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禁忌:
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忌用碗在水缸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磨台、井口、绳上跨过,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佛阁等,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走。
(1)哈达牛角椒批发价格扩展阅读: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网络-民族风俗
㈡ 大家知道怎么做好吃的吗!~~(好的话加N多分)
一、巧克力球
融化巧克力时一定要隔水加热,温度亦不能超过50℃,否则巧克力会变质而结块。
材料:
玉米片 1盒
苦甜巧克力 300克
铝箔杯(小) 30克
做法:
1、将巧克力切成细碎,隔水以小火加热至巧克力融化。
2、随后将适量的巧克力加入融化的巧克力中拌匀。
3、以汤匙取出适量拌匀的巧克力玉米片,置入准备好的铝箔杯中,再整型成圆球状即可。
二、杨桃小果冻
果冻粉遇水将会凝结成块,所以必须事先与砂糖拌匀,再加水便可顺利融解于水中。
材料:
1、小麦果汁 400毫升
葡萄汁 400毫升
柳橙汁 400毫升
2、杨桃果冻粉 45 克
细砂糖 45 克
做法:
1、将果冻粉与细砂糖各量取15克3等份,为避免果冻粉结块,所以必须将每份果冻粉与细砂糖先搅拌均匀。
2、拌匀后即可将3份果冻粉加入3种果汁中拌匀,再分别置于炉火上以小火加热至融化无颗粒状。
3、将煮好的果冻液倒入模型中冷藏,约1-2小时凝结后,脱模扣出即可。
三、松饼
全蛋必须以打至泡沫细致,以打蛋器捞取会滴垂的程度。
材料:
1、蛋 4个
2、细砂糖 150克
3、中筋面粉 200克
4、色拉油 2大匙
5、牛奶 2大匙
做法:
1、将材料1置入大碗内,以打蛋器拌打至泡沫细致兴滑状。
2、将中筋面粉过筛后加入拌匀。
3、材料3亦加入拌匀,静置约10分钟。
四、红圆仔面包
面团在包入馅料时,利用虎口处来捏合面团即可收紧。
材料:
1、中筋面粉 300克
细砂糖 30克
泡打粉 1克
干酵母 5克
水 150克
2、色拉油 10克
馅料:
乌豆沙 150克
莲蓉 150克
装饰:
食用红色色素 1包
水 适量
做法:
1、取材料1中的水少许先与干酵母拌匀溶解备用。
2、所有材料1与酵母水拌揉成团,再加入色拉油揉匀至面团光滑,静置松驰10分钟。
3、将2种馅料分别分成5等份备用。
4、将面团分成10等份,每块面团先取下一小块揉成圆形,再将剩余面团包入馅料,收口处包紧后,再黏上刚才揉好的小圆面团。
5、最后将色素与水调匀,即可刷在面团表面,静置做最后发酵40分钟,以中火蒸约10-12分钟即可。
五、鼠鞠糕
新鲜鼠鞠草晒干后,才用来制作鼠鞠稞;干燥鼠鞠草则可到中草药店购得。
材料:
1、糯米粉 500克
细砂糖 200克
水 400克
2、鼠鞠草(干) 180克
馅料:
1、高丽菜(干) 300克
猪绞肉 300克
红葱头 3颗
虾米 50克
2、咸绿豆馅 300克
做法:
1、将材料1拌匀成团,再取300克的高丽菜置入滚水中煮3-5分钟,再捞起与剩下的材料揉成光滑的团备用。
2、鼠鞠草洗净,放入锅中并加水(淹过表面)加热煮软,再捞出挤干水份,用刀子切碎备用。
3、将做法1与切碎的鼠鞠草一起揉成鼠鞠草团备用。
4、咸绿豆馅等分为10份,另起油锅爆香馅料并炒熟,待冷却即为馅料。
5、将面团分为20等份,分别包入咸绿豆馅与高丽菜馅料,最后以中火蒸约15分钟即可。
六、李子果酱
李子果酱是非常简单实用的果酱,花点时间做好之后放入冰箱,想吃的时候拿出来,配面包或是做菜,用途非常广泛。
材料:
红李子 750克
红砂糖 500克
吉利T2大匙、水1/2杯
作法:
1、李子放入锅中,加少许水,煮5至6分钟至李子熟透裂开后取出。
2、将滤网架在锅上,把煮熟的李子放入滤网,用汤匙将李子肉压开,取出果核,再把果肉放入锅中捣烂,放凉后装罐即可。
PS:李子果酱材料的比例约为250克李子:1杯砂糖。
七、蒸鱼梅子酱
梅子的自然香味不但可以抑制鱼的腥味,同时可以让鱼肉有一种酸酸甜甜的滋味,类似柠檬的效果,做的时候可以多做一点,除了蒸鱼,炒肉的时候也可以用。
材料:
紫苏梅6颗、梅子酱1大题、酒1大匙、水2大匙、姜丝葱丝各少许、盐1小匙、香油1小匙。
作法:
1、把葱丝和姜丝洗干净备用。
2、将酒、梅子酱、紫苏梅、盐、香油等放在一起浸泡约15分钟,等所有味道完全融合后,再将洗净的葱丝和姜丝放入搅拌均匀即可。等蒸鱼的时候只是把做好的蒸鱼梅子酱淋在鱼身上,就可以放入蒸锅蒸熟。
八、橄榄五花肉
在卤五花肉的时候加进一些橄榄或是陈皮,会减少肉的油腻,让五花肉吃起来有独特的香味。
作法:只要在卤肉的时候放入一把橄榄或陈皮,用小火慢炖即可。
九、梅子烤肉酱
在一般的烤肉酱里面加进梅子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滋味。梅子烤肉酱除了可以拿来做烤肉酱之外,炸肉之前还可以拿来腌肉,用途很多。
材料:
烤肉酱5大匙、酒2大匙、砂糖1大匙、梅子酱5大匙
作法:
1、把所有的材料混和均匀,烤肉的时候只要均匀的涂抹在肉片上即可。
