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山東臨沂沂南縣的一位女同志,今年58周歲,城鎮戶口,無工作,現在還能買養老保險嗎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八寶豆豉
八寶豆豉簡稱豆豉,是臨沂特產之一,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因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花椒、紫茄葉、香油和白酒八種原料發酵而成,故稱「八寶」。以其營養豐富、醇厚清香、去膩爽口、食用方便的特色成為享譽中外的臨沂地方名吃之一。
豆豉製作歷史悠久,明代《本草綱目》谷部中即有記載:「豆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可入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當隨方法」。
關於豆豉的由來,相傳在道光年間,山東沂州府的垛庄(今在蒙陰縣境內)有位老媽媽,智慧過人。她用大黑豆、茄子、香油作主要原料,腌制出的醬菜,非常美味可口,取名曰豆豉。垛庄的一位醬園師傅彭三又從她手中學到了製作豆豉的技藝。後來,臨沂城內的「惟一齋」醬園慕名將彭師傅聘請到該園製作豆豉。『惟一齋「醬園收集了各地製作豆豉的名師技藝和配方,並在實踐中不斷加以研究改進,終於研製成獨具一格的臨沂風味豆豉。
臨沂八寶豆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谷氨酸、賴氨酸、天門冬蒜等營養成分,具有溫中健脾、益氣補腎、滋補潤燥、舒筋活絡等保健功能。
改革開放以來,臨沂惟一齋醬園,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由於群眾歡迎而供不應求,成為當今的緊俏商品之一。
在臨沂各大商場有售。
★蘭陵美酒
蒼山縣西南部的蘭陵鎮生產的蘭陵美酒,歷史悠久,譽滿華夏。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一些古典戲曲中,都提到了它。遠在唐朝蘭陵酒就遠銷至長安、江寧、錢塘等名城。當時著名詩人李白在《客中行》作了以下的贊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是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蘭陵美酒具有天然形成的琥珀色澤,晶瑩透明,醇厚可口,回味悠長。可陳色、香、味三美。
蘭陵美酒於1915年在太平洋、谷氨酸、丙氨酸等十七種人之生命必須的氨基酸,常飲具有養血補腎、益壽強身之功能。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使其馳名中外。周總理在日內瓦國際會議期間舉行的招待會上,用蘭陵美酒酬賓,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史冊上為蒼山縣蘭陵鎮的釀酒業記載了光輝的一頁。
蘭陵美酒廠繼承了傳統的釀造工藝,又不斷地加以改進。現共生產蘭陵美酒、蘭陵特曲、蘭陵大麴、蘭陵鬱金香等十幾個品種的飲料酒,遠銷全國十幾個省市,有的產品暢銷國外。
★王甜梨
王甜梨是臨沂傳統民間名吃,1766年由今臨沂市書院街孔廟前5號王家獨創,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現在的王甜梨採用平邑縣天寶黃香梨、溫州冰糖、四川峨眉山貝母、香白芷、桂花醬、大棗、沂蒙紅豆等多種原料,繼承祖傳秘方,結合現代科學配方,精心製作而成。梨為金黃色,湯為紫黑色,入口即化。特點是清香適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具有清痰祛火、潤肺止咳的功能。王甜梨既是葯膳食品,又是風味小吃。
★沂南苗蛋
沂南苗蛋為臨沂土特產之一,因產於沂南縣辛集鄉苗家曲村,故名。該村所產鴨蛋皮淡綠、清爽,白清嫩,蛋黃紅潤,起形沙瓤,割開蛋皮淌油,吃起來清香可口;且夏天不招蚊蠅。歷史上有「湯蟹、苗蛋、莒州大蒜」之說。
傳說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出巡路過此地,品嘗苗蛋後贊不絕口。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第一次路過莒縣,為吃苗蛋,專程到苗家曲村,並下聖旨:「興苗曲在,不興苗曲壞」,要苗家曲村每年向北京進貢苗蛋1000個。從此苗蛋遠近聞名。
1990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一屆亞運會上,苗蛋成為各國運動員的一道菜,為中外人士所喜愛。
現苗家曲村每年大約生產苗蛋20萬斤,仍供不應求。
價格為6.50元/500克,購買地點主要在沂南縣。
★蒙山全蠍
沂蒙全蠍是貴重特產動物葯材之一,全蠍入葯始見於《蜀本草》,已有1100年歷史。
全蠍沂蒙山區各縣均有分布,因主產於沂源、蒙陰等縣,故又稱「蒙山全蠍」。由於蒙山北部氣候條件和環境條件非常適宜於山蠍的繁殖生長,故全蠍資源極為豐富,蘊藏量在2.55萬斤以上。蒙山全蠍不僅產量高,而且個大膘肥,其明顯特徵即2鉗8足(其他地區為2鉗8足),色微紅、葯用好,實數全蠍之上乘產品。
全蠍主含蠍毒素,尚含甜菜鹼、三甲胺、牛黃酸、卵磷脂等成分,性平,味甘辛,為醫治諸風要葯,具有熄風鎮痙、祛風攻毒之功能。
蒙陰縣酒廠採用「穀雨」前後捕捉的蒙山優質全蠍,佐以各種中草葯,以優質白酒配製而成的「蒙山牌」全蠍酒,色澤金黃透明,葯香酒香協調爽口,口味純正,微帶甘甜,具有穿筋透骨、逐濕、祛風、止痛、通絡、解毒等功效。1988年獲中國優質保健品金鶴獎、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獎。
近年來,全蠍又成為美味佳餚,用之下酒,酥香醇厚。
烘乾的蒙山全蠍的價格一般是350-400元/500克,在臨沂市的各商店有售。
★沂蒙茶
沂蒙茶屬山茶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臨沂市的山茶歷史悠久,《蒙陰縣志》、《重修莒志》都有記載。明朝兵部尚書王越任山東按察使期間,曾作詩《詠蒙山茶》,以「冰綃碎剪春先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高度贊賞了蒙山茶的色澤、品質和清香。沂蒙茶具有葉片肥厚、肉質優良、滋味醇、香氣濃、耐沖泡等特點。據測定,其主要成分高於南方茶葉。由於沂蒙茶品質好,在國外深受歡迎。1983年朝鮮民主共和國首相金日成懷提議引種。1987年,朝鮮還專門派了茶葉考察團到沂蒙茶區進行了實地考察。
在臨沂市的各商店有售。
★沂蒙山楂
臨沂市栽培山楂,已有250年的歷史。《平邑縣志》有「圖經本草,又名堂球,子其小者俗稱山楂」的記載。臨沂市山楂資源豐富,主產於平邑、費縣、沂南等地。其中平邑是山東著名的山楂產地。其中主要品種大棉球、大金星等被譽為沂蒙大山楂。據食品科研部分析,沂蒙山區山楂營養成分豐富,其中鈣含量占各種果品中的第一位;丙種維生素的含量比蘋果多17倍以上,號稱「北方珍品」。沂水縣崔家峪鄉上龍口村有一株百年樹齡的山楂樹,樹高6.63米,樹冠佔地109平方米,被稱為「山楂王」。
在臨沂市的各商店、攤點有售。
★沂蒙蘋果
沂蒙山區是北方「落葉果樹王國」的適宜區。海拔高,光照足,溫差大,土質好,非常適宜蘋果生長。沂蒙山區的蘋果,色澤鮮艷,糖度高,香味濃,硬度大,香甜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其中蒙陰縣的秀水、玫瑰紅、錦麗、金帥蘋果;莒南縣文疃的金帥、果光、富士、新紅星蘋果;沂水縣的金帥、新紅星蘋果被評為優質蘋果。沂蒙蘋果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並有少量出口外銷。臨沂地區蘋果生產發展較快,受到了農牧漁業部、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贊譽。
在臨沂市的各乾果市場、攤點有售。
★天寶黃梨
天寶山黃梨,是山東名特產水果之一,主產於平邑縣天寶山區,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主要特點是綜合性狀優良,豐產、耐儲、抗性強,肉質細嫩,汁多味甜,營養價值高。其花、葉、樹皮、果實可入葯,以「美味易服之佳品,療效優質之良葯」著稱。
天寶山黃梨共有6個主栽品種:子母梨、柿梨、油棉梨、墜子梨、池梨。其中子母梨是天寶山黃梨的主要代表品種,它是由野生變異而來,果柄處有一顯著突起,形狀別致美觀,主要分布在天寶山的兩條山峪里。該地山高谷深,日照時間較短,適於子母梨較耐陰的生長習性。子母梨一般定植三四年開始結果,盛果期可持續60—80年。
價格一般在2元/500克。在臨沂市的各乾果批發市場、零售攤點有售。
★蒼山大蒜
蒼山大蒜,亦稱葫或葫蒜。據東漢崔實著《東觀漢記》載:「李恂,為兗州刺史,所種小麥、葫蒜,悉付從事,無所留」。由此知之,那時大蒜便在山東安家落戶。
據山東省醫學院科研所對山東省胃癌低發區的現場調查,發現倉山縣是長江以北10萬人口以上的縣中胃癌死亡率最抵的縣。
倉山大蒜的成分優於他地大蒜成分的原因在於:倉山蒜區的土壤含較高的有機質,氮磷鉀偏高;蒜區的井水多為偏鹼水井,部分井水近似一級肥水;倉山大蒜在品質上除了具有香、辣、粘、濃、美味等特點外,其17中氨基酸含量均高於外地大蒜。
倉山大蒜外貿出口已有20多年歷史,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在臨沂市各蔬菜批發市場、零售攤點有售。
★平邑金銀花
金銀花,又名忍冬花、雙花、二寶花、鷺鶿花等,是一種多年生藤本灌木,常用中葯材之一。《神農本草經》把其列為上品,《本草綱目》稱道他可以「久服輕身,長年益壽」。
金銀花單對或雙對相向而生,初開白色,兩、三天後變成黃色,白黃相映,故名金銀花。
平邑縣的野生金銀花起源遇哪個朝代.,無文字記錄。據縣志記載:「花有黃白,從前間有之,不過采以代茶。至嘉慶初,商旅販往他處,輒獲厚利。不數年,山角水湄栽植幾遍」。目前,全縣26個鄉鎮,1060個村莊,處處都有金銀花。縱然是風雪隆冬,到處可見青藤纏繞,生機盎然。一到春天,金銀花間銀蕊,含苞待放,四處飄香。
平邑金銀花不僅具有花蕾肥大、色澤純正、味道清香等特點,而且有效成分含量高。花含黃酮、肌醇、皂甙、綠原酸、木鱉甙、忍冬黃素等成分,莖含黃酮、肌醇、皂甙、純纖維素、綠原酸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祛風、明目養神、降低血壓、減肥健體、助於消化、增強食慾等功能。其主要成分綠原酸在臨床上有很好的抗菌消炎的作用。平邑金銀花綠原酸含量達5.87%,居全國之冠。
平邑縣現有4500萬成齡花墩,年產量350萬斤,產量居全國之首,被譽為「金銀花之鄉」。
