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激光粒度仪测粒度数据如何分析
不知您的问题是不是用激光粒度仪测试后的测试报告中的具体数据代表什么意思,如果是的话我用图片给您解释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同仪器得出的测试报告虽然不是完全一致,但主要项还是一致的,我以济南微纳公司3003干法激光粒度仪的测试报告为例。
测试报告说明:
1. 测试报告由6部分组成:表头、样品信息及测试信息、分析结果、图形、数据表、表尾。
2. 量程:即测试范围,在软件的数据模板中选定。
3. 分散介质:用于分散被测样品的介质。被测物质与分散介质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也不能在其中溶解。
4. 分散剂:能够改变颗粒与液体之间的界面状态,促进颗粒充分分散的化学物质。
5. 光学浓度:即遮光比。
6. 样品浓度:即样品在分散介质中的体积百分比浓度,需要在系数校准设置中输入体积百分比计算系数后才能分析。
7. 自由分布:由无约束自由拟合算法所得的样品本身固有的自然粒度分布。软件中还设有R-R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
8. X10:颗粒累计分布为10%的粒径,即小于此粒径的颗粒体积含量占全部颗粒的10%。
9. X50:颗粒粒径分布为50%的粒径,即小于此粒径的颗粒体积含量占全部颗粒的50%。
10. X90:颗粒粒径分布为90%的粒径,即小于此粒径的颗粒体积含量占全部颗粒的90%。
11. Xav:颗粒群的平均粒径。
12. S/V:体积比表面积,即单位体积颗粒的表面积。
13. X[3,2]:表面积平均粒径,是粒径对表面积的加权平均,又称索太尔平均径。
14. X[4,3]:体积平均粒径,是粒径对体积(或重量)的加权平均,同上述Xav。
15. 拟合误差:能谱数据向粒度分布数据转换时产生的计算误差。
16. 自定义项目分析结果:用户根据需要自行添加的分析项目,添加该分析项目后,软件自动显示出结果。
17. 粒度分布图表说明:
横向是粒径值,该数值呈对数分布。
左列是体积累计百分比,对应的是上升趋势的曲线图。
右列是某一区间的体积百分比,对应的是起伏的直方图(或曲线图)。
18. 数据列表是分析图表相对应的测试结果。
⑵ 激光粒度分析仪的选购方法
1、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范围粒度范围宽,适合的应用广。不仅要看其仪器所报出的范围,而且还要看超出主检测器面积的小粒子散射<0.5μm>如何检测。
最好的途径是全范围直接检测,这样才能保证本底扣除的一致性。不同方法的混合测试,再用计算机拟合成一张图谱,肯定带来误差。
2、激光光源一般选用2mW激光器,功率太小则散射光能量低,造成灵敏度低;另外,气体光源波长短,稳定性优于固体光源。检测器因为激光衍射光环半径越大,光强越弱,极易造成小粒子信噪比降低而漏检,所以对小粒子的分布检测能体现仪器的好坏。检测器的发展经历了圆形,半圆形和扇形几个阶段。
3、使用完全的米氏理论
因为米氏光散理论非常复杂,数据处理量大,所以有些厂家忽略颗粒本身折光和吸收等光学性质,采用近似的米氏理论,造成适用范围受限制,漏检几率增大等问题。
4、准确性和重复性指标
越高越好。采用NIST标准粒子检测。
5、稳定性
仪器稳定性包括光路的稳定性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讲选用气体激光器,使用光学平台,有助于光路的稳定。内部发热部件(如50瓦的钨灯)将影响光路周围环境。
稳定性指标在厂家仪器说明中没有,用户只能凭对于仪器结构的判断和参观或询问其他长时间使用过的用户来判断。
6、扫描速度
扫描速度快可提高数据准确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不同厂家的仪器扫描速度不同,从1次/秒到1000次/秒。一般来讲,循环扫描测试次数越多,平均结果的准确性越好,故速度越高越好;喷射式干法和喷雾更要求速度越高越好;自由降落式干法虽然速度不快,但由于粒子只通过样品区一次,速度也是快一些好。
用户每天需要处理的样品量,也是考虑速度的因素。
可自动对中,无需要换镜头,可自动校正。
7、使用和维护的简便性
关于这一点,在购买之前往往被忽视,而实际上直接决定了仪器使用效率和寿命。了解的方法是对仪器结构的了解和其他已有用户的反映。
