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GDP的測算方法有幾種,每種如何計算
GDP的計算方法有三種: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一)生產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從國民經濟各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和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的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為: 總產出-中間投入=增加值 GDP=各行業增加值之和 1、總產出:是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反映一定范圍內各部門生產經營活動的總規模,也叫總產值。總產出按生產者價格計算。各主要部門總產出的計算方法如下: 農林牧漁業總產出就是農業總產值,按產品法計算,即以核算期農產品產量乘單位產品價格求得,其中農產品產量包括生產者自產自用的農產品產量。 工業總產出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來計算,同一企業內部產品價值不允許重復計算。它包括核算期內生產的成品價值、工業性作業價值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在實行增值稅後,工業總產出等於工業總產值加銷項稅額。 建築業總產出就是建築業總產值,指建築企業或自營施工企業單位在核算期內自行完成的工程價值。具體包括建築工程產值、機器設備安裝工程產值、房屋、構築物修理產值、非標准設備製造價值。建築業總產出一般按完成工程實物量或進度乘預算單價計算。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總產出等於其營業收入,是核算期內各種運輸郵電業務的總收入。具體包括公路、水路、航空、鐵路、管道等運輸總收入,電話、電報和傳送郵件等郵電業務營業收入。 批發和零售業總產出等於商業附加費,也就是商品的銷售收入凈額減去商品銷售成本,即通常所說的毛利。為了避免流通過程中的重復計算,保持商品購進價格的一致性,需要扣除對外支付的運輸費和裝卸搬運費。 住宿和餐飲業總產出等於其營業收入。 銀行業總產出等於金融媒介服務活動的虛擬服務收入加實際服務費收入。 保險業總產出等於保費收入與理賠支出之差加其他營業收入。 房地產總產出包括房地產開發經營業總產出、物業管理總產出、房地產中介服務總產出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務總產出。 其他服務業總產出,按營利性單位和非營利性單位兩種情況分別計算。營利單位的總產出就是其營業(業務)收入,如社會服務業的營業收入。非營利單位主要是事業、行政單位和社會團體,一般沒有經營收入,或有少量的經營收入但抵補不了支出,這些部門的總產出就是核算期內為社會提供服務發生的費用,按經常性業務支出加虛擬固定資產折舊,不計算營業盈餘。 2、中間投入:是常住單位一定時期內在生產過程中,消費和使用的非固定資產貨物如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各種服務的價值。計算中間投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范圍保持一致,即計算與總產出相對應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因此,各部門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是與其總產出的計算方法相對應的,如工業總產出按工廠法計算,工廠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那麼其中間投入就應該按生產中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計算;農業總產出按產品法計算,其中間投入既包括外購的也包括自產自用的中間產品(如種籽、飼料)的價值。二是一般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屬於固定資產的非耐用品;低值易耗品則按本期攤銷的部分計算。 3、增加值:是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余額,是生產單位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超過了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中間投入價值後的差額部分。反映一定時期內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 (二)收入法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GDP的一種方法。即各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等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四項之和。這四項在投入產出中也稱最初投入價值。各常住單位增加值的總和就是GDP。計算公式為: GDP(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1、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而從生產單位得到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包括勞動者通過各種渠道從生產單位獲得的一切貨幣形式和實物形式的收入和個體勞動者通過勞動而獲得的收入。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工資,二是福利,三是從利潤或成本中支付給勞動者個人相當於工資性質的勞動報酬,四是實物性收入,指農民自產並用於個人消費的農副產品的價值,以及勞動者免費或以低於市場價格從單位得到的實物的價值。 2、固定資產折舊:是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生產活動中所消耗固定資產而提取的價值。固定資產折舊並非本期生產活動新創造的價值,而是生產中消耗的固定資產的價值,是屬於轉移價值。GDP之所以包括這部分轉移價值,是由於固定資產折舊是從固定資產中游離出來作為折舊進入成本,記入成本中的折舊也作為折舊基金被提出來用於新的固定資產投資,進入企業的資金循環運動,而不是像其他成本一樣消耗完畢,從這個角度講,它類似於增加值的勞動者報酬和營業盈餘。另外,從收入的角度考慮,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可以避免由於把折舊計算在中間投入中,因折舊的大小不同而帶來營業盈餘的大小不一,從而造成增加值的波動。