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泉州这边元宵花灯哪里有批发
泉州很多地方有批发的,在泉州旧车站附近有好多家,另外在官帝庙对面的小巷也有几家,还有就是涂门街新门街上有零星的一两家
㈡ 全国最大灯笼批发市场
全球最大批发市场在中国义乌,第二、第三不好说每个地方都差不了,广州,成都都挺大的,没办法比较。
㈢ 泉州哪里有花灯看
泉州今年元宵节赏灯活动将按照“全城赏灯、多点纷呈”的布灯形式,将精品花灯、创意花灯和喜庆红灯笼等分点分线布置在鲤城、丰泽中心市区和台商投资区主要街道及公园广场、标志性建筑、沿街商户门面等公共场所,而不是像往年集中在新门街、中骏世界城和泉州台商投资区海丝艺术公园亮相展示。
鲤城区将多形式把精品花灯及氛围灯分布到古城区域和进出城通道上。其中,精品花灯拟在“四点、三门、三十二处”进行布置,即在新门街、威远楼、开元盛世广场、新天城市广场等四个点悬挂170盏,在临漳门、朝天门、泉山门等3个城门楼上悬挂40盏,在古城内32处标志性建筑和公共场所悬挂169盏;少儿花灯拟在各学校及其周边进行布置。
丰泽区今年不再于中骏世界城设立展区,将尽量在各个路段、区域布置精品花灯、创意花灯,便于群众就近赏灯。其中,将在湖心街东段和中段悬挂170盏;在泉州商城广场一楼外围连廊悬挂30盏;在田安路两侧悬挂186盏。
泉州台商投资区拟在海丝艺术公园、洛阳镇红树林文化广场、张坂镇法制文化公园、百崎乡法制文化广场等4个地方布灯,让市民在家附近就能感受浓浓元宵味。
㈣ 福建泉州哪里有佛具批发市场
这两个地方可以去了解一下:
幸福街批发市场就在义全街离新车站很近 晋江陈隶
石狮服装批发市场
希望我的回复对您有帮助,祝您好生意了。如果觉得有帮助,希望可以采纳哦:)
㈤ 福州厦门泉州莆田龙岩南平三明宁德漳州花灯彩灯制作销售公司
很好,工艺不错价格便宜,你公司五四路中秋节花灯做的很好!
㈥ 泉州涂门后街花灯店有开吗
泉州西门后街花灯电影可以吗?我觉得可以哄哄我画的乐水的,现在的心疼很慌。
㈦ 花灯的泉州花灯
元宵节亦称“灯节”、“灯夕”,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闹花灯。泉语“灯”、“丁”谐音,寓祈望人丁兴旺、迎接光明之意。
灯节最早的历史记载从汉武帝开始。汉武帝在平定“诸吕之乱”后称帝,称帝时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五,祭拜“太一”(当时信奉的显赫神明)时汉武帝出宫游玩,刚好碰上民间放灯。于是定正月十五为“灯节”,有与民同乐之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每逢上元都要放灯三夜(十三至十五)。上元活动由于都在夜晚,故有“元夜”、“元夕”和“元宵”的称呼。节日的主要景物是“上元灯”,因此又有“灯夕”之称。
泉州的“灯节”始于唐朝。唐代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带到泉州。
泉州的“灯节”在宋朝发展到顶峰,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形成“上品花灯”,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特别是南宋,在泉州设南外宗正司,管理3000多名来泉州定居的皇室宗亲。他们仿照临安大放花灯,上元的活动热闹壮观。宋·《五杂俎》誉称:“天下上元,灯灼之盛,无逾闽中。”甚至连京城杭州点灯都委托泉州太守、南安知县雇工精制。
泉州花灯内容,以山水风景、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为主。类别主要有走马灯、莲花灯、宝莲灯等。最具泉州特色的是“无骨灯”和“料丝灯”。其中“无骨灯”为泉州独创,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与一般灯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而“料丝灯”则八面通透,采取镂空的做法,点起灯后整灯通透。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上元:……上元灯--市人制灯出沽,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扎通草,作花草人物虫鱼,燃以宝炬,维妙维肖,俗名古灯。恒于府治西畔双门前作灯市。……故桐荫吟榭邱家树《上元灯》词云:一年元夕一回换,怪听声声卖古灯。”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上元:……弄龙--各铺好事者,是夜以青纱数丈,制为金龙灯,燃蜡炬,十数人执而舞之,曲伸盘旋,鳞甲毕动。前导一球,随之上下。亦且敲鼓鸣金吹笛,与儿童竹马,群履踢球,杂游市上焉。”
