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青岩古鎮青岩文化廣場上的那個牌坊叫什麼牌坊
歷史上,青岩古城四門內外有八座牌坊,現保存的只有南門外的「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壽坊」和北門外的「趙彩章百壽坊」三座。
三座牌坊的建築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項式,高9米5、寬9米,面北背南,屬清朝石牌坊建築風格。驚奇的是,三牌坊都沒有基槽,靠四個長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豎就一百多年。
三牌坊均按「聖旨」而立。最早的是「趙彩章百壽坊」,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趙理倫百壽坊」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相隔四年。「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距「趙彩章百壽坊」修建時間26年。
從牌坊所處的位置、做工、裝飾上能體現立牌坊人的經濟實力。在青岩,趙理倫家權勢最大,所立的牌坊在當時古城內最繁華地段,牌坊的做工較其他兩塊精細,裝飾最豪華。而趙彩章百壽坊和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在古城之外,牌坊的構造比趙理倫百壽坊簡便得多。據青岩人流傳下來的說法,周王氏和媳劉氏的丈夫去世後,婆媳倆靠做手工活維持生計,微薄的收入除用於養家糊口外,還積攢一些於同治八年由蒙總督部堂劉、巡撫部院曾會奏奉旨建坊。
趙彩章百壽坊 ,中門上方北面是道光皇帝欽賜的「七葉衍祥」題額,樑柱上是一些栩栩如生的花草浮雕,樑上有五個墊背梯形石墩,正中間是一個空雕龍鰲圖,北南兩面嵌聖旨:立匾。左右石墩上北面對稱陰刻「百歲有一」,南面對稱陰刻「昇平人瑞」。該牌坊中間柱南北兩面及三間三門內陰刻楷書楹聯4副。其中,右間右門楹聯為:
鍾壽流泉,鶴標椿齡昭世瑞;
聲風錫水,鳳毛麟角荷皇恩。
由此楹聯看,古時候能活到一百歲的人很少,且又得到皇帝聖旨立匾的確實是鳳毛麟角。
趙理倫百壽坊 誰知,四年後古鎮又其出了一個百歲老人——趙理倫。皇帝照樣傳來聖旨:立匾。同樣錫「七葉衍祥」、「昇平人瑞」題額。由此可見,趙家在朝廷的影響之大。此牌坊的造型較趙彩章坊豪華多了:牌坊正中橫樑上有「二龍搶寶」空雕,橫匾上下兩方墊石為空雕雙百果欄,上方有梯形墊背石墩五個,正中為空雕「龍 鰲圖」,里嵌聖旨:立匾(與彩章坊一樣)。左右四個石墩是神態各異、惟妙惟肖的中國神話人物浮雕。石墩阿壩頂為「雙含貝空欄」狀,整個石坊有不少棱形圖案和「雙鰲圖案」空雕。百果、鰲均代表長壽老人,雙即兩長壽老人。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四對護柱下山獅,與全國各地獅子造型截然不同。各地獅子或蹲或卧,此處的獅子卻頭朝下腳向上,公獅壓寶、母獅抱崽。自古,對這頭下腳上的八尊獅子說法不一。筆者到認為是源於獅子山是青岩座山之故。趙家同樣企盼將1317米高的獅子請下山來守護趙家,揚趙家之威風!這一點從後來趙家修的趙公專祠、對趙以炯的啟蒙教育得以論證。
再看石坊中二柱北面楹聯:
琴鶴守家風,三萬六千餘日月;
岡陵開國瑞,一堂五世拜經綸。
「一堂五世拜經綸」的盛典對趙家何等榮耀。
中門楹聯是江蘇兩淮鹽運司、翰林院編修但明倫所書:
天意若私於一家,百壽齊登,艷說難兄難弟;
皇恩無靳乎重錫,雙旌並建,還歌自北自南。
趙家一門相四年竟出了兩個百歲老人,這似乎是天意,是蒼天對趙家的偏愛,再加上皇帝沒折扣傳旨給趙家兩堂兄立匾,讓人好生「妒嫉」。但 「艷說難兄難弟」中的一個「艷」字,把作者但明倫與趙兩堂兄拉得很近。,也說明趙氏兄弟本是浪漫、豪氣之人。按年段分析,但明倫與趙氏堂兄應為忘年之交。永遠保持年輕之心該不是他倆長壽的密瘚吧。
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四柱均有抱鼓護柱,正中橫樑上有精緻的「二龍搶寶」空雕。匾額上方樑柱有浮雕「荷花圖」,意出污泥而不染。墊背石正中空雕「五龍圖」中嵌「聖旨」立匾。左右四礅南北兩面配有浮雕花瓶圖案。整座石坊有數幅古書、花瓶圖案,想來婆媳倆也是讀書之人。石坊頂呈「雙鰲卧背含壽」狀。牌坊有楹聯五副。其中,北面一副楹聯是:
節孝萃一門,母儀足式,婦道能完,念茲京室微星,繼繼繩繩,尚為黔疆扶正氣。
絲綸褒兩世,花誥重擎,龍崗再表,荷到天朝曠典,轟轟烈烈,長於寶 吐祥光。
該牌坊旌表的人物是周朝忠之妻王氏和兒媳劉氏。王氏含茹苦拉扯兒子,兒媳劉氏盡孝將婆婆伺候到耄耋之年,且為周家撫養子孫,教育成長傳為佳話。節和孝萃於一門,博得皇帝一喜嘉獎婆媳兩世,被贊為「為黔疆扶正氣」。
Ⅱ 有知道花溪王氏支系及族譜的嗎
你好!
