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批發大全 > 安慶批發桐油電話

安慶批發桐油電話

發布時間:2021-07-11 16:38:21

⑴ 安慶市太湖縣的風土人情

一、飲食
1、飯食
傳統主食是秈米干飯。麥類、豆類、玉米(俗稱五穀)、高粱(俗稱)、山芋等均視作雜糧,間或配搭食用,以求飯食多樣化。建國前,貧困戶或逢災荒年景,大麥、山芋等充作主食。傳統習慣是一日三餐,早餐用小麥麵食,建國前只富裕家庭偶或為之,建國後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及部分城鎮居民中已成習俗。
2、菜餚
素菜分蔬菜和豆製品兩大類。傳統蔬菜品種繁多,但有季節性。春有白菜苔、豆芽、芥菜、蓬篙、菠菜、春筍、藕等;夏有黃瓜、瓠子、南瓜、冬瓜、茄子、辣椒、豌豆等;秋有豇豆、黃豆、豆芽、絲瓜、茭瓜、扁豆等;冬有蘿卜、白菜、冬筍、藕。調味菜有大蒜、蔥、韭菜、生薑。建國後外地傳入不少新品種,如花菜、馬鈴薯、梅豆、包心菜、菜筍等。加上用暖室培育,不少蔬菜突破了季節界限。常年供應的豆製品有豆腐、白乾、醬干;節日還加制千張、豆皮(腐竹)、生條。葷菜分肉類、禽蛋、水產三大類。肉類以豬肉為主,牛羊肉很少,傳統習俗不食狗肉。禽蛋類以雞和雞蛋為主,鴨、鵝次之;建國後少數人飼養鴿子,尚未推廣。水產類有鯉、鰱、青、草、鯿、烏、鯰、大頭魚,東南鄉泊湖還盛產銀魚。另外還有黃鱔、白鱔、甲魚、蝦子。至於野味,建國前有獵戶專門捕獵,山區尤多,獵物有野豬、兔子、雁、山雞、野雞等。山區腌野豬肉和東南鄉腌野雞是建國前民間傳統佳餚。群眾普遍有腌制食品習慣,蔬菜類大部均有腌制;葷菜有臘肉、咸魚、咸雞、咸鴨、咸雞鴨蛋等。冬末,幾乎家家都用豆腐製作腐乳。
3、飲料
(1)茶:縣內山區歷來產茶,建國後又向縣東南丘陵地區推廣。對尊貴客人或喜慶節日來人,除奉茶外,還加奉糖果點心招待。解渴無定時,需要保溫。建國前傳統保溫方法有二:一是在木製或棕編暖壺桶中鋪上棉絮或稻草之類,將盛茶的茶壺放入其中,壺嘴露在外面,以便傾倒,可保溫約6小時。二是將茶壺置放鍋台上留有熱水的座罐中,或放進取暖用的大火桶內,有的乾脆放進尚有餘熱的灶膛內。建國後,熱水瓶進入千家萬戶,普遍採用現沖泡現飲用的方式。
建國前,貧困戶連劣質茶葉都買不起,便用山楂葉代替,勉強可用。為方便行人途中解渴,交通要道還建有茶亭(又名涼亭),山區更多,義務供茶多由集體負擔。
汽水、咖啡、果汁等飲料,建國前只在官紳富戶中偶見。建國後市場均有供應,還增加麥乳精、益壽精等營養飲料。夏季,縣城、徐橋等地還有冰棒廠生產冷飲,用西瓜解渴也很普遍。
(2)酒:是佐餐飲料。縣內建國前無酒廠,只有少數私人酒坊,生產量少。農村中等以上家庭大都是請酒匠上門,或獨戶或聯戶釀酒。以白酒為主,兼及糯米甜酒。外地輸入的瓶子酒量少價昂,群眾多買散酒,以斤兩計量,家庭都備有酒壺,作盛酒、斟酒用。建國後縣有酒廠,外來瓶酒品種繁多,啤酒、香檳等新品種也為群眾普遍接受。
縣內傳統設宴必備酒,尤其是喜慶筵席還有敬酒、陪酒、猜拳行令習慣。
4、傳統食品:
下述傳統食品,有些雖非本縣獨有,但具有一方特色。
(1)豆把:用秈米加綠豆或黃豆、蕎麥,添水磨漿,在熱鍋中燙成面盆大薄餅,切成條狀,曬干收藏備用,食時可煮可炒。用肉片、青菜炒的鮮豆把是群眾極喜食的傳統食品。
(2)掛面:將小麥粉加鹽和水搓成條後,懸木製架子上拉長曬干,長4尺左右。它比機制面條柔軟鮮美。用肉絲及青菜等蒸炒的面條是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
(3)狀元糕:將秈米、糯米摻合,用石碓舂成粉,加水,放進固定模子中蒸熟,形同方印,底邊稍大,中以少量芝麻粉作餡,面上用圓筷印幾個紅點,講究的加印「狀元及第」4字。此食品多用於新女婿或外孫上門時作回敬禮品,以示吉祥。
(4)秈米粉發糕:秈米加水磨漿發酵後,加糖或糖精,放進蒸籠中蒸成不同形狀的粑類:置茶盞中蒸熟者叫「黃糕」;散置籠中形同餅子者叫「發粑」;鋪滿籠中形成整塊蒸熟,面撤芝麻粒,食時切成小塊者叫「封糕」。
(5)糯米圓子:糯米或略加秈米磨漿曬干備用,食時略加水和,用糖拌黑芝麻作餡,作成餅狀蒸熟。它與外地年糕各呈特色。多用作喜慶禮物,饋贈親朋鄰里。
(6)貫香糖、泥鋪糖:均用秈米熬的飴糖(俗稱板糖)和芝麻為原料。貫香糖以板狀質硬的飴糖捲成長約一寸、直徑約八分的筒狀,中實黑芝麻,外灑白芝麻,食時香脆。泥鋪糖以泥狀飴糖作成長三寸左右條狀,中略加黑芝麻粉作餡,外灑白芝麻,食時甜軟。建國前,縣城及各鄉鎮均有私人糖坊做此類食品出售;建國後,貫香糖還作為本縣傳統食品外銷。
