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迭部縣的歷史文化
一、明媒正取:即採用傳統的結婚方式,舉行公開而較隆重的結婚儀式。這種傳統的婚嫁習俗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程序完成。
1、選偶:在尋找物色對象時,男女雙方家庭都需要相互選擇,包括對男女青年本人的選擇和對其家庭的選擇。
2、求婚:一般由男方家請自家親友和一位熟悉女方父母的人作媒人,攜帶一條哈達和一罐青稞酒到女方家正式求婚。
3、訂婚:男家接到女家願意作親的信號後,積極准備擇定吉日舉行訂婚議式-喝大酒。
4、婚禮:婚禮一般都在農歷正月初三或初五、七、十一、十五等日舉行,也有選定其他吉日結婚的。
二、自由婚姻:境內傳統婚俗中也有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自己作主的婚姻。 傳統的離婚處理辦法:
1.夫妻雙方都提出離婚,程序較簡單,雙方向本措哇和主要親戚口頭提出離婚要求,第一、二次一般被勸阻和說服不能離婚。
2.如果男方提出離婚,女方不同意,而且又有孩子時,分幾種情況處理:經措哇親友勸阻無效,就給女方分房產、田地各一半;如果女方還年輕,離婚後想改嫁時,子女留給其父撫養,男孩長大後自己選擇當和尚還是當農民,若當農民娶妻後與其父各分家產一半;女孩子不論跟父或跟母,長大後均無家產繼承權。 迭部藏族的喪葬習俗各地基本相同,都實行火葬,只是在裝屍方法,出殯時間等方面,上、下迭各有不同。出殯時,一般都請活佛卜算時日。
服考期,一般為三年,從死者離世之日起家屬子女們除逢七念經,供燈外,七七內男不剃頭,又不梳頭。 1.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而最崇敬的禮節。
2.磕頭:在寺院及宗教活動中常見僧谷群眾向佛像、佛塔、活佛磕頭,在祭祀中向祖宗磕頭,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向長者磕頭。
3.鞠躬:遇見活佛、土司、頭人和尊貴的長輩,要脫帽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裡垂低或放在胸前,低頭鞠躬。 頭飾
縣境西部電尕、益哇一帶,冬季男女均喜戴狐皮帽,春夏秋三季喜戴禮帽。狐皮帽的製作方法,用料及式樣與夏河、卓尼境內藏族相似,禮帽均系從市場上選購的商品氈質禮帽。卡壩、達拉、旺藏、尼傲、多兒等中部一帶困氣候溫和,部分地方男子一般不戴帽,冬季僅以白毛巾或白布順長折疊成寬約15厘米的長條,繞頭纏一圈呈圓柱體戴在頭上,以御風寒。桑壩、花園、洛大、臘子口等東部地區的男子頭上戴盤巾,即用1.2-1.5米長的黑或藍布順疊成約9厘米寬的條帶,層層纏裹在頭上,空出頭頂,呈盤型。婦女一般頭包黑布怕,用黑布2尺順疊成四方形蓋在頭上,並用辨子在帕外纏繞一圈。藏族婦女的傳統發式,因地域不同而梳理的發型亦不同。
服裝
縣境西部男女衣著基本接近夏河一帶的藏服。中部卡壩、達拉、尼傲、旺藏一帶著裝基本相近,男女都穿長袍,多為布質,也有綢緞面料。東部桑壩、花園、臘子口的男子身著大襟短襖,下著白色褲腰的褲子,腰系6厘米寬,兩米多長的羊毛紡織的腰帶,有黑、白二色。
佩飾
迭部藏族男女都喜歡佩飾,尤其是青年男女每逢喜慶之日更喜歡把金銀、珊瑚珠、象牙、玉器等製作各種佩飾,佩帶在頭、耳朵、脖子、手、胸前、腰部等處,用以打扮自己,顯得更加瀟灑英俊,裊娜多姿。
❷ 關於甘南迭部「後西藏」地區的全部詳情
「後西藏」地區就是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
迭部縣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處,地處秦嶺西延岷山山脈迭山系之間白龍江中游的峽谷地帶。地理坐標北緯 33°39′23〃—34°20′02〃,東經102°54′54〃—104°04′33〃之間。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75公里,擁有國土面積5108.3平方公里。縣城所在地海拔2400米,縣城境內有幾座高山主峰均在海拔4900米上下。該地區年降雨量為600-800mm之間,年平均溫度7℃,夏季最高溫度為34℃。白龍江自東向西穿越該縣全境,水量比較充沛。迭部人均淡水佔有量為3.2萬立方米,是全國人均的16倍、甘肅省人均的22倍,屬豐水區。由於水電成本較小,該縣電價之低為全省之最。
北靠卓尼、東連舟曲,東北與岷縣、宕昌縣毗鄰,西南分別和四川省若爾蓋縣、九寨溝縣接壤。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75公里。 面積5108.3平方公里。全縣轄12個鄉,全縣總人口5.6萬人,有藏、漢、回、蒙等民族。其中:藏族3.6萬人, 占總人口的72%,主要信奉佛教。農村人口為3.71萬人,城鎮人口為1.5萬人,占總人口的29.1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83人。轄區內設核工業部企業國營七九二礦和省屬企業迭部林業局及其所屬8個林場,州屬企業麻牙園藝場。
