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雙城市的那些歷史
雙城,位於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西南30公里處的松嫩平原上,是黑龍江省的南大門。拉林河、松花江象兩條玉帶環繞著千里沃野,全市幅員面積3112平方公里,轄9鎮15鄉1個社區246個行政村,總人口81349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2204人。
雙城,又稱雙城堡,是東北歷史名城,滿族發祥地之一,有「南有遼陽府,北有雙城堡」之說。「白山黑水帝業興,金源右翼古雙城」。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曾在淶流河(拉林河)畔煮酒談兵,境內至今尚存金代達禾、布達兩座古城遺址。
雙城,交通發達,京哈、拉濱兩條鐵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條公路穿境而過,距哈爾濱國際機場僅30公里,松花江主航道通過該市永勝、臨江兩個鄉,並且在臨江鄉的三家村設有船站,水、陸、空交通便捷,區位優越。
雙城,是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大縣。2007年糧豆薯總產達到35.2億斤,連續13年位居全省前列,連續5年列全國百個產糧大縣前10名。以奶牛、生豬、蛋雞為主的畜牧業實現了較快發展, 奶牛存欄達到270599頭,家禽飼養量1030萬只,肉牛飼養量205998頭,生豬飼養量361134頭,年奶產量居全國第一位。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獲省農村經濟工作綜合先進縣,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縣,畜牧業生產先進縣。
雙城,是全國食品工業百強縣之一。世界五百強企業瑞士雀巢公司於1990年在該市投資建廠,經過三次增資擴建,總投資由原來的7900萬元增加到7.26億元。日處理鮮奶能力達到1500噸。產品形成兩大系列29個品種、72種包裝形式。現正在進行四期擴建,建成後日處理鮮奶可達到2000噸。新勝蛋禽批發市場是國家農業部批準的定點市場,日交易鮮蛋800噸,規模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二位,鮮蛋遠銷廣州、福州、上海、北京等國內大城市和港澳地區,並打入了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外市場。杭州娃哈哈、台灣旺旺、南京雨潤、北京匯源果汁、江蘇菊花味精、山東富榮集團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高科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的食品工業企業先後在該市投資建廠,形成了糧食、乳品、禽蛋、肉製品四大產業鏈條,大農業——大畜牧業——大加工業——大市場的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被國家評為食品工業強縣之星、縣域食品經濟發展示範縣。
雙城,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自1998年以來,共籌措城市建設資金21.5億元,鋪築白色路面190條,113.5萬平方米,新增樓房面積110 萬平方米,新增排水管線36公里,供水管線40公里。完成了老城區街巷路白色路面鋪築,地下排水網建設,新城區四橫八縱路網建設和職教、醫療、客運、農貿、商貿、黨政辦公、廣場文化七大中心建設,使城市品位和功能有了較大提高。城區面積由6.25平方公里擴大到16.9平方公里,一座現代化中等規模哈爾濱衛星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
2007年,雙城市生產總值實現171.4億元,比「九五」末期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4.8%。人均GDP達到17900元(約2150美元),年均增長15.5%。「十五」末期財政收入突破6億元,是「九五」末期的2.3倍,年均增長了18.6%。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效益明顯提高。三次產業比重達到31.7:32.6:35.7,第二產業產值比「九五」末期提高了9.1個百分點,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雙城連續五年名列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前十名,連續三年被國家評為食品工業強縣之星和縣域食品經濟發展示範縣,進入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成為全省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實力增長最快的縣市之一。