平邑金銀花茶,聞之氣味芬芳,飲之心清肺爽,且能防暑降溫,明目增智,常飲可延年益壽。平邑縣開發了金銀花飲料、金銀花珍、金銀花系產品,並將金銀花加工成茶葉、花露、牙膏、葯物香煙等,遠銷海內外。
價格一般是45元/500克,在臨沂市各商店、葯材批發市場,攤點有售。
★郯城銀杏
郯城縣以「銀杏之鄉」聞名於世,是全國著名的銀杏集中產區,銀杏栽培歷史悠久。郯城銀杏俗名白果,落葉喬木,素有「活化石」之稱,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銀杏全身是寶。種子為乾果,既是高級食品又是珍貴的中葯材,含澱粉、粗蛋白、粗脂肪、蔗糖、還原糖、核蛋白、粗纖維、礦物質等,具有溫肺、益氣、定喘、降痰、消毒等功效。銀杏外種皮含白果酸、白果醇等成分,銀杏葉含黃酮類成分,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銀杏樹生長緩慢,傳統的栽培方法需要40年才進入盛果期,故又有「公孫樹」的別名,意即爺爺栽樹,孫子得益。
全縣百年以上的大樹有2800餘株。新村鄉官竹寺旁現存一株古銀杏,高達35米,胸徑2米有餘,覆蔭近畝許,相傳為唐時所栽,距今已有千餘年。清乾隆《郯城縣志》將其列為重要特產,載入「果之屬」。
銀杏產區幾乎家家栽銀杏,戶戶有白果,近年來,全縣育苗200畝,新栽銀杏10萬株,新造銀杏林2000畝,形成萬畝銀杏園,成為一大景觀,年產銀杏幾百萬斤,遠銷海內外。
價格一般在45元/500克(烘乾的),28元/500克(新鮮的)。在臨沂、郯城等地商店、攤點有售。
▲徐公硯
徐公硯是魯硯中的重要品種。早在唐宋時期即負盛名。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宋代歐陽修、蘇軾、米芾等名人,在其有關著述中都曾作過介紹和品評,而且評價甚高。徐公硯之石產於沂南縣青駱鎮徐公店村,是該鎮獨有的礦產資源,屬玄武層,儲量豐富。其石質堅硬,密度極高。叩之清脆,其聲如磬,下墨如挫,發墨如油,色澤鮮潤,且不損毫,堪稱硯石材中之上品。
在臨沂、沂南各文物店有售。
▲金星硯
金星硯是歷史名硯,譽稱魯硯之光,可與端硯相媲美。金星石產於費縣劉庄鄉岐山東坡。臨沂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故里,傳說王羲之偶得此石,愛不釋手,磨製成硯,視為珍寶,故後人又稱該石為羲之石,該硯為羲之硯。
金星硯是以金星石為材料,磨製雕刻而成的。該石細膩耐磨,製成的硯著手生潤,滴水不幹,寒不結冰,磨墨無聲,發墨如油,澀而不損筆,即使在酷暑炎熱中墨汁也不易乾涸,三九嚴寒下也運筆自如。所以,自古以來稱金星石是制硯良材。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琅琊人,今臨沂費縣)視家鄉產的金星硯為文房瑰寶。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在其信札中贊美金星石曰:「石墨如漆,溫潤如玉,金星遍布,有大如豆者,細微發墨,叩之有聲,制硯上品也」。
在臨沂、費縣、沂南縣等地的文物店有售。
▲黑陶、蛋殼陶
蛋殼陶是龍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它器壁極薄,器型規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樣,是古陶中的瑰寶。
臨沂市是龍山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1973年,在臨沂市河東區大范庄發掘的龍山文化遺址,得到數百件工藝精良、光亮漆黑的黑陶,其中蛋殼陶製品達40多件。從而證明,臨沂市在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製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燒制時,用刃口鋒利的刮刀,邊旋轉邊刮修坯泥,當器壁達到極薄時,再用磨光石反復壓磨,從而獲得器型規整、表面光亮、器壁極薄、有纖細劃紋和鏤孔的蛋殼陶精品。這種成型技藝費工費時,且要耐心細致,稍有疏忽,將前功盡棄。因此,精美華貴的蛋殼陶,的確是經難度極高的成型階段,精工細雕而成的。
為更好地發掘和繼承我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醫文化黑陶、蛋殼陶的仿古製品,填補了山東省古陶研製的空白。仿製品表面光滑漆黑,胎質密實堅硬,器壁薄如蛋殼,造型別致精美。這種仿製品,為考古研究、旅遊展銷及外貿出口,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在臨沂市博藝齋等文物店有售。
▲琅琊草編
郯城琅琊編織品,是我省名牌出口工藝品。它造型美觀,工藝精巧,款式新穎,色澤光潔如銀,又具有輕便涼爽、經濟實用的特點,一向暢銷國際市場,是郯城的重要出口創匯產品。
琅琊草帽編織技術的改革,是工藝上的一大創新,一是跨出了傳統的編織技術,創造了新工藝,不僅使產品別開生面,並為不斷革新打下了基礎;二是由單一帽型發展為平頂、圓頂和時式坤帽等多種型號;三是改單一為多種編織型;四是產品達到了精美、輕便、耐用、不變型的優點。工藝精巧的一頂「單草單編法」草帽,只有5錢重(16兩秤),被譽為「環球所罕見」。近年來,在繼承民間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發展新編法、新產品、新工藝。由民間的單、雙草編法,發展到單雙草合編、草繩混編等新工藝。新創造了布紋花、菱花、席紋花、窗花、鷹爪花、通風眼等多種花樣。在編發上由過去的二梢起頭,梢替草,改為根起頭,亂替草。並採用了「水洗、黃熏、保險粉處理」草帽成型的新工藝,增強了琅琊草製品的韌性和拉力,使產品花樣翻新,色澤純正,輕便柔軟,牢固耐用。它不僅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
在臨沂市、郯城等地商店有售。
▲沂蒙香荷包
沂蒙香荷包,是我國民間一種喜聞樂見、流傳甚廣、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工藝品。據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沂蒙香荷包,是流傳於魯東南地區民間的一種香荷包,具有沂蒙地方風格。
沂蒙香荷包,是用各種布的下腳料和花線縫制,選料精細,極有特色,多是以沂蒙人所喜歡的傳統色彩大紅、大綠、粉紅、黑等4種顏色為基調,以其他色彩來點綴,加之巧妙的藝術構思、精湛的刺綉技術,形成一件件絢麗多彩、風格迥異、寓意不同的藝術品。以花樣多、色彩鮮艷、鄉土味濃惹人喜愛,令人贊口不絕。常見的花色品種有:「龍鳳呈祥」、「蓮生貴子」、「五福拜壽」、「八仙過海」、「歲歲平安」等,以及用雞、鵝、牛、羊、豬、狗、兔和瓜、果等動植物為象徵。荷包大者如巴掌、小者如花生米,裡面往往裝有香附子、黑豆、雄黃、艾葉、硃砂、陳香等。根據花絲品種可分為三個系列,即實用類、吉祥類(帶有一定迷信色彩)、觀賞類。
實用類香荷包,據推理和考究,以及用其他民族的風俗來引證,最早興起的應該是這類香荷包。它雖有藝術性,但以實用性為主。有一種叫「針扎」的香荷包,分內外兩層,可上下活動,裡面可藏針放線,姑娘媳婦們可以常常戴在身邊,可隨時縫縫補補,刺花綉鞋,十分方便。還有一種「葯包」。荷包內放有一些中草葯,出門在外,放在身上,萬一發生什麼傷病,以備急用。
吉祥類香荷包,是過去人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過去曾大量體現在民間香荷包中,佳節喜慶之日常常不難看到。比如男女結婚新房之內床帳和門簾兩側以及箱櫃上,常掛著和擺放著這種香荷包。最為常見的有:「蓮生貴子」、「葫蘆萬代」、「龍鳳雙喜」、「麒麟送子」、「獅子滾綉球」等。這類香荷包一般都是新娘在出嫁之前,在其娘家用幾年時間縫制的。
觀賞類香荷包。就是以觀賞為主,這類香荷包花色品種最多。常可見的有:「王母升天」、「玉兔搗葯」、「姜太公釣魚」、「十二生肖相」以及在農村常見的家禽、花卉等各種動植物為形縫制的香荷包。在觀賞中給人一種吉祥、平安的心理安慰,滿足人們盼望能獲得福壽財寶、陞官發財、享受人間幸福的潛在意識。同時,還可看到民間藝人用「轉喻」、「諧音」或神話中的人物形象來傳情達意,達到了吉祥消災之目的,滿足了人們生活的希求和美的裝飾效果。
沂蒙香荷包,植根於沂蒙文化的厚土,再現了沂蒙人的風土人情,它的藝術風格古樸、典雅、自然,把沂蒙山區淳樸敦厚的民風和多姿多彩的風俗,以及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通過這小小的藝術窗口,再現給人們。
在臨沂市、平邑、蒙陰、費縣、沂南、郯城等地商店、攤點有售。
▲沂蒙剪紙
沂蒙剪紙是具有雙重價值的工藝品,各鄉鎮較大的集市都有剪紙出售。千姿百態,爭相鬥妍的枕頭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戀人們選購的鞋墊花,應有盡有。每當新春佳節,城鎮鄉村家家戶戶不僅貼有春聯,在門楣下還垂掛著一排排五彩繽紛的門箋。它迎風飄舞,火爆興旺,和春聯、門畫交相輝映,與冰天雪地、色彩單調的自然環境形成強烈對比,給節日的新春增添了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
門箋,俗稱「過門錢」、「門吊子」、「花紙」。它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我省集中流行於臨沂、濰坊、棗庄等地市。其形狀如小幡,紋飾如人勝。古代有用幡勝表達人們意願的風俗,最初見於《後漢書·禮儀志》。到了南宋,開始把幡勝「元旦(即春節)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清初,「除夕貼掛錢」,已與現在流行的門箋相似。
門箋,主要在春節時張貼,其他地區也有在婚慶時張貼的。各地張貼的張數和大小也不盡相同。一般是一門5張,每張一色。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紅)、五藍(或紫)」。結構為黃金律似的長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紋)、邊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稱牙子)三部分組成。
門箋的膛子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膛子由花卉、鳥、龍、鳳、鹿等紋樣組成;第二類,膛子由圖案襯托著吉祥的文字組成。如「萬象(春)更新」、「歡度(福)新春」、「吉慶(福)有餘」等。
由於門箋懸掛門楣下,要承受一定牽拉,因此膛子和邊框、穗子之間必須像網路一樣緊密相連。再加上構思巧妙,銜接自然,就使得門箋形成了一種富有線條韻律裝飾特點的藝術風格。
在臨沂市的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沂蒙民間玩具