2、也可以在烤肉之前先将肉片用调好的烤肉酱先腌过,等烤肉的时候再涂上一层烤肉酱,味道更好。梅子酱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在市面上买现成的,一般超市都会有卖。
十、脆梅
爽脆好吃的脆梅,自己也可以试着做。材料只有三种,虽然说花的时间要长一点,但是做出来却很有成就感。
材料:
青梅子1000克、盐25克、砂糖1050克
作法:
1、把青梅子去掉上面的蒂头,彻底洗干净。
2、用盐把梅子搓揉约20分钟左右,一直搓到生出盐水,连梅子和盐一起倒入容器内,加水至可以淹盖住梅子,浸泡放置约10小时。接着捞起,把每粒梅子用针刺十几下。
3、把刺过的梅子放在清水里浸泡约5个小时,水最好是流动的。浸泡完毕放进干净的纱布袋中,放进脱水机里脱水约3分钟让梅子里多余的水分完全沥干。
4、用250克的糖加6碗的水煮开后,放凉后,加入梅子。盖上盖子放入冰箱冷藏大约4天后就可食用。
几个漂亮简单的小点心的做法
巧克力魔法石
准备:15分钟,制作:22分钟,共制作出2打迷你小点
材料:
1杯半面粉,2/3杯无糖可可(若无可用一般可可粉),1茶匙半泡打粉,1/2茶匙苏打,半茶匙盐,1杯全脂牛奶,1茶匙半香草精,杯半糖,10大匙黄油或人造奶油,2个鸡蛋;
做法:
1.把烤箱温度预热在200摄氏度左右,准备好24个直径为2.5英寸(约6厘米)的迷你小点模具;
2.把面粉、无糖可可粉、泡打粉、苏打、盐拌匀,配成2杯量,再加入牛奶和香草精。
3.取一个大碗,放入糖和黄油轻搅混合,再由慢至快打3分钟直到成为厚糊状,最后降低速度,加入鸡蛋再打1分钟。
4.碗内再加入面粉、牛奶混合成巧克力面糊,用餐刀抹平;
5.把巧克力面糊注入模具,烘烤20-25分钟直到迷你小点呈黄褐色,插入牙签确认熟透后把烤架取出冷却;
6.待迷你小点彻底冷却后刷上法奇巧克力糖浆((制作方法见附录)即可。
营养叮咛:每块迷你小点含130卡路里热量,2克蛋白质,18克碳水化合物,6克脂肪(4克饱和脂肪),1纤维,33 毫克胆固醇,160毫克钠。
香橙什果球克
主料:西瓜3块、大蛇果1个、大雪梨1个、大脐橙2个、樱桃西红柿150克;辅料:鲜榨橙汁适量。
做法:
1.将西瓜、蛇果、雪梨切成大小均匀的块;
2.脐橙去皮掰成小瓣;
3.将处理好的西瓜、蛇果、雪梨、脐橙、樱桃西红柿加上鲜榨橙汁拌匀。
厨娘悄悄话:此道凉拌菜中水果切片切条均可,再精致些可用挖球器将水果挖成球形。
甜橙果冻
材料:
*甜橙10个*布丁粉(或明胶)1包*糖1杯*水3杯*甜橙汁4杯
作法:
1、甜橙对切为两半,榨出汁液后,用汤匙挖出残渣,果皮留用。
2、锅中放入糖、布丁粉及水煮化(边煮边搅拌),熄火后,倒入甜橙汁4 杯拌匀,稍凉即可分装至半颗甜橙皮中,待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食用时取出切块装盘。
烹调指南:
1、可用任何口味的水果汁,加上水果丁或椰果,制成果冻,增加口感及变化。
2、容器需擦干,否则加入布丁粉后会沾黏住
芒果慕思蛋糕
做这款蛋糕,关键在配料,要少而精,新鲜量少,但不用太精确,只要色鲜味美即可。像在配料上,芒果果泥通常200克,水2大杯,蛋黄2至3个,细砂糖几大勺,淡奶油2小杯,再准备一些鱼胶粉。
要求较高的是蛋糕底:既要结实又要突出美感,通常点缀一些裙裙边边做装饰。这些材料可以是一些曲奇碎片,无盐黄油或芒果果肉以及现成的巧克力派。
备好料后,家里一定要有工具,工具不需要太专业,像擀面棍、打蛋盆、橡皮刮刀、长柄不锈钢小煮锅、不锈钢大盆等,都可以用家里的其他大小铝锅、普通小刀等代替,但转台、抹刀、小三角形挤花袋、打蛋器等最好用专业的,可去超市买一套,以后会经常用到。
一切准备好,洗干净手,开始制作:
先准备蛋糕底:将曲奇用擀面棍压碎,拌入已融化的无盐黄油,捻碎平均铺在蛋糕底层并压实,放冷冻30分钟备用。鱼胶粉少许先浸泡在冷水中软化,再搁入水中加热溶解。芒果果泥先用3/4(预留1/4)并与水一起煮开,降温到85℃,冲入蛋黄之中拌匀,再加入细砂糖、鱼胶粉、水一起拌匀,用冰水使其冷却,并不断搅拌使其变得浓稠,成为慕思料。淡奶油打发与慕思料拌合成芒果慕思,盛入已铺好曲奇碎块的蛋糕模中,抹平表面,最后将预留下来的芒果泥装入小三角形挤花袋,在表面做装饰。放入冷冻室三小时后,将已冻硬的芒果慕思取出,脱模,表面点缀几片芒果果肉排列,再放上巧克力派做装饰。这样一款带着芒果香的蛋糕便可上桌。如果是一家三口,点燃几支蜡烛,即使外面风声再大,这一刻的温馨也会带来一股暖情。
雪花桃泥
用料:
面包200克,核桃仁50克,桔饼、瓜条、蜜枣、蜜樱桃各25克,鸡蛋5个,化猪油150克,白糖200克,糖玫瑰适量。
制作方法:
1、面包切小块,装盆内,加清水泡软后,挤去水分,加蛋黄5个,拌成面包泥。
2、核桃仁用热水泡涨,去皮,用油稍炸,切成碎末。将桔饼、瓜条、蜜枣、蜜樱桃、糖玫瑰均切成碎末。
3、锅内油烧至五成热,放面包泥,不断翻炒,炒至面包泥变成黄色,然后放入白糖、桔饼、瓜条、蜜枣、樱桃、糖玫瑰炒匀。炒至白糖溶化、面包泥出油,再下核桃仁,炒匀,装盘。
4、用2个鸡蛋的蛋清打成蛋泡,撒上樱桃末,盖成面包泥上即成。
为了增添色形味的美感,可用各种果料,在蛋泡上摆成各种图案或文字。如不用蛋泡,就叫“炒核桃泥”。
特点:
颜色淡雅,香甜细嫩,滋润爽口
蛋心圣女果
步骤:
1.将鸡蛋打碎,搅拌均匀,加入适量盐、味精。
