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誰知道糝湯怎麼做得
糝湯的做法是:主要以肥牛羊肉、母雞肉為原料,配以大麥麥仁、大料、蔥、姜、辣椒、胡椒、味精、食鹽熬制而成。其製作方法是:頭一天晚上將白條雞、牛羊肉洗凈,濾去血水,放入套在鍋上的木筒內,再將水燒開,然後放入大麥麥仁、蔥、姜、大料(包括花椒、元茴、丁香、草果、草蔻、三代、桂皮、良姜等,裝入袋內)、辣椒(另裝入袋內),煮4小時後,改文火再煮1-2小時,燜緊蓋嚴,不能跑氣。第二天早上再將煮好的湯鍋燒開,兌入適量開水及芡汁,滾鍋後放味精、胡椒即成。
『貳』 大梁骨上長痦子好不好
您好痣是局限性皮膚色素異常,可以出生就有,亦可後天發生。健康人皮膚上通常可找到15~20顆痣,這些痣絕大多數是良性的,毋須治療。但有些痣長在面部,影響了容貌,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將其除去。常用的脫痣方法有以下幾種:激光法、冷凍法、電灼法、掃斑機脫痣法和化學葯劑脫痣法等。
『叄』 「糝」是由什麼做的
糝湯」是流行魯南臨沂一帶的小吃,也是流行魯西南濟寧等地的小吃。「糝湯」的起源和主要流行地,從網上看,都說是屬於臨沂。 「糝湯」的「糝」,在魯南、魯西南只讀作「sha」,與「啥」同音。「糝」字的讀音和意義,據臨沂方面考證,一說與清朝皇帝乾隆有關,一說與東晉「書聖」王羲之有關。具體與誰有關,能否二選一,他們自己內部有兩家意見,並不一致。我個人認為,為便於統一認識、統一形象和品牌,臨沂方面可由權威部門出面,對兩家意見進行協調和商量,或採取投票的方式決定取捨。不然,一家人總說兩家說,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老那麼爭下去,容易讓外人見笑。 在此問題上,濟寧及其他地方,基本沒有參與爭論,保持緘默,光吃不說,「食不語」,表現得比較清醒、冷靜、理智和客觀。 檢索臨沂方面提供的資料,「糝湯」,有豬、牛、羊、雞、魚等諸多湯品,是用這些食物的骨肉與麥仁或大米、小米、高粱等一同熬制而成,稠乎乎的,類似於古代只限於貴族食用的「羹」或「肉羹」。後又檢索了一下,類似的這種湯,在寧夏西北地區被稱為「米肉粥」或「肉粥」,是回族人家的家常便飯,當然人家只用牛羊等清真食物熬制。西式餐廳的牛肉湯,也是加了粉子並同樣熬得稠乎乎的,不知能否一同視為「米肉粥」、「肉粥」或「羹」、「肉羹」或「糝湯」、「糝」。 還有一種介紹說,糝湯是從元代由蒙古傳入中原及運河流域的,後於明末清初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開始在商埠、鬧市、驛站、碼頭等客源充足的地帶擺攤設點,批量發展。對此種說法,我以為有一定道理,但也認為,中原及運河流域歷來為農業地區,是華夏的糧倉,祖先們既然能發明米罐菜甏飯碗水缸等制陶技術,那麼在煮肉煲湯時順便抓把稻米穀子大麥仁放進去,使「肉」、「湯」、「飯」三合一,應該不是什麼難題,只是沒有「糝湯」這個後世的稱呼罷了。 但不管怎麼說,不管「糝湯」是與皇帝有關還是與「書聖」有關,或與其他什麼有關,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糝湯」是個好東西,養人。 在臨沂、在濟寧,「糝湯」屬於早點,主要以簡陋的路邊店和地攤兒經營為主。