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批發市場 > 綿竹年貨批發市場

綿竹年貨批發市場

發布時間:2021-06-13 17:57:11

Ⅰ 我國四大年畫產區在哪 急用

.廣東佛山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

Ⅱ 中國年畫的四大產區是什麼

【年畫四大家】

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朴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於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天津楊柳青年畫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庄,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甦。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庄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甦。如今,「玉成號」畫庄已建成為家庭博物館,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人文景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山東濰坊楊家埠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朴。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朴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啰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四川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家,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人陳興財之孫陳強展示他近期創作的創新年畫「擠金門神」。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其他著名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萬通"、"天興德"、"德勝昌"、"天義德"較為有名。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陰刻、陽刻兩種,有黑白畫和套色畫兩種形式,採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門神、神像圖、戲出和掛箋等二千餘種。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朴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武強年畫

武強年畫流行於華北一帶的民間木版年畫,因主要產於河北省武強縣而得名,有"年畫之鄉"之稱。武強年畫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是經過繪、刻、印三道工序的彩色套印而成的木版畫。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規模,到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公元1662年至1820年),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強縣南關有字型大小可考的畫店仍有144家,其周圍68個村莊里共有1587個民間作坊從事畫業生產與銷售,從業者達數千人,在外地開設的批發庄有180餘處,最高年銷量達1億對開張,行銷當時大半個中國。

武強年畫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作品構圖飽滿、主題突出,結構緊湊、線條粗獷,兼施黑、紅、綠、黃、紫、粉等色,對比明快,極富有裝飾性。有門畫、窗畫、燈畫、斗方、貢箋、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囤畫、對聯、條屏等,甚至牛棚馬廄也有專門張貼的年畫。在雕法上有的精細,有的粗細相間,尤以大刀闊斧粗獷自然的刻法見長,以陽刻為主,有的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表現出刀味木趣、筆情墨意,弄成獨特的古樸而稚拙的風格。題材主要有戲文故事,風俗時尚、喜慶寓意,娃娃美女,花卉山水等。代表作品有"踏雪尋梅"、"三娘教子"、"趙州石橋"等。

武強年畫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武強年畫社;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准,這個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92年和1994年舉辦了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全國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佛山年畫

華南地區流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於廣東省佛山鎮(今佛山市)。始於明永樂年間,盛於清乾隆、嘉靖年間。佛山年畫分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包括門畫、神像畫兩大類。所取題材有各種神像、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其特點是線條剛勁、粗放、簡練,有木刻趣味。設色多使用大紅、桔紅、黃、綠等色,有的還吸收了當地銅襯剪紙藝術的特色,在畫中人物的盔甲袍帶上加飾金銀花紋,使神像金碧輝煌,這種強烈的裝飾風格可謂佛山年畫的一個特色了。

▲鳳翔木板年畫

陝西鳳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門前貼的膠印年畫。原來一直從事木板年畫製作的邰增科現已放棄這門手藝。鳳翔木板年畫多年深受西北民眾喜愛,但木板年畫近年受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極不景氣。如今鳳翔縣從事版畫製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婦,且至今沒有傳人,版畫工藝面臨失傳。

▲東豐台木版年畫

天津東豐台木版年畫藝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一度與津西楊柳青年畫一樣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於缺乏重視,畫版、成品等實物消失殆盡,如今已經不易見到。天津豐台鎮位於寧河、寶坻、豐潤、玉田交界處,交通便利,曾商賈雲集,有「京東第一鎮」之譽。為與北京豐台相區別,人稱東豐台。東豐台年畫歷史久遠,成氣候時,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清末民初時,該鎮有10多個有名的畫鋪,13個有規模的染紙作坊,是冀東年畫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東豐台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亦受東北、冀東民俗的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艷,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特,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占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製成16幅條屏等。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台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家中偶然發現一批近百年前的東豐台木版年畫。這些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門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

Ⅲ 中國年畫的四大產區

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

年畫
目錄·【簡介】
·【起源和發展】
·【主要出產地】
·【木板年畫】

【簡介】
年畫(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國畫的一種。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大都用於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祗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歷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起源和發展】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門神畫,而門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據東漢《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的「神荼」、「郁壘」升像。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

