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2021年春節休息嗎
肯定的就是北京的這個新發地的批發市場,在2021年春節這個春節肯定來說也是休息的。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英語:Beijing Xinfadi Agricultural Proce Wholesale Market)是位於北京市豐台區花鄉地區新發地村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立於1988年5月16日,現有固定攤位2000個左右、定點客戶4000餘家,佔地1680畝,2019年交易量1749萬噸,交易額1319億元人民幣,是北京市乃至亞洲交易規模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了北京市90%的農產品供應,有首都「菜籃子」、「果盤子」之稱。
經營規模
主要經營蔬菜、果品、肉類、糧油、水產、副食、調料、禽蛋、菌類、茶葉、種子等農副產品,是一處以蔬菜、果品、肉類批發為龍頭的國家級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
有固定攤位5558個、定點客戶8000多家,日均車流量3萬多輛(次)、客流量6萬多人(次)。市場內現有4家上市公司的分公司,年交易額在1億以上企業7家,年交易額5000萬—1億的企業43家,年交易額1000萬以上的企業438家。新發地市場日吞吐蔬菜1300多萬公斤、果品1500多萬公斤、生豬3000多頭、羊3000多隻、牛200多頭、水產1800多噸。2010年,市場各類農副產品總交易量為100億公斤,總交易額為360億元.其中蔬菜供應量佔到全市總需求量的70%以上,水果80%以上,進口水果90%以上。全年為國家上繳各種稅費2000多萬元,是北京市名副其實的「大菜籃子」、「大果盤子」和地方納稅大企業之一。
② 什麼是糧食的結轉庫存量,它是怎樣影響糧食安全的
根據規定,糧食經營企業要有必要的庫存量。正常生產經營的糧食收購企業庫存量不少於上年度正常經營情況下月均經營量的30%;零售企業庫存量不少於上年度正常經營情況下月均經營量的20%;批發企業庫存量不少於上年度正常經營情況下月均經營量的25%。
從事糧食收購、加工、批發、零售的糧食經營者,在糧食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跌較多時應當履行不低於最低庫存量的義務。最低庫存量應不低於正常情況下的必要庫存量;在糧食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較多時應當履行不高於最高庫存量的義務。最高庫存量不高於正常情況下必要庫存量的50%。
③ 糧店代表關於在糧油應急保供會議的發言稿
但是,長城電影網路雲事情沒我想的長城電影網路雲那麼糟糕,這長城電影網路雲件事在媽媽的組織下順利「過關」啦。大伯的病痊長城電影網路雲愈時,回了奶奶家一趟,奶奶見到了大伯非常長城電影網路雲高興。然而,這個謊言就這樣,瞞了很久,一直到長城電影網路雲現在奶奶還不知道這件事。
讓操勞了一輩子的奶奶少些牽掛,少些擔心,少些憂愁,難道不是嗎!
長城電影網路雲
長城電影網路雲
④ 應急救援物資儲備不充分,會造成什麼
會造成發生事故不能及時救援,應該及時補充應急救援物資的儲備,推薦你去中國防汛抗旱物資網上看看,上面有很多有關信息和產品,還有廠家供選擇,哦,對了,河北還有一家專門做應急救援物資的好像叫河北興國防汛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四川省「十二五」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第三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強化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預防處置能力
(一)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完善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升級改造重點城市、重要交通干線、重點旅遊景區、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地區以及主要江河流域的自動氣象觀測站,新建區域氣象觀測站。建立市(州)、縣(市、區)氣象應急觀測系統,完善雷電監測網。建立新一代天氣雷達及時共享資料庫,以數字預報業務系統和新一代雷達業務應用系統為支撐,研發突發氣象災害臨近預報技術,建立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業務系統。建設氣象裝備儲備庫,加強省、市(州)、縣(市、區)氣象技術保障能力建設。改造提升省級氣象信息網路。
——建立完善地震監測台網,加大監測點密度,基本消除監測盲區。在基本烈度大於VII度的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地震烈度速報網路。在我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建設地震預報實驗場,在西昌建立預報實驗場研究基地。大力推進地震活動斷層調查,加強重點地區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建設。開展地震預警研究,推進地震預警網路建設。
——建設全省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縣(市、區)專業監測網路,推進重大、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提高監測預警水平。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員隊伍建設,確保每個災害隱患點有1名監測員。擴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覆蓋范圍,改進預報方式,提高預報精度。
——充分利用國家防汛監測網路,加大重點地區防汛監測站網密度,提高監測裝備水平,到2015年,所有省級重點報汛站實現自動報汛,30分鍾水情信息報送率達到90%以上。在全省主要旱區新建一批墒情監測站點,建立完善防汛抗旱一體化的監測預警系統。