沂蒙民間玩具多以木、紙、布、泥土等為原料製成,以蒼山縣小郭村生產的泥玩具水平為代表。小郭村的泥玩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些恰似出土的唐俑。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泥巴,經過民間藝人靈巧的雙手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飛禽走獸、戲曲人物、吉祥的壽桃和令人喜愛的胖娃娃。臨沂的泥玩具,外部造型完整統一,誇張而又逼真,簡潔而不粗俗。其功夫主要放在彩繪上。彩繪和在泥模的外型上先塗以白粉作底子,再根據需要塗以膠水調出的大紅、桃紅、翠綠、黃、紫等品色顏料,最後用墨來「提神」。色彩艷麗,對比活潑,給人以熱烈明快之感,充分體現了我國彩繪藝術的特點。泥玩具的底部和背後大都露出泥土的本質,乍看似不經意,其實頗具匠心。泥玩具的背後或底部還大都裝有蘆哨,輕輕一吹就發出「嗚嗚」的音響,深受兒童們的歡迎。
在臨沂市的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沂蒙印花布
沂蒙印花布的印花工藝,分藍印和彩印,以藍印流傳最為廣泛。藍印花布是用防染方法印製而成的。印花板過去採用油紙刻制,現大多改為塑料板。印染時,把豆漿、石灰、蛋清等混合成為塗料,透過印板刷在布上,曬干後再用靛藍進行煮染即成。靛藍是從藍草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穩定,色澤素雅,經久耐看。靛藍染出的布呈藍底白花,古樸素雅,富有濃郁的鄉土風味。這類染坊較多,幾乎遍及各鄉鎮,印染品各式紋樣達數百種。民間藍印花布的圖案構成既具有一般圖案結構程式,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多以圓點、短線和小塊面組成,最為常見的是以7個小圓點組成圖案,群眾稱它為「貓蹄花」。民間印花布的形式簡潔、明快、渾厚,富有裝飾趣味,有些酷似漢代畫像石。印花布的題材多以梅、蘭、竹、菊、牡丹、龍、鳳、鳥、走獸等為主,並帶有明顯的諧音和美好的寓意。像「富貴盤長」、「福壽雙全」、「喜鵲鬧梅」、「連(蓮)年有餘(魚)」等,用來象徵吉慶、平安和幸福。印花布的用途很廣,它既有較普遍的使用價值,又有一定的審美裝飾價值,至今仍受到不少群眾的喜愛。
▲刺綉製品
刺綉製品的刺綉工藝有絲綉、挑花、割花等形式。在枕頭頂、鞋面、鞋墊、兒童帽、小兜兜等服裝物品上,用五色絲線刺綉的各種圖案,表現的形與色,想像與變形,玲瓏剔透,富有韻味,充分顯示了農家女描龍綉鳳、心靈手巧的本領。傳統製品有鴛鴦戲水的枕頭頂、手綉五彩荷包、老虎頭形兒童帽等,特別是那饒有風趣的虎頭鞋,更是別具一格。舊時,幼兒周歲或生日,父母總要(或請人)替自己的孩子做雙鞋,鞋頭綉上一隻虎頭,俗稱「虎頭鞋」。虎為「百獸之王」,民間有穿虎頭鞋壯膽、避邪的習俗,又有祝願孩兒長命百歲的說法。虎頭鞋非但做得考究,而「虎頭」也是想像多變:有紅絲線綉的「龍頭」,綠絲線綉的「鳳頭」,黑絲線綉的「貓頭」,還有「獅子頭」等。造型優美而生動,雖經變形誇張,卻很逼真,色彩艷而不俗,綉圖清秀而有鄉土風味。
而鞋墊、座墊等物品多為棉線割花綉法,圖案有荷花、佛手、菊花、桃花等。這種鞋墊穿著松軟舒適,而又不竄不卷。農村女孩十幾歲就學綉鞋墊,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個個拿手,常用來作為相愛的定情之物。擁軍支前,姑娘們多綉上一顆紅心,贈給前線的子弟兵戰士。姑娘出嫁前要給未來的丈夫綉鞋墊,作為嫁妝,以展示新娘的女紅手工之巧。
在臨沂市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2. 蜜蠟和琥珀哪個貴,為什麼琥珀蜜蠟的差異這么大
琥珀蜜蠟的價格不能籠統的用多少錢來回答,價值差異是價格差異的主要因素,造成琥珀蜜蠟的價值差異如此大的因素有很多種,今天咱們從以下幾點來談談。
1.琥珀作為天然的珠寶,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價格就會不同。
2.琥珀的分類很多,每一種根據其屬性及稀有程度不同,價格也會不同。如金珀、血珀、蜜蠟、金絞蜜、白蜜、藍珀、蟲珀等。
3.除了品種不同外,同一品種的琥珀價格差異主要體現在凈度、色澤、年限、完整性及雕工。比如,一個檸檬黃的蜜蠟和天然雞油黃的滿密蜜蠟,一般而言,滿密或滿蠟的雞油黃價格更高。再比如,一個具有天然流淌紋並伴有獨特地圖案,寓意又吉祥的一塊蜜蠟,那就價格不菲了。
4.決定琥珀價格一個重要因素還有它的重量。一般價格區分為:十克以下、十克到二十克、二十克到三十克,以此類推,逐漸遞增。另外根據琥珀形狀的耗材程度,價格也有不同,一般圓珠最貴,其次桶珠,平安扣,隨型。如果同樣100克的琥珀,做成鐲子,價格則是隨型的好幾倍。
5.通貨和精品的價格會有很大差異。有的商家是做通貨批發的,好壞一起賣,平均下來單價會低一些。有的商家即便自己有工廠,也做精品貨,精選出來的貨品無論從本身的品質,形狀,雕工都會精挑細選,這樣拿通貨的價格和尖貨來比,顯然是不公平的。
剛剛進入琥珀蜜蠟行業的朋友們,一定要儲備一些基本的蜜蠟知識,這樣才能入手琥珀蜜蠟的時候不會盲目喔。
3. 古代著名的商鋪有哪些最好是大家都熟悉的。或者電視劇里的也行 被採納的加分哦
邵芝岩筆庄、胡慶余堂、邊福茂鞋店、六必居、頤香齋等。
1、邵芝岩筆庄
創建於清代同治元年(1862),慈溪人邵芝嚴在杭開了一家名為「粲花寶」的筆店,後以店主名為店名,店址在官巷口附近,自設制筆墨工場,製作的毛筆以「尖、齊、園、健」四絕為特色,深得歷代藝苑儒林稱著,清時列為貢品。
為杭州富有書卷氣息和專業特色的百年老店。筆庄精製的芝蘭圖牌毛筆以書寫揮灑自如、得心應手而多次獲得國際博覽會金獎。筆庄自產自銷的毛禾筆主要有羊毫、狼毫、紫毫和兼毫四大類。
此外,還供應各種名貴和實用的硯台、宣紙、徽墨、筆架等文房四寶。1956年公私合營,邵芝岩與石愛文筆庄合並,後又並入隆泰昌文具店。改革開放後邵芝岩筆莊重新恢復。
2、胡慶余堂
「江南葯王」胡慶余堂,系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岩於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創建,地處杭州歷史文化街區清河坊,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築群,系徽派建築風格之典範。
整個建築形制宛如一隻仙鶴,棲居於吳山腳下,寓示「長壽」。恢宏的建築,輝煌的大廳,精湛的雕刻,以及它特立獨行的經營格局至今風貌猶存。
一百四十多年過去了,胡慶余堂國葯號始終秉承「戒欺」祖訓、「真不二價」的經營方針,已成為保護、繼承、發展、傳播祖國五千年中葯文化精萃的重要場所,是杭州人文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3、邊福茂鞋店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開設於杭州長慶巷五老巷口。創建人邊春豪,諸暨人,擅長製鞋手藝,其子邊啟昌隨父習藝,善於理財,後繼承父業。宣統三年(1911)遷太平坊(中山中路)營業。
邊福茂製鞋選料認真,注重質量,造型輕巧,幫面挺括。民國十年(1921年)在羊壩頭設分店,經營皮鞋,21年在上海設分店。杭州俗稱「頭頂天,腳踏邊」,指的是「天章」的帽子,「邊福茂」的鞋子。
解放後,毛澤東、周恩來、譚震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梅蘭芳、蓋叫天等藝苑名流,均曾在該店定製布鞋。
隨著時代的變遷,皮鞋等已代替布鞋成為主流,邊福茂除經營具有傳統特色的布鞋外,還經營其它鞋類。
4、六必居
六必居醬園店設在北京,相傳創自明朝中葉。掛在六必居店內的金字大匾,相傳是明朝大學士嚴嵩題寫。
六必居原是山西臨汾西杜村人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兄弟開辦的小店鋪,專賣柴米油鹽。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七件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趙氏兄弟的小店鋪,因為不賣茶,就起名六必居。
5、頤香齋
頤香齋食品店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創始人葛景山,蘇州人,青年時在蘇州一家南貨店學手藝,後輾轉來杭謀生,在清泰街義井巷口擺攤,現做現賣定勝糕。
後經一位李姓老主顧的幫助,將義井巷口的一開間門面轉讓給葛氏開店,取名頤香齋。開店時,前店後坊。傳統糕點有條頭糕、方糕、綠豆糕、麻酥糕、椒桃片、小清沙與蘇式月餅等。
糕點配方注重「三重」,重色,色深不焦,香味濃郁;重油,油而不膩,入品酥鬆;重糖,甜味適品,綿軟柔糯,其中潮糕和月餅最負盛名。
1937年12月杭州淪陷,頤香齋遭受地痞惡棍和日軍的搶劫,損失慘重。1951年,葛氏因無力經營,將頤香齋盤給上海同業許炳華。文革期間,企業改名為「東風」,1980年才恢復老字型大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必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胡慶余堂國葯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邵芝岩筆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頤香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邊福茂鞋店
4. 沂蒙山區有哪些特產
煎餅、干煸肉絲、糝、銀杏、板栗、大庄燒雞
5. 雲南騰沖 璀璨的中國翡翠第一城
騰沖縣人民政府縣長張惟建
一、發揮翡翠文化發祥地效應,激活翡翠產業資源稟賦
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中國翡翠第一城騰沖,很早以前就因翡翠而具有無與倫比的地緣效應和區位效應。
由珠寶玉石行業引申的翡翠文化效應起源於騰沖。翡翠文化作為中華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玉器出騰越,騰沖出碧玉」之說和全國獨一無二的白玉祖師殿就是對翡翠文化最好的詮釋。事實證明,是騰沖商賈首先發現、加工翡翠,經過歷代無數騰沖商人的不懈努力和近600年的歷史積淀,終於形成今天獨特的翡翠經濟和翡翠文化,尤其是騰沖產生的翡翠文化為中華玉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自秦、漢以來,騰沖就是一座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交通於一體的中國邊境名城,也是邊地漢文化的中心,更是翡翠文化的誕生地,很久就具有翡翠文化發祥地效應。幾百年來,騰沖不僅一直是緬甸翡翠、紅寶石和斯里蘭卡金綠貓眼等眾多寶玉石原料的集散地,而且還曾經是東南亞寶玉石加工中心,本身就是一份厚重的翡翠文化遺產,名不虛傳的夢幻翡翠城。數百年來,騰沖人為此走出了一條艱辛卓越的翡翠之路。
