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零售供應鏈中哪些環節是可以創新的
零售供應鏈中,有很多環節是可以創新的,不要一味的去模仿。
B. 新零售模式還能怎麼創新
創新的前提是你已經把自己現有的新零售形態做完善:線上線下全面融通、人貨場關系重塑、大數據整理分析、會員詳細管理精準營銷等等。這些基本要點是你做新零售時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之上,或者就每一部分而言進行創新,才是正確的創新。
比如來客智慧門店中針對會員管理而做出的定製回訪計劃就可以算是創新的一種,打破了以往商家統一回訪、統一話術、全面撒網、盲目求反饋的回訪模式。
C. 傳統零售如何轉型創新
對於傳統零售企業來說,巨大的客戶規模成為企業全渠道探索的首要優勢,如何把握這一優勢,利用全渠道重構客戶關系,成為競爭中各大企業的發力點。 對於線上和線下兩種購買方式,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存在很大差別。更有甚者,如在天貓上的購買同一件商品和在微信上購買,兩種渠道的購物體驗完全不同。
零售行業分析報告在對比各渠道消費者行為特點時提出,線下購買更多依賴消費者自身判斷,注重個人消費體驗;線上購買會參考其他消費者評價,互動性更強,因此口碑營銷非常重要。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購物時間碎片化,購物方式也呈現移動化,信息傳播更加社交化。由於網購數據是留痕的,所以線上消費者行為數據可以進行分析,做到精確營銷。
D. 花不愁如何認為零售行業的發展前景
2017年,我國消費品市場持續穩定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穩固增強。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66262億元,同比增長10.2%,比上年回落0.2個百分點,保持兩位數較快增長。今年1-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817億元,同比增長9.7%,相比2017年全年放緩0.5個百分點。
2017年,零售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廣大零售企業積極主動轉型升級、不斷加快創新步伐,零售百強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17年中國零售百強銷售規模達到6.08萬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較2016年上升7.5個百分點,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5.8個百分點。其中7家電商銷售規模達到3.57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41.2%;6家「實體+電商」型企業實現了同比15.5%的增速,零售百強中其餘87家實體零售企業同比增長7.5%,增速回暖。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6.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2%,連續第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消費品市場規模穩居世界第二。
創新是第一驅動力,對於消費品市場,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消費拉開檔次,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零售業的創新,關鍵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創新,業態和模式的創新,商品和服務的創新。
通過信息技術的創新,可以降低物流成本、經營成本、管理成本,提高效率、提高競爭能力;通過技術的創新,可以有力推動業態和模式的創新;通過業態和模式的創新,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多層次化、多方面化和個性化的需求;通過商品和服務的創新,可以刺激潛在消費,提高邊際消費率、擴大消費。
在過去我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的環境下,業態「標准化」「模版式」發展是我國零售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在目前及今後消費拉開檔次,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的新環境下,「模版式」發展已不能適新形式、滿足新消費,必需加快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創新。
首先,要解決消費者追求差異化的商品與服務和零售商提供標准化、模版式經營之間的矛盾問題;其次,零售商要掌握商品的定價權,要擁有自己獨特的商品,以取得市場上的優勢。在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方面,中小零售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生力軍,國家在政策上也要重視占市場主體90%以上的中小零售企業的創新,通過全行業的積極主動創新推動我國零售業更高質量發展。
