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是做水產養殖的,養殖的對蝦出現偷死綜合症該怎麼有效解決
海海生物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或者你有養殖的相關問題也可以問,你問的問題是因為水產問題導致了對蝦的干胰臟病變產生了對蝦白便症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是。
【免疫雄兵A 、B型】是可以快速的解決這樣的問題,專用於養殖蝦、蟹、海參拌喂餌料使用。可有效降解飼料中黃麴黴毒素,預防肝胰臟病變,防止空腸空胃、白便、偷死綜合症,對弧菌引起的免疫低下綜合症有良好防治效果,同時具有促進消化吸收、調節免疫和改善應激等多重功效。
⑵ 水產養殖用什麼葯可殺滅病毒
藻類切水產物食物基礎
知道養殖我養蝦候
停止喂蝦兩
藻類自
葯物都副作用
殘留
物影響
⑶ 南美白對蝦空胃游水偷死用什麼葯
生病的已經無法救 要救的是沒有染病的,看你造化吧 病重趕快叫白車 重來一遭還來得及
⑷ 養蝦出現偷死;在我們水產專業里這個{偷死}詞語是怎麼理解;各位同志們;幫手解析一下
其實沒有專業的解釋,這是生產實踐中老百姓自己總結的,主要原因有水質不好,地質不好,營養缺乏等原因,因為死亡率低,一般養蝦蟹這個詞用的多,蝦蟹死亡後沉底很難發現,所以叫這種現象叫偷死
⑸ 蝦葯偷死停多少錢一瓶
蝦葯偷死停也就3拾多元
⑹ 水產葯品漁需漁葯批發去哪裡
賽有魚吧,專做水產葯的
⑺ 水產什麼葯能解毒敵百蟲
阿托品,以敵百蟲為代表的有機磷中毒,都能用阿托品解毒,禁用鹼性溶液洗胃,只能用清水或淡鹽水等。
敵百蟲是高效、低毒及低殘留的殺蟲劑。對魚體內外寄生的吸蟲、線蟲、棘頭蟲及危害魚苗、魚卵的枝角類、橈角類、蚌鉤介幼蟲和水蜈蚣等均有良好的殺滅作用。
但由於敵百蟲在弱鹼性條件下,可形成殘毒性更大的敵敵畏,當PH值為8~10時,敵百蟲轉變成敵敵畏僅需半小時。因此,不但要顧及魚蝦的毒性效應,而且對人、畜的安全也不可忽視。所以,在使用敵百蟲防治魚病時,應注意以下十點。
一是要對症下葯:常用於魚病防治的敵百蟲主要是90%的晶體敵百蟲。它只能防治寄生蟲性魚病,對細菌性病毒性魚病無效,所以應先診斷是什麼病,然後對症下葯,不要盲目用葯。 這點很重要。
二是要掌握農葯特性進行溶化:敵百蟲易溶於水,忌用50℃以上的熱水溶化,宜用魚缸水溶化,敵百蟲水溶液不穩定,故配成葯液後不宜久放,應馬上向魚塘(缸)內潑灑。
三是要掌握好用葯時間:由於早晨水PH值較白天低,再加錨頭鰠幼蟲常在早晨集中於水表層,故用葯宜在早晨進行,魚浮頭或浮頭剛結束時不能用葯。
四是要嚴格掌握用葯量:不要隨意超量使用,如0.3~0.5毫克/升濃度防指環蟲,松藻蟲,中華騷,錨頭鰠等。
五是要掌握水質濃度進行用葯:施用敵百蟲前先測定池水PH值,因池水的PH值不同而異,如PH值6.5-7時用0.5毫克/千克濃度,而PH值8-9時用0.4毫克/千克濃度。
六是對某種水產類品種不能使用敵百蟲:對鱖、鱸、淺水鯧等魚類和蝦類,對敵百蟲較為敏感,使用正常葯用劑量治療,也會引起死亡。所以不能使用敵百蟲農葯,應改用其它葯物治療。
七是要正確混合用葯:它不僅能兼治病蟲害,降低成本,還有明顯克服和抑制抗葯性發展的作用。如90%敵百蟲和硫酸亞鐵合劑用0.5:2、0.25毫克/千克濃度防治鰱中華鰠與魚虱並發。又如90%敵百蟲和面鹼合劑用1:0.6,0.25毫克/千克濃度可殺滅三代蟲指環蟲。