——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體系,加大森林草原火險監測站和可燃物因子採集站布設密度,加強森林草原火災衛星監測和飛機巡護、視頻監控、瞭望台(哨)等預警預報,到2015年,全省林火監測覆蓋率達到90%以上。加強各級森防檢疫機構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完善全省林業有害生物監控網路,到2015年,林業有害生物測報准確率達到85%以上。
——推進農業有害生物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建設,提升完善農業有害生物監控分中心的監測功能 。新建一批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適當增加農業重大有害生物監測站(點),改善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監測自動化水平。到2015年,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建設實現大部分農區縣(市、區)全覆蓋,鄉鎮指導站點達到1000個以上。
(二)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開展自然災害風險隱患與減災能力調查評估,建立自然災害隱患與減災能力資料庫,為加強防災抗災能力建設提供科學依據。開展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城鎮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編制全省自然災害風險區劃圖和縣級以上行政單元頻發易發自然災害風險圖,編制主要江河洪水風險圖。開展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新一輪的城市抗震防災專項規劃修編和編制工作。
——實施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應急排危除險、避讓搬遷安置綜合防治,加強氣象、防洪、地震災害防禦等防災減災重點工程建設,提高重特大自然災害的工程防禦能力。嚴格落實建設工程防災減災標准,提高人員密集場所、重點工程、重點單位、大型橋梁等基礎設施抵禦災害的能力。
——針對不同類型自然災害的規律特點,結合專項規劃實施,選擇城市及城際軌道交通、燃氣系統、重要鐵路干線、梯級水電站等關鍵基礎設施,開展預防應對暴雨、雪災、風雹、山體滑坡、洪澇、地震等災害的示範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實施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建設工程,「十二五」期間,在全省建設200個以上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市(州)、縣(市、區)按照相關標准,綜合考慮本行政區域的地理特點和人口空間分布狀況,在城鄉規劃中統籌布局應對自然災害所需的避難場所建設,形成布局合理、有災能避、平災結合、全省覆蓋的應急避難場所網路。「十二五」期間,縣級以上城市要新建或改建2個以上應急避難場所;在縣以下災害易發高發和交通不便的居民集中居住地,合理布局建設一批應急避難點和逃生平台。充分利用城鎮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人防工程、戰時(應急)人口疏散地域(基地)等公共資源,通過完善必要的設備設施,拓展其應急避難功能。
(三)提高公力救援能力。
——加強綜合救援力量。依託公安消防、武警、民兵預備役、礦山救護隊組建省、市(州)、縣(市、區)三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提高應急救援裝備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完善軍地協同應對處置突發事件運行機制,充分發揮駐川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骨幹作用,特別是駐川空軍、陸航部隊的優勢,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支持駐川武警水電部隊、武警黃金部隊加強應急力量建設。
——建立健全專業救援力量。完善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氣象災害應急觀測、預報與服務隊伍,配備移動氣象站、移動雷達、移動預報系統和視頻傳輸等裝備。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配備專業救援設備,強化技能培訓,提高快速反應和生命搜救能力。加強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建設,建立省、市(州)、縣(市、區)三級地質災害應急專業隊伍,補充配備現場監測、救生、通信和運輸裝備,提高快速應對突發地質災害能力。加強礦山救援隊伍建設,立足礦山事故災難救援需要的同時,適當增加安全生產其他領域應急救援訓練,實現一隊多用、一專多能。加強交通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完善裝備設施,提升交通運輸應急救援能力。加強防汛搶險隊伍建設,建立完善防汛應急救生網路。加強森林武警等森林草原防火隊伍建設,提高裝備水平和快速機動能力。健全縣級專業撲火隊和重點林區、牧區鄉(或片區)半專業撲火隊。建設一批達到「六化」(人員專業化、管理制度化、技術標准化、作業規范化、運作市場化、服務優質化)要求的農業病蟲害專業防治隊伍,提升農業病蟲害應急防控能力。
——夯實基層救援力量。全省每個鄉鎮(街道)整合民兵預備役人員、保安員、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等具有相關救援知識和經驗的人員,完成組建一支30人以上的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增配相應物資裝備,加強培訓演練,提高其在防汛抗旱、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森林草原防火等突發事件中的信息報告和第一時間的先期處置能力。