另一說:始於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張貼門神為多,故年畫可以包括門神在內。

明初年間,日本人曾在甘肅發現兩種宋朝的年畫:一幅就是《四美圖》,都作高客長袖的宮裝;另一幅是灶王爺和關聖帝君。兩幅畫上都蓋有「平陽姬家雕郎」的店鋪字樣,足見在宋時人物年畫已具規模。

由於朱元璋提倡過新年要貼春聯,這樣發展下來,年畫也就特別發達起來。今日被保存下來的,還有明萬曆年間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綠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刻工頗精緻,迄今仍為民間所師法。還有實用的歷畫,如:春牛、灶馬、芒神等;更有歷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飛槍挑小梁王」。「牛郎織女」,「白蛇傳」等。至於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文學名著,也被採用作年畫題材。及至明末崇禎間,天津楊柳青的年畫極為馳名,圖畫內容也愈見豐富。

清代人才輩出,年畫的題材更加廣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藝術作品外,還有「老鼠嫁女」、「王婆罵雞」等諷喻畫,以及用歇後語構成的連環圖畫,予人以一種幽默感。印製方面亦有各種各樣,有木板、有石印、有膠版、有國畫、有水彩、有圖案、有單線平塗。有炭彩、有仿古、有創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畫的,例如姑蘇年畫中之「西洋之劇場」就是。

【主要出產地】
年畫的出產地,一向分成兩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縣的寒亭;南方是在蘇州桃花塢和廣東的佛山。他們的產量和製作,都各有明朗的風格,而且市場的范圍也很大。這因為,年畫在很長時期以來,一直就是民間所創造、所喜愛的美術作品。雖則年畫在宋代已經具有了雛型的規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則在明代,資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楊柳青的產品。

天津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原名古柳口),是在天津正西三十里的一個市鎮,地當大清河的下游,風景宜人,交通便利,全鎮居民經營年畫生意者約佔五分之二以上,由明末崇禎年間開業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悠久歷史。極盛時期是在清光緒十年以前,每年要賣出二千萬份以上,行銷於華北和東北,遠至西北的新疆各地。如齊建隆、戴連增、美利記等字型大小早年所印的年畫,在內地即已成為珍品,在海外更難得一見。f

山東濰坊寒亭(楊家埠)年畫

其次要說到寒亭年畫,寒亭鎮是山東濰縣城東北約四十里的一塊地方;但年畫的製作並不在寒亭鎮內,而是在寒亭附近的幾個小村莊里,其中以西楊家埠最為著名,差不多有一百餘家經營年畫,多半隻是家庭的副業,專門以此為業的不過幾家,其中以"同順堂"一家為最大,資本雄厚,出品除行銷於山東境內各縣外,南至大江流域,北自東北各省,西則直到鄭州一帶,不可謂之不廣。

寒亭的年畫一共可分為六類:

第一類是神馬像,門神、財神、灶王、八仙等是。
第二類是莊稼生活,像春耕圖、秋收圖,過新年圖等是。
第三類是吉祥畫像,富貴滿堂、福祿壽喜、連生貴子等是。
第四類是怡情畫像,漁樵耕讀、春夏秋冬等是。
第五類是故事畫像,廿四孝、梁山伯祝英台等是。
第六類是戲劇畫像,唐僧取經、桃園結義等是。畫中每個人物的表情動作,都有恰如其份的刻劃。

寒亭戲劇畫,多取材於舞台上的扮相,其中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按照舞台上的形態而畫;另一種則是把舞台上的形態加以點綴,例如:戰士便都有騎馬,戰場上則配搭山水樹木,室內也能加上門窗和陳設。但是人物的服裝,仍是模仿舞台上的裝束,尤其是花臉,也都依照演劇的方式來勾抹的。據說寒亭的戲劇畫是得到天津名畫師王壽田不少新的稿本,因此遂一躍而與楊柳青齊名。

上述六類年畫中,以第一類面世為最早;但門神、灶王還不能滿足人們藝術欣賞的要求,於是第二類乃至第三類便陸續出籠了。不過寒亭一帶所出的戲畫,看來和楊柳青的出品很相近,只是在色彩上略有變化而已。