八是可採用葯餅治蟲:針對寄生在魚體內的寄生蟲宜用敵百蟲拌入食料中做成葯餅進行防治,如用90%敵百蟲與麵粉1:1的辦法做成葯餅,連喂3--5天可驅除九江頭槽絛蟲,用豆餅與敵百蟲,用一份敵百蟲拌300倍的豆餅粉做成葯餅連喂5天,可殺滅毛細線蟲。 治療七彩可做漢堡葯餌,一定要控制葯量。
九是要輪換用葯:防治寄生蟲性魚病,不要長期單用敵百蟲,應與應氏滅害靈、B型滅蟲靈等輪換使用。
十是不要和鹼性葯物混用:除上述規定可以混用的辦法外,不得加入鹼性物質或使用鹼水洗滌,防止形成毒性更大的敵敵畏,造成人及魚類的中毒。
同時,敵百蟲只能殺死錨頭鰠幼蟲而不能殺死寄生在魚體上的成蟲,因此,在治此蟲時,半月內要連用二次葯,以殺死幼蟲。
⑻ 南美白對蝦出現偷死病後如何防治
一、對蝦養殖技術規范
1、蝦池選址
(1) 高位池
為了尋求更好的水源進行養蝦,開始將目光轉移到開敞性海區的沿岸。外海區的海水交換好,水質清澈,但風浪大,人們只好選擇在不受風浪襲擊的潮上帶沿岸建造蝦池,依靠動力提水養殖對蝦。這種蝦池的池底高程比海區的最高潮位高,被稱為潮上帶提水式對蝦精養池,俗稱高位池。
2.3.1 水源水質好,取水容易
在外海區的沿岸建造高位池其目的是為了取得良好的養殖水源,提高對蝦養殖的成功率。所以海水水質是選擇場址的第一考慮因素。應選擇水交換量大,海水透明度大、清澈,周圍沒有工農業污染的海區作為建場的場址,海區底質以礁石或砂礫較好。開敞性海區風浪大,流沙現象嚴重,建造供水工程難度大,增加工程投資,所以在考慮海水水質的同時,應盡量選擇風浪較小、取水容易的海區沿岸作為建場的場址。高位池通常建造防滲護坡,對建場的土質沒有特別的要求。
2.3.2 交通運輸便利
對蝦養殖場的產品要用運出,許多生產資料要運進。作為一個生產企業,每年進進出出的運輸量很大,便利的交通條件是規模化生產所必需的。建場的地方最好能選擇臨近鄉鎮公路。
2.3.3 電力供應保證、方便
高位池養蝦屬於高密度精養方式。水泵、增氧機的運轉,場區的夜間照明及生活區的室內照明,每天都離不開電,且用電負載較大,特別在對蝦養殖的中後期全天24小時不能停電。所以,選擇場址時必須考慮電力供應的問題。最好由國家電網供電,使用管理方便,且成本低。海南省是受台風影響較大的地區,為確保養殖生產的正常進行,養殖場應自備兩台功率與全場用電負荷相匹配的發電機組,以便在電網停電時能保證養殖場的正常供電,一台運轉發電,一台備用。
2.3.4 淡水水源充足:由於高位池建在開敞性海區的沿岸,海水鹽度通常在25以上,若養殖場附近有較充足的淡水資源,在對蝦養殖中後期可加入淡水調節池水鹽度,更有利於對蝦的生長發育。
(2) 低位池
2.1.1 地形、地貌和土質
海區的地形、地貌關繫到蝦場的建築形式、投資規模和經濟效益等問題。低位池的最大特點是蝦池底部既低於當地海區的最高潮位線,漲潮時可自然納水,但又高於海區的最低潮位線,退潮時可將池水排干。兼顧生產管理的方便和蝦池的安全,場址應選擇在風浪較小,潮流暢通的港灣或河口沿岸潮間帶的灘塗。養蝦場的土質最好為泥沙質或泥質,土壤酸鹼度為中性。這類土壤凝聚能力和保水性能強,不易滲漏,乾燥後不碎裂,築堤牢固,有較強的抗風浪能力。土壤肥力適中,有利於餌料生物的培養。
沙質土壤一般不適宜建造低位池,因保水性差,易滲漏,不易保持池水水位,且建堤閘難度較大,安全性差。如果土壤pH值低於4,也不適宜建造低位蝦池,如果要在強酸性土壤或沙土的地區建造低位蝦池,應敷設地膠膜或水泥護坡,以防滲漏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質進入蝦池。
2.1.2 水文與水質
查明當地海區的潮汐類型,歷年潮差變化情況、流向和流速及風浪等情況,以便確定納水方式、閘門的大小、數量及池底和壩的高程等。