(7)爆米糖:將糯米蒸熟曬干,再放入鐵鍋中炒熟,體積增大,成為爆米,然後將飴糖(或加紅白糖),在鍋中加熱溶化後,再倒入爆米揉壓成條狀,切成長方形米糖。此物可充飢,可作禮物,原料現成,農村春節前幾乎家家皆製作。建國後爆米機出現,用生米直接製成爆米,更為簡便。
二、服飾
1、衣服
質料:建國前廣大群眾以家織土布為最主要衣料。縣東南鄉產棉花,農戶家家紡織。徐橋地區盛產的「橋庄布」能染成青、藍、黑、綠、黃、紫等不同顏色,為全縣群眾普遍採用。機織布(舊稱洋布)如龍頭細布、竹布、嗶嘰、府綢、斜紋單雙面卡嘰等,市面也有供應,但只有中等以上人家才添購一些,以應作客或喜慶節日所需。至於絲綢和細麻製品(夏布、香雲紗)、皮毛等,只有官紳富戶使用。毛線和機織棉成衣(俗稱衛生衣)也是如此。
建國後家織土布逐步淘汰,機織布大為普及,並增加燈芯絨、平絨、華達呢布、派克布等不少花色品種。絲綢、呢絨、皮毛也開始進入工農家庭。70年代,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產化纖、呢絨產量日增,到80年代已成為服裝主要質料,有取棉布而代之的趨勢。
樣式:建國前男式(包括兒童)上衣普遍採用對襟式,褲子是疊腰便褲,長袍多用於老年人。至於夏布、絲綢、皮毛等質料的長袍,只有公職人員和富有人家使用。長袍外面加罩的馬褂,抗日戰爭前就少見,建國後絕跡。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服裝的主要樣式為襯衫、中山裝、制服、西裝、夾克,冬春還加披大衣。建國後襯衫、制服等樣式逐步向工農推廣,形成普遍樣式。
建國前,女式(包括兒童)上衣普遍採用大襟式,褲子亦系疊腰便褲。旗袍,秋冬季還在袍面加西式外套,只青年女學生和富家少婦穿用。裙子有長短之分,長裙拖至腳面,中老年婦女喜慶日期穿一穿;短裙也要長至膝蓋,系青年女學生和富家少婦專用。建國後,旗袍一度絕跡,大襟上衣逐步向對襟轉化。建國初女幹部和女學生還盛行列寧裝、春秋衫。
進入80年代後,服裝傳統觀念大為改變,加上外地城市甚至港澳的成衣大量湧入,不但樣式新穎,品種繁多,花色也突破男女界限,並迅速向本縣城鎮和廣大農村普及。
2、鞋、襪、帽
鞋:建國前,群眾普遍自家製作。春、夏、秋著尖口或圓口淺幫布底單鞋,冬季著蚌式棉鞋。婦女還喜歡在鞋面上綉上花卉,老年婦女則綉(壽)字圖案。兒童還穿虎頭鞋,意在避邪。雨鞋有兩種:一是用布作成夾棉鞋式樣,鞋底釘滿鐵釘,再塗上桐油,可防潮。二是半截高底木屐,套在布鞋外面,使布鞋底不接觸地面。長途旅行或勞動時則著麻制或稻草制的草鞋。當時市場也有膠鞋、皮鞋、皮底布鞋、力士鞋、球鞋(運動鞋)供應,但價格昂貴。
建國後,家制布鞋逐步減少,桐油雨鞋絕跡。城鄉人民主要是購鞋穿用,鞋類品種也繁多。
襪:從民國初年到80年代,襪子質料和樣式的演變大體分為三個階段:30年代以前,主要是用布縫制的長襪,有單夾之分;冬季,部分男子還用布片將腳先包起來,再套上襪子,以利於禦寒。從30年代到60年代,主要是棉紗(或絲)織襪,有長短之分,也有厚薄之別。70年代以後,卡普龍襪、尼龍襪、絨毛襪大量上市,棉織襪趨於淘汰。
帽:建國前勞動群眾大都是夏、冬兩季才戴帽。夏季為草帽,帽沿窄者形同禮帽,寬者形同斗笠。冬季防寒主要有氈制平頂瓦罐帽、棉線或毛線編織的尖頭帽,能將長帽邊放下護住耳朵和頸脖的馬虎帽。老年還有棉織的風帽,兩邊護住耳朵,後拖一尺左右的長方棉片,可護後頸脖和背脊心。公職人員和商人主要戴禮帽、瓜皮帽(六合帽)。學生有單棉製服帽。博士帽也偶有所見,只限於地位較高的知識分子或公職人員。
婦女春、夏、秋三季一般不戴帽子,勞動婦女在室外勞動則用布片或毛巾蓋住頭頂及兩耳遮陽,叫做頭巾。冬季中老年婦女防寒多用頭箍(兩塊半月形黑絨布片,一端縫結並飾圓珠或嵌彩色玻璃圓片,置前額正中,布片朝後護住兩耳,另一端縫短帶,束於腦後)和包頭(長四五尺軟紗,疊纏腦部),也有少數知識婦女用毛線織成的平頂帽。兒童多戴棉紗或毛線鉤織尖頭帽、狗頭缽帽,還有形同風帽的虎(狗)頭帽,上綉虎(狗)頭形,拖片下系有小鈴。
建國後原有帽式一部分淘汰,如瓜皮帽、馬虎帽、頭箍、包頭等;禮帽一度絕跡,80年代又興起。保留式樣,在質料和樣式上也有所改進。另外,還有大量新式帽子出現,如八角帽、幹部帽、鴨舌帽、風雪帽、太陽帽等,還改變了建國前婦女一般不戴帽子的習俗。
3、飾物、發型
