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龍王廟是什麼東西
龍王廟:歷史
白龍王廟位於鄭州西郊賈魯河東岸的二砂牛奶站外。 據民國五年(1916年)《鄭縣志·建置志》記載:「州西有白龍王廟」。關於白龍王廟的來歷,在鄭州西郊民間廣為流傳著一個膾炙人口的傳說。 在很早很早以前,賈魯河東岸住著一位忠厚善良而又勤勞的老農。一日清晨,有一衣衫襤褸的漢子找上門來,自稱是外地人,逃荒到此,願投在老農門下當一長工。老農見他外表朴實,年輕力壯,欣然應允。次日用過早飯,老農叫漢子去菜園澆地。漢子答應一聲背起鐵鍬便向菜園走去。傍晚時分還不見漢子收工,老農來到菜園一看,見菜地仍然乾旱著,長工正在井旁酣睡著,心裡就有點氣,但又一想,長工初來乍到,也得讓他歇歇腳吧。 第三日凌晨,老農又來到菜園。見菜地大部分已澆了水,心中暗暗稱贊長工能幹,但不免對長工又犯了猜疑,為什麼他白天睡覺,夜晚幹活,而且比一般人幹得都快呢?到了夜深人靜時,老農借月光一瞧,只見一條白龍尾巴纏在轆轤上,龍身扎進水井,井水就像銀柱般直沖雲天,然後落到壟溝里,向菜地流去,老農不由驚叫一聲,嚇癱在地。那條白龍聽到人的驚叫聲,急忙化為人形,見是主人,慌忙上前施禮,並道出實言:「我本是上天一小白龍,前幾日,在行雨時,因記錯了時辰,違犯了天律,被玉帝打下凡間。我見東家以善為本,又年老體弱,便投在你門下效力,以求贖罪,不想被東家看破行藏,傷了元氣,因此,此處再難棲身,只得向東家告別。」老農聽後恍然大悟,極力挽留,但為時已晚。 事後消息不翼而飛,鄉親們成群結隊來菜園焚香禱告,祈求白龍保佑此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後來大家為紀念白龍便集資在菜園附近修建一白龍王廟。日後,白龍王廟香火旺盛,每年陰歷二月二為白龍王廟會,屆時張燈結綵在龍王神像前擺設供品,男女老少燒香致祭,還有唱戲,熱鬧非凡。 建國後,經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人們不信有什麼「龍王爺」了,白龍王廟被拆除。 後來此地更名為「龍王廟」村!
龍王廟:現代
隸屬:鄭州市中牟縣白沙鎮。 經濟繁榮、農民富裕、交通四通八達、毗鄰全球最大的物流工業園(正在建設中······)。 鐵路:隴海鐵路。 公路:北鄰鄭開大道、東鄰鄭州四環、南鄰鄭汴大道(G310國道)和物流大道、西鄰萬三公路。 是中國的:大蒜基地、小麥基地、西瓜基地、蔬菜基地等等農產品出口基地。
編輯本段一、南昌市龍王廟
龍王廟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個范圍,解放西路、國葯廠、塔子橋立交橋附近范圍都稱為龍王廟。 早期因為有龍王廟批發市場而聞名。 鎮名,位於單縣城東南10公里,總面積88.8平方公里,人口5.4萬,耕地8.9萬畝。該鄉地理位置優越,省道新、老定碭路均橫穿境內,交通便利。小城鎮建設日趨完善,集貿市場日趨繁榮,鄉駐地開發高標准商業等10華里,新建商貿樓1200間,商貿經濟區和工業園區達800畝。 該鄉農業基礎好。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進入良好階段,高效農業、現代農業初步規模,已形成1萬畝山葯、2萬畝桑園、3萬畝花生、4萬畝小麥良種基地的種植業發展布局,糧經比例達到了4:6。畜牧業發展強勁。年存欄魯西黃牛1萬頭,青山羊15萬只,生豬5萬頭,雞禽類養殖40萬只。 工業基礎較好。現已建起南、北兩個工業園區,其中南部羅庄工業區總佔地500畝,黃楊路、孫孟路縱橫其間,交通便利,工業起步較早,北部龍王廟工業區屬新建工業園區,總佔地300畝,位於鄉政府駐地、省道新定碭路一側,地理位置優越,現代化小城鎮建設和大型商貿市場都建在這里。現工業園區已吸引青島、漳州、淄博等地的八家客商來此投資廠,共集中了大小企業和個體工有500餘家,初步形成了糧油加工、木材加工、紡織器製造等為主的發展新格局。
編輯本段二、煙台龍王廟
位於煙台,始建於明代,是當地人為祈雨保豐年而修建,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煙台山重獲新生。94年,煙台山管理部門對龍王廟進行過一次維修。2000年又對龍王廟進行了一次維修,使這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廟宇恢復原貌。
編輯本段三、大連龍王廟
大連龍王廟旅遊度假區位於大連的北大門——瓦房店市李官鎮。南距大連120公里,北至沈陽240公里。該度假區包括海濱浴場、森林公園、游樂場、別墅群和服務區。這里灘緩、沙細、水清、浪穩,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海濱浴場;岸邊,山巒起伏,林木蒼翠,古跡眾多。每當陣陣海風傳來漁歌唱晚,令人油然而醉,留連忘返。
編輯本段四、菏澤牡丹區龍王廟
