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用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歷史
現階段的批發體系即批發商業的主體構成主要有:生產企業的直供批發,代理商批發,經銷商批發,第三方物流企業批發,配送中心的供貨批發和批發市場批發等。在西方發達國家,批發體系除了以上構成,還有專業批發公司(美國電器批發公司),分銷商(集中采購低值日用品),倉儲式會員制商場,貿易中心(展銷), 網路批發(貿易),郵購批發商等.由此可見,批發商業和我們後面要介紹的批發市場是兩回事,批發市場只是批發商業體系的一種構成,是批發的一種載體而已。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以後,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購銷量逐漸增大,流通范圍不斷擴展,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生產者和零售商之間常常難以進行直接的商品交換,或者他們之間直接進行買賣不如由中間商業來作媒介對他們更為有利,由此而產生了專門向生產者直接購進商品,然後再轉賣給其他生產者或零售商的批發商業。批發商業的產生,使商業部門內部有了批發、零售之間的分工,有了一種不與消費者直接發生關系的商業。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在時間、空間和集散上的矛盾不斷擴大,致使批發商業所組織的商品流通,往往要通過不是一道商業環節而是二道以上的商業環節才能完成。從而批發商業分為產地批發、銷地批發以及插在這兩類批發中間的中轉地或集散地批發。這是商業部門內部分工發展的結果,也是一種專門從事批發貿易而插在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生產者和零售商之間的中間商業。其職能在於通過買賣,把商品從生產者手中收購進來,然後再將其轉賣給其他生產者或零售商。
B. 1688批發網的歷史發展
·1998年12月 馬雲和其它17位創建人在中國杭州發布了首個網上貿易市場,名為「阿里巴巴在線」。
·1999年6月 阿里巴巴集團正式運營。
·2000年10月 公司為更好促進中國賣家進行出口貿易,推出「中國供應商」服務。
·2001年6月 公司為更好服務國際賣家,推出國際站「誠信通」會員。
·2002年3月 公司推出中國站「誠信通」會員計劃,更好服務從事中國國內貿易的賣家和買家用戶。
·2003年10月 公司推出交流軟體工具「貿易通」,它可以使買方和賣方通過網路進行實時溝通交流。
·2005年3月 阿里巴巴中文站推出關鍵字競價服務。
·2007年4月 推出香港「中國供應商」服務,促進出口貿易。
·2007年8月 向香港證券交易所遞交上市申請
·2007年10月 成功上市。 未來阿里巴巴中國站將定位於網上采購批發大市場幫助工廠,品牌商,一級批發商引進大量的買家,包括十萬級的淘寶網店掌櫃、百萬級的線下城市實體店主、千萬級的現有批發市場買家,提供一系列交易工具,打造全球最大的批發大市場。
據了解,阿里巴巴買下1688域名,定位「網上批發大市場」,是阿里巴巴推出「廣貨贏天下」計劃,面向所有能提供現貨、以批發為主的服裝生產商和批發商。阿里巴巴將會在央視等媒體投資1個億廣告推廣。
從阿里巴巴相關人士處獲悉,阿里巴巴旗下1688批發大市場的廣告已在2010年3月1日晚7:45登陸CCTV1,正式涉足網路批發業務。1688批發網站將在3月8日正式上線,屆時將啟動88小時秒殺活動。
日前胡戈視頻新作《宅居動物》推出,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瘋傳的《宅居動物》植入了1688的品牌廣告,在各個視頻網站異軍突起,實為阿里巴巴的一項品牌推廣策劃。
登錄1688網站可以看出其「盛大開業」的態勢,頁面下部有顯著的廣告語「阿里巴巴1688批發大市場,3月盛大開業,敬請期待」,一個flash宣傳動畫上則標著「購物上淘寶,批發上1688」。
C. 石家莊南三條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發展史
有「南有北義烏,北有南三條」之稱的南三條市場地處石家莊市中心商業繁華區。誕生於1979年的南三條市場,前身只是一個「天橋市場」,位於火車站和長途汽車站唯一通道處的天橋東側。當時,藉助交通便捷、客流集中的地域優勢,使各地商販聚集在一起,自發形成了「天橋市場」。1989年在天橋市場的基礎上,通過政府投資、商戶集資等方式,開發了擁有2200個攤位,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南三條小商品批發大廳;90年代初通過整合市場范圍內企事業單位的廠房和場地,實現了由單一經營場所到若干個專業市場的發展。