零售業之所以稱之為零售業,是因為其對實物商品進行了零售。雖然目前及今後,一些零售業態加快和「文旅體健康養」等產業融合經營,但不能缺少實物商品的零售,沒有實物商品的零售,也就不能稱之為零售業態。這次我國零售業變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居民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商品的需求與我國零售業高品質商品、高性價比商品、創新性商品供給不足的矛盾,因此,我國零售業轉型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要加快提升商品品質,加大高品質商品、高性價比商品、創新性商品(包括綠色、信息、智能等新理念、新科技、新功用的商品)的供給。
隨著我國關稅的下調和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我國將迎來進口商品的新時代,國內外商品價差也將進一步縮小,進口商品也進一步更加豐富,我國居民能將更加方便的購買到海外的高品質商品、高性價比商品、創新性商品高性價比商品,這也將促進我國零售商和國內品牌生產商加速提升產品品質。
企業發展的歸根結底的核心問題,是贏利問題。目前,我國消費品市場已從高速發展轉變中速發展時期,我國零售業特別是大型零售企業,2012年以前一直保持平均20%左右的高速增長,2017年,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的全國百家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僅增長2.8%,從發展趨勢看,我國消費品市場的增長速度是逐步回落的。因此當前及今後,零售企業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在低速增長環境下,如何贏利的問題。
零售企業特別是實體零售企業,要保持贏利,一是降低成本,二是保持銷售的穩定增長,這就需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解決。當前世界已進入信息技術革命時代,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這些技術我國已走在發展的前列,網上零售已得到很好很廣泛的應用,這些現代信息技術實體零售業的加快應用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是建設高效的供應鏈,降低成本增強體驗,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重要、關鍵、有效的解決技術手段。
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升級的特徵,一是對商品品質需求的提高,二是服務性消費快速增長。零售業應順應消費趨勢,加快與「文旅體健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一是購物中心、城市綜合體等,加快餐飲、文化、旅遊、體育、養老、教育、娛樂等業態的經營,一些便利店、社區商業也加快餐飲、養老等服務性業態的融合經營;二是一些文化、體育等場所融入相關商品的零售;三是一些旅遊景點,加快零售店鋪和經營商品的升級;四是零售業加強與重大文化、體育等重大賽事、活動的聯動,加大相關商品的促銷;五是零售業和「文旅體健康養」等產業加快共同開發相關商品;六是一些「文旅體健康養」等產業進軍零售業。以服務性消費帶動商品性消費,以商品性消費促進服務性消費,推動我國零售業、服務業向更高質量發展。
多樣化、多方面化、多層次化、個性化需求是我國未來消費發展的大趨勢,且消費需求的變化進一步加快。滿足這種需求趨勢和變化的特徵,就需要渠道、業態模式的多樣化、多方面化、多層次化。過去幾年,網上平台式零售雖然快速發展,但由於其在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體驗化需求以及在促進商品品質、服務品質、誠信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弱點和局限性,就像過去小商品批發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不能取代零售的主渠道地位一樣,網上平台式零售同樣不能取代實體零售的主渠道、主力軍地位。
從一定程度來看,網上平台式零售,是接過了小商品批發交易市場的衣缽,是小商品批發交易市場的翻版,只不過是加上了信息科技的工具,但就其核心內容——商品銷售來說,由於平台上眾多的零售主體而造成的管理困難,以及消費者對其低價格的偏好,使其發展難以很好地符合國家提升商品品質的政策,難以很好滿足消費者對商品品質提高的需求。
而在這次零售業大變中,零售業變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提升商品品質,創新業態模式,來滿足消費者對商品品質提升的需求,來滿足市場多樣化、多方面化、多層次化、個性化發展大趨勢。同時實體零售在增加就業、繁榮城市、促進人文交流等方面也有更大更廣更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實體零售將再次進入更高水平的活躍發展期,仍是促進商品品質提高的重大主流力量,仍是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主渠道、主力軍。
E. 做新零售創新要注意的點有哪些
一是你的產品需要有特色還有的就是有創意還有就是需要吸引人家的注意!零售這個行業的話千變萬化,我覺得可以考慮在這個網路上做一個比如說就像美團一樣的那個可以點餐的那種可以有自己的外賣
F. 零售創新發展帶來新動能為零售企業帶來哪些新動能
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新物種、新規則、新思想、新模式、新潮流大量涌現。「零售」看似簡單其實背後需要很多環節支撐,以往零售是單純的買賣關系,而在智能商業背景下,新零售、無界零售、智慧零售等新概念新理念層出不窮,引領內貿創新發展。在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推動下,零售業進入精細化客戶時代,線下實體、線上電商、移動端應用等渠道,正在全線融合,同步發展。
不過,當下一些傳統零售企業由於經營理念落後、投入成本巨大等原因,無法適應智能商業時代的到來。有些零售企業在做了諸多錯誤的嘗試之後,甚至開始陷入深深的焦慮:一方面知道要變革,但是找不到方向;另一方面,找到了方向,又不知道具體該如何著手推動。