——有序發展社會救援力量。依託共青團、紅十字會、基層社區、行業協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建立形式多樣的應急救援隊伍。重點加強青年志願者隊伍建設 ,到2015年,達到每萬人中有200名應急志願者。通過構築社會參與平台和制定相關鼓勵政策,逐步建立政府支持、項目化管理、社會化運作的應急志願服務機制,充分發揮志願者隊伍在科普宣教、應急救助和恢復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實施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程,新建或改擴建一批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開發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網路平台,建立資源資料庫和專家庫,建設防災減災數字圖書館。開發防災減災系列科普讀物、掛圖、影像製品和教育培訓教材,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政府分級編印防災減災知識手冊,免費向公眾發放。組織開展防災避險、應急逃生演練,加強應急避難場所的分布地點、標識、避難線路以及人員集中場所的逃生通道、逃生標識和急救設備等相關知識宣傳,提高災害發生時居民緊急疏散、臨時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提高災時緊急救助能力。
——實施救災物資儲備網路建設工程。完善縣級以上救災物資儲備網路,在未建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多災易災地區新建一批救災物資儲備庫;綜合考慮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群眾生活習慣和運輸條件,在縣以下災害易發高發和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貧困地區、高寒地區居民集中居住地,結合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合理布局和建設救災物資儲備點;建立健全省、市(州)、縣(市、區)三級突發事件生活必需品應急管理制度,完善以糧油等生活必需品和方便食品、飲用水等應急商品為重點的應急商品儲備制度、指揮調度系統、投放網路,完善全省應急保供重點聯系企業,健全生活必需品應急供應資料庫,建立適量小包裝成品糧油應急儲備,調整優化省級儲備糧油、豬肉等應急商品庫點布局;改造和新增一批防汛物資倉庫,建立完善片區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物資儲備能力建設,完善森林、草原防滅火物資儲備庫(站);加強農葯、施葯器具和防護裝備等防控農業病蟲害所需的物資儲備。通過完善救災物資儲備種類,優化救災物資運輸、調配體系,建設救災物資儲備信息系統,確保暴雨洪澇、泥石流等災害發生後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住處;確保應對農林等其他自然災害的物資需求。同時,通過積極探索與企業建立救災物資緊急生產和調用制度,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提高災時緊急救助能力。
——加強現場急救和醫療救助能力建設,及時救治因災受傷人員;加強衛生防疫隊伍建設,提高災後疫病防控能力,確保因災受傷群眾得到救治、災區不發生疫情。
——加強受災群眾心理救助和安撫服務能力建設,建立以衛生、紅十字機構及志願者為主的心理救助和安撫服務隊,及時為受災群眾提供心理干預和人文關懷。
(六)提高恢復重建能力。
——依託有關部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對學校、醫院、道路、橋梁等公共建築物及民用住宅因災受損情況的普查,科學界定受損程度,設立相關標識,確定危險區段,防止次生衍生災害發生。
——建立健全地震、氣象、洪澇、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災後恢復重建調查評估制度和重大項目聽證制度,實施科學規劃、科學重建,有效避讓危險區段,提高重建質量。
——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災後恢復重建資金保障機制。以各級民政部門和紅十字機構為主體,大力推進社會捐助網點建設,在每個縣(市、區)設1個社會捐助中心,每個鄉鎮(街道)和城市社區設一個社會捐助點,為災後恢復重建募集資金。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積極引導支持企業參與災後重建。
——完善救助、補償、撫慰、撫恤、安置等善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災後恢復重建項目管理及恢復重建資金監管制度。
第二節 強化事故災難類突發事件預防處置能力
(一)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完善高瓦斯煤礦及瓦斯突出煤礦、重大水害危險煤礦、危化品生產和儲運、尾礦庫等重大危險源和重要生產場(區)遠程視頻監控、數據傳輸、安全管理功能 ,對各地區、各行業(領域)重大危險源情況建立分級分類管理制度,落實綜合防範和處置措施,實行動態監控。
——加強公路水路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強化對內河航道、碼頭作業區、客運站、貨物堆場、油庫、危險品倉庫等運行情況的監控監測。完善高速公路、重要干線公路、重點客貨運輸站場日常監控設施建設,加強對危險品運輸車輛、長途客運車輛的監控。推進城市客運(換乘)樞紐、公共汽車、軌道交通日常運行狀態和突發事件監測監控系統建設。
——加強重點核設施、重點水電工程、重大油氣輸送管道、重大油氣儲運設施、重要水上航道、航空港口、危化品泄漏引發的污染、大面積停電事故、重要鐵路干線、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地鐵、超(特)高壓輸變電工程、油氣井、大型橋梁、重要通信樞紐、支付清算系統等關鍵基礎設施的監測監控。各地、各有關部門定期進行風險分析、脆弱性評估,落實保護措施,提高設施抗風險能力。