2.鸡蛋蒸熟后,正面扣在盘子上,中间插上圣女果。
3.将橙子切成半圆片摆在边上,最后用葱花点缀。
特点:色泽亮丽,开胃佳品。
配料:鸡蛋、橙子、圣女果、葱花、猪油
小麦草蛋挞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蛋挞皮用料:
牛油250克 白糖140克 面粉480克(筛过) 鸡蛋1个 小麦草粉10克(筛过)
皮做法:
①将牛油、白糖、小麦草粉,面粉倒进食物搅拌机中,以低速混合均匀;
②接着加入鸡蛋,把所有混合物搅打成面团;
③将面团放入模型中,压出多个圆模面团,待用。
馅用料:
水450毫升 白糖175克 青色素少许(可加可不加) 鸡蛋5个 鲜奶60毫升 新鲜小麦草汁50毫升
馅做法:
①先将水和白糖一起煮滚,熄火后,加入青色素及小麦草汁,拌匀,待凉;
②轻轻地将鸡蛋打散,加入鲜奶,搅打均匀,再加入已凉了的小麦草汁,拌匀,过滤后,放进冰箱中冷却;
③将冷却了的小麦草混合物倒入已备好的圆模面团中,以200摄氏度烘30分钟即成。
草莓蕾雅芝士冻饼
A:主料 忌廉芝士184g/ 细砂糖50g/ 吉利丁片4g(即鱼胶片)/橙皮酒9ml(我用BACARDI百加得冰锐橙味朗姆预调酒代替)/鲜橙汁9ml/新鲜蛋黄2个/鲜奶油167ml
B:饼底 消化饼110g/无盐奶油90g(我觉得太多,减为50g)
C:装饰 新鲜草莓数颗
做法:
1、忌廉芝士放室温软化后加糖打发
2、慢慢加入蛋黄(我的蛋黄是直接加进来的,成品颜色比较黄,而原方子插图上的蛋糕看上去颜色很浅,近白色。估计把蛋黄事先搅打到发白的话颜色就没那么黄了)
3、将酒和橙汁加入后拌匀
4、鱼胶片用冷水泡软后,隔水加热至融化,然后倒入芝士糊里头快速拌匀
5、鲜奶油打发后轻手拌入芝士糊(这一步我忘了,不过味道也很好)
6、草莓洗干净,取4、5个对半切开
7、取一个天使蛋糕模,将切半的草莓贴边放,注意蒂部朝上,然后把芝士糊倒进模子。我用的模子是5.5寸的
8、消化饼敲碎后拌入融化的牛油混合,铺在芝士糊上面压平,用保鲜膜包好后放冰箱冷藏
9、吃的时候用热毛巾包一会儿,用刀子在模子边上划一下,把饼底和模子分开,然后倒扣到盘里。用草莓装饰
酸甜爽口 DIY草莓雪糕
材料:(4人量)
鸡蛋1个、白砂糖80克、玉米粉1汤匙、鲜奶油3/4杯、云呢拿香油少许、草莓150克、牛奶1杯
装饰物:起泡奶油、薄荷叶、草莓
制作方法:
A.制作雪糕底料
1、在盆中打入鸡蛋,加30克砂糖搅拌,鸡蛋液汁泛白时加入玉米粉精心搅拌;
2、在锅中将其余的砂糖和鲜奶油、牛奶混合,用木勺搅拌加热直到将近煮开;
3、将锅从为上移离,一边搅拌一边一点一点地加入鸡蛋液,搅匀后将锅移至文火上加热直至粘稠;
B.冷却后放入草莓
4、将锅置于冰水中搅拌冷却,加入云呢拿香油搅匀,倒入冰盒中放入冰箱冷冻格冷冻1-2小时;
5、在固化过程中反复搅拌冷冻3-4次,在最后一次搅拌时加入切碎的草莓,搅匀冷冻。
乳酪蛋糕
材料
消化饼干一包125克
黄油(BUTTER)50克
奶油奶酪(Cream Cheese)250克
纯味酸奶(用的味全的,比较浓)100克
细砂糖50克
全蛋1个,蛋黄1个
半个鲜柠檬的汁
粟粉(玉米淀粉)10克
香草粉少许
做法:
1、把黄油切成小块,放在小碗中。取一个盆,里面倒上凉水,再把装黄油的小碗放进去,点小火,隔水熔化黄油。黄油熔化后就可以离火了。
2、把消化饼干放在保鲜袋里,用擀面棍把饼干擀成末,倒在碗中,然后再倒进熔化的黄油,搅拌均匀后,倒入圆底模型里,用勺子压紧、压平,直接放在冷冻室里五分钟,很快就变硬了,压平后应有一个光滑的平面
3、按照步骤1的方法,把奶油奶酪隔水软化一下,然后把软化好的奶酪与酸奶一起倒在大碗里,手工拌匀,再倒入砂糖,拌匀。
4、往3中倒入一个鸡蛋和一个蛋黄,拌匀。
5、将粟粉,香草粉筛入5,拌匀;最后放入柠檬汁拌匀。 搅拌过程中,奶酪会结成小块,要耐心地用勺子碾碎。最好最后用小筛网在面糊里捞一下
7、把面糊倒入模子中,用勺子抹平表面
8、底部包锡纸,150度上下火80分钟,隔水蒸烤,大约烤到60分钟时,在蛋糕上盖上锡纸继续烤。
9、时间到后,冷却后脱模,放冰箱冷藏味道爆爽。
红莓芒果 蓝莓芭菲
材料(2 人用)∶
芒果肉(切细粒)、蓝莓 各 4 汤匙
幼砂糖、吉士粉 各 1 汤匙
淡忌廉 (Whipping cream) 100 毫升
红莓(切细粒) 6 粒
装饰用红莓 2 粒
小甜品杯 2 个
鲜薄荷叶 少许
做法∶
1. 淡忌廉以慢火煮滚,加入砂糖及吉士粉,边搅拌边煮至糖溶及略稠,盛起待凉后,置於雪柜里待用。
2. 於甜品杯中分别依次放入红莓、芒果肉及蓝莓成三色鲜果层,然后加上芭菲汁、
红莓及薄荷叶作装饰即可。
Tips: 吉士忌廉必须边煮边拌匀,否则易起粒粒。若质地过稠的话,可酌量加入淡忌廉煮至浓稠
适中。
抹茶椰奶凉糕
材料:
(1)绿豆粉30克,淀粉10克,澄粉10可,冷水120克
(2)椰浆120克,鲜奶230克,砂糖80克
(3)抹叉粉2大勺,冷水460克,砂糖80克,绿豆芬30克,淀粉10克,澄粉10克
步骤:
1、材料(1)先混合均匀,再家材料2拌匀,置炉上边煮边搅拌,等到沸腾的时候,快速搅拌直到浓稠无粉状,就可以关火入模具了。
2、将材料(3)中的抹茶粉用少许冷水调拌开来,再与其余材料(3)混合,置于炉子上边煮边搅拌,带沸腾时,快速搅拌至弄抽状且呈透明色,即可以关火。待凝结了,就倒入图二,待凝结,即可以食用,食用时切块!
