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批发零售社会销售品总额增加值率是多少
GDP更能代表城市的发展水平。因为GDP是一个综合的核算指标,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因此,使用GDP及其构成就可以说明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投资消费水平、进出口贸易状况、居民收入水平、企业营业收益等多个方面的情况。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是描述商业方面的一个指标,仅反映商业规模,对城市发展水平的描述力远不如GDP。比较全面的判断应该是这样的:如果A城市的GDP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B城市高,但GDP却低于B城市,应该说明A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如B城市,但是商业发展具有优势,如需判断A城市的商业是否超过B城市,还需参照购销总额、库存、盈利情况等其他指标。
2. 上海GDP的组成中,哪些产业贡献最大
2018年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2679.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是0.3:29.8:69.9。毫无疑问,服务业成为了上海最大的产业。当然,一二三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合。
在上海的工业中,电子、汽车、石化、钢材、机械设备是发展较大的产业,在这些行业中有多家知名企业,比如中芯国际、上汽集团、上海石化、宝武集团、上海电气、振华重工、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等等。
3. 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近期,上海统计局局长潘建新介绍了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总体经济运行良好。潘建新透露,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6月份,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与去年12月持平。上半年,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
上半年,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83.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4%,增幅同比回落15.1个百分点。
从消费领域看,上半年,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涨幅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
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6%,衣着类上涨7.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
【消费品零售】13.1%
上半年,本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增幅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销售全面向好。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长14.6%,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1.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232.81亿元
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943.05亿元,比年初增加1648.86亿元,同比多增232.81亿元;贷款余额18090.64亿元,比年初增加1345.24亿元,同比多增154.78亿元,其中中资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2630.79亿元,比年初减少182.97亿元。金融机构存贷差6852.41亿元,同比扩大1480.94亿元。
【就业岗位】36.1万人
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6.1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7.6万人),已完成年度计划的72.2%。至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6.4万人,与年初相比减少1.1万人。
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
【GDP】12.6%
上半年,上海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781.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上半年本市二、三产业同步增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17.12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36.42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服务业增长加快,主要行业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6%,增幅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长13.2%,加快2.5个百分点。
4. 批发零售业增加值怎么算
直接减啊,比如本季度比上季度增加多少就直接用本季度的营业额减去上季度的营业额据OK了
5. 哪里可以查询到上海市1998-2008年分行业工业增加值数据
《上海工业年鉴2010》等等。图书馆有。
6. 关于上海,有谁可以帮我弄份详细的上海经济的介绍
经济增长
进入新世纪,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
财政收入
在总体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完成财政收入4095.81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增长18.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增值税226.12亿元, 增长13.4%;营业税512.93亿元,增长15.9%;个人所得税111.92亿元,增长26.2%;房产税34.1亿元,增长25.9%。“十五”时期,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726.5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6%,相当于建国至“九五”期末总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产业结构
上海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05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7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87.8%,平均每年增长1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88.38亿元,比2000年增长66.7%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调整为0.9∶48.9∶50.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上海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4年,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六大行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居第三产业之首,达到10%;上海保险网批发和零售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2%。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业结构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上海的就业结构变化显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2005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10.8:44.3:44.9调整为7.1:37.5:5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0.5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分别下降3.7个和6.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4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46.86亿元,增长6.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2%。投资结构发生新变化。从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5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增幅明显高于工业投资增长7.3%的水平。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投资2302.28亿元,增长8.1%;国有经济投资1240.27亿元,增长29.9%。民间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942.1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
上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为57.5%;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为42.5%。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为16.4%。
农业产值
上海郊区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79.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3.39亿元,比2000年下降7%。
农副产品生产
上海严格实行耕地保护,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6.6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105.36万吨。全年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94%,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0%。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继续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注册品牌的农产品139个,有149家企业的273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农产品出口