歷史上,騰沖的翡翠產業資源稟賦是那樣的豐裕鮮活。騰沖與緬甸山水相連,無天然屏障,兩國邊民往來頻繁。翡翠產於緬甸北部的密支那、勐拱(元代設蒙光路軍民府管轄)等地。玉自南金沙江來,昔為騰越(今騰沖)所屬,夷人采之……;自元代開滇以來,數百年間,產於北緬甸之珠寶、玉器、瑪瑙、琥珀之屬,因交通發達,愈為內地人士所注目,商人采之,轉販各處。雲南地當中介,騰沖乃古西南絲綢之路要沖、重要驛站和商埠,故購買珠玉者,輒或疑雲南為其產地。明正統以後,中緬邊界呈現邊地靖息,民庶安堵,內外肅清,軍轉民從商者眾。明、清兩朝騰越設八關九隘,內地商人出關互市,歲不下千百人,緬人以珠寶玉器易銅斤數十萬。
從發展歷史上看,持續下來傳統意義上的騰沖商貿史其實是一部翡翠史。騰沖翡翠開發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有「玉出騰越(今騰沖),活躍神州,藝滿天下」之騰越翡翠品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騰越游記》里,記述「二十五日,曉霽,崔君來候余餐,與之同入市,買琥珀綠蟲。又有顧生者,崔之友也,導往碾玉者家,欲碾翠生石(翡翠)印池杯子,不遇,期明晨至……」。近六百年來,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的騰沖人,一代又一代進行著翡翠經營,從而使騰沖成為「十人八九緬經商」的著名僑鄉。騰沖不僅被譽為極邊第一城,而且還擁有翡翠城和琥珀牌坊玉石橋的美譽,在翡翠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僅崛起了三盛號、源盛號、寶發號、洪盛祥……茂恆等眾多對外貿易商號,而且還造就了一大批行家裡手、琢玉高手,一批又一批從事珠寶翡翠的跨國商號相繼崛起,以騰沖為集散中心的翡翠交易輻射到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
騰沖縣縣長張惟建致辭
騰沖翡翠源遠流長,早在宋元時期,騰沖就首開翡翠加工之先河。翡翠原產於緬甸北部,元明及清初均屬騰越管轄。騰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加工集散地,加工歷史近600年之久。明中葉,從永昌、騰越到緬甸的密支那一線的古驛道就開有著名的「寶井路、玉石路」。翡翠文化和玉文化已滲透到騰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之路上,騰沖用足用活了寬領域翡翠產業資源稟賦。
作為西南邊陲的重要通商口岸,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著名的「史迪威交易的興旺。由於騰沖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距玉石產地只有358千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騰沖幾乎成為緬甸翡翠進入中國的唯一通道,玉石交易量幾乎佔全世界的九成。清代,騰沖的華僑規模化地經營玉石廠,涌現出了毛應德、寸尊福、張寶廷等多位翡翠大王,歷史上騰沖的段家玉、綺羅玉、官四玉、振坤玉、王家玉、馬家玉等美玉、名玉競美爭奇,翡翠大王享譽中外。20世紀初,騰沖玉石翡翠交易量大增,1902年玉石進口量為271擔,1911年增至628擔,1917年達801擔。每年有2萬多匹騾馬穿行於騰沖與緬甸之間,緬甸珠寶玉石源源不斷進入騰沖,騰沖翡翠加工達到鼎盛時期。民國初,從事玉雕作坊的有100多家,工匠3000多人。當時,騰沖城內的「小月城」是珠寶商人的聚散地,上百個琢玉坊連成一片,紅藍寶石、翡翠雕件琳琅滿目,高中低檔貨色齊備,被人稱為「百寶街」。「昔日繁華百寶街、雄商大賈挾貲來;琥珀牌坊玉石橋」就是騰沖當時繁榮景象的真實寫照。騰沖抗戰淪陷前,城內小月城百寶街的鋪面連成一片,高、中、底檔的翡翠產品貨色齊備,雖全國處戰爭狀態,生意仍十分興隆。當時騰沖多為「前店後廠」形式,「家族店、夫妻店」居多,也有較為專業化的大作坊,生產規模大,分工極細。有解玉行、細花玉匠、玉拱眼、玉光工、玉大貨匠、玉小貨匠等行當。可以說是這些工匠、店鋪和所有的繁華傳承了翡翠文化的理念,成為今天的翡翠產業資源稟賦。
元、明、清時代,宮廷官員收購到翡翠後,常常在騰沖就地加工製成朝服,官帽上的帽珠,鑲嵌在玉帶上的玉片、玉牌、佩戴在手上的玉扳指;作坊里大量加工的是民間的首飾,有玉簪、手鐲、耳環、戒指、玉鎖牌、玉羅漢、玉八仙、玉念珠等等,形成加工銷售一條龍。更有一擲千金、萬金的毛石賭貨,讓珠寶商們趨之若鶩。數百年之後,時至今日,翡翠城建起了4個片區的騰越翡翠城、騰越珠寶城、文星步行街和騰沖珠寶玉器交易中心等專業街,還有距縣城24公里的1個翡翠加工中心——荷花鄉翡翠中心。2007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蒞臨騰沖,回良玉副總理一行到以加工翡翠聞名的荷花鄉考察了翡翠產業,認真向翡翠加工戶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騰沖有著獨特的沿邊優勢和翡翠產業資源稟賦,這里是離翡翠產地最近的地方,有著便捷的通道和歷史上的翡翠商旅之路;這里有著悠久的翡翠文化傳統,有著騰沖人代代相傳的翡翠文化;這里有著源遠流長的翡翠加工貿易集散歷史,有著翡翠經銷、設計、加工一體化相互完善的網路。明清時期,世界翡翠交易和加工的九成在騰沖,如今仍然是世界翡翠貿易的重鎮,大量翡翠從騰沖再到東南亞。騰沖冠名「中國翡翠第一城」,可以說當之無愧。
二、保障產業要素合理流動,實現整體效益乘數效應
盡管古西南絲綢之路的繁華已成往昔,但歷史與現實的熱望並未因此而消弭,騰沖翡翠產業構建於大商埠之上的潛能依然在與時俱進。
1932~1942年,騰沖玉雕業漸衰,在抗戰淪陷前夕,琢玉坊減至40多家。新中國成立後,玉石來源減少,銷路不暢,從業者大減。20世紀50年代前,緬甸出產的玉石運到騰沖集散佔世界玉石交易的90%。1950~1 954年,從業者僅16戶24人,生產時斷時續。1 956年的玉器生產合作社有20多人參加。1961~1 965年,玉器生產有所發展。文革伊始,玉雕加工處於停滯狀態。1973年成立縣工藝美術廠,縣城一至六街的玉雕廠也進行加工。1975年,產玉器6.87萬件。1979年產7.64萬件。1 985年產1.09萬件,產值27.17萬元。1974~1985年,加工數量達63萬余件,許多個體藝人也參加了玉器加工。2006年10月,在第二屆中國玉器百花獎評選活動中,由騰沖玉雕師創作的玉雕精品摘取了一金一銅的好成績。
不同資源稟賦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同。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歷史的原因,騰沖邊境貿易被迫停止,玉石的進口渠道也被關閉。1981年騰沖恢復了邊境小額貿易,騰沖邊貿企業逐步走向緬甸進口玉石。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騰沖至緬甸密支那公路的修復通車,騰沖玉業得以重振。1996年玉石進口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頂峰,進口量達34.8萬千克,進口額達1.4億元,約占當時全國進口量的70%。全縣經營玉石的企業達100多家,加工戶600餘戶,從業人員1萬多人。城鄉翡翠玉器產業蓬勃發展。1998年以來,緬甸政府允許玉石以大宗貿易的方式從仰光出口,而雲南玉石進口渠道不暢,進口環節稅收較高,手續繁瑣,加之經營管理方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曾一度繁榮的玉石交易轉入低谷,與騰沖天賜的資源優勢和「翡翠城」的歷史地位極不相稱。但對於充滿著「窮走夷方急走廠(去玉石場上場)」精神的翡翠城的人們來說,今後將努力克服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以及只靠增加投入而沒有提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收益不良的狀況。
翡翠加工的原始方法
近年來,騰沖縣委、縣政府將翡翠產業作為骨幹產業來抓,努力營造經營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市場監管,牢固樹立「騰越翡翠」品牌意識。2005年,有經營權的公司商行50餘家、加工戶400戶、經營店鋪180餘家,年產值1億多元,年銷售額約2億元。2005年7月成立的荷花鄉玉雕專業合作社,會員之家有40多戶。規模化加工銷售的玉雕中心有36戶,荷花鄉黨委、鄉政府及相關部門在佔地4.7畝的荷花鄉客運站內,投資150多萬元,建設可容納42戶加工與商鋪連體的荷花鄉翡翠中心,預計於2008年2月建成並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距縣城24千米的荷花傣佤民族鄉,從半坡玉雕村搬遷至鄉街的農民翡翠加工戶已達100多戶。
翡翠加工的現代方法
騰沖翡翠產業規模化效應已初步形成。特別是東盟和國內正處於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換之中,騰沖要與國際接軌實現這一轉換,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變得極為重要。
七八年來,騰沖將翡翠產業作為優勢項目對外招商引資,一批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植根騰沖,共謀翡翠產業發展,先後建成了珠寶交易中心、騰越翡翠城、文星步行街等幾個翡翠專業市場;官房集團正在建設「騰沖翡翠文化商貿經濟園區」,並與昆明理工大學建成了雲南省首家國際珠寶藝術學院,即將對外招生;騰沖億翡翠建設的翡翠古鎮一期工程竣工招租,將再現騰沖「琥珀牌坊玉石橋」的形象;騰沖縣工商聯大力支持湖北東方金鈺公司,幫助落實佔地41.4畝、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翡翠加工交易中心用地,該中心現正在開工建設之中,建成後的翡翠交易中心將成為亞洲知名的以翡翠毛料收購、拍賣、加工、銷售、展示為一體的交易中心,以及體現翡翠文化、翡翠雕琢藝術為主題的集翡翠博物館、翡翠文化館、中國玉雕藝術館為一體的翡翠文化園區。可以說,騰沖翡翠產業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和關鍵時期。
