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核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生 產 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的貨物和服務價值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貨物和服務價值,得到增加價值的一種方法。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增加值計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總產出一中間投入
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生產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
(1)總產出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它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總規模。不同行業的總產出計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按產品法計算,表現形式為產值。如農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建築業總產值。其中由於按工廠法計算的工業總產值不含增值稅,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稅,所以計算工業總產出還需進行相應的調整,即工業總產出=工業總產值+銷項稅;第二類按提供的服務計算,表現形式為毛利(即商業進銷差價),如批發和零售業總產出=商業附加費;第三類以營業收入來計算,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社會服務業中的營利性企業;第四類以虛擬服務收入+實際服務費收入來計算,如金融業(主要包括銀行業、保險業)和房地產業;第五類以經常性業務支出+虛擬折舊來計算,如非營利的行政事業單位。
(2)中間投入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的價值。中間投入也稱中間消耗,反映用於生產過程中的轉移價值。計入中間投入的貨物和服務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范圍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3)增加值即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差額,反映一定時期內各產業部門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
收 入 法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
(1)勞動者報酬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有貨幣形式的,也有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為職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等。對於個體經濟來說,其所有者所獲得的勞動報酬和經營利潤不易區分,這兩部分統一作為勞動者報酬處理。
(2)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差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費。包括銷售稅金及附加、增值稅、管理費中開支的各種稅、應交納的養路費、排污費和水電費附加、煙酒專賣上繳政府的專項收入等。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轉移支付,因此視為負生產稅,包括政策性虧損補貼、價格補貼等。
(3)固定資產折舊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規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或按國民經濟核算統一規定的折舊率虛擬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各類企業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實際計提的折舊費;不計提折舊的政府機關、非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資產折舊是按照統一規定的折舊率和固定資產原值計算的虛擬折舊。
(4)營業盈餘指常住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支 出 法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出口-進口)
按三種方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的是同一總體在同一時期的生產活動成果,因此從理論上講,三種計算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在實際計算中由於受資料來源的口徑范圍和計算方法的影響,會有一定的統計誤差。目前通常是以生產法或收入法為准,三種方法互相驗證,並將統計誤差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貳』 總產出計算
非營利性服務業總產出的計算方法:首先假定這些單位在核算期內提供服務的收入等於其支出;而後按所花費的總費用來估計其總產出,在所估算的支出中包括經常支出和固定資產折舊兩部分。公式如下:
非營利生產單位總支出=各種經常性費用支出+固定資產折舊
經常性費用支出包括:勞動報酬;職工福利費;公務費;修繕費;業務費;其他費用.
特別說明:
第一,經常性費用支出中不包括購置和建造固定資產的支出;
第二,固定資產折舊是按照固定資產原價乘以一個虛擬折舊率計算的。因為非營利性單位一般不實際計提固定資產折舊。
『叄』 如何計算產品利潤和零售價
1、進價 * (1+利潤率)=零售價,這個就是成本利潤來定價,以進價為計算依據。
2、銷售利潤是以銷售額為計算依據,即利潤率=(銷售額-進價)/銷售額。進價 ÷(1 - 利潤率)=零售價
『肆』 貨幣金融服務企業的總產出等於什麼
總產出
總產出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它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總規模。(載自全國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考核用書 統計業務知識第三版)
中文名
總產出
定義
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
反映
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總規模
包括
新增價值,轉移價值
計算方式
農林牧漁業總產出採用產品法計算,即凡有產品產量的農產品均按單位產品價格乘產量的方法計算。
工業總產出採用「工廠法」計算。所謂「工廠法」就是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計算總產出,同一企業內部產品價值不允許重復計算。
建築業總產出包括建築工程產值、設備安裝工程產值、建築物大修理產值、非標准設備製造產值和裝飾裝修產值,可以按兩種方法計算:一種是從施工企業和自營建設單位的建築生產活動角度入手直接計算;另一種是從建築產品所有方的建築工程造價角度入手計算。
服務部門總產出統計的共同點是要計量各單位或部門當期完成的服務活動總價值。
營利性服務部門總產出是營業收入,即所提供服務的全部價值。
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總產出等於其主營業務收入。
批發和零售業總產出等於商業附加費,即商品銷售收入減去商品銷售成本。
住宿和餐飲業的總產出等於其主營業務收入。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的總產出等於其主營業務收入。
金融業的總產出包括銀行業總產出、保險業總產出、證券業總產出和其他金融活動總產出。(銀行業總產出等於銀行企業總產出加上銀行業執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法人單位總產出)
『伍』 總產出的計算方法
一是產品產量法,即總產出=產品產量X單位價格。這種方法需要掌握各種產品產量及單價才能使用,目前主要是農業和工業採用這種方法計算。
二是銷售收入法,即總產出=銷售收入+存貨增加。這種方法需要會計資料,目前大多數服務企業採用這種方法計算。
三是特定計演算法,包括「毛利額」計演算法、「間接」計演算法、「經常性支出」計演算法。這種方法是針對特定的生產活動,在特定的產業部門採用。其中「毛利額」計演算法適用於批發零售業;「間接」計演算法適用於金融保險業; 「經常性支出」計演算法適用於實行全額撥款、差額撥款以及自收自支的行政事業單位。
總產出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總規模。
農林牧漁業總產出採用產品法計算,即凡有產品產量的農產品均按單位產品價格乘產量的方法計算。
工業總產出採用"工廠法"計算。所謂"工廠法"就是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計算總產出,同一企業內部產品價值不允許重復計算。
建築業總產出包括建築工程產值、設備安裝工程產值、建築物大修理產值、非標准設備製造產值和裝飾裝修產值,可以按兩種方法計算:一種是從施工企業和自營建設單位的建築生產活動角度入手直接計算;另一種是從建築產品所有方的建築工程造價角度入手計算。
『陸』 什麼是國內總產出寫出計算公式
國內總產出
總產出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常住單位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貨物和服務價值以及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
總產出是反映社會總產品價值量的指標,它的價值構成從其概念的全面描述中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認識 ,即從社會總產品的實物形態角度和社會總產品的生產角度看。
從社會總產品的生產角度來劃分,總產出由中間投入的產品價值和最終產品價值構成。中間投入只生產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自產貨物和服務的價值。中間投入又稱中間消耗,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各種運輸、郵電、金融與保險等服務的價值都是中間投入和中間消耗。這部分中間產品價值在各單位是重復計算的。
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總產出-中間投入(物質產品投入+服務投入)
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總消費+總投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
『柒』 零售業中的銷售額和銷售收入是怎麼計算的
用毛利率法
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
銷售凈額=銷售收入-銷售折讓和銷售退回
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
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捌』 限額以下批發和零售業樣本單位基本情況商品銷售額怎麼計算
批發和零售業商品購進
銷售和庫存額統計表中商品銷售額,應該是利潤表中主營業務收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