——完善飲用水水源和環境安全預警制度,新增一批監測預警點,全省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主要集中水源地實現水質安全預警監測;加強水質監測站點建設,力爭省內重要河流地級市交界斷面和大型水庫實現水質監測;加強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化監測能力建設,全省所有地級城市和50%以上的縣城實現空氣質量自動化監測;加強生態環境監控和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控,所有列入污染源自動監控的排污單位按照有關標准裝備自動監控系統。
(二)提高安全生產綜合治理能力。
——深化煤礦瓦斯綜合治理,推動示範礦井建設。深化煤礦水害綜合治理,在全省所有煤礦建立礦井地質圖紙電子檔案,做到圖紙與井下實際情況動態相符。積極支持煤炭行業實施產業升級、安全改造和兼並重組,大力推進安全高效礦井建設,堅決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規定的落後產能,全面關閉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礦井。
——深入開展創建「平安暢通縣市」活動。繼續實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完善道路標志標線、防撞護欄護墩等安全設施。「十二五」時期,加大全省公路安全隱患路段波形護欄或帶鋼筋的防撞牆建設力度,實現全省旅遊景區的安全隱患路段全部安裝安全防護設施,全省縣級以上公路安全隱患路段完成波形護欄或帶鋼筋的防撞牆建設。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推進城鄉道路安全監管一體化。全面實行車輛運行動態監管,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道路運輸專用車輛,旅遊包車、三類以上班線客車、校車全部安裝使用符合國家標准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GPS系統。
——全面加強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建築施工、消防火災、民爆器材、軌道交通、民用航空、電力、水利、特種設備、農業機械以及城市燃氣管線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基礎工作。到2015年,所有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完成危險工序機械化改造,未改造企業予以淘汰;危險性較大的鐵路與公路平交道口全部完成改造;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的生產經營企業實現標准化建設。新設立的化工建設項目一律「進入園區」,化工經營企業逐步進入專業市場。
(三)提高事故災難應急救援處置能力。
——依託大型國有企業專業應急隊伍,通過增配大型、特種救援救生裝備,建立安全生產區域性專業救援隊伍。加強國家礦山救援芙蓉基地等4個國家級專業救援基地、內江等6個區域性綜合救援示範基地以及省級綜合性救援實訓演練基地、省級綜合性礦山排水基地建設,充實專業隊伍,增加裝備配置,完善物資儲備,強化實訓管理,提高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的快速反應和現場處置能力。
——進一步提高危險貨物應急救援技術裝備水平和救援能力,結合路網規模、結構和地域特點,加快公路應急隊伍、物資儲備和救援基地建設。加快川南、川東兩個片區水上救援排水基地、重點水域應急物資儲備庫點和救助基地建設,提高水上搜救能力和水上危化品運輸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指導公共交通企業、軌道交通運營企業組建由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應急搶險隊伍,及時搶修故障運營車輛、軌道交通設施 。
——加強省、市(州)和重點縣(市、區)環境污染監測和專業救援隊伍建設,配備必要的專業檢驗監測裝備,增加專業應急物資儲備,提高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監測、評估和處置能力。依託有關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醫療機構、輻射監測機構、駐川防化部隊、武警工化救援分隊,建立防生化、防核與輻射應急專業救援隊伍。
——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的協同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和公安消防等其他應急救援隊伍的作用,提高協同應對、綜合處置能力。建立安全生產專業救援隊伍社會性服務補償機制,鼓勵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
——按照《應對法》的規定,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委局,妥善處置鐵路、民航等事故,做好後勤保障等工作。
第三節強化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預防處置能力
(一)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升級完善鄉鎮衛生院、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等基層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直報系統,進一步加強重點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以及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監測系統建設。建立職業病危害哨點監測網路。
——升級完善全省動物疫情監測預警系統和省、市(州)、縣(市、區)三級疫情報告專用網路系統,新增一批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到2015年,全省重大動物疫病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覆蓋率達到85%。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測預警網路,完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制度;實施葯品醫療器械安全工程;加強保健食品化妝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建設,建立保健食品化妝品技術評審專家庫。建立食品葯品預警、應急、召回、淘汰的風險管理長效機制,提高質量安全風險控制能力。