搭個棚 、支口鍋、落個鏊子、擺幾張桌凳,即可起早貪黑燒湯、擀餅,開張經營。有賣的就有買的,只要主人勤快,不辭辛苦,一般的攤點兒都能維持下去,有的能持續干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發展成為祖傳的老店。估計堂堂清帝乾隆所喝的「糝湯」應是由老店特別製作和奉獻的。 在純農業時代,「糝湯」與其它飲食的做法,想必沒有太多的講究。那時的「糝湯」應該是本色食品,使用的都是無污染、無公害、無食品添加劑的有機綠色原料,即使是「葯料」也不會有動則幾種、十幾種、二十幾種的「祖傳秘方」。那時的「糝湯」應該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臨沂與濟寧的「糝湯」,經營場所都差不多,但各有不同風味和特點。臨沂的表現為油、熱、辣、咸、黑、稠,味道厚重,顏色不大好看,粘乎乎一碗下肚,得喝一上午熱水才能沖開;濟寧的清、淡、香、白,不稀不稠,不咸不辣,喝下去很暖胃。臨沂的辣是胡椒起的作用,濟寧不放胡椒,放幾縷姜絲,不吃薑絲不顯辣。濟寧湯菜受淮揚和蘇杭影響較大,菜餚和湯品講求清淡、鮮亮,口味適中。 濟寧的「糝湯」,以「羊糝湯」常見,個別賣「羊糝湯」的還兼賣「羊湯」,或以賣「羊湯」為主,兼賣「羊糝湯」,店牌上同時寫著「羊湯羊糝」。這樣的店往往不如集中精力單賣一種讓人感到正規、正宗。 濟寧喝「羊糝湯」通常會侵個雞蛋,將生雞蛋磕在湯碗里,打散,然後從鍋里舀出一勺滾湯倒進去沖開,並順便在湯面上捏撒上幾絲姜絲、點幾滴香油,有的還撒點芫荽,不僅好看,喝起來還很是味。 喝「羊糝湯」可配油餅或乾麵餅,泡著吃,或抹點紅辣椒糊子干吃並喝湯順順,以免噎著。油餅或乾麵餅,糝湯店自己做,也有的小店、小攤兒從別處批發,賣現成的,省事。 濟寧的「羊糝湯」,各家做法大同小異。「羊糝湯」以羊大骨、大梁骨和羊肉為主料,以麥仁和稀麵糊為輔料。調料主要有姜、鹽、料酒、羊油、香油、辣椒油、芫荽等。葯料主要有白芷、砂仁、懷山、草寇、肉蔻、豆蔻、草果、香葉、丁香、花椒等,其中白芷用帶皮整塊的,三塊或四塊直接下鍋,其他需要裝進葯料包,趁機下鍋。各種葯料的多少和搭配比例以及何時下鍋、何時撈出,是經營秘密和秘方,我知道,但不便寫明,也不轉讓。能寫明的都是大家喝湯時能親眼見到的,不保密。 燒「羊糝湯」,事先須將羊骨頭和羊肉用清水浸泡祛除污血和膻腥,一般冬天浸泡12小時以上,夏天8小時左右,夏天要換幾次水,以免把骨頭和肉泡臭了。麥仁和稀麵糊也需事先泡泡,麥仁泡軟後單獨煮爛再摻和進燒好的糝湯里,泡稀麵糊的水要倒掉,重新換上清水攪拌均勻後再慢慢邊攪拌邊下鍋,這樣湯里不會起麵疙瘩。姜要各切成末和絲,末一碗、絲一碗,薑末與涼水一同下鍋,用於祛腥;姜絲專門撒在盛好的湯碗里,可提前用清水泡泡,去辣生脆。泡姜絲的汁水千萬別倒了,要將其倒進湯鍋里,祛腥增鮮。 燒「羊糝湯」的鐵鍋是特製的專門加了約高20公分鐵皮箍圈的深湯鍋。「竹竿巷」的鐵匠鋪有賣。爐子一般砌個地鍋腔子,燒煤炭,煤炭的火,猛、穩,大小可調控。 「羊糝湯」作為通常的早點,買賣人家要趕在早晨6點前開門營業,就需凌晨1點左右開始忙活。燒湯、活面、擀餅、切肉,幾個人同時分工進行。濟寧有幾家買賣比較興旺的糝湯店,幹活的都是20歲左右的女孩子,不分冬夏,天天從凌晨1點一直干到上午10點、11點左右,十分勤苦。 