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時候的「雲夢澤」在如今的哪個省,市
在湖南省華容縣以西的湖南、湖北兩省交界處,有一"華容隆起",由丘陵台地逐漸上升為低山和高山,形成了長江和洞庭湖的天然分水嶺。自"華容隆起"北側至漢江以南的廣大地域,在古代統稱為雲夢澤。秦漢以前(距今兩千多年前),雲夢澤是連綿不斷的湖泊
和沼澤,長江流到這里呈漫流狀態,江湖不分,隨季節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長。雲夢澤全盛時的水面總面積達26000平方千米,成為長江和漢江洪水的自然調蓄場所。因此,當時長江中下游的"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
每年汛期,長江和漢江洪水進入雲夢澤的同時,江水攜帶的大量泥沙也被帶到了雲夢澤,由於水流流速減緩,泥沙也就淤積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先淤出小的洲灘,再逐漸淤出大的洲灘。自春秋戰國以來,開始逐步墾殖開發。東晉永和年間(公元345年),人們為了保護已開墾出的土地不被洪水淹沒,在今江陵縣城南開始修築堤防。到南朝時期(公元500年前後),洲灘圍墾日多,使得雲夢澤的水面面積銳減近半,逼使荊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自城陵磯開始倒灌入洞庭湖,從此,洞庭湖進入了發展與擴大階段。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和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先後兩次大的決口,迫使人口大量南遷。這一時期,江湖不分的雲夢澤已不復存在,代之而存的是大面積洲灘和星羅棋布的江漢湖群,人們在荊江北岸分段修築的堤防,形成了今天荊江和荊江大堤的雛形,當時荊江兩岸尚有九穴十三口分流荊江洪水,"北岸凡五穴六口,南岸凡四穴七口",通江的大小湖群的水面總面積仍在1萬平方千米以上。《湖北通志》記載:"荊江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宋以前諸穴皆通,故江患甚少。
在九穴十三口分流洪水的同時,大量泥沙又淤塞了九穴十三口,分流作用越來越小,人們在分流河道淤塞的先決條件下,將九穴十三口先後堵口築堤,進一步擴大了耕地面積。明嘉靖年間(公元1524年),最後一個位於北岸的"郝穴"被封堵,至此,形成了連成一線的荊江大堤,也形成了單一的荊江河槽和廣闊富庶的江漢平原,雲夢澤全部消亡。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② 誰可以告訴我關於雲夢澤
在湖南省華容縣以西的湖南、湖北兩省交界處,有一"華容隆起",由丘陵台地逐漸上升為低山和高山,形成了長江和洞庭湖的天然分水嶺。自"華容隆起"北側至漢江以南的廣大地域,在古代統稱為雲夢澤。秦漢以前(距今兩千多年前),雲夢澤是連綿不斷的湖泊
和沼澤,長江流到這里呈漫流狀態,江湖不分,隨季節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長。雲夢澤全盛時的水面總面積達26000平方千米,成為長江和漢江洪水的自然調蓄場所。因此,當時長江中下游的"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
每年汛期,長江和漢江洪水進入雲夢澤的同時,江水攜帶的大量泥沙也被帶到了雲夢澤,由於水流流速減緩,泥沙也就淤積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先淤出小的洲灘,再逐漸淤出大的洲灘。自春秋戰國以來,開始逐步墾殖開發。東晉永和年間(公元345年),人們為了保護已開墾出的土地不被洪水淹沒,在今江陵縣城南開始修築堤防。到南朝時期(公元500年前後),洲灘圍墾日多,使得雲夢澤的水面面積銳減近半,逼使荊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自城陵磯開始倒灌入洞庭湖,從此,洞庭湖進入了發展與擴大階段。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和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先後兩次大的決口,迫使人口大量南遷。這一時期,江湖不分的雲夢澤已不復存在,代之而存的是大面積洲灘和星羅棋布的江漢湖群,人們在荊江北岸分段修築的堤防,形成了今天荊江和荊江大堤的雛形,當時荊江兩岸尚有九穴十三口分流荊江洪水,"北岸凡五穴六口,南岸凡四穴七口",通江的大小湖群的水面總面積仍在1萬平方千米以上。《湖北通志》記載:"荊江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宋以前諸穴皆通,故江患甚少。