拆卸、清洗是否方便:粒度仪分为主机和分散器两部分。而样品流动池总是需要定期清洗的,清洗间隔视样品性质而定。将主机和分散器合二为一的仪器往往将样品池深置于仪器内部,取出和拆卸均很繁琐,且极易碰坏光路系统。
8、一定要符合国际标准标准
ISO13320标准是对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基本要求。在测量亚微米粒子分布过程中,采用非激光衍射方法是不符合标准的。
⑶ 实验二 激光粒度仪测定非金属矿物粉体的粒度分布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粉体粒度分布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掌握粒度分布数据的处理及应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BT9300-H激光粒度分布仪;超声波分散器;样品添加针筒;烧杯;蒸馏水;焦磷酸钠分散剂;测试样品为不同粒度的非金属矿物粉体。
三、实验原理
BT9300-H激光粒度分布仪是采用米氏散射原理对粒度分布进行测量的。从He-Ne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经扩束镜后汇聚在针孔,针孔将滤掉所有的高阶散射光,只让空间低频的激光通过。然后,激光束成为发散的光束,该光束遇到傅里叶透镜后被聚焦。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到颗粒上时,在傅氏透镜的焦平面上将形成颗粒的散射光谱,如图9-2-1。
图9-2-1 激光粒度仪的测试原理
当样品池内没有颗粒时,光束将被聚焦在环形光电探测器的中心;当样品池内有颗粒样品时,会聚的光束会有一部分被颗粒散射到环形探测器的各探测单元以及大角探测器上,形成“靶心”状衍射光环。此光环的半径与颗粒的粒度有关,衍射光环的强度与相关粒径颗粒的多少有关。通过环形光电接收器阵列接收到的这些光能信号,送入计算机用米氏散射理论进行信号处理,即可得到样品的粒度分布。
四、实验步骤
1.仔细检查粒度仪、电脑、打印机等是否连接好,放置仪器的工作台是否牢固,并将仪器周围的杂物清理干净。
2.悬浮液配制:将加有分散剂的介质(约80mL)倒入烧杯中,然后加入缩分得到的实验样品,并进行充分搅拌,放到超声波分散器中进行分散,如图9-2-2。此时加入样品的量只需粗略控制,80mL介质加入1/3~1/5勺即可。通常是样品越细,所用的量越少;样品越粗,所用的量越多。
图9-2-2 悬浮液的配制与分散
3.超声波分散:将装有配好的悬浮液的烧杯放到超声波分散器中,打开电源开关进行超声波分散。由于样品的种类、粒度以及其他特性的差异,不同种类、不同粒度颗粒的表面能、静电、粘结等特性都不同,所以要使样品得到充分分散,不同种类的样品以及同一种类不同粒度的样品,超声波分散时间也往往不同。表9-2-1列出不同种类和不同粒度的样品所需要的分散时间。
表9-2-1 不同样品的超声波分散时间
4.样品池的清洗:将样品池放到水中,将专用的样品池刷蘸少许洗涤剂,将样品池的里外各面洗刷干净,清洗时手持样品池侧面,并注意不要划伤或损坏样品池。洗刷干净后用蒸馏水冲洗,再用纸巾将样品池表面擦干、擦净。
5.测试准备:取一个干净的样品池,手持侧面(不得手持正面),加入纯净介质,使液面的高度达到样品池高度的3/4左右,装入一个洗干净的搅拌器,将有标记的面朝前,用纸巾将外表面擦干净,把样品池插入到仪器中,压紧搅拌器,盖好测试室上盖,打开搅拌器开关,启动电脑进行背景测试。
6.取样:将分散好的悬浮液用搅拌器充分搅拌(搅拌时间一般大于30s),用专用注射器插到悬浮液的中部边移动边连续抽取4~6mL,然后注入适量到样品池中,盖好测试室上盖,单击“测量—测试”菜单,进行浓度(遮光率)测试。并记录数据。
具体测试步骤如图9-2-3所示。
浓度调整:当浓度大于规定值时,则可以向样品池中注入少量介质;浓度小于规定值时,可以从烧杯里重新抽取适量样品注入样品池中,如图9-2-4所示。
图9-2-3 使用微量样品池时的测试步骤
图9-2-4 使用微量样品池时的浓度调整方法
五、数据处理
从实验测试结果中读取数据,并记录于表9-2-2。
表9-2-2 非金属矿物粉体激光粒度测试实验结果记录表
⑷ 请问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出来的粒度分布图和分布表怎么分析谢谢!