糝湯店開得好壞關鍵在湯,因此負責燒湯的或是老闆自己及家人,或是交辦給非常信任、放心的熟練工。燒湯環節涉及許多技巧甚至秘方,專事燒湯的僱工大多與老闆有直接或間接的親戚關系。 每天凌晨1點左右,開始點爐子生火燒水,一大鍋燒開,約1個半小時,到2點30分左右。水開後放骨頭熬骨頭湯,大火熬約2小時,到4點30左右。湯見濃白,接著放羊肉,開鍋,大羊煮45分鍾,小羊煮30分鍾,全部煮完撈出來,在5點15左右。然後倒稀麵糊,中火,邊熬邊攪,至5點30左右成湯。之後,小火、微火,一直保持至9點半左右將湯舀凈賣完。 一大鍋湯,買賣特好的店,平均每鍋能賣出1000碗,稍好的能賣出600—800碗,稍差的在300碗左右。各家燒多少湯、賣多少碗,都有數,一般不會浪費。店裡自己加工的油餅或乾麵餅,也掌握在可控范圍內。如按300碗銷售量,需兩袋100斤面,按烙好的餅1斤出1斤3兩計算,100斤面至少能烙出130斤餅。煮好的羊肉不現賣,而是涼透後放冰櫃里冷凍至生硬,便於切薄片撒到湯里,或單獨加醬油、蔥絲調拌。熟羊肉的銷售量,按售300碗湯算,每天大約能售出30——40斤。 現在糝湯加雞蛋一般賣1塊5每碗,油餅或干餅約2塊7每斤,熟羊肉30元每斤。一個平均每天賣300碗的小店,忙活一大清早、一大上午,掙不多,也就平均每天純利200到300塊錢。好的,能凈掙500左右,特好的如「小南門」的"楊家",如"太東商城"的"劉家",都是每天早晨排著長隊喝湯吃餅的,人家是掙一千還是兩千,咱不好亂說。 濟寧城裡經營「糝湯」在二十年以上的,我認識的有兩家,一家是原「小閘口」運河西岸的「金家」,一家是市委黨校路對面、「半截閣」路口的「王家」;經營時間在十年以上的,我認識的也有兩家,一家是「小南門」的「楊家」,一家是「楊家」北邊、「十五中」北側的「黨家」。 以上四家,均為回民開辦,做法和味道是正宗的「清真」。「金家」和「王家」的路邊店,沒有字型大小,只在門口擺個寫著「糝湯」的牌子,「金家」因所在地拆遷,前幾年不知搬往何方,「王家」一兩年來斷斷續續,有時干、有時關門。「楊家」和「黨家」兩家買賣做得一直火紅,「楊家」從十多年前路邊的糝湯棚子發展到前幾年的「三層樓」——字型大小為「楊興海糝湯」;「黨家」的店鋪雖破,卻不妨礙其在07年初正式組建餐飲公司,廣招加盟,品牌叫「黨記糝湯六百碗」。 這四家,除「金家」外,王、楊、黨三家多少有拐彎摸角的親戚關系,彼此偶爾見面會交流些如何改進糝湯、進一步提升質量和口味的問題。三家中,黨校「王家」的老王年齡最大,今年已年邁70。老王在80年代初40多歲的時候開始擺攤兒,先是在黨校東側的路口,擺了十多年,90年代後,在黨校路對面的「半截閣」街道路口置辦了門面,有了固定場所。老王的店屬於小店,每天也就賣個400碗左右,收益較穩定,日積月累也較為可觀。兩年前買賣正常的時候,雇有6到8個員工。
『肆』 聽說金華聚香源餐飲主要是經營麵疙瘩之類的嗎要想加盟到哪找呢
公司地址:金華市雙龍南與環城南路交叉口新洲麗晶國際商務大廈2106室
聯系電話:0579-82918088
『伍』 請問哪些地方有糝湯
糝湯」是流行魯南臨沂一帶的小吃,也是流行魯西南濟寧等地的小吃。「糝湯」的起源和主要流行地,從網上看,都說是屬於臨沂。
