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莆田仙游有哪些特色小吃
一、鹵面,莆田鹵面和其它地方的相似,都是採用高湯及各種海鮮去烹制,由於莆田人較喜歡鹵面,所以在莆田各個街道隨處可見鹵面館。莆田鹵面更是莆田歷來款待親朋給好友,酒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
⑵ 福建莆田的特色小吃
有,煎粿,煎包,熗肉,海蠣煎,鹵面,扁食,豆漿炒等等
莆田市的地方風味小吃有百種。精工細作,調味多樣,風味十足,各有特色,既是經濟實惠的大眾化食品,方便快熟、便於攜帶,也不失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快餐食品。
部分名小吃:
雞卷:先把瘦肉剁碎,加上香菇、蝦仁、尾梨、冬瓜條、五香、胡椒等佐料,再用豬的網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圓粒狀,油炸成焦黃色,趁熱沾上醬醋,酥脆香甜、五味俱全。
海蠣餅:用地瓜粉、豆腐為原料,拌蔥、芫荽、五香、胡椒、味精等,放入特製小瓢中,夾心生海蠣油炸。酥脆香甜,沾蒜泥醬醋,更爽口宜人。
麻丸:用瘦豬肉為料,錘打成漿,加上尾梨、硼砂、胡椒、薑汁等佐料,括成小圓珠,放在熱水中燙熟。食用時加上清骨湯,是有名的湯餚。
楓亭糕:用純糯米粉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干蒸熟後,切成四方塊,香甜
⑶ 正宗莆田煎粿怎麼做
煎粿做法及用料
材料: 皮:糯米粉,大米粉,紅心地瓜(番薯),大約按照4:1:8的比例, (注意:加大米粉是為了讓煎粿不會太軟,方便包和炸。地瓜多點會比較好吃,但是要看品質,粉的比較好,關於這個選擇我也不懂。) 餡料:冬瓜糖、芝麻、花生、白糖、少許豬油——做黏合劑; 皮的做法: 1、地瓜蒸熟,去皮,搗成泥; 2、加糯米粉和大米粉調勻成面團; 3、做餡料:花生炒香去皮碾碎、芝麻炒香碾碎,加冬瓜糖碎、白糖碎,全部拌勻; 4、包制,好像包子一樣包好,壓成餅,下鍋; 5、油鍋燒熱,用最小的火,一次下8個,慢慢炸到煎粿浮起來,最後轉大火讓表面變成金黃色就可以起鍋了。記住,火要小,要有耐心,要不然很容易炸焦了外皮裡面還沒有熟的
⑷ 莆田的小吃.哪裡最好吃
很早以前的東大路的煎蜾和鍋邊,鍋邊還在那小巷裡,煎果卻重開在頂社路了...
阿鵬豆漿炒,唉,說起來就替他可惜,以前在廟前的時候,那真的叫做味道好,可惜後來搬到南門後,水平一直滑坡,現在在梅園路了,只能說是勉強可以吃....
扁食大街小巷的西天尾和龍橋扁食,我個人推薦建設路的龍橋扁食,不要說我在那邊吃了三年時間,味道確實不錯,我喜歡叫上一碗炒米粉再扁食湯,好吃.....
林記牛肉不能算小吃,忽略過,筱塘小學邊的擔仔面也是莆田小吃奇跡,想當初一也間,城區里開了那麼多家擔仔面,可是能挺到現在只有這一家比較好的了,我上去就點面,蛋兩個,麥煎一碟,飽,爽.吃不下......春卷打包....
南門新開了沙縣小吃城,前幾天開業,偶也去吃了,服務水平很差,但是正宗沙縣確實比小店好多了,就是列出來的菜單,就好多我從沒有吃過的,點了份鍋貼,吃了金包銀,好吃....
勉強再算上的小吃,就是以前的來古,可惜,他卻要改行做海鮮,落下個來古扁食好好的招牌被他親戚自己砸了,現在的來古就是快餐店,海鮮樓那邊也算是快餐店,不過就是規模大了點,很失敗!!
天九灣的鹵肉好吃,其實就是醬油味道好,顏色黑,後來聽說那種醬油其實是很臟的,就很少去和狗搶座位了(天九灣那家經常有條狗在你座位下跑來跑去,我怕狗,就常是邊瞄著它邊吃,)
以後就只要上東門兜那家了,環境是全世界最差,靠,生意卻是一流的好,不管你有錢沒錢,都要放下面子,窩在小凳上吃.....當然,步行街裡面那一家鹵肉店也不錯,就是價錢比較貴..