頭飾:婦女的頭飾與發型密切相關。建國前成年婦女的發型大體分三類:一是蓄滿發後梳,在腦後挽成一個圓形或橢圓形髻巴,俗稱「饅饅頭」。為固定髻巴須用絲網、夾子簪子。簪子呈條狀,銀制、銅制或木製插在發髻中間。有的還在髻巴上加插幾根泡針裝飾(泡針為二寸來長銅或鐵針,一端有彩色圓球)。逢喜慶日還在兩鬢或髻巴上插上絹制或絨制花朵。有些中老年婦女,不挽髻巴,將頭發疊在腦後,用一大發夾罩住,俗稱「烏龜殼」。青年婦女還喜在額前留一排短毛,長及眉際,稱為「留海」或「坎毛」。二是梳辮子,這是婦女婚前的普遍發式。抗戰以前大都梳一根長辮拖在後背,上扎彩色頭繩,有的還加系綵帶或花夾子裝飾。抗戰後梳雙辮風氣興起,直至建國後。三是剪齊耳短發,是青年女學生和女公職人員發式,除需用夾子外,不加飾物。女性頭部飾物還有耳墜,或稱耳環。
建國前男子發型有光頭、平頂頭、西式頭三類。平頂頭頂毛留得較長,約一寸左右,故又稱「鵝頭」。西式頭的頂毛有中分式、邊分式、後梳式,這是學生和公職人員的普遍發型。小孩發型與成年男女無大區別。
建國後至70年代男女發式變化不大。80年代受港澳及國外發式影響,男青年喜蓄大鬢角,俗稱「大包頭」。女青年花樣更多,燙發也在逐步推廣。
胸飾:婦女胸飾主要是項鏈,胸針只在知識婦女中流行。小孩則有項圈和項鏈,項鏈下墜一長命鎖或八卦圖金屬片,以示吉祥,建國後項圈被淘汰。
手飾:有金、銀、玉手鐲和金、銀戒指。男性只戴玉手鐲和戒指。建國後,佩戴首飾被視為資產階級生活作風,曾一度消失。80年代,佩戴戒指、項鏈、耳環等又在城鎮興起,但在農村尚未形成普遍風氣。
三、住宅
1、格局
建國前農村主要是聚族共居的整體式住宅,屋向大都朝南,正中為三重堂軒(住戶少的村莊只有兩重),屬全庄公有,為祭祖和辦理婚喪喜事公共場所。二、三重堂軒前有天井,兩邊開有邊門,朝東西方向各抽一條長弄(巷)。弄盡頭設有邊大門。各住戶沿弄兩邊建房,彼此相連,家門都開在長弄內;採光靠明瓦或天窗;屋多人家也有內天井的。這種住宅光線不足,空氣也不流通。一座整體住宅即是一個村莊,內住幾代以內同族,晚間關上堂軒大門和東西弄口邊門,即成一個整體,對防範盜賊很有利。如果人口增長,有些住戶便在整體建築外另建住宅,採取橫連幾間的平房形式,也有少數富戶建自成格局的單戶住宅。
城鎮商家沿街道兩旁建築的住宅都是採取前店後宅形式,第一重或一二重,兩開間或三開間作營業場所,有店堂、櫃台、帳房(俗稱銀房),後面緊接的二三重是店主住宅和廚房等。也有些富裕商戶,在店堂附近另建住宅,有院落,內含連三或連五一進兩重或三重的住房。一般居民住房在街道後面(俗稱後街)或巷道兩旁興建,根據地形安排,無一定格式。
建國前,房屋大多是土坯小瓦房,富裕戶則四周牆用青磚(紅磚,大瓦在建國後才出現)。富裕戶的住宅也有樓房,都是木板樓。鋼筋水泥結構房,只縣城有一棟,為一方姓軍官(師長)所建。
建國後,由於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和住宅觀念的變化,民間住宅情況也大有變化。從50年代至80年代,建築質量大體分為四個階段:土坯小瓦平房——紅磚外框室內土坯瓦房——紅磚水泥結構的平房——鋼筋水泥結構樓房。從住宅形式角度看,農村絕大多數村莊突破了整體住宅框框,經過拆、遷、改建,多數戶是獨門獨戶住宅;少數村莊還統一規劃成一排排的機關宿舍式住宅。城鎮改建和新建的平房、樓房更多。
2、建房習俗
建國前在建築新宅過程中由於房主的祈福期望,加上傳統習慣影響,其中不免夾雜一些迷信因素。
擇基:選擇房基要請風水先生看風水,認為風水與家庭吉凶禍福有關,除此,還看住宅是否背風朝陽,地基是否乾燥結實,鄰居是否相近能互保安全等。
確定門向:風水先生選擇門向有其迷信的「風水理論」,有些人家斜開大門就是受此影響。一般門向都講究朝南,冬暖夏涼。東西向或北向的住宅也有,原因是受地形限制或為其他因素所致。
奠基:是平整地基,地基松軟還得夯結實。也有人家在平整地基後,立即將牆腳砌好,並認為最好經過一次雨淋,使墊腳石塊更好地落實。為圖吉利和表示祝賀,開始平基或砌牆腳時房主要鳴放鞭炮。
興工:動工之日稱為「起首」,鳴放鞭炮。山牆砌好後要擇時上樑,除鳴炮外,房主還要准備餅子或糖果、花生等食品由木工在樑上往下拋撤,任人搶拾,以示歡慶和吉利。梁兩端要系紅綠布條,還有的在樑上寫「上樑大吉」等吉利語,屋面瓦已鋪齊叫做「出水」,表示建築基本竣工,也要鳴炮祝賀。舊例,在「起首」、「上樑」、「出水」當天,房主要備辦酒席招待磚木工和幫忙雜工。
四、器用
1、廚房用具