「糝湯」的「糝」,在魯南、魯西南只讀作「sha」,與「啥」同音。「糝」字的讀音和意義,據臨沂方面考證,一說與清朝皇帝乾隆有關,一說與東晉「書聖」王羲之有關。具體與誰有關,能否二選一,他們自己內部有兩家意見,並不一致。我個人認為,為便於統一認識、統一形象和品牌,臨沂方面可由權威部門出面,對兩家意見進行協調和商量,或採取投票的方式決定取捨。不然,一家人總說兩家說,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老那麼爭下去,容易讓外人見笑。
在此問題上,濟寧及其他地方,基本沒有參與爭論,保持緘默,光吃不說,「食不語」,表現得比較清醒、冷靜、理智和客觀。
檢索臨沂方面提供的資料,「糝湯」,有豬、牛、羊、雞、魚等諸多湯品,是用這些食物的骨肉與麥仁或大米、小米、高粱等一同熬制而成,稠乎乎的,類似於古代只限於貴族食用的「羹」或「肉羹」。後又檢索了一下,類似的這種湯,在寧夏西北地區被稱為「米肉粥」或「肉粥」,是回族人家的家常便飯,當然人家只用牛羊等清真食物熬制。西式餐廳的牛肉湯,也是加了粉子並同樣熬得稠乎乎的,不知能否一同視為「米肉粥」、「肉粥」或「羹」、「肉羹」或「糝湯」、「糝」。
還有一種介紹說,糝湯是從元代由蒙古傳入中原及運河流域的,後於明末清初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開始在商埠、鬧市、驛站、碼頭等客源充足的地帶擺攤設點,批量發展。對此種說法,我以為有一定道理,但也認為,中原及運河流域歷來為農業地區,是華夏的糧倉,祖先們既然能發明米罐菜甏飯碗水缸等制陶技術,那麼在煮肉煲湯時順便抓把稻米穀子大麥仁放進去,使「肉」、「湯」、「飯」三合一,應該不是什麼難題,只是沒有「糝湯」這個後世的稱呼罷了。
但不管怎麼說,不管「糝湯」是與皇帝有關還是與「書聖」有關,或與其他什麼有關,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糝湯」是個好東西,養人。
在臨沂、在濟寧,「糝湯」屬於早點,主要以簡陋的路邊店和地攤兒經營為主。搭個棚
、支口鍋、落個鏊子、擺幾張桌凳,即可起早貪黑燒湯、擀餅,開張經營。有賣的就有買的,只要主人勤快,不辭辛苦,一般的攤點兒都能維持下去,有的能持續干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發展成為祖傳的老店。估計堂堂清帝乾隆所喝的「糝湯」應是由老店特別製作和奉獻的。
在純農業時代,「糝湯」與其它飲食的做法,想必沒有太多的講究。那時的「糝湯」應該是本色食品,使用的都是無污染、無公害、無食品添加劑的有機綠色原料,即使是「葯料」也不會有動則幾種、十幾種、二十幾種的「祖傳秘方」。那時的「糝湯」應該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臨沂與濟寧的「糝湯」,經營場所都差不多,但各有不同風味和特點。臨沂的表現為油、熱、辣、咸、黑、稠,味道厚重,顏色不大好看,粘乎乎一碗下肚,得喝一上午熱水才能沖開;濟寧的清、淡、香、白,不稀不稠,不咸不辣,喝下去很暖胃。臨沂的辣是胡椒起的作用,濟寧不放胡椒,放幾縷姜絲,不吃薑絲不顯辣。濟寧湯菜受淮揚和蘇杭影響較大,菜餚和湯品講求清淡、鮮亮,口味適中。
濟寧的「糝湯」,以「羊糝湯」常見,個別賣「羊糝湯」的還兼賣「羊湯」,或以賣「羊湯」為主,兼賣「羊糝湯」,店牌上同時寫著「羊湯羊糝」。這樣的店往往不如集中精力單賣一種讓人感到正規、正宗。
濟寧喝「羊糝湯」通常會侵個雞蛋,將生雞蛋磕在湯碗里,打散,然後從鍋里舀出一勺滾湯倒進去沖開,並順便在湯面上捏撒上幾絲姜絲、點幾滴香油,有的還撒點芫荽,不僅好看,喝起來還很是味。
