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貴州人家庭釀酒都用什麼樣的設備
現在貴州還有多很人還在用木甄子做酒,但是那個現在很麻煩,很累,你不妨到寧波傳成酒械來看看,現在有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
『貳』 快餐店裡的蒸飯甄子哪裡有賣
是不是杉木做的 是不是貴州家家戶戶都用的那種 土話叫 甑子 蒸出來的飯很好吃 一粒一粒的 本家兄弟們就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你是貴州畢節那邊的可以直接去家裡拿 不是叫他們給你快遞 過來
『叄』 貴州少數民族風情(各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服飾特點,有些什麼著名的舞蹈啊,歌曲啊
龍燈舞00俗稱「耍龍」,是布依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布依族民間有許多有關龍的傳說。人們格外喜歡龍,崇拜龍,春節期間,各地都有耍龍的習俗。龍的製作多種多樣,有的是用竹篾編紮成龍架,糊上白紙,畫上或帖上彩色鱗片。有的是用長幅布匹製作而成。龍分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布依族舞龍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龍,各村寨都作好准備,迎接龍隊進村表演,龍隊先向各家各戶拜年、祝福,然後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龍、燒龍,形式非常地隆重。編輯本段獅子舞00俗稱「耍獅子」, 是一種具有較高技巧的舞蹈。主要流行於黔西南安龍,冊亨一帶,是布依族民間龍燈會的主要節目之一,常在春節期間或農閑時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喪期間表演。編輯本段轉場舞00流行於黔西南盤縣特區,來源於祭祀。相傳老人去世後,要請道士舉行「轉場」儀式,後來就演變成為「轉場舞」。表演時演員穿上紅黃顏色道袍,頭戴花冠,分別敲擊大鈸和銅鼓,人們隨著節奏翩翩起舞,氣氛十分熱烈。編輯本段紅燈舞00俗稱跳「紅燈」,布依族一種歌、舞、武術合一的藝術形式,流行於貴陽市烏當區一帶,是當地布依族群眾每年正月的主要娛樂活動。「紅燈」據傳源於宋代。「紅燈」唱腔是將花燈戲曲、民間小調等融為一體的襲用曲調。演員邊舞邊唱,頗具特色。編輯本段刺錘舞00又稱「德莎呱」,布依族一種群體性的「武舞」,流行於黔南獨山縣墨寨鄉和荔波縣鳳陽鄉一帶。它融合了民間武術的精華及民間舞蹈動作,形成一套獨具風格、適合於表演的舞蹈技藝,充分表現出布依族人民馳騁沙場的英姿和不可戰勝的威武氣概。編輯本段粑棒舞00粑棒舞廣泛流行在貴州省平塘縣各鄉鎮的布依族村寨,以大塘鎮勝安洞口寨的粑棒舞最具特色。此舞過去常用於喪葬祭祀之際,一為祭奠亡靈,二為沖淡喪葬時的悲哀氣氛。隨著時代的發展,此舞已不局限於喪葬,每逢各種節日集會、婚嫁迎娶、立房蓋屋或農閑之餘,當地布依族群眾都會在村寨的曬壩、房前空地或廣場舞台等,表演粑棒舞自娛自樂。0 00舞蹈主要是表現一種歡快熱烈的情緒和比試技藝,祈求五穀豐登和男女社交等內容。粑棒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分為二類,一類為「三人或四人對擊粑棒」的舞蹈形式;另一類為「粑棒技巧表演」的舞蹈形式。二種形式可同時一起表演,也可分開單獨表演。 00前種形式常於廣場表演,後種表演形式不論場地,以一人表演粑棒技巧為主。這類表演包括以下幾個粑棒舞組合:坐粑棒、穿牛鼻卷、捶米草、跳克碓、甄子箜飯五種。動作都是歷代藝人從生活和勞動中創造和提煉了的帶有技巧性、形象性的舞蹈造型。 00不論何種形式的粑棒舞,其風格都呈現出粗獷拙樸、敏捷剛勁的特點。粑棒舞曾多次參加省、州調演並獲獎;1999年參加貴州省第四屆民運會獲表演項目第二名,同年代表貴州參加在拉薩舉辦的全國第六屆民運會榮獲表演項目銀牌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