建國前至50年代,群眾無燒煤習慣,作飯一律砌落地土灶,加煙囪的灶煙可外溢,平頭灶則煙漫廚房。相應的炊具有鐵鍋、座罐(砌在鐵鍋周圍燒水)、菜刀、鍋鏟、案板、火鉗、瓢勺、盆缽、碗盞、筷子等。中等以上人家還備有酒壺、酒杯、湯匙、蒸籠等。60年代以後城鎮居民開始燒煤(先煤餅後蜂窩煤),使用煤爐或另砌煤灶,燒飯菜多改用鋼精鍋。煤油爐也開始被群眾採用,作為補充。還有少數人家用沼氣作燃料,鍋灶亦相應改制。80年代電飯煲、電炒鍋、高壓鍋、電爐、燃氣灶等進入了城鎮居戶,並逐步普及。
傳統習慣是飲用河水或塘水,用木桶挑回貯存於陶制水缸內;少數人用井水;山區有自然條件的地方飲用山泉水。飲用的開水熱水用土灶上的鐵鍋、座罐燒。較富裕人家還備有鐵皮「催子」(中間燒火、周圍盛水,省柴火又加熱快)。80年代城鎮開始興建自來水廠,電水壺、電熱杯也被極少數人採用。
2、取火、照明、取暖、避暑用具
火柴在20年代本已普及,但部分貧困戶還沿用古老的火鐮刀擊石取火。汽油打火機建國前已出現,使用人極少。80年代又出現氣體打火機。
傳統照明方法是用菜油、梓油、棉油點燈,光線微弱,山區貧困戶還燃松節照明。縣內生產的土蠟燭和外來的礦蠟燭(俗稱洋蠟燭)也有供應,大都是喜慶日或祭祀時用。建國前煤油在各鄉鎮也有出售,普通群眾只點「洋油鱉」,火小、省油、煙大。中等以上人家才有玻璃罩子燈。商人還用體積大、光線強的煤油吊燈,懸在店堂內晚間營業;少數富商大店還點汽油燈。縣城、徐橋建國前曾有私辦電燈廠,時斷時續,抗日戰爭期間長期停辦。建國後用電燈照明已由城鎮向農村普及。
行路照明建國前有燈籠、馬燈、手電筒,山區群眾習慣用火把,還可避猛獸。建國後手電筒普及,城鎮街道都安裝了路燈。
群眾傳統取暖用具有手爐(陶制或銅制)、單梁腳爐和能坐人的木製火桶,富有人家還有火盆。有人還將銅制手爐置被窩中晚間取暖。熱水袋建國後較普遍,80年代又出現電熱毯。
建國前去暑用具除手搖蒲扇、芭葉扇、紙制摺扇外,商店和大戶人家還自製一種人力大風扇,扇面長三四尺,寬二尺多,用麻袋或布棉等製成,懸於梁下或樓下,加上長繩和滑輪,用人力拉送,扇面前後擺動幅度大,可供多人同時納涼。縣城、徐橋商家採用較普遍,由學徒做勞力。70年代電扇出現,80年代普及。
3、傢具
卧具:傳統卧具是木板架床。民國時期農村大戶還有一種祖遺的特大木床,床周圍和上頂均用薄木板鋪滿,正面兩邊還向前伸出三四尺,床前鋪滿踏板—兩頭有櫃,內盛衣物,上擺茶具、油燈等,小孩搖籃可放踏板上,前有一門可開閉,一張床佔半間屋,除木床外,還有夏季用的竹床,或在木床上加的竹、草席。結婚必置新床,上面還要飾以雕花。有錢人家還講究外來樣式,20年代流行蘇州式,30年代以後流行寧波式,並用棕綳代替木板。建國後工字床廣泛流行,大眾化.70年代後,出現的有高低床、鋼絲床、沙發床等。
盛物傢具:不外櫥、櫃、箱三大類。它們的演變大致是:櫥由雙扇木門古式櫥到上下兩層疊櫥到五斗櫥、大衣櫥、高低櫥等;櫃由木製小方櫃、長方櫃、雙合連櫃(可盛衣物或糧食,兩櫃並攏可當床用)到床頭櫃、站櫃等,箱子由木製、皮製到帆布制、人造革制等。80年代還開始流行組合傢具,集櫥、櫃、箱作用於一體。
農戶還有專貯糧食的桶壅、屯子和木倉等。
其他傢具:坐的長凳(板凳)、杌子、椅子(木或竹製)、春凳;放置物品或辦事用的有方桌、圓桌等。建國後興起的有折疊椅、沙發、小圓桌、辦公桌、三角架等。
80年代,縫紉機在城鎮幹部家庭基本普及,電冰箱和洗衣機也開始進入富裕家庭。
4、文化、娛樂、衛生用具
建國前,民間私人使用的簫、笛、京胡、二胡、口琴和留聲機等數量很少,鑼鼓大多是集體公有。到70年代開始普及收音機,80年代開始普及黑白電視機,錄音機、彩電、照相機較少。
建國前,讀書人家大都有書箱(形同木箱,立式,前有門)盛書,書架少見。當時毛筆字流行,毛筆、墨、硯台民間很普遍。
建國前,貧民大多不用牙刷,洗臉時用面巾擦幾下口腔。刷牙多用牙粉或淮鹽。建國後才普遍使用牙刷牙膏。面盆質量變化是由木盆到銅盆、搪瓷盆再到鋁盆、塑料盆。澡盆基本上是傳統木盆。建國前,貧困戶洗澡洗臉用土布片,建國後改用毛巾。
室內排便婦女多用馬桶,男子用便壺,農家還在室內置放便桶。其他衛生用具有掃把、簸箕、雞毛帚等。
5、煙具
群眾有吸自產土煙(絲狀、俗稱黃煙)傳統,還用以待客。即使不吸煙人家也大都備有煙具應客。煙具分水煙袋、旱煙袋。水煙袋,竹或銅制;旱煙袋,用細竹根一端裹上銅制煙窩。
6、出行用具
建國前,代步的有獨輪車,可坐人或載物。軟籃限官商大戶使用,用竹製成長四五尺、寬二尺左右、深尺許的橢圓形籃,內鋪被條,可坐可卧,二人抬。20年代縣城還有小轎行,租給官紳出行代步。建國後,自行車從城鎮到農村逐步普及,80年代還有少數人購置摩托車。出門遮陽有草帽、紙傘、布傘;防雨有斗笠、蓑衣、雨傘,建國前雨衣極少。

