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腦一年內價格變化的規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
【規律】:
1.當一個新品剛上市的時候,它的價格往往都是比較高的,很可能高過消費者的預期,但每過一個月該產品的價格很可能會降低百分之十,直至該產品達到實際價值,然後就會有下一代產品將其取代,就像改朝換代一樣的.
2.當電腦銷售的旺季到來的時候,電腦的配件比如硬碟,電源,主板,CPU,鍵盤,滑鼠等等價格會上漲,一旦電腦銷售的淡季來臨,這些配件的價格也會隨之降低,比如在寒假和暑假的時候,電腦配件的價格會上漲,而在後一年,電腦的配件的價格往往會下跌,甚至於可能會跌得厲害吧.
一年,這個很難說,應該是分旺季和淡季……
【原因】
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得之。
計算機第一定律——摩爾定律Moore定律1965年,戈登·摩爾(GordonMoore)准備一個關於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在他開始繪制數據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趨勢。每個新晶元大體上包含其前任兩倍的容量,每個晶元的產生都是在前一個晶元產生後的18-24個月內。如果這個趨勢繼續的話,計算能力相對於時間周期將呈指數式的上升。Moore的觀察資料,就是現在所謂的Moore定律,所闡述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且仍不同尋常地准確。人們還發現這不光適用於對存儲器晶元的描述,也精確地說明了處理機能力和磁碟驅動器存儲容量的發展。該定律成為許多工業對於性能預測的基礎。在26年的時間里,晶元上的晶體管數量增加了3200多倍,從1971年推出的第一款4004的2300個增加到奔騰II處理器的750萬個。
由於高純硅的獨特性,集成度越高,晶體管的價格越便宜,這樣也就引出了摩爾定律的經濟學效益,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個晶體管要10美元左右,但隨著晶體管越來越小,直小到一根頭發絲上可以放1000個晶體管時,每個晶體管的價格只有千分之一美分。據有關統計,按運算10萬次乘法的價格算,IBM704電腦為1美元,IBM709降到20美分,而60年代中期IBM耗資50億研製的IBM360系統電腦已變為3.5美分。到底什麼是"摩爾定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版本":
1、集成電路晶元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
2、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倍。
3、用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翻兩番。
以上幾種說法中,以第一種說法最為普遍,第二、三兩種說法涉及到價格因素,其實質是一樣的。三種說法雖然各有千秋,但在一點上是共同的,即"翻番"的周期都是18個月,至於"翻一番"(或兩番)的是"集成電路晶元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是整個"計算機的性能",還是"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性能"就見仁見智了。
⑵ 電腦過多久會降價。
我不太明白你所謂大跌價是什麼概念,目前電腦配件的價格已經非常透明了,這個行業已經不再是暴利行業。電腦整機的價格是隨著各個硬體的價格變動而變動的。一般來說,新型號的硬體在上市之初價格是最貴的,一年之後價格、性能都會趨於穩定。不能單純從價格去比較,還要比較性能。同樣是5000元的電腦,現在的配置就要比5年前的配置高很多。5年前5000元的電腦配置,現在可能只值1000元甚至更少。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