菏澤市西南22.5公里王浩屯鎮刁屯河之東,有一個樹木蓊鬱的龍王馮村。該村馮氏之祖馮重禮原為山西省襄恆縣人,於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年間(1488-1505)遷此建立庄園。此處本是黃泛區遺址,地勢低窪,鹽鹼地多,遂取名為馮家窪。 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七年(1512年),相傳有一個名叫焦義行排行老三的壯漢到馮家窪投宿,願意幫助馮重禮種地。馮重禮許諾之後,焦三便起早貪黑,奮力幹活,砍刨荊根,播種糧棉。每逢天旱苗枯,焦三卻能興雲布雨,有求必應。焦三做短工三年期滿,便於馮重禮約定在濃雲密布、雷震驟雨時再來相會。焦三話音剛落,忽然天昏地暗,雷聲隆隆,焦三已騰入雲空,杳無蹤影。馮重禮這時才知道「焦三」是龍王的化名。馮家窪百姓為答謝龍王之恩,就在馮家窪村南蓋了一座龍王廟,馮家窪也更名為龍王馮。 龍王廟院落佔地5畝。廟門高聳,巍峨壯觀。廟內有一古潭,謂之龍坑。廟院正北,建有大殿、配殿各一座。大殿之前,建有迎接香客的彩棚,重檐疊起,脊獸排立,儼若龍宮前的引道。彩棚這後,乃三間龍宮大殿。殿中塑有金色龍王面南正坐,龍目閃閃,俯瞰下界。龍王之後,塑有廒山圖影,指點江山風水。殿東塑有蒼髯老翁,慈眉善目,喜色盈眶。殿西塑有二侍者並立,南為牛頭爺,手執三股鋼叉,欲除暴安良;北為夜叉爺,怒睜二目凝視,待打抱不平。殿頂縱貫二梁,各盤一龍,頭朝南,尾向北,名為雨師爺,又稱雨布爺。大殿四壁,皆繪龍王傳說中的各種圖形,光怪陸離,栩栩如生。 大殿左側,有三間配殿。中間掛有1944年定陶縣城南晁村晁秀立要筆撰寫的一副對聯:詢野老村農羨馮家為東道主,撫殘碑斷碣知焦姓乃上方神。 龍王馮村北有一口八角琉璃井,水質清洌苦甜,從未乾涸,被譽為奇觀。 龍王馮村至今尚珍藏關於龍王爺傳劉的一卷畫軸,圖文並茂,繪錄著龍王逸事百餘幅。例如《龍坑龍井通東海》:講焦三在馮家窪第三年春天,天旱無雨,田間禾苗半枯,人們焦灼異常。焦三對馮重禮說:「東家且勿驚慌,明天便可澆地。」馮重禮不大相信,只是唉聲嘆氣。可是到了下半夜,忽然雷雨交加,大雨下得坑滿壕平,這一年莊稼獲得了好收成。又如《十八畝地一棵苗》:說焦三為馮重禮種了一塊十八畝地紅高粱,焦三在間苗時,只留下了五棵苗——中間一棵,四角各留一棵,馮重禮見了,沒有好氣兒地說:「鋤得不錯,就是留苗太稠。」焦三隨即把地角的四棵鋤掉了,把馮重禮氣得直想發火。這棵獨苗長到處暑,高粱稈長得有屋粱粗細。到高粱抽穗時,遠看像一片火燒雲,近看像一團紅瑪瑙。焦三把這十八畝地軋成一片坦場,便上到高粱棵上,掄開棗木桿子一甩,高粱粒子像下紅雨一樣落下,足有1米多厚。焦三說:「東家,你要不了這么多,我就往外倒吧。」焦三把棗木桿子往不南一掄,「嘩」的一聲,一片紅雲往東南去了,使東南百里以內的高粱,整整豐收了三年。 因為焦三是龍王的化形,龍王馮一帶居民為紀念龍王爺恩德,曾在明代集資修建過龍王廟,立過石碑,刻過碑文。可惜原來的廟宇、石碑和《康惠龍王傳》在歷次戰亂及「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損毀,現僅存有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三年(1877年)御筆題字「澤沛蒼生」一幅金匾,龍王馮附近百姓捐資於1988年重新修復龍王廟,以志紀念。 現在,每逢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和「七月初五龍誕辰」之吉日,蘇、魯、豫、皖等各方人士,按時參加龍王馮的龍王廟會,這已成為訪親問友、繁榮經濟的民間節目。
編輯本段五、織金縣龍王廟
位於城關鎮清泉路龍潭南側。始建於清代中期。坐南向北。由大殿、兩廂、山門組成。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現存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9.1米,進深五間,通進深11米許,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懸山青瓦頂。前後帶廊,分別深3.5米、2.9米。隔扇門窗。
編輯本段六、海淀黑龍潭及龍王廟
黑龍潭及龍王廟在海淀區壽安山北山腰。傳說山上產黑石,質細膩,金代曾採石為宮女畫眉,稱為黛石,山亦因此叫畫眉山。 山腰有圓潭,徑10餘米,水從山峽石隙中流入潭內,溢時流瀉山下田野中。傳說有黑龍潛藏水底,故名黑龍潭。周圍建有迴廊33間,潭後有廟,名黑龍王廟,東向依山而築,殿宇層層上升。廟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祭祀黑龍王,天旱時在此祈雨。廟內現存明清及民國重修碑、御制碑及祈雨靈應碑等多塊。
編輯本段七、鹽城龍王廟
龍祠,是鹽城東門外龍王廟(今東門閘附近)。此廟建於明萬曆十年 (公元1582年),坐落在范公堤畔。廟前林蔭夾道,四旁古柏參天,甚為幽靜。清人高岑題《龍祠勝慨》詩曰: 百年華構古神祠,勝概逢春信覺奇。 殿柳綠圃清晝永,宮花紅襯夕陽遲。 樓台金碧征遺構,霖雨蒼生樂盛時。 愧乏鄭虔三絕筆,新圖畫取更題詩。 緊靠龍王廟旁邊,還有一座八蠟廟,此廟是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鹽城知縣黃垣為紀元末殉國的吳川劉猛將軍所建,始稱劉將軍廟。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鹽城知縣陳蔭培改建為八蠟廟,臘有八者,指先嗇、司薔、農、郵表輟、貓虎、坊、水庸、昆蟲,意思是祭祀八位神靈的廟。清人王兆熊有《春日過八蠟廟》詩雲: 精廬春自好,徐步入方塘。 溪柳勻新綠,瓶梅綻暖黃。 雲低棲野寺,竹影瘦匡床。 徙倚經壇晚,清風度夕陽 站在龍王廟前,可遠眺范公堤外的煙墩。