⑵ 安慶太史第的資料

世太史第(趙朴初故居),坐落在安慶市迎江區天台里街。因趙氏族中自趙文楷始,趙田勻、趙繼元、趙曾重四代翰林,故舊稱「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末,趙田勻女婿、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親筆題書「四代翰林」金字世太史第(趙朴初故居)正門懸匾,惜於抗戰時期日寇掠走。清光緒三十三年(1 907)十一月五日,趙田勻曾孫趙朴初誕生於此。

故居佔地面積4463平方米,建築面積2773平方米。花崗石鋪地廣場,造型別致的趙家古井置於其間。建築群坐北朝南,外牆為青磚勾縫清水牆,古樸典雅。馬頭牆高低起伏,富有韻律。主體建築系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米,南北寬84米,分東路四進,西路三進,共七進。除西三為三開間外,余均為五開間,面闊約20米,沿南北走向兩條中軸線規整排列,每進兩側由廂房或迴廊貫通。東一、東二進,東三、東四進,西一、西二進之間為起採光和承接四面檐水作用的天井。古建築群西北部是982平方米的後花園,園內西側建有32米長碑廊,鑲嵌11版塊趙朴初先生書法作品碑刻。

世太史第(趙朴初故居)古建築群風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獷及徽州古建的細膩、精緻於一體,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亦是我省保存較好、面積較大的一組明清古建築群。

趙朴初(1907—2000),生前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也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作家、詩人和書法大師。

世太史第(趙朴初故居)作為趙氏家族文化的孕育地和聚集地,是趙氏家族文物資料的研究中心、保管中心和展示中心,是紀念和緬懷趙朴初先生的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 1年始,安慶市人民政府多方籌資1000多萬元對故居住戶進行搬遷並全面修復。