一、尋根問祖第一步,必須搜集到相關資料
1、先祖遷居前居住地的確切記載(家譜記載或口頭流傳,如果是做官遷來的可以查看當地地方誌史書記載)
2、始遷祖的名、字、號、排行字型大小,始遷祖生卒年月及相關生平事跡,典故。(始遷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號和有無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輩;
4、始祖的相關資料(始祖其他旁證資料,如哪個郡望,和誰是本族);
5、家族的遷徙史(如遷徙年月,還有遷徙的故事傳聞)。
6、始祖和所修現有家譜的年代。
二、尋根問祖第二步:怎麼搜集尋根資料?
1、有家譜的查看家譜,一般家譜的記載最清楚。
2、沒有族譜的,查看祖墳墓碑文字 ,特別是始遷祖的墓碑,大都能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資料。
3、沒有族譜也沒有碑記的,只能多問問族中老人,認真記錄他們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輩、故鄉風物人情、故事傳說等;盡可能的和老人交談了解,並把這些珍貴的資料通過各種方式記錄下來保存。
4、查看家裡有沒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產契約,可以大致考查出始遷祖的名字,和所處的時代。
三、尋根問祖第三步:尋根信息的對接和確認
尋根信物並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譜記載的、口頭流傳的祖先名號、祖墳祖墓這些尋根信息,通過網路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認對接的這些信息,沒有相似點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尋根信息越詳盡,尋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對於始遷祖的來源地名,因為在不同年代記載的方式不一樣,比如多少都、什麼府、郡之類的,可以根據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縣志,尋找到詳細的精確位置,再對照如今的地圖進行確認,也可以根據當地的人加好友咨詢。
四、尋根問祖第四步:尋根的方式和實地考查
把以上這些東西收集得越豐富越好,然後在網上尋找宗親網、姓氏網,發布尋親信息。也可以在當地論壇發帖,再或者搜索加入當地QQ群,進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親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譜資料庫平台網站搜索。在網上聯繫上祖居地宗親後,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關情況;當大量資料能夠確認對接上以後,可以到祖居地實地走訪。在根據祖籍族譜記載,找出是否有外遷人員,與始祖資料是否一致來進行確認。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Ⅲ 古代江西人遷移貴州是怎麼回事
江西人遷移貴州,大部分源於明朝時候。分析如下:
貴州江西人的移民最早發生在漢代,那屬於官方移民;而大規模的軍事移民則是由明代朱元璋發起的。當時明王朝建立不久,多地方還存在反叛和抵抗,其中以東北的那哈出和雲南的梁王;公元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直取雲貴,第二年就將雲南平定史稱「太祖平滇。」
當時朱元璋的干兒子沐英奉命率萬余官兵留守,其餘的部隊就在此地屯田養兵,大都分散於黔中的大部分地區。其中以現在著名的屯堡文化最為出名,這也是屯兵最多的地方。
在《明太祖實錄》中有這樣一條記錄:「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二月太祖以白金錠賜予江西等處軍士戍守者千八百人,通年又賞賜江西袁州等衛隊從征雲南軍官鈔四萬九千錠。」有歷史記載,貴州各府衙中江西籍佔大多數,並且大都是洪武年間的軍官。
(3)花溪區王氏摩配批發部擴展閱讀:
《貴州通志》記載
據《貴州通志》記載,當時貴州軍戶七萬兩千兩百戶,二十六萬一千八百人,民戶六萬六千六百戶,二十五萬人。這些人口中,大量均來自江浙地區。
明朝初的「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自漢朝開始後的大量漢族移民,此後的各朝代也均有少量的漢族移民到貴州,但這些先期而來的漢族移民與當地各土著民族雜居在一起,「居夏而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在脫離漢民族的文化環境之下,也開始「夷化」了,所以有人將此現象稱為「漢人也稱蠻」,例如唐代的「東謝蠻」、「西趙蠻」等等。到了明朝初,朱元璋為了解決盤踞在西南地區的元朝遺將匝剌瓦爾密帶來的軍事隱患,派遣付友德、藍玉、沐英率領三十萬大軍遠征西南平定。
後來擔心大軍撤回後,雲南孤懸邊陲,於是便在西南各驛道沿線設立衛所,將幾十萬大軍就地屯守,軍食自贍,史稱「調北征南」。
後來為了緩解內地人多地少的矛盾,開始實行「移民就寬鄉」的政策,將江浙一帶的大量老百姓遷入貴州「民屯」,史稱「調北填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貴州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