喝「羊糝湯」可配油餅或乾麵餅,泡著吃,或抹點紅辣椒糊子干吃並喝湯順順,以免噎著。油餅或乾麵餅,糝湯店自己做,也有的小店、小攤兒從別處批發,賣現成的,省事。
濟寧的「羊糝湯」,各家做法大同小異。「羊糝湯」以羊大骨、大梁骨和羊肉為主料,以麥仁和稀麵糊為輔料。調料主要有姜、鹽、料酒、羊油、香油、辣椒油、芫荽等。葯料主要有白芷、砂仁、懷山、草寇、肉蔻、豆蔻、草果、香葉、丁香、花椒等,其中白芷用帶皮整塊的,三塊或四塊直接下鍋,其他需要裝進葯料包,趁機下鍋。各種葯料的多少和搭配比例以及何時下鍋、何時撈出,是經營秘密和秘方,我知道,但不便寫明,也不轉讓。能寫明的都是大家喝湯時能親眼見到的,不保密。
燒「羊糝湯」,事先須將羊骨頭和羊肉用清水浸泡祛除污血和膻腥,一般冬天浸泡12小時以上,夏天8小時左右,夏天要換幾次水,以免把骨頭和肉泡臭了。麥仁和稀麵糊也需事先泡泡,麥仁泡軟後單獨煮爛再摻和進燒好的糝湯里,泡稀麵糊的水要倒掉,重新換上清水攪拌均勻後再慢慢邊攪拌邊下鍋,這樣湯里不會起麵疙瘩。姜要各切成末和絲,末一碗、絲一碗,薑末與涼水一同下鍋,用於祛腥;姜絲專門撒在盛好的湯碗里,可提前用清水泡泡,去辣生脆。泡姜絲的汁水千萬別倒了,要將其倒進湯鍋里,祛腥增鮮。
燒「羊糝湯」的鐵鍋是特製的專門加了約高20公分鐵皮箍圈的深湯鍋。「竹竿巷」的鐵匠鋪有賣。爐子一般砌個地鍋腔子,燒煤炭,煤炭的火,猛、穩,大小可調控。
「羊糝湯」作為通常的早點,買賣人家要趕在早晨6點前開門營業,就需凌晨1點左右開始忙活。燒湯、活面、擀餅、切肉,幾個人同時分工進行。濟寧有幾家買賣比較興旺的糝湯店,幹活的都是20歲左右的女孩子,不分冬夏,天天從凌晨1點一直干到上午10點、11點左右,十分勤苦。
糝湯店開得好壞關鍵在湯,因此負責燒湯的或是老闆自己及家人,或是交辦給非常信任、放心的熟練工。燒湯環節涉及許多技巧甚至秘方,專事燒湯的僱工大多與老闆有直接或間接的親戚關系。
每天凌晨1點左右,開始點爐子生火燒水,一大鍋燒開,約1個半小時,到2點30分左右。水開後放骨頭熬骨頭湯,大火熬約2小時,到4點30左右。湯見濃白,接著放羊肉,開鍋,大羊煮45分鍾,小羊煮30分鍾,全部煮完撈出來,在5點15左右。然後倒稀麵糊,中火,邊熬邊攪,至5點30左右成湯。之後,小火、微火,一直保持至9點半左右將湯舀凈賣完。
一大鍋湯,買賣特好的店,平均每鍋能賣出1000碗,稍好的能賣出600—800碗,稍差的在300碗左右。各家燒多少湯、賣多少碗,都有數,一般不會浪費。店裡自己加工的油餅或乾麵餅,也掌握在可控范圍內。如按300碗銷售量,需兩袋100斤面,按烙好的餅1斤出1斤3兩計算,100斤面至少能烙出130斤餅。煮好的羊肉不現賣,而是涼透後放冰櫃里冷凍至生硬,便於切薄片撒到湯里,或單獨加醬油、蔥絲調拌。熟羊肉的銷售量,按售300碗湯算,每天大約能售出30——40斤。
現在糝湯加雞蛋一般賣1塊5每碗,油餅或干餅約2塊7每斤,熟羊肉30元每斤。一個平均每天賣300碗的小店,忙活一大清早、一大上午,掙不多,也就平均每天純利200到300塊錢。好的,能凈掙500左右,特好的如「小南門」的"楊家",如"太東商城"的"劉家",都是每天早晨排著長隊喝湯吃餅的,人家是掙一千還是兩千,咱不好亂說。
