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最早的「中間商」是怎麼來的
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候,因為當時諸侯雄起,各自為王各國之間有著明顯的分界線。商人在各國之間遊走,然後運輸各國的物資比做交換買賣,以此來賺取巨額財富。這就是最早的中間商就來。
2. 批發市場的發展史
以服裝為例:
根據中國服裝批發市場在流通業中的發展特點將中國服裝批發市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世紀80-90年代中葉,萌芽期。
這一階段,商品短缺,流通渠道單一,消費者購買服裝基本上是到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購買,還有一些攤檔式的小商品市場及農貿市場。隨著經濟發展,消費者對服裝的需求量逐漸增加,於是需要出現可進行大批量交易的服裝市場。這時,服裝批發市場開始萌芽,並呈現地攤式服裝批發市場的初級形態。此時,人們只求價格便宜,還沒有意識到所謂的消費理念、市場策略、經營模式。當時的服裝批發市場初級形態正好迎合了絕大多數人的根本要求,可以說,這一階段,服裝批發市場如雨後春筍般席捲大半個中國,小商品批發、服裝服飾批發之風盛行於世,但是尚未形成規模性的批發商圈。
第二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升級期。
這一階段,商品種類開始豐富,服裝批發市場開始第一階段的升級,並發揮主導性作用。表現為由路邊的攤檔式轉為進入大棚經營,將服裝小個體經營集中起來,由政府統一規劃引導。也就是說,全國的批發市場主要是政府部門(工商、物資、地方政府等)作為投資主體。在沿海地區(例如深圳),則開始出現個體投資商成為興建批發市場的新投資主體。
消費者對商品品質、成色的要求更為嚴格,這也促成了物美價廉的時代的到來。
到90年代,開始漸趨規模化,出現了以廣州白馬、東莞虎門富民、武漢漢正街、沈陽五愛、江蘇常熟招商城等為代表的服裝批發市場,他們在中國的服裝業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四通八達的龐大網路覆蓋能力拉動了服裝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國內很多大服裝批發市場正在走下坡路。
以此同時,部分代理商開始進入批發市場。
第三階段,邁入21世紀,蛻變期。
這一階段,商品多樣化,並強調個性化,商品生命周期縮短。
隨著品牌意識的覺醒,一些走批發路線的服裝批發市場為尋求長遠發展,都在努力淡出批發市場,以圖實現由批發向品牌經營轉型,但轉型之路總是充滿了艱辛和痛苦。廣州白馬服裝批發市場就是最好的例子。
轉型就意味著要對原有渠道進行調整。調整主要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引導原有批發客戶、經銷商轉變觀念和經營方式來做品牌。另外一種就是撤換願有客戶,重新組建渠道。無論是何種方式,總有太多的歷史問題需要解決,要收回鋪出去的貨款,要規范價格體系,要回收一些積壓在經銷商手中的過時產品,要承擔違反合約的責任等等。
同時,部分批發市場開始升級改造,建築檔次越來越高,內容、功能、服務完善、豐富。個性化消費的萌芽也導致批發市場產品生命周期更短,產品開發與更新能力要求更高,體現出顯著的大眾時尚文化。以廣州沙東有利國際服裝批發城為代表。
另外,文化經營在這一階段興起。眾多服裝市場開始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等眾多因素,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化脈動之源。文化底蘊的興起,為國內批發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推動了整個業態鏈的更大發展,成了服裝批發市場的一把利刃。現代市場的競爭是綜合的、立體的,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服裝產業,需要用科學的發展觀對產業的發展制定一套科學的策略規劃,需要根據市場變化趨勢,根據各區域產業集群的資源優勢,根據各企業的各品牌的物質資本和經營策略,設計制定一個科學的發展節奏和發展目標。與此同時,文化底蘊還帶動了存在於市場中的商戶們品牌化經營的發展。這些都讓服裝批發市場真正意義上擺脫了低級銷售模式的形態。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客觀環境中,將國際流行的時尚文化融合到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中,締造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商業文化,這才能使國內的服裝批發市場這個特殊的產業結構鏈,得到更大、更遠的發展空間。
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使服裝批發市場走向正規化、完善化、集約化、成熟化,更使這種業態走上良性發展分軌跡,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惡性競爭
