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照樣子仿寫句子。1·例句:老師像辛勤的園丁,把甘露輕輕地灑向我們這些茁壯的新苗。
老師像燃燒的蠟燭,把智慧無私地奉獻給學生,為學生照亮前進的征程。
考查知識點:句子仿寫。
仿寫類型:自選「話題」參照例句仿句。
仿寫句式:遞進關系。
仿寫修辭:比喻。
比喻的作用:
用比喻來對某某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以此引發讀者聯想和想像,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使語言生動形象,還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淺顯、具體地表達出來。
(1)貴州苗魂參灑批發價格擴展閱讀:
仿寫時需注意:
1、指定格式,不指定話題
這類仿句題主要是仿照句式與修辭方法,自選話題造句。這類仿寫句的要求比第一類要寬松,即格式上保持一致,話題不加限制。
2、忌結構不一
仿寫句子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形式上的約束性,這就要求我們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語氣,仿寫時要注意句子結構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變式,或陳述或疑問,或祈使或感嘆;還要弄清楚句子內部的語義關系,或轉折或遞進,或因果或假設。或總分或並列等,都必須合規格。
Ⅱ 人參有多少種分類
人參按商品分類一共有15種,具體如下:
1、生曬參:主根長約3-10厘米,直徑約0.3-2厘米。表面土黃色,有黑棕色橫紋及縱皺,細支根及須根均已除去,而僅留痕跡。質脆,體輕,斷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狀裂隙。氣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莖及須根者,稱「全須生曬參」。
2、白人參:性狀同糖參,形體較好,和野山參相似,但多為順直體,根莖較紅參長,須根分散,短而脆。
3、白乾參:主根表皮均已除去,體表淡黃色或類白色,上端橫紋不明顯,但可見淺縱皺及支根痕。其它性狀與生曬參近似。
4、紅參:主根長約5-20厘米,直徑約0.7-2厘米。表面棕紅色,半透明,有大縱皺,環紋不明顯,有支根痕。根莖土黃色,上有碗狀莖痕4-6個。質硬而脆,斷面平坦,角質,棕紅色,中有淺色圓心。氣香,味微苦。
5、掐皮參:主根長約6-15厘米,直徑約1.2-2.5厘米,表面淡黃色,上端環紋不明顯,但可見許多加工所致的凹點。支根淺棕色,支根與須根用線紮成牛尾狀。斷面白色。氣香,味甘微苦。
6、邊條參:性狀同紅參,惟一般以根莖較長,身長徑圓,支根較長為特點。
7、有機人參:無農殘、無化肥、無轉基因。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參的成份與功效。
6、野山參:又名山參。主根短租,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多具二個主要支根,形似人體。上端有細而深的橫環紋。根莖細長,一般長3-9厘米,上部扭曲,習稱「雁脖蘆」,蘆碗密集,下部無蘆碗而較光滑,俗稱「圓蘆」。須根稀疏,長約為主根的1-2倍,柔韌不易折斷,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珍珠點)。
全體呈淡黃白色,皮細、光潤。氣香濃厚,味甘微苦。 根狀莖上部四面密生蘆碗,根狀莖下部具有較長園蘆。主根上端有細而深的密螺旋紋。中部及下部一般無紋。須根稀疏而長,不易折斷。其上有明顯疣狀突起。
9、參須:以紅參須為多見,性能與紅參相似,但效力較小而緩和。
10、園參:根狀莖一面或兩面生蘆碗,無園蘆。主根上端有粗橫紋,不呈螺旋狀,有時全體皆可見橫紋。須根如掃帚狀,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顯的疣狀突起。
11、大力參:主根長5-15厘米,表面淡黃色,半透明,有明顯縱皺,上端有棕色橫紋。細支根及須根均已除去。質硬而脆。斷面平坦,透明角質狀。氣香,味苦。
12、移山參:體形似野山參,但主根下部往往較肥大,紋粗而淺,常延續到主根中部,須根珍珠點較少。
13、朝鮮人參:產於朝鮮的人參,習稱朝鮮人參,又名別直參、高麗參。商品有朝鮮紅參、朝鮮白參之分,而以紅者為優。
14、朝鮮紅參:加工法與國產紅參相同。體較足壯,上生雙馬蹄蘆與肩齊,單蘆的名「獨碗蘆「,中部皆深陷,邊緣甚整齊,質堅硬。主根長約6-10厘米,直徑約1-2厘米。表面紅棕色,有順紋,上部或顯黃衣,全體顯縱棱。支根多彎曲交叉。質堅體重。斷面角質發亮,有菊花紋。香氣濃厚,味甘微苦。
15、朝鮮白參:蘆頭與園參相似,體呈圓柱形。表面黃白色,有淺棕色細紋。須根大部除去,質松泡。斷面有圓心。稍有香氣,味甘微酸。
人參的經濟價值:
人參自古譽為「百草之王」「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含多種皂甙和多糖類成分,浸出液可被皮膚緩慢吸收且無不良刺激,能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增加皮膚營養,調節皮膚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膚脫水、硬化、起皺。
人參活性物質抑制黑色素的還原性能,使皮膚潔白光滑,能增強皮膚彈性,使細胞獲得新生,是護膚美容的極品。將人參直接浸入50%甘油,10日後甘油搓臉,或將人參煎成濃汁,每日往洗臉水倒一點,用含人參的甘油搓臉或人參水洗臉,能讓皮膚相當滋潤。
Ⅲ 與酒有關德詩句
1.王翰·涼 州 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摧。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王維·少年行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3.蘇 軾·新釀桂酒
搗香篩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帶雨渾。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
酒材已遣門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爛煮葵羹斟桂醑,風流可惜在蠻村。
4.范成大、南宋淳熙年間·東樓鎖江兩重客(公元1126---1193年)
東樓鎖江兩重客,筆墨當代俱詩客。我來但醉春碧酒,星橋脈脈向三更。
5.秋瑾·對酒
不惜千金買寶刀, 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6.宗臣過採石懷李白
閶闔天門夜不關,酒星何事謫人間?為君五斗金莖露,醉殺江南千萬山。
7.醉酒歌
酒不醉人人自醉,千杯飲盡劉伶愧。對月邀飲嫦娥伴,一江愁緒酒中會。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千百杯。醉卧桌頭君莫笑,幾人能解酒深味?
8.李賀·誥歌
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
青毛驄馬參差錢,嬌春楊柳含細煙。箏人勸我金屈疤,神血末凝身問誰。
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買絲綉作平原君,有酒唯澆趙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衛娘發薄不勝梳。看見秋眉換新綠,二十男兒那刺除。
9.李 賀·屏風曲
蝶棲石竹銀交關,水凝綠鴨琉璃錢。水迥六曲抱膏半,將鬟鏡上擲金蟬。
沉香火暖茱萸煙,酒觥綰帶新承歡。日風吹露屏外寒,城上鳥啼楚女眠。
10.李賀·致酒行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天人識。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11.李 賀·開愁歌
秋風吹地百草干,華容碧影生晚寒。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衣如飛鶉馬如狗,臨岐擊劍生銅吼。旗亭下馬解秋友,請貰宜陽一壺酒。
壺中喚天雲不開,白晝萬里間凄迷。主人勸我養心骨,莫受傷物相填灰。
12.李 賀·秦 宮 詩
越羅衫褲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
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飛窗復道傳籌飲,午夜銅盤膩燭黃。
禿襟小袖調鸚鵡,紫綉麻暇踏哮虎。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清酥夜半煮。
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開門爛用水衡錢,捲起黃河向身瀉。
皇天厄運猶曾裂,秦宮一生花底活。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
13.李賀·神弦
女巫澆酒雲滿空,玉爐碳火香冬冬。海神山鬼來座中,紙錢窸窣鳴旋風。
相思木帖金舞鸞,攢蛾一啑重一彈。呼星召鬼歆杯盤,山魅食時人森寒。
終南日色低平灣,神兮長在有無間。神嗔神喜師更顏,送神萬騎還青山。
14.李 賀·時張初效潞幕
長鬣張郎三十八,天遣裁詩花作骨。往還誰是龍頭人? 公主遣秉魚須笏。
水行青苗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蠶。金門石閣知卿有,豸角雞香早晚含。
隴西長吉摧頹客,酒闌感覺中區窄。葛衣斷碎趙城秋,吟詩一夜東方白。
15.李賀·將進酒
琉璃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綉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16.鮑照·擬行路難
人生苦多歡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且願得志數相就,床頭恆有沽酒錢。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
17.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饗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離呼取盡餘杯。
18.杜甫·薛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
氣酣日落西風來,願吹野水添金杯。如澠之酒常快意,亦知窮愁安在哉?
忽億雨時秋並塌,古人白骨生蒼苔,如何不飲令心哀?