上海农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郊区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农产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产等品种的基础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洲、中东、美国、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现代农业园
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稳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4.82亿元,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28个,有163项科研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
农业规模化经营
上海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加快。至2005年末,全市有42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3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40多万户分散农户、10万公顷种养面积进入规模经营产业链。全市粮食规模经营面积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5.9%。
工业发展
上海依托大基地、大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5年,上海实现工业增加值4155.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94%,平均每年增长14.2%。其中,重工业增加值2912.93亿元;轻工业增加值1081.75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876.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4倍,平均每年增长19.2%。
重点发展行业
重点发展行业对上海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六个重点发展行业完成总产值999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0.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2%;其新增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7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85.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3.5%。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6%。其中,电子及信息领域完成工业总产值3530.92亿元,增长29.3%;光机电一体化完成工业总产值468.9亿元,增长14.4%;生物、医药技术完成工业总产值233.69亿元,增长11.7%。
区县工业
区县工业增长加快。2005年,上海规模以上区县工业完成总产值917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增幅高于全市工业4.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3个百分点。全年“1+3+9”工业园区完成总产值734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9个市级工业园区完成总产值1399.77亿元,增长19.2%。
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良好。2005年,上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2.3。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39.56亿元,实现税金605.59亿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47.95亿元,占工业利润总额的47.7%;实现税金242.44亿元,占工业税金总额的40%。
工业产品产量
适应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集成电路、微型电子计算机、民用钢质船舶、汽车、房间空气调节器、移动电话机、程控交换机等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09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653.75亿元,增长25.8%;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1.66亿元,增长12.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22.5亿元,增长26.4%。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加快。2005年,上海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308.8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7%。2005年末,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增加到30G;国际互联网用户803万户,宽带接入用户247.4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70万户和88.58万户。全市有卫星站点915个。
信息化重大工程
2005年,集约化信息管线、超级计算中心、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加快了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
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至2005年末,社会保障卡累计发放963.67万张,公交“一卡通”销售量达到1974.02万张,数字证书发放56.1万张。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至2005年末,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共采集618万市民的信用记录,比上年末增加85万人;出具个人信用报告460万份,增加182万份;企业联合征信入库量达到60万户。
城市建设投资
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要突破。2001~2005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3257.2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6%,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6%。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为进一步改善上海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大城市建设工程
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设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科学统筹,加快推进,相继建成了一批跨黄浦江的大桥、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地铁、磁浮线、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等标志性工程。2005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完成投资607.13亿元。年内洋山深水港一期、浦东铁路一期、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A6新卫、A7亭枫等高速公路建成;轨道交通4号线投入运营;翔殷路隧道建成通车,使中心城区的越江车道数增至54条。
旧区改造
上海新一轮旧区改造突出重点,保持合理规模。2001~2005年,全市共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2431.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6.57万户。2005年,全市完成旧居住区综合整治1.31万幢,面积1550万平方米;“平改坡”1541幢,面积386万平方米;更新维修电梯360台。
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上海整体生态环境继续改善。2005年,全市用于环保的资金投入281亿元,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7%。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整治中心城区河道76条(段)共60公里,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明显改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苏州河水系有594家单位的污染源被截流,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水质指标已稳定达到景观水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2%。全市区域月降尘平均值为8.8吨/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1.8%。污染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71万吨/日,比上年增加28.4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400吨/日。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推进。至2005年末,上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2.89万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2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延安中路绿地、太平桥绿地、黄兴公园、大宁绿地、徐家汇公园、广场公园三期、徐家汇公园三期、延虹绿地、世博林绿地、新江湾城绿地等200多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开放式生态景观绿地,使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科研力量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至2005年末,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17.77万人,科技活动人员7.52万人。企业办科技机构479家。至2005年末,上海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7人。
科研投入
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市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34%,比2000年提高0.6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
上海中长期发展目标
面对充满机遇而又富有挑战的21世纪,上海已经确定了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7. 零售企业增加值率超过100是什么原因
增加值率是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发达国家增加率是40%,所以大于40%,说明国家或企业达到很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