而如果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就會避免這個問題。因此,如果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既可以提高GDP計算的准確性和一致性,也可以增強GDP的可比性。 3、生產稅凈額:是指各部門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與政府向各部門支付的生產補貼相抵後的差額。生產稅是政府向各部門徵收的有關生產、銷售、購買、使用貨物和服務的稅金。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銷售稅金,二是進成本的稅,指國家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活動而徵收的稅金,但有的行業把這部分稅統一作銷售稅金處理。三是各種附加和規費。生產補貼是政府為控制價格又要扶持生產而支付給某些部門的補貼,包括糧食企業的價格補貼和企業政策性虧損補貼。實行增值稅後,生產稅中還要包括本期應交增值稅(產品銷項稅額與購買貨物、服務進項稅額之差)。 4、營業盈餘:是指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後的剩餘部分,它是常住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對固定資產進行了補償,對勞動者進行了分配和上繳國家稅金以後所餘下的份額。 (三)支出法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計算GDP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GDP的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GDP(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 1、最終消費: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用於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其中,居民消費是常住單位居民在核算期內滿足個人最終消費需求而購買的全部物質產品和服務,包括商品性消費、文化生活服務消費、住房及水電氣消費;政府消費是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為了滿足公共的需要而向全社會提供的服務,以及企業為了滿足企業職工的公共需要而向他們提供的服務。 2、資本形成總額: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投資支出的合計,分為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增加兩項。固定資本形成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包括各種有形的固定資產和無形的固定資產。庫存增加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末與期初存貨變動的價值。 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庫存增加 庫存增加=期末庫存額-期初庫存額 3、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是指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差額,如進口總額大於出口則用負數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及無償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總值;進口是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及無償得到的貨物和服務總值。地區凈出口還包括流入和流出。 凈出口=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口總額 從理論講,通過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這三種不同方法計算出的GDP是相等的,即生產法計算的GDP等於收入法計算的GDP,也等於支出法計算的GDP,稱為三面等值。也就是社會最終產品的生產及收入分配的結果與最終使用應是相等的,因此必須保持三種方法的計算口徑一致。但在實際計算中,由於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一些差異,稱為統計誤差,是正常的。三種方法各有特點,相互補充。就我省而言,核算年度GDP時三種方法都採用,核算季度GDP時通常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
Ⅱ 貨幣金融服務企業的總產出等於什麼
總產出
總產出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它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總規模。(載自全國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考核用書 統計業務知識第三版)
中文名
總產出
定義
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
反映
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總規模
包括
新增價值,轉移價值
計算方式
農林牧漁業總產出採用產品法計算,即凡有產品產量的農產品均按單位產品價格乘產量的方法計算。
工業總產出採用「工廠法」計算。所謂「工廠法」就是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計算總產出,同一企業內部產品價值不允許重復計算。
建築業總產出包括建築工程產值、設備安裝工程產值、建築物大修理產值、非標准設備製造產值和裝飾裝修產值,可以按兩種方法計算:一種是從施工企業和自營建設單位的建築生產活動角度入手直接計算;另一種是從建築產品所有方的建築工程造價角度入手計算。
服務部門總產出統計的共同點是要計量各單位或部門當期完成的服務活動總價值。
營利性服務部門總產出是營業收入,即所提供服務的全部價值。
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總產出等於其主營業務收入。
批發和零售業總產出等於商業附加費,即商品銷售收入減去商品銷售成本。
住宿和餐飲業的總產出等於其主營業務收入。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的總產出等於其主營業務收入。
