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蔬菜水果 > 蔬菜批發巿場組織架構

蔬菜批發巿場組織架構

發布時間:2021-06-26 17:22:10

⑴ 影響果蔬組織結構的因素有哪些

1、企業的戰略目標:企業戰略的發展經歷四個階段,即數量擴大、地區開拓、縱向或橫向聯合發展和產品多樣化,在不同的戰略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戰略目標。企業戰略目標與組織結構之間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有什麼樣的企業戰略目標就有什麼樣的組織結構,同時企業的組織結構又在很大程度影響企業的戰略目標和政策。因此,企業在進行組織結構設計和調整時,只有對本企業的戰略目標及其特點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正確選擇企業組織結構的類型和特徵。
2、企業經營所處的環境是關鍵因素:企業面臨的環境的特點,對組織結構中職權的劃分和組織結構的穩定有較大的影響。如果企業面臨的環境復雜多變,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就要求在劃分權力時給中下層管理人員較多的經營決策權和隨機處理權,以增強企業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如果企業面臨的環境是穩定的、可把握的,對生產經營的影響不太顯著,則可以把管理權較多地集中在企業領導手裡,設計比較穩定的組織結構,實行程序化、規模化管理。
3、企業所採用的技術以及企業的規模也與組織結構的確定有關:根據製造技術復雜程度進行分類,企業生產可以分為單件小批量生產、大批量生產和流程生產。企業生產所採用的技術也影響著組織結構的確定,如批量化的生產技術通常適合採用集權式的組織結構。
一般而言,企業規模小,管理工作量小,為管理服務的組織結構也相應簡單;企業規模大,管理工作量大,需要設置的管理機構多,各機構間的關系也相對復雜。可以說,組織結構的復雜性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相應增長的。
4、考慮企業的人員和文化:如果企業員工的專業素養很高,而且也具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強調共同的價值觀,通過分權可以調動員工的生產經營積極性,達到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目的。

⑵ 蔬菜配送中心的組織結構是怎樣的

樓主看好 給我加分
財務部 行政部 市場部 采購部 訂單部 運營部 客服部
! ! !
采購員 記賬員 接單打單員 送菜員 加工員 配菜員 檢稱員 司機

⑶ 中國農產品市場渠道結構和特點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研究
摘要:相對落後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一直是制約我國農產品市場快速發展的瓶頸。與國外農產品流通渠道相比,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還存在諸多的弊端。在目前條件下,要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運行的績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關鍵是要對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從渠道關系、參與主體、流通業態、流通技術(手段)、政府政策支撐體系等層面進行創新,這是發展我國農產品流通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154(2009)02—0016—07

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的建設無疑是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之一。長久以來,我國一直面臨著在「大工業、小農業」二元經濟結構內如何激活農產品流通發展的難題。主要表現為農業、農民、農村對市場的不適應和制度、政策建設的落後(夏春玉,2005)。在目前條件下,要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運行的績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關鍵是要對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進行創新,而創新從哪些層面展開,這是發展我國農產品流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國內外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的現狀

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是指農產品從生產者向最終消費者轉移過程中所採取的流通方式或組織方式,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渠道結構、參與主體、成員關系、流通業態、流通技術、支撐體系等。迄今為止,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演變:農產品運銷階段一分銷商銷售為主階段一垂直一體化渠道階段一以顧客為中心的渠道階段一渠道整合階段(孫劍、李崇光,2003)。從世界和我國范圍來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呈現出如下的類型和特點。

(一)世界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類型與特點
世界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的形成,受各國社會體制、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影響。迄今為止。世界農產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三種模式:東亞模式、西歐模式與北美模式(見表1)。