㈢ 少数民族的节日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办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办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竞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竞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当,让妇女休憩,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劳。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予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奋。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运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以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务必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纵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开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收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积在一齐,由长辈年老者率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运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奋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齐,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民,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面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物色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办“打靶”竞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净、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㈣ 民族风俗
少数民族的春节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
独龙族——居住在云南怒江贡山县的独龙族,将每年11月12日之间第一次大雪封地为岁首,因无固定时间,由族长择日而定,一般3到5天。节日期间,各家各户互相邀请,友好往来,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藏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㈤ 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写作资料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目,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办,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众性的盛大集会。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年就是春节,小年在腊月二十三)。
4.回族
回族约有1/3人口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余散居在全国各地。他们信奉伊斯兰教。
回族人尊敬长者,禁止居室里面忌放猪皮、猪鬃等制品。
回族非常注意并尊重别人的自尊感,顾全别人面子,不喊外号。
“阿訇”是清真寺教务主持,非常受穆斯林和回族人的尊敬。在接待工作中,如果他们在祈祷,不能被打扰。忌用左手递送物品。
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
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忌的东西作比喻(比如不能说某某东西像血一样红)等,甚至在谈话中也忌带“猪”字或同音字;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会行为等方面,禁止在背后诽谤别人和议论他人短处,禁止放高利贷,玩赌等。一般实行族内通婚,但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
茶叶和红糖是回族人的节日佳品。
5.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爱吃胡罗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6.满族
满族人大部分聚居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满族非常重礼节。平时见面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要请安后才能说话,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一般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这个礼,表示亲昵。家里一般都有“万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贵,用来供奉祖宗,不能随意去坐。挂旗也是满族盛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春节时每家都要在门楣上、窗户上贴上挂旗,有的还贴上对联,增加节日气氛。
满族以稻米面粉为主食,肉食以猪肉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如满族名菜“白肉血肠”。冬季寒冷,没有新鲜蔬菜,常以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 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
过节的时候吃“艾吉格悖”(饺子),农历除夕时,要吃手扒肉等。他们还保留了饽饽、汤子、萨其玛等有民族特殊风味的食品。
满族接待客人,不避内眷,家庭女性成员都可参加对客人的敬酒等活动。给客人上菜必须成双成对,客人一旦接受妇女的敬酒,就必须喝干,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满族最突出的禁忌是不准杀狗,禁吃狗肉,禁穿戴带有狗皮的衣帽。
满族信仰萨满教。祭天,祭神,祭祖先时,以猪和猪头为祭品。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的耳朵抖动,则认为神以接受,就可以宰杀了,俗称“领牲”。
7.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多聚居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他们在服饰妆扮、生活起居、文体活动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和喜庆日,朝鲜族群众就会载歌载舞,欢腾雀跃。不论男女老少,不仅都能唱会跳,而且还都十分酷爱传统体育活动。
老人在家庭和社会上处处受到尊敬,儿孙晚辈都以照顾体贴祖辈为荣。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喜欢食米饭,擅长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鲜族的日常主食。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
有吃狗肉的习俗。常用一种叫“麻格里”的家酿米酒来招待客人。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8.其他民族的习俗忌讳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不然会使家境贫困;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否则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傣族的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佤族的禁忌: 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女性不准随便乱抓男性的头发,男性不能触女性的脚;忌讳别人摸自己的头和耳朵。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忌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哈萨克族的禁忌: 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喝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瑶家的禁忌: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瑶族祭神,忌用狗、蛇、猫、蛙肉。