金融業的總產出包括銀行業總產出、保險業總產出、證券業總產出和其他金融活動總產出。(銀行業總產出等於銀行企業總產出加上銀行業執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法人單位總產出)
Ⅲ 什麼是GDP的計算口徑
GDP的計算方法有三種: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一)生產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從國民經濟各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和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的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為:
總產出-中間投入=增加值
GDP=各行業增加值之和
1、總產出:是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反映一定范圍內各部門生產經營活動的總規模,也叫總產值。總產出按生產者價格計算。各主要部門總產出的計算方法如下:
農林牧漁業總產出就是農業總產值,按產品法計算,即以核算期農產品產量乘單位產品價格求得,其中農產品產量包括生產者自產自用的農產品產量。
工業總產出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來計算,同一企業內部產品價值不允許重復計算。它包括核算期內生產的成品價值、工業性作業價值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在實行增值稅後,工業總產出等於工業總產值加銷項稅額。
建築業總產出就是建築業總產值,指建築企業或自營施工企業單位在核算期內自行完成的工程價值。具體包括建築工程產值、機器設備安裝工程產值、房屋、構築物修理產值、非標准設備製造價值。建築業總產出一般按完成工程實物量或進度乘預算單價計算。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總產出等於其營業收入,是核算期內各種運輸郵電業務的總收入。具體包括公路、水路、航空、鐵路、管道等運輸總收入,電話、電報和傳送郵件等郵電業務營業收入。
批發和零售業總產出等於商業附加費,也就是商品的銷售收入凈額減去商品銷售成本,即通常所說的毛利。為了避免流通過程中的重復計算,保持商品購進價格的一致性,需要扣除對外支付的運輸費和裝卸搬運費。
住宿和餐飲業總產出等於其營業收入。
銀行業總產出等於金融媒介服務活動的虛擬服務收入加實際服務費收入。
保險業總產出等於保費收入與理賠支出之差加其他營業收入。
房地產總產出包括房地產開發經營業總產出、物業管理總產出、房地產中介服務總產出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務總產出。
其他服務業總產出,按營利性單位和非營利性單位兩種情況分別計算。營利單位的總產出就是其營業(業務)收入,如社會服務業的營業收入。非營利單位主要是事業、行政單位和社會團體,一般沒有經營收入,或有少量的經營收入但抵補不了支出,這些部門的總產出就是核算期內為社會提供服務發生的費用,按經常性業務支出加虛擬固定資產折舊,不計算營業盈餘。
2、中間投入:是常住單位一定時期內在生產過程中,消費和使用的非固定資產貨物如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各種服務的價值。計算中間投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范圍保持一致,即計算與總產出相對應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因此,各部門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是與其總產出的計算方法相對應的,如工業總產出按工廠法計算,工廠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那麼其中間投入就應該按生產中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計算;農業總產出按產品法計算,其中間投入既包括外購的也包括自產自用的中間產品(如種籽、飼料)的價值。二是一般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屬於固定資產的非耐用品;低值易耗品則按本期攤銷的部分計算。
3、增加值:是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余額,是生產單位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超過了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中間投入價值後的差額部分。反映一定時期內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
(二)收入法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GDP的一種方法。即各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等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四項之和。這四項在投入產出中也稱最初投入價值。各常住單位增加值的總和就是GDP。計算公式為:
GDP(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1、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而從生產單位得到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包括勞動者通過各種渠道從生產單位獲得的一切貨幣形式和實物形式的收入和個體勞動者通過勞動而獲得的收入。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工資,二是福利,三是從利潤或成本中支付給勞動者個人相當於工資性質的勞動報酬,四是實物性收入,指農民自產並用於個人消費的農副產品的價值,以及勞動者免費或以低於市場價格從單位得到的實物的價值。
2、固定資產折舊:是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生產活動中所消耗固定資產而提取的價值。固定資產折舊並非本期生產活動新創造的價值,而是生產中消耗的固定資產的價值,是屬於轉移價值。GDP之所以包括這部分轉移價值,是由於固定資產折舊是從固定資產中游離出來作為折舊進入成本,記入成本中的折舊也作為折舊基金被提出來用於新的固定資產投資,進入企業的資金循環運動,而不是像其他成本一樣消耗完畢,從這個角度講,它類似於增加值的勞動者報酬和營業盈餘。另外,從收入的角度考慮,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可以避免由於把折舊計算在中間投入中,因折舊的大小不同而帶來營業盈餘的大小不一,從而造成增加值的波動。而如果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就會避免這個問題。因此,如果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既可以提高GDP計算的准確性和一致性,也可以增強GDP的可比性。