在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從南三條市場---南三條小商品批發市場---南三條小商品城---中國南三條小商品城,南三條名稱的三次變遷,印證著它三次飛躍的歷史。 1989年,南三條市場從南三條胡同搬進擁有2200個攤位、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的南三條小商品批發市場,實現了從馬路市場向正規市場的轉變。當年,市場成交額突破5億元,實現了第一次飛躍。 1992年,向陽路鞋市、正東路食品、阜康路針紡等幾個初級專業市場,經過土地整合顯現雛形,使南三條初具規模,市場實現了由單一經營場所混雜經營向若干場所專業經營的轉變。這一年,市場成交額達到14.5億元,躋身全國十大批發市場行列,實現了第二次飛躍。南三條的名字自此叫響大江南北。 此時,由於市場發展十分迅猛,市場的環境狀況與市場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特別是1998年開始歷時五年的升級改造,他們引資18億元,對市場進行了從布局到道路等方面的整體改造。使南三條市場完成了由簡易、低檔的大棚式集貿市場向配套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備、經營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型市場的飛躍。目前,市場佔地800畝,營業面積65萬平方米,擁有太和文化禮品城、太和日化城、新源發小商品特色市場、建國食品城、東方文化商品市場、現代小商品城等25座大型專業商城,經營商戶達1.2萬戶,從業人員3萬餘人,日客流量20萬人次,2001年年交易額169億元人民幣,2005年市場成交額達271.5億元,2006年市場成交額達306.94億元。上市商品包括針織、百貨、食品、日化、五金、鞋類、箱包、玩具、工藝飾品、文化用品、電子產品、圖書音像等十二大行市,近百萬個品種,商品輻射西北、東北、華北等廣大地區,成為華北大流通格局的戰略支撐點。南三條市場規模大、輻射廣、帶動能力強,其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聚散效應與日俱增,形成了「買賣天下、溝通南北」的商品集散格局,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D.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市場歷史
1990年7月,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由商業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管理。1990年10月12日,我國第一個引進期貨機制、規范化的國家級糧食批發市場——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正式開業,從而拉開了我國現代糧食批發市場發展的序幕。
1993年3月,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成立鄭州商品交易所,5月28日正式推出期貨交易,形成期貨、現貨協調發展的「鄭州模式」。
1995年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推出糧食集成信息網,開展電子商務;
2001年1月,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要求,期貨、現貨管理體制分離。 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與鄭州商品交易所分設,專門從事糧食現貨交易。 開創了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市場,把傳統市場與網路市場結合運行的新局面。
2004年2月,為順應市場化改革要求,根據國家有關部委的規定,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由事業單位改制為國有獨資企業,更名為鄭州糧食批發市場,走上市場化發展的新路子。
2006年9鄭州糧食批發市場被國家糧食局確定為鄭州國家糧食交易中心。
E. 廣州三元里皮具批發城的歷史
百多年前,「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這里為眾人所知,是在170年前的5月27日,《廣州和約》簽訂,英軍經過三元里時,有著血性的三元里人,聯合附近103鄉群眾對英軍進行反擊。
當地村民視之為世代的榮光,直到如今。三元里街工作委員會書記韋作群對這段歷史表示出足夠的興趣,在查看了大英博物館的資料後,他認為三元里足以稱之為「中國近代革命的原點」。
韋作群正組織拍攝一部《我的三元里》的紀錄片,第一部分講述的就是三元里抗英的歷史以及其對國人思想的啟迪,整部紀錄片也會由歷史拉回到現在。
歷史的車輪不會僅停歇於最光輝處,隨著歲月的前行,三元里開啟了廣州市場經濟時代的新紀元。
南臨廣州火車站、廣州市汽車站、省汽車站及老廣交會展館,北接機場高速,這也是業界對三元里區位優勢最直接的表述。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元里剛剛興起時,在香港甫一上市的皮包,幾小時之後就能在三元里找到它的身影。