因為合作與聯動,優勢互補,整合產業優勢資源,所以最終實現整體效益的乘數效應。從2001年至今,先後引進了騰越翡翠城有限責任公司、雲南柏聯和順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雲南官房集團騰沖開發有限公司、騰沖億翡翠旅遊房地產有限責任公司和湖北東方金鈺公司等5家有經濟實力的外地企業入駐騰沖發展翡翠產業,為騰沖翡翠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騰沖翡翠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基本形成了集加工、銷售、理論研討、文化培育為一體的翡翠商貿園區,實現整體效益的乘數效應日趨成熟。騰沖有翡翠經營權的公司、商行24家,玉石加工戶245戶,目前騰沖經營翡翠的企業有600多家,個體工商戶就更多了。如果到翡翠商貿城的翡翠工貿一條街轉一轉,你就會發現這里都是經營翡翠的;經營門市店鋪的500餘戶,有從業人員1萬多人,年產值約3億多元。
騰沖縣城一角
三、發揮南亞大通道沿邊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要素
大通道建設不是一個單純的交通概念,應該形成系統,形成網路,搞好配套。騰沖早在1826年就開始了對外開放,具有漫長而悠久的歷史,有非常鮮明獨特的生產要素中的古道和商務信息特色。在翡翠第一城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對構建區域經濟新秩序,騰沖始終堅持大通道促大開發的態勢。
通過開放促開發。騰沖翡翠產業抓住對外開放的特點,從通道建社上透析,近現代騰沖交通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對外開放史,某種意義上說是一部翡翠玉雕的發展史。翡翠對於騰沖的輝煌始終體現在對外開放的不同層面寬領域上。騰沖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這條道路比北方的絲綢之路,比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還要早,它是當時中國連接印巴大陸的重要通道。有人說是馬幫馱來了翡翠城,是因為近現代的大量物資源源不斷地轉運到邊城騰沖,並使通過騰沖口岸的大量物資流向緬甸和印度,並通過印支大陸出海走向世界,騰沖因此成為當時重要的商都和翡翠加工地。近代隨著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的開通,一條大道經過寶井路和玉石路,彰顯騰沖在國際通道中的重要地位,一條大道貫穿了整個翡翠市場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騰沖的區位效應和地緣效應,使之一舉成為翡翠產品的集散地。隨著我國南向互利戰略的實施,在繼雲南省確立「面向南亞東南亞大通道」建設的發展思路後,保山率先提出「雲南走向南亞,保山先行一步」的戰略構想,騰沖縣把自身的發展放到全國和雲南面向南亞開放的大戰略中去思考,地區之間通過商品、資本、技術、勞務等的流動而實現的相互開放,相互融合。從一體化涉及的地域范圍及廣度考量,逐步形成次區域一體化。所以,必須用足用活騰沖作為面向南亞開放的橋頭堡的區位優勢,全面推進公路、航空、鐵路交通等硬體建設,積極構築面向南亞開放的交通網路,並大膽提出建設「中國走向南亞第一縣」的戰略構想。今天,騰沖境內除了擁有國家一類口岸——猴橋口岸以外,另外還有滇灘、自治和三岔河等1 6條邊境通道,是中國與緬甸進行貿易的前沿。因此利用好騰沖的沿邊效應和口岸效應,為騰沖翡翠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先機和條件,使經歷了一個從興盛到衰落漫長過程的翡翠業再現輝煌,使騰沖世界翡翠商城的歷史地位得以復甦。
回良玉副總理視察騰沖翡翠產業(背影為騰沖縣縣長張惟建)
為做大做強翡翠產業,重現世界翡翠商城的輝煌,建立翡翠商貿加工特區,騰沖縣充分發揮前沿和前衛作用,統籌區域發展,做好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工作。騰沖縣始終堅持實施走向南亞戰略,以經過騰沖的中緬印公路為契機,開放興騰,擴大對外開放成果;全面提升騰沖的產業層次,大力培育能支撐騰沖經濟的翡翠支柱產業這一重要生產要素。
當前,隨著騰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項建設深入推進,騰沖翡翠產業再次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近年來,騰沖抓住雲南實施「走向南亞」戰略的發展機遇,啟動國際大通道建設。在南亞國際大通道建設中騰沖的區位效應日趨明顯。如果按昆明到保山市下轄的騰沖縣修築高速公路的里程、騰沖到密支那修建二級公路的里程計算,從昆明經騰沖、密支那到緬印邊境的班哨,再到印度雷多隻有約1200千米,相比較繞道馬六甲海峽的6000千米海路要近4800千米。如果全部建成高等級公路,從昆明到雷多全程僅只需十多個小時。可以看出,經過騰沖的中緬印公路,將是連接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最便捷的陸上通道,更是中國溝通南亞次大陸的最便捷的橋梁。如今,騰沖至緬甸板瓦二級油路已建成通車;騰沖至緬甸密支那二級油路通車;騰沖駝峰機場經國務院批復立項,2008年建成通航;保山至騰沖高速路將於明年開工建設。圍繞把騰沖建成「對內連接滇西、滇西南,對外連接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旅遊樞紐」,建成「中國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這兩大目標,依託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後引進了一批大企業大集團打造精品旅遊區,騰沖翡翠旅遊日漸升溫,知名度不斷提高,翡翠已經成為騰沖旅遊的一種代言物;2006年到騰沖旅遊觀光的國內外旅遊者達到244.9萬人次,在旅遊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翡翠已成為騰沖的形象產品和重要旅遊代言品,不失為騰沖的一大特色產業,購玉器逛翡翠城的旅遊發展無疑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旅遊業與翡翠業的強強聯合。騰沖在中國走向南亞戰略中的地位和發展速度已引起了各級的重視和外界的關注。這為騰沖翡翠產業的加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翡翠只產於緬甸北部,騰沖與緬甸山水相連,距翡翠產地只有300多千米,這比取道仰光出緬近1000千米,比到泰國清邁近1400多千米,騰沖的區位優勢明顯。2007年4月,隨著騰沖至緬甸密支那公路境外段的建成通車,這條在「雲南對外開放史上第一次由市縣兩級政府與緬甸政府打交通促成修建」和「雲南國際大通道的建設歷史上第一次由地方自籌修建高等級跨國公路」標志著大通道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大量的翡翠原料將更加便利地進入騰沖。隨著機場通航,國內外的翡翠商賈到騰沖開展商貿活動將更加快捷、高效和安全。按照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實施「共同有效普惠關稅(CEPT)」,在中國和東盟的大幅降低關稅、免配額以及其他市場准入條件進一步改善的7000種產品中,翡翠珠寶作為其中一項得以發揮,不期即將實現翡翠第一城生產要素的整合。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南向互利戰略的實施,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對外貿易和騰沖翡翠旅遊將成為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騰沖翡翠又是區域經濟中的新舉點,開展境外旅遊,打通南亞國際大通道,促進區域翡翠經濟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2007年4月中國騰沖至緬甸密支那境外段公路通車典禮在位於緬甸克欽邦密支那的邊境重鎮甘拜地隆重舉行
騰沖與緬甸兩地人民情感交融,風俗、文化相通,邊民和睦相處。在長期的翡翠產業開發過程中,形成了超越國界和區域的獨特的胞波情誼。加之近年來,注重對緬交流,市縣兩級先後40多次組團出訪緬甸,與緬方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合作領域不斷擴大,雙方的關系更加牢固,緬甸中央政府對緬北的對外開放已引起高度重視,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建設了具有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特色的商口交易展示區、建成騰沖黑泥塘邊民互市區等,並促成緬甸政府同意開通將毗鄰中國的甘拜地口岸列為與中國猴橋口岸對等的國家級口岸,提升了貿易規模和檔次。改善對緬關系,恢復騰沖翡翠加工集散功能。世界上距翡翠原產地最近的騰沖,曾是緬甸翡翠的最大集散地,由於歷史和戰爭的原因,沉寂數十年。當前,要抓住騰沖與緬甸關系的逐步改善和騰密路大通道發展的機遇,採取措施,擴大玉石原料進口渠道,增加進口數量,簡化口岸進口手續,降低進口和經營環節稅費,降低經營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為騰沖翡翠產業加速發展創造條件。
四、形成開發主導型產業模式,推動信息化導向型產業協作
隨著國內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騰沖縣人民政府在各級相關部門的扶持下,將翡翠特色產業列入發展規劃,用好用活翡翠產業資源稟賦,翡翠產業集群優勢逐漸得以發揮,並將產業納入全國珠寶產業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加快資源有效整合,並呈良好態勢。
