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潮汕粿的做法
做一块正宗潮汕粿,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潮汕姿娘,会做雅粿的,基本到70后止,80后很少人会了,90后肯围观,已是对70后母亲和50后外婆的莫大安慰。
————潮汕人说
粿(guǒ)
潮汕善食八方,不舍粿品一块
粿,睹字思义,以稻米为主,糅合其他食材做成的副食品。将粿文化发扬光大的,便是潮汕。逢年过节,这些争奇斗香的粿,基本都出自每家每户的“老姿娘”(上年纪的妇女)之手。看母亲和老婆做粿,成了过年的主要节目之一。若看得食指大动,忍不住偷吃一点馅儿,也能找回一点童年的感觉。
潮汕的牌坊街象征的是往日的荣耀,节义、功德、科第等等在旧社会的当时,是让人舍生忘死追求的存在。时过境迁,石制牌坊和水泥都会化作最和谐的存在。
粿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往往寄予了好意头,比如红曲粿、鼠曲粿等,用木印印成桃形,表达对健康长寿的追求;红曲粿被染成红色,因为红色是潮汕人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象征;酵粿蒸过之后松发,便用以寄托兴旺发达的愿望,如果发酵过程做得好,蒸熟后粿面会凸起裂开,状若花朵,潮汕人称之为“笑”。
我的朋友,还没有学会各种粿的做法,就离开了家乡去广州求学,她告诉我每次离家前,母亲就要把做好的粿用袋子给她装上带走。每次吃的时候 让她觉得仿佛又置身在家乡,推开门就是冒着热气的夜宵摊子,她的眼光穿过了那窗外重重的黑夜,仿佛又回到了位于几百公里外的,那个粿的王国。
——粿的国,潮汕
喜·食
△鼠麴粿
食 材
糯米| 2米杯
鼠麴草 | 8 g
砂糖 | 半米杯
油 | 适量
水| 适量
制粿皮:煮熟、捣烂的鼠曲草再和上粘米粉、糯米粉和水,不停糅压。
捏皮:掐一小团,不停搓圆,后再捏成粿皮。
包馅:潮汕鼠麹粿有咸、甜及咸甜双拼三种馅,适合不同人口味。甜馅以绿豆沙、乌豆沙为主,充当咸馅是糯米香饭(香字潮音为攀),佐以猪肉丁、香菇丁、花生末等。有钱人家料足,手头紧的,用油把糯米饭炒香点也就是了,反正馅包在粿里,一口咬下去,荤素自知。
压印:压印工序必须非常细心,力求均匀,方能有一个外形美观不露馅的雅粿
粿 成
潮汕人,相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敢粿油炸粿,候粿软粿牛肉粿,菜头粿松桃粿,不煎不炸没好粿。
㈡ 潮汕红桃粿的由来和历史
1、由来:
杨育挺先生在《从红桃粿解读潮汕人的性崇拜》一文中说提到红桃粿或多或少内涵着原始的生殖崇拜,以及富含着夫妻恩情、思念情人这种广义上的性崇拜。面头粿形似女性乳房,在澄海东里正月的祭祀活动中,刚结婚的新人常会供奉面头粿,以祈求生儿育女。
在濠江凤岗妈的祭祀活动中,也有个非常有名的“红桃粿求丁”风俗,红桃粿的出现,俨然是男性生殖器崇拜的一个代表符号。
2、历史:
潮汕粿品历史悠久,距今应该有500多年的历史。红桃粿因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征长寿,故制红桃粿正反映祈福祈祷的愿望。凡时年八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红桃粿,用以祭拜祖先神明。
红桃粿在汕头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饮食和文化地位,每年的各个时节的大小节日的祭拜神明的活动总是少不了红桃粿的身影,“寿桃”外形,认为寓意长寿、吉祥;红色象征兴旺、喜庆,除了用此来祭拜神明祈求平安、幸福外,红桃粿也因其美味而深受汕头人的喜爱。
(2)深圳潮汕粿品批发扩展阅读
潮汕粿品中,以香脆的韭菜粿、晶莹的无米粿、甜蜜的豆沙粿、富有野趣的鼠麴粿较为出名。
