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芳斋粽子批发价格是多少
去阿里巴巴看看就知道了
⑵ 广州哪里有粽子批发
我只知道天河天平架有个副食品市场有些散装粽子批发,但是量不多,可能是因为作坊式生产的原因吧。
我一般是直接找厂家,质量保障一些。
广州江鑫食品的粽子就不错,价格不高,公司这两年的端午福利都是跟他们订做的,今年还跟他们订了些礼盒包装的
⑶ 介绍一下道滘裹蒸粽
道滘裹蒸粽
曾是渔民中午饭
粽子对于古时在水乡道滘生活的人来说有更现实的意义。
据研究东莞民俗的专家介绍,过去道滘的渔民一早就要划船出去劳作,中午没有时间回家吃饭,所以都喜欢带上用糯米做的粽子。粽子既携带方便又比较耐饿,所以特别受到渔民的欢迎,家家户户都做粽子。
潮记裹蒸粽闻名四乡
但是道滘裹蒸粽出名,并不是因为道滘人家家都做粽子,而是因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潮记道滘裹蒸粽。
据介绍,道滘人叶潮,绰号红脸潮,当时是道滘有名的厨师,擅长制作美味佳肴。他别出心裁用晚造糯米,选用上等咸鸭蛋黄、去衣湘莲子、绿豆、五花腩肉作馅,又用五香粉、蒜蓉、沙姜、油盐糖等调味品配制,再用洗净的青竹粽叶包好,用东莞咸草扎实,做成粽子。道滘裹蒸粽裹粽技术较高,把粽子包得密不透风,水浸不入。
红脸潮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铜鼎沸水内煲8小时后,粽子香气四溢,使人垂涎三尺。
红脸潮在道滘首个开铺售卖他的裹蒸粽,因为味道独特,所以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潮记道滘裹蒸粽便闻名四乡,直至上世纪50年代停业。
被称为“天下第一粽”
李绍裘老人是道滘裹蒸粽第二代传人。李绍裘从1982年开始,在道滘镇的冠华酒家主持制作道滘裹蒸粽,味道越做越好,销路越来越大,后来东莞华侨大厦餐厅和东信酒楼,都成批订货,作为点心,供应茶客。粤港澳同胞作为道滘特产带回馈赠亲友。
李绍裘年迈退休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与家人一起开办了李绍裘道滘裹蒸粽店。李绍裘把做裹蒸棕的技术传给家人,选用上等原材料做粽。
煮好的粽子配上幼砂白糖,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可口,香嫩鲜美。一位留心粽类的美籍华人食家,尝遍国内外70多种粽子,品尝过道滘裹蒸粽后,坚称道滘粽为“天下第一粽”。
可惜,现在冠华酒家已不复存在,那浓郁的粽香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尽管如此,道滘的裹蒸粽“总体水平”还是很高,依然盛名在外.
⑷ 东莞道滘的粽子哪些好吃的
绿豆的,咸肉的,在三元一个吧,镇中心的信用合作社边上的一家长年在那卖的
⑸ 东莞哪里有粽子批发呀
东莞道滘镇
⑹ 东莞道滘是属于哪区
直属东莞市政府管辖,不属于其他的区 。
⑺ 今年的中国粽子文化节会在东莞市道滘镇举办,这个镇有哪些最出名的特色美食
道滘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道滘人心灵手巧,造就了不少传统美食,传统的美食道滘裹蒸粽、禾虫、禾花鲤和道滘粥,风味独特,口有余香,让人回味无穷。道滘蟛蜞酱、上口冬瓜、龙舟饼、绿豆饼、蛋卷、皮蛋、道滘米粉等也各具风味。
道滘粽:
粽子俗称裹蒸粽(裹起来,再蒸熟)。道滘粽应分两种:咸粽(或直称裹蒸粽),灰粽。而最著名的则是咸粽,人们直称为道滘裹蒸粽,简称道滘粽。
