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服裝廠從某批發市場購買棉花用作生產布料,取得小規模納稅人從稅務機關代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註明價款5
樓上回答有偏差。
「小規模納稅人」就是個體戶的說法是錯誤的。小規模納稅人可能是個體戶、一人有限公司、合夥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各種企業組織形式裡面的任何一種,它的相對概念是「一般納稅人」。這兩個概念都是增值稅管理條例裡面提出的,它們之間的區分標準是:一是會計核算夠不夠健全;二是連續24個月的累計銷售額(營業額)達沒達到規定的標准。而且,小規模納稅人一旦轉變為一般納稅人,是不能再變回去的。小規模納稅人直接繳納3%的增值稅,不允許抵扣進項稅。一般納稅人視銷售的商品種類不同,繳納17%或者13%的增值稅銷項稅(現在有新增的營改增企業視提供的服務不同交納11%或者6%的增值稅銷項稅),其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經過認證後,票上所載的增值稅進項稅是允許從銷項稅中抵扣的。因此,開辦一家中小型企業時,明智的做法是先測算一下到底是做小規模還是一般納稅人稅負更低,社會上有大量的企業就是這么乾的,為了讓自己不成為一般納稅人,就控制銷售額或者營業額一直達不到一般納稅人認定標准。
一般納稅人通常自己領用開具增值稅發票,因此稅務機關也不存在給一般納稅人代開發票。而小規模納稅人是不能領取增值稅發票的,通常他自己對外開具的就是國稅的定額發票或者機打發票,增值稅3%。它在和一般納稅人做生意時,一般納稅人為了得到進項稅做抵扣,通常會要求小規模納稅人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這個時候它自己無法開,只能找稅務機關代開,開出來就是稅率為3%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和它自己開發票的稅負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客戶需求而開具了不同形式的發票而已。如果小規模納稅人找稅務機關代開變成了17%的稅率,稅負飆升,試問哪個小規模納稅人還敢和一般納稅人做生意?
因此,綜上所述,稅務機關代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一定是為小規模納稅人代開的,其稅率一定是3%。
❷ 一個批發商從某服裝製造公司
(1)包中沒有混入的M號襯衫的概率=7/50
(2)包中混入的M號襯衫不超過7的概率=(7+3+10+15+5)/50=40/50=4/5
(3)包中混入的M號襯衫超過10的概率=3/50
❸ 某服裝廠生產一種服裝,每件的成本是144元,售價是200元.一位服裝經銷商訂購了120件這種服裝,並提出:
200-144=56(元),
原利潤為:56×120=2×28×20×6,
降價1次後,利潤為:54×126=2×27×21×6,
同理:降價3次後,利潤為:50×138=2×25×23×6,
我們會發現中間的兩個數和不變,而數值越來越接近,當其為24×24時,積最大,其後又逐漸遠離,積值變小;
所以最大利潤是:2×24×24×6=6912(元),
此時售出:24×6=144(件);
答:這個服裝廠售出144件時可以獲得最大的利潤,這個最大利潤是6912元.
❹ 這個題答對了,我給40分,但必須要有過程哦
(1)1-(7+3+10+15+5+4+3+3)/50=4/5
(2)(7+3+10+15+5)/50=3/5
(3)(3+3)/50=3/25
❺ 某服裝加工廠有工人54人,每人每天加工上衣8件或褲子10條,應怎樣合理分配人數,才能使每天生產的上衣和褲
設:加工上衣的人數為x人 ,那麼加工褲子的人數為(54-x)人
則:8x=10(54-x)
解得:x=30
所以加工褲子的人數為54-30=24(人)
答:加工上衣的人數為30人 加工褲子的人數為24人
❻ 某批發商以每件50元的價格購進800件T恤,第一個月以單價80元銷售,售出了200件;第二
(1)第二個月銷售單價40-X元,
第二個月銷售量200+10X件,清倉時銷售量800-200-(200+10X)=400-10X
(2)200×80+(80-X)(200+10X)+40(400-10X)=800×50+9000
-10X²+200X-1000=0
X²-20X+100=0
(X-10)²=0
X-10=0
X=10
降價為10元,則第二個月售價為80-10=70(元)
❼ 一個批發商從某服裝製造公司夠進了
解:(1)沒有混入的M號襯衫的包數是7包,所以P(沒有混入的M號襯衫)=
7
50
;
(2)混入的M號襯衫數不超過7的包數是40包,所以P(混入的M號襯衫數不超過7)=
40
50
=
4
5
;
(3)混入的M號襯衫數超過10的包數是3包,所以P(混入的M號襯衫數超過10)=
3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