煙墩為明嘉靖三十二年 (公元1553年),抗侯名將戚繼光率軍駐扎鹽城西北姚家盪和鹽城東南西團時,發動軍民新建,共73座之多。東門閘下的頭墩、伍佑的三墩等,均為煙墩。每墩有士兵5名,負責瞭望與守衛。一旦倭寇入侵,立即在墩上舉火報警,各墩見一墩起煙,皆相繼舉火,內地官員見了即急馳救援,合力狙擊。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四月,盤據在崇明三沙的倭寇三萬多人,欲進犯揚州,在如皋被千戶王良、呂雄打敗,向北逃竄。白駒村民戴選和校秀因事外出,路遇倭寇犯境,二人奮力阻擊,戴選用鹽叉戳死一個倭寇,因鹽叉生銹,尚未來得及從倭寇身上拔出,另一倭寇就從側面斷其左臂,戴選不顧疼痛,用右手奪下倭刀,獨臂再戰,終因寡不敵眾,二人英勇就義。是年八月,倭寇又竄至劉庄場,副使劉景韶率軍還擊,連戰皆捷,將倭寇圍困在劉庄。這時,副總兵劉顯偕同參將曹克新率領本部兩千精兵增援,經過一場惡戰,全殲倭寇600餘人。倭寇見有了戒備,多少年不敢輕易來犯,至今人們仍傳頌戚家軍的抗倭功績。清康熙七年 (公元1668年)鹽城知縣陳繼美有《初春巡閱墩台二首》,其一雲: 墩堡星羅接大荒,憑高遠眺海雲翔。 射城廬舍臨蛟窟,淮甸桑田逼水鄉。 試武春堤追細柳,談文紫陌憶長揚。 年來城外波濤靜,島國猶知有聖王。
編輯本段八、武漢漢口龍王廟
漢口龍王廟位於漢江與長江的交匯處的漢口岸。全長1080米,曾經是一座廟在那裡,為的是鎮水患。在98洪水時國家領導人還親臨龍王廟指揮工作。據《漢口竹枝詞》記載,龍王廟碼頭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明洪武年間,漢水改道由沌口改為龍王廟出口,龍王廟地段,河面狹窄,岸陡水急,船多傾覆,素以險要著稱,故有人修築龍王廟祈求龍王爺保佑平安。但是,有幾十的時間里龍王廟是有址無廟的。在抗戰時期,日本人對這一帶進行了大轟炸,使現在的江漢公園、和平里這里成為一遍廢墟。解放以後,龍王廟碼頭為武漢市水運公司專用碼頭。沿漢江而上有打扣巷碼頭、肥運公司碼頭和集家嘴碼頭等。 另外位於漢口龍王廟的龍王廟國際廣場正在全力打造集批發、購物、時尚、休閑、娛樂、旅遊於一體的國際化商貿旅遊航母,即將建成集漢正街現代批發中心、時尚生活中心、商貿旅遊中心三大板塊為一體的大型國際廣場,以「吃、住、行、游、娛、購」形成大武漢濱江特色商貿旅遊區,成為集購物、休閑、旅遊、觀光、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超大型商貿旅遊航母。
編輯本段九、河北省大名縣龍王廟鎮
龍王廟鎮位於河北省大名縣轄內,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4.75萬。轄2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龍王廟村。106國道和邯(鄲)大(名)公路縱橫過境。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 1953年置龍王廟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鎮。1996年元月趙站鄉並入。1997年,面積50.4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廟一、廟二、廟三、廟四、石槽坊、北漳、東范堤、中范堤、西范堤、東高村、西高村、三角店、鄭村、雙廟、東木堤、西木堤、甘庄、東曹口、西曹口、前街、冀拐、寨里、王莊、東苑灣、西苑灣、新苑灣、花二庄等27個行政村. 龍王廟鎮屬黃河沖積平原,黑龍港流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漳河、衛河、馬夾河三條河流橫貫全境,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適合花生、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和各類干鮮果品的種植。
編輯本段十、山西潞城縣東邑龍王廟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潞城縣東南5千米處的東邑鄉東邑村中,東北緊依盧醫山,西南與農舍毗鄰居,松柏蒼翠,綠樹成蔭,景色十分優雅。該廟創建年代不詳,金代以後多次重修。現存主要殿宇屬於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廟坐北向南,共為兩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山門,戲樓、正殿,兩側有耳殿、廂房等,共有殿宇33間。山門位居廟前、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琉璃脊獸,筒板瓦作。琉璃以黃綠紅三色為主,色彩艷麗。柱頭科三踩斗拱單下昂,昂呈琴面式,耍頭同昂型。明次間各施補間科,斗拱同柱頭科。明間辟門,以作通道。倒座戲樓位居山門之後,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上下兩層,下面明間辟通道,上建戲樓,硬山頂。柱頭科五踩斗拱雙下昂,昂呈琴面式,明次間各施補間科兩朵,斗拱形制同柱頭科。前後檐圓柱方額,結構精巧。