縣城位於西部白龍江北岸,是1962年建縣後墾荒拓建的山區新城。至今已建成道路、供電、供水、排污等設施基本齊備,商賈雲集,店鋪密布的林區重鎮,成為迭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工商、交通中心。
迭部縣在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礦產資源、水電資源、農牧業基礎等幾方面都排在西北的前列,優勢比較明顯,已經給下一輪經濟發展市場競爭鋪墊了厚實的基礎。
氣候溫和濕潤,形成了本地區的青山綠水。植被發育良好的大環境,全境內木面積占總面積的58.32%,原始森林覆蓋面積為54.4%,其餘為灌木和草場混合植被帶。狹長的河谷地帶適於種植小麥、蠶豆、油菜和北方的蔬菜、蘋果、梨、花椒,果實品質良好,廣袤的高山牧場適合牛羊的放牧,優良的自然條件使得本地農牧業都比較發達。 迭部縣依託森林資源,建立了以木材產品、畜產品、森林系列產品等為主的支柱產業。為全面落實國家"天然林保護"的政策,迭部縣將對235家工業企業,456個批發、零售、 飲食服務等網點進行產業結構大調整。目前境內有省級公路干線2條142.95公里,地方道路39條739.03公里;實現了通訊設施自動化,程式控制電話與全國聯網。裝機容量1.2萬千瓦的尼傲峽水電站現已建成發電。具有綜合、配套服務功能的市政建設日趨完善,為迭部的經濟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http://www.china-taiwan.com/TZZS/deibuxian/about.htm
http://www.agri.com.cn/host/county_village/village_623024.html
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總體評價與開發構思研究
——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為例
王立安
(湛江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廣東湛江 524088)
摘要:旅遊資源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旅遊業產生的物質基礎, 同時也是旅遊產品和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以民族地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迭部縣為例,闡述了該地區在西部大開發的大環境下應大力發展「無煙工業」——旅遊業。 然而在開發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評價一個旅遊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以及如何開發當 地的旅遊資源提出了幾點設想,希望旅遊業的發展能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和生 態平衡等方面做出貢獻。
關鍵詞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總體評價;開發構思
一、文脈分析
迭部縣古稱疊州,其名由來已久。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39「隴右道迭州」條載:
「《禹貢》梁州之域,歷秦、漢、魏、晉,諸羌常保據焉。至後魏,其地入吐谷渾。周武帝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西逐諸戎,始統有其地,乃至疊州,蓋取山川重疊為義」。
迭部縣土地總面積為5108.3k
❸ 迭部縣干什麼最賺錢
現在動漫店發展前景很廣闊,是個不錯的好項目,特別是動漫深受大人孩子的喜愛!動漫店不僅有動漫飾品,動漫服裝,動漫DIY 製作,顧客可以參與做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動漫攝影,這樣既能滿足人們對虛擬世界的幻想,又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真實體驗。但是你還是要多考察市場看看啊,看看當地有沒有競爭力,有沒有動漫市場。
❹ 中國古代服裝的腰帶如何製作
中國古代服裝腰帶的製作:跟現在的皮帶做法差不多
1、織帶(織成腰帶):一般以韋(熟皮)、索(麻繩)、布帛絲綢、皮革、毛織為主。
2、綬色(織帶顏色):在帶上用上不同的顏色。