國內智能商業開創者和引領者雲媒股份,一直致力於成為最專業的智能商業數據服務商。自2012年提出「智能商業」概念以來,雲媒股份就在不同領域率先布局,基於區塊鏈、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構建了國內領先的訊貓智能商業體系,為商貿流通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全套技術系統,為全球傳統商業提供當前最專業的商貿流通業「新動能」轉型升級解決方案。
以上由物聯傳媒轉載,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G. 互聯網背景下,零售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一、「互聯網+」對傳統零售業商業模式的影響
(一)「互聯網+」的背景和本質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從核心本質上講,「互聯網+」的關鍵詞是融合,它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積極搭建互聯網平台,形成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即在社會生產要素配置中優化和集成互聯網的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技術融合在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中。
徐爭榮(2015)[1]提出「互聯網+」的特點主要有三個:一是移動端應用程序大量涌現,基於「互聯網+」思維,電商企業積極開發移動端APP程序,不斷推出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二是碎片化思維,智能手機的普及讓越來越多的客戶被吸引到移動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地點進行消費,碎片化消費模式將成為未來主導消費模式。三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即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平台,線下商務活動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
(二)「互聯網+」的提出對傳統零售業商業模式的影響
伴隨「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無處不在的網路與無處不在的計算、無處不在的數據、無處不在的知識共同驅動了無處不在的創新。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企業與顧客、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零售行業的商業模式是基於實體店鋪實現零售商與顧客的直接接觸,互聯網的技術特點極大地改變了傳統零售行業面對的內外部環境,對零售行業的商業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1.適應消費者的快速需求。在傳統零售行業的商業模式中,商品采購和庫存成本在整個價值體系中比重較大,商品流動速度較慢。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加快,消費者需求日新月異,零售行業需要及時把握市場消費需求,第一時間掌握消費者的快速需求信息,分析需求信息並做出快速反應,為消費者提供其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2.廣泛運用專業的科學技術。「互聯網+」條件下傳統零售行業的商業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側重於大數據的收集、分析與反饋。傳統零售企業主要是以實體店形式經營,側重管理和銷售,缺乏雲計算、數據分析等互聯網零售運作技術和經驗,因此很難在「互聯網+」背景下創造出良好業績。商業模式的改革需要專業技術,因此傳統零售行業只有進一步完善專業技術,才能為改革奠定基礎。
3.改革傳統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商業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了零售企業的利潤來源。宋倩和王能(2013)提出,傳統零售企業的傳統盈利模式為「通道費+保底扣點」,但在互聯網時代,當前這種盈利模式的弊端已經開始顯露,為了應對各項通道費和扣點費用,供應商往往把增加的費用追加到商品供應價格中去,並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零售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矛盾在日益加劇。而盈利模式作為商業模式的核心,這種矛盾會直接影響零售企業的日常銷售和利潤獲取,也間接推動了零售企業商業模式的改革[2]。
二、「互聯網+」背景下傳統零售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轉型困局
在「互聯網+」的積極推動下,許多傳統零售企業紛紛在積極嘗試轉型,尋求突破,但在實踐中,線下渠道依然嚴重被線上渠道分流。從數據中也不難發現,2012年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一直呈放緩態勢,說明終端消費不景氣,傳統零售業創新轉型陷入困局。
(一)供應商渠道單一,配套物流系統不夠完善
「互聯網+」背景下,大部分傳統零售企業並沒有對采購模式進行創新,還是延續以往穩定、單一的供應商,合作模式為簽訂合作協議扣點,以商超為例,供應商返利逐年增加,費用居高不下,利潤逐年下滑,最終轉嫁到終端產品價格上,使得實體零售企業價格沒有優勢,同樣面臨困境。