屋頂琉璃脊獸,筒板布瓦裝修,古樸雅緻。正殿系廟內的一個主體建築,建於高台之上,廣深三間,六架椽屋,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單檐懸山頂。斗拱為柱高四分之一,柱升起與柱側角明顯。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昂為琴面式,耍頭同昂型。明次間各施補間鋪作一朵,出四十五度斜拱。殿內四椽栿上置平梁,用脊瓜柱,大叉手,梁架規整,結構簡練,雖經後人多次重修,仍保留金代建築風格。殿頂琉璃脊獸,筒板布瓦裝修,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前檐破子欞窗,隔扇門裝修。殿內三壁殘存人物故事,壁畫依稀可見。整個殿堂氣勢雄偉,古樸壯觀。
編輯本段十一、山東泰安大汶口龍王廟
該廟位於大汶口鎮和平村以東,現水電站以北處,始建於1756年,佔地約30畝,原為當地群眾供奉龍王,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祭祀場所,並逐步演化成為群眾進行商業及娛樂活動的場所。在解放戰爭期間毀於戰亂,現僅存遺址。
編輯本段十二、青島市龍王廟
建於1931年,廟址在青島市黃島區轄區大石頭頂東頭沿海邊處,廟內有龍王爺等神像。院內有紙池1個,四周有圍牆,大殿3間,副殿2間。每到初一、十五,沿海來往船隻進港上廟祭奠,佔地近1畝。解放後,廟宇被拆除。
編輯本段十三、黑龍江興凱湖龍王廟
龍王廟就是興凱湖東端與俄羅斯的交界點,在邊防站里邊,一般人進不去;裡面有個碑,寫著「興凱湖」和「察河源」。沒有到龍王廟的車,而且路況很差,不是越野根本進不去,兩邊都是漫漫濕地。那裡有個觀火樓,可以看看周圍一望無垠的濕地。從興凱湖農場出發,半天可以來回。
介紹
興凱湖龍王廟歷史悠久,早在清末民初,當地居民為乞求龍王多獻魚蝦,保佑福祉,募資興建了龍王小廟。裡面供奉的是小白龍,當地的老百姓逢年過節都要來拜拜龍王,尤其是漁民去湖中打魚之前,經常要來燒一燭高香。興凱湖龍王廟是我國最東部的一座廟宇,也是我國迎來早晨第一縷陽光的一座廟宇。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者侵佔了東北土地,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興凱湖地區成了抗日聯軍經常活動的地帶,並在興凱湖西岸、白泡子,建立了密山縣最早的一批黨支部,領導人民進行抗日斗爭。龍王廟也在抗日斗爭時期遭日本侵略者的嚴重破壞,早已村毀人離,龍王小廟也片瓦無存。 興凱湖龍王廟 1955年,興凱湖農場的誕生,揭開了古老興凱湖歷史上嶄新的一頁。如今的興凱湖成為我國惟一的國際自然保護區,也是「新開流文化遺址」的所在地。2000年,興凱湖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按著興凱湖中心景區總體規劃的要求,為弘揚民族民俗傳統文化, 興凱湖龍王廟
保留當地漁民崇尚龍王,祈福平安、豐收、祥和的風俗習慣。在西山恢復建設了龍王廟景觀,由楊成久先生個人出資重新恢復修建,佔地寬廣,廟宇雄偉壯觀。這里森林茂密,曲徑通幽,東為興凱湖養殖場,南鄰小興凱湖,西靠興凱湖自然歷史博物館,北接興凱湖旅遊公路。主幹工程已於2003年竣工,二期、三期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施工當中。龍王廟的恢復,吸引著哈、齊、牡、佳等八方遊客,行人日增,香火不斷……」
「二月二」龍王廟會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興凱湖「龍王廟」都舉辦龍王廟會,為一方百姓祈福納祥,為八方信士帶福還家。 我國農歷每年二月初二離春耕之時已經不遠,自古傳說,這時龍已抬頭,百蟲已經出蟄,預示著大地復甦,萬象更新。龍,是行雨管水的神靈。所以人們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年景寄予了龍神。從古至今,雨,對於以農業立國的中國有非凡的意義。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而及時雨就是糧食,就是生命,也就是國本。龍神恰恰掌管著這命脈。因而為人們世代尊崇。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人在對龍神崇拜的觀念中包含有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人和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大自然和諧就有幸福!因此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人們禮拜龍神,爭先「剃龍頭」,這個習俗一直順延至今,這已不僅僅是祈求龍王賜雨以保人壽年豐,而且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二月二」龍王廟會 興凱湖龍王廟舉辦龍王廟會的民俗活動,是想把這一習俗發揚光大,同時也是為挖掘興凱湖民間風俗和弘揚傳統的地域文化做一有益嘗試。歡迎廣大信士和朋友光臨,帶來您美好的願望,這里將給您一份真誠的祝福!