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申報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文楷(1760—1808),字逸書,號介山,趙朴初太高祖,安慶太湖縣望天鄉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舉人,嘉慶元年(1796)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實錄館纂修、文淵閣校理等職。為給琉球國王尚溫行冊封加冕之禮,嘉慶四年(1799)朝廷選派趙文楷為皇帝正使,持節東行,賜正一品麟蟒服。出使琉球期間,趙文楷恪守嚴規,謝絕出使國的厚贈,深為琉球朝野稱贊,,「廉潔之聲,著於海外,舉國敬禮」。尚溫因此向嘉慶皇帝表彰趙文楷的廉潔,並為趙母撰祝壽詩,贊頌趙母教子有方。(1987年趙朴初先生出訪日本曾到琉球參觀訪問,目睹了先祖趙文楷墨跡文物)

嘉慶十三年(1808)趙文楷卒於山西雁平兵備道任上,終年48歲。

趙文楷墓 位於安慶太湖縣望天鄉茶園人形山。道光二十三年(1843),趙文楷棺柩由山西雁平遷回太湖,與妻、妾合葬。墓坐東北朝西南,墓頂用桐油、石灰夯築,呈半圓形。墓碑高五尺,寬三尺,碑正面中央鐫刻楷書「皇清誥授中憲大夫顯考趙公介山老大人之墓」,左、右首刻趙文楷妻、妾,字均清晰可見。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趙文楷著述甚多,有《楚游草》、《槎上存稿》、《石木臼山房詩存》、《獨秀草堂古今文》等,惜多殘失。

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⑶ 合肥哪裡有買桐油的

雙崗有,地址在阜陽路橋北頭十字路口往東兩三百米,的那個丁字路口東北角一家土產店。。。

⑷ 安慶有哪些遺跡

倡議安慶文化人沿著皖河行走

---探尋古皖文化的遺跡

在當今火熱的皖江開發開放中,皖西南大地上皖河靜靜地流淌,顯得格外冷清。遙想當年可不是這樣,在近代及其以前,皖河流域是皖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古老的潛山梅城鎮(古稱舒州)到古皖口,再到安慶城,政治、經濟中心從皖河中游到皖河下游。

皖河水道不僅是經濟紐帶更是文化紐帶,皖河流域歷史文化悠久,人文濟盛,文物豐富。唐宋時期即形成區域性物資集散中心,蠶絲、茶葉、生漆、桐油、竹木器等多經此運銷外地;明清之際,徽商雲聚,商業繁榮,手工業發達。時至今日皖河兩岸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歷史遺跡和傳說眾多。

現整理了大觀區與懷寧縣境內皖河沿岸的一些歷史遺存姿料。

皖口,即今山口鄉山口鎮,為古城址,是古代軍事要地,三國吳嘉禾六年(公元237年)大將諸葛恪在此屯兵。南朝陳武帝為抗禦玉琳作亂,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四月,遣鎮北將軍徐渡駐守,六月,臨川王陳倩(陳文帝)在南皖口築城,使徐州刺史錢道戢守之。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遣將由採石架浮橋過江伐南唐。南唐朱令贇自湖口以戰艦、木筏東下,企圖以斷浮梁以援金陵。行至皖口。宋將行營步兵都指揮劉迂揮兵阻擊,火燒戰艦,朱令贇大敗。
皖口,今為山口鄉漁業村。自漢末至今1700餘年,歷經興廢,當年城池已不可辨認。自漢代以來的歷代墓葬,大片成堆瓦礫、柱礎、瓷片、古錢、民房牆壁上帶有文字的城磚, 皖口遺存著大量文物勝跡,距岸十多米的河床上有古城牆遺址,枯水期可見古城牆基腳,當地百姓早年挖起的古城牆磚上刻有「懷寧縣」「太湖縣」「桐城縣」「潛山縣」等縣捐制字樣,有的城牆磚上,還刻著人名。鎮西塔嶺上可見古時戰壕,還有宋代房屋遺址,古錢製造廠,清代古井。皖口,背臨百子山,面對石門湖,依山傍水,景色迷人。「百子晴嵐」「石門秋泛」為舊時懷寧十二景中著名二景。

皖口曾先後兩次作為懷寧縣縣府所在地。第一次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 622 年),懷寧縣分為四個縣:皖城、安樂、梅城、皖陽,其中皖陽縣縣治設在皖口,設置時間一年左右。第二次是南宋嘉定十年(公元 1217 年),到南宋景定元年(公元 1260 年),設置縣治時間 43 年。皖口又是懷寧縣古代一座文化重鎮,歷代文人墨客紛紛來此巡遊,吟詩作賦。唐代的李涉曾作七絕詩《井欄沙宿遇夜客》「暮雨蕭蕭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相逢不用相迴避,世上於今半是君」。宋代的王安石曾作《別皖口》《過皖口》《渡長安嶺至皖口》等詩作,黃庭堅曾作》發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明曹學全詩作《皖口阻風二首》,劉基詩作《江行,為余庭心》。清汪宗周詩《舟過皖城》,施潤章詩《李陽驛至皖口》《侯風皖口》等等。

