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泉州這邊元宵花燈哪裡有批發
泉州很多地方有批發的,在泉州舊車站附近有好多家,另外在官帝廟對面的小巷也有幾家,還有就是塗門街新門街上有零星的一兩家
㈡ 全國最大燈籠批發市場
全球最大批發市場在中國義烏,第二、第三不好說每個地方都差不了,廣州,成都都挺大的,沒辦法比較。
㈢ 泉州哪裡有花燈看
泉州今年元宵節賞燈活動將按照「全城賞燈、多點紛呈」的布燈形式,將精品花燈、創意花燈和喜慶紅燈籠等分點分線布置在鯉城、豐澤中心市區和台商投資區主要街道及公園廣場、標志性建築、沿街商戶門面等公共場所,而不是像往年集中在新門街、中駿世界城和泉州台商投資區海絲藝術公園亮相展示。
鯉城區將多形式把精品花燈及氛圍燈分布到古城區域和進出城通道上。其中,精品花燈擬在「四點、三門、三十二處」進行布置,即在新門街、威遠樓、開元盛世廣場、新天城市廣場等四個點懸掛170盞,在臨漳門、朝天門、泉山門等3個城門樓上懸掛40盞,在古城內32處標志性建築和公共場所懸掛169盞;少兒花燈擬在各學校及其周邊進行布置。
豐澤區今年不再於中駿世界城設立展區,將盡量在各個路段、區域布置精品花燈、創意花燈,便於群眾就近賞燈。其中,將在湖心街東段和中段懸掛170盞;在泉州商城廣場一樓外圍連廊懸掛30盞;在田安路兩側懸掛186盞。
泉州台商投資區擬在海絲藝術公園、洛陽鎮紅樹林文化廣場、張坂鎮法制文化公園、百崎鄉法制文化廣場等4個地方布燈,讓市民在家附近就能感受濃濃元宵味。
㈣ 福建泉州哪裡有佛具批發市場
這兩個地方可以去了解一下:
幸福街批發市場就在義全街離新車站很近 晉江陳隸
石獅服裝批發市場
希望我的回復對您有幫助,祝您好生意了。如果覺得有幫助,希望可以採納哦:)
㈤ 福州廈門泉州莆田龍岩南平三明寧德漳州花燈彩燈製作銷售公司
很好,工藝不錯價格便宜,你公司五四路中秋節花燈做的很好!
㈥ 泉州塗門後街花燈店有開嗎
泉州西門後街花燈電影可以嗎?我覺得可以哄哄我畫的樂水的,現在的心疼很慌。
㈦ 花燈的泉州花燈
元宵節亦稱「燈節」、「燈夕」,家家張燈,戶戶結綵,鬧花燈。泉語「燈」、「丁」諧音,寓祈望人丁興旺、迎接光明之意。
燈節最早的歷史記載從漢武帝開始。漢武帝在平定「諸呂之亂」後稱帝,稱帝時剛好是農歷正月十五,祭拜「太一」(當時信奉的顯赫神明)時漢武帝出宮遊玩,剛好碰上民間放燈。於是定正月十五為「燈節」,有與民同樂之意。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每逢上元都要放燈三夜(十三至十五)。上元活動由於都在夜晚,故有「元夜」、「元夕」和「元宵」的稱呼。節日的主要景物是「上元燈」,因此又有「燈夕」之稱。
泉州的「燈節」始於唐朝。唐代士族南下,將鬧花燈習俗帶到泉州。
泉州的「燈節」在宋朝發展到頂峰,花燈之盛,冠絕天下,形成「上品花燈」,有「春光結勝百花芳,元夕分華盛泉唐」之說。特別是南宋,在泉州設南外宗正司,管理3000多名來泉州定居的皇室宗親。他們仿照臨安大放花燈,上元的活動熱鬧壯觀。宋·《五雜俎》譽稱:「天下上元,燈灼之盛,無逾閩中。」甚至連京城杭州點燈都委託泉州太守、南安知縣僱工精製。
泉州花燈內容,以山水風景、歷史人物、飛禽走獸、亭台樓閣為主。類別主要有走馬燈、蓮花燈、寶蓮燈等。最具泉州特色的是「無骨燈」和「料絲燈」。其中「無骨燈」為泉州獨創,直接用硬紙連接而成,與一般燈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而「料絲燈」則八面通透,採取鏤空的做法,點起燈後整燈通透。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上元:……上元燈--市人制燈出沽,或以五色紙,或以料絲,或扎通草,作花草人物蟲魚,燃以寶炬,維妙維肖,俗名古燈。恆於府治西畔雙門前作燈市。……故桐蔭吟榭邱家樹《上元燈》詞雲:一年元夕一回換,怪聽聲聲賣古燈。」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上元:……弄龍--各鋪好事者,是夜以青紗數丈,制為金龍燈,燃蠟炬,十數人執而舞之,曲伸盤旋,鱗甲畢動。前導一球,隨之上下。亦且敲鼓鳴金吹笛,與兒童竹馬,群履踢球,雜游市上焉。」
掛燈:
元宵前夕,多數人家在居家、店鋪門口懸掛花燈 或大紅燈,烘托喜慶氣氛。生男孩之家,製作或購買花燈,掛到寺廟、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還要宰殺一隻公雞、加一籃白粿敬祖。