水質是指水中的物理和化學性狀,包括pH值、鹽度、溶解氧、混濁度及各類無機營養鹽含量等。海水的pH值7.8-8.6,化學耗氧量不超過3毫克/升,溶解氧含量4毫克/升以上,不受化工廠、造紙廠、印染廠、電鍍廠、農葯廠、皮革加工廠等工業污染的海區均適宜建設養蝦場。
目前,我省個別港灣蝦池面積過大,超出了內灣海區的自凈負荷能力,導致局部水域的富營養化,水質逐年下降。因此,建造低位蝦池必須進行統一規劃,合理開發,保證對蝦養殖業與港灣漁業環境的協調發展。
2、養殖池塘設計
(1) 高位池
高位池的形狀以圓形、正方形或近正方形較理想。養殖生產期間,開動增氧機後,由於增氧機葉輪對池水的推動,形成池水的環流作用,有利於對蝦糞便及污物相對較集中地沉降在池塘的中央,使池塘四周較大范圍的底部保持較清潔的環境,讓對蝦在其中攝食、棲息。單從池水的運動的和集污的角度考慮,圓形蝦池是最理想的,但圓形蝦池對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低,施工難度較大,所以目前所建造的高位池其形狀絕大多數為正方形或近正方形,蝦池四角為圓弧狀,圓弧半徑為2~3米。
2.4.2 蝦池的面積及深度
高位池的面積以8~10畝為宜,池塘設計深度2~2.5米,蝦池最大蓄水深度1.5~2米,既方便生產管理,又利於增加放養密度,提高養殖產量。蝦池堤壩高度應高出最高水面0.5米左右,避免晚間對蝦受驚嚇跳上堤岸而造成損失。特別是南美白對蝦易受驚嚇,夜間用燈照射或受人為驚動,其跳躍現象比其他蝦類更為明顯。
2.4.3 進、排水系統
進水系統:高位池的進水系統由砂濾井、水泵、進水總渠和進水口幾部分組成。因外海區海灘的風浪較大,流沙較嚴重,海邊提水工程設施的設計施工難度較大,所以每一個高位池對蝦養殖場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設計施工方案。大部分養殖場多採用在海邊開挖大口徑的沙濾井,將水泵的吸水管裝入沙濾井中抽水,既可避免風浪對吸水管的襲擊,且生產用水經過嚴密的過濾,防止海區中帶白斑病毒的小型甲殼動物及其他敵害生物進入養殖池,對預防病害有積極的作用。若沙濾井的水量不足,可水平埋設塑料濾水管,增加水量。
進水渠道:高位池養蝦完全依靠動力提水,進水渠道為明渠,敷設在池堤的頂部,渠道斷面形狀多採用「U」型或矩形。渠道底坡1:300~1:500,渠道斷面積的大小應根據養殖場日用水量、水泵的流量及渠道底坡來確定。進水明渠流經每個養殖池設一分水口,內設一閘門,可隨意調節進入養殖池的水量。
排水系統:高位池的排水系統由蝦池底部排水體、底部排水管道和排水總渠組成。排水體設置在池底中央,排水口與池底埋設的排水管道連接,通到排水總渠,這種排水方式稱為中央排水系統,可有效提高換水時的排污效果。排水總渠的規格、流量應設計得稍大一點,以便能讓多個蝦池的排水能同時進行。
2.4.4 防滲護坡工程:
在外海區沿岸建造高位蝦池的坡地多為沙質土,保水性差,堤壩受雨水沖刷和風浪侵蝕的現象十分嚴重。所以,高位池的建造必須採取有效可行的護坡防滲措施。高位池四邊堤壩的內坡多採用鋪砌水泥預制塊或敷設地膠膜的方法進行護坡防滲,池底預先平整為鍋底形,在上面鋪設質量較好的聚乙烯塑料薄膜來防滲,薄膜上面回填30厘米的沙土作為薄膜的保護層和對蝦的棲息環境。池塘底坡稍大些有利於污物的集中積聚,及方便收獲後的清洗消毒。一般為1:80~1:100。部分養殖場在高位池底部敷設質量較好的地膠膜,不再回填沙,這類蝦池減輕清池消毒的勞動強度,養殖南美白對蝦效果較好。但養殖斑節對蝦的池塘,應在池底地膠膜上面回填30厘米的沙土,否則養殖效果較差,這可能與斑節對蝦的潛沙行為有關。