江蘇蘇州桃花坊年畫

再次是蘇州桃花塢的年畫,其開業年代約在太平天國以後,當時與天津楊柳青、廣東佛山,是鼎足而三的年畫名產地。除了蘇州各地是它的銷場中心以外,更遠及湖南、湖北和雲南、貴州、閩、贛諸地,若干年來始終如一。此中還出了一位名畫家王鐵珊,他的字體很秀逸,富書卷氣,尤其用山水畫的現實筆法,寫西湖風景,稱為一絕。

桃花塢的年畫,最時興的除了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外,還有滑稽年畫和常識年畫。前者如:"老鼠娶親"、"五鬼鬧判"、"六童鬧彌陀"、"怕老婆"等,皆寓有諷刺意味。後者如:"十二生肖"、"百鳥圖。"、"五倫圖"、"西湖十八景"。"歲寒三友"等,皆足供人查考和欣賞的。它也側重戲畫,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秦香蓮、孔雀東南飛、西廂記、秋江、賈寶玉與林黛玉等,都出自名畫家手筆,絕非俗不可耐。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江蘇省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廣東佛山年畫

最後便是廣東佛山的年畫了。佛山原是南海縣一個大鎮,其年畫銷路的最鼎盛時期,是在清末民切之間,以農村為主要銷場,包括廣東、廣西全境,和福建、湖南、貴州一部分地區,並遠至南洋群島。但至我國對日抗戰以前,即逐漸衰落,這原因有四:

①是佛山的商業地位被廣州取而代之;
②是石印代替了傳統的棕刷木版拂印的古老方法;
③是民智漸開、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神像畫,不能適應大眾需要;
④是農村經濟衰退,購買力薄弱了。

四川綿竹年畫

除了上述南北兩大年畫中心之外,四川的綿竹市也產年畫;但只行銷於四川內和西南若乾地區。綿竹年畫的歷史遠在明末時便已開始了,它發展得最蓬勃的時期是在清朝乾嘉(乾隆,嘉慶)年間,當時綿竹經營年畫的成行成市,最興旺時有二三百家年畫店,擁有成萬名的年畫製作工匠。

有兩種原因可能是綿竹年畫發達的原動力:

其一是綿竹曾經出現過大量民間畫工,他們應聘到四川各地從事建築的裝飾、 彩繪和寺院的 雕塑、 壁畫等工作。這些畫工有一定的繪畫造詣,當他們回到故鄉閑居的時候,偶爾技癢,便成了年畫的製作家。

二是綿竹的造紙業,自古以來就很發達,年畫印刷就地取材,份量充足而成本殊輕,該縣擁有一種特產粉尖紙,可以較長時期保持鮮艷色彩而不褪。

由於地區關系,楊柳青和桃花塢的年畫,比較易於吸收外來形式的影響;但綿竹因為地處西陲,過去交通不便,當地的畫工很少受外來影響,因而他們繪制的年畫,更有濃厚的民間氣息,更富粗擴、古拙的趣味。

大抵年畫的製作,木版比石印更富情趣,首先是構圖的設計,設計圖稿要顧到大眾的心理,那些木板的吉祥喜慶年畫,永遠占著行銷的首席地位。

圖稿設計的第二個要點,便是畫工的精拙,凡是線條細致,調色適宜的,必受大眾歡迎。但圖稿設計,各家有各家的版樣,互不相同,即使同一畫稿,也必設法做出一些差異來,或是姿勢部位稍變,或是線條顏色稍改,總以能表現出工整細致的為上品。

木版年畫雖為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但因木版不易保存太久,用過幾年必需翻刻,翻一次不免失去一部分神采。最初是用木刻套色,之後改用了五彩石印,雖其紙質和顏色都很拙劣,卻代表了民間藝術的朴實形式,而且取價低廉,所以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愛好。

因為印刷技術的突飛猛進, 年畫也跟著出現了新貌。 它利用舊形式, 注入新內容, 所選取的題材, 也多至數百種。 用七彩橡皮版影印, 彩色艷麗,形象鮮明,抗戰前後的新年畫,叫做月份牌,曾經喧賓奪主了一段時期,便是由楊柳青與挑花塢的木刻畫蛻變而來。那時畫人物的推周慕興為巨擘,次為徐詠青的風景畫、謝之光的時裝美人畫,鄭曼陀、杭揮英的仕女畫,都富有時代的氣息,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手。

