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利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當地經濟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分析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出現嚴重問題,怎樣在發展過程中取得生態和經
濟效益統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是省委省政府和地方政府
工作難點。
(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目標
1.改善湖區生態環境,打造綠色洞庭湖
通過湖區綜合整治工程,洞庭湖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水體污染得到較為徹
底治理;濕地保護面積持續穩定,濕地生態功能增強;河道行洪通暢,防洪抗旱
治澇減災能力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質量提高,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工業污染
和農業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污染源得到控制,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江豚、
中華鱘等數量得到穩定;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青山綠水,人水
合一,再現「八百里洞庭湖美」的壯闊。
2.建立生態產業體系,追求低碳發展
高效生態農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以及現代服務業、旅遊業居於
主導地位,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實力增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利用已有條件,創造時機,發揮獨特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推進旅遊業的發
展;節能減排取得進展,資源使用效率得提高,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成功,由數量
型向質量型轉變,由粗放增長向集約型轉變;科技創新體系建立,自主創新能力
增強;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得到認可和推廣,清潔生產機制建立,綠色產業成為經
濟主力。
4
3.增強生態經濟發展後勁,共引湖南經濟
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
趨勢。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湖南經濟第二增長極,作為湖南首個生態經濟實驗區,
是優化湖南經濟戰略布局的重大舉措,其發展成功與否,關繫到湖南能否在中部
率先崛起、湖南經濟能否成功轉型。採取各項措施,聯合各界力量,必須加快發
展湖區生態經濟,增強極化效應,優化資源配置,積累先進發展經驗,壯大自身
經濟實力;發揮擴散效應,最大范圍地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為長株潭城市群提供
農產品、生產要素供給,為長株潭工業產品消費提供強有力的市場支撐,攜手長
株潭,引領湖南經濟騰飛。
(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重點
1.建立濕地補償機制
洞庭湖濕地保護是整個湖區生態環境建設核心,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平衡,必
須建立有效的濕地補償機制。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補償立法工作,從法律上明確
生態補償責任和各生態主體的義務,為生態補償機制規范化運作提供法律依據。
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作出全局性戰略部署,科
學、系統安排生態環境建設。完善環境污染整治法律法規,把生態補償逐步納入
法制化軌道。可以考慮將生態保護加入地方政府政考核范圍。加大政府補償力度,
加大地方和中央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財政轉移支付中增加生態環境影響因
子權重,按照平等公共服務原則,增加對生態脆弱和生態保護重點地區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除了負責轄區內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之外,在一些主要依靠財政支持的
生態補償中,應根據自身財力情況給予支持和合作,以發揮中央和地方財政雙重
作用。
2.發展生態產業
生態產業是發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基石,是整個過程的關鍵。「農業是立
國之本」,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必須繼續支持環洞庭湖地區進一步做大優質農產品
生產基地規模,做好農產品精深加工文章,做響農業品牌,打造全省及全國生態
農業集中示範區;「工業是強國之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要緊緊依託本地優勢