同時,實體零售企業在試水電子商務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大考驗就是配套物流系統不夠完善。對於中小型零售企業,沒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依賴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大型零售企業一般擁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但與供應商信息共享水平低,缺貨率高且配送范圍受限制。
(二)獨立建立線上平台,定位模糊
互聯網籠罩的風潮下,傳統零售行業紛紛選擇向互聯網零售轉型,但是在轉型過程中,沒有結合互聯網銷售特點、行業發展方向和自身企業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只是單純追隨潮流的表象,定位模糊,導致銷售收入不增反減,企業形象也收到影響。譬如,當下有很多企業為了贏得市場份額,轉戰網路市場,效仿互聯網企業大打價格牌,獨立建立線上平台,展開O2O營銷,讓消費者用線上極低的價格享受實體店的產品和服務。但是,最終很多這樣的企業並沒有在競爭大流中生存下來,因為他們忽視了傳統零售企業是建立在實體店的基礎上的,無論是店鋪的建立還是經營擴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運營成本較高,如果是單純依靠線上「刷價格」而並沒有改革整個經營思維不僅不會給企業帶來創收,反而會讓零售企業尤其是中小零售企業陷入虧本的惡性循環。 (三)技術人才匱乏,消費者需求無法及時獲取
「互聯網+」條件下傳統零售行業的商業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側重於大數據的收集、分析與反饋,因此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零售企業迫切需要雲計算、數據分析等專業技術人才。傳統零售企業主要是以實體店形式經營,一般側重管理人才和銷售人才,這部分人才團隊缺乏互聯網零售運作技術和經驗。同時,網路信息技術人才的匱乏導致傳統零售企業很難在「互聯網+」背景下迅速分析出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需求,從而很難及時把握市場消費需求,分析需求信息並做出快速反應。
(四)盈利模式單一
傳統零售企業在轉型過程中依舊保持原有盈利模式,依靠賺取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產品差價、聯營扣點和場地費獲得利潤,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盈利渠道。部分零售企業嘗試發展多元化業態,如發展「一站式購物中心模式」,但租金成本的上升、零售渠道的分流,再加上業態組合定位不清晰,都使得零售企業的利潤受到影響,發展受阻。
三、「互聯網+」背景下傳統零售行業的「連接一體化」創新
在學術領域,對於「互聯網+」層面的商業模式創新,基本從商業模式組成要素視角出發,羅珉和李亮宇(2015)基於價值創造視角探討了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認為社群邏輯下的平台模式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基礎,連接紅利是互聯網商業模式的來源動力[3]。在「互聯網+」背景下,對於傳統零售行業的商業模式創新途徑和方法,討論較少,只有單鳳儒和王通(2015)通過研究,構建了我國零售企業O2O商業模式創新函數模型,但是變數和函數邏輯較復雜,不適合廣泛推廣使用。而其他關於零售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觀點普遍籠統,不具體[4]。
本文認為,傳統零售行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目標是以顧客為導向,在為顧客創造最大化價值的同時將企業盈利提至最高。網路時代,龐大的移動客戶端客戶規模為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的連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互聯網+」背景下傳統零售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應該是以顧客需求為導向,構建連接一體化平台,通過連接紅利為顧客和自己獲得盈利。
「連接一體化」,指的是供需雙方的連接、渠道的連接、行業的連接、技術的連接和信息的連接。連接一體化能夠讓顧客聚合並在價值互動中持續創造價值,為企業帶來持續性盈利。
互聯網環境下,價值鏈的透明度不斷增強,零售企業與供應商、合作夥伴及客戶間的溝通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價值網路是企業取得資源和填補自身能力空缺的重要媒介。互聯網具有跨企業、行業和產業進行資源整合的強大優勢,跨界合作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關鍵詞。對於傳統零售企業,要想實現價值創造創新,必須構建連接一體化平台,將企業與供應商、合作夥伴和客戶實現無縫連接,利用強大的信息數據平台將關系網路中的成員進行整合,並以價值網路的中心地位創造並獲取價值[5]。
(一)零售企業與供應商連接一體化