其中豆沙粿,多食于每年的农历七月间。这时候,早稻归仓,花生晒干,晚秧插完,于是农家主妇便用新米、新花生来制作“豆沙粿”。“豆沙粿”的形状,由巧手的家庭主妇随意捏造,有像一弯新月的,有像平底船的,有像玉兔、石榴的……形状一般很小,只比火柴盒略大一点。
潮汕农村的主妇春节前多喜做鼠麴粿,且一次做很多,因为鼠麴粿不易变质,可以一直吃到元宵。鼠麴是一种野草,亦称鼠耳草、佛耳草、米曲草、香茅、茸母等。它浑身毛绒绒,茎叶嫩小,顶端偶尔结几个小花蕾。
㈢ 潮汕粿品与民风民俗有怎样的联系
粿品与民风民俗紧密联系。潮汕人除把粿当做日常点心外,每个节日都要做不同的粿,即所谓“时节做时粿”。
如元宵节要做甜粿、酵粿、菜头粿,即“三笼齐”,取其甜、发、有彩头之意。清明节做朴籽粿,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端阳节做栀粿。中元节要做“碗糕粿”。春节做“鼠曲粿”。
各种祭神拜祖的日子更离不了粿,如送灶日的红曲粿。红白喜事自然也要用粿。所以粿品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粿品的背面还常常有民间故事和传说。清明节,潮汕人总喜欢用鼠曲粿和朴籽粿拜祭祖先。传说,先人逢春荒时,常采用此二物拌其他杂粮吃或单独吃,借以求生。后人为怀念祖先之艰辛,便用此二物制粿品祭拜,颇有温旧知新之义。
甜粿的故事更是凄惨,从前潮人迫于生计,坐红头船离乡别井去过番,行前各炊甜粿一笼,甜粿不易变质,可保存较长时间,以备船上充饥。这抛妻别儿的事,实是情出无奈,万不得已才舂甜粿。于是有了“无苦奈何舂甜粿”之说。
粿是贯穿在潮人的整个生活图景中,牵扯着他们心中的乡情、亲情,与他们的欢乐和悲苦紧密相连。潮汕的粿,不仅是满足口腹的精美食品,而更凝结着一种本土文化,体现着潮汕的精神。
㈣ 潮汕粿品有什么特色
粿品中也体现了潮汕人的融合思想。潮汕的粿品从结构上讲,粿品有皮包馅的,也有主料和馅糅合和在一起的。
这种主料和馅糅合在一起的制作方法,是潮汕粿品的一大特色。这样做粿象征着一种传统文化理念。“和为贵”,“和”即“融合”。
潮汕先民融合了中原文化、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潮人祖先为求生存开拓到海外异国去打天下,吸收了异国文化,海外潮人因此发展壮大。有容乃大,容纳各种品味,最后形成一种独有的风味,这就是粿文化的精神所在。
㈤ 潮汕粿品小食有怎样的地方文化色彩
粿品小食除了有祭祀和防治疾病的功用外,其自身还蕴涵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首先,“粿文化”体现着潮汕人的纤细品性。潮汕民间千家万户的家庭妇女都会做粿,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是前辈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求精工细作。
例如粿类中的“白饭桃”,它的皮是使用潮汕最常见的粳米粉,但它不是简单地把粳米粉冲开水和成粉团,而是要求粳米磨粉前先要用清水浸隔夜。
因为潮汕人认为如果粳米使用机器干磨,磨出的粳米粉便会缺乏黏度,没有幼滑的特性;水磨粳米磨出来米浆后,要先上蒸笼将粳米粉浆蒸熟,因为粳米浆蒸熟,制出来的粿皮才会有爽滑的感觉,吃时不会粘齿。
又如传统名小食“鼠曲粿”,传统的做法是用粿印印出来后,要选用干芭蕉叶垫底。别看给“鼠曲粿”垫底这一极细微的细节,却充分地体现了潮州人做粿的独具匠心。
采用芭蕉叶垫底,不仅能衬托出这种粿品的自然风格,芭蕉叶经蒸熟后,更能散发出一种芳香的芭蕉叶气息,和“鼠曲粿”所具有的鼠曲草香味相得益彰,产生一种浓烈的天然特色,而且不易粘住蒸具。