資源,更好地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支持走湖區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產
業化、產業發展規模化之路,引導現有產業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轉變,大力
發展生態工業;「現代服務業是發展的新滑鼠」,要深入挖掘湖鄉地域文化,建
立洞庭湖旅遊戰略聯盟,打造環湖生態旅遊精品線路,抱團做大環洞庭湖旅遊經
濟總量,大力發展有湖鄉特色生態旅遊業。
3.建設生態城鎮
5
生態城鎮建設是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一部分,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促
使經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建設生態城鎮體系,需從整體出發,高標
准規劃,突出發展岳陽、益陽、常德三大核心城市,加快臨湘、沅江等中等城市
發展,優先發展具有資源等優勢的重點城鎮。
各城鎮內部建設,切勿完全雷同,要建設各具特色新型城鎮,深挖自身資源
優勢,發揮所長,獨具特色;必須嚴格按照季風、地形等自然條件布局工業區、
商業區和居民區;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城鎮排水系統,保護水源,清潔居民飲水;
升級改善交通網路,進一步方便居民出行和商貿物流;大力加強交通、通信、電
力、廣播電視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安全飲水、血吸蟲病防治、新型農村合
作醫療等工作力度,千方百計解決湖區群眾「就業難、就讀難、就醫難、住房難」
等問題,真正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困
有所濟」。
(三)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措施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水利設施方面,把治理山、水、江、湖協調統一起來,加快落實湘、
資、沅、澧四水整治工程,疏浚河道,增強泄洪功能;退耕還林還山還湖,逐漸
恢復濕地面積;合理擇址修建水庫,控制水庫數量,增強防洪抗旱作用;加強灌
溉設施的改造更新,提高灌溉效率。其次,交通方面,抓好「鐵、公、水、管」
建設,實現洞庭湖區交通同網,進一步加強岳陽、常德、益陽、荊州之間的城際
交通聯系,做好境內鐵路的升級改造,整治長江中游航道,加快規劃和建設主樞
紐港和專業碼頭的建設,發展江海直達運輸,大力發展長江旅遊航線和開辟高速
客運航線,重塑長江「黃金水道」形象。最後,加強信息網路建設,建設以岳陽、
常德、益陽三市為中心的經濟圈信息高速公路,構建城際間多網互聯互通,加快
區域信息化進程。繼續增加科教文衛體事業資金投入,切實解決實際民生問題。
2.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在湖區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提高人口素質,培養
現代農民,加強農業技術創新;特別是要加強金融貸款創新,扶持一批優質農產
品加工企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應著力實現優質大米、肉制
品深加工、水產品深加工、綠色食品等產業的突破。同時,藉助自身及長株潭的
農產品交易平台,根據錯位發展和產業互補原則,培育一批涉農上市公司和大型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發展低碳農業和集約農業,
6
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為本地居民和長株潭城市群居民提供安全農產品,為工業
生產提供優質原料供給,最大限度發揮農業優勢,讓農業成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
一大特色產業,為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奠定基礎。
3.發展新型工業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工業發展總體戰略須以本區資源優勢為基礎,以長株潭產
業發展為依託,加大高精尖等新型產業投入,改造傳統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整頓造紙產業,關閉不合規定產業,提高進入門檻,將資源
逐步轉移至綠色、戰略新型產業,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循環工業,引進先進工藝
技術,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目標,
充分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最小化「三廢」排放,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經濟、社
會和環境效益。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提高承接產業轉移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堅
持「兩型」社會理念和科學發展觀要求,注重引進電子等高端、高新工業入園。
4.發展生態服務業
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現代服務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服務業對