低位蝦池的設計與建造
養蝦產量的高低與蝦池的標准、結構以及蝦場的布局關系十分密切。無論是對舊池進行改造或是新建蝦池,都應符合高產養殖的標准和要求。
2.2.1 蝦池的形狀
若蝦池設計有中央排水系統,蝦池的形狀最好設計成正方形或近正方形,有利於污物的聚集和排出;若蝦池設計為邊閘排水系統,蝦池的形狀通常設計成長方形,長寬之比為2:1-3:1,既省工省料,又可提高蝦池的換水效率。為了充分發揮風力增氧的作用,應使池塘的長軸平行於生產季節的主風向。塘壩不宜建得過高,也不宜種植喬樹,以免影響風力的增氧效果和池水的混合對流。
2.2.2 蝦池面積與深度
經多年的養殖生產證明,蝦池面積以5-8畝較為合適,既便於管理,人為控製程度高,又適合精養,利於提高養殖產量。
蝦池深度以2.0-2.2米為宜,蝦池水深保持在1.5-1.8米,有利於增加放養密度和保持水質的相對穩定。池底平坦,略向排水閘傾斜,便於排乾池水清池或對蝦的收獲。
2.2.3進、排水系統
養蝦場應設有專用的進、排水系統,排、灌獨立。進水系統由總進水閘門、進水總渠、進水分渠和蝦池進水閘門組成。排水系統由蝦池排水閘門、排水分渠、排水總渠和總排水閘門組成。總進水閘門應盡量遠離總排水閘門,進水閘門設在潮流方向的上方,排水閘門設在潮流方向的下方。新、舊海水不易混合,水質清新,可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
池塘內壩的進水閘閘底高程可以略高於池底,但排水閘閘底高程應低於高於池底。進水閘門和排水閘門應建造在蝦池相對的兩邊。進水閘通常設有三道閘槽,外側閘槽安裝較疏的攔污網,攔截較大的雜物和大型敵害生物;中間閘槽放置閘板,用以控制水位和進水流速;內側閘槽安裝錐型濾網(用60-80目的尼龍篩絹網製成),以防止海區中的小型敵害生物(包括其幼體或受精卵)進入蝦池,影響養蝦的效果。
排水閘通常只設二道閘槽,外側閘槽放置閘板用以控制水位,內側閘槽安裝平板過濾網(網目規格為20-30目),防止排換水時池蝦的逃逸。
供水系統
排水系統
供電系統
3、蝦池蝦苗放養
(1) 放養殖前准備
3.1蝦池的清淤消毒
對已養殖多年的土質蝦池,堤壩常年受雨水的沖刷和風浪的侵蝕,通常池底都淤積一層由殘餌、生物屍體、排泄物和粘土顆粒組成的污泥。在養殖期間,隨著水溫的上升,淤泥中的有機物則成為病原生物滋生繁殖的基質,有機物的迅整分解大量消耗底層水的溶氧,並產生多種對養殖對蝦有毒作用的物質,影響對蝦正常生長,嚴重時可直接造成對蝦的死亡。
池塘是對蝦棲息生活的場所,同時也是各種病原生物潛藏和繁殖的地方,放苗前的池塘消毒的嚴格與否,直接影響到日後放養對蝦的生長和健康。因此,徹底的清淤消毒是預防疾病和減少流行病暴發的必要措施。清淤後,每畝施用80~100公斤生石灰,並讓池底曝曬4~5天,不僅可殺滅病原生物,還可以中和底泥的酸性,加促有機物的分解,改善池底的土壤結構。
池底為沙土的蝦池或池底鋪沙的高位池,應將池底的積水排干,曝曬數天,待池中央的集污區域的表面析出一層黑色龜裂的片狀泥皮時,再用人力將其鏟起運走。然後用清潔海水作水源,用水泵或水槍沖洗底沙,將砂粒間沉積的污垢淘洗出來。最後曝曬蝦池,若條件允許,曬池時間最好在10~15天。
蝦池消毒通常安排在放苗前15天進行,蝦池注水以剛好浸沒整個池底為宜,施放50ppm的漂白粉或其他含氯消毒劑,以殺滅殘留在池底的病原生物和包括甲殼類在內的有害生物。消毒後的第三天再加註經過濾的海水到1.2米,然後用0.3~0.4ppm的溴氯海因或適量的其它含氯消毒劑進行全池水體消毒。