(二)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類型與特點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借鑒和吸納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現出較強的中國特色。我國目前現存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主要有「農戶+批發商」模式;「農戶+龍頭企業」模式;「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模式:「農戶+供應商+超市」模式(趙一夫、任愛榮,2007)。各模式表現出不同的流通效率、渠道結構、穩定性等特點。
但總的來看,我國農產品渠道模式呈現出「權力不平衡性」和「結構不對稱性」,渠道權力嚴重向龍頭企業傾斜,農戶談判能力弱,利益受不到保障;渠道結構呈現出「兩端小中間大」的不對稱性,農戶和零售終端規模小,中間流通環節紛雜,造成流通不暢,效率低下。由於「權力不平衡性」和「結構不對稱性」,又導致「關系不穩定」,表現為違約率高。對比我國與世界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可以發現,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還相當不完善,存在諸多的弊端,主要表現為流通成本高、渠道關系不穩定、上游參與主體力量薄弱、流通業態單一、流通技術不發達、政府政策支撐體系欠缺、流通效率低下等(表2),這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亟待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進行變革和創新。

二、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

近年來,在借鑒國外農產品流通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我國學術界和實踐界在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方面作了大量的有意義的探討。
袁華(2005)提出了構建以合作組織為紐帶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張闖,夏春玉(2005)認為提高農產品流通渠道穩定性及效率有賴於農產品流通合作社規模與實力的壯大、農戶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的互補性制度安排。熊湘輝,白彥平(2006)認為,創新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應該從加強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易條件;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建設;革新農產品流通市場的交易方式;提高市場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等方面入手。周發明(2007)認為,構建農產品新型營銷體系必須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依託,提高農產品營銷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產品品牌經營戰略,完善批發市場、構建農產品新型營銷體系,大力推進農產品零售業態和交易方式的變革。張希穎,榪海霞(2007)提出了基於第三方物流的農產品連鎖經營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8)提出了渠道結構信息化、主體組織化及聯盟化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思路。
以上這些探討為我們進行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思路和深厚基礎,但是學者們對這些探索大都是基於某一視角而論,沒有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體系。筆者認為,模式創新應該站在現有模式基礎上,發現優點和不足進而進行創新。因此,筆者認為,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應該針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存在諸多的弊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渠道關系層面、參與主體層面、流通業態層面、流通技術/手段層面、政府政策支撐體系層面(圖1)。

(一)渠道關系創新
迄今為止,渠道理論研究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以效率和效益為重心一以權力和沖突為重心一以關系和聯盟為重心的演變。而以關系和聯盟為重心正是渠道關系學派研究的重點,渠道關系是指一條渠道中共同做生意的各成員之間的交往狀態和合作深度,根據業務關系合作的深度,可將渠道關系分為交易型關系,合作關系,夥伴關系和聯盟關系(卜妙金,2001)。而「聯盟關系」正成為渠道模式創新的新著力點。因此,筆者認為,從關系層面對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進行創新主要是建立農產品渠道聯盟。從構建渠道聯盟視角來看,除了發展渠道縱向聯盟,還應該注重發展渠道橫向聯盟。根據我國農業現實,筆者認為,可考慮從資源優勢的角度發揮三個聯盟主體(農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尤其是龍頭企業的核心作用。農產品渠道聯盟模式主要應涵蓋生產、加工、流通三方面的內容。

1 合作社(協會)指導下的農戶生產聯盟。這種聯盟模式主要是以農戶間共通性和互補性資源,建構產業群聚體系,整合農戶間專業化技能、信息和生產設施等關鍵性資源,以一致性的定位,推動農產品生產技術化和規模化,實質上屬於橫向渠道聯盟(圖2)。比如,蔬菜聯盟、水果聯盟、穀物聯盟、西瓜聯盟等。他們採取共同采購種苗、共同育苗、共同租地、共同采購農葯、肥料、飼料、共同采購耕耘機與車輛進行農產品生產。因為農戶的分散性和弱組織性,這種聯盟應在合作社或者其他農業協會的指導下,遵循積極引導、操作透明,農戶自願的原則進行。
2 加工企業主導下的企業加工聯盟。基於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現狀,可考慮利用「龍頭」加工企業農業生產技術和食品加工優勢,通過建立「企業加工聯盟體」,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等戰略目標。這種聯盟縱橫模式都存在(圖3),但主要應該發展橫向聯盟(圖3的虛線矩形部分)。橫向模式的內容通常包括:共同采購包裝設備、共同采購紙箱、共同采購冷藏設備、包裝設備交換使用、冷藏設備交換使用、產品銷售搭配、共同分級包裝、共同冷 藏或使用倉庫等(陳貽設,2003)。
可以採取的具體策略有:(1)企業間加強合作,發展具市場導向、市場差異化及具外銷潛力、新鮮優勢、特殊效益的農產品進入市場,通過同業與異業聯盟,以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2)扶植小型農村加工企業,推動產地品牌、通路的共同營銷和建設,可採取以大區域(如縣級以上)來建立共同品牌,組建農產品加工中心,建立網路化、立體化的農產品加工聯盟體系。(3)共同建立本身不具生產優勢的境外原料供應聯盟體系,降低成本,維持加工原料的穩定供應。

