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供應商還零售商有什麼區別
供應商與零售商的區別:
供應商
《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規定:供應商是指直接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及相應服務的企業及其分支機構、個體工商戶,包括製造商、經銷商和其他中介商。
或稱為「廠商」,即供應商品的個人或法人。一個門店的供應商以500~700家為宜。供應商過少則供應鏈受壟斷,容易產生弊端,不利於新一佳;但供應商過多則采購量分散,采購價格沒有優勢,且訂單處理程序復雜,流通費用過高,同樣不利於新一佳。供應商可以是農民、生產基地、製造商、代理商、批發商(限一級)、進口商等,應避免太多中間環節的供應商,例如:二級批發商、經銷商、皮包公司(倒爺)、或親友所開的公司。
什麼是零售商?
零售商是指將商品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的中間商,處於商品流通的最終階段。
零售商的基本任務是直接為最終消費者服務,它的職能包括購、銷、調、存、加工、拆零、分包、傳遞信息、提供銷售服務等。在地點、時間與服務方面,方便消費者購買,它又是聯系生產企業、批發商與消費者的橋梁,在分銷途徑中具有重要作用。
零售商是分銷渠道的最終環節。面對個人消費者市場,是分銷渠道系統的終端,直接聯結消費者,完成產品最終實現價值的任務。零售商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零售商業種類繁多、經營方式變化快,構成了多樣的、動態的零售分銷系統。
零售商的形式
(一)零售商店
1、百貨商店。指綜合各類商品品種的零售商店
2、專業商店。指專門經營某一類商品或某一類商品中的某一品牌的商店。
3、超級市場。是以主、副食及家庭日用商品為主要經營范圍,實行敞開式售貨,顧客自我服務的零售商店。
4、便利商店。接近居民生活區的小型商店。營業時間長,以經營方便品、應急品等周轉快的商品為主,並提供優質服務。
5、折扣商店。以低價、薄利多銷的方式銷售商品的商店。
6、倉儲商店。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才在我國出現的一種折扣商店,
等。。。。
B. 經銷商,代理商,分銷商,廠商,零售商,批發商,供應商,配送商等等這些商是什麼意思
經銷商,就是在某一區域和領域只擁有銷售或服務的單位或個人。這個就是經銷商。經銷商具有獨立的經營機構 ,擁有商品的所有權(買斷製造商的產品/服務) ,獲得經營利潤 ,多品種經營 ,經營活動過程不受或很少受供貨商限制 ,與供貨商責權對等。
代理商,代理人受企業的委託,在一定的區域和處所內,在一定的代理許可權下,以企業的名義代替企業行使經濟行為(包括銷售商品及其他行為),其法律後果直接歸屬於企業。
分銷商(,指貿易中獲得商品所有權的中間商。他們通過購買取得商品所有權並轉售出去,所以要承擔各種風險。分銷商擁有價格決定權。他們只對利潤感興趣,並不忠實於哪個生產廠商和出口商。
廠商,在經濟學中,生產者亦稱廠商或企業,指能做出統一生產決定的單個經濟單位。
零售商,指將商品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的中間商,是相對於生產者和批發商而言的,處於商品流通的最終階段。 零售商的基本任務是直接為最終消費者服務,它的職能包括購、銷、調、存、加工、拆零、分包、傳遞信息、提供銷售服務等。在地點、時間與服務方面,方便消費者購買,它又是聯系生產企業、批發商與消費者的橋梁,在分銷途徑中具有重要作用。
批發商,指向生產企業購進產品,然後轉售給零售商、產業用戶或各種非營利組織,不直接服務於個人消費者的商業機構,位於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