正統的年畫,多數是對開、三開、四開的條屏,而且是採用道林紙彩色印刷,堪與流行的美女月份牌爭雄,於是石印膠版代替了木刻藝術,以後更有了柯式影印術,原有的農村手工副業就不免轉而為城市的輕工業,成為可以大量復印的彩色印刷品。

【木板年畫】
起源

楊家埠素以生產木板年畫面著稱,與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並稱為我國民間的三大畫市。楊家埠的木板年畫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傳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到清朝康熙,雍正時已相當發達。全村出現了永盛、公茂、吉盛、萬順、廣盛泰等十幾個字型大小的畫店。到清朝咸豐、光緒年間,發展到作坊百家。畫種過千。家家雕木刻版,戶戶描繪丹青。傳說,明朝後期有位太監回楊家埠探親,從宮中帶回一幅彩繪門神像,鄉親們十分喜歡。當時有個能畫善刻的人,巧妙地把它臨摹下來,雕成木版,塗色印製,使鄉民們也貼上了皇宮的門神像。從此,木版年畫在楊家埠逐漸盛行。

特點

楊家埠年畫是濰坊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多少年來。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群眾。它取材於民間生,而又不拘泥於現實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表達的內容加以高度概括和形象地誇張。它利用我國傳統的勾線技法,構圖對稱飲滿,線條粗獷,色澤明快,以紅、綠、藍、黃為主,對比強烈,主題突出。畫中人物質朴大方,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體裁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神荼郁壘、秦瓊、鍾馗等門神肖像,反映了農民寄希望於門神的保護,期求合家安樂,<鹿鶴(六合)同春>、<老壽星>、<貓(耄)蝶(耋)戲牡丹>。反映了人們希圖長壽健康的意願,<金魚(玉)滿堂>、<搖錢樹>、<聚寶盆>等。表達了人們發財致富的願望,<男十忙>、<女十忙>等則是把男子,婦女在十個節氣中的活動,概括到一個畫面上,表現了農民辛勤勞動,熱愛生活的場面。有的年畫還寄託著人們肖災祛禍、安居樂業的。總之,楊家埠木板年畫表達了農民們生動復雜的生活理想和願望。

工藝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里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卧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雕版年畫,逢年過節在廟會裡面賣,老百姓遊逛之餘,請回個財神年畫,回去貼在堂屋裡,祈求來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Ⅳ 中國年畫有四大系么都分別在那個城市有什麼特色

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Ⅳ 年畫的常用圖案和象徵意義以及張貼時的講究

年畫常用圖案有:神仙與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傳說。

年畫的象徵意義: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祇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

張貼的講究:貼在門上的年畫包括門神、門童和美人條。貼在院門口大門上的武門神和文門神;貼在居室門上的以娃娃或美人為題材的門畫,一為門童,一為美人條。

(5)綿竹年貨批發市場擴展閱讀:

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Ⅵ 年畫從什麼時候有的

年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凶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母題有著密切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

從廣義上說,凡民間藝人創作並經由作坊行業刻繪和經營的,以描寫和反映民間世俗生活為特徵的繪畫作品,均可歸為年畫類。年畫習俗反映了古人的心靈慰藉和精神信仰。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拜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茶、郁壘,再到後來的關羽、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鍾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

Ⅶ 中國四大年畫地

在中國歷史上,四川綿竹年畫、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的木版年畫在全國最為著名,被譽為中國「四大年畫」。

Ⅷ 我國年畫四大產區

▲蘇州桃花塢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朴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於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天津楊柳青年畫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庄,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甦。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庄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甦。如今,「玉成號」畫庄已建成為家庭博物館,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人文景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山東濰坊楊家埠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朴。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朴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啰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四川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家,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人陳興財之孫陳強展示他近期創作的創新年畫「擠金門神」。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其他著名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萬通"、"天興德"、"德勝昌"、"天義德"較為有名。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陰刻、陽刻兩種,有黑白畫和套色畫兩種形式,採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門神、神像圖、戲出和掛箋等二千餘種。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朴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武強年畫