(二)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進一步改善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設備條件,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強全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准化建設,主要醫療衛生信息實現資源整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分級組建和完善省、市(州)、縣(市、區)三級由應急管理、各類專業技術和應急保障等人員構成的醫療衛生應急隊伍,依託省直相關醫療衛生單位組建傳染病、食物中毒、職業中毒、不明原因疾病、醫療衛生救援、健康教育與心理防護等省級衛生應急隊伍。推進以加強基層衛生應急工作為目標的衛生應急綜合示範縣(市、區)建設,到2015年,初步實現各級各類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專業化、規范化。
——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完善全省紅十字系統備災救災物資儲備。適當增加、合理調整省和市(州)兩級醫葯儲備品種和數量,完善緊急調撥機制;健全醫葯應急物資儲備和葯械生產、加工能力儲備。
——加強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隊伍建設,提高多發動物疫情及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的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省、市(州)、縣(市、區)三級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疫苗、葯品器械、防護用品等應急物資儲備制度。
——組建省級葯品安全事故應急專業隊伍,配備先進適用的裝備器材,強化培訓演練,提升實戰能力,充分發揮其應對處置不良事件的骨幹作用。加強應急評價、應急檢驗、應急信息等技術支撐系統建設,建立監測、預警、報告應急響應平台,建立長效機制,形成省、市(州)和縣(市、區)三級整體聯動的葯品安全事故應急體系。
第四節強化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預防處置能力
(一)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充分利用網路信息安全監控平台、基層信息員等渠道,對社會安全信息進行監測,重點加強機場、火車站、汽車站、大型活動舉辦地等人員密集的重要公共場所的監測系統建設。積極做好群體性上訪的預警處置工作。建立社會安全信息匯集和分析研判機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安全信息網路,及時准確掌握各種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
——加強公安國保、國安要情系統建設,完善要情信息網路,形成省、市(州)、縣(市、區)縱向貫通、橫向集成體系;完善駐川部隊、武警等情報信息協作機制,實現信息快速傳遞和共享 。
——完善全省城鄉市場公共信息監測系統和商務預報平台,加強糧油等主要生活必需品監測,進一步優化監測樣本企業,更新監測設備,提高監測手段,提高信息採集質量和分析研判准確率,有效應對市場異常波動。
——完善煤炭、電力、成品油的生產、消耗、庫存情況定期報告制度,加強實時監測,及時掌握、統調市場供應。
——建立健全與人行成都分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信息溝通機制,完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體系,提升金融風險監測預警評估能力,防止發生風險金融機構的擠兌事件。
(二)提高社會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健全省、市(州)、縣(市、區)黨委領導、有關職能部門參加的處置社會安全突發事件聯合指揮機制,明確各級各相關部門的處置指揮許可權、程序和現場處置原則、要求。
——加快構建縱貫省、市(州)、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覆蓋重點單位、行業、區域的維穩信息平台和信息網路,完善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情報信息工作機制,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
——加強公安巡邏、特警隊伍和武警部隊建設。到2015年,實現市(州)黨委政府所在地城市有公安特警隊伍、武警反恐應急分隊,市縣有巡警隊伍、武警反恐應急班的目標。強化公安應急物資儲備,全面完成現有省級公安應急物資倉庫的改擴建。
——建立會商研判機制,落實調控措施,有效應對煤炭電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和糧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場異常波動。加強糧食、食用油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儲備,加大相關設施的建設維護,完善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建設。強化成品油等重要能源儲備,增強防範涉及經濟運行的能源供給風險能力。抓好煤炭儲備,「十二五」期間建成2—4個煤炭應急儲備基地。
——建立健全金融應急儲備保障體系,完善金融機構業務系統資料庫容災備份制度,確保應急狀態下金融行業各類核心系統和重要業務工作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