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提籃橋到長江人海口坐地鐵怎麼到車
地鐵12號線 → 申崇四線 → 1731路 → 長興4路
3小時7分鍾 56.8公里
提籃橋
步行 10米
提籃橋站 上車
地鐵12號線 (金海路方向) 8站
巨峰路站 (1口出) 下車
步行 300米
巨峰路地鐵站 上車
申崇四線 1站
長興島汽車站(下客站)站 下車
步行 60米
長興島汽車站 上車
1731路 末班發車15:00 13站
長橘路豐福路站 下車
步行 30米
潘圓公路豐福路站 上車
長興4路 末班發車15:15 15站
慶豐村站 下車
步行 1.9公里
長江人海口
㈡ 長江人壽保險公司 股東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系1996年8月22日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成立的全國性、股份制人壽保險公司,公司總部設在北京。2000年11月,泰康人壽全面完成經國務院同意、保監會批準的外資募股工作。目前,泰康人壽共有20家股東,其中中資股東包括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華東(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大中型企業。外資股東包括瑞士豐泰人壽保險公司、新政泰達投資有限公司和日本軟庫銀行集團等著名國際金融企業。
㈢ 長江人壽保險 股東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是國企。
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現有11家股東,包括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東浩蘭生(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集團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申能(集團)有限公司、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和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這11家企業均為國有控股企業。其中,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2.162%,為公司控股股東,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因此國有資本在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占據支配地位,該企業是國企性質。
㈣ 長江人鏈三英雄都是哪裡人
陳及時(1990~2009),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鎮人,長江大學土木工程0901班學生。
方招(1990~2009),湖北羅田縣勝利鎮人,長江大學方招文理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大一學生。
何東旭(1990~2009),湖北枝江市人,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大一學生。
㈤ 范長江是誰
范長江同志是我國現代新聞史上最傑出的新聞工作者之一。他創建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記者節的紀念日,以他名字命名的新聞獎已成為我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
胡喬木同志曾說過,范長江深入人民當中,又有豐富的知識,他寫的東西視野開闊,曾在全國引起轟動。應當提倡做范長江這樣的記者。
范長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
范長江參加過南昌起義,是第一位報道紅軍的國統區記者。抗戰中他是活躍在各戰區的戰地記者,周恩來同志在給他的信中寫道:「聽到你飽載著前線上英勇的戰訊,並帶著光榮的傷痕歸來,不僅使人興奮,而且使人感念。」解放戰爭中,他跟隨毛澤東轉戰陝北,親眼看到毛主席指揮三四萬人,打敗胡宗南二十餘萬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長江帶領一批「新聞兵」,跟隨解放軍先頭部隊進入北平,成為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當時他任新華總社總編輯,奉命接管國民黨在北平的各新聞單位,組建北平解放後的第一張黨報——《人民日報·北平版》。時任新華社北平分社社長的李庄同志回憶說:「北平市委書記彭真同志召集我和長江等人開會。他說市委剛剛進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夠,設想《人民日報·北平版》先出對開兩版,以後再出四版,徵求我們的意見。我和長江都認為,國民黨的《華北日報》還出對開四版,我們是勝利者,無論如何不能少於四版,而且兩版容量太少,內容很多不好安排。長江還說,他願立出四版的軍令狀:保證報紙不出大錯誤,保證每天只睡4小時,完不成任務願受處分。」
長江帶領的這支隊伍很年輕,但他很快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他培養年輕記者編輯不遺餘力,指點他們的作品時,在政治思想、方針政策上嚴格斟酌,文理邏輯上認真推敲,連字都要寫得工工整整。他要別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1950年1月,長江被任命為人民日報社社長。這時報社鬧稿荒,當時正好放映前蘇聯影片《大轉變》,是描寫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長江抓住這個時機,提出報社工作也要來個大轉變,把能派出去的人都派出采訪,抓稿子。他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決勝於社門之外」。不少人對這個決策半信半疑,但長江堅持不動搖。幾個月後,稿子源源而來,報社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