道滘粽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驰名于粤莞一带,并通过返乡的港澳同胞将其作为返乡“手信”(小礼品)而载誉香港、澳门。据老一辈人回忆,道滘裹蒸粽的创始人叫叶潮(外号叫红脸潮)。而令道滘裹蒸粽更上一个台阶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道滘冠华酒家的大厨李绍裘。当时由他主持制作的咸粽是在解码了叶潮的配方基础上有所改进,使之味道越来越好。加上以当时冠华酒家的独特地位(是当时道滘唯一一家食、住、玩功能齐全的酒店,担负着接待外地贵宾、上级领导、回乡华侨、港澳同胞等任务),他把裹蒸粽作为早、晚美点供应茶客,并成批供货给东莞当时的高级酒店华侨大厦及东信酒店。使道滘裹蒸粽的名气一下子传了开来。
道滘裹蒸粽之所以成为道滘头号美食,在于其最大的特色是味道浓郁,馅料丰富,切开时色香味俱全,卖相极佳,吃起来香软可口。而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它一贯以来的讲究在选材用料及其规矩严格的制法上下功夫:糯米必须是优质的本地晚造矮脚糯,以保证其米粒饱满有粘性,且透明绵软;咸蛋黄必须是提前两天打开捞出晾干备用,使之口感更加甘香(其中有单料、双料之分:即放一个蛋黄与放两个蛋黄之分); 五花腩肉也是提前两天腌制后再出水去掉猪臊味;湘莲、绿豆(以前是以绿豆为主的)是按配方比例,加上蒜茸、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混和。这些主辅料目前全用人手按照顺序包入专用的粽叶之中(粽叶即是一种棕榈叶,市场有售,用前洗净炊软备用。以前民间也有因图省钱改用芭蕉叶的,但不正宗)。裹粽的技术较高,必须把粽子裹得密不透风,里面的米不能漏出来,煮浸的水也不能渗进去。故必须用咸水草结结实实地扎紧。水乡女人力大,捆扎起来毫不手软。蒸煮裹蒸粽,掌握火候也是关键(一般必须是猛火煲煮5个小时以上)。刚出笼的裹蒸粽是粽香扑鼻,令人垂涎。
裹蒸粽要趁热吃才香(故离锅久的裹蒸粽吃前最好再作加热处理),解开粽叶,用刀切开(正宗吃法是用原来捆粽的草绳绞开,更得天然之趣)。再撒上一层白糖粉,那种口感,直叫人回味无穷。“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古时文人用其风趣诙谐的比喻,直接了当地把做粽、吃粽一连串过程简单明了地说得一清二楚!
灰粽,是碱水粽的统称(以前农村土法取碱,是用禾秆草灰浸水后隔灰,作碱水用,故称灰粽)。做法是纯用糯米,不加馅及味,吃时切开沾上糖浆(蜂蜜更佳)调味,浸过碱水的糯米粽清爽可口,别有一番风味。由于灰粽太素白,故大多数人在做时外添加了苏木浸出的红水,或在粽心里直接插入一根小苏木条,熟后变成红皮的灰粽或白皮红心的灰粽了(苏木也写作崧木,是一种可浸出红色液体的树木,学名待考)。
还有一种别出心裁的灰粽:用豆沙、莲蓉再加白糖等一类作馅,变成一种纯甜的灰粽,相当有创意。
不要轻视这“灰姑娘”,在物质紧缺的荒年,穷人更热衷批量制作这种食品。一是因为成本低廉,易做;二是因带碱性,较易保存,不容易变质,(吃时也不用加热);三是把它切片晒干了,变成粽干,放入缸瓮里储存起来,在肚荒时可即时拿几块出来煲煮一下,再加些糯粉、番薯、黄糖,又是一顿别有风味的汤水“晏昼”。
道滘肉丸:
道滘肉丸是道滘粥的主角,也是来道滘就餐的人(包括本地外出就餐的人)要求点的几个道滘本地名菜之或不可缺的菜式——清蒸道滘肉丸(或鱼、肉双丸,或蒸时上面再加上几块土鱿鱼丝,更是美味)。
道滘肉丸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明人(或称家传继承人)叫叶成。这位师傅本是道滘一个企业的业余曲艺队一员,掌得一手好板,人称打鼓成。但因他又能煮得一手好菜,故被调入公社饭堂当大厨。他当大厨时,天天菜色有变化,味道极佳,公社来客在饭堂搭食,人人食过都叫好。特别是其中一道肉丸,更是让人食过翻寻味。究其做法,是选上好五花肉(肥瘦要相宜,且要带些肉筋)回来后,趁新鲜即时用两根实心铁棍不断捶打,直到完全捶成肉酱为止。再加上些鱿鱼须粒、葱花、盐、味精等调味,用手捏住肉酱,让其一粒粒在姆指边缝中脱出,在蒸笼中排好炊熟,一笼香喷喷的肉丸便宣告诞生!