3、用鐍(裝飾固定):一般用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等。用刻,嵌,鏤,錯的方法固定。
資料鏈接:
1、腰帶始名於秦,一般以韋(熟皮)、索(麻繩)、布帛絲綢、金、玉、銀、翡翠、犀、皮革製作而成,束於腰間,懸掛各種佩飾。
2、「帶,紳也。男子 絲,婦人帶絲。」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史·輿服志》載:「帶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銀、銅之制。宋制尤詳,有玉、有金、有銀、有犀,其下銅、鐵、角、石、墨玉之類,各有等差」。
3、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4、據史載,中國古代各種不同的民族共同體常用藤條、樹枝、草繩、獸皮等來束腰。道光《雲南通志》記清代獨龍族「腰際以繩系緊貼肉」,基諾族「男以紅藤篾纏腰」。
5、儀態萬千的中國各民族腰飾。就具體民族而言,東北地區的鄂溫克族男子喜扎用皮、綢子、布以及毛織的各種腰帶;馬尼崗、梅楚卡地區的門巴族婦女的腰帶則是在皮底上綴以直徑3—4厘米的銅質圓扣20多枚,兩端綴一行大的,中間為兩行小的,其上還佩有6—7根小鐵鏈和其他飾物組合而成;甘南卓尼農區藏女多系一條自織的有幾何圖形的青白花腰帶;舟曲和迭部地區農區藏女則多系黑色或藍色寬腰帶,苗族男子一般以湖色或白色的束帶為腰帶,帶長以在結成束後下垂與袍齊為適,亦有帶上綉花的;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姑娘也常將一種叫做「托勒亥得木拉迭普斯」的腰帶贈給情侶,作為信物。蒙古族姑娘也常將其「哈布特格」腰飾物贈送戀人,小夥子在選擇愛人時,要看姑娘製作的「哈布特格」是否精巧。
❺ 如何DIY古代服裝方法圖解
中國古代服裝腰帶的製作:跟現在的皮帶做法差不多
1、織帶(織成腰帶):一般以韋(熟皮)、索(麻繩)、布帛絲綢、皮革、毛織為主。
2、綬色(織帶顏色):在帶上用上不同的顏色。
3、用鐍(裝飾固定):一般用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等。
用刻,嵌,鏤,錯的方法固定。
資料鏈接:
1、腰帶始名於秦,一般以韋(熟皮)、索(麻繩)、布帛絲綢、金、玉、銀、翡翠、犀、皮革製作而成,束於腰間,懸掛各種佩飾。
2、「帶,紳也。
男子 絲,婦人帶絲。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宋史·輿服志》載:「帶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銀、銅之制。
宋制尤詳,有玉、有金、有銀、有犀,其下銅、鐵、角、石、墨玉之類,各有等差」。
3、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
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
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
《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
」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
《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
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
」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4、據史載,中國古代各種不同的民族共同體常用藤條、樹枝、草繩、獸皮等來束腰。
道光《雲南通志》記清代獨龍族「腰際以繩系緊貼肉」,基諾族「男以紅藤篾纏腰」。
5、儀態萬千的中國各民族腰飾。
就具體民族而言,東北地區的鄂溫克族男子喜扎用皮、綢子、布以及毛織的各種腰帶;
馬尼崗、梅楚卡地區的門巴族婦女的腰帶則是在皮底上綴以直徑3—4厘米的銅質圓扣20多枚,兩端綴一行大的,中間為兩行小的,其上還佩有6—7根小鐵鏈和其他飾物組合而成;
甘南卓尼農區藏女多系一條自織的有幾何形的青白花腰帶;
舟曲和迭部地區農區藏女則多系黑色或藍色寬腰帶,苗族男子一般以湖色或白色的束帶為腰帶,帶長以在結成束後下垂與袍齊為適,亦有帶上綉花的;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姑娘也常將一種叫做「托勒亥得木拉迭普斯」的腰帶贈給情侶,作為信物。
蒙古族姑娘也常將其「布特格」腰飾物贈送戀人,小夥子在選擇愛人時,要看姑娘製作的「布特格」是否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