Ⅳ 黨參的種植及目前價格
[產地分布]
黨參:主產山西、陝西、甘肅、四川以及東北地區。
素花黨參:主產四川西部及甘肅部分地區。
川黨參:主要四川、重慶、湖北、湖南、貴州等省。
[葯材特徵]
黨參:根呈長圓柱形,稍彎曲,長10~35cm,直徑0.4~2cm。表面黃棕至灰棕色,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每莖痕的頂端呈凹下的圓點狀;根頭下有緻密的環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栽培品環狀橫紋少或無;全體有縱皺紋及散在的橫長皮孔,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質稍硬或略帶韌性,斷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皮部淡黃白至棕色,木部淡黃色。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素花黨參:表面黃白至灰黃色,根頭下緻密的環狀橫紋常達全長的一半以上。斷面裂隙較多,皮部灰白至淡棕色,木部淡黃色。
川黨參:表麵灰黃至黃棕色,有明顯不規則縱溝。質較軟而結實,斷面裂隙較少,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
黨參種植技術一
1、黨參概述
黨參為桔梗科黨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柱或形長圓錐形,長30-60厘米,根頭頂端膨大,具有多數瘤狀莖痕,俗稱「獅子頭」或「獅子盤頭」。鮮品白色,內有菊花心,干後呈米黃色,有環狀橫紋;莖纏繞或蔓生,多分枝;單葉全緣,卵形,互生或近於對生,葉柄較長,幼葉有毛;花單生,花冠鍾形,黃綠色,具紫色斑紋,花期8-9月,果期9-10月;蒴果圓錐形,三室,花萼宿存;種子多數,細小,褐色,卵狀橢圓形,千粒重0.28-0.31克。
2、黨參醫療作用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止渴生津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肺虛弱、脾胃虛弱、肺氣不足、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體乏無力等病症。為常用滋補強壯葯。
3、黨參的生物學特性
黨參適應性較強,喜溫和涼爽氣候。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分、溫度、陽光的要求有所不同,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18-20℃,幼苗喜陰,成株喜光,能耐受33℃的高溫,也可在-30℃條件下安全越冬。在排水不利和高溫高濕時易發生根腐病。
黨參是深根系植物,土壤PH 6.5-7.0為宜,忌連作,一般應隔3-4年再種植,前茬以豆科、禾本科作物為好。
黨參以3年生植株所結的種子發芽率高,一般在90%以上,室溫下貯存一年則降低發芽率,貯存期間受煙熏或接觸食鹽,種子將喪失發芽率。
4、黨參栽培管理
黨參是深根系植物,應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不宜在容易乾旱的崗地和低窪易澇地種植。
育苗地應選靠近水源,土壤較濕潤的地塊;移栽地應選擇地勢較高些,排水良好的地塊,以防根腐病蔓延。
利用荒地栽培黨參,應在頭一年秋季清除樹木和雜草,曬干堆起,燒成熏肥施於田中,然後耕翻30厘米,隨即耙細整平,根據育苗或移栽的要求做畦或打壟。一般育苗地做畦,寬1.2-1.3米,長短根據地形地勢而定,以便於排水為宜,低窪地做高畦,乾旱地做平畦,一般畦高15厘米、畦與畦間距30厘米左右;移栽地宜壟作,一般壟寬50-60厘。
利用熟地栽培黨參,也以秋翻地,秋整地,秋做畦或秋打壟為好,以免春旱,不利於出苗,利用熟地栽培應結合翻地每畝施有機肥2000-3000公斤。
種子直播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以秋播出苗較好,春播最好頭年秋季整地做成畦或壟,以利保墒。秋播於10月初開始至地凍前播完;春播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般採取撒播或條播。為了促進種子萌發和幼苗健壯生長,播種前最好將黨參種子用50PPm的赤黴素溶液浸泡6小時,然後把種子撈出用清水沖干凈稍加晾乾即可播種,發芽率可提高15.3%.因黨參種子細小,為使播種均勻和播時不被風颳走,播種前將種子與草木灰、細沙或細土混拌均勻。撒播:將拌好的種子均勻地撒在畦面上,然後覆一層薄土,以蓋住種子為宜,再覆蓋一層山草,每畝用種量2-2.5公斤;條播:做成播種尺板,行距20厘米,或在整好的畦面上橫開淺溝,行距20厘米,播幅10厘米,將拌好的種子均勻播於溝內,微蓋細土,稍加鎮壓,再覆蓋山草,每畝用種量1.5-2公斤;壟播:在做好的大壟上用鎬順壟開淺溝,再將種子均勻播於溝內,微蓋細土,稍加鎮壓。
黨參育苗地做畦,播種時期及播種方法同於直播。育苗1年即可進行秋栽或春栽,一般育苗1畝可移栽5-8畝。
春季移栽應在芽萌動前,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秋季移栽在10月中、下旬、土壤結凍前,生產上以秋季移栽為好。最好選擇陰天或早晚進行移栽。土壤乾旱應在挖苗前1-2天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潮濕,以免傷苗。就近移栽應隨起隨栽;如需進行遠途運輸,將黨參苗用木箱或紙箱包裝,裝箱時芽胞朝里,根部面向箱壁,以免途中顛簸損傷芽胞,運回後不能當天栽完要進行假植。壟栽:在壟上順壟開15-20厘米深的溝,按株距8-10厘米斜栽,覆土5-7厘米,栽後及時鎮壓保墒;畦栽:在畦面上按行距20厘米開溝,溝深按種栽大小而定,一般以不窩卷須根為宜,按株距8-10厘米立栽或斜栽,覆土3-5厘米,栽後稍加鎮壓。如春栽過晚,黨參小苗已出土,移栽時需將莖葉露在土外,栽後及時覆蓋山草或稻草、麥桔,然後澆水,待3-5天緩苗後再將覆蓋物撤除,淺松表土。
另外,可與玉米、小麥 進行糧葯間作;與黃連、貝母、細辛等進行葯葯間作。具體做法是:在育苗地畦旁種植玉米,或小麥,在玉米苗高約30厘米或小麥苗高6厘米左右,將拌勻的黨參種子均勻撒播於土內,借玉米葉和小麥葉遮蔭;秋季或春季在黃連、貝母、細辛畦旁移栽黨參1-2年生苗,待黨參苗高約30厘米時用竹條搭架,引莖蔓纏繞而上為黃連、貝母、細辛遮蔭。還可利用房前屋後採用堆栽種植黨參,其產量可佳。
5、黨參田間管理
(1)覆蓋:直播田和育苗田春播後,為了保墒,利於出苗,畦面應蓋草,蓋草不宜太厚,以達到保濕為度,待出苗時將草撒除。南方氣候炎熱小苗期應搭設蔭棚,以避免強光。
(2)澆水:春播後要保持畦面濕潤,利於種子萌發、出苗,幼苗生長期遇到乾旱要及時澆水,澆水時間最好在早8時前,下午3時後進行。
(3)間苗除草:黨參育苗期應見草就除,防止草荒;當幼苗長至5-7厘米高時,按株距3厘米進行間苗,結合間苗對缺苗嚴重的地方要進行補苗;直播田應分兩次間苗,第一次間苗時間與密度與育苗田相同,第二次間苗於第二年春季出苗後進行,按株距5-7厘米定苗,將過密參苗間除,缺苗地方補栽。
(4)除草鬆土培壟:對移栽田或直播2年生以上的田塊要及時除草鬆土,一般生長期內可除草3-4次,壟作的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進行培壟,秋末地上植株枯萎後,先淺鋤一次,然後再進行培。壟
(5)追肥:黨參為喜肥植物,7月中旬,每畝用硫酸銨10公斤與過磷酸鈣15公斤混合追施。追施方法:於行間根部10厘米處開6厘米深溝,施入肥料後培土。
(6)搭架:苗高30厘米時用樹枝或細竹桿插行間搭架,引莖蔓纏繞而上,以利於通風、透光,促進黨參生長。
(7)防寒:嚴寒地區種植黨參要在秋末地上部枯萎後蓋上防寒土,以防凍害,第二年春季黨參越冬芽萌動前撤除。
(8)清理田園:於黨參地上部枯萎後,要及時清出殘株莖葉,拔除架設物,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液進行田園消毒處理,以減輕病害蔓延發生。
6、種子採收
一般選擇3年生植株作留種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大部分果實的果皮變成黃色,種子變成褐色時即可採收,因黨參種子成熟期不一致,要隨熟隨采,以防果殼開裂種子脫落。
7、黨參病蟲害防治
黨參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銹病、紫紋羽病。