3 營銷企業主導下的流通聯盟。流通聯盟是通過廣泛建立農產品的各種國內外營銷通路,與同業或異業營銷企業進行聯盟,主要目的是整合農產品之間(縱向)以及農產品與其他產品之間(橫向)的流通渠道,建立快速、高效、穩定的農產品配銷體系(圖4虛線矩形部分)。
可以採取的具體策略有:(1)整合營銷企業的物流設施及通路資源,通過同業聯盟建立專業、高效及具規模效應的現代化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聯合組建或借用第三方物流)。(2)與其他非農企業異業聯盟,建立農產品運銷公司或區域物流中心,進行農產品共同配送,盤活流通。(3)通過打造農產品加工配送基地、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和規范的連鎖經營體系,建立與實施具有「扁平化、集中化、強控制、高效率」特點的「生產者一加工配送中心一農產品銷售集團連鎖店一消費者」新型渠道模式(陳曉群、冉春娥,2007)。(4)建構農業產銷信息網,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化,建立具JIT模式的農產品產銷聯盟,實現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網路化、高效化(何廷玲、夏文匯,2005)。

4 超市(賣場)主導下的縱向直銷聯盟。構建超市(賣場)主導下的縱向直銷聯盟,可使農產品從分散的農戶通過超市(賣場)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減少了中間環節,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控制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但由於超市(賣場)在我國農產品物流中占的比例還比較低,物流配送中心、標准化生產基地缺乏,因此,超市(賣場)主導下的縱向直銷聯盟重點應集中在物流配送中心、標准化生產基地的建設上(圖5)。
可採取的策略有:(1)在超市、量販店設立品牌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專櫃。(2)扶植農業大戶和大型超市(賣場)直接建立渠道戰略合作關系,強化對超市(賣場)的新鮮農產品供應。(3)嘗試在較小型超市間建立聯合物流配送中心(聯合組建或借用第三方物流),進行統一采購,同時讓聯合物流配送中心牽頭與農戶建立標准化生產基地。

(二)渠道參與主體創新
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突出問題之一是流通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這種低組織化程度尤其以農戶組織化程度低最為明顯。這種低組織化程度造成市場信息搜尋成本高,交易費用高,承擔經營風險的能力低。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營銷主體必須具有一定的組織化程度。周發明(2007)曾指出「只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才能成為中國農產品營銷的最重要的主體」。但低組織化程度不僅僅在農戶端,在龍頭企業和經銷商身上也有體現。「農產品加工企業由於規模小、技術弱以及人才缺乏等原因,也不能很好地加工農產品,導致農產品增值有限且不能使顧客滿意」(王新利、李世武,2008)。因此,渠道參與主體創新應該從農戶、龍頭企業和經銷商三方面進行。
1 農戶組織化。主要手段一是可通過共同購買、共同銷售、技術與服務共享等實現聯合;二是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努力增強其規模與實力,發揮流通主體作用。比如,可以組建上文所說的「農戶生產聯盟」,還可以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服務職能,利用龍頭企業的牽動作用發揮專業學會、協會、村級基層組織和鄉土能人的作用來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張紅宇(2007)提出了六種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模式,分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現代公司制企業模式,傳統農村合作組織的改造轉型模式,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模式,生產服務的組織化提供模式。郭紅(2007)提出了兩種適用於不同的產業水平的農村科技專業合作組織模式——「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模式和「研究機構+支部+專合組織」模式——來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
2 龍頭企業規模化。當前,我國現有的龍頭企業一般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可通過對龍頭企業內部相關業務重組,抓精放弱,使企業經營自己的強項;對弱小的企業應予以合並,擴大企業的覆蓋面和業務范圍;對正在發展且企業規模和實力一般的企業要積極促其聯合,不僅增大規模更重要的是提升競爭力(王新利、李世武,2008)。張希穎、榪海霞(2007)也指出,農產品流通渠道創新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加快國有農業流通企業改組改制。鼓勵優質企業,以優質資產為紐帶,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重組,鼓勵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以及外資等國內外各種資本參與流通企業改組改造。
3 經銷商品牌化。由於流通發展的滯後,我國現有的關於農產品的經銷商數量多、規模小並且競爭力低,因此,可通過支持大型農產品經銷商採用參股、控股、承包、兼並、收、託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幫助這些企業實現規模擴張,使之盡快成為擁有自主品牌、競爭能力強、帶動作用強的大型農產品分銷集團。