3.2 基礎餌料生物培養
經消毒的池水會變得更清澈,靜置3~4天後,消毒葯物的葯效逐漸消失,待池呈現輕微黃綠色,即可施用培育單細胞藻類的專用肥料或和速效生物有機肥料培養餌料生物。蝦苗放養前的基礎料餌生物培養是對蝦養成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基礎餌料生物培養得好與差,直接影響到放養蝦苗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基礎餌料生物通常是指浮游的單細胞藻類、底生藻類、輪蟲、橈足類以及一些小型的底棲動物。對蝦苗來說,生物餌料的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是人工餌料所無法比擬的。蝦苗放養初期若水色培育得好,池塘中餌料生物豐富,則蝦苗生長快,成活率高,且個體生長均勻;否則相反。
低位蝦池通常為土質池塘,加上港灣的水質較肥,培養水色較高位池容易。施肥量要結合當地水質和土壤肥沃度、蝦池淤積程度作適當增減。高位池養殖水源較清澈,浮游生物量少,且高位池四周護坡和池底鋪砂,使得水中藻類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含量較低。所以,高位池放苗前餌料生物培養的難度遠比普通土質蝦池大,且需要的時間也相對較長。做好放養前基礎餌料生物的培養是高位池對蝦養殖生產中重點和難點。根據高位池水源水質和蝦池結構的特點,培養餌料生物時應選擇一些肥分全面、肥效快速的無機肥料或生物有機肥料。
施肥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一般第一次每畝水面施肥量為1.5~2公斤,2~3天後再根據水色的濃淡再酌情追加,直到蝦池水色呈現為黃綠色,透明度40-50厘米時即可放苗。施用的肥料應將其充分浸泡溶解再全池潑灑,不可干撒,防止沉降到池底後被底泥吸附而減低肥效。施肥一般安排在晴天的上午進行,應盡量避免一次施肥量太大,致使藻類暴長而無法控制,甚至發生藻類的大量死亡而導致水色的大起大落。
3.3 蝦苗的選擇
放養體質健壯、無病疫的蝦苗是獲得養殖成功的首要條件。其選擇的標准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個大質優,規格整齊。斑節對蝦蝦苗全長應達到1.1~1.2厘米,南美白對蝦、日本對蝦和墨吉對蝦蝦苗的全長應達到0.8~0.9厘米;②活力好、反應敏捷,逆水能力強;③體色正常、胃腸食物充塞飽滿,體表潔凈,無附著物;④應盡量選購投喂鹵蟲幼體相對較足的蝦苗,養殖生產實踐證明,投喂鹵蟲幼體較多的蝦苗,通常體質較好,變態發育准時,生長快,成活率高。⑤不含病毒粒子或包涵體。放苗前2~3天,最好能對欲選購的蝦苗進行抽樣,送有關部門檢測其是否帶病毒。
清塘
清毒
基礎飼料的培養
蝦苗選擇
(2) 蝦苗放養
4.1 放養密度的確定
蝦苗放養密度決定著養殖對蝦的產量和質量,甚至關繫到養蝦的成敗。合理的放養密度應根據蝦池的面積、水深、增氧設施、水源水質、換水條件、是否有中央排污設施、技術管理水平和對蝦收獲規格等綜合考慮。一般半精養的低位蝦池,水深1.2~1.5米,基礎條件較差,且沒有配備增氧機,斑節對蝦放養密度1.0~1.2萬尾/畝,南美白對蝦2.0萬尾/畝;基礎條件較好的,水深在1.5米左右,且每2~3畝水面配備1台增氧機,放養密度可適當增加到2.5~3.0萬尾/畝,南美白對蝦3.5~4.5萬尾/畝;如蝦池條件好,水源充足,有配套的提水設備,每畝水面設置一台增氧機可採取精養方式,斑節對蝦的放養密度可增加到5.0~6.0萬尾/畝,南美白對蝦的放養密度可增加到7.0~8.5萬尾/畝。高位池面積5-10畝,水深1.5-2.0米,每畝配備1台增氧機,並設有中央排水系統,換水條件較好,斑節對蝦的放養密度6.0-8.0萬尾/畝,南美白對蝦10-12萬尾/畝。