歷史
龍王廟位於興凱湖畔,中俄交界的地方,來到這里的人們聽到這個名字都饒有興趣的想去看一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時的黑龍江稱為白龍江,由完達山的一條白蛇化成的白龍管轄,因其身材矮小,所以稱其為「小白龍」。有那麼一年,從山東遊逛來了一條形粗體壯,只有半截尾巴的黑龍。他見白龍江水深流長,自己又無家可歸,便潛入江中與小白龍爭奪王位。經過十幾個日夜的生死搏鬥,黑龍擊敗了小白龍,從此白龍江便改稱為黑龍江了。這就是黑龍江人耳熟能詳的「禿尾巴老李」的故事。 再說那小白龍戰敗後逃到了興凱湖,把這里作為自己的新家。他打敗了湖中胡作非為的老鱉精,勤勤懇懇地為沿湖百姓行雲布雨。為使沿湖百姓免受水災,它在河東開了一條松阿察河,在湖西修了一條湖崗,把興凱湖治理得井井有條。興凱湖沿岸,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表達對小白龍的愛戴,便在興凱湖的東南角修了一座龍王廟,每年6月13日小白龍生日這天去祭拜。 據說後來,這里一度成了中俄兩國人民物資交易的地點,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甚是紅火。來到這里的人們,都畢恭畢敬地朝拜龍王,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幸福。由於日偽時期的「並屯內遷」,人們都向內地遷移,加上自然的變化,這里漸漸被人遺忘,廟址也不復存在了。但是這個傳說仍然在人們的口中流傳,成了人們美好的回憶。 有人說:「大自然是有生命和感情的。人類尊重她,她便回報人類以溫馨的笑容」。歷經千年的滄桑,興凱湖仍保持著其聖潔的處水身,正以其溫馨的笑容回報人類對她的尊重。 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人在對龍神崇拜的觀念中包含有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人和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大自然和諧就有幸福! 為弘揚民族民俗傳統文化,保留當地漁民崇尚龍王,祈福平安、豐收、祥和的風俗習慣。在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湖崗上恢復建設了龍王廟景觀。景觀的復建不但為興凱湖景區增添了新的景點,而且結束了興凱湖當地龍王廟有其名無其實的歷史,深受當地漁民的歡迎,也吸引了大批前來觀光的外地遊客。
···
興凱湖龍王廟濕地保護區,水域廣闊、水草茂盛,位於興凱湖北部,具有天然綠洲的神韻和高品位的人文景觀,被拉姆薩爾濕地公約組織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濕地廣闊,水草茂盛,多種集聚東亞特徵的綠色植被中棲息著幾十種水禽、候鳥和野生動物,其中丹頂鶴、東方白鸛、海雕、黑熊、水獺、雪兔、馬鹿等在這里築窩育子,隨處可見,到此一游會給您留下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美好感覺。 一個有經歷的人往往也是有故事的人,興凱湖也是如此。興凱湖本身是兩國共有的一個界湖,又經松阿察河流入烏蘇里江,而烏蘇里江最後注入黑龍江。於是,與有著豐富生活經歷的人一樣,在興凱湖人的心裡,有著好多關於興凱湖的迷人故事,這使本身就風光旖旎的興凱平添了一份神秘與傳奇。 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時的黑龍江稱為白龍江,由完達山的一條白蛇化成的白龍管轄,因其身材矮小,所以稱其為「小白龍」。有那麼一年,從山東遊逛來了一條形粗體壯,只有半截尾巴的黑龍。他見白龍江水深流長,自己又無家可歸,便潛入江中與小白龍爭奪王位。經過十幾個日夜的生死搏鬥,黑龍擊敗了小白龍,從此白龍江便改稱為黑龍江了。這就是黑龍江人耳熟能詳的「禿尾巴老李」的故事。 再說那小白龍戰敗後逃到了興凱湖,把這里作為自己的新家。他打敗了湖中胡作非為的老鱉精,勤勤懇懇地為沿湖百姓行雲布雨。為使沿湖百姓免受水災,全在河東開了一條松阿察河,在湖西修了一條湖崗,把興凱湖治理得井井有條。興凱湖沿岸,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表達對小白龍的愛戴,便在興凱湖的東南角修了一座龍王廟,每年6月13日小白龍生日這天去祭拜。 有人說:「大自然是有生命和感情的。人類尊重她,她便回報人類以溫馨的笑容」。歷經千年的滄桑,興凱湖仍保持著其聖潔的處水身,正以其溫馨的笑容回報人類對她的尊重.
