重(八栋),除极少部分损坏或坍塌外,大都是保存完好。每栋建筑由正屋、横屋、照壁、戏楼、隔楼及高深的围墙构成。正屋坐北朝南,中间是厅堂,靠天井连接两边数量不等的厢房,然后又与其他的厅堂相连,呈对称状依次排开。其中大院厅堂还保存了完好的木雕,木雕大都是人物、飞龙、雄狮、凤凰、花鸟等吉祥物,由于雕刻的年代不同风格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一栋老屋宽大的厅堂里,整个阁楼和门联、屏风都保存着完好的花卉、狮子等动物立体浮雕,令人赞叹。 小河明清民居:位于湖北孝昌小河镇。小河北宋时期即为驿站,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考究的“明清一条街”,清一色的木挑、木柱、木板门,长长的青石相嵌的街心,街道长达三公里.曾设有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和咸宁会馆,这里的建筑是“同山共脊”,彼此相连。里屋结构典雅,从街道上的门面开始向里一重一重的加深,少则三、四重,多到八、九重,木质门窗、楼阁雕龙画凤,内容丰富,饱含浓厚的地方特色。
天门市胡家花园:又称胡巡按官厅,位于天门市竟陵雁叫街孝子里,始建于1899年,为清代山西巡抚胡聘之故居。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轴线浙进,前厅后堂”的建筑布局形式。建筑群由中厅、东厅、西厅建筑及其附属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园林组成(东厅后续建筑和西厅尚存,中厅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完好,园林已不复存在)。中厅共五进两天井一过廊,建筑沿百余米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从中厅大门向里行进,大厅、大堂、正厅、二堂、上房及书房秩序井然地坐落于该轴线上大厅与大堂、大堂与正厅之间有天井围合的小院落,两个天井都是十米见方。东厅后尚有两个天井相联的旧房(包括过廊、厢房等)。西厅尚存。东西厅建筑开间约十五六米,略小于中央主体建筑,西厅前厅进深约三十米。据有关专家认定,胡家花园是我省仅有的一座巡抚官厅,是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晚清官邸。
渔泛古民居位于仙桃市郑场镇渔泛村。渔泛村的古名渔泛峰。老街长不足500米,现存五十余间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民居为砖木结构。
I. 唐山市德嘉轨道设备有限公司怎么样
唐山市德嘉轨道设备有限公司是2014-03-25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融融商务中心4-09号。
唐山市德嘉轨道设备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30203095982069K,企业法人王观丽,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唐山市德嘉轨道设备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轨道塑料绝缘板、轨道道口灯具、轨道道口电器、轨道鱼尾板、轨道辙跟垫板 加工制造;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建材、五金、交电、电子产品、通用及专用设备、橡胶制品、隔热材料、陶瓷制品、玻璃制品、润滑油、办公用品、日用品、钢材、实验室仪器、专用化学产品(不含危化品)、保温材料、服装鞋帽 批发、零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唐山市德嘉轨道设备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