根腐病:病原為真菌中半知菌,分慢性發病和急性發病兩種類型。慢性型,5月中、下旬開始發病。發病初期下部須根或側根出現暗紫色病斑,然後變黑腐爛。病害擴展到主根後,自下而上逐漸腐爛。剩下沒爛部分多為"半截參",接近腐爛部位呈黑褐色,地上部莖葉逐漸變黃,以致枯死。急性型,多在6月中、下旬開始發病,參根一經感染,整個參根幾乎同時發病,呈水漬狀,質地變軟,維管束變為淺褐色,幾天後全參軟腐。腐爛後的部位,可見少量灰白色的霉狀物。
防治措施:實行輪作,忌重茬;播種前認真選種,剔除病種,進行種子消毒,用健壯無病蟲害的黨參植株作移栽種苗;多雨季節作好排水防澇工作;發病期用50%二硝散200倍液噴灑,或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澆灌。
銹病:危害葉、莖及花托部位。葉部病斑淡褐色,周圍有黃色暈圈。葉背病斑處隆起,夏孢子堆橙黃色;後期破裂散出大量夏孢子。莖和花托處的病斑較大。東北、華北地區秋季發病較重。
防治措施:及時清理田園;發病初期噴粉銹寧300倍液;50%二硝散200倍液或敵銹鈉2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連嘖2-3次。
紫紋羽病:須根先發病,然後感染到主根,病根根表出現紫紅色絨線狀菌索,最後布滿整個參根,使參根由外向內逐漸腐爛或糜渣,最後參根變成黑褐色的空殼。7月上旬開始發病,8月為發病盛期,病害在田間危害的時間較長;夏季高溫多雨季節,危害較重。
防治措施:培育無病參苗;用4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處理土壤,每平方米澆灌5公斤;移栽前,可用40%多菌靈膠懸劑300倍液浸泡參根30分鍾,稍晾乾後栽植。
危害黨參的蟲害有蠐螬、地老虎、螻蛄和紅蜘蛛。地下害蟲有蠐螬、地老虎、螻蛄;地上害蟲有紅蜘蛛。
地下害蟲防治方法:用毒土和毒餌誘殺。毒土配製:每畝用35%硫丹0.5-1.5公斤,土15公斤,混合後撒在苗根里;毒餌配製:每畝用炒香的餅粉1公斤,加敵百蟲35克,用水拌勻,撒在畦面畦旁,壟溝或壟台上即可。
地上害蟲防治方法:黨參的地上害蟲是紅蜘蛛,一般在7月份發生,可用40%樂果乳劑1000-1500倍液噴殺。
8、黨參採收與加工
直播田三年生採收,移栽田栽後生長二年採收,作貨黨參於地上部枯萎至結凍前為採收期,但以白露節前後半個月內採收品質最佳。
採收時先拔除支架,割去莖蔓,再挖取參根,挖根時注意不要傷根,以防漿汁流失。
採挖的參根去掉殘莖,洗凈泥土,按大小、長短、粗細老、大、中條、分級進行晾曬,曬至半干後,在沸水中略燙,再曬干或烘乾(烘乾只能用微火,溫度以60℃左右為宜,不能用烈火。否則,易起鼓泡,使皮肉分離),曬至發軟時,順理根條3-5次,然後捆成小把,放木板上反復壓搓,再繼續曬干。搓過的黨參根皮細,肉堅而飽滿綿軟,利於貯藏。理參時次數不宜過多,用力不要過大,否則會變成"油條",降低質量。每次理參或搓參後,必須攤晾,不能堆放,以免發酵,影響品質。
加工後的黨參以根條粗壯,質地堅實,油潤,氣味濃,嘴嚼時渣少者為佳。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黨參種植技術二
黨參為常用中葯,其根供葯用。具有補氣養血、和脾胃、生津清肺的功能。用於氣短無力、津傷口渴、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清稀、肺虛咳喘、熱症後的虛弱等症的治療。野生黨參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四川等省區。商品葯材主要是栽培的黨參,因不同產地而有不同的名稱。山西、河南等省的稱潞黨;甘肅、陝西等省的稱西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稱東黨;貴州、雲南省的稱白黨;四川省的稱川黨。
(一)形態特徵
黨參為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根肥大肉質,長圓錐形或圓柱形,直徑 1-3 厘米,一般不分枝,近梢漸細,頂端有一膨大的根頭,有多數瘤狀莖痕,俗稱「獅子頭」。鮮時白色,干後外皮呈米黃色,有皺紋。莖細長而多分枝,纏繞於其他植物上,基部有白色粗糙硬毛,上部光滑或近光滑。葉互生或對生,有長的葉柄,葉片卵形或廣卵形,長 1.5-6 厘米,寬 1-4 厘米,全緣或淺波狀,表面綠色,有粗糙伏毛,最後漸至光滑,背麵灰藍色,緊貼許多白色茸毛。花單生於葉腋,有細花梗,花冠廣鍾形,先端 5 裂,淡黃綠色,內有淡紫色斑點。果實為蒴果,圓錐形,種子多數,細小,褐色的光澤,千粒重僅 0.3 克。花期 7-9 月份,果期 8-10 月份。
(二)生長習性
黨參為纏繞性草本植物,但長,因此應搭架。不同產地的黨參開花習性有所不同。東黨參第一年植株開花較少,第二年普遍開花結實,第三年植株的種子要比第二年提前 10-15 天成熟;育苗植株,兩年收獲並可大量開花結實。
黨參喜冷涼氣候,夏季炎熱、悶熱天氣對生長發育不利,種子在土壤溫度 10-15 ℃時發芽最快, 5-7 天即可發芽。黨參能在- 30 ℃的低溫下安全過冬。
黨參在植物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水分要求不一樣。由於黨參種子細小,根系淺,耐寒力差,因此播種期和苗期需水較多,保持土壤濕潤有利於出苗。定植後不能過於潮濕,否則容易爛根。
黨參小幼苗喜陰,成長的幼苗喜陽,因此育苗田應選擇背陰坡或在苗期用覆蓋物遮蔭,避免陽光曝曬;定植的地塊則可選光照充足的陽坡。
黨參是深根系植物,應選擇土質疏鬆、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富含腐植質的黑壤土或砂壤土種植。地勢地窪、土壤質地粘重以及鹽鹼土不宜種植。土壤酸鹼度以微酸性( pH 值 6.5-7 )為好。忌連作,一般應隔 3-4 年再種植,前作以玉米、穀子等為好;蔬菜茬不好,易發生病害。
(三)栽培技術
1. 選地與整地
育苗田應選擇土壤較潮濕或有灌溉條件的砂壤土或腐植質多的土地和背陽的陰坡為好;生產田可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緩坡、生荒地以及平地,但土層宜厚、肥沃易耕作。
生荒地要於秋季將雜草灌木清除燒毀作肥料,然後深翻 30 厘米,整平耙細,做成寬 1.3 米的高畦, 畦溝寬 30 厘米,深 15 厘米。熟地可進行秋翻或春播前整地,可做成畦田,亦可做成寬 50-60 厘米的大壟。結合整地可施入基肥,每畝可施腐熟廄肥或堆肥 2000-3000 公斤。
2. 育苗及播種
黨參以育苗移栽為好,亦可直播。
⑴種子處理播種前,將種子放入 40-50 ℃溫水中浸泡,邊攪拌邊撒種子,至水溫降至手不覺燙為止。然後將種子取出裝入布袋中,用清水淋洗數次,與濕的細砂混合,放在瓦缸或花盆中,經 7-10 天, 種子多數裂口露白時篩出供播種用。新鮮種子發芽率可達 80 %以上,隔年陳種發芽率極低,不宜作育苗用。⑵育苗春播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秋播在 9 月上旬至 10 月中旬土壤結凍前進行。春播宜早,不宜遲,早播苗早齊,根系扎得早,抗早能力強;秋播不宜太早,否則種子萌發出土,易被凍死而影響第二年生長。
畦田育苗行距為 18-20 厘米,橫向開溝, 溝深 3 厘米,播幅寬 10 厘米, 種子播前可混入細砂或細土,然後撒播至溝內,覆蓋厚 0.5-1 厘米的細土,然後蓋草保濕保溫。當土溫在 15 ℃時, 5-7 天即可發芽。每畝用種子 1.5-2 公斤。亦可撒播,方法是在畦面上把干土摟去,然後將種子均勻撒播在畦面上,用細樹枝耮兩遍,再覆土 1 厘米,適當鎮壓即可。畝播量 2-2.5 公斤。撒播保苗率高,幼苗分布均勻,易移苗。 ⑶直播可在畦田直播,方法同育苗田,但畝播量要少於育苗田,一般每畝地 1.0-1.5 公斤即可。時間同育苗法。
3. 移栽
移栽在當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均可進行,以春季、土壤解凍後為好,一般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
⑴畦田移栽參苗起收後,要經過篩選,去掉無芽孢和斷根植株,捆成小捆,隨栽隨取。當於栽不完假值時,以濕土為好,不宜灑水。移栽時於畦面橫向開溝,行距 20 厘米,溝深視移栽苗的大小而定,將幼苗按 4-5 厘米株距斜放於溝內一側,蘆頭要深淺一致,根系要自然舒展。用刨第二個溝的土將前一個溝覆蓋,厚度約 3 厘米,然後鎮壓灌水。每畝需參苗 25 -30 公斤。
⑵大壟移栽在已做好的壟上開溝,深 3-5 厘米,將參苗順壟斜放(參頭一端稍高)於溝內,株距 10 厘米,覆土 3-5 厘米,覆土不宜過淺。栽後可灌水或鎮壓保墒。
4. 田間管理
⑴去遮蔭物
黨參出苗有兩對真葉時,選擇陰天下午,一次將遮蔭覆蓋物全部去掉。也可在黨參幼苗高 1.5 厘米時,先揭去一半覆蓋物,苗高 3 厘米時再全部去掉覆蓋物。
