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問:為什麼經銷商都願意選擇做新產品
先,做新產品能得到廠家政策的支持。
運作新品,企業在政策上多有激勵,不懂得激勵的企業在新品推廣上也是失策之舉。2000年寶潔推出潤妍洗發露,在消費者活動上不遺餘力,做廣告、新品發布會、促銷活動不斷,可是給渠道的利潤沒有特別支持,也是寶潔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經銷商都是靠著企業長大的。牛根生說:資源不在於擁有,而在於支配。對於經銷商同樣適用。賣老產品,擺到那就能「動」銷的,企業也不願多投入了,所以經銷商要善於利用企業在新品運作時的投入去做「你的」市場,逐步積累。
第二,新產品的毛利會更高。
因為廠商的政策支持,因為新產品的價格不透明等等,新產品總會有更多的毛利空間。比如雙匯「王中王」,一個賣了20多年、年銷上百億、擺在那就能賣的產品,憑什麼給客戶那麼高的利潤呢,給你掙個「配送費」就不錯啦。統一方便麵,給到經銷商5個點的配送費就很客氣啦。而新產品有更多的「商流」要求,要鋪貨、要陳列、要促銷等等,自然會分配的更多,所以如果做「王中王」只有8個點的毛利,做新品應不會給你少於15點。
第三,渠道更多的利用。
經銷商努力積攢起來的網路,相當於建的高速公路、田間小道,把產品源源不斷的送到一個個大小終端店。建了公路,當然希望有更多的車跑,更多的利用也才能收更多「養路費」的。其實渠道也一樣,也需要跑更多的產品,更多高毛利的產品來調整經銷商的利潤結構。有的經銷商知道這個道理,於是可能會接很多個品牌去經營。做方便麵的再做火腿腸,還可以賣水賣飲料,或者去做調味品。可是對於經銷商而言,這樣分散精力去做多品牌其實是個誤區!以前我們說「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可以分散風險」,可是同時,這也分散了我們的精力。實際上,經銷商越大,他的品牌(或品類)反而會越集中。你手上有10個品牌,就有點像是批發商了,有30個品牌那就是零售商了!所以分散做不同的品牌不一定是經銷商做大的路子,專注於三五個品牌或一二個品類,引入新產品做起來,調整產品結構和利潤結構才是正道。所以推廣新產品的能力,是經銷商做大必須具備的能力。
第四,通過新產品
可以拓展經銷商的新渠道。
產品與渠道要復合,要求不同定位的產品在渠道拓展上要有所區別,因此新產品不能只靠老渠道的帶動。雙匯「泡麵拍檔」火腿腸,聽聽這名字,也許就可以幫你拓展「車站、碼頭」的渠道;「台灣烤腸」也許可以幫你拓展旅遊景點的渠道;「Q趣」就可以幫你拓展網吧的渠道。不要看不上這些「特通」,當年香飄飄奶茶最早就是從「網吧」渠道做起來的。
第五,有時候新產品是我們客戶
二次創業的好機會。
在某些品類上你做到了區域的老大,再想突破可能就有瓶頸了,引入一個新品當然是個機會。比如潔麗雅毛巾,已經做到品類老大了,企業也感覺再突破不容易了,於是近幾年來不斷有新品類推出,對很多客戶也都是二次創業的機會。
⑵ 經銷商的十大因素
投機、暴利、虛情假意,這些擺不到桌面上的行為仍然存在於國內IT經銷商的發展過程中。
一些經銷商為了適應這樣的環境,會在與客戶協調、溝通時做些忽悠人的事情。事實上,最後吃虧的多是這些自以為是的」精明人「。欺騙了顧客一次,那麼第二次呢?要花多大的代價才能彌補?這就是許多好品牌在某個經銷商手中越做越差的原因。
對經銷商來講,在企業管理中必須要有一股崇尚正氣、尊重人情、體現信譽、傳播正確價值觀的文化內涵。套到一筆貨或者騙到一筆錢就宣布企業倒閉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經銷商必須用心去培育消費市場,他們的發展才能順利、省心、省力。 重視人才、尊重員工是當今經銷商喊出的相當響亮的口號,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在江西,如四平、南方等家電代理商的業務員們年薪五六萬元是普遍現象,高的能得到十幾萬甚至二十萬元,但也時常出現人才流失的情況。
對於經銷商來講,產品、人才、網路是他們生存的根本,人才的不穩定往往會造成銷售網路暫時或局部的癱瘓,這在營銷界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個體老闆的霸權主義、企業內部的個人英雄主義、管理的不平衡,都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國內經銷商的發展歷程可以用3句話概括:20世紀80年代靠膽識,90年代靠資本,21世紀靠管理。經銷商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先進的營銷管理系統,嚴格掌控執行力與執行過程的連貫性、合理性、制度性、系統性。
例如:財務部門不僅要負責資金運作,更要做好賬期管理,協助銷售;商務部不僅要做好客戶管理,還要做好訂貨管理、品項管理;倉儲部不僅要做好暢銷品、滯銷品、殘損品的庫存管理,還要及時歸納反饋;物流部不僅要負責配送工作,還要懂得訂單規劃。
雖然從表面上看,每個部門是相互獨立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及時溝通、相互協助,這樣才有機會由原來的中轉運營商轉型為營銷運營商,為製造商、下游網點提供專業服務體系,成為市場的管理者和主導者。 許多經銷商都渴望代理更多的好品牌產品,或者擁有更大區域代理權,但為什麼從不考慮自己的資金安排、人員安置是否能到位,是否能滿足廠家的要求呢?