武強年畫流行於華北一帶的民間木版年畫,因主要產於河北省武強縣而得名,有"年畫之鄉"之稱。武強年畫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是經過繪、刻、印三道工序的彩色套印而成的木版畫。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規模,到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公元1662年至1820年),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強縣南關有字型大小可考的畫店仍有144家,其周圍68個村莊里共有1587個民間作坊從事畫業生產與銷售,從業者達數千人,在外地開設的批發庄有180餘處,最高年銷量達1億對開張,行銷當時大半個中國。

武強年畫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作品構圖飽滿、主題突出,結構緊湊、線條粗獷,兼施黑、紅、綠、黃、紫、粉等色,對比明快,極富有裝飾性。有門畫、窗畫、燈畫、斗方、貢箋、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囤畫、對聯、條屏等,甚至牛棚馬廄也有專門張貼的年畫。在雕法上有的精細,有的粗細相間,尤以大刀闊斧粗獷自然的刻法見長,以陽刻為主,有的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表現出刀味木趣、筆情墨意,弄成獨特的古樸而稚拙的風格。題材主要有戲文故事,風俗時尚、喜慶寓意,娃娃美女,花卉山水等。代表作品有"踏雪尋梅"、"三娘教子"、"趙州石橋"等。

武強年畫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武強年畫社;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准,這個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92年和1994年舉辦了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全國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佛山年畫

華南地區流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於廣東省佛山鎮(今佛山市)。始於明永樂年間,盛於清乾隆、嘉靖年間。佛山年畫分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包括門畫、神像畫兩大類。所取題材有各種神像、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其特點是線條剛勁、粗放、簡練,有木刻趣味。設色多使用大紅、桔紅、黃、綠等色,有的還吸收了當地銅襯剪紙藝術的特色,在畫中人物的盔甲袍帶上加飾金銀花紋,使神像金碧輝煌,這種強烈的裝飾風格可謂佛山年畫的一個特色了。

▲鳳翔木板年畫

陝西鳳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門前貼的膠印年畫。原來一直從事木板年畫製作的邰增科現已放棄這門手藝。鳳翔木板年畫多年深受西北民眾喜愛,但木板年畫近年受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極不景氣。如今鳳翔縣從事版畫製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婦,且至今沒有傳人,版畫工藝面臨失傳。

▲東豐台木版年畫

天津東豐台木版年畫藝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一度與津西楊柳青年畫一樣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於缺乏重視,畫版、成品等實物消失殆盡,如今已經不易見到。天津豐台鎮位於寧河、寶坻、豐潤、玉田交界處,交通便利,曾商賈雲集,有「京東第一鎮」之譽。為與北京豐台相區別,人稱東豐台。東豐台年畫歷史久遠,成氣候時,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清末民初時,該鎮有10多個有名的畫鋪,13個有規模的染紙作坊,是冀東年畫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東豐台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亦受東北、冀東民俗的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艷,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特,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占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製成16幅條屏等。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台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家中偶然發現一批近百年前的東豐台木版年畫。這些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門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

Ⅸ 中國年畫四大產區

年畫
目錄·【簡介】
·【起源和發展】
·【主要出產地】
·【木板年畫】

【簡介】
年畫(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國畫的一種。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大都用於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祗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歷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起源和發展】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門神畫,而門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據東漢《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的「神荼」、「郁壘」升像。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

另一說:始於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張貼門神為多,故年畫可以包括門神在內。

明初年間,日本人曾在甘肅發現兩種宋朝的年畫:一幅就是《四美圖》,都作高客長袖的宮裝;另一幅是灶王爺和關聖帝君。兩幅畫上都蓋有「平陽姬家雕郎」的店鋪字樣,足見在宋時人物年畫已具規模。

由於朱元璋提倡過新年要貼春聯,這樣發展下來,年畫也就特別發達起來。今日被保存下來的,還有明萬曆年間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綠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刻工頗精緻,迄今仍為民間所師法。還有實用的歷畫,如:春牛、灶馬、芒神等;更有歷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飛槍挑小梁王」。「牛郎織女」,「白蛇傳」等。至於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文學名著,也被採用作年畫題材。及至明末崇禎間,天津楊柳青的年畫極為馳名,圖畫內容也愈見豐富。