挂灯:
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 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还要宰杀一只公鸡、加一篮白粿敬祖。
送灯:
有年内出嫁的女儿,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 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对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谓之“送灯”。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上元:……上元灯……有新嫁女者,女家须买白芙蓉灯一双,送于婿家,云是宜男兆。……张炳文云:最是女家忙送客,吉祥争买白莲灯。”
赏灯:
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
游灯:
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
出灯(抢灯):
泉语“灯”、“丁”同音,“出灯”即“出丁”,寓意人丁兴旺。
小孩游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即“出灯”。如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
灯被抢也是“出灯”。古时元宵节,富人组成“游灯族”,没钱买灯做灯的穷人就组成“抢灯族”。在游灯的大街上,空手的穷人们用歌谣嘲笑提灯的富人:“梅花灯,点不香;官刀灯,搅茅房……”随后一拥而上抢夺富人的灯,被抢的富人不仅不恼怒反倒兴高采烈。
猜灯谜:
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趣事。把谜语贴附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
南安桃源上元点灯:
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泉州开始建城,当时市区范围较小,上元花灯活动无法与北方城市相提并论。至于民间自发点灯历史悠久而且延续至今者,在福建应首推南安丰州桃源。
桃源上元点灯,名闻遐迩。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傅实(参见《泉州人名录·傅实》)以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州。因有政绩,敕赐傅实银印青绶,衔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傅实原建府第于泉州东门外凤山南麓,聘紫云黄守恭(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傅实舍第修建护安功德院(即泉州东禅少林寺),带兵驻扎南安丰州重建府第(今武荣傅氏大宗祠)。为了表示效忠朝廷而建唐王宫(即桃源宫),内有唐太宗李世民、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恭、秦叔宝塑像。每早按仪朝拜,从未间断。上元也按照长安结灯的仪式,祝天子万年,与民同乐。这就是桃源上元点灯的开始。
傅实迎娶夫人黄氏后,隔年上元节前,黄家父母因最疼爱这女儿,特送来红、白莲花灯一对,预祝早生贵子,合家欢乐。从此,开泉南上元送灯的先河。
往后,每逢上元,傅姓族人就在唐王宫和大宗祠点灯,相沿成俗,年年如此。
明·世宗嘉靖廿九年(1550年),傅夏器(参见《泉州人名录·傅夏器》)参加京都会试高中会元(进士第一名),授仪制主政,为泉州府、南安县和傅姓争光。南安知县伍文定赠颂联:“泉山名姓无双本;南邑文章第一家。”第二年上元,傅姓族人欢欣鼓舞地举行大型灯会,附近十多个村庄,数千人积极参与,傅氏大宗祠和唐王宫内外及街道两旁,挂着数以千计的各式花灯,灯月辉映,热闹无比。
明·神宗万历年间,朝廷占星官启奏皇上:“天上白猿星将于上元之夜下凡转世,位在偏南方向。”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傅夏器遂与族亲相议,以上元灯会的盛况吸引白猿星下凡转世。燕山黄姓也不约而同地参与这次竞争,彼此全力以赴各尽所能。但见桃源傅氏大宗祠和唐王宫外,以及沿街的屋檐都挂着斗灯、橘灯、百花灯、宝塔灯、如意灯、玉簪灯、绣球灯、料丝灯、龙虾灯、走马灯、润饼灯、白兔灯、公鸡灯、年年有余灯、鲤鱼吐珠灯、双龙抢珠灯、龙凤呈祥灯、仙女荷花灯、嫦娥奔月灯,真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应有尽有,目不暇接。