3. 地域性商幫最早出現是在什麼時候
地域性商幫最早出現是晉商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晉唐時期。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歷史上,山西商人稱為晉幫。晉商是明清時國內最大的商幫,在商界活躍了500多年,足跡不僅遍及國內各地,還出現在歐洲、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國家,完全可以與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猶太商人相媲美。
晉商的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晉唐時期;但真正崛起於明代,至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已發展到鼎盛。到清朝中葉,山西商人逐步適應金融業匯兌業務的需要,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發展,咸同時期山西票號幾乎獨佔全國的匯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
(3)最早出現的批發商擴展閱讀
伴隨幾百年商品經濟的發展,到明清時期商品行業繁雜和數量增多,商人隊伍日漸壯大,競爭日益激烈。而封建社會統治者向來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會階層的排序中,「士、農、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
對於商人而言,國家沒有明文的法律保護,而民間又對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視,在那樣的年代,商人利用他們天然的鄉里、宗族關系聯系起來,互相支持,和衷共濟,於是就成為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和市場價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
商幫在規避內部惡性競爭,增強外部競爭力的同時更可以在封建體制內利用集體的力量更好的保護自己,商幫在這一特定經濟、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
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個人擁有的財產富可敵國,曾經一度壟斷中國票號匯兌業,是當今銀行的鼻祖,在晉商繁榮期間,晉商曾稱雄國內商界500年之久。
4. 中國最早出現貨物交易在什麼朝代
具體時間沒法考證,但《詩經》里就有「抱布貿絲」的詩句。
5. 最早的商業活動出現在什麼時期
原始社會:以物易物。
商朝:商業有了初步發展。到商朝滅亡的時候,「商人」這一稱謂正式出現。
西周時期:骨幣和貝幣。
春秋戰國:出現了富商和繁榮的商業中心。
秦:商品明碼標價
漢:鹽鐵官營
唐:草市,夜市繁勝
宋:打破時空界限
清:出現名鎮
6. 中國最早出現商業活動在哪
中國商業、商人、商業文化的起源在商丘、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基本定論的共識。對此,我只有老老實實學習、接受,作不出絲毫有價值的補充。我這里只能談一點學習了諸位時賢研究成果的膚淺體會。
本文之所以說「中原早期商業文化」,不僅是旨從商族先七世族王亥、及其子上甲微的商業或與商業有關的活動,而且還包括先奏時期最著名的范蠡、子貢、玄高等人的商業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文化意味。我以為,只有這樣概括才較為完整。
商先族王亥及其子上甲微的活動歷史記載雖極簡略,但卻完整清晰,沒有什麼歧義。他們與商業有關的活動有如下幾點:①「亥作服牛」,(《世本》)「肇牽車牛遠服賈」。(《周書·酒誥》)是說王亥教人們學會了馴服、飼養牛,並且首創了用牛拉車載著貨物到很遠的地方去經商做生意。②他在今河北易縣經商時,與有易氏發生了沖突,被有易氏之君綿臣所殺,貨物被搶。③後來,王亥的兒子上甲微藉助河伯的力量滅掉了有易氏,殺了綿臣,奪回了貨物。上述記載表明,先商時代以商丘地區為中心的中原早期商業文化具有鮮明的特點:首先是具有強烈的冒險精神,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創新意識。他們以市場需求為先導,敢於到市場需要的任何地方去進行交易而不畏任何艱險,甚至犧牲生命。其次是他們始終把商業活動與最先進的生產力方式相結合,而這些先進生產力正是他們剛剛發明不久的:這就是馴養牛、以牛做動力拉車載貨遠行,進行長途販運。比起原先的肩背人扛不僅大大提高了效率、節省了人力,而且有了大規模遠行、擴大商業活動的規模距離的可能。正是這種活動,才使商業從零星、個別、偶然、一時的行為,變成了部分社會成員全力從事的常規性社會行為,成為一種社會性的行業。與先進生產力相結合、充分運用先進生產力於商業活動、提升商業的檔次和規模,他們是商業這一社會行業名副其實的開創者。最後,王亥之子上甲微用兵有易的行為也不能只簡單地看作是狹義的血族復仇,而應當被看作勇於捍衛自身權益的行為,這其中蘊涵著要求平等互利的現代平等觀念。這些都是非常可貴的,不僅是發展現代商業之必須,也是整個現代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文化精神。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地繼承並弘揚光大它!以前學界有種看法,認為中華民族似乎缺乏冒險精神、缺乏平等觀念。現在看來這是不準確的。應當說,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我們的先族曾培育並長期發揚著這種精神,只是在後來才被遮蔽淹沒了。這是甚為可惜的。