羌族的禁忌: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布依族的禁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
高山族的禁忌: 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
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点)30急急急急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藏族风情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㈦ 全国个地大型副食品批发市场具体位置
有个中国副食品批发网或者对你会有帮助
你可以网络搜一下
另外还有义务副食品批发市场
各个地方都有批发市场的
建议你还是选择离你近的城市
㈧ 天鹰椒的价格
【南风金融网】2010年12月7日红尖椒批发价格走势预测参考 【辣椒价格】2010年12月7日红尖椒批发价格走势预测参考一、今日辣椒价格行情参考:市场名称 品种名称 批发价(元/斤)
市场名称 品种名称 批发价(元/斤)
城北回龙观 红尖椒 11.00
北京岳各庄 红尖椒 17.00
北京八里桥 红尖椒 17.50
晋长治紫坊 红尖椒 16.00
晋晋城绿欣 红尖椒 6.50
辽宁鞍山 红尖椒 4.50
辽阜新蔬菜 红尖椒 6.00
哈尔滨哈达 红尖椒 9.50
鹤岗万圃源 红尖椒 8.00
苏州南环桥 红尖椒 5.00
浙杭州良渚 红尖椒 7.60
浙宁波江北 红尖椒 4.90
温州菜篮子 红尖椒 4.70
江西永丰 红尖椒 5.20
山东滕州 红尖椒 11.00
鲁滨州六街 红尖椒 5.00
武汉白沙洲 红尖椒 5.50
鄂州蟠龙 红尖椒 7.00
湘红星市场 红尖椒 4.20
湘衡阳西园 红尖椒 6.60
广东汕头 红尖椒 5.00
贵阳五里冲 红尖椒 7.00
咸阳新阳光 红尖椒 13.00
海湖路市场 红尖椒 5.80
银川北环 红尖椒 6.50
新克拉玛依 红尖椒 9.00二、最新辣椒资讯:各地出台政策稳定物价 山东省苍山县华凯蔬菜产销合作社交易大棚内,7、8名妇女正在对收购的新鲜辣椒进行整理、包装。据合作社办公室人员说,这些天,市场上的大白菜、辣椒以及姜、蒜的批发价格均有所回落。为稳定物价,苍山县加强农村合作社与商场超市的“牵手”,充分发挥“农超对接”的优势,扩大集中配送规模。同时,为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减少 流通环节,该县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取得明显实效。目前这个县每天发往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的蔬菜量达到100多吨,既稳定了南方 市场消费价格,又保证了当地菜农收入。苍山县位于山东省南部,蔬菜种植面积常年达到100万亩,素有“山东南菜园”之誉,蔬菜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原文地址; http://www.nfinv.com/show.php?contentid=49648
㈨ 四川附近有什么少数民族,他们有什么样的生活习和风俗要简略。
四川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人口在义仍以上的民族有汉、彝、藏、羌、回、蒙古、僳僳、满等十三个。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个人口最多的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约570多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
彝族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口众多和分布较广的民族。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共有彝族154.6万人。另有24.1万人分布在攀枝花市的郊区和米易、盐边县,乐山市的马边、峨边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泸定县,雅安地区的汉源、百棉县和宜宾地区的屏山、古蔺、叙永等县。
四川彝族自称"诺苏"。居住在云南、贵州的彝族还有许多角称和他称。建国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分为东、西、南、北、东南和中部六个方言区。四川彝语属北部方言,是彝族最大的方言区。彝文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汉文史书上称为 "爨文"、"韪文"、"倮文"等。
彝族与分布在我国西部的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关系,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据汉文史籍记载,西汉时期安宁河流域的邛人和叟人与今天彝语支各族的先民有关,汉王朝在这里建立了越西郡。唐、宋时期,彝族是"乌蛮"的组成部分。"昆明"、"夷"、"爨"、"乌蛮"等是不同时代对彝族等民族先民的称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彝族同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开拓了祖国西南的疆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缔造伟大的祖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认为自然界中的山、水、石、风雨、雷电等都有神灵,能嫁祸或赐福于人,人们的生、死、病、痛是因为有鬼作祟。对祖先的崇拜主要表现在替父母辈设置灵牌和举行隆重的送灵仪式。彝族认为祖先死后灵魂照样存在,可以给活人以祸福,因此要加以崇拜,祈求降福子孙。
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盛行包办婚,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和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的习俗。还普遍存在着转房制度。男子婚后与父母分居,组成小家庭。世系按父系计算。实行父子连名制,即父名子名世代相连的命名制度。男子都能背诵自己的家谱,有的可背出70多代。家庭财产也遵守父系继承的原则。现在,彝族的婚姻制度中落后的习俗己有很大的改变。
彝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顶部为双斜面,覆以小块木板,用石块压住,俗称"瓦板房"。室内一般隔为三间,并于中屋挖一火塘。火塘周围栽三石成鼎角,其上置锅,汉语?quot;锅庄"。塘内燃火,既是灶,又是冷天取暖的地方。锅庄旁边铺有蔑席,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许多彝族还在住房的一端修筑高高耸立的碉楼,适用美观,坚固耐用,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建筑艺术。
彝族服饰还保留着汉晋时期锥髻、披毡、跣足的传统风格。彝族男女都穿右衽窄袖贴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都镶有花边。女子穿由不同色布镶成的多褶长裙(汉称"百折裙")。男女老幼披羊毛织的"瓦拉"(汉称"擦尔瓦"),下端有长穗。寒冷时内加羊毛披毡。男子下装以裤脚大小为显著特点,"大裤脚" 最宽可达85厘米?quot;小裤脚"则仅能将脚伸进。男子头顶右前方扎缠出细长尖锥状的"英雄结",彝称"子帖"。青年女子则多用灰布或黑布作头帕。壮年和老年女则戴荷叶帽或大顶帽。男女均戴耳环、戒指、手镯。男子喜欢在左耳佩戴缀有丝穗的红黄色大耳珠;妇女则穿双耳,并在领口上戴镂花银牌。
彝族以玉米、养子、洋芋为主食,肉类喜吃大块肉。"坨坨肉"和"酸菜汤"是其传统佳肴。坨坨肉是把猪、羊、牛、鸡等肉砍成拳头大小,煮后捞起滤水,拌盐、辣椒、蒜、木妻子等调味品。其肉肥而不腻,非常可口。酸菜汤,酸菜用圆根、青菜、萝卜叶子晒干腌酸做成,煮肉时加上酸菜,洋芋,汤菜味道鲜美,别具风味。酒在彝族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彝族人民表示礼节、遵守信义、联络感情必不可少的饮料。无论婚丧大事、喜庆年节,探亲访友,排解纠纷、结盟起誓,?quot;无酒无以成礼,无酒无以成饮。"