(三)流通業態創新
商務部在《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努力提高連鎖超市、便利店、大型綜合超市等新型零售業態中農產品的經營規模。因此,流通業態的創新成為建設農村市場體系的關鍵。筆者認為,流通業態創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經營「連鎖化」。農產品連鎖經營是目前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最重要途徑之一。開展連鎖經營,首先要積極培育農產品連鎖經營主體,可結合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情況,培育連鎖經營主體。其次要鼓勵龍頭企業發展連鎖經營。依託農業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生產基地和農戶,有品牌、有市場的良好條件,引導它們通過開設直銷店、連鎖店等形式,不斷壯大連鎖網路,將更多的名特優新農產品推向市場,打響企業品牌。再次要積極推進工商企業投資農產品連鎖經營,引導相同業態或經營內容相近企業,通過兼並、聯合、合作等方式,進行資產與業務重組,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業務,帶動連鎖經營實現低成本擴張和跨地區發展。一些企業已經在此方面開展了有益的嘗試。比如,「江蘇蘇果」超市陸續進入農產品銷售領域,涌現出三種比較成功的連鎖經營模式:一是無錫的「天惠連鎖超市+批發市場+基地+保險承諾」;二是鎮江的「萬方連鎖超市+基地」;三是鹽城的「放心糧油專賣連鎖店+加工企業+基地」(張希穎、禡海霞,2007)。
2 銷售「超市化」。農產品銷售「超市化」是農產品進人品牌競爭階段的標志。農產品銷售超市化的實質,就是商業企業從流通領越向農產品生產領域滲透和擴張,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以現代流通業作為引導,更好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而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超市化不僅能提升市場品位,吸引更多消 費者,而且有利於引導農業生產按照消費需求組織生產,調整結構,提高品質,克服農副產品生產的盲目性,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3 配送「集中化」。配送「集中化」就是要求農產品流通施行以「物流中心」為連接紐帶的一體化渠道模式。「由於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較大的規模與物流能力,一般可以同時為多個上游環節及下游環節提供物流服務,所以通過物流中心聯結供應鏈上下游環節,能夠大大提高農產品物流配送效率」(汪旭暉,2008),形成一定的綜合效應和規模效應,進而促進農產品物流向一體化、集約化的發展,最後形成一個社會化的高效農產品物流體系(張文松、王樹祥,2006)。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有實力的零售連鎖企業已經擁有或正在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如上海聯華、江蘇蘇果。