「三元里商圈經營商戶近萬家,年交易額達200多億元,擁有『中國皮具成品第一城』之稱,產品遠銷美國、歐洲、中東、非洲、東南亞、韓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是中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配套最完整、品牌最集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皮具成品交易平台。」韋作群在做白雲區創建「廣東省皮具國際采購中心」會議上用一連串的形容詞講述這個發展二十多年的商圈進入的輝煌。
往來三元里的國際采購商以及國外駐三元里的辦事機構究竟有多少,可能並沒有現成的數據。不過,三元里街道辦給出的相關統計顯示,三元里村總戶籍人口5萬多人,常住人口9.7萬人,常年流動人口約10萬人。往來之客不止沿海內地這樣的狹窄定義,更有各種顏色皮膚、操著不同語系的國際客商。
「桂花崗」、「梓元崗」以及三元里大道構成了三元里皮具帝國的大致輪廓,這里也成為廣州最繁忙的區域之一。因為靠近廣州市火車站、廣東省汽車站以及廣州市汽車站,三元里的車流和人流超過很多人的想像:外地人坐大巴進入省站、市站前,從外環高速下來必經三元里,大巴車開始斷斷續續的行走,人們下意識就猜到--三元里到了。
因為桂花崗、梓元崗這兩條小道的繁忙,以及它對三元里皮具商圈的重要性,業內人士習慣稱三元里皮具商圈為梓元崗皮具商圈。這個發端於1987年的皮具市場群,在過去20多年的持續擴張中,成為三元里商業版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至今擁有36家大小皮具專業批發銷售市場,其中20多家專業市場以經營皮具成品批發為主,營業面積達40萬平方米。
「梓元崗在整個廣州來說是非常繁榮發展,白雲區作為市中心,區位優勢是非常明顯,設施相對比較完善。尤其我感到非常驚訝,在廣交會的時候,我們這個市場的外商采購比例也是很高,好像明星從國外過來也關注我們這個商圈,它的商貿功能是在不斷的完善。」暨南大學教授陳海權在白雲區創建「廣東皮具國際采購中心」工作會議上表示。
三元里皮具市場檔口以及往返於此的人流、物流勾勒出三元里看不見卻能直接感觸的繁忙商業網路。
三元里的「國際化」體現在各種膚色和各種語言的混雜。黃皮膚、白皮膚、黑皮膚,東北話、四川話、英語、俄語以及中東和非洲的小語種,在這里碰撞,混雜出獨特的商業文化。
約瑟夫就是活躍在廣州三元里一帶的「國際倒爺」,烏干達人。他做生意3年,根據蘇丹客戶的要求,在廣州搜羅貨品,再運回自己的國家。他賣過鞋,賣過衣服,「流行」起來的是賣電子產品,當然,其中少不了三元里淘來的皮具。通過這樣的「轉買轉賣」,他有過不少的收入。
走在三元里大街小巷,會不時與黑人擦肩而過。他們多數獨來獨往,有些拎著體積龐大的行李袋,有些則迷茫地看著公交車或者地鐵的站牌,努力地辨認自己前往的方向。像約瑟夫這樣的外國人並不鮮見,據說,整個廣州大約有20萬非洲人,他們大多聚集在白雲區,三元里就是他們主要的生活和生意場所之一。
包括約瑟夫在內,許多人都驚訝於三元里這個古村落爆發出的巨大能量,多數人習慣稱之為「富翁」的孵化器。
F. 華中糧食中心批發市場的市場歷史
華中糧食中心批發市場(簡稱華糧市場)是1995年4月3日經原國內貿易部批准,在原湖北省糧食批發市場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全國性糧食批發市場。華糧市場以交易和信息功能為兩翼,以糧食物流為新的拓展點,充分發揮立足華中、輻射全國的引領作用。2006年7月25日,國家糧食局正式批復同意在華糧市場的基礎上,組建「武漢國家稻米交易中心」。
G. 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1982—1984年)市場誕生。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以後,聰明勤勞的路橋人如魚得水,大批經商人才,能人巧匠脫穎而出,自發在路橋老街南柵居街道上經營小商品,並呈良好的發展勢頭。1982年6月,原黃岩縣工商局組織人員進行調查,興建了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每逢農歷三、八為交易日。至1984年,市場攤位由建場初的376個增加到1400個。
第二階段(1985年—1987年)市場開始飛躍。為了適應商品經濟和市場發展需要。 1985年,擴大場地18000平方米,投資120萬元。至1987年底,市場攤位增加到3800個,成交額由1984年的1400萬元增加到2.45億元,上市品種由200餘種增加到6000餘種、近萬個不同型號,集市日由原來的農歷三、八增加了農歷二、七日,並吸引了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廣大客商,開始跨入全國重要工業品市場行列。
第三階段(1988年—1989年)市場的專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隨著市場的發展,商品結構逐步改善,為了適應商品行列結構變化,進一步提高專業化程度,促進市場的發展。1988年,投資120萬元,專門建立了佔地9000平方米可容納1380 個攤位的服裝大廳,並先後單獨分開鞋類交易區、棉布交易區、百貨交易區等,集市日又增加了農歷一、六日。可以說:此時的小商品市場已成為以服裝為龍頭,棉布、鞋帽、小百貨、箱包、零頭布等組成的大型工業品批發市場。