養殖產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養殖成活率和增大對蝦個體重量,而不是單純依賴於放養密度的加大。若經營者無限制地追求高產,盲目加大放養密度,超出蝦池的最大容納量,反而會破壞蝦池生態環境的平衡,加大水質調控的難度,增加對蝦養殖風險。
4.2 蝦苗放養及注意事項
蝦苗放養,通常是指把全長1~1.2厘米的蝦苗從室內育苗池向養成池移放的過程。為確保養成生產能獲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要求蝦苗的數量和質量要完全符合養成生產的要求外,由於蝦苗個體小,身體脆弱,對環境條件的變化十分敏感,需正確掌握蝦苗放養方法。
蝦苗從室內育苗池移放到養成池,水體的光照條件、水溫、鹽度、水質、餌料的種類和數量都發生相當大的變化,為了讓蝦苗能盡快適應養成池的環境,提高放苗的效果,放苗時應盡量處理好幾個注意事項:
① 自然水溫在22℃以上才能放苗。雖然南美白對蝦和日本對蝦的耐寒能力較強,但建議放苗的溫度以高些為好,有利於提高蝦苗的成活率。海南省的氣候溫暖,每年2月中旬後,如短期不受寒潮的影響,中北部地區的自然水溫可升到22℃以上,此時可開始早造養殖的放苗工作。
② 育苗池與養成池的鹽度不能相差太大。育苗場鹽度通常在25以上,且較穩定。養成池的鹽度往往變化較大,如港灣和河口地區的蝦池在雨季的鹽度偏低。因此,在放養前要測定養成池的鹽度,若育苗場和養成池的鹽度相差5以上,要進行必要的蝦苗淡化。
③ 盡量選擇在晴天天氣放苗。放苗時間應根據不同季節而定,一般早春季節氣溫較低,宜在中午或下午放苗;夏、秋季氣溫水溫較高,宜選擇在早晨或傍晚放苗。
④一個蝦池,最好一次放足苗,且蝦苗要來自同一苗場,盡量避免多次放苗,導致池蝦規格大小不一。
⑤購苗時,應選擇信譽好,產量較穩定的育苗場,蝦苗的數量和質量較有保證,有利於計劃生產和投喂管理。
⑥放苗要在蝦池避風一側的深水處進行,而不要在風浪較大的下風處或淺水處放苗,以免體弱的蝦苗被風吹到岸邊的灘面而死亡。
放苗時間決定
放苗條件
放養密度
放苗方式
4、養殖管理
(1)早期管理
水質管理(水色調控、清毒時間和葯物選擇、活菌使用)
對蝦放養的早期(1~40天)池水的透明度以30~40厘米較合適;
飼料投喂方法(投喂時間、投喂量、投喂方法、防病和營養性葯物添加劑選擇、)
放養的前15天,蝦苗體長未足3厘米,每天投喂2次,早上、傍晚各一次;養殖到16天,蝦苗體長達到3厘米後每天投喂3次,早上、中午和傍晚各一次;
放養的第1個月,蝦苗個體小,攝食行為的活動范圍較小,投料時盡量做到全池均勻投撒。從放苗後的第1天到第15天,通常給蝦苗投喂顆粒較細的0號料,容易浮在水面上,且每餐的投喂量小,均勻投撒難度較大。因此,投喂時應將0號料盛於塑料桶中,加入適量池水,邊攪拌邊潑灑,可有效解決投喂不均勻和飼料長時間浮於水面而影響對蝦攝食的問題。 放養早期,蝦苗的個體較小,生長發育快,消化器官發育尚未完善,對餌料的質量要求較高,且口器較小,通常選擇蛋白質含量較高、顆粒較小的0號料較合適。隨著養殖時間的增加,對蝦個體逐漸長大,應相應選擇粒較大的人工配合餌料。考慮到餌料的營養配方和適口性,養殖生產中通常是根據對蝦的個體規格來選擇人工配合餌料的型號,體長1~3厘米多選擇0號料,體長3~5厘米選擇1號料,