楊汝谷墓 位於山口鄉百子村石門湖畔獅子口大橋左側的紗帽山之巔,為夫婦合葬墓,海拔400米,有墓壙、墓碑(無字),正前墓壙石上浮雕舞鶴。距墓2米處立方形華表1對,高近2米,寬0.3米,左側碑文:故光祿大夫予告都察院掌院左都都御史加之三級湓勤恪楊公漳汝谷大人之墓;右側碑文:故誥封一品夫人楊母劉太夫人之墓。兩碑均同樣署:「經廷講官太得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三等伯加十級張廷玉頓首拜題。」時間兩碑均署「大清乾隆十一年歲次丙寅孟春月丁丑吉旦」(即1747年)。兩碑同署其兩孫、曾孫、玄孫名。

雪山洞、普陀寺 普陀寺位於洪鎮鄉冶塘湖東南長安嶺的半山腰間,寺後有洞曰雪山洞,懷寧縣人民政府1982年3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雪山洞,為寒武紀石灰岩溶洞,深50米,最高5米,曲折下行,寬廣處如大廳,可容百人。洞內有依石壁雕佛象1尊,前置香爐供案。洞門面北,高4米,上有磚砌牌樓,高出洞口4米,3層磚制斗拱,正身橫額楷書石刻「岩脫金身」4字。普陀寺依洞而建,為1座約300平方米的硬山式建築。南北合面,兩個3開間的佛殿,中隔天井,正殿背後直通山洞,寺門在兩殿之間轉折向西,門頭橫額「普陀寺」為清咸豐二年(1852年)所制。
雪山澗牌樓、普陀寺,傳說始建於明,但無文字可考。民國4年《懷寧縣志》僅雲「雪山洞,有寺」。在已發現的碑刻中,最早為洞內石供案上刻有「雍正八年」字樣,另有乾隆二十五年殘碑上有「建洞門以建石樓」之句,寺內和門前壁上嵌的10餘塊重修碑記,最早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最遲為同治四年(1865年),因此,雪山洞牌樓與普陀寺的始建時間應在清初康熙至雍正年間。乾隆至同治百餘年間,曾屢經重修,民國年間也進行過修整,並在東側新建佛殿1座,已毀。此寺早年香火旺盛,百里香客雲集。

石庫道光水文碑 碑立於洪鎮鄉石庫村馬家樓田畈上,高0.5米,寬0.33米,碑文直式楷書陰刻「道光二十九年潮水至此」。左下方署款「斐輔仁立」。立碑者身份不詳,石庫一帶多裴姓,應為當地人士。
石庫地處皖河下游,皖河經此而下15公里於安慶入江,南岸為跨湖北、安徽兩省的長江干堤——同馬堤。此碑系長江水文史的重要資料。1973年長辦復查時發現碑已被人挖走,當即查出,復立原址。1974年3月5日,長江流域規則辦公室水文處曾來函安慶行署文化局索取了該碑的拓片資料。

冶塘湖冶鐵礦遺址 位於洪鎮鄉石庫村冶塘湖畔。地形屬小山環抱的盆地,東側為獅象二山,稱獅象把口,其間開口處水運連接皖河直入長江。遺址當獅象把口之內沿湖畔相連的蛇形嘴、汪家嘴、王家嘴等大小五個山嘴的山坡、灘地,面積約兩平方公里。地面暴露物有鐵渣、鐵礦石和繩紋磚塊,以王家嘴最為密集,文化層堆積0.5~1米厚。傳說有公冶長墓在此。在遺址東面的東山和龍泉嶺尚有鐵礦坑遺跡,民間傳說是秦始皇挖龍脈的坑,近年鄉鎮企業也在老坑附近開挖鐵礦。漢時中國冶鐵業高度發達,懷寧漢屬皖縣,《漢書·地理志》載「皖有鐵官」,漢對皖縣已設官專掌冶鐵,冶塘湖是皖縣的重要冶鐵基地,是屬漢代冶鐵遺址。

金雞碑 位於洪鎮鄉學堂村。碑高1.1米,寬0.75米,白色石料刻成。碑的正文為「金雞社令直之神位」,正文兩側冠「日」、「月」二字。上款「庚戌歲冬月吉旦眾生祀奉」,下款為立碑人「本社」、「信官」、「信士」、「生員」楊文堂等25人姓名。碑邊刻纏枝花紋,碑文楷書陰刻。
金雞碑的立碑時間最晚應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或者上到明代。金雞碑是戲神碑,是研究我國戲曲史的一項重要資料,是研究戲劇史的活化石,全國僅存兩座,「電影金雞獎」名源於此。1984年7月懷寧縣文物普查中發現。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猖神廟碑 在金雞碑南側3米處。高0.9米,寬0.6米。碑額楷書橫行「五猖□碑」(原註:「□」應為「廟」字)。正文4行,記述建廟立碑之緣由,後為捐款建廟名單20餘人及款額。下款「大清慶□□年大呂月立」,部份字跡不清。