清代人才輩出,年畫的題材更加廣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藝術作品外,還有「老鼠嫁女」、「王婆罵雞」等諷喻畫,以及用歇後語構成的連環圖畫,予人以一種幽默感。印製方面亦有各種各樣,有木板、有石印、有膠版、有國畫、有水彩、有圖案、有單線平塗。有炭彩、有仿古、有創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畫的,例如姑蘇年畫中之「西洋之劇場」就是。

【主要出產地】
年畫的出產地,一向分成兩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縣的寒亭;南方是在蘇州桃花塢和廣東的佛山。他們的產量和製作,都各有明朗的風格,而且市場的范圍也很大。這因為,年畫在很長時期以來,一直就是民間所創造、所喜愛的美術作品。雖則年畫在宋代已經具有了雛型的規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則在明代,資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楊柳青的產品。

天津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原名古柳口),是在天津正西三十里的一個市鎮,地當大清河的下游,風景宜人,交通便利,全鎮居民經營年畫生意者約佔五分之二以上,由明末崇禎年間開業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悠久歷史。極盛時期是在清光緒十年以前,每年要賣出二千萬份以上,行銷於華北和東北,遠至西北的新疆各地。如齊建隆、戴連增、美利記等字型大小早年所印的年畫,在內地即已成為珍品,在海外更難得一見。f

山東濰坊寒亭(楊家埠)年畫

其次要說到寒亭年畫,寒亭鎮是山東濰縣城東北約四十里的一塊地方;但年畫的製作並不在寒亭鎮內,而是在寒亭附近的幾個小村莊里,其中以西楊家埠最為著名,差不多有一百餘家經營年畫,多半隻是家庭的副業,專門以此為業的不過幾家,其中以"同順堂"一家為最大,資本雄厚,出品除行銷於山東境內各縣外,南至大江流域,北自東北各省,西則直到鄭州一帶,不可謂之不廣。

寒亭的年畫一共可分為六類:

第一類是神馬像,門神、財神、灶王、八仙等是。
第二類是莊稼生活,像春耕圖、秋收圖,過新年圖等是。
第三類是吉祥畫像,富貴滿堂、福祿壽喜、連生貴子等是。
第四類是怡情畫像,漁樵耕讀、春夏秋冬等是。
第五類是故事畫像,廿四孝、梁山伯祝英台等是。
第六類是戲劇畫像,唐僧取經、桃園結義等是。畫中每個人物的表情動作,都有恰如其份的刻劃。

寒亭戲劇畫,多取材於舞台上的扮相,其中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按照舞台上的形態而畫;另一種則是把舞台上的形態加以點綴,例如:戰士便都有騎馬,戰場上則配搭山水樹木,室內也能加上門窗和陳設。但是人物的服裝,仍是模仿舞台上的裝束,尤其是花臉,也都依照演劇的方式來勾抹的。據說寒亭的戲劇畫是得到天津名畫師王壽田不少新的稿本,因此遂一躍而與楊柳青齊名。

上述六類年畫中,以第一類面世為最早;但門神、灶王還不能滿足人們藝術欣賞的要求,於是第二類乃至第三類便陸續出籠了。不過寒亭一帶所出的戲畫,看來和楊柳青的出品很相近,只是在色彩上略有變化而已。

江蘇蘇州桃花坊年畫

再次是蘇州桃花塢的年畫,其開業年代約在太平天國以後,當時與天津楊柳青、廣東佛山,是鼎足而三的年畫名產地。除了蘇州各地是它的銷場中心以外,更遠及湖南、湖北和雲南、貴州、閩、贛諸地,若干年來始終如一。此中還出了一位名畫家王鐵珊,他的字體很秀逸,富書卷氣,尤其用山水畫的現實筆法,寫西湖風景,稱為一絕。