翡翠產業作為騰沖的一項主導型產業,騰沖的翡翠業多方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大力促使區域翡翠產業協作,實行互補性和結構性合作並存,以結構性合作為主;堅持以民間翡翠加工合作為主、政府合作為輔,形成一定層次的結構優化、多元化、整體化、互動化的翡翠產業協作關系,提高加工增值能力。對於翡翠加工業這項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努力提高區域翡翠產業結構升級和翡翠區域性國際 競爭能力,結合翡翠文化與現代經營理念,創新經營觀念、創新營銷模式,在全國實行連鎖經營,統一標識,統一宣傳,統一售價,統一售後服務,構建以騰沖為基地覆蓋全國各大中城市的營銷網路,擴展市場空間,提高市場佔有份額,努力把騰越翡翠品牌打造成全國馳名品牌,走向國際市場;實施科技興企、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三大戰略,切實加大政策支持,著力打造騰越翡翠品牌;為實現翡翠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積極向上反映爭取,劃定一定區域設立珠寶玉石加工貿易保稅區,賦予保稅區相關優惠政策,充分發揮保稅區的貿易、存貯、加工功能,並辦理轉口貿易等相關合法手續,激活市場,大力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擴大加工規模,提高工藝水平。在產業競爭提升方面,建立科技創新體系、物流體系、技術鑒定體系,建設服務平台,引進一批高水平人才向培養造就自主創新型人才轉變,走引進與自主培養之路,建設一支管理嚴格、技術過硬、服務與國際接軌的人才隊伍。在翡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擴大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提升工藝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提質增效,加強市場終端競爭力,最終形成開發主導型產業模式。力爭到2010年,騰沖翡翠產業產值佔全省珠寶玉石產業產值的10%以上,努力使騰沖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翡翠交易市場和加工集散地,重新確立世界翡翠商城的重要歷史地位。
在不斷加強騰沖經貿通道建設的今天,在發展雙邊翡翠貿易的基礎上,無論從區域翡翠經濟的要素整合,還是在推動翡翠區域經濟合作方式上的提升,都在重視翡翠文化的挖掘、包裝、提升,使之成為騰沖旅遊、文化顯性和外化的核心標識。而且,凝聚了幾代騰沖人心血和智慧的特殊品牌「騰越翡翠」正在一天天叫響,為了維護提升這一悠久歷史品牌,發揚騰沖翡翠市場誠信的傳統美德,騰沖縣政府公開向社會承諾:騰沖翡翠無假貨;「假一賠一百」的承諾,騰沖翡翠只有A貨,沒有B貨或C貨。統一「騰越翡翠」標識,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行業監管,要求全體商家自覺維護「騰越翡翠」品牌。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騰越翡翠」品牌享譽省內外,騰沖翡翠憑借其品質較好、價格適中的優勢越來越被世人所青睞,騰越翡翠連鎖店也已進入南京、揚州等地。2005年9月,騰沖榮獲「中國翡翠第一城」稱號;2006年11月,騰沖榮獲「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稱號。
騰沖縣在形成開發主導型產業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區域翡翠產業協作系統,注重發揮各方在資源、技術、資金、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組合,充分調動各方協作積極性,建立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協調機制。通過翡翠產業資源重組和信息資源共享,推動區域信息化建設,由騰沖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率先建成了騰沖政務網的子站「翡翠在線」專業網站(網址:http://www.fchome.com.cn),為騰沖翡翠行業提供了一個經濟信息平台,構建了政府聯系產業的空間,加強了互信合作的信息交流,從產業信息空間上為拓展翡翠交易和技術合作新領域創造了條件。
從推動信息化導向型產業協作的角度,從泛珠與東盟熱望對接的關繫上來衡量,騰沖具有一定程度的商業信息、資源信息和服務信息資源稟賦,騰沖正在建設翡翠商務信息交流的大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努力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方式的提升。
騰沖文星文化步行街實景效果圖
6. 臨沂有什麼特產
★ 八寶豆豉
八寶豆豉簡稱豆豉,是臨沂特產之一,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因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花椒、紫茄葉、香油和白酒八種原料發酵而成,故稱「八寶」。以其營養豐富、醇厚清香、去膩爽口、食用方便的特色成為享譽中外的臨沂地方名吃之一。
豆豉製作歷史悠久,明代《本草綱目》谷部中即有記載:「豆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可入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當隨方法」。
關於豆豉的由來,相傳在道光年間,山東沂州府的垛庄(今在蒙陰縣境內)有位老媽媽,智慧過人。她用大黑豆、茄子、香油作主要原料,腌制出的醬菜,非常美味可口,取名曰豆豉。垛庄的一位醬園師傅彭三又從她手中學到了製作豆豉的技藝。後來,臨沂城內的「惟一齋」醬園慕名將彭師傅聘請到該園製作豆豉。『惟一齋「醬園收集了各地製作豆豉的名師技藝和配方,並在實踐中不斷加以研究改進,終於研製成獨具一格的臨沂風味豆豉。
臨沂八寶豆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谷氨酸、賴氨酸、天門冬蒜等營養成分,具有溫中健脾、益氣補腎、滋補潤燥、舒筋活絡等保健功能。
改革開放以來,臨沂惟一齋醬園,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由於群眾歡迎而供不應求,成為當今的緊俏商品之一。
在臨沂各大商場有售。
★ 蘭陵美酒
蒼山縣西南部的蘭陵鎮生產的蘭陵美酒,歷史悠久,譽滿華夏。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一些古典戲曲中,都提到了它。遠在唐朝蘭陵酒就遠銷至長安、江寧、錢塘等名城。當時著名詩人李白在《客中行》作了以下的贊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是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蘭陵美酒具有天然形成的琥珀色澤,晶瑩透明,醇厚可口,回味悠長。可陳色、香、味三美。
蘭陵美酒於1915年在太平洋、谷氨酸、丙氨酸等十七種人之生命必須的氨基酸,常飲具有養血補腎、益壽強身之功能。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使其馳名中外。周總理在日內瓦國際會議期間舉行的招待會上,用蘭陵美酒酬賓,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史冊上為蒼山縣蘭陵鎮的釀酒業記載了光輝的一頁。
蘭陵美酒廠繼承了傳統的釀造工藝,又不斷地加以改進。現共生產蘭陵美酒、蘭陵特曲、蘭陵大麴、蘭陵鬱金香等十幾個品種的飲料酒,遠銷全國十幾個省市,有的產品暢銷國外。
★ 王甜梨
王甜梨是臨沂傳統民間名吃,1766年由今臨沂市書院街孔廟前5號王家獨創,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現在的王甜梨採用平邑縣天寶黃香梨、溫州冰糖、四川峨眉山貝母、香白芷、桂花醬、大棗、沂蒙紅豆等多種原料,繼承祖傳秘方,結合現代科學配方,精心製作而成。梨為金黃色,湯為紫黑色,入口即化。特點是清香適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具有清痰祛火、潤肺止咳的功能。王甜梨既是葯膳食品,又是風味小吃。
★ 沂南苗蛋
沂南苗蛋為臨沂土特產之一,因產於沂南縣辛集鄉苗家曲村,故名。該村所產鴨蛋皮淡綠、清爽,白清嫩,蛋黃紅潤,起形沙瓤,割開蛋皮淌油,吃起來清香可口;且夏天不招蚊蠅。歷史上有「湯蟹、苗蛋、莒州大蒜」之說。
傳說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出巡路過此地,品嘗苗蛋後贊不絕口。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第一次路過莒縣,為吃苗蛋,專程到苗家曲村,並下聖旨:「興苗曲在,不興苗曲壞」,要苗家曲村每年向北京進貢苗蛋1000個。從此苗蛋遠近聞名。
1990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一屆亞運會上,苗蛋成為各國運動員的一道菜,為中外人士所喜愛。
現苗家曲村每年大約生產苗蛋20萬斤,仍供不應求。
價格為6.50元/500克,購買地點主要在沂南縣。
★ 蒙山全蠍
沂蒙全蠍是貴重特產動物葯材之一,全蠍入葯始見於《蜀本草》,已有1100年歷史。
全蠍沂蒙山區各縣均有分布,因主產於沂源、蒙陰等縣,故又稱「蒙山全蠍」。由於蒙山北部氣候條件和環境條件非常適宜於山蠍的繁殖生長,故全蠍資源極為豐富,蘊藏量在2.55萬斤以上。蒙山全蠍不僅產量高,而且個大膘肥,其明顯特徵即2鉗8 足 (其他地區為2鉗8足),色微紅、葯用好,實數全蠍之上乘產品。
全蠍主含蠍毒素,尚含甜菜鹼、三甲胺、牛黃酸、卵磷脂等成分,性平,味甘辛,為醫治諸風要葯,具有熄風鎮痙、祛風攻毒之功能。
蒙陰縣酒廠採用「穀雨」前後捕捉的蒙山優質全蠍,佐以各種中草葯,以優質白酒配製而成的「蒙山牌」全蠍酒,色澤金黃透明,葯香酒香協調爽口,口味純正,微帶甘甜,具有穿筋透骨、逐濕、祛風、止痛、通絡、解毒等功效。1988年獲中國優質保健品金鶴獎、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獎。
近年來,全蠍又成為美味佳餚,用之下酒,酥香醇厚。
烘乾的蒙山全蠍的價格一般是350-400元/500克,在臨沂市的各商店有售。
★ 沂蒙茶
沂蒙茶屬山茶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臨沂市的山茶歷史悠久,《蒙陰縣志》、《重修莒志》都有記載。明朝兵部尚書王越任山東按察使期間,曾作詩《詠蒙山茶》,以「冰綃碎剪春先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高度贊賞了蒙山茶的色澤、品質和清香。沂蒙茶具有葉片肥厚、肉質優良、滋味醇、香氣濃、耐沖泡等特點。據測定,其主要成分高於南方茶葉。由於沂蒙茶品質好,在國外深受歡迎。1983年朝鮮民主共和國首相金日成懷提議引種。1987年,朝鮮還專門派了茶葉考察團到沂蒙茶區進行了實地考察。