在九穴十三口分流洪水的同時,大量泥沙又淤塞了九穴十三口,分流作用越來越小,人們在分流河道淤塞的先決條件下,將九穴十三口先後堵口築堤,進一步擴大了耕地面積。明嘉靖年間(公元1524年),最後一個位於北岸的"郝穴"被封堵,至此,形成了連成一線的荊江大堤,也形成了單一的荊江河槽和廣闊富庶的江漢平原,雲夢澤全部消亡。
③ 關於雲夢澤的故事
雲夢澤的演變和消亡
先秦時期,在郢都東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沖積而成的荊江東岸陸上三角洲,見於《左傳》昭公七年的章華台,即位於這一三角洲江陵以東百里處。又《左傳》桓公十一年和《楚策》的州國故城,則在城陵磯至武漢的長江西側的泛濫平原今洪湖縣東北新灘口附近。「方九百里」的雲夢澤,便處於這東西兩大平原之間,北以漢水為限,南則「緣以大江」,約當今潛江、沔陽南,監利、石首北境。
《水經·沔水注》:「又東南過江夏雲杜縣東,……《禹貢》所謂雲夢土作乂,故縣取名焉」。按漢雲杜縣治今京山縣,轄境兼有今應城、天門二縣,可見先秦時期雲夢澤的北限曾遠及漢水以北。戰國中期以後,應城、天門一帶的雲夢澤,為漢水所挾帶的泥沙所湮沒,雲夢澤已略見縮小。
西漢時期,因江、漢兩水泥沙的淤積,荊江和漢江兩內陸三角洲聯為一體。在荊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側的原章華台地區新設了華容縣(故城在今潛江縣西南);在漢江三角洲頂部建立了竟陵縣(故城在今潛江西北)。揚水兩岸的雲夢澤區逐漸淤填分割成路白、東赤、船官、女觀等湖,雲夢澤的主體已南移至華容附近。以後,隨著江漢三角洲的進一步發展,又繼續向南、向東推移,南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東略無阻攔,到東漢時,已移至華容東南。澤區隨著江漢輸沙的堆積,日益縮小淤淺,而以沼澤形態為主。東漢末年,曹操赤壁戰敗至烏林,已能「引軍從華容道步歸」,只不過道路泥濘難行而已。
由於江漢地區新構造運動有著自北向南傾斜的趨向,荊江東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東南方伸展。至魏晉南朝時期,隨著雲夢澤主體向東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雲杜縣遷到了沔南(治今沔陽縣西)。接著西晉分華容縣東南境增設監利縣(治今縣北)。東晉又在漢南平原與夏州的接壤地帶,即今沔陽縣城關附近增設惠懷縣。南朝時,雲夢澤的主體漸次東移至雲杜、惠懷、監利一線以東,伸展到江畔的沌陽縣境(治今漢陽縣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縣也為水體所淹而撤銷了。整個雲夢澤被分割為大滻湖(今沔陽縣西)、馬骨湖(相當於今洪湖縣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漢陽縣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其范圍也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時,隨著江漢內陸三角洲的進一步擴展,日漸淺平的雲夢澤主體,已大多填淤成陸。唐宋志書已不見大滻湖的記載。馬骨湖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夏秋汛漲」,雖「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為平田。周廻一十五里」。太白湖周圍也沼澤化,陸游、范成大舟行經此,已是一片「葭葦彌望」的「巨盜所出沒」的地區而有「百里荒」之稱。北宋初期,在今監利縣東北六十里設置玉沙縣,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歷史上著名的雲夢澤基本上消失,大面積的湖泊水體已為星羅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④ 雲夢閑情是什麼意思
雲夢縣之名為「雲夢」,有多方面的根源,我們現在就從有關雲夢的歷史文獻和雲夢的地形、地貌、地質等方面來進行考察和研究。