B. 高分求教:麻花食品在全中國的分布一定要全!!
麻花分類: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銷售,遠銷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頗受歡迎
2天津麻花,又稱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坐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3、伍佑麻花
伍佑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相傳有200多年歷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贊許。伍佑鎮上「五雲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經營此物的百年老店。由於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瓏,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產量猛增到數萬斤,已獲省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另外,其它地方的麻花有:
陝西香酥麻
青海金呂記麻花
遼寧大麻花
黑龍江金龍麻花
四川百納福麻花
江西石頭街麻花
山東蜂蜜大麻花
寧夏甜麻花
廣西酒鬼麻花
附:各地麻花批發地:
石家莊麻花:西二環與北二環拐彎處有華北副食批發市場,挨著蔬菜批發市場。
重慶麻花:菜園壩、朝天門
深圳麻花:深圳市羅湖區布吉路---深圳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
青島麻花 :撫順路批發市場,昌樂路批發市場
河南麻花:焦作市副食批發市場具體在業路焦南市場,塔南路新新食品城。
廊坊麻花:南門外的興安市場
蘇州麻花:泰華西面有個很大的批發市場 南環批發市場
西安麻花:副食批發市場在豐慶路批發市場
株洲麻花:副食批發市場在徐家橋
惠州麻花:水果副食批發市場
廣州麻花:高低街,桂花崗,新仰中街,海珠廣場,人民南,站前路西郊大廈,白馬
沈陽麻花:大東副食
上海麻花:廣豐食品批發市場,在西二環橋下,豆腐營路口
對「補充問題」的回答:十八街大麻花為什麼出名及其起源:
十八街大麻花的問世之日要比以上"二絕"晚了好幾十年,它始創於20世紀30年代。以"桂發祥"和"十八街"為商標的天津大麻花,因它的發祥地就在如今天津河西區東樓十八街一帶,所以俗稱"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的創始人是河北大城縣人范桂林。他於1915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早亡,他與母親和兩個哥哥艱難度日。1924年,年僅9歲的范桂林與11歲的二哥范桂才,由母親帶著逃荒,一路要飯來到天津,借住在南樓村,謀求生計。
1928年,13歲的范桂林經人介紹,到東樓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鋪當伙計。他每天幫工炸好麻花,然後提著食籃沿街叫賣。過了幾年,范桂林又改去南樓村劉家麻花鋪當伙計,仍然干著炸麻花和賣麻花的活計。范桂林趁著在兩家麻花鋪學徒和幫工的時機,細心揣摩,認真學習,熟練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術。從1936年起,范桂林便辭了幫工的活計,自己在東樓十八街附近擺設小攤,炸制麻花叫賣。他炸制麻花的技術很不錯,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顧客喜愛,所以小攤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攢了一筆錢。范桂林懂得擺攤總不是長久之計,就出錢在小攤附近買下一間小小店面,正式開了一家麻花鋪,字型大小叫"桂發祥"。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愛的一種大眾小吃,當時全市有不少賣炸麻花的店鋪和攤檔,層次質量各不相同,競爭也很激烈。范桂林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便反復試制,設計出一套別出心裁的製作工藝。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為半發面,還在麻花白條中間夾放一條含有桃仁、桂花、青紅絲、冰糖等各種配料的酥餡。經過這樣製作的坯料,炸出來的麻花酥脆香甜,別有風味,而且只要存放在乾燥處,雖經多日仍然酥脆口味不變。此外,范桂林的麻花尺寸較大,能炸出幾斤重的大麻花,而且里外一樣酥脆,這是其他店鋪難以做到的。這些大麻花不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美觀,簡直像絕妙的藝術品,令人不忍下口。於是范桂林炸的大麻花出了名,"桂發祥"名聞遐邇,而"十八街大麻花"也成了天津著名的特產。
十八街大麻花出名後,范桂林依然堅持原來的投料標准和操作工藝,決不依仗名聲而偷工減料。他的配料都有嚴格標准,例如炸制一個半斤重的麻花,要用油4兩、白糖2兩5錢、冰糖半兩。在和面時,要根據氣溫的高低變化,適當增減食鹼數量。炸制時爐火不能過猛,須用溫火炸透。所以他炸出的金黃酥脆大麻花,深受顧客歡迎。
建國以後,這一具有天津風味的特色小吃逐漸走向全國。1959年,桂發祥的十八街大麻花參加全國商品展覽會,得到好評;1971年,又擺進了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贏得國內外顧客贊賞。從此,十八街大麻花名揚海內外。
十八街麻花選料考究,工藝精良,色澤金黃,酥脆香甜,風味醇厚,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什錦夾餡的麻花不僅酥脆不艮、口感油潤、越嚼越香、甜口適度、造型美觀,而且由於炸得透,無水分,不含防腐劑,春秋季可存放三個月,夏季也可存放兩個月,令人叫絕,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每個桂發祥麻花中心夾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紅絲及香精水等小料配製的什錦餡酥條。麻花成型後,放進花生油鍋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小料,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因店鋪曾座落大沽南路十八街處,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改造後又在距原址200米處,新建了桂發祥大沽南路店。桂發祥麻花有50克、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5000克、10000克等重量不同、大小各異的多種規格。來天津旅遊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
典故
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一個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型大小喚作「桂發祥」。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幹,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後來店裡有個少掌櫃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櫃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是盡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至於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頗費了一番腦筋,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嶺甫種植甘蔗製成的冰糖、精製小麥粉等等,製作成不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氣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滿口生津。