送燈:
有年內出嫁的女兒,娘家在節前要買綉球燈或蓮花燈一對 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對嫁後未生男孩的,娘家習慣贈予「觀音送子燈」,謂之「送燈」。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上元:……上元燈……有新嫁女者,女家須買白芙蓉燈一雙,送於婿家,雲是宜男兆。……張炳文雲:最是女家忙送客,吉祥爭買白蓮燈。」
賞燈:
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結隊上街賞燈。
游燈:
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燈,點上蠟燭,走門串戶,結成游燈隊伍,信步游燈。
出燈(搶燈):
泉語「燈」、「丁」同音,「出燈」即「出丁」,寓意人丁興旺。
小孩游燈時不慎把燈燒了,即「出燈」。如燒的是紅燈,預示生女孩;燒了白燈,預示生男孩。
燈被搶也是「出燈」。古時元宵節,富人組成「游燈族」,沒錢買燈做燈的窮人就組成「搶燈族」。在游燈的大街上,空手的窮人們用歌謠嘲笑提燈的富人:「梅花燈,點不香;官刀燈,攪茅房……」隨後一擁而上搶奪富人的燈,被搶的富人不僅不惱怒反倒興高采烈。
猜燈謎:
猜燈謎是逛燈會的又一趣事。把謎語貼附燈上,供人邊賞燈邊猜謎,猜中者向主持人領取獎品。
南安桃源上元點燈:
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泉州開始建城,當時市區范圍較小,上元花燈活動無法與北方城市相提並論。至於民間自發點燈歷史悠久而且延續至今者,在福建應首推南安豐州桃源。
桃源上元點燈,名聞遐邇。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傅實(參見《泉州人名錄·傅實》)以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從長安帶兵入閩鎮守泉州。因有政績,敕賜傅實銀印青綬,銜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宰相)。傅實原建府第於泉州東門外鳳山南麓,聘紫雲黃守恭(參見《泉州人名錄·黃守恭》)五世孫女為夫人。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傅實舍第修建護安功德院(即泉州東禪少林寺),帶兵駐扎南安豐州重建府第(今武榮傅氏大宗祠)。為了表示效忠朝廷而建唐王宮(即桃源宮),內有唐太宗李世民、徐茂公、程咬金、尉遲恭、秦叔寶塑像。每早按儀朝拜,從未間斷。上元也按照長安結燈的儀式,祝天子萬年,與民同樂。這就是桃源上元點燈的開始。
傅實迎娶夫人黃氏後,隔年上元節前,黃家父母因最疼愛這女兒,特送來紅、白蓮花燈一對,預祝早生貴子,合家歡樂。從此,開泉南上元送燈的先河。
往後,每逢上元,傅姓族人就在唐王宮和大宗祠點燈,相沿成俗,年年如此。
明·世宗嘉靖廿九年(1550年),傅夏器(參見《泉州人名錄·傅夏器》)參加京都會試高中會元(進士第一名),授儀制主政,為泉州府、南安縣和傅姓爭光。南安知縣伍文定贈頌聯:「泉山名姓無雙本;南邑文章第一家。」第二年上元,傅姓族人歡欣鼓舞地舉行大型燈會,附近十多個村莊,數千人積極參與,傅氏大宗祠和唐王宮內外及街道兩旁,掛著數以千計的各式花燈,燈月輝映,熱鬧無比。
明·神宗萬曆年間,朝廷占星官啟奏皇上:「天上白猿星將於上元之夜下凡轉世,位在偏南方向。」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傅夏器遂與族親相議,以上元燈會的盛況吸引白猿星下凡轉世。燕山黃姓也不約而同地參與這次競爭,彼此全力以赴各盡所能。但見桃源傅氏大宗祠和唐王宮外,以及沿街的屋檐都掛著斗燈、橘燈、百花燈、寶塔燈、如意燈、玉簪燈、綉球燈、料絲燈、龍蝦燈、走馬燈、潤餅燈、白兔燈、公雞燈、年年有餘燈、鯉魚吐珠燈、雙龍搶珠燈、龍鳳呈祥燈、仙女荷花燈、嫦娥奔月燈,真是五顏六色,千姿百態,應有盡有,目不暇接。
唐王宮前的龍柱上閃爍著紅色對聯:「二十傳來,君明臣忠稱盛世;三百載往,國泰民安慶昇平。」宮內有宮燈百盞,大小不一,精巧異常,燦爛輝煌。傅氏大宗祠大門前耀眼的對聯:「管弦喧天,人往人來金吾夜;燈花匝地,溪南溪北玉園春。」廳堂的柱聯:「逢盛世,安居樂業,盡是桃源仙境;慶元宵,源遠流長,既成柳邑民風。」正廳中燈群四簇,宮燈為主,繞以紅白蓮花。
