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批發大全 > 批發零售一體化趨勢的原因

批發零售一體化趨勢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1-08-14 05:04:00

A. 零售的發展趨勢

中國零售業曾以每年翻番的門店擴張速度,開啟了中國零售業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但經歷一番粗放式的野蠻增長後,傳統零售業遭遇瓶頸。隨著電子商務的沖擊,靠傳統店鋪物理網路布局的零售模式已經行不通了。而隨著中國經濟下行,零售企業擴張店鋪的模式開始暴露風險,整個傳統零售業呈現增速放緩、利潤下滑的趨勢。
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整個零售行業銷售業績下滑,不僅銷售額有所下降,利潤也在下滑。2012年前三季度,商業零售行業共實現營業收入4870.74億元,同比增長13.12%,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近11個百分點;實現凈利潤134.83億元,同比下降15.39%。
通過對零售上市公司進行統計,前三季度僅有一半業績增長。業績同比下降的公司中,有六成業績降幅在20%以上。約八成公司第三季度業績環比下降。其中,在港交所上市的國美電器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2%;凈利潤虧損5億元,1-3季度虧損增至近7億元,與之相比,蘇寧電器上半年的凈利潤也下滑近30%,2012年前三季度業績繼續下滑超過三成。
造成傳統零售業的困境不是偶然的,分析原因,可歸納為資本對零售業的興趣下降、電子商務的沖擊、傳統零售業模式弊端漸顯、成本增加四個方面。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跌宕起伏,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區域一體化的逐步抬頭,實體經濟面臨錯綜復雜的環境,世界經濟前景難以樂觀,我國經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除成本、資金等因素外,我們面臨的壓力有3方面:一是項目重復建設、扎堆上馬;二是需求萎縮、市場低迷;三是國際競爭對手的打壓。面對嚴峻形勢,我國必須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當前各個行業及省市都在抓緊制定轉型升級戰略,零售百貨行業也應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培育和健全企業創新機制。同時,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提升創新能力,重點突破制約產業價值鏈提升的關鍵環節,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標准、物流、營銷等生產性服務環節,促進生產服務化和服務知識化。同時,通過「創造性破壞」,建立新的技術和生產體系,以生產效率的提升抵消、對沖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未來五年,我國零售百貨行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於正確處理好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環境保護等的重大關系,改善和提升產業整體素質,著力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012年1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把整個工業作為規劃對象,並且由國務院發布實施的綜合性中長期規劃,指導未來五年我國工業發展方式轉變方向。
隨著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零售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零售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產業發展環境和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零售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零售行業中的翹楚! 一、批發市場建設開始進入一個相對的低潮。
隨著超市、百貨、專業店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批發市場不斷受到挑戰。消費升級、批發商轉型,批發市場過多等等問題將進一步尖銳。批發市場的建設和發展相對進入一個停滯甚至開始萎縮。
二、百貨業向超市業學習,開始走自營商品的道路。
百貨業在我國遠比超市業歷史悠久,但是發展相對緩慢。原因有二:第一,百貨業近10幾年來水平不是高了,而是低了。從自營逐步轉向為物業管理商,降低了百貨業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和負擔,從而最終降低了對於商品、市場的分析和掌控能力。第二,百貨業連鎖管理的能力,復制的能力,規范化管理的能力相對於超市業落後,也嚴重製約了百貨業的發展。
從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應對市場要求,以及規模化、連鎖化、集約化運作的要求來看,百貨業將不得不向超市學習,逐步開始自營商品。消費升級將成為百貨業的機遇。
三、大城市超市並購加劇,小城市成為爭奪重點市場。
一、二類城市因為大型超市布點過密,導致單店銷售和贏利能力無法提升,最終的結果就是重新的並購和整合,優勢向資金大、規模大、管理水平高的企業集中。最終可能形成幾個國際品牌和極少數國內品牌占據市場的結果。
三、四級城市(沿海縣級城市和內地地級或以下城市)因為還有一定的市場和贏利空間,所以會成為爭奪的目標。因為其市場空間有限,中等規模(3000~7000平方米以內的超市將成為主流)。
四、便利店進入一個相對上升的階段。
消費升級的一個特點就是人們對於性要求上升和對於價格敏感度的降低。隨著收入的增加和城市交通的成本增高以及時間成本變得越來越高,便利店會相對進入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時期。但是便利店經營的復雜性將成為經營中最大的障礙。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那便利店的贏利能力將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五、專業店將進入第二個發展高潮。
類似國美、蘇寧的專業店將進入第二個發展高潮。形態將更加多元化。比如服裝超市、辦公用品超市、食品超市、洗化用品超市等等將不斷出現和壯大。他們通常將扮演「價格殺手」的形象,而且具有很強的渠道整合能力,形成對於大型綜合超市和百貨的強有力的挑戰。新的商業巨頭很可能將在專業店領域產生。
六、資本市場將更多的投資零售業。
IT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工業企業受經濟不景氣而更多的尋求銷售渠道等等,導致零售業作為銷售終端的能力進一步強化。零售終端。這個情況將進一步加劇。經歷了本輪金融動盪的資本市場將更多看重穩定而具有高成長性,且有巨大現金流的零售終端。金融業、風險投資、房地產業和零售商的聯合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雖然世界和我國經濟目前處於一個低潮,但是零售業的發展總體將仍然保持高於GDP的速度增長。以上所述六個方向有望將成為今後5年或者更長時間零售業的發展的趨勢.