(四)流通技術/手段創新
業態的創新必須以流通技術/手段創新作為支撐,它是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重要技術保證。筆者認為,流通技術/手段創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物流體系創新。營銷渠道的高效率需要物流系統的高效率作支撐,「實現物流系統高效率必須把傳統的物流途徑簡化為由生產者經配送中心到達零售終端」(周發明,2007)。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大幅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減少流通損耗,提高流通績效。而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相對農業發達國家還偏高。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達25%-3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蔬果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蔬果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1%~2%(方昕,2002)。
因此,物流體系的創新應該圍繞著建立能夠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的現代物流體系來進行。具體策略有:
(1)樹立和加強現代物流意識,現代物流不僅僅是運輸,更是信息化,標准化,全程化,一體化的服務。
(2)積極實施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可以減輕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負擔,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於自己的核心業務;能夠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節約交易費用。而農產品生產經營通過實施第三方物流能夠給其帶來規模的擴大,有利於其提高市場佔有率,增加利潤(張希穎、榪海霞,2007)。
(3)抓好農產品物流的標准化體系建設。在物流用語、計量標准、技術標准、數據傳輸標准、物流作業和服務標准等方面,不僅要結合WTO規則,制訂能夠與國際同行業接軌的標准,而且要強化應用。
(4)開展物流共同化業務。物流共同化是企業之間通過由物流聯盟(Logistics allianoe)等方式來處理營運中有關物品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業務。共同化能夠達到降低經營成本、擴大服務范圍、提升經營能力和內容的作用。共同化可通過企業間共組物流體系,或共享物流專長(如專業人力、知識及技術,及其廣布的據點和設施)等方式來實現,具體形式諸如策略聯盟、夥伴關系、中心衛星工廠制度、物流外包等。
2 交易方式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創新要求在農產品領域逐漸採用拍賣、倉單、遠程合約、期貨等交易方式(周發明,2007),積極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具體策略有:
(1)擴大農產品拍賣制度的試驗試點。在條件基本具備的地方尤其是銷地批發市場逐步嘗試採用拍賣、合約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對於拍賣設施不完備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暫時採取傳統的叫價方式;而對於檔次高、標准化和規格化程度高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開展電腦拍賣的試點(汪旭輝,2005)。在這方面深圳「布吉模式」的做法值得借鑒。
(2)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期貨交易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利於農產品的價格發現,有助於穩定農產品價格和價格預期。但期貨交易對農產品本身、制度、設施等要求較高,大力推廣仍有局限。謝勇模(2006)根據我國目前的農戶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市場能力不足、並不具備直接利用期貨市場的能力和條件,提出了通過合作社把農戶和期貨結合的「期貨合作社」構想。他認為可以考慮兩種主要的期貨合作社模式。一是「企農聯合型期貨合作社」。農戶組建或參加合作社,合作組織代表農戶與訂單企業簽訂訂單合同,由於可以利用期貨市場來歸避風險,合作社的建立既能維護農民的利益又降低了企業與農戶的交易成本,從而穩定了流通渠道關系,實現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三方共贏。二是「信農互動型期貨合作社」。信貸機構根據農戶與合作社簽訂的期貨銷售協議向合作社提供一定比例貸款,合作社以這筆貸款開展資金互助,放大資金需求,聯結更多農戶進入合作社,同時解決信貸機構面對分散的農戶提供小額貸款運行成本高的問題。
(3)積極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從而形成信息商務化、數字化,可以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解決了農業生產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以幫助農產品經營者科學決策,合理的安排生產,利用電子商務技術改造傳統經濟下的流通過程,形成由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商流組成的並以信息流為核心全新的流通流程,可有效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比如有些涉農企業已經實施了諸如綜合性第三方電子市場、專業性第三方電子市場、B2B電子市場、(B+C)2B電子市場模式,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功。但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需通過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加快信息設施建設,建立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建立安全可靠的支付體制等措施來保證。

(五)政府政策支撐體系創新
我國目前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政府主要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政府非市場化手段盛行。因此,政府應該轉變職能,變「管理者」為「服務者」,為農產品流通提供服務平台和政策保障。

1 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政府要建立快速、准確、有效的農產品信息傳播網路: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發布制度,並建立信息中介組織;加強農村信息市場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監控問題探索機制,識別真假信息;大力培訓農村信息化管理人才。
2 轉變對農產品流通主體支持方式。對農產品龍頭企業而言,要將支持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出口創匯、產業升級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轉到發揮其對農戶、特別是中小型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上。財政支持要取消無償支持的方式,改為全部通過貼息,或建立擔保基金的方式進行。對農合組織,要加大對其在財稅、信貸方面的支持力度。比如稅收減免、政策優惠、專項資金支持、信貸支持等。
3 完善農產品流通立法。國家要盡快出台《農產品批發市場法》、《農產品公平交易法》等法律法規,使農產品流通步入健全的法制軌道。中央和地方應制訂和嚴格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機構,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信息公開發布制和不合格農產品就地銷毀制度,保證農產品「依法」流通和「安全」流通。