零售企業的成功離不開供應鏈上供應商、生產商等夥伴的支持。中國大多數零售企業和供應商的關系還停留在傳統的協議合作階段,沒有任何競爭優勢。「互聯網+」背景下,零售企業應通過建立聯盟、戰略合作等方式優化資源能力,通過信息網路資源建立完整而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只有資源共享,利益分享和風險共擔,才能建立起長期穩定、共同獲利的合作關系。ZARA的「快時尚」供應鏈充分利用了互聯網信息資源構建供應鏈系統,做到「以產定銷,以產定購」的模式,最大化節約成本,令其他服裝零售商望塵莫及。宏圖高科建立的供應鏈系統將廠商、零售商、客戶聯系起來協同發展,在產品研發、功能應用和增值服務等方面開展深層次合作,達到互利共贏[6]。物美2013年起轉型發展生鮮,變革供應鏈模式,在十多個省市與上百家農業合作社進行農超對接,肉品、蔬菜、水果等品類從原先的聯營模式轉變為自營模式,銷售和綜合毛利率均取得兩位數增長,同時縮短配送時間降低損耗率。表面上看,物美著重發展生鮮與互聯網無關,但實際上這為物美優勢資產加速互聯網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於傳統零售企業轉型創新,無論是自建物流,還是藉助第三方物流,不可否認的是完善的物流體系能夠大大提高企業的效率和顧客的滿意度,從而帶來更好的效益。互聯網背景下,物流配送中心的運作應利用雲計算平台、ERP、射頻技術(RFID)、數據開發等技術,不斷趨於高度機械化和信息化,縮短商品流通時間,降低物流成本,滿足顧客需求。
(二) 零售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連接一體化
互聯網時代,零售企業除了通過價值鏈創造價值,還可以通過跨界合作,與互聯網企業結為合作夥伴,形成資源互補的價值網路,共同創造價值[7]。2014年起,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成為零售企業的發展共識,幾乎所有大型企業如銀泰、王府井百貨等紛紛宣布進軍O2O領域。但是,不論是大型零售企業自建B2C商城,還是進駐第三方平台,線上線下都很難做到有效融合,一方面,因為打通線上線下需要企業付出大量資本和精力,很多企業一開始積極實施,但一段時間後因各種原因便擱置。另一方面,全渠道融合需要徹底改革供銷模式,但是大部分企業只是創建了一個網上商城或者移動APP商城,支持在線下單和支付,但是從供應商到營銷再到物流配送都沒有創新,最終結果都不樂觀。大型零售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都困難重重,更不用說中小零售企業。
當前環境下,傳統零售企業在現有體制下轉型困難,最大的困難點是思維的轉變,通過與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合作,從而推進互聯網化,是目前來看可操作性最高的轉型方法。2015年8月,作為行業內全渠道轉型的領先者,蘇寧宣布和阿里巴巴換股,雙方將整合資源,利用大數據、移動應用、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進一步打通線上線下渠道。2015年物美與生鮮電商新秀多點(Dmall)達成戰略合作,物美利用多點的互聯網平台展示商品,多點基於物美的供應鏈銷售、配送並負責售後。傳統零售商和互聯網電商正在從以往「水火不容」的競爭格局走向互融互通,通過合作獲取各自的資源能力,最終形成完整的O2O閉環,達到共贏的目標。 (三)零售企業與顧客連接一體化
「互聯網+」時代不同於工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的商業模式重視規模經濟,一切服務於標准化產品和流水線生產,產品品種固定;而在互聯網時代,顧客作為整個價值鏈中的重要環節,是信息的核心來源,他們不僅是建設者和參與者,也是直接受益者。零售業商業模式必須以顧客為導向,廠商與消費者連接,讓他們參與到價值創造的過程中來,廠商與顧客共同創造價值,體驗、分享並認可價值。「互聯網+」時代,以顧客為導向,廠商與顧客共同創造價值,是價值創造的基礎[8]。
要想做好以顧客需求為導向,零售商必須利用互聯網信息時代優勢,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網路信息技術,掌握並大量分析客戶信息,發現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對產品的不同熱度,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並以此為導向,優化經營產品和經營方式,通過超出客戶購買產品的預期為其提供完美的產品和售後服務體驗,增強客戶的黏性。
銀泰通過自己在實體店鋪設的免費Wi-Fi獲取顧客與銀泰的所有互動記錄,結合實體店顧客電子票據、行走路線和停留區域,分析顧客的購物喜好、品類搭配和購物頻率等消費習慣,並依據結果改善顧客購物體驗並對新開店的品類設置和招商提出指導意見。蘇寧順應潮流「去電器化」,定位全品類經營,在品類經營中發揮專業特色[9]。由此可見,「互聯網+」時代,零售企業必須以顧客為中心定義價值,充分了解消費者需求,順應市場需求和消費行為的變化,更新企業發展戰略,調整門店布局,優化產品品類和結構,發揮長尾效應,為顧客打造最佳購物體驗。
(四)連接利潤共創共享
對於傳統零售企業,商業模式的核心是能否為企業帶來持續盈利。「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商業模式中的「渠道為王」理念被打破,傳統零售行業通過購銷差價、聯營扣點和場地費等盈利模式獲取利潤的方式已經無法維持,零售行業進入微利時代。「連接」是傳統零售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獲得突破的關鍵渠道,零售企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與消費者和合作夥伴的連接中獲利,以連接利潤獲得持續價值。互聯網時代下的零售企業不再是依靠產品差價獲取利潤,而是通過構建「連接一體化」平台利用服務獲利。
「互聯網+」背景下的傳統零售企業不能僅僅依賴實體產品的銷售,產品後市場服務有時能產生比產品銷售更可觀的利潤,如增值服務、應用服務、訂閱服務等形式。互聯網給零售企業提供了一個連接平台,藉助這個平台,零售企業也可以為其他企業提供營銷、倉儲、物流、客服等服務,從中獲取持續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