B. 零售業的發展趨勢

中國零售業起步晚於美國,但發展較快。中國巨大的人口和網民基數給本身的網路購物市場帶來了可觀的增長空間。


經濟告訴發展的今天,零售業的發展趨勢什麼呢?


未來零售業的發展趨勢數據化網路化信息化,更快捷更方便更廣闊的市場,中國零售業也正呈現告訴發展趨勢,線上線下相結合發展以及零售業的集聚使零售業有了更廣闊發展的空間,迎來零售業的全球化發展。

C. 批發商在今後的社會中的作用還要進一步提高,是商業發展的趨勢,為什麼

企業要將自己的產品轉移給消費者,在他們之間要有一條高速公路 ,這條高速公路是由能夠協助產品所有權轉移的中介組織,既零售商和批發商.

批發商的作用
1、銷售更具效果。批發商銷售力量使生產商能夠以較小的成本接觸更多的中小客戶。由於批發商接觸面比較廣,常常比生產商更多得到買方的信任。
2、有效集散產品。批發商通過廣泛地接觸不同的生產商,可以高效率地采購、配置多種產品;迅速把產品供應給零售商和生產企業,提高顧客的采購效率。
3、產品儲存保證。批發商備有相當數量的庫存,減少了生產商和零售商的倉儲成本與風險。
4、提供運輸保證。由於批發商備有充分的庫存,可以迅速發貨,並提供相關的運輸服務保證。
5、幫助資金融通。可以為顧客提供便利的財務條件,如准許賒帳,還可以為供應商提供供貨等方面的資金保證。
6、承擔市場風險。批發商購進產品後,承擔了經濟風險。如生產供求和價格變動帶來的風險,產品運輸和保管中的風險,預購和賒帳中的呆帳風險。
7、溝通產銷信息。向供應商和顧客提供有關競爭者的產品、服務及價格變化等方面的信息。
8、為零售商服務。經常幫助零售商改進經營管理。如培訓銷售人員,幫助零售商建立會計和存貨控制系統。

D. 批發零售一體化企業是什麼意思

批發零售一體化企業是既可以把貨大量批發給你(價格有優於零售),又可以零售。一般是貿易公司或大型代理商才可以辦到批發零售一體化。
一體化是指一體化戰略!所謂一體化戰略就是由若干關聯單位組合在一起形成的經營聯合體,主要包括前向一體化、後向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和垂直一體化。它們各自適應於擁有不同規模、不同資金、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企業。