⑵間苗除草
育苗和直播田苗高 5-7 厘米時,要進行間的苗除草,苗田苗距為 2-3 厘米,同時拔除雜草,並可進行補苗。苗高 6-8 厘米時鏟第一次草。黨參幼苗最怕草荒,因此要經常檢查,見草就拔。
⑶追肥
育苗田不宜追肥,以免參苗徒長。商品田追肥可分二次進行,亦可追一次肥。每畝第一次追人糞尿水 1000-1500 公斤,第二次,每畝追施硫酸銨 20 公斤、過磷酸鈣 30 公斤。
⑷排灌水
苗期要注意及時灌水,定植及栽培成活後,要少澆水,避免過濕。雨季要注意排水,以防積水爛根。
⑸搭支架
有條件的地區最好搭架。當苗高 30 厘米時,可用竹桿或樹枝等搭架,架式和黃瓜架、豆角架相同。有的地方留種田搭架,商品田不搭架。
⑹防寒
在高寒地區,由於氣候寒冷,冬季要注意防寒,特別是在早春緩陽凍較為嚴重,因此秋季要在植株枯萎後,摟除殘莖,蓋防寒土或防寒物,預防凍寒。第二年春季苗返青時撤去。
(四)病蟲害防治
1. 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發生在二年生以上植株, 5-6 月開始發生, 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最為嚴重。發病初期,須根和側根變成黑褐色,呈水浸狀,很快蔓延至整個根部。引起全根腐爛、地上部分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①實行輪作。②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用 5 %石灰乳消毒病穴。③整地時,每畝用 70 %五氯硝基苯粉劑 1 公斤進行土壤消毒。④發病初期, 噴 50 %托布津 2000 倍液或淋根,每 7-10 天一次,連續 2-3 次。
2. 銹病
銹病於 7-8 月份發生,危害葉片,病葉背面出現橙黃色的小皰斑,破裂後散發出黃色或銹色粉末,此即病菌的夏孢子。發病後葉片乾枯,植株大量落葉致死亡。
防治方法①及時燒毀病株。②搭設支架,增加通風降低田間濕度。③發病初期用 25 %粉銹寧 1000-1500 倍液或 97 %敵銹鈉 400 倍液噴霧。
3. 蟲害
黨參的主要害蟲有蠐螬、地老虎、螻蛄、紅蜘蛛、蚜蟲。
防治方法可用毒土(每畝用 35 %硫丹 0.5 -1.5 公斤,混土 15 公斤,撒在苗眼內)和毒餌(每畝用炒香餅粉 1 公斤加 90 %晶體敵百蟲 100 克,與水拌勻,撒在苗間)防治。紅蜘蛛多在 7 月份發生,可用 40 %樂果乳油 1000 倍液防治。
(五)良種繁育
黨參主要分東黨和潞黨,是在不同地區栽種,引種時最好選用本地的種子,以利於黨參的生長和保證商品葯材的質量,因此應該建立種子田。
建立種子田對於提高種子純度,逐漸形成適合當地生長的優良品種有重要意義,應該加以重視,切不可隨意從他地購買種子。
種子田要選擇地勢高、土壤疏鬆、肥沃的地塊,用育苗移栽法種植。要選擇根形具有品種特徵、粗壯、無病害的幼苗進行栽植,生長 2-3 年採收種子。同時可挖取根,觀察其根形及質量,進行單株選育,單收,單保管,留作選種及培育優良品種用。
種子田的果實呈黃白色、種子呈褐色時,即可將地上部分割下陰干後脫粒,去凈雜物,經風選後,將種子置於乾燥透風處備用。
(六)收獲與加工
1. 商品黨參的收獲與加工
黨參直播田一般三年收獲,育苗移栽的,生長二年即可收獲,但也可於移栽後第二年即三年生時收獲。一般是在秋季地上部分枯黃時收獲。一定選晴天,人工挖取,要刨出全根,避免傷根和斷根及漿汁外流,形成黑疤,降低質量。
黨參收回後洗凈分級,分別加工。將挖回的黨參頭尾順齊,一行行放在曬場晾曬。曬 1-3 天,當參體發軟時,用手握著參的蘆頭部,另一隻手向下順揉搓數次,捆成 0.5 公斤左右的小把,再晾曬, 晚上收回再順搓,反復 2-3 次,再把頭尾順直,置木板上反復壓搓,再曬干即成商品。如遇雨天,可用 60 ℃文火烘乾。一般畝產干品 100-150 公斤,折干率 30 % -35 %。以根大而粗壯,肉質柔潤、香氣濃、甜味重、嚼之無渣者為上等品。 1998 年收購為每公斤 20-22 元。
2. 種子收獲與貯存
育苗移栽黨參,當年便可收獲種子,直播田黨參以第三年種子產量最高,以後逐年減少。當果實表面由綠色變成黃色時,種子即可成熟,可將地上部分割回,入場曬干後,用木杈抖打脫粒,畝產 15-25 公斤。甘肅黨參最近價格是:普通黨參60元/公斤,好的100多元/公斤,文黨(文縣)最好的文黨漲到1200元/公斤。黨參現在正地漲價到高峰期的時候,所以價格比較高。
Ⅳ 有哪些和何應欽一樣籍貫是貴州的著名人物
歷史人物
多 同 (西漢時人),西南夷夜郎人,世居夜郎,有精兵十萬人,治諸小邑。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唐蒙上書請開發西南夷,武帝任唐為郎中將,領士卒千人及輜重部隊萬餘人從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諭以威德並厚賜之,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設犍為郡,修築西南夷道,夜郎侯與漢使者言:「漢孰與我大?」夜郎侯始倚南越,元鼎六年(前111)漢滅南越,夜郎侯遂入朝,漢封以夜郎王,賜印綬。
楊 粲 (生卒年不詳,生活於南宋中期),字文卿,小字伯強,播州楊端第十二代孫,楊軾子。幼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楊軫掌播州,將治所由白錦堡遷穆家川(今遵義老城),委託楊軾主持政務,軾招來蜀中文士教授族中子弟,播州始興習文之風。故自幼而熟習儒家經典,尤精《大學》。嘉泰初年(1201~1204)襲任播州安撫使職。開禧二年(1206)四月,四川制置使吳曦叛宋降金,次年一月,自稱「蜀王」。二月楊粲擬出師四川,援助宋將楊巨然、李好義討吳,兵未啟行,吳曦已被處死於興元,遂獻戰馬三百匹、黃金白銀上萬兩,以助邊防之用。並向宋帝進言「大舉北伐,以雪先恥」。是時,南平夷目穆永忠,乘國事動亂,大量侵佔「公家田」,遂率兵「斬永忠,歸其田」。南平閩酋偉桂弒父自立,亦興師問罪,「敗其父於滇池(今四川會理一帶),斬首數千級,闢地七百里」,使播州領地擴展到赤水河畔。播州下州首領楊煥(粲族弟)違背「摒棄干戈」盟約,抄掠界上,粲遣兵誅殺楊煥,並將其掠奪的土地和賦稅歸還珍州(今桐梓以東地)。其施政寬和簡要,不苛求於民;武備則寓兵於農,無事則耕,有事則戰;又崇尚儒佛道三教,肇修郡之儒學、琳宮、梵剎、橋道多處,「士類羽流,皆稱其樂善而種德,喜儒而好禮」。晚年作《家訓》十條刻於石,即「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賢佞,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身體力行,為子孫楷模。故主政播州30餘年,社會穩定,財富增多,文化教育發展,史稱「播州盛世」。後官至武翼大夫,累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衛大將軍、忠州防禦使,卒於紹定年間(1228~1233),賜廟號忠烈,追封威毅。葬今遵義縣永康鄉之皇墳咀,其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 勉 (1334~1385),侗族,又名吳面兒,黎平潘鄉人。幼家貧,給人放牛為生。洪武十一年(1378),聚眾起義。6月佔領靖州。在零陵、九里崗等地多次擊敗明軍。洪武十八年(1385)以反對土官、流官圈佔土地為號召,義軍擴大到20萬人。以今黎平、榕江為中心,控制黔、湘、桂交界廣大地區,建立農民政權,被公推為「鏟平王」。同年八月,明王朝調集30萬大軍鎮壓起義。十一月,及其子吳祿在上黃戰役中被俘,壯烈犧牲於南京。
韋同烈 (?~1451),貴州興隆(今黃平南)苗民,明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領導苗民起義,圍攻興隆、平越、新添(貴定)、清平(凱里西北)諸衛。景泰二年(1451)四月,義軍攻佔興隆,被推為苗王。後因明軍兩路夾擊而敗退香爐山。明軍分三路圍攻香爐山時,義軍據險激戰50餘天,終因官軍趕制土炮轟擊6天,義軍傷亡慘重,房屋被毀萬余間,遂有人動搖叛變,將韋同烈等縛送明軍。香爐山陷落,義軍戰死3480餘人,被俘2200人。
韋翁同 (?一1451),苗族,都勻衛合江州化從人。宣德九年(1434),領導苗民抗糧,並殺死催糧之副長官張勉,後舉義。攔襲官軍,鼓動附近53寨苗民一起抗稅,獲得廣西韋萬良等聲援。正統十三年(1448)10月,明王朝調貴州兵征戰雲南麓川時,他趁機聯合鎮遠苗民進攻新添、清平、平越等衛。次年攻焚靖州、五開、銅鼓諸衛屯堡,並逼近貴陽。朝廷遂令征麓川大軍回師圍剿。義軍敗退香爐山。景泰二年(1451)官軍攻破香爐山,被俘後押送北京殺害。