三、結語

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變革是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渠道的完善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農產品流通的成本與效率,進而影響到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因此,進行流通渠道的變革和創新將會為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注入新的動力。渠道關系、參與主體、流通業態、流通技術/手段和政府政策支撐體系的創新也許能為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變革提供新的視角。

http://www.ncplt.com.cn/news/1027/

⑷ 菜市場的人員配置以及組織架構

就是WENGZHAN說的,1個工商、1個稅務、1個城管、1個治安隊、1個衛生局、1個質量局、1個街道辦、1個居委會、1個惡霸、1群小混混 然後對應 1個商販,
只是你要花點心思去理解!

⑸ 求一蔬菜基地組織結構圖

ik
啊實打實的

⑹ 如何建立生鮮商品的組織架構

1、生鮮商品組織結構建立應考慮的基本因素
超市生鮮區在建立生鮮商品經營架構時,除了要依據大量外部市場和經營環境調查外,還必須結合超市自身狀況考慮問題。
首先,要依據超市所屬業態來設計生鮮商品結構,如果是大型綜合超市或倉儲(量販)類的業態形式,由於輻射半徑較大,所以大區域的賣場生鮮經營是必須具備的,與之相配合的生鮮商品組織結構,無論是商品組織的寬度還是深度,都是需要認真加以考慮的,而生鮮經營的整體毛利率計劃要適當降低,以便擴大超市的影響輻射面。如果是2000-3000平方米的社區超市,生鮮商品結構要考慮寬度,限制深度,生鮮經營的整體毛利水平可以相對略高一些。
其次,根據地區性的消費習慣和形態變化,結合本地區現存的生鮮經營方式,相應地採取針對不同客層的商品組織結構,以及銷售價格策略。不同地區和城市的消費水平,會對生鮮商品定價和毛利空間產生相當的影響,而市場空間的大小、市場的成熟度、競爭環境的優劣及市場的開放或封閉程度,都影響價格和毛利結構的確定,例如中小城市的市場由於其經濟發展狀況、交通運輸狀況和商業流通開放程度的不同,多數地方市場存在著較大的封閉性,價格受外界干預起伏的波動不大,因此在組織結構設計時,不宜照搬照抄,而應靈活應對。
第三,要根據現有的生鮮商品采購渠道來審核調整商品結構,其中包括采購渠道的支持程度、整個供應鏈的順暢程度以及利差空間的預估等。
2、常見生鮮商品的分類組織結構
在超市商品結構上,常分類為食品、非食品和生鮮品三個商品大分類,在生鮮商品大分類中又按照生鮮五品的理解劃分為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面點類以及熟食等五個基本中分類;而商品的小分類則會按照各中類商品群的具體經營項目從保存方式、商品屬性和製作方式方法再行區分為各小分類,例如:水產品可依保存方式不同分為活鮮類、冰鮮類、凍鮮類和干鮮類幾個小分類;小分類之下則是單品。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商品群組——日配商品和散食雜糧的類別劃分,不同超市企業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劃分歸類方式。有些超市把散食雜糧作為生鮮商品獨立的中分類,放到蔬果部或者面點部並類管理;日配商品可以作為生鮮區的一個中分類單獨設部組管理。但也有一些超市是把日配商品和散貨雜糧歸並起來成為雜貨類商品,歸於標准食品的大分類之下進行管理。