3、生產稅凈額:是指各部門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與政府向各部門支付的生產補貼相抵後的差額。生產稅是政府向各部門徵收的有關生產、銷售、購買、使用貨物和服務的稅金。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銷售稅金,二是進成本的稅,指國家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活動而徵收的稅金,但有的行業把這部分稅統一作銷售稅金處理。三是各種附加和規費。生產補貼是政府為控制價格又要扶持生產而支付給某些部門的補貼,包括糧食企業的價格補貼和企業政策性虧損補貼。實行增值稅後,生產稅中還要包括本期應交增值稅(產品銷項稅額與購買貨物、服務進項稅額之差)。
4、營業盈餘:是指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後的剩餘部分,它是常住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對固定資產進行了補償,對勞動者進行了分配和上繳國家稅金以後所餘下的份額。
(三)支出法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計算GDP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GDP的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GDP(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
1、最終消費: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用於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其中,居民消費是常住單位居民在核算期內滿足個人最終消費需求而購買的全部物質產品和服務,包括商品性消費、文化生活服務消費、住房及水電氣消費;政府消費是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為了滿足公共的需要而向全社會提供的服務,以及企業為了滿足企業職工的公共需要而向他們提供的服務。
2、資本形成總額: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投資支出的合計,分為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增加兩項。固定資本形成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包括各種有形的固定資產和無形的固定資產。庫存增加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末與期初存貨變動的價值。
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庫存增加
庫存增加=期末庫存額-期初庫存額
3、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是指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差額,如進口總額大於出口則用負數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及無償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總值;進口是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及無償得到的貨物和服務總值。地區凈出口還包括流入和流出。
凈出口=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口總額
從理論講,通過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這三種不同方法計算出的GDP是相等的,即生產法計算的GDP等於收入法計算的GDP,也等於支出法計算的GDP,稱為三面等值。也就是社會最終產品的生產及收入分配的結果與最終使用應是相等的,因此必須保持三種方法的計算口徑一致。但在實際計算中,由於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一些差異,稱為統計誤差,是正常的。三種方法各有特點,相互補充。
Ⅳ 批發和零售業怎麼填
是填銷售額。
Ⅳ 零售商業的幾種主要形式是什麼
零售商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交易次數頻繁,交易批量小。
2.對店鋪選址及店鋪設計有較高的依賴度。
3.經營場所分散,經營受商圈的限制。
商業特點:
把消費品直接出售給消費者用以滿足生活需要的商業。
在商品流通過程中,零售是最後的流通環節,商品經過這一環節,就從流通領域進入消費領域。在此以前,消費品不管怎樣被轉賣,都沒有離開流通領域。
但是,零售商業並沒有承擔全部的零售貿易,它只是零售貿易主要的經營者,還有相當一部分消費品是通過生產者自己或生產組織所設立的流通機構直接供應給消費者的。
(5)批發和零售業總產出通常稱為擴展閱讀:
銷售對象:
零售商業出售的商品主要是消費者個人需要的生活資料,也包括機關、團體、軍隊、學校、企業等集體需要的生活消費品。受個人生活消費的特性所決定,它與批發商業相比,有網點多、經營規模小、每次交易量小等特點。
零售商業早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就出現,開始是在城市,以後才逐漸擴及農村。其供應方式有:
①固定供應地點,擺攤設店,稱為坐商。
②串鄉走巷,流動售貨,稱為商販。在城市中,這兩種方式並存;在農村,則以商販為主,只是到農村發展起集鎮以後,才有坐商。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零售商業得到了廣泛發展,而且在城市中密集,形成了許多以發達的零售商業為主的繁華市區和商業街道,出現了大型的和專業化程度高的優質服務的商店,並有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郵購公司等形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又出現了購物中心、電腦電視商店等。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零售商業繼續得到發展。
Ⅵ 批發業與零售業的區別,感謝各位!