范蠡、子貢、玄高也都是我們中原人(他們分別屬於現今的內鄉、浚縣、新鄭等地人),是史書明載的我國早期的成功商人。范蠡作為越王勾踐的重要謀臣,在完成了助越滅吳復國、稱霸諸侯的大業之後,悄然引退、漂泊江湖、「變名易姓」、「下海」經商,他把經緯天下的治國之才用於經商,高屋建瓴地謀劃戰略,「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更為可貴的是,他把這些家產「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被司馬遷贊譽為」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富不忘貧、富而助貧,是非常高尚的。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不僅能做官、善於經商致富,而且樂於並善於助人,還是「使孔子名揚於天下」作出最大貢獻者。(以上均見《史記·貨殖列傳》)玄高是一個普通的、從事長途販運的鄭國商人,在經商途中遇到了來侵略鄭國的秦國軍隊,於是便機智地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偽裝成前來犒師的鄭國使臣,同時派隨從返回通知鄭國做准備。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財產的犧牲,換取了國家的和平、安定和領土完整。上述史實表明,先奏時期中原商人一般都具有很高的智商、甚至治國的才能,具有誠信交易、熱愛祖國、樂於助貧、尊師重道等優秀品質,也是我們中原早期商業文化的重要優秀傳統。這些優秀品質、優良傳統,在今天不僅不過時,相反,它是時代、是現代社會所必須的,也是商人、商業(企業、企業家)自身的發展壯大所不可或缺的;對於凈化當代社會風氣、鼓舞民氣,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這些是商丘人的先族、中原人的先族留給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為中國商業和商業文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建設作出的最寶貴的貢獻。這是商丘人和中原人的光榮。
文化精神是一種行業、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靈魂。優秀的傳統、優秀的文化精神是群體、民族、國家生存、自立、發展壯大的根本保障。優秀的傳統、優秀的文化精神來之不易,它是我們先族多少代人前赴後繼、流血犧牲培育起來的,是數十代人經驗教訓的積累,經驗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一定要把它作為現代民族精神、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精心呵護、弘揚光大,使之成為我們民族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撐。
7. 商人的商最早是指
商人這個稱謂則與歷史上的商朝有關系
我們為什麼管做生意叫經商?管生意人叫商人?有其歷史出處。
據說做生意開始是農民的副業,隔三差五拿著農產品去賣,他還是農民。
而中國的職業商人出現的晚一些,而商人這個稱謂則與歷史上的商朝有關系。
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周取代商後,對商朝的遺老遺少可沒少迫害,很多人直接
成了奴隸(正是周成王時期商朝遺民造反的原因),而在現在河南的一個地方,商人
雖然沒有當奴隸,卻被沒收了一切財產和土地。人總是要吃飯啊!農民當不成,這些商
人只好做買賣,利用差價混口飯吃,而當時的中國,西周取代商朝後,把商部落分到了
河南,後稱宋國,人民大眾普遍鄙視商朝的遺民,如今這些人居然當上了二道販子,自然
更加鄙視。農民去集市賣東西,常常被人誤認為商的遺民,久而久之做生意的人成了商人,
而做生意本身則被稱為經商,後來好歹混了個名字商業。真是商的悲哀!
歷代都是堅持以農為本,對商人沒有多少鼓勵的措施,倒是劉邦和秦始皇對商人有計劃的迫害
和遏制,漢文帝認為商人是寄生蟲,因為沒有創造農產品卻能盈利,所以中國的商人在歷史上
一直很受排擠。
中國商業發達的時候,商人依然左右不了朝政,依然是地主說了算,例如明朝,如果當時的商人有些地位,鄭和下西洋就不光是尋找建文帝了,我們的航海可以保證我們的商人去和這些國家的人作生易,而且當時中國的貨物絕對有市場,西方的遠洋艦隊要在90年以後才會出現。
這也正是中國不能發生徹底的資本主義革命的原因,辛亥革命?不徹底啊!!
