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菩提樹枝出售星月菩提干樹枝那裡賣
星月菩提干樹枝可以咨詢一下會文菩提網,他們做星月菩提的應該有干樹枝
㈡ 去哪裡買菩提樹
重慶梁平菩提林文化促進會成立了世界首個菩提樹基因庫,收集了世界各地的菩提樹品種,自己培植了許多新品種。 重慶梁平菩提林文化促進會和合重慶大學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對菩提樹資源開發與利用進行合作,就菩提樹基因資源的保藏與評價(含菩提樹基因庫建設)、菩提樹葯用價值的研究與開發、菩提林海建設、菩提林文化的研究與開發等項目的合作。菩提樹基因庫坐落在重慶沙坪壩土灣羊角堡菩提林,目前繁育了10多萬株菩提樹。 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突出,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風險。菩提樹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和碳匯功能。菩提樹是陸地上的吸碳器,它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形成碳匯。一畝菩提樹一年可以吸收灰塵22 ~60噸,每天能吸收約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出約48千克氧氣;一個月可以吸收有毒氣體二氧化硫約4千克。菩提樹是陸地上的儲碳庫,陸地生態系統一半以上的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在城市,一棵菩提樹一年可以貯存一輛汽車行駛約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釋放大量氧氣。菩提樹面積每增加1%,當地夏季的氣溫可降低約0.1攝氏度。 13983155002
㈢ 菩提樹葉在哪裡可以買到
這東西.不能光看是什麼東西.就論是古代現代,要看這作品的直偽
㈣ 到底有沒有菩提樹啊哪裡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里,「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狀,枝葉茂盛。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文革」 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徵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葯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麼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這么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里,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里,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走進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龍鎮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綠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綠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綠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決不超額。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遊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於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地傣族群眾視此樹為「神樹」,在其四周砌起磚牆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干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系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過艱苦努力,奮發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願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菩提樹,在古代的印度,叫畢婆羅樹,是印度一種極普通的樹,普通得猶如我們的楊、柳、桐、槐。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後,就坐在一棵普通的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終於成為一代偉大的教主,成為釋迦族的聖人,被後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 其實,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隱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於樹,更不在於什麼樹,而在於你自己有沒有一顆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豈不樹樹皆菩提之樹!反之,若只迷信於外在的物相,縱然是坐於菩提樹下,也是無用的。
㈤ 哪裡有賣菩提樹的
北京現在種植不合適,天太冷了。建議您明年清明以後再種。另外,如果是樹苗,冬季不能在室外過冬。至於購買,可以淘寶上找找,但淘寶上的菩提樹假的很多,這個要多加小心。
㈥ 那裡賣鳳眼菩提樹苗
鳳眼菩提樹是原產自尼泊爾山區的樹種,適宜的成長環境和氣候為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的高海拔山區(通常海拔1500—2500米)。原產樹苗在國內成活率很低。一般為嫁接品種。
㈦ 請問廣東有菩提樹嗎
有,因為我們辦公室門口就種有,而且還長了萄提子。
㈧ 菩提樹苗哪有賣
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聖樹,萬分敬仰。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佛)的。
菩提樹屬桑科常綠喬木。一般樹高15米,直徑2米。樹皮黃白色,樹干凹凸不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數向四周擴展,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葉互生,三角狀卵形;深綠色,有光澤,不沾灰塵,被看作聖樹的象徵。葉形美觀,常用作詩畫題材。花生於葉腋,不見真面目,稱隱頭花序。隱花果,扁平圓形,冬季成熟,紫黑色。
菩提樹原產印度,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別名思維樹。相傳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葯三藏從西竺引種菩提樹於廣州光孝寺壇前。從此我國廣東、雲南均有菩提樹生長。
菩提樹樹干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葯,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里,「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狀,枝葉茂盛。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文革」 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徵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葯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麼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這么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里,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里,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走進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龍鎮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綠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綠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綠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決不超額。