彝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三种,多用来制作餐具、酒器、马具、武器和家具等。彝族漆器的色彩以红、黄、黑三色为主,彝族以红色象征勇敢、热烈、吉祥、以黑色表示高贵、庄重和尊严,黄色代表美丽、光明和富贵。彝族漆器设计巧妙,制作精细、造型古朴、色彩明快,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彝族年、火把节等。彝族年无固定的 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择节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杀猪宰羊,走亲访友,祝吉祥庆丰收。过年,也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最好机会,人们手拉手跳起欢乐的"达体舞"。同时还进行转"磨秋"、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火把节则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这天,要以村为单位宰杀肉牛分与各户,每户还要杀鸡,用新荞面蒸馍,同酒肉一起祭献祖先灵牌。晚上,人们燃起火把边走边唱,在田间地头巡游,然后集中到村寨坝子上,举行盛大的簧火晚会,青年男女尽情歌舞,通宵达旦;老人们则饮酒高谈,讲述往事。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斗牛、斗羊、摔跤、射箭、赛马、打秋千等体育活动。
彝族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彝族文学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如诗歌、故事、神话、谜语等。其中诗歌形式最为流行,谚语诗(彝语"尔比尔吉")是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一种彝族诗歌体裁。《勒俄特衣》是一部厂为流传的彝文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宇宙起源,祖先迁徒等故事。它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文朴素,反映了彝族人民艺术创作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才能。
彝族的音乐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曲调丰富,优美动听。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民族乐器月琴和口弦深受人们的喜爱,青年男女也常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爱恋、约会谈情和自娱。
新中国建立前,大凉山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其社会成员按照血缘关系划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和呷西五个等级。兹莫和诺合是统治阶级,他们既是土地的主要占有者,又是阿加和呷西两个等级的人身占有者。兹莫(彝语"权力"之意,汉称"土司"、"土目")是最高等级,为世袭部落首领,元代被册封为土司,曾统治过整个凉山,明以来逐渐衰落。诺合 (彝语意为"黑色的群体",汉称"黑彝")是贵族,其等级低于兹莫,明代中叶逐步取代兹莫成为凉山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曲诺和阿加、呷西是被统治等级。曲诺(彝语"曲"有"白色"之意,汉称"白彝")是被统治等级中地位最高的,隶属于诺合或兹莫。曲诺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曲诺富裕户虽然占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和一定数量的阿加和呷西,但其等级不能变,必须隶属于一定的兹莫或诺合,只能在管辖区内居住,不能自由迁徒,并承受一定的隶属性负担。阿加(彝语意为"主子寨旁的奴",汉称"安家娃子")的等级地位低于曲诺,而高于呷西,一般是由呷西配婚成家的奴隶,他们被限制住在主子的宅旁,随时供驱使,既没有人身权利,也没有自身的婚权和对子女的亲权,主子不仅要抽其子女为呷西,而且有权将他们出卖、赠送或处死。阿加的财产主子可任意索取。呷西(彝语意为"主子锅庄旁边的手足",汉称"锅庄娃子")是最低的等级,他们是阿加子女和从外地掳掠、贩卖来的奴隶。他们一无所有,常年住在主子家,从事繁重的劳作。他们毫无人身权利,可被任何别的等级占有,主子可以将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买卖、抵押、奴役和虐杀。1950年,四川彝族地区获得了解放,彝族人民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从奴隶制度一步跨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藏族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之一。自称 "博"或"博巴",因居住地区不同又有不同的称谓,如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的?quot;康巴",四川西北部和甘肃、青海牧区的称 "安多娃",四川阿坝州南部和甘孜州东部某些农区的自称"哥邻"或"嘉戎哇"。四川藏族共有108.8万人,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沃莸哪纠锊刈遄灾蜗亍4送猓?股揭妥遄灾沃莸拿崮?⒀卧吹认兀?虐驳厍?谋π恕?倜尴睾兔嘌舻厍?钠轿湎氐鹊匾灿猩偈?刈濉?
藏族的先民很早就活动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区。考古发现,早在石器时代藏区就有人类居住。据史籍记载,早在2000 年前的汉代,四川藏区就居住着许多古羌人部落,在今阿坝州一常有冉、龙(音"pang")部落,甘孜州南部有自狼部落,平武一带有自一部落。公元七世纪初,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在松赞干布的领率下,统一各部,建立了吐蕃政权,其势力东扩至四川。在吐蕃统治下,四川的诸羌部落逐步与之融合,成为今日四川之藏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文,分为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藏文是公元7世纪时参照梵文字体创制拼音文字,有楷书和草书两种。历史上用藏文写作和编写了不少的书笈,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它有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花教)、格鲁(黄教)四大教派。佛教传入前,藏族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崇信多神的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实行活佛转世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是格鲁(黄教)教派的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藏传佛教的传播,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藏区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同时也是文化、教育、艺术的中心。历史上,寺庙对藏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医药、历算、文学、艺术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藏族群众对藏传佛教信仰很深,视为心灵的寄托。人们朝夕念经,供佛拜佛,房前屋后悬挂经幡,路旁山口修佛塔、堆"嘛呢堆",祈求庇护。藏族人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藏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过去,统治阶级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制,人们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但婚权曲农奴主操纵。藏族家庭财产是父系继承,无子户可以招赘女婿。藏族有名无姓,有的地方有世代相传的房名,子孙分居,另立新房名。农奴主则以领地之名为房客,以示其世袭的特殊身份。现在,藏族婚姻习俗中落后之处巴得到改变,人民真正享受婚姻自由的权利。