濟寧城裡經營「糝湯」在二十年以上的,我認識的有兩家,一家是原「小閘口」運河西岸的「金家」,一家是市委黨校路對面、「半截閣」路口的「王家」;經營時間在十年以上的,我認識的也有兩家,一家是「小南門」的「楊家」,一家是「楊家」北邊、「十五中」北側的「黨家」。
以上四家,均為回民開辦,做法和味道是正宗的「清真」。「金家」和「王家」的路邊店,沒有字型大小,只在門口擺個寫著「糝湯」的牌子,「金家」因所在地拆遷,前幾年不知搬往何方,「王家」一兩年來斷斷續續,有時干、有時關門。「楊家」和「黨家」兩家買賣做得一直火紅,「楊家」從十多年前路邊的糝湯棚子發展到前幾年的「三層樓」——字型大小為「楊興海糝湯」;「黨家」的店鋪雖破,卻不妨礙其在07年初正式組建餐飲公司,廣招加盟,品牌叫「黨記糝湯六百碗」。
這四家,除「金家」外,王、楊、黨三家多少有拐彎摸角的親戚關系,彼此偶爾見面會交流些如何改進糝湯、進一步提升質量和口味的問題。三家中,黨校「王家」的老王年齡最大,今年已年邁70。老王在80年代初40多歲的時候開始擺攤兒,先是在黨校東側的路口,擺了十多年,90年代後,在黨校路對面的「半截閣」街道路口置辦了門面,有了固定場所。老王的店屬於小店,每天也就賣個400碗左右,收益較穩定,日積月累也較為可觀。兩年前買賣正常的時候,雇有6到8個員工。
『陸』 為什麼我們平時買大骨要十幾元一斤,現在很多自助醬大骨才29一位隨便吃
我以前就是從事餐飲工作的,自己開個飯店也在大大小小的飯店干過,對於餐飲的流程和利潤還算有一些了解。為什麼我們平時買大骨要十幾元一斤,現在很多自助醬大骨才29元一位隨便吃一,我們買的大骨跟自助醬大骨不一樣自助醬大骨的骨頭,基本都是採用進口的凍骨頭,或者冷庫里庫存骨頭。我們在市場上買的都是新鮮骨頭,這個進貨成本有很大差距。
只要50塊錢以下的自助餐,現在環境和衛生條件都不怎麼樣,這樣的環境下一般人吃不多少。三,29塊錢的醬大骨靠什麼盈利酒水:醬大骨是29元隨便吃不錯,而且配菜也可以隨便吃,但是酒水是要錢的。一般去啃醬大骨的人,都是青壯年居多,這個群體喜歡喝點小酒,那麼酒水的利潤其實對餐飲店來說也是不低的。而且大家想一想如果四個人吃醬大骨,那麼就是100多塊錢,如果不喝酒去吃炒菜,也能吃的很好並且很舒服。限時:普通自助餐一般2個小時,29元的醬大骨大多限定就餐時間為1個小時。這樣出去取拿和挑選菜品的時間,加上啃骨頭本身就費時間,所以時間限制了很多「大肚漢」。走量:29塊錢的醬大骨如果飯點只有二、三十人吃,那麼肯定是賠錢干不長的。一般29塊錢的醬大骨,按營業面積的不同,一天都要接待上百位客人。這個就跟做盒飯的道理一樣,10塊錢一份的盒飯如果只賣10份肯定賠錢,如果賣100份那就掙錢。這個是批發和零售的概念。現在這樣的模式不少,比如29元或19元隨便吃的自助水餃。29塊錢的醬大骨,其實也就是一種快餐形式,看上去好像很實惠,但是啃起來又沒有多少肉。這種經營模式如果遇到貨源短缺,或者漲價等情況很容易倒閉。所以這種靠「投機取巧」的經營模式註定不會長久。
『柒』 市場上的大骨頭怎麼那麼便宜
做為東北人我家裡特別喜歡「啃骨頭」,別人家買骨頭是為了煲湯,我家裡買骨頭都是為了吃肉。我覺得豬肉最好吃的部位,就是骨頭上的肉,所以我家裡基本一個月最低也要買二次骨頭啃啃。
『捌』 濟寧粥公粥婆加盟費多少
有什麼特色?
價位是多少?
服務質量?
這才是我們主要關注的,你介紹詳細了大家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