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芳齋粽子批發價格是多少
去阿里巴巴看看就知道了
⑵ 廣州哪裡有粽子批發
我只知道天河天平架有個副食品市場有些散裝粽子批發,但是量不多,可能是因為作坊式生產的原因吧。
我一般是直接找廠家,質量保障一些。
廣州江鑫食品的粽子就不錯,價格不高,公司這兩年的端午福利都是跟他們訂做的,今年還跟他們訂了些禮盒包裝的
⑶ 介紹一下道滘裹蒸粽
道滘裹蒸粽
曾是漁民中午飯
粽子對於古時在水鄉道滘生活的人來說有更現實的意義。
據研究東莞民俗的專家介紹,過去道滘的漁民一早就要劃船出去勞作,中午沒有時間回家吃飯,所以都喜歡帶上用糯米做的粽子。粽子既攜帶方便又比較耐餓,所以特別受到漁民的歡迎,家家戶戶都做粽子。
潮記裹蒸粽聞名四鄉
但是道滘裹蒸粽出名,並不是因為道滘人家家都做粽子,而是因為上個世紀30年代的潮記道滘裹蒸粽。
據介紹,道滘人葉潮,綽號紅臉潮,當時是道滘有名的廚師,擅長製作美味佳餚。他別出心裁用晚造糯米,選用上等咸鴨蛋黃、去衣湘蓮子、綠豆、五花腩肉作餡,又用五香粉、蒜蓉、沙姜、油鹽糖等調味品配製,再用洗凈的青竹粽葉包好,用東莞咸草扎實,做成粽子。道滘裹蒸粽裹粽技術較高,把粽子包得密不透風,水浸不入。
紅臉潮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銅鼎沸水內煲8小時後,粽子香氣四溢,使人垂涎三尺。
紅臉潮在道滘首個開鋪售賣他的裹蒸粽,因為味道獨特,所以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潮記道滘裹蒸粽便聞名四鄉,直至上世紀50年代停業。
被稱為「天下第一粽」
李紹裘老人是道滘裹蒸粽第二代傳人。李紹裘從1982年開始,在道滘鎮的冠華酒家主持製作道滘裹蒸粽,味道越做越好,銷路越來越大,後來東莞華僑大廈餐廳和東信酒樓,都成批訂貨,作為點心,供應茶客。粵港澳同胞作為道滘特產帶回饋贈親友。
李紹裘年邁退休後,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與家人一起開辦了李紹裘道滘裹蒸粽店。李紹裘把做裹蒸棕的技術傳給家人,選用上等原材料做粽。
煮好的粽子配上幼砂白糖,入口油而不膩,糯而不粘,咸甜可口,香嫩鮮美。一位留心粽類的美籍華人食家,嘗遍國內外70多種粽子,品嘗過道滘裹蒸粽後,堅稱道滘粽為「天下第一粽」。
可惜,現在冠華酒家已不復存在,那濃郁的粽香卻永遠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盡管如此,道滘的裹蒸粽「總體水平」還是很高,依然盛名在外.
⑷ 東莞道滘的粽子哪些好吃的
綠豆的,鹹肉的,在三元一個吧,鎮中心的信用合作社邊上的一家長年在那賣的
⑸ 東莞哪裡有粽子批發呀
東莞道滘鎮
⑹ 東莞道滘是屬於哪區
直屬東莞市政府管轄,不屬於其他的區 。
⑺ 今年的中國粽子文化節會在東莞市道滘鎮舉辦,這個鎮有哪些最出名的特色美食
道滘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這里土壤肥沃,物產豐富,道滘人心靈手巧,造就了不少傳統美食,傳統的美食道滘裹蒸粽、禾蟲、禾花鯉和道滘粥,風味獨特,口有餘香,讓人回味無窮。道滘蟛蜞醬、上口冬瓜、龍舟餅、綠豆餅、蛋卷、皮蛋、道滘米粉等也各具風味。
道滘粽:
粽子俗稱裹蒸粽(裹起來,再蒸熟)。道滘粽應分兩種:咸粽(或直稱裹蒸粽),灰粽。而最著名的則是咸粽,人們直稱為道滘裹蒸粽,簡稱道滘粽。