雲夢縣及其周邊地區在古代有雲夢澤。關於古代的雲夢澤,不同歷史時期對其地理位置和大小有完全不同的說法。其中一個很著名的說法是,雲夢澤在位於江漢平原北部安陸縣南、雲夢縣西。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古代的雲夢和安陸本是一體,緊密相連。從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簡、木牘家信及其他歷史文獻可以看出:從秦到東晉,安陸縣縣治一直在今雲夢城區。東晉末,安陸縣治才移至今安陸。正因為安陸、雲夢聯系緊密,所以古代一些史地著作常將安陸、雲夢連在一起說。《左傳•宣公四年》「生子文焉,雲阝夫人使棄諸夢中。」西晉杜預註:「夢,澤名。江夏安陸縣城東南有雲夢城。」把雲夢澤和雲夢城緊密聯系在一起。《後漢書•和殤帝紀》記和帝於永元15年9月「進幸雲夢」,唐李賢註:「雲夢,今安州縣也,即在雲夢澤中。」確指雲夢縣在雲夢澤中。李白到安陸後《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所說「見鄉人(司馬)相如大誇雲夢之事……遂來觀焉」,即是指的這個雲夢澤。唐《元和郡縣志•卷27》在「安陸縣」和「雲夢縣」條下記得更為具體,說雲夢澤在安陸「縣南50里,雲夢縣西7里」。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記•卷132》安陸縣「雲夢澤」條雲:「在縣東南,闊數十里,南接荊湘。」北宋中期的《元豐九域志•卷6》「安陸縣」條說:「雲夢一鎮,有……雲夢澤。」雲夢在北宋曾撤縣為鎮,故這里稱雲夢為「鎮」。《資治通鑒•卷282》記五代時後晉馬全節敗南唐李承裕軍於安州城南,李「掠安州,南走」,晉將安審暉率軍追擊,「敗唐兵於雲夢澤中,……唐將張建崇據雲夢橋拒戰,審暉乃退。」就是說這里不僅有雲夢澤,還有「雲夢橋」。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四筆》「雲夢澤」條說:「雲夢,楚澤藪也……今為縣,隸德安(府)。」這也是確指雲夢澤在雲夢縣。明末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說:「地之以雲夢名者非一處,而安陸之雲夢最著。」這些文獻資料都說明古雲夢澤在雲夢縣域。
雲夢縣的地形、地貌、地質也證明,雲夢及其周圍古代有個面積廣大的澤藪。雲夢縣除北部(占縣境1/3)是丘陵壠崗外,西部、中部和南部均是地勢低凹,還遺留著殘跡河殘跡湖的河谷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在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形成之前的太古時代,這里是一片低凹的盆地與河谷,後來由涢水、漳水、澴水挾帶的泥沙淤積成面積寬廣的湖泊和沼澤。據湖北省水文地質大隊和長春地質學院的調查,雲夢一帶為第4紀河流相沉積,埋藏深度在29.13米以下的粘土與沙礫混合層在鑽孔剖面中可見到。調查還表明,雲夢、應城南部、漢川東部、孝南區西北部,礫石主要成分來自大別山變質岩石中的石英脈碎屑和來自大洪山的燧石、矽質頁岩、矽質灰岩和石英砂岩。這個古雲夢澤的范圍,包括從安陸巡店以南開始,到雲夢義堂三垸、胡金店以下及伍洛、沙河、道橋、下辛店、應城南部、漢川東部、孝南區西北部一帶的廣大區域。
雲夢縣境一帶在西周屬雲夢荊州澤,春秋戰國時代為楚王室貴族雲夢游獵區。入秦以後,這里雖然開始墾地開發,但還有很大一部分山丘、湖澤被圍成苑囿——「雲夢禁苑」,雲夢龍崗秦簡稱為「雲夢禁」。禁苑裡設有管理機構和苑吏,這個管理機構後來被稱為「雲夢官」,它在今雲夢境內。秦漢行宮多設於禁苑,雲夢禁苑當然也設有行宮——雲夢宮。
雲夢縣域在古代不僅被稱為安陸,而且還直接被稱為「雲夢」。雲夢龍崗秦簡記載,秦時雲夢縣境一帶設有雲夢禁苑。《史記•秦始皇本紀》記秦始皇37年出遊,「十一月,行至雲夢」。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注曰:指「雲夢城,即今雲夢治」。《後漢書•和殤帝紀》記漢和帝於永元15年9月「進幸雲夢。」唐李賢註:「雲夢,今安州縣也。」漢桓帝於延熹7年南巡,9月到章陵(今棗陽),又進幸雲夢,這個雲夢也是指的今雲夢。從棗陽往南進,就是雲夢。
雲夢縣境在晉代以前有座「雲夢城」。西晉初的著名《左傳》研究權威杜預在《左傳•宣公四年》中注釋說:「江夏安陸縣城東南有雲夢城。」又在《春秋釋例•土地名》「江南之夢,雲中」條中也說:「江夏安陸縣東南亦有雲夢城。」他所說的方位正好在今雲夢縣境。《元和郡縣志》說雲夢縣置於古雲夢城。這個「雲夢城」早於西晉,至遲也不會晚於三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這座古城就是今雲夢城。