1、交易金額不同
零售貿易的交易量零星分散,交易次數頻繁, 每次成交額較小,未成交次數佔有較大比重。批發業的交易額一般較大。批發業基本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對於批發業而言, 資金較勞動更為重要, 資金問題往往是決定批發商經營成敗的關鍵。
2、服務項目不同
零售貿易的標的物不僅有商品,還有勞務,即還要為顧客提供各種服務,如送貨、安裝、維修等。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加劇,零售提供的售前、售中與售後服務已成為重要的競爭手段或領域。
批發業服務項目相對較少。由於批發商業其服務對象主要是組織購買者而非個人消費者, 因此相對而言, 批發業的服務項目要較零售業少, 而著重於通信、儲運、信息、融資等方面, 表現為組織對組織的服務,交易往往具有理性化。
3、范圍不同
批發業的商圈比較大。中小批發商業一般集中在地方性的中小城市, 但經營范圍會輻射到周圍地區;大型批發商業往往分布於全國性的大城市, 其經營范圍可以涵蓋整個國內市場, 有些還可以開展進出口業務, 其商業圈還可以突破國界。
零售貿易大多在店內進行,網點規模大小不一,分布較廣。由於消費者的廣泛性、分散性、多樣性、復雜性,為了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要,在一個地區,僅靠少數幾個零售點是根本不夠的。零售網點無論從規模還是布局上都必須以滿足消費者需要為出發點,適應消費者購物、觀光、瀏覽、休閑等多種需要。
Ⅶ 統計局考試復習資料
看這個《統計基礎知識與統計實務》
一)統計基礎知識
1、總體與總體單位。(概念)(P4頁)
2、變異與變數。(多選)(P6頁)
3、統計的工作過程。(多選)(P8頁)
4、重點調查、抽樣調查。(P17頁)
5、統計整理的內容。(P26頁)
6、統計整理的方法。(P27頁)
7、分組的方法。(P30頁)
8、復合分組與復合分組體系。(P31頁)
9、單項式變數數列的編制方法(例2)。(計算)(P34頁)
10、統計指標的種類。(P50頁)
11、時期指標和時點指標(重點是區別)。(P52)
12、平均指標的概念(重點是特點)。(P61頁)
13、標准差。(計算,例18)(P70頁)
14、時間數列的概念。(P73頁)
15、時間數列的種類。(P74頁)
16、時間數列的特徵。(P75頁)
17、時間數列的編制原則。(P75頁)
18、根據相對指標時間數列計算序時平均數(計算,例8)。(P81頁)
19、發展速度。(概念)(P83頁)
20、增長速度。(概念)(P84頁)
21、平均發展速度與平均增長速度。(計算方法)(P85頁)
22、統計指標的概念。(P88頁)
23、統計指標的作用。(多選)(P89頁)
24、數量指標指數和質量指標指數的編制方法。(列計算表如6—2所示)(P92頁)
25、分層隨機抽樣。(P104頁)
26、影響抽樣誤差的因此。(多選題)(P107)
27、統計分析的特點。(P115頁)
28、統計分析的程序。(判斷題)(P115頁)
29、對比分析法。(P118頁)
30、速度分析法。(概念)(P119頁)
二)統計實務
1、國家統計報表制度。(概念)(P127頁)
2、周期性普查制度。(重點)(P127頁)
3、管理原則與事後監督。(統計調查項目的管理原則6點)(P131、132頁)
4、普查制度的貫徹與實施。(P132頁)
5、統計分類標准化的特點。(P136頁)
6、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編寫規則。(P137頁)
7、三次產業劃分規定。(P139頁)
8、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的條件。(P143頁)
9、工業總產出。(P150頁)
10、批發和零售業總產出。(P151頁)
11、非盈利性服務業單位產出。(P153頁)
12、運輸業運輸量、周圍量統計。(定義)(P155頁)