道滘粽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已馳名於粵莞一帶,並通過返鄉的港澳同胞將其作為返鄉「手信」(小禮品)而載譽香港、澳門。據老一輩人回憶,道滘裹蒸粽的創始人叫葉潮(外號叫紅臉潮)。而令道滘裹蒸粽更上一個台階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道滘冠華酒家的大廚李紹裘。當時由他主持製作的咸粽是在解碼了葉潮的配方基礎上有所改進,使之味道越來越好。加上以當時冠華酒家的獨特地位(是當時道滘唯一一家食、住、玩功能齊全的酒店,擔負著接待外地貴賓、上級領導、回鄉華僑、港澳同胞等任務),他把裹蒸粽作為早、晚美點供應茶客,並成批供貨給東莞當時的高級酒店華僑大廈及東信酒店。使道滘裹蒸粽的名氣一下子傳了開來。
道滘裹蒸粽之所以成為道滘頭號美食,在於其最大的特色是味道濃郁,餡料豐富,切開時色香味俱全,賣相極佳,吃起來香軟可口。而其根本原因是在於它一貫以來的講究在選材用料及其規矩嚴格的製法上下功夫:糯米必須是優質的本地晚造矮腳糯,以保證其米粒飽滿有粘性,且透明綿軟;鹹蛋黃必須是提前兩天打開撈出晾乾備用,使之口感更加甘香(其中有單料、雙料之分:即放一個蛋黃與放兩個蛋黃之分); 五花腩肉也是提前兩天腌制後再出水去掉豬臊味;湘蓮、綠豆(以前是以綠豆為主的)是按配方比例,加上蒜茸、沙姜、五香粉等調味品混和。這些主輔料目前全用人手按照順序包入專用的粽葉之中(粽葉即是一種棕櫚葉,市場有售,用前洗凈炊軟備用。以前民間也有因圖省錢改用芭蕉葉的,但不正宗)。裹粽的技術較高,必須把粽子裹得密不透風,裡面的米不能漏出來,煮浸的水也不能滲進去。故必須用鹹水草結結實實地扎緊。水鄉女人力大,捆紮起來毫不手軟。蒸煮裹蒸粽,掌握火候也是關鍵(一般必須是猛火煲煮5個小時以上)。剛出籠的裹蒸粽是粽香撲鼻,令人垂涎。
裹蒸粽要趁熱吃才香(故離鍋久的裹蒸粽吃前最好再作加熱處理),解開粽葉,用刀切開(正宗吃法是用原來捆粽的草繩絞開,更得天然之趣)。再撒上一層白糖粉,那種口感,直叫人回味無窮。「珍珠白姑娘,許配筆葉郎,穿衣去洗澡,脫衣上牙床」——古時文人用其風趣詼諧的比喻,直接了當地把做粽、吃粽一連串過程簡單明了地說得一清二楚!
灰粽,是鹼水粽的統稱(以前農村土法取鹼,是用禾稈草灰浸水後隔灰,作鹼水用,故稱灰粽)。做法是純用糯米,不加餡及味,吃時切開沾上糖漿(蜂蜜更佳)調味,浸過鹼水的糯米粽清爽可口,別有一番風味。由於灰粽太素白,故大多數人在做時外添加了蘇木浸出的紅水,或在粽心裡直接插入一根小蘇木條,熟後變成紅皮的灰粽或白皮紅心的灰粽了(蘇木也寫作崧木,是一種可浸出紅色液體的樹木,學名待考)。
還有一種別出心裁的灰粽:用豆沙、蓮蓉再加白糖等一類作餡,變成一種純甜的灰粽,相當有創意。
不要輕視這「灰姑娘」,在物質緊缺的荒年,窮人更熱衷批量製作這種食品。一是因為成本低廉,易做;二是因帶鹼性,較易保存,不容易變質,(吃時也不用加熱);三是把它切片曬幹了,變成粽干,放入缸瓮里儲存起來,在肚荒時可即時拿幾塊出來煲煮一下,再加些糯粉、番薯、黃糖,又是一頓別有風味的湯水「晏晝」。
道滘肉丸:
道滘肉丸是道滘粥的主角,也是來道滘就餐的人(包括本地外出就餐的人)要求點的幾個道滘本地名菜之或不可缺的菜式——清蒸道滘肉丸(或魚、肉雙丸,或蒸時上面再加上幾塊土魷魚絲,更是美味)。
道滘肉丸誕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發明人(或稱家傳繼承人)叫葉成。這位師傅本是道滘一個企業的業余曲藝隊一員,掌得一手好板,人稱打鼓成。但因他又能煮得一手好菜,故被調入公社飯堂當大廚。他當大廚時,天天菜色有變化,味道極佳,公社來客在飯堂搭食,人人食過都叫好。特別是其中一道肉丸,更是讓人食過翻尋味。究其做法,是選上好五花肉(肥瘦要相宜,且要帶些肉筋)回來後,趁新鮮即時用兩根實心鐵棍不斷捶打,直到完全捶成肉醬為止。再加上些魷魚須粒、蔥花、鹽、味精等調味,用手捏住肉醬,讓其一粒粒在姆指邊縫中脫出,在蒸籠中排好炊熟,一籠香噴噴的肉丸便宣告誕生!