E. 批零一體化是什麼意思

就是批發零售都可以

F. 零售業態的變革及變革原因

中國商業改革開放30年成就顯著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政策的總方針。以此為標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華民族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和民族100年甚至更長時間走過的發展歷程。
商業,曾經是30年前計劃經濟時期管理最為嚴格,計劃特徵最為明顯的部門,也是新時期最早啟動改革和實施對外開放的領域。歷經30年改革開放的風雨洗禮,中國商業服務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無論是商品流通規模,流通服務方式和商業業態,流通現代化程度和科技水平,還是對外開放程度,行業管理與法制建設、人才建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上升到了新的水平,並且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改革開放的總體推進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商業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加大。
經濟發展是商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隨著GDP的持續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商品流通規模大幅度增加,直接反映商業規模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8年為1559億元,2007年達到89210億元,增加了56.2倍,年均增長15%以上。體現社會居民購買力和消費水平的人均消費品零售額,1978年為162元,2007年達到6752元,增加了41倍。改革開放前長期存在的商品供應短缺現象和商業部門長期實行的計劃調撥,憑票供應,定量分配等工作狀態得到根本改變。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和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近年多次對600種消費品市場供求狀況的分析,95%以上為供過於求或供求基本平衡,只有少數幾種商品處於供不應求或供求偏緊狀態。這與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商業部管理的幾百種計劃調撥商品中,半數以上為供不應求,部分商品緊張平衡,只有少數幾個商品供求平衡或供過於求的狀況相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廣大人民群眾從商業與市場的繁榮中得到實惠,提高了生活質量。隨著商業與市場在引導工農業生產,調整經濟結構,指導消費、擴大消費方面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商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由過去的末端上升到先導。全社會對商業的地位作用認識明顯提高。
二、商業業態與經營方式發生極大變革,實現了質的創新。
改革開放前,我國商業業態單一,經營方式傳統。零售企業主要為單一百貨店、副食店和糧店。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商業建立了發達國家商業100多年發展所形成的各種零售業態。除百貨店、商品市場以外,以連鎖經營為基本特徵的大型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專賣店、大賣場、尾貨調劑中心、折扣店、特許加盟店以及網上購物、電視購物、直銷等無店鋪銷售方式等,呈現出百花齊放、百業競呈的態勢。產銷結合、科工貿結合、國際國內市場相對接、品牌經營等先進營銷方式在中國商業領域已經普遍實現。由分布在全國城鄉的2000多萬個商業網點、35萬家商業企業組成的商品流通網路,以及餐飲、住宿、各類生活服務業網點,既為全國消費品貨暢其流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也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的購物與消費環境。
三、商業服務企業改革多輪次推進與深化,活力增強形式多樣。
商業企業改革,無論是管理體制,還是內部運行機制改革,始終走在其他部門和行業企業改革的前面,起到探路、示範和積累經驗的作用。改革開放前,在公有制一統天下的背景下,國有與集體商業(包括供銷合作社商業)的市場份額佔98%以上。30年來,經過推行「三多一少」(多種經濟成份、多樣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少環節),經營責任制,下放一、二級站,實行「改、轉、租、賣」,「兩權分離」(所有權、經營權分離),「四放開」(經營、物價、用工、分配),縮小核算單位,股份制改造,新老剝離,國有民營,企業重組,改組轉制經營等多輪次改革,商業企業已由過去的國有制一統天下轉變為國有控股、股份制、民營、中外合資、外資獨資等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競爭共贏的局面。企業活力不斷增強,並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具有一定核心競爭力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商業企業集團,初步具備了與外資商業競爭抗衡的能力。
四、商品市場資源配置方式實現市場化,調控方式從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轉移。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商品市場長期處於全面短缺的緊張狀況,商業部門一直使用統購、派購,計劃調撥,定量供應,憑票憑本,國家定價的方式安排市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經濟持續增長,市場各類商品資源極大豐富,計劃經濟,以行政命令為主的管理方式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以市場為基礎確定價格,符合市場經濟特徵的調控方式逐步形成。政府通過頒布法律法規,運用經濟杠桿和市場預警、信息監控、商品儲備、緊急調運、風險基金以及必要的價格干預等手段,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兩級市場調控體系,確保了國內市場的基本穩定,保證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和社會的穩定。尤其是近幾年在抵禦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和節日市場調控等方面經受了考驗。
五、商業企業管理手段、經營技術不斷進步,實現了質的飛躍與提升。