雲夢縣設置之前,其境內就有「雲夢澤」,「雲夢禁苑」,「雲夢官」, 「雲夢宮」、「雲夢城」,而且在歷史上還被直稱為「雲夢」,如若在此設縣,稱之為「雲夢」,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因之,西魏文帝於大統16年(公元550年),在攻佔了南朝梁之安陸一帶並新設了安州之後,就在此地建立了「雲夢縣」。一個古老的縣份就這樣誕生了,並一直延續至今。雲夢縣名最早見於《隋書》。該書地理志「雲夢縣」條下原注雲:「西魏置。」隨後唐《元和郡縣志•卷27》「雲夢」縣條雲:「後魏大統末,於雲夢古城置雲夢縣。」
綜上所述,雲夢縣之名為雲夢,實是歷史、地理和人文發展的必然。
⑤ 歷史上雲夢澤到底有多大標在現在的地圖上有多大有沒有圖
根據記載在先秦時這一湖群的范圍周長約450公里,沒有雲夢澤的地圖流傳下來。
現在已經找不到雲夢澤了,因為經過數千年的演化,雲夢澤早已是滄海桑田,據《左傳》、《國語》等記載,雲夢澤位於先秦時期的楚國,地理位置大致處在今天湖北省的江漢平原。在《左傳》裡面。
有時候稱之為「雲」,有時候稱之為「夢」,《楚辭》中也是有時候稱之為雲,有時候稱之為夢,而後來的《戰國策》、《淮南子》等書,都稱之為雲夢。
以至於坊間傳聞,所謂雲夢澤實際上是兩處大澤的合稱,一處為雲,一處為夢,因為距離太近,所以被合稱為雲夢,還有一種說法是雲夢澤的名字取自附近的一個縣名,就是雲夢縣。
漢代的司馬相如在其所寫的《子虛賦》裡面,曾經描述雲夢澤方圓多大900里,而且在雲夢澤裡面有很多山峰,人們身處其中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會被遮蔽。
因此,在漢代之後,許多人根據司馬相如的描寫,就認為雲夢澤是一個地跨長江南北的大湖,橫跨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也許歷史真的是如顧頡剛所說,是層累的造成的,時至今日,仍然許多人堅持對雲夢澤這樣的看法,甚至把雲夢澤看成古代楚國的象徵。
為了揭開雲夢澤的神秘面紗,我國的科技工作者曾經對湖北的數百個小湖泊進行了實地的科學調查,因為一直有人認為雲夢澤最後是分解成了無數的小湖泊,但是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至少三萬年以來,湖北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不存在一個跨長江的雲夢澤存在。
雲夢澤的縮小:
由於江漢地區新構造運動有著自北向南傾斜的趨向,荊江東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東南方伸展。
至魏晉南朝時期,隨著雲夢澤主體向東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雲杜縣遷到了沔南(治今沔陽縣西)。接著西晉分華容縣東南境增設監利縣(治今縣北)。
東晉又在漢南平原與夏州的接壤地帶,即今沔陽縣城關附近增設惠懷縣。南朝時,雲夢澤的主體漸次東移至雲杜、惠懷、監利一線以東,伸展到江畔的沌陽縣境(治今武漢市蔡甸區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縣也為水體所淹而撤銷了。
整個雲夢澤被分割為大滻湖(今沔陽縣西)、馬骨湖(相當於今洪湖縣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漢陽縣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其范圍也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時,隨著江漢內陸三角洲的進一步擴展,日漸淺平的雲夢澤主體,已大多填淤成陸。唐宋志書已不見大滻湖的記載。馬骨湖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夏秋汛漲」,雖「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為平田。
周廻一十五里」。太白湖周圍也沼澤化,陸游、范成大舟行經此,已是一片「葭葦彌望」的「巨盜所出沒」的地區而有「百里荒」之稱。
北宋初期,在今監利縣東北六十里設置玉沙縣,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歷史上著名的雲夢澤基本上消失,大面積的湖泊水體已為星羅棋布的湖沼所代替。到了1934年就減到2691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至2000年已只剩下30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