究其這種做法,或許參考了潮汕甲子墨魚丸的做功,或許真是此君娛情於工作:以鐵棒代替鼓槌,以砧板為鼓面,用合韻的節奏,在輕哼著廣東音樂的自得其樂心態中,完成了整個製作過程。
此法很快流傳開來,並在道滘遍地開花。由於當時屠場是半夜殺豬,凌晨開市。為求好肉,大家基本是與開市同步采購歸來,趁著新鮮在家中大擺「擂台」。當時,「午夜時聞打肉聲」竟成了道滘又一奇景!
人工捶出的肉丸確實是爽口彈牙,肉的鮮味與配料的香味確實令人回味無窮。可惜,由於這種手工生產的做法遠遠已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現在,來道滘訂貨的除了本市城區及其他鎮,還遠至廣州一帶),現大抵已改為機械化生產了(其質量自然稍遜一籌)。如何解決保留「原汁原味」這個生產的難題,確實值得考慮。
⑻ 道滘粽子好吃嗎有哪些食材製作呢
道滘粽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已馳名於粵莞一帶,並通過返鄉的港澳同胞將其作為返鄉「手信」(小禮品)而載譽香港、澳門。據老一輩人回憶,道滘裹蒸粽的創始人叫葉潮(外號叫紅臉潮)。而令道滘裹蒸粽更上一個台階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道滘冠華酒家的大廚李紹裘。當時由他主持製作的咸粽是在解碼了葉潮的配方基礎上有所改進,使之味道越來越好。加上以當時冠華酒家的獨特地位(是當時道滘唯一一家食、住、玩功能齊全的酒店,擔負著接待外地貴賓、上級領導、回鄉華僑、港澳同胞等任務),他把裹蒸粽作為早、晚美點供應茶客,並成批供貨給東莞當時的高級酒店華僑大廈及東信酒店。使道滘裹蒸粽的名氣一下子傳了開來。
道滘裹蒸粽之所以成為道滘頭號美食,在於其最大的特色是味道濃郁,餡料豐富,切開時色香味俱全,賣相極佳,吃起來香軟可口。而其根本原因是在於它一貫以來的講究在選材用料及其規矩嚴格的製法上下功夫:糯米必須是優質的本地晚造矮腳糯,以保證其米粒飽滿有粘性,且透明綿軟;鹹蛋黃必須是提前兩天打開撈出晾乾備用,使之口感更加甘香(其中有單料、雙料之分:即放一個蛋黃與放兩個蛋黃之分);五花腩肉也是提前兩天腌制後再出水去掉豬臊味;湘蓮、綠豆(以前是以綠豆為主的)是按配方比例,加上蒜茸、沙姜、五香粉等調味品混和。這些主輔料目前全用人手按照順序包入專用的粽葉之中(粽葉即是一種棕櫚葉,市場有售,用前洗凈炊軟備用。以前民間也有因圖省錢改用芭蕉葉的,但不正宗)。裹粽的技術較高,必須把粽子裹得密不透風,裡面的米不能漏出來,煮浸的水也不能滲進去。故必須用鹹水草結結實實地扎緊。水鄉女人力大,捆紮起來毫不手軟。蒸煮裹蒸粽,掌握火候也是關鍵(一般必須是猛火煲煮5個小時以上)。剛出籠的裹蒸粽是粽香撲鼻,令人垂涎。
裹蒸粽要趁熱吃才香(故離鍋久的裹蒸粽吃前最好再作加熱處理),解開粽葉,用刀切開(正宗吃法是用原來捆粽的草繩絞開,更得天然之趣)。再撒上一層白糖粉,那種口感,直叫人回味無窮。「珍珠白姑娘,許配筆葉郎,穿衣去洗澡,脫衣上牙床」——古時文人用其風趣詼諧的比喻,直接了當地把做粽、吃粽一連串過程簡單明了地說得一清二楚!灰粽,是鹼水粽的統稱(以前農村土法取鹼,是用禾稈草灰浸水後隔灰,作鹼水用,故稱灰粽)。做法是純用糯米,不加餡及味,吃時切開沾上糖漿(蜂蜜更佳)調味,浸過鹼水的糯米粽清爽可口,別有一番風味。由於灰粽太素白,故大多數人在做時外添加了蘇木浸出的紅水,或在粽心裡直接插入一根小蘇木條,熟後變成紅皮的灰粽或白皮紅心的灰粽了(蘇木也寫作崧木,是一種可浸出紅色液體的樹木,學名待考)。
還有一種別出心裁的灰粽:用豆沙、蓮蓉再加白糖等一類作餡,變成一種純甜的灰粽,相當有創意。不要輕視這「灰姑娘」,在物質緊缺的荒年,窮人更熱衷批量製作這種食品。一是因為成本低廉,易做;二是因帶鹼性,較易保存,不容易變質,(吃時也不用加熱);三是把它切片曬幹了,變成粽干,放入缸瓮里儲存起來,在肚荒時可即時拿幾塊出來煲煮一下,再加些糯粉、番薯、黃糖,又是一頓別有風味的湯水「晏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