唐王宫前的龙柱上闪烁着红色对联:“二十传来,君明臣忠称盛世;三百载往,国泰民安庆升平。”宫内有宫灯百盏,大小不一,精巧异常,灿烂辉煌。傅氏大宗祠大门前耀眼的对联:“管弦喧天,人往人来金吾夜;灯花匝地,溪南溪北玉园春。”厅堂的柱联:“逢盛世,安居乐业,尽是桃源仙境;庆元宵,源远流长,既成柳邑民风。”正厅中灯群四簇,宫灯为主,绕以红白莲花。
礼案上安放三件宝贝:一是宋·宣仁皇后赐给郡马傅察(参见《泉州人名录·傅察》)的商代欹器(倾欹易覆之物,可置于座右以为戒),二是宋·傅少师楫上朝手执的玉如意,三是玉鸳鸯。堂下笼吹吹奏,喜气洋洋。大宗祠前广场上有梨园演出、南音会唱、舞狮和踢球。鳌山四周用锦缎围绕,流苏缀饰;鼓鸣于内,钟应以外,灯火三层,光辉夺目。鳌山上有亭台楼阁,有暗藏机关发条的戏剧人物,能在灯下表演一些动作。可见当时闹花灯规制宏伟技艺高超。
值得一提的是,上元盛况空前的灯会之夜酉时,主持人精心安排傅姓媳妇“钻灯脚”。桃源石盘一位新婚妇女得到白猿星投胎转世,生下傅文龙。他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授河南道御史、陕西都察院。此乃闽南上元灯节“钻灯脚”的起源。
南安英都拔灯(串灯):
元宵节南安县英都镇特有的活动,从正月初九即开始举行。
英都“拔灯”由来已久。宋元时期,以泉州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崛起,每年夏冬雨季,泉州郡守和市舶司官员率领外国番商使者,在九日山下昭惠庙举行隆重的祈风仪式,拜祀海神盛极一时。泉州各沿海港口、内河驿渡码头纷纷建海神庙,英都昭惠庙便是其中之一。英溪水九曲十八弯,船工用驳船航运,把英都的粮食、丝绸、薪炭、茶叶、笋干等运到泉州。为祈求航运顺利,船工都到英都码头拜祀。通常逆水行舟需拉纤,俗称“拔船”。英都昭惠庙每年元宵灯节,乡人把逆水行舟拉纤和喜庆迎灯结合起来,产生了“拔灯”民俗游乐活动。
事先备好特制的数条粗大的长缆大麻绳,各家各户带来各式灯笼,每盏灯笼间隔二尺左右,挂在大绳上,每条可悬挂数十盏甚至一百多盏,称为“一阵”。数条连成数阵,选择一名体形剽悍的男子为首,前头打起两把大火把,并排行进为主导。后面数十人紧扶灯绳呼喊着快步紧跟,生动地再现当年英溪船工拉纤时逆水行舟奋力拼搏的壮观场面。
通常有十多“阵”,多者二十“阵”左右,各“阵”之间,“大鼓吹”、“花鼓唱”、“车鼓舞”、“南音弦管”、化装戏艺掺杂其间,到了家家户户门口、鞭炮、火花、烟火持续不断,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拔灯”队伍从英墟街昭惠庙出发,经后店、鞍后巷、沿荣山北侧依山势逐步登高。灯阵行至山脊之间,前导的两把耀眼的火把,时而高举,时而落下,后面灯笼顺着山势绕成一圈圈灯笼阵,倒映在五世祠堂东轩、西轩门口的两个大池里,水天相映,灯火闪动,五彩缤纷,灿烂非凡。
晋江东石数宫灯:
晋江东石镇每年元宵节,凡新婚的青年,都须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始建于明朝的嘉应庙(又称九龙三公宫)里去。从正月十三晚开始持续三个夜晚,男女老少齐集庙里,欣赏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的宫灯,或猜灯谜,或听南曲清唱。赏灯时,人们数着这一年宫灯的对数,算一算当地增加了多少人口。闽南语“灯”、“丁”同音,东石男人大都常年出海在外,通过数宫灯,可使那些回家过春节的航海者了解家乡人丁情况。
早年到台湾的东石人还把家乡这一习俗带到了台湾布袋嘴。台湾也有三公宫,每逢元宵节,当地居民也在宫内提挂宫灯。不仅如此,以前每年元宵节,台湾那边的乡亲都特地赶回“会灯”,通报该年在台湾的宫灯对数,并把家乡的数字带回去,以互报闽台两地子孙发展的情况。这一习俗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
安溪蓝田游灯龙
每年正月十五,安溪县蓝田乡后清村都要“游灯龙”。其俗源自元朝闽南一带的民间草台“蜈蚣戏”(已失传),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过节,成为民间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进邻里往来、和睦。
游灯龙从当天晚上8时开始,村里准备好龙头和龙尾,村里的男女老少每人准备好一盏灯笼组成龙身,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灯笼渐渐汇成了“灯龙”。全村只擎一条灯龙,灯龙越长,象征该村人丁越兴旺。活动通常要持续一个半小时,在走家串户之后,村民们将一起到村里空地临时搭起的戏台前看高甲戏。
㈧ 泉州哪里可买到花灯笼手工制作
幸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