供應商,向企業及其競爭對手供應各種所需資源的企業和個人,包括提供原材料、設備、能源、勞務等。
配送商,主要職能就是商品的配送,有配送能力即可。
C. 網購為什麼能適合,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的渠道鏈接
網購為什麼能適合,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的渠道鏈接?消費者的需求大。
D. 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特徵!
一、供應鏈管理是指:
使供應鏈運作達到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應鏈從采購開始,到滿足最終客戶的所有過程,MBA、EMBA等管理教育均將企業供應鏈管理包含在內。
二、特徵:
1.顧客權力,不斷增加的顧客權力對供應鏈的設計和管理有重要的影響。因為顧客需要和期望相對迅速,供應鏈應該快速和敏捷,而不是緩慢和僵化。
2.長期定位。運作良好的供應鏈從整體上提高單個公司和供應鏈的長期績效。對長期績效的強調表明供應鏈應該與供應商,顧客,中介,和服務性企業等不同的參加者採取長期而不是短期合作。重要的是,長期定位更看重關系型交換,而短期交換傾向於交易型交換。
3.杠桿技術。可以說杠桿技術是對供應鏈產生影響的變化的中心,計算能力和互聯網這兩個主要因素促成了大部分的變化。
4.跨組織溝通的增強。因為供應鏈依靠大量的實時信息,因此信息能夠在組織間無縫的傳遞非常必要。
5.庫存控制。供應鏈管理的另一個特徵包括庫存控制范疇下的各種活動。在供應鏈中庫存控制的一個方面是從間斷模式轉變為連續流。
6.組織間協作。因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從整體上優化供應鏈的績效,而不是優化單個企業的績效,因此供應鏈的參加者之間的協作非常重要。
(4)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的設計供應鏈的觀點擴展閱讀:
常見的供應鏈管理方法:
1、供應鏈管理快速反應
快速反應Quick response, QR 是指物流企業面對多品種、小批量的買方市場,不是儲備了「產品」,而是准備了各種「要素」.
在用戶提出要求時,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時「組裝」,提供所需服務或產品。QR是美國紡織服裝業發展起來的一種供應鏈管理方法。
2、供應鏈管理有效客戶反應
有效客戶反應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 ECR 是有效客戶反應簡稱。它是1992年從美國的食品雜貨業發展起來的一種供應鏈管理策略。
也是一個由生產廠家、批發商和零售商等供應鏈成員組成的,各方相互協調和合作,更好、更快並以更低的成本滿足消費者需要為目的的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
有效客戶反應是以滿足顧客要求和最大限度降低物流過程費用為原則,能及時做出准確反應,使提供的物品供應或服務流程最佳化的一種供應鏈管理戰略。
E. 什麼是製造商主導的供應鏈
供應鏈的概念是從擴大的生產(Extended Proction)概念發展而來,現代管理教育對供應鏈的定義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
供應鏈是指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各相關者的連接或業務的銜接,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供應鏈管理的經營理念是從消費者的角度,通過企業間的協作,謀求供應鏈整體最佳化。成功的供應鏈管理能夠協調並整合供應鏈中所有的活動,最終成為無縫連接的一體化過程。
供應鏈的概念是從擴大生產概念發展來的,它將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了前伸和後延。日本豐田公司的精益協作方式中就將供應商的活動視為生產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加以控制和協調。哈理森(Harrison)將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執行采購原材料,將它們轉換為中間產品和成品,並且將成品銷售到用戶的功能網鏈」。美國的史蒂文斯(Stevens)認為:「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到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於供應的源點,結束於消費的終點。」因此,供應鏈就是通過計劃(Plan)、獲得(Obtain)、存儲(Store)、分銷(Distribute)、服務(Serve)等這樣一些活動而在顧客和供應商之間形成的一種銜接(Interface),從而使企業能滿足內外部顧客的需求。
F. 舉一企業實例說明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供應鏈分銷渠道
舉一企業實例說明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供應鏈分銷渠道
A服裝廠生產了衣服一件
批發給了B省級代理商
B代理商把衣服批發給了C小服裝門店店主
C店主把衣服賣給了D這個客戶