有的代理商,可能考慮到經營成本、利潤空間的問題吧,想方設法增加了幾個牌子的代理權。在他們看來,這樣可以節省更多的倉儲、差旅、工資等方面的費用,而且多個牌子多點利潤,可以東方不亮西方亮。誰知搞來搞去,倉庫增加了幾個,業務添加了幾個,效益卻沒有增加多少,反而造成資金無法快速周轉、庫存積壓不平衡、暢銷品牌無錢進貨的結果,差點喪失代理資格,不得不以房產、轎車等抵押來維持資金周轉。
並不是攤子越大利潤就越高。許多知名企業的沒落,正是由於不切實際地瘋狂延伸、擴張,造成自己本來的主打產品薄弱,在市場競爭中影響力下降。經銷商應先把自己所主力經營的產品做精、做細、做強、做大,然後再圖謀更大的發展。 還有不少經銷商的財務管理僅停留在日進日出的簡單記賬上,經營開支隨意支出、手續不全,所以其產品的實際銷售狀況不能通過財務賬面體現出來。
在許多經銷商心目中,自己掙的錢可以隨意支配,唯一的審批人員可能就是老婆、老媽等親人。而這些審批者在多數時候僅僅充當著財務總監的角色,至於公司員工各自的工資標准、報銷標准、購物標准、招待標准等往往沒有考量,更沒有一個健全的手續和制度來調控。因而,許多經銷商有時候難免納悶:「我平時掙得錢不少,除去那些雜七雜八的開支,怎麼年底一算就沒多少了?」所以,經銷商一定要建立健全自己的財務管理制度,每月銷售、損益、資產負債等都要有明細數據體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知道自己賺了多少,虧了多少,需要從哪些方面降低經營成本,扭虧為盈。 在經銷商的管理模式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人多用、一人多職的現象最為普遍。責權不明往往會導致績效不佳、遇事相互推諉的現象。
在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經銷商要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營銷隊伍,對每個人員須充分明確其責、權、利——誰銷售、誰送貨等要落實到具體個人;對於交叉工作、身兼數職的人又該如何考核等,要全面形成制度化。
為了有效調動銷售人員的積極性,可嘗試將市場政策下放,讓員工有更多的市場操作空間,執行區域市場責、權掛鉤,使其真正擺脫打工者的心態,從經營者角度運作管理市場,從而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廠家最看重銷量,經銷商最看重利潤,這是雙方矛盾的焦點所在。部分經銷商常常為了蠅頭小利忽視規模利潤,寧可多賺幾元錢,也不願薄利多銷。
廠家與商家相輔相成,不會為了擴大銷量而剝離經銷商太多利潤,更不會為了銷量去做殺雞取卵的事情。廠家為什麼出台月返、年返等銷售策略呢?這既是一種激勵,更是為了保護經銷商的利潤,讓雙方的合作關系更融洽。
⑶ 製造商將產品積極地賣給批發商的策略是
拓展銷售渠道 人多力量大 薄利多銷
⑷ 農民為什麼把種植的農產品以低於市場價很多的價格賣給批發商,而不是以較高的價格銷售
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大量的到廠家批發和你從經銷商手裡批發價格是不是會一樣呢,中間需要周轉幾次才到市場上,所以市場上的價格肯定要比出場時的高啊!!僅代表個人看法~!
⑸ 產品銷售給批發商需要開具增值稅發票嗎
按規矩是要開的,但如果批發商問你要票你就要開,很多時候他不要票你也就不必開。這是因為批發商做銷售時,有的客戶會要
增值稅專用發票
用以抵扣,有的客戶不是
一般納稅人
,不需要抵扣就不要專票,所以就可不
開票
。
⑹ 為什麼批發商不直接把商品賣給客戶,而是賣給零售商
可以直接從批發商銷售到顧客手上,比如,義烏市場就有這咱現象,但是你會每樣東西跑到義烏去買嗎。
批發商當然有直接把商品放到淘寶上賣的,現在已有很多了。但有局限性啊,現在多數人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啊,眼見為實。
⑺ 選擇批發銷售的原因
利潤=15×100×(1-0.02)+12×150×(1-0.02)-500=3234-500=2734元
如果本題有什麼不明白可以追問,
⑻ 批發商、零售商、代理商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
代理商 :不一定是獨立機構,不擁有商品的所有權(代理製造商的產品/服務),賺取傭金(提成)
優點:供貨權力較大。缺點:經營活動受供貨商指導和限制。
批發商:就是大批進商品,一定量以上出商品,靠的是量賺錢和在批進商品的價格和小批量商品的差價。
零售商:靠每個商品的利潤賺錢,指將商品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的中間商,是相對於生產者和批發商而言的,處於商品流通的最終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