在臨沂市的各商店有售。
★ 沂蒙山楂
臨沂市栽培山楂,已有250年的歷史。《平邑縣志》有「圖經本草,又名堂球,子其小者俗稱山楂」的記載。臨沂市山楂資源豐富,主產於平邑、費縣、沂南等地。其中平邑是山東著名的山楂產地。其中主要品種大棉球、大金星等被譽為沂蒙大山楂。據食品科研部分析,沂蒙山區山楂營養成分豐富,其中鈣含量占各種果品中的第一位;丙種維生素的含量比蘋果多17倍以上,號稱「北方珍品」。沂水縣崔家峪鄉上龍口村有一株百年樹齡的山楂樹,樹高6.63米,樹冠佔地109平方米,被稱為「山楂王」。
在臨沂市的各商店、攤點有售。
★ 沂蒙蘋果
沂蒙山區是北方「落葉果樹王國」的適宜區。海拔高,光照足,溫差大,土質好,非常適宜蘋果生長。沂蒙山區的蘋果,色澤鮮艷,糖度高,香味濃,硬度大,香甜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其中蒙陰縣的秀水、玫瑰紅、錦麗、金帥蘋果;莒南縣文疃的金帥、果光、富士、新紅星蘋果;沂水縣的金帥、新紅星蘋果被評為優質蘋果。沂蒙蘋果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並有少量出口外銷。臨沂地區蘋果生產發展較快,受到了農牧漁業部、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贊譽。
在臨沂市的各乾果市場、攤點有售。
★ 天寶黃梨
天寶山黃梨,是山東名特產水果之一,主產於平邑縣天寶山區,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 主要特點是綜合性狀優良,豐產、耐儲、抗性強,肉質細嫩,汁多味甜,營養價值高。其花、葉、樹皮、果實可入葯,以「美味易服之佳品,療效優質之良葯」著稱。
天寶山黃梨共有6個主栽品種:子母梨、柿梨、油棉梨、墜子梨、池梨。其中子母梨是天寶山黃梨的主要代表品種,它是由野生變異而來,果柄處有一顯著突起,形狀別致美觀,主要分布在天寶山的兩條山峪里。該地山高谷深,日照時間較短,適於子母梨較耐陰的生長習性。子母梨一般定植三四年開始結果,盛果期可持續60—80年。
價格一般在2元/500克。在臨沂市的各乾果批發市場、零售攤點有售。
★ 蒼山大蒜
蒼山大蒜,亦稱葫或葫蒜。據東漢崔實著《東觀漢記》載:「李恂,為兗州刺史,所種小麥、葫蒜,悉付從事,無所留」。由此知之,那時大蒜便在山東安家落戶。
據山東省醫學院科研所對山東省胃癌低發區的現場調查,發現倉山縣是長江以北10萬人口以上的縣中胃癌死亡率最抵的縣。
倉山大蒜的成分優於他地大蒜成分的原因在於:倉山蒜區的土壤含較高的有機質,氮磷鉀偏高;蒜區的井水多為偏鹼水井,部分井水近似一級肥水;倉山大蒜在品質上除了具有香、辣、粘、濃、美味等特點外,其17中氨基酸含量均高於外地大蒜。
倉山大蒜外貿出口已有20多年歷史,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在臨沂市各蔬菜批發市場、零售攤點有售。
★ 平邑金銀花
金銀花,又名忍冬花、雙花、二寶花、鷺鶿花等,是一種多年生藤本灌木,常用中葯材之一。《神農本草經》把其列為上品,《本草綱目》稱道他可以「久服輕身,長年益壽」。
金銀花單對或雙對相向而生,初開白色,兩、三天後變成黃色,白黃相映,故名金銀花。
平邑縣的野生金銀花起源遇哪個朝代.,無文字記錄。據縣志記載:「花有黃白,從前間有之,不過采以代茶。至嘉慶初,商旅販往他處,輒獲厚利。不數年,山角水湄栽植幾遍」。目前,全縣26 個鄉鎮,1060個村莊,處處都有金銀花。縱然是風雪隆冬,到處可見青藤纏繞,生機盎然。一到春天,金銀花間銀蕊,含苞待放,四處飄香。
平邑金銀花不僅具有花蕾肥大、色澤純正、味道清香等特點,而且有效成分含量高。花含黃酮、肌醇、皂甙、綠原酸、木鱉甙、忍冬黃素等成分,莖含黃酮、肌醇、皂甙、純纖維素、綠原酸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祛風、明目養神、降低血壓、減肥健體、助於消化、增強食慾等功能。其主要成分綠原酸在臨床上有很好的抗菌消炎的作用。平邑金銀花綠原酸含量達5.87%,居全國之冠。
平邑縣現有4500萬成齡花墩,年產量350萬斤,產量居全國之首,被譽為「金銀花之鄉」。
平邑金銀花茶,聞之氣味芬芳,飲之心清肺爽,且能防暑降溫,明目增智,常飲可延年益壽。平邑縣開發了金銀花飲料、金銀花珍、金銀花系產品,並將金銀花加工成茶葉、花露、牙膏、葯物香煙等,遠銷海內外。
價格一般是45元/500克,在臨沂市各商店、葯材批發市場,攤點有售。
★ 郯城銀杏
郯城縣以「銀杏之鄉」聞名於世 ,是全國著名的銀杏集中產區,銀杏栽培歷史悠久。 郯城銀杏俗名白果,落葉喬木,素有「活化石」之稱,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銀杏全身是寶。種子為乾果,既是高級食品又是珍貴的中葯材,含澱粉、粗蛋白、粗脂肪、蔗糖、還原糖、核蛋白、粗纖維、礦物質等,具有溫肺、益氣、定喘、降痰、消毒等功效。銀杏外種皮含白果酸、白果醇等成分,銀杏葉含黃酮類成分,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銀杏樹生長緩慢,傳統的栽培方法需要40年才進入盛果期,故又有「公孫樹」的別名,意即爺爺栽樹,孫子得益。
全縣百年以上的大樹有2800餘株。新村鄉官竹寺旁現存一株古銀杏,高達35米,胸徑2米有餘,覆蔭近畝許,相傳為唐時所栽,距今已有千餘年。清乾隆《郯城縣志》將其列為重要特產,載入「果之屬」。
銀杏產區幾乎家家栽銀杏,戶戶有白果,近年來,全縣育苗200畝,新栽銀杏10萬株,新造銀杏林2000畝,形成萬畝銀杏園,成為一大景觀,年產銀杏幾百萬斤,遠銷海內外。
價格一般在45元/500克(烘乾的),28元/500克(新鮮的)。在臨沂、郯城等地商店、攤點有售。
▲ 徐公硯
徐公硯是魯硯中的重要品種。早在唐宋時期即負盛名。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宋代歐陽修、蘇軾、米芾等名人,在其有關著述中都曾作過介紹和品評,而且評價甚高。 徐公硯之石產於沂南縣青駱鎮徐公店村,是該鎮獨有的礦產資源,屬玄武層,儲量豐富。其石質堅硬,密度極高。叩之清脆,其聲如磬,下墨如挫,發墨如油,色澤鮮潤,且不損毫,堪稱硯石材中之上品。
在臨沂、沂南各文物店有售。
▲ 金星硯
金星硯是歷史名硯,譽稱魯硯之光,可與端硯相媲美。金星石產於費縣劉庄鄉岐山東坡。臨沂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故里,傳說王羲之偶得此石,愛不釋手,磨製成硯,視為珍寶,故後人又稱該石為羲之石,該硯為羲之硯。
金星硯是以金星石為材料,磨製雕刻而成的。該石細膩耐磨,製成的硯著手生潤,滴水不幹,寒不結冰,磨墨無聲,發墨如油,澀而不損筆,即使在酷暑炎熱中墨汁也不易乾涸,三九嚴寒下也運筆自如。所以,自古以來稱金星石是制硯良材。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琅琊人,今臨沂費縣)視家鄉產的金星硯為文房瑰寶。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在其信札中贊美金星石曰:「石墨如漆,溫潤如玉,金星遍布,有大如豆者,細微發墨,叩之有聲,制硯上品也」。
在臨沂、費縣、沂南縣等地的文物店有售。
▲ 黑陶、蛋殼陶
蛋殼陶是龍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它器壁極薄,器型規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樣,是古陶中的瑰寶。
臨沂市是龍山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1973年,在臨沂市河東區大范庄發掘的龍山文化遺址,得到數百件工藝精良、光亮漆黑的黑陶,其中蛋殼陶製品達40多件。從而證明,臨沂市在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製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燒制時,用刃口鋒利的刮刀,邊旋轉邊刮修坯泥,當器壁達到極薄時,再用磨光石反復壓磨,從而獲得器型規整、表面光亮、器壁極薄、有纖細劃紋和鏤孔的蛋殼陶精品。這種成型技藝費工費時,且要耐心細致,稍有疏忽,將前功盡棄。因此,精美華貴的蛋殼陶,的確是經難度極高的成型階段,精工細雕而成的。
為更好地發掘和繼承我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醫文化黑陶、蛋殼陶的仿古製品,填補了山東省古陶研製的空白。仿製品表面光滑漆黑,胎質密實堅硬,器壁薄如蛋殼,造型別致精美。這種仿製品,為考古研究、旅遊展銷及外貿出口,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臨沂市博藝齋等文物店有售。
▲ 琅琊草編
郯城琅琊編織品,是我省名牌出口工藝品。它造型美觀,工藝精巧,款式新穎,色澤光潔如銀,又具有輕便涼爽、經濟實用的特點,一向暢銷國際市場,是郯城的重要出口創匯產品。
琅琊草帽編織技術的改革,是工藝上的一大創新,一是跨出了傳統的編織技術,創造了新工藝,不僅使產品別開生面,並為不斷革新打下了基礎;二是由單一帽型發展為平頂、圓頂和時式坤帽等多種型號;三是改單一為多種編織型;四是產品達到了精美、輕便、耐用、不變型的優點。工藝精巧的一頂「單草單編法」草帽,只有5錢重(16兩秤),被譽為「環球所罕見」。近年來,在繼承民間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發展新編法、新產品、新工藝。由民間的單、雙草編法,發展到單雙草合編、草繩混編等新工藝。新創造了布紋花、菱花、席紋花、窗花、鷹爪花、通風眼等多種花樣。在編發上由過去的二梢起頭,梢替草,改為根起頭,亂替草。並採用了「水洗、黃熏、保險粉處理」草帽成型的新工藝,增強了琅琊草製品的韌性和拉力,使產品花樣翻新,色澤純正,輕便柔軟,牢固耐用。它不僅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
在臨沂市、郯城等地商店有售。
▲ 沂蒙香荷包
沂蒙香荷包,是我國民間一種喜聞樂見、流傳甚廣、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工藝品。據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沂蒙香荷包,是流傳於魯東南地區民間的一種香荷包,具有沂蒙地方風格。