G. 以製造商為主的供應鏈和以零售商為核心的供應鏈有什麼不同之處舉例說明
建議你參考推拉理論,以製造商為主的供應鏈根據材料生產產品,然後將產品推銷出去。以零售商為主的根據訂單生產產品,合理提前規劃材料
H. 從原材料供應商到消費者供應鏈上每個環節的作用和意義
一般來說,構成供應鏈的基本環節為: 1、供應商 供應商指給生產廠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業。 2、廠家 廠家即產品製造業。產品生產的最重要環節,負責產品生產、開發和售後服務等。 3、分銷企業 分銷企業為實現將產品送到經營地理范圍每一角落而設的產品流通代理企業。 4、零售企業 零售企業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的企業。 5、物流企業 物流企業即上述企業之外專門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其中批發、零售、物流業也可以統稱為流通業。 其實供應鏈本生的意義不大,無非就是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以科學利用這一經濟規律,而它的真正價值在於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的科學管理對買者買者都有好處。(1)對於製造商/買主降低成本(降低合同成本)、實現數量折扣和穩定而有競爭力的價格、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庫存水平、改善時間管理、縮短交貨提前期和提高可靠性、優化面向工藝的企業規劃、更好的產品設計和對產品變化更快的反應速度、強化數據信息的獲取和管理控制。(2)對於供應商/賣主保證有穩定的市場需求、對用戶需求更好地了解/理解、提高運作質量、提高零部件生產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對買主交貨期改變的反應速度和柔性、獲得更高的(比非戰略合作關系的供應商)利潤。(3)對於雙方改善相互之間的交流、實現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共擔風險和共享利益、共同參與產品和工藝開發,實現相互之間的工藝集成、技術和物理集成、減少外在因素的影響及其造成的風險、降低機會主義影響和投機幾率、增強解決矛盾和沖突的能力、訂單、生產、 運輸上實現規模效益以降低成本、減少管理成本、提高資產利用率。在供應鏈管理中,我們可以根據供應鏈的經濟規律更好的完成以下活動1、商品的開發和製造 商品的規劃、設計、商品化; 需求預測和生產計劃; 商品生產和質量管理。 2、商品的配送 確保銷售途徑; 按時配送; 降低物流成本。 3、商品的銷售和售後服務 銷售; 品種齊全、及時的商品補充; 銷售數據和銷售額的管理,了解問題,確定活動方針。我知道的就這么多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I. 供應鏈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的
1、說明:個人認為,你的問題有點缺陷,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是不可分的,不是說有供應鏈才產生了供應鏈管理,而是供應鏈管理產生後才有了供應鏈,供應鏈是由物流管理發展衍生而來的概念。如果脫離了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就無法談供應鏈。
2、所以先介紹供應鏈管理的發展:供應鏈管理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的歐美國家,它是物流管理逐步發展的產物,但與物流管理有很大的不同。物流概念的起源於1912 年美國學者肖(Shaw)的《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一書,肖將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之間的物理性運動界定為物流。1922 年克拉克(Clark) 在《市場營銷的原則》一書中開始把物流這一概念作為企業經營的一個要素加以研究。二戰期間,軍隊後勤管理的興起對物流管理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戰後逐步形成了區別於軍隊後勤管理學的商業物流理論,其意側重指合理有效地組織商品的供應、保管、運輸、配送。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伴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即時制(JIT)生產方式的出現,物流管理開始關注顧客需求,從單純管理貨物物理空間的轉移發展到注重環節間信息共享和規劃。進入90年代後,各種新技術在物流實踐中應用,刺激了物流管理理論的研究向更高層次升華。學術界開始認識到,為了充分滿足顧客的需求,不僅對物流還應對資金流、信息流、工作流進行協調,並且這種協調僅在企業內部是不夠的,必須在供應商、生產企業、批發商、零售商和最終用戶形成的供應鏈上密切合作,通過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努力達到生產流通全過程效率的提高。Reiter(1996)借鑒波特價值鏈和Martin價值流概念定義供應鏈為運作實體的網路,通過這一網路組織將產品或服務傳遞到特定的顧客市場。