究其这种做法,或许参考了潮汕甲子墨鱼丸的做功,或许真是此君娱情于工作:以铁棒代替鼓槌,以砧板为鼓面,用合韵的节奏,在轻哼着广东音乐的自得其乐心态中,完成了整个制作过程。
此法很快流传开来,并在道滘遍地开花。由于当时屠场是半夜杀猪,凌晨开市。为求好肉,大家基本是与开市同步采购归来,趁着新鲜在家中大摆“擂台”。当时,“午夜时闻打肉声”竟成了道滘又一奇景!
人工捶出的肉丸确实是爽口弹牙,肉的鲜味与配料的香味确实令人回味无穷。可惜,由于这种手工生产的做法远远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现在,来道滘订货的除了本市城区及其他镇,还远至广州一带),现大抵已改为机械化生产了(其质量自然稍逊一筹)。如何解决保留“原汁原味”这个生产的难题,确实值得考虑。
⑻ 道滘粽子好吃吗有哪些食材制作呢
道滘粽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驰名于粤莞一带,并通过返乡的港澳同胞将其作为返乡“手信”(小礼品)而载誉香港、澳门。据老一辈人回忆,道滘裹蒸粽的创始人叫叶潮(外号叫红脸潮)。而令道滘裹蒸粽更上一个台阶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道滘冠华酒家的大厨李绍裘。当时由他主持制作的咸粽是在解码了叶潮的配方基础上有所改进,使之味道越来越好。加上以当时冠华酒家的独特地位(是当时道滘唯一一家食、住、玩功能齐全的酒店,担负着接待外地贵宾、上级领导、回乡华侨、港澳同胞等任务),他把裹蒸粽作为早、晚美点供应茶客,并成批供货给东莞当时的高级酒店华侨大厦及东信酒店。使道滘裹蒸粽的名气一下子传了开来。
道滘裹蒸粽之所以成为道滘头号美食,在于其最大的特色是味道浓郁,馅料丰富,切开时色香味俱全,卖相极佳,吃起来香软可口。而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它一贯以来的讲究在选材用料及其规矩严格的制法上下功夫:糯米必须是优质的本地晚造矮脚糯,以保证其米粒饱满有粘性,且透明绵软;咸蛋黄必须是提前两天打开捞出晾干备用,使之口感更加甘香(其中有单料、双料之分:即放一个蛋黄与放两个蛋黄之分);五花腩肉也是提前两天腌制后再出水去掉猪臊味;湘莲、绿豆(以前是以绿豆为主的)是按配方比例,加上蒜茸、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混和。这些主辅料目前全用人手按照顺序包入专用的粽叶之中(粽叶即是一种棕榈叶,市场有售,用前洗净炊软备用。以前民间也有因图省钱改用芭蕉叶的,但不正宗)。裹粽的技术较高,必须把粽子裹得密不透风,里面的米不能漏出来,煮浸的水也不能渗进去。故必须用咸水草结结实实地扎紧。水乡女人力大,捆扎起来毫不手软。蒸煮裹蒸粽,掌握火候也是关键(一般必须是猛火煲煮5个小时以上)。刚出笼的裹蒸粽是粽香扑鼻,令人垂涎。
裹蒸粽要趁热吃才香(故离锅久的裹蒸粽吃前最好再作加热处理),解开粽叶,用刀切开(正宗吃法是用原来捆粽的草绳绞开,更得天然之趣)。再撒上一层白糖粉,那种口感,直叫人回味无穷。“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古时文人用其风趣诙谐的比喻,直接了当地把做粽、吃粽一连串过程简单明了地说得一清二楚!灰粽,是碱水粽的统称(以前农村土法取碱,是用禾秆草灰浸水后隔灰,作碱水用,故称灰粽)。做法是纯用糯米,不加馅及味,吃时切开沾上糖浆(蜂蜜更佳)调味,浸过碱水的糯米粽清爽可口,别有一番风味。由于灰粽太素白,故大多数人在做时外添加了苏木浸出的红水,或在粽心里直接插入一根小苏木条,熟后变成红皮的灰粽或白皮红心的灰粽了(苏木也写作崧木,是一种可浸出红色液体的树木,学名待考)。
还有一种别出心裁的灰粽:用豆沙、莲蓉再加白糖等一类作馅,变成一种纯甜的灰粽,相当有创意。不要轻视这“灰姑娘”,在物质紧缺的荒年,穷人更热衷批量制作这种食品。一是因为成本低廉,易做;二是因带碱性,较易保存,不容易变质,(吃时也不用加热);三是把它切片晒干了,变成粽干,放入缸瓮里储存起来,在肚荒时可即时拿几块出来煲煮一下,再加些糯粉、番薯、黄糖,又是一顿别有风味的汤水“晏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