楊應龍 (1551~1600),播州楊端第28代孫,楊烈子。明萬曆元年(1573)二月承襲播州宣慰使,因征調有功,加封驃騎將軍。萬曆十四年(1586)因獻貢賜飛魚服,授都指揮使。因其用誅罰立威,多有怨聲。萬曆十八年(1590)貴州巡撫葉夢熊、巡按御史陳放上奏力主查辦,因四川巡撫李化龍為調播州兵防守松潘(明松潘衛,今四川阿壩州松潘縣),「暫免勘問」。嗣因其妾田雌風讒其妻姦淫,殺妻張氏及其母,妻叔張時照等上告其謀反,詔命川黔兩省會審。萬曆二十年(1592)赴重慶受勘,主審議斬,乞以20萬兩銀贖罪,未允。適因倭寇侵朝,遂請領播州兵抗倭援朝,詔准,師已啟行,復又作罷。次年,新任四川巡撫王繼光欲提他究辦,不赴,王派參將郭成、總兵劉承嗣領兵來逮捕他,至婁山關,被其部據關苗兵擊敗。萬曆二十二年(1594),兵部侍郎邢蚧總督川貴軍務,又令其出播聽審,許保其性命,經水西宣慰使安疆臣勸說,始願至松坎聽審,並願交出肇事者、獻罰金。萬曆二十三年(1595)五月,重慶知府王士琦主審,判其交出沖殺官軍主犯黃元等12人,驗明並處斬於重慶;處贖金四萬兩銀,將次子楊可棟作人質,羈押重慶府,追繳贖金;仍革其職,由長子、楊朝棟代理播州宣慰使。後可棟死於重慶獄中,府衙令納金領屍,他抗言:「吾子活,銀即至矣!」並一面遣千僧去重慶為子招魂;一面置關據險以拒官兵。萬曆二十四年(1596)七月,出兵焚草塘、余慶,掠興隆(今黃平)、都勻,圍黃平(今舊州),襲偏橋(今施秉),屠殺仇家宋世臣、羅承恩等。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派都司楊國柱、指揮李廷棟領兵三千討伐,被其誘殲,江東之被罷官。六月出兵陷四川綦江,殲守城官兵三千,殺明將房嘉寵、游擊張良賢等。十月,明神宗賜兵部右侍郎李化龍尚方寶劍,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兵馬,集兵十四萬,於萬曆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分八路圍攻播州,六月六日,攻破其大本營海龍囤,楊應龍在囤中自焚身死,年49歲。楊氏領播州凡29代,長達725年的歷史遂告結束。
李世傑 (1716~1794),字漢三,一字雲岩,黔西縣人。出身官宦家庭。20餘歲捐貲人仕,官江蘇常熟黃泗浦巡檢,為總督尹繼善、巡撫庄有恭賞識,升為金匱主簿,尋報捐泰州知州。越五年遷鎮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遷安徽蕪湖道。三十六年(1771)擢四川按察使。後歷官湖北布政使、廣西巡撫、湖南巡撫、河南巡撫、四川總督。乾隆五十年(1785)赴京受獎賜,次年調任兩江總督。嗣後又調四川,後離川赴京,授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五十五年(1790)因病告老回黔西。乾隆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1779~1782)回黔西服母喪時,曾創文峰書院,捐田50餘畝作學田。又修開元寺,立東山石屏,培葺王公(陽明)祠,重修魁閣和文峰塔。為官50餘年,勤政愛民,備受乾隆器重,先後賜《御制詩》、《時晴齋法帖》及福字如意、壽杖、朝珠、珍珠手串等。乾隆五十九年(1790)病逝於黔西,乾隆皇帝親撰《御祭碑》文,賜謚「恭勤」。墓葬於今黔西縣城15公里的平壩鄉扯泥壩村。著作有《世傑秦議》、《家山記事詩》、《南征草》等。
石柳鄧 (1737~1796),苗族,松桃廳大塘人。出身貧苦,傭工為生。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二月,與湘西苗民石三保、吳八月等密謀反清。次年(1795)正月十三日,在大塘大寨營起義,石三保等響應後,二月初率義軍圍攻松桃廳城,苦戰3晝夜,一度攻人城內。銅仁、鎮遠等地苗民紛紛響應,義軍控制黔、川、湘交界廣大地區。清廷令福康安等調集黔、滇、川、湘四省10倍於義軍的兵力,分進合圍。義軍殊死反擊,終寡不敵眾,先後放棄盤塘坳、柳皮寨、臭腦,主力向湘西邊境轉移。嘉慶元年(1796)冬,與湘西義軍退守平隴。平隴失陷後,率部突圍至貴魚坡,在阻擊追兵的戰斗中受重傷而陣亡。
韋朝元 (1768~1797),布依族,又名德明。南籠府(今安龍縣)人。嘉慶二年(1797)與王囊仙等人利用宗教發動、組織群眾,在南籠發動起義,以王囊仙為「皇仙娘娘」,自為天王玉帝仙官,其他人為丞相,總兵元帥、軍師等,以洞灑寨為京師,當丈寨為仙城。聲勢擴至黔西南、黔西北廣大苗族、布依族地區,並影響到雲南、廣西兩省邊地。後清廷調大軍圍剿義軍。8月,義軍大本營洞灑寨等失守,不幸被俘,同年十月,在北京就義。
王囊仙 (1778~1797),女,布依族,又名阿崇、阿秀、阿從。南籠(今安龍縣)洞灑寨人。出身貧苦,幼喪父母,因行巫治病,人稱「囊仙」(布依語仙姑)。嘉慶二年(1797),與當丈寨韋朝元(又名阿信,外號七綹須)等,以宗教組織群眾,於南籠發動布依族群眾起義。義軍設總兵、將軍等首領。先取南籠普坪,進圍府城,後轉攻冊亨、普安、新城(今興仁)、永豐(今貞豐)等縣城,圍歸化廳,定番、長寨告急,省城戒嚴。清廷遂飛檄雲貴總督勒保率官軍「進剿」,先後奪回關嶺、歸化壩陽,解新城、南籠之圍。八月,官軍解捧蚱之圍後,分八路進攻義軍根據地。義軍雖力戰,但因敵偷襲而不支,縱火自焚營寨,王囊仙、韋朝元等2000餘人被俘,後押送京城殺害。起義遭受失敗。
楊 芳 (1770~1846),苗族,字誠村,松桃廳城關人。幼家貧,好讀書、習武。16歲應試不售,遂入伍充書識。乾隆六十年(1795),因偵察湘黔苗民起義提升為台拱營守備。嘉慶二至四年(1797~1799),隨軍清剿鄂、川、陝白蓮教義軍,有功,升下江營游擊。五年(1800),截擊義軍楊開甲等部,升廣西新泰協副將。六年至七年(1801~1802),在甘肅追剿「黃號」等義軍,升陝西寧陝鎮總兵。、十一年(1806)初,調任固原提督。因寧陝鎮兵變坐馭兵不嚴之罪,謫戍伊犁。不久賜還。十五年(1810),任廣東右翼鎮總兵。十八年(1813)鎮壓林清、李文成起義,攻司寨,破滑縣;殺義軍2萬餘人,加提督銜賞雲騎尉,授西安鎮總兵。後調漢中:鎮總兵;升甘肅提督,調直隸、湖南、固原提督。道光六年(1826),奉令隨長齡、楊遇春進疆討伐張格爾,領兵首戰告捷,攻下柯爾坪,又收復沙布都爾、阿瓦巴特、喀什噶爾、和闐。九月,楊遇春奉召入關,代理參贊。十二月,用計生擒張格爾,殲敵殆盡,詔封三等果勇侯,加太子太保銜。九年(1829)應召進京,道光帝召見二十餘次。道光十三年(1833)調任四川提督,因平定彝族起義而晉封一等果勇侯,亦因彝民起事而被撤職。十六年(1836)為平定湖南鎮筸兵變,起用為總兵。十八年(1838)提升為廣西提督、湖南提督。二十一年(1841)清對英宣戰,任參贊大臣,在廣州積極籌劃抗英戰事,親自在鳳凰崗督戰。因接受英方停戰通商的要求,受到斥責和處分。奕山到任後,建議「以守為攻」、「持重勿浪戰」。《廣州和約》簽訂後仍留守廣州,後因傷病回湖南提督任。二十三年(1843),告老退職還鄉。二十六年(1846)病逝於松桃土屯家中。著有《平平錄》等書十餘種,撰有《果勇侯自編年譜》。喜書畫,其字筆力勁健;其畫有墨竹圖傳世。
張日晸 (1791~1850),又名日暄,字東升,號曉瞻,清鎮縣人。幼喪父,家貧卻能苦讀。嘉慶十年(1805)考取秀才,又以榜首肄業於貴山書院。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御試第一,人翰林院,散館一等,授編修,參與《大清一統志》纂修。道光元年(1821)至三十年(1851),先後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湖南、河南鄉試正考官;敘州知府,成都知府,建昌兵備道,浙江鹽運使,湖北、四川按察使,四川、河南布政使,雲南巡撫。為官清廉,體恤民情。任敘州知府時捐銀千兩辦勵節堂。任河南布政使時,捐錢3萬貫以救災民;捐銀7000兩修建城閣、書院等。詩文書畫均佳,著《庶常集》2卷,《編修集》1卷。好書畫,繪有《篝燈課子圖》等多幅;手書有《訓子鎖言》一帙。
馬河圖 (1802~1864),回族,又名小雙,盤縣大坡鋪人。1858年11月,與張凌翔率回民起義於普安廳大坡,組建白旗軍,進占亦資孔城,提出打富濟貧口號,義軍擴大至2萬多人。1862年先後攻佔盤縣、普安、晴隆、興仁、貞豐等縣城,控制黔西南大片地方,採取「保行商、禁殘殺」,減民負擔等措施,建立政權,被推為元帥。1864年官軍實行「剿撫兼施」,義軍都督馬忠叛變,其率部拒守興義城月余,同年11月28日率眾突圍時犧牲。