禮案上安放三件寶貝:一是宋·宣仁皇後賜給郡馬傅察(參見《泉州人名錄·傅察》)的商代欹器(傾欹易覆之物,可置於座右以為戒),二是宋·傅少師楫上朝手執的玉如意,三是玉鴛鴦。堂下籠吹吹奏,喜氣洋洋。大宗祠前廣場上有梨園演出、南音會唱、舞獅和踢球。鰲山四周用錦緞圍繞,流蘇綴飾;鼓鳴於內,鍾應以外,燈火三層,光輝奪目。鰲山上有亭台樓閣,有暗藏機關發條的戲劇人物,能在燈下表演一些動作。可見當時鬧花燈規制宏偉技藝高超。
值得一提的是,上元盛況空前的燈會之夜酉時,主持人精心安排傅姓媳婦「鑽燈腳」。桃源石盤一位新婚婦女得到白猿星投胎轉世,生下傅文龍。他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授河南道御史、陝西都察院。此乃閩南上元燈節「鑽燈腳」的起源。
南安英都拔燈(串燈):
元宵節南安縣英都鎮特有的活動,從正月初九即開始舉行。
英都「拔燈」由來已久。宋元時期,以泉州港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崛起,每年夏冬雨季,泉州郡守和市舶司官員率領外國番商使者,在九日山下昭惠廟舉行隆重的祈風儀式,拜祀海神盛極一時。泉州各沿海港口、內河驛渡碼頭紛紛建海神廟,英都昭惠廟便是其中之一。英溪水九曲十八彎,船工用駁船航運,把英都的糧食、絲綢、薪炭、茶葉、筍乾等運到泉州。為祈求航運順利,船工都到英都碼頭拜祀。通常逆水行舟需拉纖,俗稱「拔船」。英都昭惠廟每年元宵燈節,鄉人把逆水行舟拉纖和喜慶迎燈結合起來,產生了「拔燈」民俗游樂活動。
事先備好特製的數條粗大的長纜大麻繩,各家各戶帶來各式燈籠,每盞燈籠間隔二尺左右,掛在大繩上,每條可懸掛數十盞甚至一百多盞,稱為「一陣」。數條連成數陣,選擇一名體形剽悍的男子為首,前頭打起兩把大火把,並排行進為主導。後面數十人緊扶燈繩呼喊著快步緊跟,生動地再現當年英溪船工拉纖時逆水行舟奮力拚搏的壯觀場面。
通常有十多「陣」,多者二十「陣」左右,各「陣」之間,「大鼓吹」、「花鼓唱」、「車鼓舞」、「南音弦管」、化裝戲藝摻雜其間,到了家家戶戶門口、鞭炮、火花、煙火持續不斷,把節日歡樂氣氛推向高潮。
「拔燈」隊伍從英墟街昭惠廟出發,經後店、鞍後巷、沿榮山北側依山勢逐步登高。燈陣行至山脊之間,前導的兩把耀眼的火把,時而高舉,時而落下,後面燈籠順著山勢繞成一圈圈燈籠陣,倒映在五世祠堂東軒、西軒門口的兩個大池裡,水天相映,燈火閃動,五彩繽紛,燦爛非凡。
晉江東石數宮燈:
晉江東石鎮每年元宵節,凡新婚的青年,都須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掛到始建於明朝的嘉應廟(又稱九龍三公宮)里去。從正月十三晚開始持續三個夜晚,男女老少齊集廟里,欣賞五彩繽紛、爭奇斗妍的宮燈,或猜燈謎,或聽南曲清唱。賞燈時,人們數著這一年宮燈的對數,算一算當地增加了多少人口。閩南語「燈」、「丁」同音,東石男人大都常年出海在外,通過數宮燈,可使那些回家過春節的航海者了解家鄉人丁情況。
早年到台灣的東石人還把家鄉這一習俗帶到了台灣布袋嘴。台灣也有三公宮,每逢元宵節,當地居民也在宮內提掛宮燈。不僅如此,以前每年元宵節,台灣那邊的鄉親都特地趕回「會燈」,通報該年在台灣的宮燈對數,並把家鄉的數字帶回去,以互報閩台兩地子孫發展的情況。這一習俗一直保持到新中國成立。
安溪藍田游燈龍
每年正月十五,安溪縣藍田鄉後清村都要「游燈龍」。其俗源自元朝閩南一帶的民間草台「蜈蚣戲」(已失傳),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過節,成為民間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進鄰里往來、和睦。
游燈龍從當天晚上8時開始,村裡准備好龍頭和龍尾,村裡的男女老少每人准備好一盞燈籠組成龍身,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多,燈籠漸漸匯成了「燈龍」。全村只擎一條燈龍,燈龍越長,象徵該村人丁越興旺。活動通常要持續一個半小時,在走家串戶之後,村民們將一起到村裡空地臨時搭起的戲台前看高甲戲。
㈧ 泉州哪裡可買到花燈籠手工製作
幸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