資源投入要求低,是綠色、低碳產業。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根據服務業現狀及自身資源優勢,應著重發展以下幾項:
一是生產性服務業。為農業、工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包括資金支持、營銷信息提
供、服務外包等。特別是對於一些化工企業的「三廢」處理,加大政府資金投入
力度,成立專門的處理部門,降低企業單獨處理成本,減少環境污染。除了進一
步扶持大中型企業發展外,需增加對有潛力的創新型企業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
創新能力,增加就業機會。二是現代旅遊業。洞庭湖旅遊資源豐富,應充分挖掘
「水」、「鳥」、「古」資源,突出優美景色和文物、古跡相融合的特點,展示
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吸引中外遊客;要抱團做大旅遊業,實行區域整體規劃,
將洞庭湖旅遊資源與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韶山偉人故居等周邊旅遊資源
整合起來,強強聯手,形成人文景觀、自然風光與度假休閑相結合的多元旅遊產
品格局,促進旅遊共同發展。
Ⅱ 請問岳陽市區哪裡可以買到新鮮的洞庭湖河鮮
岳陽市東風湖路的漁都是岳陽最大的水產與海鮮批發中心,河鮮是最好最便宜的。
同時請您關注一下江豚。
江豚已經是及瀕危物種了,數量比大熊貓還要稀少,恐怕再過幾年也要像白鱀豚一樣滅絕了。洞庭湖的江豚今年死了12頭,由於漁民的過度捕撈大多數都是因為沒有魚做食物而活活餓死的,希望你奉獻愛心,積極參與到江豚保護這一有意義的隊伍中來。現在洞庭湖的江豚已經不到40頭了,集中分布在鹿角鎮。再過一兩年,江豚估計就在洞庭湖看不到了吧。
同時熱忱地邀請你加入江豚保保護志願者的行列,因為您的加入,江豚可能會免去消亡的命運
Ⅲ 洞庭湖資料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汨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
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里;但它還有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積。
兩者合計,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長為803.2公里,總容積220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積178億立方米,河道容積42億立方米。
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渡汛。
(3)洞庭湖AA型水產批發擴展閱讀:
洞庭湖地形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紀至今,均處於振盪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
洞庭湖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洞庭湖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體呈近似「U」字形。
Ⅳ 洞庭湖的地理環境怎麼樣
洞庭湖位於荊江南岸,湖南省的北部,界湘、鄂兩省之間,面積遼闊,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東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深處30.8米,總面積約2691平方千米,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千米,南洞庭湖917平方千米,東洞庭湖1478平方千米,湖水蓄量178億立方米;底質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江、沅江、澧江四水、長江三口、汨羅江、藕池東支、華容河。洞庭湖像一個巨大的水庫,容納湖南四水的水量並起著吞吐長江洪水的作用。
湖南境內所指的洞庭湖區。習慣上把湘、資、沅、澧四水尾閭受堤防保護的地區都計算在內。因此,就行政范圍來說,它包括19個縣、7個市、15個國營農場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純湖區包括有常德、漢壽、華容、望城等12個縣,常德、益陽、岳陽、津市4個市和15個國營農場。
現在洞庭湖區的范圍,北至荊江,西至澧縣、常德,南至沅江、漢壽、益陽,東至湘陽、汨羅、岳陽,面積約為18780平方千米,地勢北高南低,天然湖泊面積約為2691平方千米(元明到清代中期面積為6270平方千米,1949年為4700平方千米),洪水時期,一片汪洋,枯水時期,洲灘畢露。據自然形態劃分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目平湖及其他小湖泊。洞庭湖區北通長江,內聯「四水」,湖泊星羅棋布,河渠縱橫交錯,干支流相連成為湖南省水運的中心。洞庭湖水系的補給多以雨水為主。長江水量經三口分流入湖;湘、資、沅、澧四水水量充沛,對湖泊的補給量也大。其水量平衡的特點是:出入湖泊徑流量所佔比重很大,洞庭湖的入湖徑流量與出湖徑流量均分別佔全湖水量總出入的90%以上,湖面降水與蒸發所佔比例相對很少。另一個特點是,兩者數量幾乎相近,即出口水量與入湖水量為1.04:1.15,說明湖泊吞吐量接近。
湖水經城陵磯排入長江。通常年份,四口與四水入湖洪峰彼此錯開。因而有「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調節作用,減輕了長江中游的洪水壓力。若出現「江湖並漲」,就易泛濫成災。1952年興建荊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墾殖區,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區,並整修了湖區堤垸水道,減輕了洪水對洞庭湖區的威脅。