8. 我國最早的商業出現在什麼時期
應該是夏朝中期商部落
史料記載,夏朝中期商部落首領王亥馴服了牛並發明牛車,使生產力得到發展,物品出現剩餘,王亥便率領族人到其他部落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易,於是其他部族的人開始稱其為「商人」,他們從事的行業也被稱為「商業」,王亥則被尊為「華商始祖」。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在《中國史稿》中這樣寫道:「傳說相士作乘馬,王亥作服牛,就是馴養牛馬,作為運載的工具……在各部落之間進行貿易。」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還說到,王亥到了有易氏的部落(今河北易水)一帶後,「有易氏奪取了王亥的牛,殺死王亥。」另據古籍記載,王亥的兒子上甲微為報父仇,起兵滅了有易氏,商人的勢力由此擴展到易水流域,並把商人的經商傳統帶到更遠的地方。以至於,王亥的七世孫商湯靠經商而興盛起來的部族實力一舉推翻了夏朝。
9. 中國最早的商人究竟出現於何時
商族到了商湯時期,手工業尤其是紡織業已相當發達.商湯為了削弱夏的國力,組織婦女織布紡紗,換取夏的糧食,把貿易作為政治斗爭的武器,最後滅了夏朝的統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後,商族人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其手工業也相當發達.
周朝建立後,商族人由統治者變成了周朝的奴隸,生活每況愈下.商族人為了過上好日子,紛紛重操舊業——做生意.久而久之,人們便有了這樣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買賣的人.後來,人們簡稱商族人為「商人」,這一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10.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公司為什麼會出現公司
1555年,英國女皇特許與俄國公司進行貿易,從而產生了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一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即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
出現公司制的原因:
1、在南北戰爭前的幾年,工業化以及交通和通信的新形式改變了美國的經商環境。
2、在19世紀前半葉,隨著這些經營活動擴張成了日趨資本密集型的經營——首先是紡織廠和鋼鐵廠,然後是擴張中的鐵路行業和為之提供資金的銀行業——美國的商業所有者認識到他們能力的增長依賴於他們吸引投資者的能力。如此一來,成為公司制企業就有很多優勢。
3、建立公司制可以擁有一個獨立的法律存在。擁有獨立於其所有者的獨立法律存在使得公司看上去更加穩定並且前景可預測,這也使得公司對投資者更有吸引力。
4、公司制中有限責任條款利用的增加,使得公司制這個概念在19世紀對商業所有者更有吸引力。有限責任條款改變了這一方式,方法是保障任何個人投資者都不負超過其初始投資額度的債務責任。到了19世紀30年代,有限責任成為公司特許狀中占支配地位的特徵。
5、隨著工業製造業的傳播和交通、通信的革命為製造業商品創造了內部聯系更加緊密的國內市場,政治階層的很多成員把公司特許狀視為促進本國工業的關鍵,因為它可以聚集資本。然而申請過程卻相當煩瑣,因為特許狀需要被逐個審核然後由特定的立法機關法案授予。慢慢地,國家開始轉向一種新的被稱作普通公司制的模式。
(10)最早出現的批發商擴展閱讀
荷蘭東印度公司原先在澎湖附近活動,但當時中國明朝政府認為澎湖為其領土,使得荷蘭人於1624年轉而到當時未有實質政府統治的福爾摩沙(今台灣)大員(今台南市)設立據點,佔領台灣的期間由1624年至1662年。當年的建築如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等仍留至當代,唯多已傾圯。
佔領台灣的目的是為對中國、日本、韓國與東南亞據點的樞鈕,並壟斷馬尼拉(西班牙殖民地)與中國間的貿易。
主要的輸出貿易內容包括砂糖、鹿皮、鹿肉、鹿角、藤、米,轉運貿易內容包括荷蘭的金屬、葯材,巴達維亞的香料、胡椒、琥珀、麻布、棉花、鴉片、錫、鉛,中國的絲織品、陶器、黃金。
以鹿皮為例,在1634年到1638年短短四年之間,由台灣輸出到日本的張數由十一萬張成長到十五萬張。到了1658年,台灣砂糖的輸出量已經足夠供應日本與波斯的需要,並增加巴達維亞為輸出對象。
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約有35個據點,日本據點的獲利為38.8%排名第一,第二名即是獲利25.6%的台灣,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這些地方的獲利主要是配送給荷蘭的股東,而非用回饋當地人或用於當地的建設。
參考資料網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