藏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男子的外衣是大领长袖衫,着长裤,并套于皮靴内,显得威武雄壮;妇女服装较为复杂,除内外衣外,有的著裙,有的著裤,有的在上衣外面套一领褂,束花腰带,有的还在腰下系彩色围腰"邦典"。男子头发编成独辫盘在头上或剪短如盖。妇女发式多样,有梳成许多小辫的也有梳成双辫并盘在头上的。男女都喜戴皮帽、呢帽,亦喜戴耳环、手镯、戒指等装饰品。生活在平武的"白马藏人"则喜戴白色、盘形的毡帽,上插白鸡毛或锦鸡毛,男子穿白色麻布衣衫,女子穿彩色连衣裙,两袖及后背均加以红、黄、白、紫等色条饰,胸前戴鱼骨牌,腰缠宽大彩色腰带,并缀小钱串数匝。
藏族以青稞为主食,喜食牛、羊肉和酸奶子、奶饼等奶制品,蔬菜和调味品较少。"糌粑"和"酥油茶"是具有浓郁藏族风格的食品。青稞炒熟后磨成面粉称?quot;糌粑",食用时配以酥油(奶油)茶。酥油茶在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它是将熬制好的砖茶水、盐巴和酥油放入茶筒内,上下使劲搅拌至茶油交融而成。酥油茶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的饮料。客至,家庭主妇就会端出清香可口的酥油茶,恭恭敬敬地捧到客人面前。客人喝得越多,主人会越高兴。
藏族的住房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农区住房通常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多系土木石块结构的平顶房。住房分为三层,低层豢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为贮藏室或经堂。牧民住牛毛帐篷,便于随牧搬迁,间或也有少数土木结构的冬房。现在,牧区实行定居放牧,已普遍建立了定居点。
藏族的节日主要有藏历年、转山会、耍坝子等。藏历年即藏历新年。藏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窗明几净,装饰一新,门、墙上画贴好吉祥图徽,室内摆放盛有五谷的盆盒"祺玛"和供灯、酥油花塑的羊头、盆栽的青稞嫩苗,祈祝来年风调雨顺、农牧丰收。三十晚守岁,初一早上各家主妇到河边取回"吉祥水",全家着新装欢聚并祝福,初二开始到亲友家拜年。节日里,还要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演藏戏、歌舞等文体活动。在甘孜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康定的跑马山举行传统的转山会。传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有九龙吐水,为佛祖沐浴。转山会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带上美酒佳肴和帐篷炊具,到跑马山上拜佛,载歌载舞,祈年祷岁,预祝丰年。耍坝子是藏族民间传统的休想习俗。在风和日丽、花红草绿的时节,藏族人民择日携全家邀亲朋,带厦谰萍央取⒄逝翊毒撸?皆傲掷铩⒉莸厣稀⑽氯?? "耍坝子",歌舞游戏,谈古叙今。同时,还要演藏戏、跳"锅庄"舞以及开展赛马、射击、角力等民族体育活动。
藏族人民有尚礼好客的传统习惯,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都会热情接待。人们见面时要相互祝好: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辈或平辈时,要用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彼此交往,习惯以"哈达"为礼物献给对方,表示敬意和祝贺。送别亲友,要敬青稞酒,唱酒歌,献哈达,致以良好的祝愿。藏族人民习惯用哈达来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是一种长条形的绢丝织品,颜色以白色为主,也有红、黄、浅、蓝等色。藏族人民在迎送客人、求神拜佛、探亲访友、结婚志喜、拜谒官长等社交活动中都离不开它。在较为隆重的迎送仪式上,主人向客人捧献哈达,表示敬意,祝福吉祥;客人则回敬哈达以示谢意,祈祷万事如意。
藏族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藏文书笈卷帙浩繁,包罗万象,德格印经院出版的藏文典笈,除《大藏经》外,还有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医学、文学各类书笼,共320部,4500 余种。
藏族的民间文学种类多,题材厂,内容丰富。其中,《格萨尔王传》在藏民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格萨尔王传》是迄 今为止世界上流传下来的最长的一部叙事英雄史诗。它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叙述了藏区一个叫"岭"的部落的民族英雄格萨尔为保卫领土和人民,抗敌锄奸,降魔除妖的事迹。此外,在藏区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还有关于唐朝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联姻的各种故事,有语言生动、幽默诙谐的《阿叩登巴的故事》和寓意深刻、委婉动人的《茶和盐的故事》等。
藏族的建筑、绘画、雕塑有很高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寺庙建筑尤为精美,主殿屋顶覆以镀金铜瓦,顶端饰以宝塔、怪兽,气势雄伟;寺内雕梁画栋,台阁重叠以及壁画、木雕、石刻、彩幛、金银铜器,颜色鲜艳,造型生动,无不显示出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此外,藏族在制作佩刀、马鞍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唐卡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卷轴画,因制作的材料不同分为刺绣唐卡、织锦唐卡、贴花唐卡和珍珠唐卡。其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数以宗教活动为主题,也反映藏族人民的历史和民族风情。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其音乐舞蹈享有盛名。藏族民歌音色多变,嘹亮宽广,富于高原气息。藏族舞蹈,风格多样:锅庄舞热情奔放,舞姿矫健;旋于舞彩袖飘飘,轻盔优雅,其中"草地锅庄"和"巴塘旋子"最为著名。藏戏则是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已有700多年历史。
羌族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历史中悠久的民族之一,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共有19.83万人。羌族人口集中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沿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县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羌族聚居区与汉、藏区相邻,少数羌族群众则散布于汉、藏、回等其他民族村寨,与汉、藏、回等族人民交错杂居。
羌族的族源可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龙部落就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唐时,吐蕃势力强盛,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有一支羌人则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今日羌族。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羌族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认为世间一切有生命草木和无生命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认为诸神拥有无边的法力,支配和主宰着人畜安危、五谷丰欠和民族有兴衰。因此,敬神、祈福、驱鬼、辟邪就成为羌族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羌族以白石为神的象征,被广泛地供奉在山上、屋顶和石塔内。据传羌族先民赶往岷江上游的途中在天神的指点下,以白石为武器战胜了强敌转危为安。所以,羌族奉天神为本民族的最高保护神,以白石为象征,顶礼膜拜。 羌族家庭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盛行人赘和姑舅表优先婚,配偶年龄往往女大于男,新娘婚后不落夫家,要回娘家居住一至三年。现在婚姻制度中落后的习俗已逐渐废除,青年男女婚姻己较自由。羌族的服饰古朴、美观、实用、大方。无论男女一般都穿麻布长衫,外罩羊皮褂子,包青色或白色买帕,缠绑腿,束挑花腰带,腰带上系有吊刀,皮裹兜子和火镰。脚穿满耳子草鞋,少数人着棉鞋或皮靴。在节庆时喜?quot;云云鞋。"云云鞋即锈花鞋,其鞋尖微翘,形如小船,鞋帮上剪贴挑绣有彩色云纹图案,所以称之为"云云鞋"。羌族妇女的服饰鲜艳色彩,衣服、腰带、勾庑?闲逵忻览龅耐及福?铝煜庥幸慌琶坊ㄐ蔚囊?巍O泊鞫?贰⑹诛怼Ⅳ⒆印⒁?频仁挝铩?