由於四水和四口攜帶大量泥沙,每年約有1.28億噸泥沙淤積湖底,又因湖濱土質肥沃,人們不斷圍墾,近百年來湖盆已顯著收縮。洞庭湖原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現已退居第二。1825年時湖水面積約6000平方千米,1890年為5400平方千米,1932年為4700平方千米,1960年已減為3141平方千米。前些時以湖面高程34.5米計,湖水面積已減為2820平方千米。由於近年來加強了對湖泊區域的保護,實行退耕還湖,現已使湖泊面積增至為3968平方千米。
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紀至今,均處於振盪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500米左右高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米~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
湖區年均溫16.4℃~17℃,1月3.8℃~4.5℃,絕對最低溫-18.1℃(臨湘1969年1月31日)。7月29℃左右,絕對最高溫43.6℃(益陽)。無霜期258~275天。年降水量1100毫米~1400毫米,由外圍山丘向內部平原減少。4~6月降雨占年總降水量50%以上,多為大雨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齊集,易成洪、澇、漬災。
洞庭湖,先秦至漢晉時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斷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縮小,湖區邊緣出現洲灘與分隔的湖群。4~19世紀,洞庭湖繼續緩慢沉降,洞庭湖水系受長江分流南下影響,洞庭湖一直向東擴展。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洞庭湖到達全盛時期,周長400餘千米,洪水湖面達6000餘平方千米。百餘年來,長江數次大水往南潰決,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挾帶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縮,現有水域不及全盛時期之半。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澤化演變。
洞庭湖湖濱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盛產稻米、棉花。湖內水產豐富,航運便利。
洞庭湖區經1954年、1964年和20世紀70年代三階段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重點淡水漁區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魚類為主,有鹹淡水洄遊性魚類和江湖半洄遊魚類114種,主要經濟魚類有草、鰱、鱅、鯿、魴、鱖等12種。蘆葦遍布湖洲,面積6萬公頃,90%用於造紙。洞庭湖區有通航河道147條,通航里程3276千米,常年通航河道75條,其中主要航道16條計996千米。此外,城陵磯於1980年改為外貿港,設計吃水能力200萬噸。
濱湖的風光極為秀麗,許多景點都是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岳陽樓、君山、杜甫墓、楊么寨、鐵經幢、屈子祠、躍龍塔、文廟、龍州書院等。在東洞庭湖與長江的接界處——城陵磯,有一塊名為三江口的地方。從此處遠眺洞庭,但見湘江滔滔北去,長江滾滾東逝,水鳥翱翔,百舸爭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偉壯觀。劉海戲金蟾、東方朔盜飲仙酒、舜帝二妃萬里尋夫的民間傳說等源於此地。
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里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1小時。游覽群山需要用1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暢游洞庭湖,真是一舉兩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山上,後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現有古跡二妃墓、湘妃廟、柳毅井、飛來鍾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羅漢竹、方竹、實心竹、紫竹、毛竹等。這里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會。
Ⅳ 我是洞庭湖區的,家裡世代都是養殖淡水書,量大。但是都是賣的周邊的,現在的魚可以運輸,我想把他賣到更