3、生鮮商品結構的策略性調整
在生鮮經營中,生鮮區的銷售流量對於達成生鮮經營的目的十分重要,而對剛開張的超市則更加重要,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生鮮區銷售流量,不使生鮮經營淪為超市的「雞肋」,需要從各方面予以協調配合,生鮮商品組織結構的設計策略就是一個重要方面。
在生鮮商品結構的開業設計和基本調整之後,大、中、小分類應保持相對穩定,不宜隨意變動,但商品組合可依據日均銷售量按季度做出機動性調整。由於生鮮商品突出鮮明的季節性特徵,生鮮商品結構應依據商品的季節性和地區性變化來做出應季商品組合。
在生鮮區經營的商品中,要根據需求調查中消費者對生鮮商品敏感度分析結果,考慮各類生鮮商品的價格和毛利率政策,例如對銷售排行榜前列的品項,以及敏感度較高品類(鮮肉、雞蛋、蔬菜等)的價格和毛利應適當調低;不太敏感的品類(水產凍品和散食雜糧等)價格和毛利可適當調高一些。
生鮮商品的組織結構調整,應與超市整體商品營銷和競爭商品組合策略相呼應,充分利用食品和非食品與生鮮商品的關聯性,適當調低敏感性和競爭性商品價格水平,通過經常性的組合式促銷,在消費者中建立整體低價的市場印象。並周期性不斷強化,刺激購買欲,提高生鮮區的銷售流量,從而帶動高毛利品類的銷售,注重在賺取超市綜合利潤上做好文章。
生鮮商品多屬於非標准化的季節性商品,鮮活生鮮品又易腐爛變質,因此要在現存生鮮供應鏈和采購環境之下,真正發揮生鮮經營在超市中作用,對於生鮮采購工作是個極大的挑戰。作為生鮮采購工作要對生鮮消費市場保持高度敏感,隨時掌握商品的流行性和突發社會性事件的影響,趨利避害。在不斷變化的經營環境中,靈活巧妙地進行生鮮商品組合,更需要相當地經營技巧和經營藝術,最終的檢驗標准就是生鮮經營業績。
四、有效建立生鮮商品的采購渠道
一般超市生鮮商品的采購渠道主要有兩個:當地采購和跨地區產地采購。
當地采購的生鮮商品主要是因為保鮮原因不適於遠途運輸的生鮮商品,采購渠道又可分為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城市周圍農產品生產基地。生鮮商品的品類包括蔬菜中的葉菜類;按照政府規定必須從當地肉聯廠采購的鮮肉類產品;淡水養殖的鮮活水產品,部分副食產品(豆腐和豆製品,以及當地製作的新鮮糕點和熟食製品等);各種半成品冷盤和切配菜等。
跨地區產地采購的生鮮商品主要是可以在一定時間和距離內遠途調運,或者經過保鮮加工處理的生鮮商品,它包括具有運輸批量的大宗乾菜(大白菜、洋蔥、土豆和冬瓜等);部分果實類水果(柑桔、蘋果、香蕉和箱裝水果等);冷凍水產品;干鮮產品和保鮮封裝的加工製成品。
目前,超市生鮮區的經營品種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當地的采購貨源渠道,一方面是由於大量非標准化的生鮮商品因保鮮問題,不適於遠途販運;另一方面是超市生鮮區的銷售流量無法支撐批量采購,所以現在同一地區的超市生鮮經營經常會出現雷同化的傾向和無差異的商品組織結構,超市生鮮經營的特色未能得到發揮。