改革開放30年來,經過持續不斷的推進和實施「科技興商」、「金貿工程」、「科技興貿」,發展現代流通方式等重點工程和重點工作,商品流通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以電子計算機為標志的電子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於商業領域,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和經濟效益。商業一改過去傳統落後,以手工作業為主,科技水平低下的狀態,成為國民經濟各部門中集中使用高新技術手段,科技含量和科技門檻較高的部門之一,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商業的差距。全國商業行業已經建立了一大批科研院所、研發中心、檢測中心,擁有大批高素質的商業科技人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統計,2002年至2007年商業服務行業共獲得全國商業科技進步獎項目342個,獲獎單位526個(次),獲獎人數2390人(次)。如今,東部地區廣大鄉鎮以上,中西部地區縣城及小城市以上的商業企業,電子計算機、電子收款機、條形碼、自動扶梯、電子櫥窗、中央空調、冷鏈設備、電子防盜系統、商品防偽、保鮮以及倉儲、物流配送中心等先進設施和技術已經廣泛採用。中國消費者在實現購物便捷、實惠的同時也得到了舒適休閑和游樂等享受。
六、商業對外開放從零起步不斷擴大,發展迅速。商品流通領域對外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商業利用外資的歷程,經過了第一階段(1992年7月至1995年)試點,第二階段(1995年至1999年5月)擴大試點,第三階段(1999年6月至2001年)規范試點,第四階段(2001年至2004年12月)加入WTO三年保護期,第五階段(2004年12月11日開始)後WTO時代。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僅2007年外資投資中國商業(包括批發、零售、住宿餐飲與其他生活服務業)新增企業就達7546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4.4億美元,分別占當年全國新增外資企業總數和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19.9%和5.9%。2007年進入中國零售業100強的外資商業企業為17家,佔零售100強銷售額的22.9%。外資商業企業銷售額約為全國市場份額5%左右。目前,外資零售商業成為中國商業領域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市場份額,業態創新,貿易擴張,技術升級,促進增長和社會影響等諸多方面施放越來越大的影響,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促進了中國商業的發展,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效應。中國商業面臨著競爭與挑戰。
七、商業企業家和商業職工隊伍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發展壯大逐步成熟。
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造就了一大批勇於開拓,善於學習,敢抓機遇,創新爭優的商業企業家隊伍,他們是鄧小平理論的實踐者,是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參與者,也是引領商業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和有功之臣,歷史將銘記他們為商業改革開放作出的卓越貢獻。30年來,商品流通規模和商業企業數量快速擴張升級,吸收了大量城鎮就業人口,接受了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大大緩解了這30年間持續出現的全國性「就業難」問題。改革開放前,全國商業服務業職工人數約為1300萬人,2007年底全國商業服務業職工總數達到6700萬人,增長速度大大超出同時期全國總人口增長速度和就業人員增長幅度。與30年前商業企業職工文化技能相對較低相比,如今商業服務業職工隊伍中,已經聚集了大批高素質、高學歷、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八、商業管理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行業協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前,政府管理商業的方式主要是管企業,管企業的購銷調存業務,管企業的人事、財會、定價、勞資、基本建設等一切事務。改革開放後,政府管理商業的方式主要通過制訂法律、法規、培育和完善市場,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來進行。國家頒布了一系列規范經濟運行和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其中由商務主管部門作為執法主體的就有《拍賣法》、《反壟斷法》、《直銷管理條例》、《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生豬屠宰管理條例》。30年來,政府商業主管部門隨著改革開放進程屢經變革,多次調整撤並。商業部、糧食部、供銷合作總社、物資部以及隨後組建的國內貿易部、國家內貿局、國家經貿委均已不復存在或退出政府序列。地方商業管理部門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相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伴隨著商業行政主管部門不斷改革,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和行業發展的客觀要求,由商業企業為主,包括相關企業、單位共同自願組成,依法登記的中國商業聯合會以及各類專業協會應運而生。近十多年來,行業協會依照章程運行,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在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反映行業訴求,開展行業自律、服務會員,幫助企業開拓市場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代表中國零售業參加全世界和亞太地區零售商大會,組織開展一系列國際經濟技術交流活動。迄今,中國商業聯合會共有各類會員單位近8萬家。商業服務領域全國性專業協會38家,省市級商業協會、商業聯合會46家,各地市縣以上商業協會、商業聯合會約200家。
中國商業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歷程,成就顯著,經驗豐富,教益和啟示十分深刻。