我國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較多國家之一,淡水面積約為三億畝,其中可供養魚的水面約7500畝,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溫帶或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於魚類生長,又有草、鰱、鱅、青、鯪、鯉、鯽、團頭魴等優良魚類的養殖技術,所以是當今世界淡水養殖業最為發達的國家,無論養殖的面積和總產量都居世界領先地位。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地理和自然環境各異,各地區魚類品種,格局特色,按照氣候的區域分類,魚類的分布情形是:東南區:其中包括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台灣和海南島等地。這些地區主要生長喜暖性魚類,品種繁多,代表魚類有鯪魚、卷口魚、中華鮁魚、東坡魚、花鰍魚、臘光長鰍、沙鰍、扁頭平鰍、爬岩鰍、平鰭鰍、小吻魚、長鰭鰭鯰、鬍子鯰、鰻鱺、黃鱔、斗魚、攀鱸等。主要養殖魚類為青、草、鰱、鱅、鯪、團投魴、鬍子鯰、羅非魚等南方品種。江河平原區:其中包括長江中下游、黃河下游及遼河下游。這里除了江河流域,有眾多的湖泊,是我國淡水魚類的主產區,天然水產魚類眾多而盛名,有青、草、鰱、鱅、鯉、鯽、鯰、鯿、鱤、團頭魴、烏鱺、鰻鱺等。太湖的銀魚、長江的的鱘魚、鮒魚、鱭魚產量很大。養殖的魚種有青、草、鰱、鱅、鯉、鯽、團頭魴、羅非魚以及一些鯉魚的雜交品種。北部區:這里主產冷水魚類,天然水體盛產鱘魚屬、狗魚屬、哲羅鮭屬等魚類,如大馬哈魚、狗魚、香魚、雪魚、擬赤捎魚、八目鰻等是這里的特有而具代表性的魚類。人工養殖除青、草、鰱、鱅、鯉、鯽和團頭魴,還飼養紅鱒魚。西北高原區:包括新疆、xi'zang北部、內蒙、青海、甘肅、陝西、山西等地。這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天然水體盛產中華弓魚、黃爪魚、裸鯉等,其他還有條鰍、江鰍等魚類。主要養殖仍與各地相同。努瀾區:其中包括xi'zang南部、四川、雲南西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魯藏布江都流經這里,使東南區和西北高原區的魚類,通過江流共存於此,如鯪魚,中華鮁魚、東坡魚、平鰭鰍、沙鰍、條鰍、須瞅、鱸魚、黃繕、烏鱧、中華弓魚等形成東南區、西北區魚類群系混合的特點。主要養殖仍是青、草、鰱、鱅、鯉、鯽、團頭魴以及近年大量繁殖的鯉魚雜交品種等。
Ⅵ 洞庭湖湖區面積約2820
八百里洞庭我的家...
美麗富饒的洞庭湖區,位於長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以洞庭湖為核心,向東、南、西三周過渡為河湖沖積平原、環湖丘陵崗地、低山,為一碟形盆地。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岳陽、華容、湘陰、南縣、安鄉、漢壽、澧縣、臨澧、桃源、望城10縣,臨湘、沅江、汨羅、津市4縣級市,以及岳陽市的岳陽樓區、君山區、雲溪區益陽市的資陽區、赫山區,常德市的武陵區、鼎城區7區,共計21個縣市區,此外還涉及湖北省的松滋、公安、石首等縣市。其中湖南部分土地面積3.1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15%。
據歷史資料統計,1825年洞庭湖湖泊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容積4000億立方米。經專家重新論證,洞庭湖湖泊面積約為3998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在湖南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洞庭湖,正在實施一項史無前例的巨大整治工程,目標是提高抵禦洪水的能力,到2010年使湖泊面積達到4577平方公里,重現歷史上「八百里洞庭」的浩盪氣勢。
洞庭湖區是湖南乃至全國的「魚米之鄉」,周圍地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農業生產基礎雄厚,勞動力眾多。建立洞庭湖環湖經濟圈對於加速洞庭湖區以至湖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強調經濟效益並堅持環境效益的前提下,可建立全國特大型商品糧基地、商品生豬基地、商品水產基地、高水平創匯農業基地和生態農業基地;建立高層次、高水平的旅遊基地、科技文教基地以及商貿基地,實現湖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Ⅶ 洞庭湖地理知識點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汩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
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里(一說2740平方公里 )一般稱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如果加上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積(一說1.878萬平方公里 ),兩者合計,由有3879.2平方公里(或4040平方公里) 。湖盆周長為803.2公里,總容積220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積178億立方米,河道容積42億立方米。
洞庭湖區位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包括荊江河段以南,湘、資、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的廣大平原、湖泊水網區。洞庭湖南近湘陰縣、益陽市,北抵華容縣、安鄉縣、南縣,東濱岳陽市、汨羅市,西至澧縣。在北緯27°39′~29°51′;東經111°19′~113°34′之間。
洞庭湖大致可分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另有資料指為四部分,還有一部分為大通湖)。
東洞庭湖
大通湖在湖南省南縣的青樹嘴鎮東,接沅江市界,亦洞庭之一隅也。是組成洞庭湖的四個較大的湖泊之一,其面積12.4萬畝,是湖南省最大的內陸養殖湖泊。
Ⅷ 湖南洞庭湖區 的魚干加工 在哪裡批發的 比如 岳陽 常德 益陽地區的批發市場 水產 魚干之類
去洞庭湖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