包大度 (?~1873),苗族,姓龍,名包椏,施秉縣雙井區新城鎮平寨村人。出身佃農家庭,幼好打抱不平。咸豐四年(1854)秋,抗拒繳納田賦,殺死官差。咸豐五年(1855)三月參加張秀眉起義。先後率隊占據涼傘屯、新城、施秉縣城。提出「不殺一個好漢人」的口號。在佔領地區實行「分田而食」。咸豐六年(1856)八月,與張秀眉攻下台拱。又襲取黃平州城、攻佔鎮遠府衛兩城。曾北出施秉,聯合號軍圍石阡,攻余慶,東進銅仁,抵抗川、楚官軍的聯合進攻。同治七年(1868),清廷調集川、湘、楚幾省軍隊鎮壓苗族義軍。次年初,誘敵深入,調集各路義軍在黃飄大坳設伏,經三天兩夜激戰,全殲榮維善、李元度、黃潤昌、鄧子垣等部湘軍,並乘勝反擊,恢復失地。同治十一年(1872),在凱里西南牛角坡激戰中被圍,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
黨史人物
鄧止戈(1096年12月~1991年11月),又名鄧國忠,別名余澤平,出身於四川省筠連縣手工業家庭,高小畢業。1927年8月加入共產黨參加革命,曾任中共貴州省第一屆省工委委員、貴州抗日救國軍參謀長、紅六軍團參謀、紅軍十八師新兵團參謀長、陝北公學大隊長兼軍事科主任、貴州省工委第二屆書記、華南局群眾工作委員會委員、研究室研究員、華東土改工作團委委員、華南革命大學三部副主任、西南服務團四支隊政策、西南革大教育長、西南局黨校副校長、中央第七中級黨校副校長、中科院四川分院副院長、四川省社科院顧問、省政協常委,副省級幹部離休。
Ⅵ 野山參與移山參什麼區別
區別:1、野山參蘆頭較長,端正直亞、多為三節蘆。即:園蘆、堆花蘆、馬牙蘆三部分;也有二節蘆,即:上部為馬牙蘆,下部為竹節蘆或線蘆、圓蘆,蘆碗排列有序而緊密。一苗好的野山參,應當生有典型的「三節蘆」,如果是「雁脖形」三節蘆這更佳。移山參蘆頭略顯長,蘆碗稀疏,蘆碗分布不連續或形態不連貫;蘆的生長方向出現驟然轉向,稱為「回脖蘆」或「轉蘆」;後期的蘆碗驟然放大,蘆突然變粗或不呈對花蘆,上粗下細,無三節蘆。
2、野山參多為棗核艼,即蘆頭上生長的不定根,兩端細、中間粗、形如棗核,稱之為「棗核艼」。通常1一2枚,少有多於3枚以上者,多數艼為互生且下垂,少數旁伸,但無上翹者。野山參生有棗核艼,標志著其品質已成野山參。移山參多為白哲艼,且艼多、艼大、艼嫩,色白哲、質幼嫩,艼上翹旁伸:形直而無曲,沒有彈性,有時艼體超過主體。
3、野山參主根多數為橫靈體或疙瘩體,有的為菱角體,少見順體,笨體極少見。蘆與主根連接處凹陷較明顯,俗稱「端肩膀」;體腿明顯可分,多為兩條腿,腿多具兩個,少數為兩條以上或一條腿,分檔處自然,且分叉角度大,無擰在一起者。上品野山參看起來野性靈秀、體態玲瓏、仙氣十足。野山參主很皮色以黃褐色或荻黃色為佳。移山參主根靈體、順體、笨體皆有,中下部肥大,俗稱「大屁股」,白嫩肥胖,上黑下白,呈陰陽色,腿較順長,多2條以上,分檔不靈活,不呈八字形,有的檸並一起。
4、野山參須細而長,質地堅韌,柔韌不脆,有彈性,清疏不亂,粗細較均勻,俗稱「皮條須」。須上長有明顯而飽滿的「珍珠疙瘩」,稱之謂「珍珠點」。根據「須根」老嫩和「珍珠點」的大小可評價野山參的生長年限。移山參無主須,參須細軟嫩弱,須細而長,腿須不可分,下端分杈較多,須根上「珍珠疙瘩」稀疏而小。年久者同野山參。
5、野山參是環狀橫紋,紋理細密而深(緊皮細紋),呈螺旋狀,僅密環於主根上部,稱之為「螺旋紋」,是純正野山參重要特徵。野山參生長年限越久橫紋數目越多越緊密;生長年限較短,其橫紋淺而稀。橫紋粗糙、有斷紋、跑紋或浮淺而不連貫者則不是純正野山參。移山參無主須,參須細軟嫩弱,須細而長,腿須不可分,下端分杈較多,須根上「珍珠疙瘩」稀疏而小。年久者同野山參。
6、野山參主根老皮,黃渴色或黃白色,皮緊而細膩,質地緊密且有光澤,平滑老氣,無粗皮。皮嫩而白者,則不是純正野山參。移山參表皮粗糙,松而不緊,無光澤,略顯慮滄,質粗而不緊潔。
Ⅶ 江西能種植黨參嗎
黨參:主產山西、陝西、甘肅、四川以及東北地區。
素花黨參:主產四川西部及甘肅部分地區。
川黨參:主要四川、重慶、湖北、湖南、貴州等省。
[葯材特徵]
黨參:根呈長圓柱形,稍彎曲,長10~35cm,直徑0.4~2cm。表面黃棕至灰棕色,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每莖痕的頂端呈凹下的圓點狀;根頭下有緻密的環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栽培品環狀橫紋少或無;全體有縱皺紋及散在的橫長皮孔,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質稍硬或略帶韌性,斷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皮部淡黃白至棕色,木部淡黃色。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素花黨參:表面黃白至灰黃色,根頭下緻密的環狀橫紋常達全長的一半以上。斷面裂隙較多,皮部灰白至淡棕色,木部淡黃色。
川黨參:表麵灰黃至黃棕色,有明顯不規則縱溝。質較軟而結實,斷面裂隙較少,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
黨參種植技術一
1、黨參概述
黨參為桔梗科黨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柱或形長圓錐形,長30-60厘米,根頭頂端膨大,具有多數瘤狀莖痕,俗稱「獅子頭」或「獅子盤頭」。鮮品白色,內有菊花心,干後呈米黃色,有環狀橫紋;莖纏繞或蔓生,多分枝;單葉全緣,卵形,互生或近於對生,葉柄較長,幼葉有毛;花單生,花冠鍾形,黃綠色,具紫色斑紋,花期8-9月,果期9-10月;蒴果圓錐形,三室,花萼宿存;種子多數,細小,褐色,卵狀橢圓形,千粒重0.28-0.31克。
2、黨參醫療作用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止渴生津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肺虛弱、脾胃虛弱、肺氣不足、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體乏無力等病症。為常用滋補強壯葯。
3、黨參的生物學特性
黨參適應性較強,喜溫和涼爽氣候。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分、溫度、陽光的要求有所不同,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18-20℃,幼苗喜陰,成株喜光,能耐受33℃的高溫,也可在-30℃條件下安全越冬。在排水不利和高溫高濕時易發生根腐病。
黨參是深根系植物,土壤PH 6.5-7.0為宜,忌連作,一般應隔3-4年再種植,前茬以豆科、禾本科作物為好。
黨參以3年生植株所結的種子發芽率高,一般在90%以上,室溫下貯存一年則降低發芽率,貯存期間受煙熏或接觸食鹽,種子將喪失發芽率。
4、黨參栽培管理
黨參是深根系植物,應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不宜在容易乾旱的崗地和低窪易澇地種植。
育苗地應選靠近水源,土壤較濕潤的地塊;移栽地應選擇地勢較高些,排水良好的地塊,以防根腐病蔓延。
利用荒地栽培黨參,應在頭一年秋季清除樹木和雜草,曬干堆起,燒成熏肥施於田中,然後耕翻30厘米,隨即耙細整平,根據育苗或移栽的要求做畦或打壟。一般育苗地做畦,寬1.2-1.3米,長短根據地形地勢而定,以便於排水為宜,低窪地做高畦,乾旱地做平畦,一般畦高15厘米、畦與畦間距30厘米左右;移栽地宜壟作,一般壟寬50-60厘。
利用熟地栽培黨參,也以秋翻地,秋整地,秋做畦或秋打壟為好,以免春旱,不利於出苗,利用熟地栽培應結合翻地每畝施有機肥2000-3000公斤。
種子直播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以秋播出苗較好,春播最好頭年秋季整地做成畦或壟,以利保墒。秋播於10月初開始至地凍前播完;春播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般採取撒播或條播。為了促進種子萌發和幼苗健壯生長,播種前最好將黨參種子用50PPm的赤黴素溶液浸泡6小時,然後把種子撈出用清水沖干凈稍加晾乾即可播種,發芽率可提高15.3%.因黨參種子細小,為使播種均勻和播時不被風颳走,播種前將種子與草木灰、細沙或細土混拌均勻。撒播:將拌好的種子均勻地撒在畦面上,然後覆一層薄土,以蓋住種子為宜,再覆蓋一層山草,每畝用種量2-2.5公斤;條播:做成播種尺板,行距20厘米,或在整好的畦面上橫開淺溝,行距20厘米,播幅10厘米,將拌好的種子均勻播於溝內,微蓋細土,稍加鎮壓,再覆蓋山草,每畝用種量1.5-2公斤;壟播:在做好的大壟上用鎬順壟開淺溝,再將種子均勻播於溝內,微蓋細土,稍加鎮壓。
黨參育苗地做畦,播種時期及播種方法同於直播。育苗1年即可進行秋栽或春栽,一般育苗1畝可移栽5-8畝。