太平軍石牌城遺址 位於石牌貓山,皖河北岸,與上下石牌隔河相望。城址為相連的四個丘崗,中間一條狹長的窪地縱貫南北,面積約0.8平方公里。現存的遺跡為環城兩條寬約2米、深1.5米的壕溝。群眾傳說西部有「金鑾殿」(即指揮部),北部有炮台,中部有水井、兵工廠。據近年發現的房屋、兵器、炮彈等遺跡遺物,基本上可資印證。
石牌是安慶西部要隘。太平軍三河大捷以後,西南戰場失利,九江失守,危及安慶。保衛安慶,保衛天京西大門的戰斗,猛烈展開。當圍攻安慶的清兵多隆科被擊退縮至宿松後,英王陳玉成布兵鎮守石牌以及太湖、潛山,遏制清兵,保衛安慶。據史料記載,石牌城異常堅固,「上下均開炮眼,周圍深壕3道,外護木城6道,樁簽密布,駐軍數千」。當英王在此布置守兵後,統兵攻往六安時,多隆科乘機襲擊石牌,於咸豐九年(1859年)9月24日夜由茶棚嶺潛至城下,「乘守軍陷於疲憊,越濠爬溝,施放噴筒火箭」。守軍奮起炮擊,英勇抵抗至次日晨,城內起火,守軍數千人犧牲,守將霍天燕榮、石廷玉被俘,石牌城陷落清軍之手。
廣王廟 坐落在小市鄉良湖村。背負山巒,面向皖水,古樸雅靜,別具風韻。建築年代不洋,面積約300平方米。中殿設有廣王大帝神龕,廣王神像居於正中,右為二廣王,三廣王,左為小廣王。廣王神像頭戴皇冠,身著龍袍,足履朝靴,儼然一副帝王偶像。
解放前廟內香火極盛,常住僧2至3人。每年農歷2月間,廣王大帝要到方圓百里內巡狩一次,農民稱為廣王會。足跡所至,涉及潛懷兩縣的小市、梅城、油壩、三祝等6個鄉。廣王所到之處,都要設台,陳列香幾接駕,盛會3天,參加者數以萬計。
據傳,廣王乃是後梁皇帝朱全溫之長兄朱全昱,原系安徽碭山午里溝人。朱全溫參加鎮壓黃巢起義的部隊,戰功顯赫,被唐朝封為魏王,任四鎮節度使,一躍而為晚唐後期獨攬朝政的新貴。朱全溫准備篡唐時,接長兄全昱到京師,委以重任,朱全昱不接受,回到碭山隱住山林。朱全溫即位太祖後,有一次生病,很想長兄全昱來看他,派人到碭山請全昱,錯傳皇帝派人來捉拿全昱。全昱於是隻身向南逃亡,來到皖水東岸的崗巒地帶,定居下來,為當地百姓看病植樹,做了不少好事。以後,他回到碭山,被太祖封為廣王,死後又加封為帝,稱為廣王大帝。後人知道了這段逸事,特在朱全昱的棲身之所立廟,歲時享祀。廣王神龕兩旁有副對聯,可資為證。聯日:身隱碭山,生恥封王死作帝;靈昭皖水,功名及物德嘉民。當地文人謝鴻斌早在20年代也曾為廣王廟題寫一副對聯,亦可作證:寄跡煙霞,碭山一角帝王賊;功垂民社,皖水千秋俎豆馨。

另外馬廟鎮孫家城遺址、小市鎮王家山遺址、《孔雀東南飛》遺址等在這不一一羅列了,至今皖河兩岸古村落、古民居、祠堂、古墓葬等遺存眾多。喜歡探險尋奇的朋友還可到安慶市郊與懷寧縣交界處柏子山區寒武紀溶洞群探險尋奇。近年來在總面積60平方公里的山區發現了大量溶洞群「水晶洞」、「梅花洞」、「麻姑洞」、「蝙蝠洞」、「雪山洞」等,洞景精奇。該區集山秀、洞奇、水美於一體,生態環境優美。

⑸ 安慶代名詞

安慶別稱宜城或者叫黃梅戲的故里

⑹ 安慶的歷史遺跡的資料

1、迎江寺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佔地3萬余平方米,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安慶府志》和《懷寧縣志》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懷寧縣士紳阮自華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

2、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

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安慶市代管縣)王河鎮永崗村和利華村交界處。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

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跡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桐城文廟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

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

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安慶代管縣市級)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

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尺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慶桐城文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振風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迎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家崗遺址

閱讀全文

與安慶批發桐油電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茶具批發去哪批發最便宜 瀏覽:865
昌平大東流鋁型材批發商 瀏覽:798
七浦路嬰童批發啥價格 瀏覽:235
聖圤水果批發市場 瀏覽:374
桂林匯東水果批發價格表 瀏覽:215
凌家塘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瀏覽:24
腌制好的冷凍雞腿批發多少錢 瀏覽:380
萬家服裝批發市場附近的地鐵站 瀏覽:926
木林森服裝批發是真的嗎 瀏覽:97
批發鞋子寄上海海關 瀏覽:915
上海閔行文具批發市場 瀏覽:563
即墨服裝批發價格和圖片 瀏覽:620
南寧平板玻璃廠可以批發玻璃 瀏覽:50
雲南土豆批發市場 瀏覽:55
株洲亮靚衣服批發在哪裡 瀏覽:353
哈爾濱市哪裡批發電線 瀏覽:399
男仕外套衣服批發 瀏覽:604
琦勝溫控器批發商 瀏覽:637
長沙哪裡有批發煙的 瀏覽:451
北京掛畫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