雙城市是黑龍江省設置較早的市(縣)份。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雙城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雙城這里分布著肅慎等先民。公元前2000多年,肅慎向帝舜貢獻矢、石。兩漢稱扶余。南、北朝初期稱勿吉,後期屬勿吉伯咄部。隋代屬伯咄,唐代聖歷元年(公元698年)後伯咄為渤海國鄭頡府屬地。遼初屬東京道濱江州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其地為生女真完顏部。金代屬上京會寧府肇州地,元代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初為奴爾干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後屬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清初屬寧古塔昴幫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屬寧古塔將軍營。康熙十五年(1676年)為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雍正三年(1725年)為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屬地。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設雙城堡協領衙門,為雙城設治之始。咸豐元年(1851年)裁協領,設副都統銜總管。光緒八年(1882年)設雙城市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滿族人)、民(漢族人)分治。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歸吉林省濱江道管轄。宣統元年(1909年)設雙城府。民國二年(1913年)為雙城縣。民國十七年廢濱江道,由吉林省直轄,為一等縣。1932年日寇入侵,立偽雙城縣公署,歸濱江省管。1945年11月27日光復,成立雙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松江省哈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並,雙城為黑龍江省協轄。1958年8月1日設松花江專署,雙城縣歸其管轄。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設市(縣級),1996年11月歸哈爾濱市管轄。
主要的人文景觀有承旭門、魁星樓、觀音寺、雙城堡火車站、承旭公園、希望廣場、民俗文化步行街。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設在雙城,「四野」的將領們在這里指揮了著名的新開嶺、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戰役。大型歷史巨片《大決戰》、電視連續劇《羅榮桓元帥》曾在這里拍攝。
承旭門是雙城比較古老的一座門樓,清同治七年, 也就是公元1868年 , 時任雙城堡總管的雙福監督, 重修雙城堡城牆。增建起四座門樓,東有承旭門、西有承恩門、南有永和門 ,北有永治門 。歷經百餘年風雨滄桑, 至今僅存老百姓俗稱「東門」的承旭門一座。這座承旭門樓高11.5米,東西長8米,南北寬8.75米, 總建築面積70平方米。 基座平面呈長方型, 由青磚砌築, 中有一東西走向的拱形門洞, 為橫木過梁式, 向城外的一面起圓形券拱,上面約為一尺處為雙福總管親筆題寫的匾額。 楷書陰刻「承旭門」三個大字。意為面臨東方初開旭日之意。 匾上是女牆,在青磚基座上是一座木結構單檐歇山式樓閣, 面闊三間, 進深一間, 中間辟有小閣, 四周裝木雕花格扇,棟梁門飾有彩繪, 樓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正脊兩端鴟吻高駐,垂脊和戧脊上蹲琉璃瑞獸,整座建築堪稱工藝精湛,雄關虎踞。但由於年久失修,承旭門樓也曾一度面目全非1979年, 雙城縣政府撥款進行修葺, 恢復了本來面目,後又定為雙城市級文保單位。 門樓下,左右各築起連接式鋼筋水泥結構護城河橋一座, 雙城市內的下水都要通過這里排出,從門樓的背面看有一通承旭門碑誌,詳細記載著修建門樓的經過。大門洞的南北牆有兩個小洞, 老百姓每逢初一、十五(平時也有人)到這里燒香, 為的是保佑自己出門辦事順利, 或家庭和睦平安。往門樓上看, 仍是畫棟雕梁, 飛檐斗拱,琉璃瓦閣, 面貌一新,翹首下懸掛著鑄鐵風鈴,清風徐來,鈴聲叮咚悅耳,遊人絡繹不絕。每天早、晚都有很多老人、兒童在這里散步鍛煉。承旭門為古堡雙城增色不少, 雙城市的市徽即以此為標志。
雙城市有滿族、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等15個少數民族,其中以滿族人口最多。雙城自開墾以來,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有托雲布、豐紳將軍為清朝主要將領。科舉時代有進士、舉人共29人,秀才191人。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有義士文子珍,率雙城堡人民開展了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火燒西大街天主教堂,並在火車站阻擊沙俄運兵列車。近代以來出現過莫德惠、蔡運升、翟文選、於琛徵等著名人物。解放戰爭中,「四野」前線指揮部就設在這里,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程子華等將領在此指揮遼沈和平津戰役。新中國成立以來雙城更是人才輩出,如著名作曲家付庚辰、作家劉子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