下面的表格是各个不同粒度占总颗粒的含量。微分指的是单独的该粒度占的比例(%),而累积的是将前面所有粒度含量求和。
你可以用减法将某两个累积值相减(或者将该粒度范围的所有微分值相加),获得在该范围内的粒度所占比例(%)。根据表格可知,约440微米以下的粒子含量占100%。
上图是表格的形象化。水平轴是各个粒度(类似于直径尺寸等),而竖直轴是含量比例,最高是100%。体重的蓝色线是各个粒度所占的比例,而红色是各个粒度所占的比例的积分值。
蓝色线的尖峰是说明在23微米至400微米的粒度的颗粒的含量,而最大含量的粒度集中在100微米处;而红色是对某个粒度之前所有粒子含量的求和,可知,约350微米以下的粒子占100%。
⑸ 激光粒度仪测粒度数据如何分析
不知您的问题是不是用激光粒度仪测试后的测试报告中的具体数据代表什么意思,如果是的话我用图片给您解释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同仪器得出的测试报告虽然不是完全一致,但主要项还是一致的,我以济南微纳公司3003干法激光粒度仪的测试报告为例。
测试报告说明:
1. 测试报告由6部分组成:表头、样品信息及测试信息、分析结果、图形、数据表、表尾。
2. 量程:即测试范围,在软件的数据模板中选定。
3. 分散介质:用于分散被测样品的介质。被测物质与分散介质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也不能在其中溶解。
4. 分散剂:能够改变颗粒与液体之间的界面状态,促进颗粒充分分散的化学物质。
5. 光学浓度:即遮光比。
6. 样品浓度:即样品在分散介质中的体积百分比浓度,需要在系数校准设置中输入体积百分比计算系数后才能分析。
7. 自由分布:由无约束自由拟合算法所得的样品本身固有的自然粒度分布。软件中还设有R-R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
8. X10:颗粒累计分布为10%的粒径,即小于此粒径的颗粒体积含量占全部颗粒的10%。
9. X50:颗粒粒径分布为50%的粒径,即小于此粒径的颗粒体积含量占全部颗粒的50%。
10. X90:颗粒粒径分布为90%的粒径,即小于此粒径的颗粒体积含量占全部颗粒的90%。
11. Xav:颗粒群的平均粒径。
12. S/V:体积比表面积,即单位体积颗粒的表面积。
13. X[3,2]:表面积平均粒径,是粒径对表面积的加权平均,又称索太尔平均径。
14. X[4,3]:体积平均粒径,是粒径对体积(或重量)的加权平均,同上述Xav。
15. 拟合误差:能谱数据向粒度分布数据转换时产生的计算误差。
16. 自定义项目分析结果:用户根据需要自行添加的分析项目,添加该分析项目后,软件自动显示出结果。
17. 粒度分布图表说明:
横向是粒径值,该数值呈对数分布。
左列是体积累计百分比,对应的是上升趋势的曲线图。
右列是某一区间的体积百分比,对应的是起伏的直方图(或曲线图)。
18. 数据列表是分析图表相对应的测试结果。
⑹ 欧美克粒度分析仪测试出的粒径分布图怎么画电子档结果只有一列数据,看不太懂
横坐标是粒径,纵坐标是粒度分布情况。
⑺ 粒度特征参数里面的D(4,3)是什么意思 我们实验室购买的激光粒度测定仪数据中其中有一项参数是D(4,3)
它是粒度分布仪所算出的一种“平均粒度”。这类平均粒度有四种:
D(1,0) 、D(2,1)、D(3,2) 、D(4,3)。 分别称“个数长度平均径”、“长度表面积平均径”、“表面积体积平均径”(又称Sauter平均径),“体积四次矩平均径”。公式为:D(A,B) = ∑(NI DI^A)/ ∑(NI DI^B)。
粒度参数指从累积曲线上求出来的能表示样品粒度分布特征的数值。如平均粒径和中值、标准偏差和分选系数、不对称系数等。这些数值是鉴别沉积环境的参考数值。粒度参数有几种求法:
①四分位数法:平均粒径Md=累积曲线中的50%处的粒径大小;不对称系数SK=Q1·Q3/Md2;Q1及Q3分别为累积曲线中25%及75%处的粒径大小。
②图算法:中值MdΦ=Φ50;平均粒径Me=Φ16+Φ50+Φ84/3;标准偏差σ1=(Φ84-Φ16/4)+(Φ95-Φ5/6.6);偏度SK1=[Φ16+Φ84-2Φ50/2(Φ84-Φ16)]+[Φ5+Φ95-2Φ50/2(Φ95-Φ5)];尖度Kg=Φ95-Φ5/2.44(Φ75-Φ25);Φ25相当于累积曲线中25%处的Φ值,余者类推。
③矩法:是一种数理统计方法,不需作累积图线,直接用粒度分析记录表中各粒级的百分比数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