就這樣,經過反反復復的精心研究,劉老八終於創造了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從此「桂發祥」麻花著稱於市,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而桂發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創立了百年字型大小,成為天津百姓的最愛食品。
其製作考究、料精貨實。每個麻花中都夾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幾種小料配製成的什錦餡酥條,再和麻條、白條擰成5個花。用花生油微火炸透。出鍋後放上冰糖和青紅絲。特點香甜、酥脆,放置數月不綿軟、不變質、不走味。1989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和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質獎。1991年榮獲全國馳名商標提名獎。
製作方法:
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麵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溫水調攪均勻,發酵成為老肥,以備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將3.5公斤白糖,135克鹼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糖水備用。
3.用取3.5公斤麵粉,用550~650克熱油燙成酥面備用。
4.取750克麻仁,用開水燙好,保持不濕、不幹的程度,准備搓麻條用。
5.用燙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紅絲各110克,桂花275克,薑片175克和鹼面25克,再放入冷水1 750毫升攪勻,用500克乾麵搓手,把面攪和到軟硬適用為度。在搓條過程中用鋪面1000克。
6.將剩下的乾麵16公斤放入和面機內,然後把前一天發好的老肥摻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據麵粉的水分大小,不同季節,倒入適量冷水,和成大面備用。
7.將大面餳好,切成大條,再將大條送入壓條機,壓成細面條,然後揪成長約35厘米的短條,並將條理順。一部分作為光條,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條。再將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條。按光條、麻條、酥條5∶3∶1匹配,搓成繩狀的麻花(捏好咀)。
8.將油倒入鍋內,用文火燒至溫熱時,將麻花生坯放入溫油鍋內炸20分鍾左右,呈棗紅色,麻花體直不彎,撈出後在條與條之間加適量的冰糖渣、瓜條等小料即可。
產品特點:
酥脆香甜,味美適口,經久不綿,不變質。
製作工藝桂發祥麻花能成為市場上享有盛譽的健康美味食品,其特色全都體現在它的配料和製作工藝上。十八街麻花選料精細、製作獨特、式樣美觀、酥脆香甜、久放不綿。主料是精選的上等麵粉、花生油和白糖,這一點和全國各地的麻花都一樣,但在配料上桂發祥麻花則添加了桂花、青梅等十幾種小料,這樣調配出來的麻花味道自然別具一格。
製作一條地道的桂發祥麻花需要10道工序:發肥、熬糖、配料、制餡、和面、壓條、劈條、對條、成型和炸制。整條麻花由十根細條組成,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擰成三個花,成為「什錦夾餡」的格局。成品用純凈健康的天然植物油炸制而成,不含防腐劑,復合香氣回味悠長,食之滿口余香。在生產上採用電腦程式控制生產線及植物油自動循環系統,執行國家相關環保標准,保持了傳統麻花的獨特口味,更提升了麻花的質量。把麻花放進花生油鍋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小料。酥脆香甜,勝似酥糖。在炸制的時候,桂發祥麻花決不拘泥於死板的規定,而是根據麵粉質量調整油酥大小,根據氣溫的高低變化增減肥、鹼劑量,確保投料始終處於最佳配比。這樣做出來的麻花只要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就算放上幾個月也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絕對適合旅途攜帶。
選料精細復雜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所有原料均采自全國各地的最佳產地,品質上乘。
桂花:
桂花為我國木樨科樹種的花苞,學名「木樨」。花體香味濃郁清雅,其中尤以杭州西湖桂花為上品。 咸桂花是桂花經青梅汁、食鹽腌漬而成,色澤金黃,香氣四溢。內含豐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和無機元素,為天然營養之調香佳品,具開胃生津之功效。
桂發祥麻花之中添加了以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與其他輔料相得益彰,大大提升了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口味,倍受消費者推崇。
冰糖:
冰糖來源於甘蔗的種植。東漢楊翠的《導物志》記載:嶺甫種植甘蔗很普遍,並能製成冰糖,當時稱為「石蜜」。從此,冰糖逐漸成為調味、做點心和成葯的重要原料。 桂發祥選用的冰糖來自華北地區最大的冰糖生產出口廠家,其質地純凈,色白晶瑩,無添加劑,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冰糖為禾本科植物甘蔗或藜科植物甜菜等榨汁後加工精緻而成的白色結晶。主要成分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失水縮合形成的蔗糖,並含有大量無機元素。 冰糖性味甘平,具有潤肺生津,和中益脾之功效,對於大腦功能的調節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草綱目》載:冰糖「潤心肺燥熱,治咳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核桃仁:
核桃仁是食中佳品,也是滋補良葯。《本草綱目》說它「補氣養血」;《御葯院方》說它「益血補髓」;唐代食療專家孟詵強調指出:「胡桃仁,常服令人能食,骨肉細膩光潤,須發黑澤,血脈通潤。」 核桃仁富含脂肪,蛋白質的含量也較豐富,且含18種氨基酸,還含有維生素E以及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鈣、鐵、磷、鉀等。核桃仁所含脂肪是亞油酸甘油脂,常吃也不會增高血中的膽固醇,而且還可減低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確實是滋養補益的佳品。
大豆油和花生油:
大豆油和花生油均為豆科植物種子所榨取或萃取而得的油脂。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採用的是優質原料經脫膠、脫酸、脫色、脫臘等工藝加工而成的精製植物油。色澤淺,煙點高,不含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 大豆油與花生油中的必需脂肪酸含量較高,對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促進生長發育、預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豆油和花生油中還含有磷脂、甾醇、維生素E,對促進腦細胞發育、改善記憶、延緩衰老具有一定功效。
清水紅、綠絲和桔絲:
清水紅、綠絲以浙江特產柚片為原料,經切絲浸糖加工而成。其性味辛甘苦,具化痰、消食、下氣之功效,可用於氣郁胸悶、咳嗽氣喘等症。