桃花塢的年畫,最時興的除了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外,還有滑稽年畫和常識年畫。前者如:"老鼠娶親"、"五鬼鬧判"、"六童鬧彌陀"、"怕老婆"等,皆寓有諷刺意味。後者如:"十二生肖"、"百鳥圖。"、"五倫圖"、"西湖十八景"。"歲寒三友"等,皆足供人查考和欣賞的。它也側重戲畫,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秦香蓮、孔雀東南飛、西廂記、秋江、賈寶玉與林黛玉等,都出自名畫家手筆,絕非俗不可耐。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江蘇省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廣東佛山年畫

最後便是廣東佛山的年畫了。佛山原是南海縣一個大鎮,其年畫銷路的最鼎盛時期,是在清末民切之間,以農村為主要銷場,包括廣東、廣西全境,和福建、湖南、貴州一部分地區,並遠至南洋群島。但至我國對日抗戰以前,即逐漸衰落,這原因有四:

①是佛山的商業地位被廣州取而代之;
②是石印代替了傳統的棕刷木版拂印的古老方法;
③是民智漸開、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神像畫,不能適應大眾需要;
④是農村經濟衰退,購買力薄弱了。

四川綿竹年畫

除了上述南北兩大年畫中心之外,四川的綿竹市也產年畫;但只行銷於四川內和西南若乾地區。綿竹年畫的歷史遠在明末時便已開始了,它發展得最蓬勃的時期是在清朝乾嘉(乾隆,嘉慶)年間,當時綿竹經營年畫的成行成市,最興旺時有二三百家年畫店,擁有成萬名的年畫製作工匠。

有兩種原因可能是綿竹年畫發達的原動力:

其一是綿竹曾經出現過大量民間畫工,他們應聘到四川各地從事建築的裝飾、 彩繪和寺院的 雕塑、 壁畫等工作。這些畫工有一定的繪畫造詣,當他們回到故鄉閑居的時候,偶爾技癢,便成了年畫的製作家。

二是綿竹的造紙業,自古以來就很發達,年畫印刷就地取材,份量充足而成本殊輕,該縣擁有一種特產粉尖紙,可以較長時期保持鮮艷色彩而不褪。

由於地區關系,楊柳青和桃花塢的年畫,比較易於吸收外來形式的影響;但綿竹因為地處西陲,過去交通不便,當地的畫工很少受外來影響,因而他們繪制的年畫,更有濃厚的民間氣息,更富粗擴、古拙的趣味。

大抵年畫的製作,木版比石印更富情趣,首先是構圖的設計,設計圖稿要顧到大眾的心理,那些木板的吉祥喜慶年畫,永遠占著行銷的首席地位。

圖稿設計的第二個要點,便是畫工的精拙,凡是線條細致,調色適宜的,必受大眾歡迎。但圖稿設計,各家有各家的版樣,互不相同,即使同一畫稿,也必設法做出一些差異來,或是姿勢部位稍變,或是線條顏色稍改,總以能表現出工整細致的為上品。

木版年畫雖為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但因木版不易保存太久,用過幾年必需翻刻,翻一次不免失去一部分神采。最初是用木刻套色,之後改用了五彩石印,雖其紙質和顏色都很拙劣,卻代表了民間藝術的朴實形式,而且取價低廉,所以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愛好。

因為印刷技術的突飛猛進, 年畫也跟著出現了新貌。 它利用舊形式, 注入新內容, 所選取的題材, 也多至數百種。 用七彩橡皮版影印, 彩色艷麗,形象鮮明,抗戰前後的新年畫,叫做月份牌,曾經喧賓奪主了一段時期,便是由楊柳青與挑花塢的木刻畫蛻變而來。那時畫人物的推周慕興為巨擘,次為徐詠青的風景畫、謝之光的時裝美人畫,鄭曼陀、杭揮英的仕女畫,都富有時代的氣息,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手。

正統的年畫,多數是對開、三開、四開的條屏,而且是採用道林紙彩色印刷,堪與流行的美女月份牌爭雄,於是石印膠版代替了木刻藝術,以後更有了柯式影印術,原有的農村手工副業就不免轉而為城市的輕工業,成為可以大量復印的彩色印刷品。