1998 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開始將物流定義為供應鏈活動的一部分,成為物流管理向供應鏈管理發展的開端。2001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進一步修訂物流的定義,明確將物流管理納入到供應鏈管理的范疇。隨著對現代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認識不斷深化,美國物流管理協會於2005年初將協會的名稱改為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並頒布了最新的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即供應鏈管理是指對涉及采購、外包、轉化等過程的全部計劃和管理活動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動。這一舉動說明供應鏈管理這種全新的概念已完全取代並吸收了傳統的物流管理概念。
3、然後再介紹供應鏈:個人認為供應鏈概念有三個來源,一個是波特的價值鏈概念,這是最直接的來源,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學者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提出了價值鏈,價值鏈將企業分解為戰略性相關的許多活動,基本活動包括內部物流、生產作業、外部物流、市場和銷售、服務。輔助活動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基礎設施(總體管理、計劃、財務、會計、法律、政府服務和質量管理。價值鏈的概念把企業價值活動聯系為一個整體,但這個價值鏈是針對單個企業的,1992年和1993年山科(Shank)和葛因達加拉(Govindarajan)所描述的價值鏈比波特的范圍廣一些,他們認為任何企業都應該將自身的價值鏈放入整個行業的價值鏈中去審視,包括從最初的供應商所需的原材料直到將最終產品送到用戶的全過程,同時企業必須對居於價值鏈相同或相近位置的競爭者進行充分的分析,並且制定出能保證企業保持和增強競爭優勢的合理戰略。隨著精益管理思想的出現,Womack和Jones (1996)及Martin(1997)將價值鏈概念進一步拓展為價值流,所謂價值流是一組從開始到結束的連續活動,這些活動共同對顧客具有價值,為顧客創造了一種結果。物流管理在發展到90年代以後吸收了上述價值鏈和價值流的思想,使用了供應鏈來定義供應鏈是由客戶(或消費者)需求開始,貫通從產品設計到原材料供應、生產、批發、零售等過程,把產品送到最終用戶的各項業務活動。最早使用供應鏈概念的人是Reiter。
第二個是精益生產和敏捷製造的管理方式。1990年詹姆斯•沃麥克和丹尼爾•魯斯在《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中,最早提出了精益生產概念,精益生產方式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創立的一種旨在追求生產經營活動盡善盡美,消除生產過程中一切不產生附加價值的勞動和資源的全新生產方式,它的精髓就是在生產的各個環節中不斷地消除浪費,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特殊化、多樣化的需求。Womack 和Jones 1996年在《精益思想》一書中概括了精益管理思想五個原則:即准確地確定特定產品的價值,識別每一種產品的價值流,使價值的流動連續不斷,由顧客拉動生產商創造價值,追求完美。可見,實施基於流程管理是精益管理的基本要求和首要目的。敏捷製造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美國製造業,敏捷製造定義為:在連續變化且不可預期的競爭環境中,通過定製化設計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快速有效的反應來適應初始變化,以使企業得以生存與成功的製造範式。敏捷製造要求企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在全球一體化的市場環境中,通過聯合那些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企業結成動態聯盟,發揮各自的核心優勢,迅速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以達到雙贏的目的。敏捷思想出現說明企業競爭力是建立在企業與供應商、顧客牢固關系的基礎之上的。精益生產基於環節的管理與敏捷製造基於關系的競爭被物流管理吸收,成為供應鏈概念的重要內涵。
第三個來源是組織理論,Coase(1937)解釋了企業存在的原因,指出企業的本質是出於交易成本的節省而對市場的替代。此後,市場和企業被視為是協調經濟活動的兩種基本形式,直到Williamson(1975)提出中間性組織這一概念。20世紀80年代後,中間組織理論被明確提出,成為組織理論的一個分支。作為一種組織間協調,中間組織是出於對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節約而對市場和企業的替代。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企業供需關系網路作為企業第三利潤源的物流引起了企業界和理論界的重視,而獲取最大的第三利潤源泉,對企業供需網路中的物流活動進行改進,將各企業獨立運作物流,轉變為企業鏈中各企業合作與協同基礎上的集成式一體化物流,則企業供需網路中各企業由鬆散的,非合作的關系轉換為緊密的、合作關系,企業供需網路通過物流集成轉換為一個合作聯盟,隨著物流管理的發展,這個合作聯盟被冠以供應鏈的名稱並得到推廣。