又如“甜粿好食难舂”,甜粿好吃,但舂甜粿很费工夫,米至少要筛两遍,越细腻越好。炊甜粿也很费时,还要注意把握时间和添水。所以“无工做幼粿”、“鬓歪歪做无雅粿”这些俗语都表现了“粿”的精细考究,不花功夫是做不好的。
不单是要粿好吃,也讲究形式美。粿搓成团后,用不同花样的木雕模子印制。潮汕的粿印,以桃形为主,也有一些圆形,或上红漆或为原木色。
制作模子是在一方带柄的方木块上凹雕出桃形的图案,中间雕一篆体“寿”字,以作印模的主题,周边饰以回形纹,并以这种纹饰围成小桃形,构成大桃携小桃的图案,中间衬托着古篆的“寿”字,主次分明,突出了民间寓意“吉祥福寿”的传统主题。用模子印好的粿才是真正地完成了制作。
潮汕人做粿体现出潮汕人从平凡之物中穷尽机巧的聪明才智,也表现出潮汕人对细致生活的追求。
㈥ 干葱头包粿要炒吗
要炒的
3传说
小吃简介
编辑
潮汕有一种小吃,广州人称为“沙河粉”,潮汕人称为“炊粿”、“粿仔”、“粿条”。这种小吃是用米粉浆薄层蒸熟晾凉之后,切条备用的小食半成品。粿条可炒,潮汕俗称“炒粿条”。
做法
编辑
炒粿条主要调味为老抽和沙茶酱、辣椒酱,配料可用猪肉片、牛肉片、鲜鱿鱼、葱段、豆芽菜、芥蓝、韭黄等;如配料只用蔬菜类或菜脯粒的话,则称为素粿,也别有风味。也可煮成粿条汤,城市乡村普遍喜爱。潮汕粿条汤在店铺的煮法是一碗一碗的泡,将粿条放于煮开了的沸水中烫了片刻,用多孔的“饭篱”将它捞起,倒在碗里,泡上煮开的骨汤及放下配料鱼露、肉茸、味精及冬菜、芫荽、葱等,加上肉片或肉丸、猪肝、蚝仔、鲜虾肉等,就成为一碗很爽口的粿条汤了。潮汕城镇集市,乡乡里里,开店摆摊或沿街贩卖的 很是普遍。因其方便适口,价钱便宜,青壮老少都喜欢吃,是三餐之外的 一种最普及的小食。潮汕粿条亦可用干捞的食法,因“捞”后没有汤,需加入油、酱料等,故潮汕方言称为“干粿”,其食法是先将粿条在沸腾的汤锅中焯熟,捞起滤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酱、猪油、味精、鱼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另外,潮汕粿仔还可以晒成粿仔脯。多因旧时潮汕人多地少,人们缺衣少吃,时年八节炊的粿仔,吃剩下来的,就把它晒干,留作平时吃,这叫做“煮粿仔脯”。
传说
编辑
有关“粿仔脯”,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揭阳龙溪都人郭贞顺,生于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为县邑郭教谕之女,自小淑惠,喜爱诗书。长大成人后,许配给潮阳周伯玉为妻。她勤奋读书,精通经史,擅于数学、诗文。时值元末明初,四方豪杰并起,战争连年不断。郭贞顺深具数学预算之才能,知道潮阳虽远离中原,地处海隅,但难保战争不会至此。若潮阳波及战争,农桑荒废,商贾枯竭,则后果不堪设想。遂计划发明一种粮食,既不影响平时食用,又可久藏。但日复一日,郭贞顺绞尽脑汁,尚未能发明这种东西。一天,郭贞顺在喝稀饭,偶然间在饭碗里发现有几小块东西,挟之即碎,嚼之清香可口,遂将碎块放在盘中细看,仍不知何物。后又到米缸里将米翻个彻底,也未见有异,这时她才记得起今天煮的米是几天前祭拜海神的米。但为何有此东西?她又细细思索……最后她终于发现:几天前在祭拜诲神时,有几小块粿仔掉落在米面上,几天后用这些祭拜海神的米煮饭时,掉落在上面被晒干了的粿仔块和米一起被煮熟后,里面就有这些“挟之即碎,嚼之清香可口”的东西来。此后,郭贞顺便教人将祭神的粿品切成碎片,然后晒干储藏。不久,战争果然殃及潮阳,潮阳地区一片饥荒,幸得郭贞顺发明“粿仔脯”,才使邑民有充饥之物,渡过难关。此后,“粿仔脯”遂在潮汕各地流传。时至今日,潮汕乡村的人们每逢时年八节,还将吃剩下的粿仔晒干贮存,随时均可作三餐佐食。
㈦ 潮汕粿品
hongtaoguo
㈧ 潮汕粿品的仿真模型哪里有卖
潮汕地区没听说过有专门做粿品的仿真模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