增氧機使用(開機時間、開機數量)
(2)中期管理
水質管理(水色調控、消毒時間和葯物選擇、活菌使用)
養殖的中後期(50~100天)透明度可相應增大到40~50厘米。
飼料投喂方法(投喂時間、投喂量、投喂方法、防病和營養性葯物添加劑選擇、)
養殖約45天,對蝦體長達到5厘米後每天投喂4次,早上、中午、傍晚和半夜各喂一次。早晨和黃昏兩次的投喂量要大些,各占日投喂量的30%,中午和深夜各佔20%。養殖的中、後期,對蝦體長達到5厘米後,攝食的活動范圍增大,在蝦池中央區域(約佔全池面積1/5)可少投料或不投料。5~8厘米選擇2號料若發現對蝦個體差異較大,在餌料型號轉換時應有5~10天的混合過渡期。
增氧機使用(開機時間、開機數量)
(3)後期管理
水質管理(水色調控、清毒時間和葯物選擇、活菌使用)
飼料投喂方法(投喂時間、投喂量、投喂方法、防病和營養性葯物添加劑選擇、)
當對蝦體長達到8厘米後選擇3號料。若發現對蝦個體差異較大,在餌料型號轉換時應有5~10天的混合過渡期。
增氧機使用(開機時間、開機數量)
二、對蝦病害防治
1、病毒性病害
(1) 白斑綜合症
(2) 桃拉病
(3) 傳染性皮下造血組織壞死症
2、細菌性病害
(1) 甲殼潰瘍病
(2) 黑鰓病
(3) 黃鰓病
(4) 爛鰓病
(5) 爛眼病
3、營養及環境因子造成的病害
(1) 肌肉環死病
(2) 蛻皮綜合症
三、日常管理
1、觀測
(1) 攝食情況
觀察攝食情況可在池內設4個四角形小吊網,早期按1%投放飼料投到小吊網內,中後期可逐漸加大到2%。一般在投苗半個月後,蝦苗逐漸長大,活動能力增強,活動范圍擴大,此時應在池塘四邊設置餌料觀察網,每次在規定的時間內檢查餌料觀察網上餌料的剩餘情況確定第2天同一餐次的投喂量。若觀察網上的餌料在規定時間內全部被食完,且蝦的糞便很少,則第2天同一餐次的投喂量應在前一天投喂量的基礎上增加10%;若發現觀察網上的飼料仍有剩餘,第二天同一餐次的投喂量應減少10%。每次檢查觀察網的時間,則取決於養殖的品種、對蝦的個體規格。對蝦體長達到5厘米之前,斑節對蝦應在投喂後2.5小時觀察,以餌料在2.5小時內恰好吃完為適量;南美白對蝦活動能力較強,攝食速度較快,應在投喂後2小時進行觀察,餌料在2小時內吃完為宜;當體長5~8厘米時,斑節對蝦檢查的時間應提前到喂料後2小時,南美白對蝦提前到喂料後的1.5小時;當體長達到9厘米以上時,斑節對蝦檢查的時間可提前到1.5小時,南美白對蝦為1小時。
(3) 生長情況
池蝦生長速度的測定
對蝦的生長速度是分析和研究池底質和水質條件是否良好、營養措施是否得當的重要依據。在養蝦池環境良好、營養完善的情況下,春季放養殖的對蝦平均體長日增長量就達到1-1.5毫米。在一般情況下,每10天應測量1次,每次測量50尾左右。可分4-5個點用小吊風進行取樣,測量工作應在日落後或早晨太陽出來前進行,測量每尾蝦的體長、體重,觀察蝦的顏色、有無寄生蟲或病害等情況。
分析影響對蝦生長的原因:如果對蝦生長未達到上述速度,或個體大小懸殊,則可能由於下列原因引起。
投飼量不足或飼料質量不佳,使對蝦營養不良。如是,則增加投喂量或改善飼料質量。
底質和水質有問題,對蝦生長環境惡化。通過施用活菌、底質改良劑、加強換水及中部改善底質和水質
(4) 活動情況
早晨、傍晚巡塘時應注意對蝦是否游塘、是否靠邊、是否浮頭、是否有順水飄在水面的蝦等。游塘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