1.堅持改革的市場化導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需求是生產的出發點和目的,要從根本上改變過去生產企業生產什麼,商業就得賣什麼的被動局面,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生產流通圍繞市場轉的格局,真正實現由生產主導型商業轉變為流通主導型經濟。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商業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2.堅持商業體制、企業運行機制與流通生產力相適應的原則。我國商業體制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國有一統天下轉變為國有與國有控股、股份制、民營、中外合資、外國獨資等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共同參與市場競爭,互利共贏,充分體現了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的要求,符合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促進了新時期中國商業的大發展,實現了市場與流通的極大繁榮與活躍。
3.堅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流通體系,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商業的主要內容。商業體系與市場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具有現代化流通水平,同時具有多層次性;建立全國統一,同時具有地域特色;建立充分競爭,同時各市場要素有序流通,和諧發展;建立對外開放,同時便於政府調控和監管的市場體系,是需要持續不斷的長期努力與探索才能實現的目標。
4.堅持明確行業協會的地位並充分發揮作用。行業協會既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組成部分,不僅充當政府與企業的橋梁,而且在社會經濟事務中發揮著政府與企業難以替代的作用。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需要繼續創造條件,讓商業聯合會,各專業協會和商業行業其他民間組織在促進改革,加快發展,擴大開放方面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30年的卓越成就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光輝前景,激勵和要求我們將商業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改革開放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根本動力,也是商業繁榮發展的根本動力。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我國經濟發展要實現三個轉變:第一,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第二,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第三,從主要依靠城市市場轉向以農村市場為基礎,城市市場為主體,城鄉互動,雙向流通,共同發展轉變。展望新時期新世紀,在我國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進程中,商業服務業承擔著歷史重任,商業改革開放發展需要並必將在以下重點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
一是高度重視平抑通貨膨脹,保障市場平穩運行的工作。市場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抑制通貨膨脹一直是商業工作的重要職責。要加強市場監測和信息引導,完善產銷銜接和區域調劑、調運機制,提高儲備商品調控能力,發揮國內國際市場對接和調節功能。
二是在著力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方面有所作為。要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市場體系,改善消費環境,引導居民消費,創造和實現新的消費,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當前尤其要在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和發展城鎮居民生活服務業方面取得突破,擴大和提高農村市場和城鎮居民消費能力與水平,從而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
三是在提高流通企業競爭力方面有新的舉措。我國商業企業數量多,但規模普遍小,組織化程度偏低,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商業集團相比,核心競爭力仍處在弱勢地位。要在規制外資商業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著重培育提高中國大型商業企業集團的應對與競爭能力,發揮優勢,培育品牌,加強自主創新。要加快建立中小型商業企業促進體系。
四是加大商業行業管理和規范市場秩序工作的力度,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法律法規,推動商業信用建設和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創新商業業態,推進流通標准化、規范化建設、城市商業網點和市場體系建設,指導開展商業領域節能降耗、商品質量、食品安全工作和開展循環商業建設。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商業加快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商業行業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在30年改革開展取得偉大成就的基礎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流通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新世紀新時期的新任務,明確重點、加大力度、致力推進,努力開拓商業改革開放工作的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參考資料:

&ID_ID=IDID080903105739414295

&ID_ID=IDID081027141158326727

紫熏戀夢

閱讀全文

與批發零售一體化趨勢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茶具批發去哪批發最便宜 瀏覽:865
昌平大東流鋁型材批發商 瀏覽:798
七浦路嬰童批發啥價格 瀏覽:235
聖圤水果批發市場 瀏覽:374
桂林匯東水果批發價格表 瀏覽:215
凌家塘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瀏覽:24
腌制好的冷凍雞腿批發多少錢 瀏覽:380
萬家服裝批發市場附近的地鐵站 瀏覽:926
木林森服裝批發是真的嗎 瀏覽:97
批發鞋子寄上海海關 瀏覽:915
上海閔行文具批發市場 瀏覽:563
即墨服裝批發價格和圖片 瀏覽:620
南寧平板玻璃廠可以批發玻璃 瀏覽:50
雲南土豆批發市場 瀏覽:55
株洲亮靚衣服批發在哪裡 瀏覽:353
哈爾濱市哪裡批發電線 瀏覽:399
男仕外套衣服批發 瀏覽:604
琦勝溫控器批發商 瀏覽:637
長沙哪裡有批發煙的 瀏覽:451
北京掛畫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