春季移栽應在芽萌動前,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秋季移栽在10月中、下旬、土壤結凍前,生產上以秋季移栽為好。最好選擇陰天或早晚進行移栽。土壤乾旱應在挖苗前1-2天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潮濕,以免傷苗。就近移栽應隨起隨栽;如需進行遠途運輸,將黨參苗用木箱或紙箱包裝,裝箱時芽胞朝里,根部面向箱壁,以免途中顛簸損傷芽胞,運回後不能當天栽完要進行假植。壟栽:在壟上順壟開15-20厘米深的溝,按株距8-10厘米斜栽,覆土5-7厘米,栽後及時鎮壓保墒;畦栽:在畦面上按行距20厘米開溝,溝深按種栽大小而定,一般以不窩卷須根為宜,按株距8-10厘米立栽或斜栽,覆土3-5厘米,栽後稍加鎮壓。如春栽過晚,黨參小苗已出土,移栽時需將莖葉露在土外,栽後及時覆蓋山草或稻草、麥桔,然後澆水,待3-5天緩苗後再將覆蓋物撤除,淺松表土。
另外,可與玉米、小麥 進行糧葯間作;與黃連、貝母、細辛等進行葯葯間作。具體做法是:在育苗地畦旁種植玉米,或小麥,在玉米苗高約30厘米或小麥苗高6厘米左右,將拌勻的黨參種子均勻撒播於土內,借玉米葉和小麥葉遮蔭;秋季或春季在黃連、貝母、細辛畦旁移栽黨參1-2年生苗,待黨參苗高約30厘米時用竹條搭架,引莖蔓纏繞而上為黃連、貝母、細辛遮蔭。還可利用房前屋後採用堆栽種植黨參,其產量可佳。
5、黨參田間管理
(1)覆蓋:直播田和育苗田春播後,為了保墒,利於出苗,畦面應蓋草,蓋草不宜太厚,以達到保濕為度,待出苗時將草撒除。南方氣候炎熱小苗期應搭設蔭棚,以避免強光。
(2)澆水:春播後要保持畦面濕潤,利於種子萌發、出苗,幼苗生長期遇到乾旱要及時澆水,澆水時間最好在早8時前,下午3時後進行。
(3)間苗除草:黨參育苗期應見草就除,防止草荒;當幼苗長至5-7厘米高時,按株距3厘米進行間苗,結合間苗對缺苗嚴重的地方要進行補苗;直播田應分兩次間苗,第一次間苗時間與密度與育苗田相同,第二次間苗於第二年春季出苗後進行,按株距5-7厘米定苗,將過密參苗間除,缺苗地方補栽。
(4)除草鬆土培壟:對移栽田或直播2年生以上的田塊要及時除草鬆土,一般生長期內可除草3-4次,壟作的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進行培壟,秋末地上植株枯萎後,先淺鋤一次,然後再進行培。壟
(5)追肥:黨參為喜肥植物,7月中旬,每畝用硫酸銨10公斤與過磷酸鈣15公斤混合追施。追施方法:於行間根部10厘米處開6厘米深溝,施入肥料後培土。
(6)搭架:苗高30厘米時用樹枝或細竹桿插行間搭架,引莖蔓纏繞而上,以利於通風、透光,促進黨參生長。
(7)防寒:嚴寒地區種植黨參要在秋末地上部枯萎後蓋上防寒土,以防凍害,第二年春季黨參越冬芽萌動前撤除。
(8)清理田園:於黨參地上部枯萎後,要及時清出殘株莖葉,拔除架設物,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液進行田園消毒處理,以減輕病害蔓延發生。
6、種子採收
一般選擇3年生植株作留種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大部分果實的果皮變成黃色,種子變成褐色時即可採收,因黨參種子成熟期不一致,要隨熟隨采,以防果殼開裂種子脫落。
7、黨參病蟲害防治
黨參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銹病、紫紋羽病。
根腐病:病原為真菌中半知菌,分慢性發病和急性發病兩種類型。慢性型,5月中、下旬開始發病。發病初期下部須根或側根出現暗紫色病斑,然後變黑腐爛。病害擴展到主根後,自下而上逐漸腐爛。剩下沒爛部分多為"半截參",接近腐爛部位呈黑褐色,地上部莖葉逐漸變黃,以致枯死。急性型,多在6月中、下旬開始發病,參根一經感染,整個參根幾乎同時發病,呈水漬狀,質地變軟,維管束變為淺褐色,幾天後全參軟腐。腐爛後的部位,可見少量灰白色的霉狀物。
防治措施:實行輪作,忌重茬;播種前認真選種,剔除病種,進行種子消毒,用健壯無病蟲害的黨參植株作移栽種苗;多雨季節作好排水防澇工作;發病期用50%二硝散200倍液噴灑,或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澆灌。
銹病:危害葉、莖及花托部位。葉部病斑淡褐色,周圍有黃色暈圈。葉背病斑處隆起,夏孢子堆橙黃色;後期破裂散出大量夏孢子。莖和花托處的病斑較大。東北、華北地區秋季發病較重。
防治措施:及時清理田園;發病初期噴粉銹寧300倍液;50%二硝散200倍液或敵銹鈉2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連嘖2-3次。
紫紋羽病:須根先發病,然後感染到主根,病根根表出現紫紅色絨線狀菌索,最後布滿整個參根,使參根由外向內逐漸腐爛或糜渣,最後參根變成黑褐色的空殼。7月上旬開始發病,8月為發病盛期,病害在田間危害的時間較長;夏季高溫多雨季節,危害較重。
防治措施:培育無病參苗;用4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處理土壤,每平方米澆灌5公斤;移栽前,可用40%多菌靈膠懸劑300倍液浸泡參根30分鍾,稍晾乾後栽植。
危害黨參的蟲害有蠐螬、地老虎、螻蛄和紅蜘蛛。地下害蟲有蠐螬、地老虎、螻蛄;地上害蟲有紅蜘蛛。
地下害蟲防治方法:用毒土和毒餌誘殺。毒土配製:每畝用35%硫丹0.5-1.5公斤,土15公斤,混合後撒在苗根里;毒餌配製:每畝用炒香的餅粉1公斤,加敵百蟲35克,用水拌勻,撒在畦面畦旁,壟溝或壟台上即可。
地上害蟲防治方法:黨參的地上害蟲是紅蜘蛛,一般在7月份發生,可用40%樂果乳劑1000-1500倍液噴殺。
8、黨參採收與加工
直播田三年生採收,移栽田栽後生長二年採收,作貨黨參於地上部枯萎至結凍前為採收期,但以白露節前後半個月內採收品質最佳。
採收時先拔除支架,割去莖蔓,再挖取參根,挖根時注意不要傷根,以防漿汁流失。
採挖的參根去掉殘莖,洗凈泥土,按大小、長短、粗細老、大、中條、分級進行晾曬,曬至半干後,在沸水中略燙,再曬干或烘乾(烘乾只能用微火,溫度以60℃左右為宜,不能用烈火。否則,易起鼓泡,使皮肉分離),曬至發軟時,順理根條3-5次,然後捆成小把,放木板上反復壓搓,再繼續曬干。搓過的黨參根皮細,肉堅而飽滿綿軟,利於貯藏。理參時次數不宜過多,用力不要過大,否則會變成"油條",降低質量。每次理參或搓參後,必須攤晾,不能堆放,以免發酵,影響品質。
加工後的黨參以根條粗壯,質地堅實,油潤,氣味濃,嘴嚼時渣少者為佳。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黨參種植技術二
黨參為常用中葯,其根供葯用。具有補氣養血、和脾胃、生津清肺的功能。用於氣短無力、津傷口渴、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清稀、肺虛咳喘、熱症後的虛弱等症的治療。野生黨參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四川等省區。商品葯材主要是栽培的黨參,因不同產地而有不同的名稱。山西、河南等省的稱潞黨;甘肅、陝西等省的稱西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稱東黨;貴州、雲南省的稱白黨;四川省的稱川黨。
(一)形態特徵
黨參為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根肥大肉質,長圓錐形或圓柱形,直徑 1-3 厘米,一般不分枝,近梢漸細,頂端有一膨大的根頭,有多數瘤狀莖痕,俗稱「獅子頭」。鮮時白色,干後外皮呈米黃色,有皺紋。莖細長而多分枝,纏繞於其他植物上,基部有白色粗糙硬毛,上部光滑或近光滑。葉互生或對生,有長的葉柄,葉片卵形或廣卵形,長 1.5-6 厘米,寬 1-4 厘米,全緣或淺波狀,表面綠色,有粗糙伏毛,最後漸至光滑,背麵灰藍色,緊貼許多白色茸毛。花單生於葉腋,有細花梗,花冠廣鍾形,先端 5 裂,淡黃綠色,內有淡紫色斑點。果實為蒴果,圓錐形,種子多數,細小,褐色的光澤,千粒重僅 0.3 克。花期 7-9 月份,果期 8-10 月份。
(二)生長習性
黨參為纏繞性草本植物,但長,因此應搭架。不同產地的黨參開花習性有所不同。東黨參第一年植株開花較少,第二年普遍開花結實,第三年植株的種子要比第二年提前 10-15 天成熟;育苗植株,兩年收獲並可大量開花結實。
黨參喜冷涼氣候,夏季炎熱、悶熱天氣對生長發育不利,種子在土壤溫度 10-15 ℃時發芽最快, 5-7 天即可發芽。黨參能在- 30 ℃的低溫下安全過冬。
黨參在植物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水分要求不一樣。由於黨參種子細小,根系淺,耐寒力差,因此播種期和苗期需水較多,保持土壤濕潤有利於出苗。定植後不能過於潮濕,否則容易爛根。
黨參小幼苗喜陰,成長的幼苗喜陽,因此育苗田應選擇背陰坡或在苗期用覆蓋物遮蔭,避免陽光曝曬;定植的地塊則可選光照充足的陽坡。