13、能源消費量。(概念)(P159頁)
14、能源庫存量的統計和產成品庫存的定義。(P164頁)
15、企業資產負債財務統計。(概念)(P168頁)
16、成本及費用。(管理費用)(P171頁)
17、增值稅。(定義)(P174頁)
18、期末人數,平均人數。(P181頁)
19、失業人員的概念和范圍。(P183頁)
20、平均工資的計算方法。(P185頁)
21、新增固定資產。(P191頁)
22、房地產開發投資統計。(P195頁)
二、統計法基礎知識
1、政府統計┅┅┅┅基本任務。(這段內容)(P1頁)
2、統計法的特點。((P4頁)
3、統計法的表現形式。(P5頁)
4、統計法的作用。(簡答)(P6頁)
5、統計法的基本原則。(選擇)(P8頁)
6、我國現行統計管理體制的主要內容。(主要在12頁)
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統計法制發展情況。(簡答)(P14頁)
8、政府統計調查。(P18頁)
9、《統計法》還規定,~~~~~~~~~臨時調查。(P20頁)
10、編制統計調查項目的原則。(問答)(P21頁)
11、我國的統計調查制度,~~~~~~~~~~~認真執行。(P22頁)
12、調查形式,~~~~~~~~~~~~~、填報日期。(P23頁)
13、普查是~~~~~~~~~~~~~~~地位和作用。(P24頁)
14、定期全面統計報表,~~~~~~~~~~~~不得偽造、篡改。(P25頁)
15、統計調查證件的種類。(注意:發放范圍4)(P27頁)
16、《統計法》第十四條規定:~~~~~~~~公眾共同享有。(P34、35頁頂行)
17、由於統計數據是~~~~~~~~~~~~~部門予以發布。(P35頁)
18、2.審批程序。(P36頁)
19、《統計法》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重要組成部分。(P37頁)
20、私人、家庭單項調查資料的保密。(P38頁)
21、保守商業秘密。(重點39頁最後一行)(P38頁)
22、實事求是、不出假數是~~~~~~~~~~~~逐流、不看眼色行事。(P45頁—46頁第二行)
Ⅷ 總產值與總產出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總產出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經營活動的總成果。從總產值與總產出的概念來看,兩者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兩者之間的聯系:分行業來看,有些行業的總產值與總產出的概念是一致的,如農業總產出等於農業總產值;建築業總產出就是建築業總產值;運輸郵電業總產出就是運輸郵電業總產值;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總產出與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總產值基本相當。兩者區別:(1)核算的范圍不同總產值的核算范圍是農、工、建、交、商五大物質生產部門。總產出的核算范圍是全社會各個行業,既包括物質生產部門,也包括非物質生產部門。(2)工業總產出與現行統計制度規定的工業總產值的概念有差異A.核算基礎不同,總產出是以產業活動單位為基本核算單位,總產值是以獨立核算單位作為基本核算單位;B.核算方法不同,總產出以銷售收入為基礎,通過調整庫存得出本期生產總成果,總產值是直接對生產過程進行核算;C.核算范圍不同,總產出包括主營和附營業務收入,總產值只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工業總產出包括與其口徑相同的增值稅,工業總產值不包含增值稅。同時,嚴格的說,工業總產出中還包括了「廢品銷售收入」的價值,工業總產值中則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