《人民日報》記者金鳳回憶說:「1950年初,范長江來到《人民日報》任社長。他不定期地舉辦『飛行集會』,常突然地召集編輯部全體人員會議,隨時傳達中央領導同志的意見,批評或表揚某個工作人員,或者讓大家對當天的報紙提意見,或提出一些問題讓大家當場回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向某某編輯或記者提出一些問題,常常讓某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十分窘迫。弄得大家心情十分緊張,不知道今天是不是會被長江同志點中。其實,這是社長對編輯、記者的一種當場考試,是一種嚴格的職業訓練。長江同志提的問題並不刁鑽古怪,本來是記者、編輯應該知道的,不過這種方式畢竟太特別、太尖銳了,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他從來也沒有批評過我們這些新同志,他只要求我們能很好地完成報道任務。
長江同志對一些工作疲沓的老同志頗不客氣,批評他們憑老資格吃飯,工作上不力求上進。有些人對他雷厲風行的作風很不習慣,對他的尖銳批評也很不滿意。也許這是長江的缺點,但也恰恰是他的性格。」
長江同志還諄諄告誡大家,要清醒地認識人民日報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報社每個工作人員都要兢兢業業,不能「大致差不多」就算了。韜奮辦報刊多麼周到精細,一點不含糊,數十年如一日。不要以為「我過去在老解放區就是這樣做的,那時還受到過表揚呢!」要知道,時代不同了,環境不同了,自己所處的地位不同了,從前可以的,現在就不行。他還說,靠中央黨報的牌子、地位嚇唬人是不行的,要自己真有領導輿論的本領才行。
長江同志五十年前對新聞工作基本規律的概括和總結,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今天看來,許多觀點仍未過時,並不乏真知灼見。他認為「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他指出「新聞是報紙的生命,是報紙的靈魂。」「新聞必須是事實,謠言不是新聞,感想不是新聞,一定是事實。」而且「必須是新的事實,有代表性的事實。」
長江同志認為,記者要有健全的人格。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他說:「在時局艱難的時候,新聞記者要能堅持真理,本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實在非常重要。」他還說,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長江開朗熱情,善交朋友。他常說,做記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樣的朋友,上至軍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麼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聞來源越多,越能寫出有分量的報道。從他的代表作《中國西北角》可以看出,長江的朋友無所不有:從政府的部長,軍隊的司令,以至土司、活佛、喇嘛、纖夫、水手等。他去采訪時,還盡量幫助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經常同被采訪對象保持聯系。正是這種廣交朋友的氣概,使他采訪路子廣,新聞觸角多,同時代的記者幾乎無人能比。
正當范長江英年盛名、大有作為的時候,腥風血雨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長江受到「四人幫」的殘酷迫害,長期被關押,受盡折磨摧殘。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確山的一個井裡發現了范長江同志的遺體,他的死至今都是一個謎。
1978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隆重舉行了范長江同志追悼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名譽。胡耀邦同志親自主持了追悼會。
范長江同志曾寫過一首紀念魯迅的詩:「橫眉冷對眾虎狼,俯首甘隨牧牛郎。層層迫害骨愈堅,種種欺矇瓦上霜。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堅持真理勇戰斗,先生火炬照四方。」
這可以成為我們堅持真理,清正廉潔,正直正派的新聞工作者的座右銘。
范長江新聞獎
范長江新聞獎,是以中國傑出的新聞工作者范長江的名字設立的新聞獎。1935年,我國處於民族危亡的年代,26歲的范長江以天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的身份,到貧窮落後的大西北采訪,他看到了當地人民的苦難,也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以極大的愛國主義熱情,連續發表了反映當地人民備受煎熬壓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漲以及工農紅軍堅持戰斗的通訊,引起國人的關注。范長江也因此一舉成名。後來他又為我國的新聞事業奮斗幾十年,一直到1970年逝世。他曾經擔任新華通訊社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他還是中國記協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國青年記者協會」的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范長江是中國新聞界著名的傑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設立我國中青年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開拓新聞事業的未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本獎是中國記協主辦的全國中青年記者的優秀成果最高榮譽獎,也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
本獎從1991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但自2000年起本獎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