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遊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於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地傣族群眾視此樹為「神樹」,在其四周砌起磚牆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干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系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過艱苦努力,奮發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願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菩提樹,在古代的印度,叫畢婆羅樹,是印度一種極普通的樹,普通得猶如我們的楊、柳、桐、槐。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後,就坐在一棵普通的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終於成為一代偉大的教主,成為釋迦族的聖人,被後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
其實,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隱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於樹,更不在於什麼樹,而在於你自己有沒有一顆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豈不樹樹皆菩提之樹!反之,若只迷信於外在的物相,縱然是坐於菩提樹下,也是無用的。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
我執非我執空望天下事
空了何時空心念有種種
忘了何時忘佛也念眾生
明月當頭照苦樂入禪中
生性當自悟陰缺何時休
菩提樹,在古代的印度,叫畢婆羅樹,是印度一種極普通的樹,普通的猶如我們的楊、柳、桐、槐。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後,就坐在一棵普通的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終於成為一代偉大的教主,成為釋迦族的聖人,被後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
其實,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隱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於樹,更不在於什麼樹,而在於你自己有沒有一棵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豈不樹樹皆菩提之樹!反之,若只迷信於外的物相,縱然是坐於菩提樹下,也是無用的。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以上就是中國禪宗歷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許多爭論。下面我們看看王驤陸大居士的評語:
五祖雲:汝等終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讀此文,不覺通體汗下。求福田與了生死,二事相對,正在生死關頭,一進一出,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蓋已預知必有爭端,不幾明說後來衣缽之爭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樹四句,的是未見性人語,的是死用功人語,諸仁當知其病已偏重在塵埃上,以為破盡無明自然成佛,不知棄本就末,顛倒錯亂,越拂拭幻塵越多,越無辦法,何也?彼認無明為鏡面實有塵垢,不知為鏡中幻影也。即便不認有塵垢,尚執有一幻鏡也,既不識本性,亦未見幻心也,充其量,免墮惡道而已,終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門外。
六祖四句偈,亦未見性,以見而未徹也。菩提不可方物,而無物不可方。權作明鏡,假名為樹,抑又何妨。其病在本無一物,偏於空矣,後人學之,不覺誤入斷見,不知當就究竟說,根本不能污染,何懼塵埃之可惹。惟對治神秀之執有,使無前偈反成語病。或當時記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至於菩提作樹,以喻性也,明鏡作台,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則非無,原是非空非有,何得偏言本無一物耶。下句何處惹塵埃,更顯著實,尤乖性體,故未見性,蓋偏空也。言本來無一物,落於斷滅見矣,塵埃原非實體,而今宛在,奈幻有何。前偈執有,後偈偏空,菩提不著二邊,不立中道,於無實無虛中,既不取涅盤,亦不立生死,塵埃不塵埃,都無所計。若徹悟本來,即知塵埃亦不離自性菩提,惹與不惹,只在覺與不覺耳。此偈以對治神秀之偏有,故如此雲雲,揆六祖意,未必如是。後雲第一莫著空,可知其本來矣,故不足為六祖累也。我人就文論義,應知所擇。余前曾作一偈曰:
菩提假名樹,明鏡權作台。本來不污染,說惹亦塵埃。
行者當知塵埃用表無明,無明非有實體,世人每執為有,必欲去之務盡,因此用功愈深,離題愈遠。今知無明與菩提不二,體同用異而已。
五祖三更為說《金剛經》,斷非依文解義者,必就彼四句偈之病而更正之,說到應無所住二句,始悟體用一如,不以偏空為究竟,遂大悟矣。可見菩提本無樹四句,乃悟後語,非徹悟後語也。
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昔世尊睹明星而嘆曰:奇哉奇哉,即是此意。啟祖五句,即是親證實相者,以本不生滅,故曰具足,以本自清凈,無動搖,雖生萬法,生即不生,畢竟不污染,故曰清凈本體,其義既圓,其見斯徹。此段最關緊要,為後世天下人證明眼目,毋再猶豫,神通妙用,莫大於斯矣。
是以不生滅中,不動搖中,能生萬法,體用一如,斯名具足。雖生萬法,於本體畢竟絲毫無礙,故曰無動搖,而菩提清凈之本相斯顯,此段妙在本來二字,六祖至此真徹透本來矣。
至於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門人炷香禮敬,何也?重法故也。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況真見性乎。此事本驚天動地,任何世間大事業,不能比擬其萬一也。
我們在教學生的時候,給學生解釋這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其實佛界追求的就是一種心靈的至高境界,是不是菩提樹不要緊,是不是成功與失敗不要緊,關鍵在於自己心是否能達到一種境界,心在佛在,心無萬物盡毀,無心者萬物千帆過而不知,有心人無物至而心如明鏡。苦難是一種心靈的經歷和磨練,物質和環境的變遷是否能夠牽動那顆不變的心?
㈨ 菩提樹材料哪兒有賣
在中國的南方都有種植。也不是很貴,不過不適合家庭種植,因為是大樹,可以長到15米高左右。(1)分布地區: 菩提樹原產印度,被視為佛教聖樹。相傳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葯三藏從西竺引種菩提樹於廣州光孝寺壇前。 從此我國廣東、雲南均有菩提樹生長。 (2)【生境分布】生於山坡、山溝等陰濕處。分布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3)菩提樹為桑科榕屬植物,又名"覺樹"、"思維樹"、"印度波樹",是一種常綠高大喬木,廣泛生長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4)國內分布:產廣東(沿海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北至景東,海拔400-630米,)多為栽培。 國外分布: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不丹、錫金、尼泊爾、馬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多屬栽培,但喜馬 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