第四階段(1990—2000年)市場的穩定發展。1990年10月,在市場東面征地 21.64畝,投資2000餘萬元,建造了配有自動扶梯、客貨兩用電梯、閉路電視監控等服務配套設施齊全,可容納1400個固定室內攤位的東交易區,使市場的管理、設施、規模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1994年,根據上級部署,小商品批發市場行業調整,服裝經營者分流到中國日用品商城。為了繼續保持小商品市場的繁榮興旺,市場積極拓寬服務廣度,正確處理規范與繁榮的關系,確定坐標,找准龍頭,挖掘潛力,使市場迅速得以恢復,重振了市場雄風。 1998年—2000年,市場投資1200多萬元,對西交易區鞋類交易區進行了全面改造,將大棚結構全面改造成輕鋼結構,使市場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第五階段(2001至今)市場管理走上了新的台階。近年來,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市場的激烈競爭進一步加劇,給路橋小商品市場帶來空前壓力,使這個傳統集貿市場的劣勢越來越明顯,並逐漸落後於其他兄弟市場。
2001年11月,各級政府及管理部門根據國家關於集貿市場實行管辦脫鉤的文件精神,對路橋小商品市場實行體制改革。2002年8月,在政府及管理部門的支持下,開始籌建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經過4個多月協商、評估,2003年1月8日,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由永躍村、市場開發服務中心共同組成,永躍村占股份的65%,市場開發服務中心占股份的35%。改制後,公司將完全按企業化機制運作。
2009年12月31日下午,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以7100萬元的價格,獲得了路橋文昌路以南、市場街以西30畝土地的建設使用權。這標志著建於1982年的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改擴建(一期工程)項目正式啟動。據悉,該工程已列入市重點工程,並通過了浙江省服務業重點項目預審。據了解,改擴建後,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建築面積將達8.3萬平方米,市場主體建築地面以上5層,地下2層,共有455個機動車位和2270個非機動車位。工程計劃於2011年8月竣工,隨後,二期、三期工程也將陸續啟動,總投資額將達10億元。
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是一個以產銷為主、經銷為輔,批發為主、批零兼營的市場。產銷戶攤位占總攤位數的50%以上,以花色品種多、價格低、更新換代快、信息靈通、競爭力強、輻射面廣、銷售量大等特點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是台州市以及浙東南地區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的崛起,帶動了路橋及周邊地區市場群體的迅速形成,使路橋發展為全國市場的大區,並與義烏、柯橋成為浙江市場三雄。如今,在整個路橋區,就有以中國日用品商城、小商品批發市場等為龍頭的專業市場70多個,路橋逐漸形成了一個由日用工業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等組成的門類齊全的市場城。
市場的興旺,大量人流涌進路橋,路橋成為許多人的「淘金地」,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繁榮,加快了路橋城區的建設和開發,加快了以路橋民營企業為基礎的商品生產基地的形成和發展,解決了農村閑散人員和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可以說,正是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發展,促進了路橋成為中國沿海的商貿中心,從而為路橋從一個建制鎮升格為台州市主體城區之一,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除了自身良好的主觀條件外,還與上級領導和社會各方面的的支持、關注分不開。現在,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的成立,給市場重振輝煌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為把路橋建設成為中國沿海現代化商貿城,路橋小商品批發市場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