⑺ 果蔬組織結構有什麼特點

果蔬都屬於植物細胞,植物細胞的形態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圓形、橢圓形、多面體、圓柱狀和紡錘狀。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由原生質體和細胞壁組成。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不同點:動物細胞具有中心體,而植物中只有低等植物才有中心體;植物細胞有細胞壁,部分細胞有葉綠體、中央大液泡,這些都是動物細胞所沒有的。

植物細胞結構詳見下圖:


⑻ 農產品物流框架體系構建的目錄

0 導言
0.1 研究背景和基本內容
0.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觀點
0.3 研究重點與目標
政策篇 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政策框架
1 我國農產品物流運作的現狀與國外發展經驗及其政策
1.1 我國農產品物流運作的現狀及發展潛力
1.2 國外農產品物流發展經驗及其政策
1.3 國外農產品物流的主要經驗及借鑒
2 我國農產品物流政策的框架體系構建
2.1 我國物流政策法規建設的回顧
2.2 我國農產品物流政策體系的缺失及發展定位
2.3 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政策框架
2.4優化與完善我國農產品物流政策體系的保障措施
3 我國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1 我國農產品物流評價體系的現狀
3.2 我國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意義及原則
3.3 我國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4 基於因子分析的農產品物流綜合評價方法
產業組織篇 我國農產品物流組織於市場培育的框架
4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競爭秩序及競爭模式構建
4.1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競爭性分析
4.2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業的競爭秩序和競爭模式的構建
5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組織創新機制
5.1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組織的類型和現狀
5.2 農產品物流組織創新機制理論依據
5.3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組織創新機制構建
5.4 農產品物流產業組織創新思路及創新體系
6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組織網路一體化及其整合
6.1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中心節點的確定
6.2 農產品物流節點的選擇
6.3 農產品物流網路中運作主體
6.4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網路整合策略
7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組織的運作框架
7.1 農產品物流組織及職能要素
7.2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運作模式構建
8 構建跨區域農產品虛擬物流協作體系
8.1 農產品虛擬物流協作體系的概念
8.2 構建農產品虛擬物流體系的理論基礎
8.3 基於ANP方法的跨區域虛擬物流夥伴選擇的評價指標
8.4 跨區域農產品虛擬物流協作體系的運作平台及流程
9 我國農產品虛擬物流風險管理
9.1 農產品虛擬物流協作體系風險的含義和類型
9.2 農產品虛擬物流的風險管理
9.3 農產品虛擬物流組織日常風險管理建議
市場運作篇 我國農產品物流運作的框架體系
10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集約化運作模式及選擇
10.1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現狀剖析
10.2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資源整合的條件與基礎
10.3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集約化運作的框架
11 生鮮農產品進入市場的商業物流模式——以山東壽光蔬菜產業個案為分析視角
11.1 壽光蔬菜產業流通機制分析
11.2 生鮮農產品進入超市的商業物流模式
12 農產品物流代理模式的選擇及其實施方案
12.1 對農產品物流模式發展的回顧及評價
12.2 農民合作組織+第三方物流是農民增收物流模式的優選
12.3 物流代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13 我國農產品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研究
13.1 農產品物流產業集群概念辨析
13.2 推動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集群的意義及可行性分析
13.3 積極推進農產品物流產業集群的相關措施
14 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管理優化策略
14.1 農產品物流及其成本的界定
14.2 農產品物流成本管理的現狀及其成因
14.3 農產品物流成本管理的優化策略
15 山東省農業物流產業組織空間布局及優化
15.1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空間布局
15.2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空間布局的構想
16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運作框架
16.1 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6.2 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運作模式
16.3 完善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對策及建議
外貿物流篇 我國農產品外貿物流的運作框架
17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的運作現狀及其供應鏈系統構建
17.1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的運作現狀
17.2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供應鏈系統構建
18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的模式選擇
18.1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的種類
18.2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運作模式
18.3 主要措施及建議
19 基於港口供應鏈的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空間優化
19.1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的條件與基礎
19.2 基於港口供應鏈的農產品外貿物流空間類型
19.3 以港口供應鏈為核心的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空間
參考文獻
附錄1 山東壽光地區蔬菜產業的調查報告
附錄2 苗木花卉產業化經營的若干問題思考——山東泰安苗木花卉產業調查報告
附錄3 山東諸城水產批發市場冷鏈物流的調查報告

閱讀全文

與蔬菜批發巿場組織架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茶具批發去哪批發最便宜 瀏覽:865
昌平大東流鋁型材批發商 瀏覽:798
七浦路嬰童批發啥價格 瀏覽:235
聖圤水果批發市場 瀏覽:374
桂林匯東水果批發價格表 瀏覽:215
凌家塘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瀏覽:24
腌制好的冷凍雞腿批發多少錢 瀏覽:380
萬家服裝批發市場附近的地鐵站 瀏覽:926
木林森服裝批發是真的嗎 瀏覽:97
批發鞋子寄上海海關 瀏覽:915
上海閔行文具批發市場 瀏覽:563
即墨服裝批發價格和圖片 瀏覽:620
南寧平板玻璃廠可以批發玻璃 瀏覽:50
雲南土豆批發市場 瀏覽:55
株洲亮靚衣服批發在哪裡 瀏覽:353
哈爾濱市哪裡批發電線 瀏覽:399
男仕外套衣服批發 瀏覽:604
琦勝溫控器批發商 瀏覽:637
長沙哪裡有批發煙的 瀏覽:451
北京掛畫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