黨參是深根系植物,應選擇土質疏鬆、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富含腐植質的黑壤土或砂壤土種植。地勢地窪、土壤質地粘重以及鹽鹼土不宜種植。土壤酸鹼度以微酸性( pH 值 6.5-7 )為好。忌連作,一般應隔 3-4 年再種植,前作以玉米、穀子等為好;蔬菜茬不好,易發生病害。
(三)栽培技術
1. 選地與整地
育苗田應選擇土壤較潮濕或有灌溉條件的砂壤土或腐植質多的土地和背陽的陰坡為好;生產田可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緩坡、生荒地以及平地,但土層宜厚、肥沃易耕作。
生荒地要於秋季將雜草灌木清除燒毀作肥料,然後深翻 30 厘米,整平耙細,做成寬 1.3 米的高畦, 畦溝寬 30 厘米,深 15 厘米。熟地可進行秋翻或春播前整地,可做成畦田,亦可做成寬 50-60 厘米的大壟。結合整地可施入基肥,每畝可施腐熟廄肥或堆肥 2000-3000 公斤。
2. 育苗及播種
黨參以育苗移栽為好,亦可直播。
⑴種子處理播種前,將種子放入 40-50 ℃溫水中浸泡,邊攪拌邊撒種子,至水溫降至手不覺燙為止。然後將種子取出裝入布袋中,用清水淋洗數次,與濕的細砂混合,放在瓦缸或花盆中,經 7-10 天, 種子多數裂口露白時篩出供播種用。新鮮種子發芽率可達 80 %以上,隔年陳種發芽率極低,不宜作育苗用。⑵育苗春播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秋播在 9 月上旬至 10 月中旬土壤結凍前進行。春播宜早,不宜遲,早播苗早齊,根系扎得早,抗早能力強;秋播不宜太早,否則種子萌發出土,易被凍死而影響第二年生長。
畦田育苗行距為 18-20 厘米,橫向開溝, 溝深 3 厘米,播幅寬 10 厘米, 種子播前可混入細砂或細土,然後撒播至溝內,覆蓋厚 0.5-1 厘米的細土,然後蓋草保濕保溫。當土溫在 15 ℃時, 5-7 天即可發芽。每畝用種子 1.5-2 公斤。亦可撒播,方法是在畦面上把干土摟去,然後將種子均勻撒播在畦面上,用細樹枝耮兩遍,再覆土 1 厘米,適當鎮壓即可。畝播量 2-2.5 公斤。撒播保苗率高,幼苗分布均勻,易移苗。 ⑶直播可在畦田直播,方法同育苗田,但畝播量要少於育苗田,一般每畝地 1.0-1.5 公斤即可。時間同育苗法。
3. 移栽
移栽在當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均可進行,以春季、土壤解凍後為好,一般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
⑴畦田移栽參苗起收後,要經過篩選,去掉無芽孢和斷根植株,捆成小捆,隨栽隨取。當於栽不完假值時,以濕土為好,不宜灑水。移栽時於畦面橫向開溝,行距 20 厘米,溝深視移栽苗的大小而定,將幼苗按 4-5 厘米株距斜放於溝內一側,蘆頭要深淺一致,根系要自然舒展。用刨第二個溝的土將前一個溝覆蓋,厚度約 3 厘米,然後鎮壓灌水。每畝需參苗 25 -30 公斤。
⑵大壟移栽在已做好的壟上開溝,深 3-5 厘米,將參苗順壟斜放(參頭一端稍高)於溝內,株距 10 厘米,覆土 3-5 厘米,覆土不宜過淺。栽後可灌水或鎮壓保墒。
4. 田間管理
⑴去遮蔭物
黨參出苗有兩對真葉時,選擇陰天下午,一次將遮蔭覆蓋物全部去掉。也可在黨參幼苗高 1.5 厘米時,先揭去一半覆蓋物,苗高 3 厘米時再全部去掉覆蓋物。
⑵間苗除草
育苗和直播田苗高 5-7 厘米時,要進行間的苗除草,苗田苗距為 2-3 厘米,同時拔除雜草,並可進行補苗。苗高 6-8 厘米時鏟第一次草。黨參幼苗最怕草荒,因此要經常檢查,見草就拔。
⑶追肥
育苗田不宜追肥,以免參苗徒長。商品田追肥可分二次進行,亦可追一次肥。每畝第一次追人糞尿水 1000-1500 公斤,第二次,每畝追施硫酸銨 20 公斤、過磷酸鈣 30 公斤。
⑷排灌水
苗期要注意及時灌水,定植及栽培成活後,要少澆水,避免過濕。雨季要注意排水,以防積水爛根。
⑸搭支架
有條件的地區最好搭架。當苗高 30 厘米時,可用竹桿或樹枝等搭架,架式和黃瓜架、豆角架相同。有的地方留種田搭架,商品田不搭架。
⑹防寒
在高寒地區,由於氣候寒冷,冬季要注意防寒,特別是在早春緩陽凍較為嚴重,因此秋季要在植株枯萎後,摟除殘莖,蓋防寒土或防寒物,預防凍寒。第二年春季苗返青時撤去。
(四)病蟲害防治
1. 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發生在二年生以上植株, 5-6 月開始發生, 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最為嚴重。發病初期,須根和側根變成黑褐色,呈水浸狀,很快蔓延至整個根部。引起全根腐爛、地上部分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①實行輪作。②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用 5 %石灰乳消毒病穴。③整地時,每畝用 70 %五氯硝基苯粉劑 1 公斤進行土壤消毒。④發病初期, 噴 50 %托布津 2000 倍液或淋根,每 7-10 天一次,連續 2-3 次。
2. 銹病
銹病於 7-8 月份發生,危害葉片,病葉背面出現橙黃色的小皰斑,破裂後散發出黃色或銹色粉末,此即病菌的夏孢子。發病後葉片乾枯,植株大量落葉致死亡。
防治方法①及時燒毀病株。②搭設支架,增加通風降低田間濕度。③發病初期用 25 %粉銹寧 1000-1500 倍液或 97 %敵銹鈉 400 倍液噴霧。
3. 蟲害
黨參的主要害蟲有蠐螬、地老虎、螻蛄、紅蜘蛛、蚜蟲。
防治方法可用毒土(每畝用 35 %硫丹 0.5 -1.5 公斤,混土 15 公斤,撒在苗眼內)和毒餌(每畝用炒香餅粉 1 公斤加 90 %晶體敵百蟲 100 克,與水拌勻,撒在苗間)防治。紅蜘蛛多在 7 月份發生,可用 40 %樂果乳油 1000 倍液防治。
(五)良種繁育
黨參主要分東黨和潞黨,是在不同地區栽種,引種時最好選用本地的種子,以利於黨參的生長和保證商品葯材的質量,因此應該建立種子田。
建立種子田對於提高種子純度,逐漸形成適合當地生長的優良品種有重要意義,應該加以重視,切不可隨意從他地購買種子。
種子田要選擇地勢高、土壤疏鬆、肥沃的地塊,用育苗移栽法種植。要選擇根形具有品種特徵、粗壯、無病害的幼苗進行栽植,生長 2-3 年採收種子。同時可挖取根,觀察其根形及質量,進行單株選育,單收,單保管,留作選種及培育優良品種用。
種子田的果實呈黃白色、種子呈褐色時,即可將地上部分割下陰干後脫粒,去凈雜物,經風選後,將種子置於乾燥透風處備用。
(六)收獲與加工
1. 商品黨參的收獲與加工
黨參直播田一般三年收獲,育苗移栽的,生長二年即可收獲,但也可於移栽後第二年即三年生時收獲。一般是在秋季地上部分枯黃時收獲。一定選晴天,人工挖取,要刨出全根,避免傷根和斷根及漿汁外流,形成黑疤,降低質量。
黨參收回後洗凈分級,分別加工。將挖回的黨參頭尾順齊,一行行放在曬場晾曬。曬 1-3 天,當參體發軟時,用手握著參的蘆頭部,另一隻手向下順揉搓數次,捆成 0.5 公斤左右的小把,再晾曬, 晚上收回再順搓,反復 2-3 次,再把頭尾順直,置木板上反復壓搓,再曬干即成商品。如遇雨天,可用 60 ℃文火烘乾。一般畝產干品 100-150 公斤,折干率 30 % -35 %。以根大而粗壯,肉質柔潤、香氣濃、甜味重、嚼之無渣者為上等品。 1998 年收購為每公斤 20-22 元。
2. 種子收獲與貯存
育苗移栽黨參,當年便可收獲種子,直播田黨參以第三年種子產量最高,以後逐年減少。當果實表面由綠色變成黃色時,種子即可成熟,可將地上部分割回,入場曬干後,用木杈抖打脫粒,畝產 15-25 公斤。甘肅黨參最近價格是:普通黨參60元/公斤,好的100多元/公斤,文黨(文縣)最好的文黨漲到1200元/公斤。黨參現在正地漲價到高峰期的時候,所以價格比較高。
Ⅷ 照樣子寫句子。 例句:老師像辛勤的園丁,把甘露輕輕地灑向我們這些茁壯的新苗。
老師像蠟燭燃燒自己,把自己的智慧無私地奉獻給學生,為學生照亮前進的征程.
警察像挺拔的樹木,把自己屹立在城市周圍,保護著我們的城市.
老師像燃燒的蠟燭,把亮光暖暖地照向我們看不見的黑暗的角落。
老師像園丁,把汗水灑在土地栽種祖國的花朵。
老師像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把畢生的知識傳授給我們。
老師像一支紅燭,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了後輩。
媽媽像和煦的陽光,把光輝柔柔地灑向破土的小草。
父親像挺拔的大樹,把陰涼偷偷地灑向生長的鮮花。
五彩的花朵像一個美麗的小天使,把快樂帶給我們。
春天的景色像只小鳥,把春景傳遞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