羌族人民的主食是玉米、洋芋,常见食物有:玉米面粥、烤馍、玉米蒸蒸、炒面等。猪膘和咂酒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猪膘是将猪宰杀去其内脏后,把肉割成条状吊在屋梁上风干而成。 "猪膘"肥肉透明晶亮,瘦肉色泽红润,人口化渣,喷香可口,是羌族食用和待客的佳品。羌族家庭"猪膘"存量多少是其富裕与否的标志。咂酒的历史有1千多年,在羌区,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饮自酿的"咂酒"。咂酒系用青稞、小麦、大麦等粮食经发酵而成。饮时启坛注入开水,插上竹管轮流吸吮。咂酒味美醇香,是羌族待客、婚丧嫁娶、节日等礼仪活动必备的饮料,最具民族特色。
羌族以独特而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这些建筑包括碉楼、住房、索桥以及掘井、筑堰等。羌族的住房是用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屋,一般分三层和二层两种,搭独木锯形楼梯上下。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除卧室外还有锅庄(炕灶)和神龛,是全家起居、会客之地。顶层则为开敞的照楼和晒台。碉楼,形状有四方、六角或八角形等几种,高达10余丈,最多可达十三、四层。其棱角突出,结构匀称,墙面平整光滑,坚固耐用,经数十年至数百年而不倾塌。碉楼作用在于军事,平时不用,战时则携带武器、粮、水人内据守。过去羌区由于战乱频繁,治安恶化,人们只有兴建易守难攻的碉楼,拥兵自保。羌族庄房和碉楼(即 "邛笼")的建筑极具特色,其材料是碎石片和粘性黄泥土。修筑过程全凭经验和目测。2千多年前的《后汉书》就有关于"邛笼"的记载,羌寨建在半山腰或河谷平台,那栉次鳞比的石砌庄房和巍峨耸立的碉楼,宛如一座座古代城堡,显示出羌族建筑的古朴、简洁的风格。
羌族的节日主要有羌历年、领歌节和祭山会等。羌历年:羌语"日美吉"。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一进行。由于正值秋收完毕,年节宴会又被称为"收成酒"。过年时,全寨停止劳动,远行人要赶回家,人们杀猪宰羊,蒸"瓦达"(大蒸饺),煮猪膘、祭祀祖先和神灵。全寨男女老少身着色彩鲜明的节日盛装,畅饮咂酒,高唱喜庆歌,在铜锣、铜铃、羊皮鼓、竹笛的伴奏下,跳起欢快的"莎朗"(羌族锅庄)和皮鼓舞,并结队到各户祝贺新年,直至夜深兴尽。有的地方还要身披盔甲,跳起古朴矫健的"盔甲舞"。同时,要抬白石神游全寨,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领歌节:羌语称为"瓦尔窝脚,参与者均为女性,又称为羌族的"妇女节"。这个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主管歌舞的莎朗女神。届时,凡本寨出生的妇女穿上艳丽的服装,戴佩首饰,祭祀女神莎朗,唱歌跳舞,活动持续三天。祭山会:又称祭山大典,是羌族祭祀山神、祈求丰年的最盛大、最隆重的活动。祭祖活动一般在农历的正月、五月、十月进行。参与活动的都是男性成员。地点是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石塔旁。塔顶有白百,象征着天神、山神、树神等,塔周是苍萃茂盛的"神林"。祭祖活动由巫师主持,要杀牲祭神,举行"领牲"仪式,念唱羌族史诗,祈求丰年。
羌族具有敬老、好客的传统美德。羌族尊重老人,尤其是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和战功卓著的老人。饮咂酒时,要由最年长的人先讲吉利话,依长幼次序饮酒。老者进屋,要起立相迎,宴席由老人坐上座,待其就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路途中遇见老人,要让路,骑马遇见老人,要下马行礼。集会歌舞时要由老人领唱、领舞。羌族群众热情好客、客人进屋后要让座于锅庄的上方,以咂酒待客,表示尊重和欢迎。羌族还有互助友爱的传统。农忙时亲友领里间换工互助,婚丧、建房或遭受天灾人祸,均出资出力相助。羌族还有保护森林的传统习俗,羌寨附近都有一片树林被奉为"神林",严禁砍伐。有的地方每年还要举行隆重的封山育林仪式。
羌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其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情节感人,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等。《羌戈大战》是一部具有英雄史诗性质的颂歌。它讲述了远古时候,羌民的祖先由西北辗转迁徒并定居岷江上游的历程。其时,羌人与"身强力壮、凶悍威猛"的戈基人频频争战。后在天神的帮助下,战胜了敌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羌戈大战》是反映了历史上羌族经历过民族大迁徒的史实。《木姐珠与斗安珠》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古代羌人的生活面貌。它讲述了天神之女木姐珠与羌族青年斗安珠相遇并相爱,最终冲破天规结为伴侣的故事。《木姐珠与半安珠》热情歌颂了羌族人民对神权天命的藐视和包办婚姻的抗争。木姐珠和斗安珠既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又是羌族人民崇奉的民族祖先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不论是在劳动生产、节日聚会、婚丧嫁娶时都要唱歌跳舞。其民歌音韵悠扬,自成一格;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歌舞时常常以民族传统乐器羌笛以及小锣、手铃、羊皮鼓等伴奏或独奏。羌笛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双管双簧竖笛,历史文献中许多关于羌笛的记载。羌笛音色高亢,富有表现力,深受羌族群众的喜爱。羌族的民间工艺以挑花、刺绣最为出色,富有民族特色。图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其结构完整、物象突出、色彩富丽、工艺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