傖肉店也是水關頭那邊的一家,中午的時候一流的摩托車,都是載人客的,便宜又能飽,可是它很久以前就有人傳說是放牙片在湯里的,才那麼好吃..沒有證實過,呵呵
早飯我很喜歡上80畝的一家豆漿店(不是枷南,枷南已經不行了,又貴)
是在一個柴火間前開的,她的肉包味道我很喜歡,所以就經常去吃.....
煎包和海礫就上十字街去吃了,要排隊,很忙的...
以前有一家小籠包的店在人民劇院旁,現在不開了,他女兒的店開在頂務巷,那天走過,問還有沒有小籠包,答,已經不做了,可惜了,現在只好去吃新街口的杭州小龍包了....唉....
羊肉我不大喜歡吃,但是我一個同學常常會去南門一家去吃,那邊味道和環境其實不過如此,但是就是有很多人去,紅住子往福夏路那邊走就是了....
秋鳳魚丸的分店有開在北磨,生意卻是相差很多,還是喜歡跑到市ZF那邊去吃,就是個感覺不一樣,但是市ZF那邊有個毛病,快到官們下班的時候,總有狗出來清理街道上的亂停車,這點不爽!
沙縣小吃到處都是,味道也並不能標准,拌面其實就是靠那點花生漿,味道好與否,就全靠它了....
大抵如此,春暖的時候,去爬爬石室岩,吃吃上面的煎果,也是很愜意的一件事情啊........
[img]
http://www.xmshaguo.com/ad/4.gif[/img]
【廈門家園網】
http://www.xmshaguo.com/,
本貼地址:
http://www.xmshaguo.com/viewthread.php?tid=14908
⑸ 三象牌水磨糯米粉大陸有生產廠家
三象水磨粉是泰國產的,泰國都要是長糯米,其實並不好,你試試今世味食金糯米粉,比三象好,價格比三象便宜,白度好,粘度好,我們試用了食金糯米粉後一直用的這種。
⑹ 莆田有一種糕點還是什麼的是莆田的特產,好像只有早上有賣,那個叫什麼啊
《楓亭糕》
用純糯米粉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干蒸熟後,切成四方塊,香甜可口,老人小孩皆宜食用,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在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頗受歡迎。
《仁丹糕》
用糯米粉為原料,拌以白糖、精鹽、酸汁,蒸熟後趁熱撒上白砂糖,甜、咸、酸味道齊全,病人和老幼食用尤為適宜。
《蕪糕》
把一些薄荷草(俗名溪蕪草)放在鋪糯米粉的蒸籠底部,蒸煮後,蒲荷味滲進米糕,香氣襲人,是獨特之糕點。
《赤餅》
將麵粉拌成團,再用平鍋燙成麵皮,然後用數張麵皮裹炒熟的花生粉、芝麻,中上白糖等即成。皮韌餡甜,香味滿口。
《蓼花與麻筒》
仙游縣生產「蓼花」與「麻筒」的歷史悠久。「蓼花」,以糯米、蔗糖、純鹼、麥芽糖為原料,經製作成冬瓜樣的白果條後,油炸為蓼花胚。如沾滿蓼花米即成「蓼花」,若沾滿炒芝麻,由成為「麻筒」。「蓼花」與「麻筒」均具有營養豐富、酥脆可口的特點。
《仙草冰》
俗稱「仙凍」。用當地出產之仙草,煮成仙草水,加上曲粉,冷卻後便凝成黑色的仙草冰,性清涼,能祛火,切成小塊,拌冷開水及白糖,是夏令消暑冷食佳品。
望採納
⑺ 莆田菜的經典莆田菜
莆田鹵面 大揭秘
面條起源於中國,漢代以前就已出現「湯餅」。「湯餅」實際是一種「片兒湯」,製作時一手托面團,一手往湯鍋里撕片。到北魏時(公元486-534年),湯餅不再用手托,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將面團擀薄後再切成細條,這就是最早的面條。到唐代(公元618-907年),人們又把切好的面條掛起來晾乾,便於保存和隨時食用。於是最早的掛面便誕生了。
唐代時,中國和日本的往來很頻繁,面條和掛面的製作技術很快就傳入了日本。歐洲最早的面條類食品傳說是由旅行家馬可·波羅於1295年由中國帶回義大利的。但此種說法似乎並不可信。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面條是在富裕的義大利人家當廚師的亞洲奴隸傳入歐洲的。為什麼莆田鹵面能鉤起那麼多人的食慾呢,這當然有它獨到的秘密了。 材料:肉鹵300克、大白菜3片、香菇4朵、香菜2根、油麵150克
調味料:
(1)清水4杯、鹽1茶匙、醬油2大匙、濕澱粉4大匙
(2)胡椒粉少許、醋4大匙
做法:
1.大白菜洗凈、切絲,香菇泡軟切絲,用兩大匙油先炒香菇,再放入大白菜同炒至軟,加入調味料(1)燒開,改小火,並放入肉鹵同煮。
2.另外半鍋水燒開,放入面條煮熟,撈入碗內。
3.待肉鹵已熟且湯汁黏稠時關火,加入調味料(2)及洗凈、切碎的香菜末。
4.盛入碗內的面條,淋上煮好的肉鹵即可食用。 主料:毛豆腐250g、胡蘿卜1/2根、黃瓜1根
調料:食鹽適量、醬油適量、調和油適量、火腿適量、青豆適量
燜豆腐的做法:
1.胡蘿卜和火腿切丁
2.黃瓜切丁
3.豆腐切大片
4.豆腐裹上雞蛋液
5.油熱後煎豆腐
6.豆腐煎制兩面金黃盛出控油
7.鍋內留底油,放入胡蘿卜丁,翻炒片刻倒入醬油、鹽和清水
8.放入豆腐,水剛剛莫過豆腐即可
9.湯汁都被豆腐吸干後放入黃瓜和火腿,翻炒均勻
10.最後放入熟青豆,淋少許香油 土筍凍又稱「土丘凍」,是莆田海邊的一種物產,也是一種著名的風味小吃。所用的原料是海中的土丘,學名星蟲。土丘含有豐富的膠質和蛋白質,經加工、煮煉、冷卻後,其湯汁凝結成一塊塊晶瑩剔透的水晶體,星蟲在晶體中清晰可見。這種小吃講究配料,味道可調配成辣、咸、酸、甜各種。但常見的原汁原味的成品,在食用時可隨人們的不同口味蘸上佐料。
土筍凍色澤灰白,晶瑩透明,柔糯清爽,富有彈性。冬春時節上市最佳。如今,在莆田的每個飯店酒肆,都少不了這一道名菜。 用純糯米粉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干蒸熟後,切成四方塊,香甜可口,老人小孩皆宜食用,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在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頗受歡迎。
⑻ 莆田紅團的做法有哪些
紅團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餡一般有糯米餡、綠豆餡、糯米綠豆餡三種。糯米餡是把糯米蒸成干飯後,放入糖水中煮,用文火,使它成為又粘又軟的飯團;綠豆餡是把綠豆煮爛,放進糖,文火干,再用勺子把綠豆搗碎,靠糖的黏度黏成團;糯米綠豆餡是先把糯米炒熟後碾成粉,再把它與煮爛搗碎的綠豆、糖混和成團狀。製作時把餡用手捏成直徑5厘米左右的球狀,即為「紅團餡」。
皮的一般原料是糯米粉,現代也有用麵粉替代的,製作時先將糯米粉拌上食紅,然後加入適量的溫水,揉成米或面團,再從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餅狀,就成了「紅團皮」。用「皮」把「餡」包起來,放入木質的粿(俗稱紅團印)內,印成上拱下平球缺狀的紅團,曲面上花紋,中間一般印有福、祿、壽、喜、財、丁、貴及雙孩兒、慶豐收等字樣或圖樣。
印好的紅團的用洗凈的剪成圓形的雞葉(仙遊人稱雞蕉葉)或一種大栲樹葉(俗稱紅團葉)墊底,置入蒸籠內,用大火蒸。約20分鍾後,打開蒸籠,紅艷艷,香噴噴,亮閃閃的紅團立刻呈現在眼前。
做紅團一般在臘月廿七、廿八兩日內進行,除 喪服 對死者表示哀悼而穿用的禮服。晚輩為長者服喪穿用的喪服稱孝服。由於民族風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喪服十分復雜。 喪服概說 中國古代喪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並有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更多>>未滿的人家白團外,家家戶戶都要做紅團。因此,從做紅團這天起,過年的氣氛開始濃厚起來。
別看紅團用料很普通,它可是一種品位極高的供品。除過年外,逢結婚、謝天地等重大喜慶時才做。在這種情況下,紅團不但是供品,而且又是饋贈的禮品,如婚、嫁、喜慶等,賀喜的親戚朋友離開時,都要饋贈紅團一雙或二雙,以示感謝,受禮者亦視此為吉物,樂收不。
紅團不但禮重,而且是一種可口的小吃。它不但甜,而且香,特別是綠豆餡或糯米綠豆餡的紅團更香、更軟,冷卻後的紅團,表面硬梆梆地,只要稍微加熱,馬上變軟,口感特好。民間有句口語做「紅團綠豆餡,沒吃想大錯。」
紅團是一種甜食,長時間存放不易變質,若定期加熱可存放20多天,因此,它是過年不可或缺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