桔絲採用黃岩蜜桔皮為原料,經切絲浸糖加工而成。其性味辛苦溫,具理氣調中、燥濕化痰功能,可治胸腹漲滿、不思飲食、咳嗽多痰等症。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選用知名廠家製作的優質紅綠絲、桔絲,色澤誘人,真材實料,品質上乘,增添了麻花所獨有的復合香氣。
小麥粉:
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果實,經加工研磨成粉即為小麥粉。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主要原料為麻花專用名牌富強精粉。
小麥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鎂、鉀,此外還含有B族維生素、維生素E、油酸、亞油酸等。其碳水化合物以澱粉的形式存在,消化率高。
小麥粉性涼、味甘。《本草綱目》載:小麥「止虛汗」,具有養心安神、消腫止痛、除熱止渴之功效。
閩姜:
閩薑片以鮮姜、白砂糖為主要原料,經過10餘道工序精製而成。形、色、香、味俱佳,有興奮發汗、止嘔暖胃、解毒扶寒等功效。食之甘甜微辛,姜香芬芳,爽心開胃,回味綿長。
姜,性溫、味辛苦,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止咳健胃的作用。《本草經疏注》載:姜可「消痰、止嘔、出汗散風、祛寒、疏肝、導滯」。
花生、芝麻:
花生長於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長生果」。 花生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豐富,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有助於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 花生又含與生育、長壽密切相關的維生素E和有助骨骼生長的鈣。《本草綱目拾遺》載:花生仁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瘧」之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脾胃失調、咳嗽痰喘等症。故花生仁自古以來為人所珍視。
芝麻含有促進人體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及維持苗條身材的膳食纖維。 芝麻性味甘平,具有補肝腎、潤腸功效。芝麻中所含的芝麻素具有優異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肝護心,還具有良好的抗癌功能。 我國古代醫學對芝麻的保健功效評價甚高,《神農本草經》載其「傷中虛瀛,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名醫別錄》稱其「堅筋骨,明耳目,耐飢渴,延年」。
桂發祥的口碑
獨步津門、蜚聲海外的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津門三絕食品之首。作為有著悠久的歷史百年老店,桂發祥一直秉行傳統製作工藝,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製作津城第一品牌。桂發祥麻花用料考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其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深受消費者擁贊。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除了在中國多省市銷售突顯,而且遠銷海外,並海外消費者深受喜愛,已獲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桂發祥飲食集團公司通過產品創新研發、生產工藝創新和品牌營銷創新,賦予桂發祥傳統食品的安全、綠色、健康和休閑時尚等現代要素,成為科學食品配方、現代化生產工藝和傳統文化與時尚美食共享理念的現代傳統食品。而桂發祥集團也逐漸發展為國內外知名的中國現代傳統食品企業,成為中國傳統食品企業現代化的代表或典範。
麻花青麻花
[編輯本段]《中葯材》
【葯名】麻花
【別名】麻勃、烏麻花
【漢語拼音】ma hu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nabis sativa L.
【功效】祛風;活血;生發
【考證】出自《名醫別錄》
【科屬分類】桑科
【主治】風病肢體麻木;遍身瘙癢;婦女經閉
【生態環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採收和儲藏】5-6月花期時採收,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l-3m。莖直立,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基部木質化。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托葉小,離生,披針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絲細長,花葯大;雌花簇生於葉腋,綠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雌蕊1;於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圓形,長4-5mm,質硬,灰褐色,有細網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功效分類】祛風葯;活血葯
【性味】苦;辛;性溫;有毒
【葯材基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花。
【出處】《中華本草》
[編輯本段]《方言》
方言。形容衣服因穿久了磨損成將破未破的樣子。
[編輯本段]《食品》
一種食品。用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以油炸成。
麻花是中國的一種特色健康食品,目前主要產地在湖北省崇陽縣與天津,湖北崇陽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產大麻花出名。
麻花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熱量適中,低脂肪,既可休閑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閑小食品。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鉸鏈形,故又稱「鉸鏈棒」。有甜、咸兩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區別
麻花文化:
幾千年的中華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黃子孫喜愛的民族傳統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傳統的技法,又將現代科技注入到麻花製作中,使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品再次煥發了青春。
食用方法:
奶油、芝麻及巧克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為休閑食品零吃,也可滿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為主食和面條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條炒菜吃;特色火鍋小麻花下火鍋吃,風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結之功效;雞汁小麻花高蛋白高營養。
C. 我想做江蘇鹽城伍佑光明牛奶總代理!請問大師需要什麼條件
不存在,地級代理,沒有鎮代理。你就是幾級批發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