可以認為,供應鏈是由企業供需關系網路演進而來的一種介於企業和市場之間的中間組織,是縱向關聯、橫向合作的多個企業的集成。從這個定義來看,首先供應鏈與市場是有區別的。一方面,作為一個系統,或是一個統一的集成體,供應鏈具有統一決策的功能。當供應鏈中的某些節點企業在一些涉及到各方利益沖突的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時,並不是採取市場談判的方式來獲取最優解,而往往利用供應鏈中的「權威」(比如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協調)作用來有效地化解這些沖突;另一方面,供應鏈也是通過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來間接地體現出供應鏈中的專用性資產定價。其次,供應鏈也決不是一個企業。為什麼會出現供應鏈這種中間組織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供應鏈的出現可以減少相關的信息費用。首先,相對於整件產品來說,消費者可能都不清楚它究竟有哪些部件,或者,即使知道有哪些部件,也不易識別生產每個部件的相關企業,或者,即使能夠識別生產它們的相關企業,但就每個部件達成協議所花的費用按比例會大大高於整體的相關費用。其次,在某一個時間段內,供應鏈成員是相對穩定的。因為若干個企業在組成一個供應鏈的時候有一個默認的前提,就是要基於一個基本的信用與信任機制,不遵守這項游戲規則的企業會很快被供應鏈所摒棄,因此相對穩定的供應鏈成員之間不需要花費更多的費用在不必要的信息上,同時許多有關供應鏈的信息彼此之間是共享的。第二,供應鏈的出現可以減少考核的費用。第三,供應鏈的出現是企業和市場發展的必然。總之,按照企業理論的觀點,層級組織的企業和自由交易的市場都有其局限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種中間組織,比較典型的中間組織就是動態聯盟、虛擬企業和供應鏈。其中供應鏈作為一種中間組織既不同於企業也不同於市場,它又兼有企業和市場的某些特點,具有企業和市場不具有的某些優點。
J. 請高手賜教:國外學者關於基於核心企業的知識供應鏈管理的觀點。謝謝!
供應鏈管理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的歐美國家,它是物流管理逐步發展的產物,但與物流管理有很大的不同。物流概念的起源於1912 年美國學者肖(Shaw)的《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一書,肖將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之間的物理性運動界定為物流。1922 年克拉克(Clark) 在《市場營銷的原則》一書中開始把物流這一概念作為企業經營的一個要素加以研究。二戰期間,軍隊後勤管理的興起對物流管理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戰後逐步形成了區別於軍隊後勤管理學的商業物流理論,其意側重指合理有效地組織商品的供應、保管、運輸、配送。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伴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即時制(JIT)生產方式的出現,物流管理開始關注顧客需求,從單純管理貨物物理空間的轉移發展到注重環節間信息共享和規劃。進入90年代後,各種新技術在物流實踐中應用,刺激了物流管理理論的研究向更高層次升華。學術界開始認識到,為了充分滿足顧客的需求,不僅對物流還應對資金流、信息流、工作流進行協調,並且這種協調僅在企業內部是不夠的,必須在供應商、生產企業、批發商、零售商和最終用戶形成的供應鏈上密切合作,通過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努力達到生產流通全過程效率的提高。Reiter(1996)借鑒波特價值鏈和Martin價值流概念定義供應鏈為運作實體的網路,通過這一網路組織將產品或服務傳遞到特定的顧客市場。1998 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開始將物流定義為供應鏈活動的一部分,成為物流管理向供應鏈管理發展的開端。2001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進一步修訂物流的定義,明確將物流管理納入到供應鏈管理的范疇。隨著對現代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認識不斷深化,美國物流管理協會於2005年初將協會的名稱改為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並頒布了最新的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即供應鏈管理是指對涉及采購、外包、轉化等過程的全部計劃和管理活動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動。這一舉動說明供應鏈管理這種全新的概念已完全取代並吸收了傳統的物流管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