【木板年畫】
起源

楊家埠素以生產木板年畫面著稱,與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並稱為我國民間的三大畫市。楊家埠的木板年畫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傳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到清朝康熙,雍正時已相當發達。全村出現了永盛、公茂、吉盛、萬順、廣盛泰等十幾個字型大小的畫店。到清朝咸豐、光緒年間,發展到作坊百家。畫種過千。家家雕木刻版,戶戶描繪丹青。傳說,明朝後期有位太監回楊家埠探親,從宮中帶回一幅彩繪門神像,鄉親們十分喜歡。當時有個能畫善刻的人,巧妙地把它臨摹下來,雕成木版,塗色印製,使鄉民們也貼上了皇宮的門神像。從此,木版年畫在楊家埠逐漸盛行。

特點

楊家埠年畫是濰坊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多少年來。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群眾。它取材於民間生,而又不拘泥於現實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表達的內容加以高度概括和形象地誇張。它利用我國傳統的勾線技法,構圖對稱飲滿,線條粗獷,色澤明快,以紅、綠、藍、黃為主,對比強烈,主題突出。畫中人物質朴大方,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體裁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神荼郁壘、秦瓊、鍾馗等門神肖像,反映了農民寄希望於門神的保護,期求合家安樂,<鹿鶴(六合)同春>、<老壽星>、<貓(耄)蝶(耋)戲牡丹>。反映了人們希圖長壽健康的意願,<金魚(玉)滿堂>、<搖錢樹>、<聚寶盆>等。表達了人們發財致富的願望,<男十忙>、<女十忙>等則是把男子,婦女在十個節氣中的活動,概括到一個畫面上,表現了農民辛勤勞動,熱愛生活的場面。有的年畫還寄託著人們肖災祛禍、安居樂業的。總之,楊家埠木板年畫表達了農民們生動復雜的生活理想和願望。

工藝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里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卧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雕版年畫,逢年過節在廟會裡面賣,老百姓遊逛之餘,請回個財神年畫,回去貼在堂屋裡,祈求來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Ⅹ 年畫四大家

你問的可能是年畫名家吧?

我們家收藏很多年畫~~~

年畫不光是傳統的年畫~~~也包括解放後家家牆上貼的年畫~~

我父親是文革生人,對年畫特別熱愛,那是他們小時候的珍貴記憶~所以我也知道很多,

我根據家裡的藏畫和年畫史料給你點權威資料~~自己打的字,不是摘抄~~~

我都給你回答了吧;

【我國傳統年畫之地排名】

楊柳青木板年畫

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

四川綿竹年畫

江蘇桃花塢

河北武強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廣東佛山年畫

陝西鳳翔木板年畫

【解放後流行的年畫】

陝西戶縣農民畫(文革時期盛行)

上海月份牌年畫(文革時期最火)

【著名春節年畫,國畫宣傳畫畫家】

金梅生

杭稚英

金雪塵

李慕白

張大昕

忻禮良

靳尚誼

劉繼卣

任率英

王叔暉

華三川

錢笑呆

劉旦宅

…………………………

這些畫家畫了很多有名的名畫~~~你按照名字一查就知道~~~~希望你隨時交流~~~

如果還需要看年畫照片~~~俺家有個資料庫~~1000多張高清圖片呢~~給我留言即可~~分數給我吧~~~

閱讀全文

與綿竹年貨批發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茶具批發去哪批發最便宜 瀏覽:865
昌平大東流鋁型材批發商 瀏覽:798
七浦路嬰童批發啥價格 瀏覽:235
聖圤水果批發市場 瀏覽:374
桂林匯東水果批發價格表 瀏覽:215
凌家塘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瀏覽:24
腌制好的冷凍雞腿批發多少錢 瀏覽:380
萬家服裝批發市場附近的地鐵站 瀏覽:926
木林森服裝批發是真的嗎 瀏覽:97
批發鞋子寄上海海關 瀏覽:915
上海閔行文具批發市場 瀏覽:563
即墨服裝批發價格和圖片 瀏覽:620
南寧平板玻璃廠可以批發玻璃 瀏覽:50
雲南土豆批發市場 瀏覽:55
株洲亮靚衣服批發在哪裡 瀏覽:353
哈爾濱市哪裡批發電線 瀏覽:399
男仕外套衣服批發 瀏覽:604
琦勝溫控器批發商 瀏覽:637
長沙哪裡有批發煙的 瀏覽:451
北京掛畫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