沂蒙香荷包,是用各種布的下腳料和花線縫制,選料精細,極有特色,多是以沂蒙人所喜歡的傳統色彩大紅、大綠、粉紅、黑等4種 顏色為基調,以其他色彩來點綴,加之巧妙的藝術構思、精湛的刺綉技術,形成一件件絢麗多彩、風格迥異、寓意不同的藝術品。以花樣多、色彩鮮艷、鄉土味濃惹人喜愛,令人贊口不絕。常見的花色品種有:「龍鳳呈祥」、「蓮生貴子」、「五福拜壽」、「八仙過海」、「歲歲平安」等,以及用雞、鵝、牛、羊、豬、狗、兔和瓜、果等動植物為象徵。荷包大者如巴掌、小者如花生米,裡面往往裝有香附子、黑豆、雄黃、艾葉、硃砂、陳香等。根據花絲品種可分為三個系列,即實用類、吉祥類(帶有一定迷信色彩)、觀賞類。
實用類香荷包,據推理和考究,以及用其他民族的風俗來引證,最早興起的應該是這類香荷包。它雖有藝術性,但以實用性為主。有一種叫「針扎」的香荷包,分內外兩層,可上下活動,裡面可藏針放線,姑娘媳婦們可以常常戴在身邊,可隨時縫縫補補,刺花綉鞋,十分方便。還有一種「葯包」。荷包內放有一些中草葯,出門在外,放在身上,萬一發生什麼傷病,以備急用。
吉祥類香荷包,是過去人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過去曾大量體現在民間香荷包中,佳節喜慶之日常常不難看到。比如男女結婚新房之內床帳和門簾兩側以及箱櫃上,常掛著和擺放著這種香荷包。最為常見的有:「蓮生貴子」、「葫蘆萬代」、「龍鳳雙喜」、「麒麟送子」、「獅子滾綉球」等。這類香荷包一般都是新娘在出嫁之前,在其娘家用幾年時間縫制的。
觀賞類香荷包。就是以觀賞為主,這類香荷包花色品種最多。常可見的有:「王母升天」、「玉兔搗葯」、「姜太公釣魚」、「十二生肖相」以及在農村常見的家禽、花卉等各種動植物為形縫制的香荷包。在觀賞中給人一種吉祥、平安的心理安慰,滿足人們盼望能獲得福壽財寶、陞官發財、享受人間幸福的潛在意識。同時,還可看到民間藝人用「轉喻」、「諧音」或神話中的人物形象來傳情達意,達到了吉祥消災之目的,滿足了人們生活的希求和美的裝飾效果。
沂蒙香荷包,植根於沂蒙文化的厚土,再現了沂蒙人的風土人情,它的藝術風格古樸、典雅、自然,把沂蒙山區淳樸敦厚的民風和多姿多彩的風俗,以及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通過這小小的藝術窗口,再現給人們。
在臨沂市、平邑、蒙陰、費縣、沂南、郯城等地商店、攤點有售。
▲ 沂蒙剪紙
沂蒙剪紙是具有雙重價值的工藝品,各鄉鎮較大的集市都有剪紙出售。千姿百態,爭相鬥妍的枕頭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戀人們選購的鞋墊花,應有盡有。每當新春佳節,城鎮鄉村家家戶戶不僅貼有春聯,在門楣下還垂掛著一排排五彩繽紛的門箋。它迎風飄舞,火爆興旺,和春聯、門畫交相輝映,與冰天雪地、色彩單調的自然環境形成強烈對比,給節日的新春增添了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
門箋,俗稱「過門錢」、「門吊子」、「花紙」。它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我省集中流行於臨沂、濰坊、棗庄等地市。其形狀如小幡,紋飾如人勝。古代有用幡勝表達人們意願的風俗,最初見於《後漢書·禮儀志》。到了南宋,開始把幡勝「元旦(即春節)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清初,「除夕貼掛錢」,已與現在流行的門箋相似。
門箋,主要在春節時張貼,其他地區也有在婚慶時張貼的。各地張貼的張數和大小也不盡相同。一般是一門5張,每張一色。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紅)、五藍(或紫)」。結構為黃金律似的長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紋)、邊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稱牙子)三部分組成。
門箋的膛子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膛子由花卉、鳥、龍、鳳、鹿等紋樣組成;第二類,膛子由圖案襯托著吉祥的文字組成。如「萬象(春)更新」、「歡度(福)新春」、「吉慶(福)有餘」等。
由於門箋懸掛門楣下,要承受一定牽拉,因此膛子和邊框、穗子之間必須像網路一樣緊密相連。再加上構思巧妙,銜接自然,就使得門箋形成了一種富有線條韻律裝飾特點的藝術風格。
在臨沂市的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 沂蒙民間玩具
沂蒙民間玩具多以木、紙、布、泥土等為原料製成,以蒼山縣小郭村生產的泥玩具水平為代表。小郭村的泥玩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些恰似出土的唐俑。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泥巴,經過民間藝人靈巧的雙手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飛禽走獸、戲曲人物、吉祥的壽桃和令人喜愛的胖娃娃。臨沂的泥玩具,外部造型完整統一,誇張而又逼真,簡潔而不粗俗。其功夫主要放在彩繪上。彩繪和在泥模的外型上先塗以白粉作底子,再根據需要塗以膠水調出的大紅、桃紅、翠綠、黃、紫等品色顏料,最後用墨來「提神」。色彩艷麗,對比活潑,給人以熱烈明快之感,充分體現了我國彩繪藝術的特點。泥玩具的底部和背後大都露出泥土的本質,乍看似不經意,其實頗具匠心。泥玩具的背後或底部還大都裝有蘆哨,輕輕一吹就發出「嗚嗚」的音響,深受兒童們的歡迎。
在臨沂市的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 沂蒙印花布
沂蒙印花布的印花工藝,分藍印和彩印,以藍印流傳最為廣泛。藍印花布是用防染方法印製而成的。印花板過去採用油紙刻制,現大多改為塑料板。印染時,把豆漿、石灰、蛋清等混合成為塗料,透過印板刷在布上,曬干後再用靛藍進行煮染即成。靛藍是從藍草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穩定,色澤素雅,經久耐看。靛藍染出的布呈藍底白花,古樸素雅,富有濃郁的鄉土風味。這類染坊較多,幾乎遍及各鄉鎮,印染品各式紋樣達數百種。民間藍印花布的圖案構成既具有一般圖案結構程式,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多以圓點、短線和小塊面組成,最為常見的是以7個小圓點組成圖案,群眾稱它為「貓蹄花」。民間印花布的形式簡潔、明快、渾厚,富有裝飾趣味,有些酷似漢代畫像石。印花布的題材多以梅、蘭、竹、菊、牡丹、龍、鳳、鳥、走獸等為主,並帶有明顯的諧音和美好的寓意。像「富貴盤長」、「福壽雙全」、「喜鵲鬧梅」、「連(蓮)年有餘(魚)」等,用來象徵吉慶、平安和幸福。印花布的用途很廣,它既有較普遍的使用價值,又有一定的審美裝飾價值,至今仍受到不少群眾的喜愛。
▲ 刺綉製品
刺綉製品的刺綉工藝有絲綉、挑花、割花等形式。在枕頭頂、鞋面、鞋墊、兒童帽、小兜兜等服裝物品上,用五色絲線刺綉的各種圖案,表現的形與色,想像與變形,玲瓏剔透,富有韻味,充分顯示了農家女描龍綉鳳、心靈手巧的本領。傳統製品有鴛鴦戲水的枕頭頂、手綉五彩荷包、老虎頭形兒童帽等,特別是那饒有風趣的虎頭鞋,更是別具一格。舊時,幼兒周歲或生日,父母總要(或請人)替自己的孩子做雙鞋,鞋頭綉上一隻虎頭,俗稱「虎頭鞋」。虎為「百獸之王」,民間有穿虎頭鞋壯膽、避邪的習俗,又有祝願孩兒長命百歲的說法。虎頭鞋非但做得考究,而「虎頭」也是想像多變:有紅絲線綉的「龍頭」,綠絲線綉的「鳳頭」,黑絲線綉的「貓頭」,還有「獅子頭」等。造型優美而生動,雖經變形誇張,卻很逼真,色彩艷而不俗,綉圖清秀而有鄉土風味。
而鞋墊、座墊等物品多為棉線割花綉法,圖案有荷花、佛手、菊花、桃花等。這種鞋墊穿著松軟舒適,而又不竄不卷。農村女孩十幾歲就學綉鞋墊,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個個拿手,常用來作為相愛的定情之物。擁軍支前,姑娘們多綉上一顆紅心,贈給前線的子弟兵戰士。姑娘出嫁前要給未來的丈夫綉鞋墊,作為嫁妝,以展示新娘的女紅手工之巧。
在臨沂市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7. 圓明園的寶物有什麼說叫什麼名字
圓明園的寶物有:
1、圓明園四十景圖詠: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這套珍貴的彩繪圖被侵略者掠走,獻給了法國皇帝拿破崙第三,現存於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本世紀20年代後期,安徽人程演生先生漫遊歐陸時,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的藏品中,偶然見到了這套圓明園《四十景圖》彩繪書,不禁嘆為國工勝跡。
且因該圖「在我國建築外交上皆具有很大之痛史,尤非尋常書畫名跡可比」,經他多方活動,終於請得館主許可,由程先生「用攝影術全部傳實而歸」。
2、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截至2019年11月,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在內的七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通過不同的方式回歸祖國。
3、青銅鎏金佛塔:
青銅鎏金佛塔是清朝的文物,原屬圓明園珍品,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法國楓丹白露宮。青銅鎏金佛塔高約2米,與故宮內現存的佛塔基本相似。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這在乾隆年間各種佛塔中都是少見的。
4、康熙玉如意:
康熙玉如意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的,長近半米,顏色是白中透綠,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原屬圓明園珍品,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5、清乾隆「萬壽連延」大吉葫蘆瓶:
清乾隆「萬壽連延」大吉葫蘆瓶,這只葫蘆瓶正是1860年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後被運往英國的流失文物。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吉祥物和藝術品,葫蘆瓶在清乾隆年間達到極盛,拍價也是最高。
其鬼斧神工之畫工技藝、奢華繁縟之裝飾工藝、嘆為觀止之燒制工序驚世罕見。此類官窯御制或深鎖故宮禁苑,或由豪門巨富獨家珍藏,普通百姓終難見其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