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慶酸辣粉怎麼配料賣酸辣粉賺錢嗎深圳華夏小吃教的重慶酸辣粉怎麼樣
賣酸辣粉當然賺錢啊,一碗的成本不超過兩塊錢現在都可以賣到五六塊錢,聽說過那裡,好像酸辣粉是最熱門的培訓項目,你可以先去看看,就在深圳的市中心羅湖泥崗那邊,離東門很近的
2. 深圳哪裡有學重慶酸辣粉技術重慶酸辣粉配方
可以去深圳中華小吃培訓那看看,他們在深圳市是最好的一家小吃培訓中心,辦學也是比較早的一家小吃培訓中心,希望能幫到你,地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中心廣場大廈B座14樓1416號(新一佳樓上\農業銀行旁邊\天天美皇家都會樓上)
3. 有沒有已經加盟深圳東門重慶八哥酸辣粉的朋友,利潤如何,味道如何
親自去吃看再說啊
4. 在深圳開間重慶酸辣粉麵店,需要辦些什麼證請好心人幫幫忙.
長沙名勝古跡
瀏城橋楚墓
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城東區瀏城橋。1971年配合人防工程清理了一號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墓坑為長方形土坑,帶墓道,坑長5.81米,寬3.97米,深7米,上部還殘存二級台階。葬具為兩槨一棺,槨周圍填0.6米厚的白膏泥。槨為長方盒形,外槨長4.5米,寬2.88米,高2.04米;棺為懸底弧棺。隨葬品共262件,其中陶器53件,組合為鬲、鼎、簋、壺、缶、敦等,另有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北津城遺址
位於長沙市嶽麓區三汊磯。西依谷山,東臨湘江,以水為防。整個城址呈三角形,面積約50萬平方米。城址西北和西南有一道土築城牆,長約2100米。夯土城牆南高北低,橫斷面呈梯形。南段城牆底寬約14米,上寬約7~8米,高約10米;北段城牆底寬約8米,上寬約4米,高約5~6米。城牆南北兩方各有一自然缺口,俗稱"北門口"、"南門口"。城牆外環繞一串水塘,當是原護城河的殘跡。城內地勢起伏不平,有一長片稻田自北門口到城南東折瀕江,可能為原來城中水道之遺痕。1981年以來,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對此處及其周圍進行了多次調查和部分試掘,在城牆夯土中及城內城牆附近,發掘出一批戰國至西漢初年的遺物,有戰國銅?、西漢筒瓦、板瓦、瓦當等。城外北面有一片土岡,岡上發現一批西漢中期的墓葬。城外西北為望城縣谷山山脈,跨城址約1.5公里的兩山峰頂之間有一塊小坪,俗稱"鞍子坪"。在坪中發掘出大批西漢時期的筒瓦和瓦當,坪下山腳處還發現一批西漢墓葬。城外西南約100米處有孤山一座,俗稱"東瓜山"。從山腳至山頂,西漢筒瓦、瓦當碎片到處可見。考古材料證明,此處是西漢時期的古城遺址。
馬王堆漢墓
長沙市雨花區文物保護單位。馬王堆位於長沙市東郊瀏陽河的西南岸、長瀏公路北側。距市中心約4公里,屬長沙市芙蓉區東屯渡鄉。原為河灣平地中隆起的一個大土堆,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馬王堆。堆上有東西兩冢,形似馬鞍,又稱馬鞍堆。堆上分布西漢墓3座,一號墓位於東冢稍偏北,墓主為二號墓墓主之妻辛追;二號墓位於西冢,墓主為西漢長沙王丞相、?侯利蒼,死於呂後二年(前186);三號墓位於東冢一號墓的南端,墓主為?侯之子。一號墓於1972年1月16日至4月28日由湖南省博物館配合馬王堆療養院的基建工程發掘。1973年11月至1974年對二、三號墓進行了發掘。三墓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組成,方向正北。封墓填坑情況基本相同,棺槨四周及頂部填塞30~50厘米厚的木炭,底部及木炭層外均以白膏泥封固,最後填五花土夯實。三墓均為棺槨數重。二號墓因被盜,屍骨腐爛無存,三號墓僅存骨架。一號墓屍體保存完整,皮膚淺褐黃色,潤澤有彈性,五官清楚,黃黑色頭發,口內尚存牙齒16顆,經鑒定為女性,年齡50歲左右,身高1.54米,體重34.3公斤。經解剖,死者生前患嚴重冠心病和多發性膽結石等多種疾病,其腸胃內有甜瓜子138粒。出土時,棺內有20厘米深的無色透明液體。三座墓葬中,一、三號墓隨葬器物保存完好,兩墓各出土器物2000多件,可分為帛書和帛畫、簡牘、漆器、樂器、兵器、陶器、木俑、絲織品、竹笥及其他等10大類。帛畫5幅,兩幅為引魂升天圖,兩幅為出行儀仗圖,一幅為氣功強身圖,色彩鮮艷,技法精妙。帛書20餘件,內容有《易經》、《老子》(甲本和乙本)、《戰國策》,以及天文、歷法、五行、雜占等術數方面的書籍,總字數10萬字以上。另外還有兩幅地圖,為西漢長沙國地形圖和南部駐軍圖。這些珍貴文物,有的是從未見過的新資料,有的與傳世文獻有不同程度的出入。簡牘共922支,其中醫書竹簡190支、木牘10支,內容有"八益""七孫(損)",涉及黃帝、彭祖等人,很可能與已佚的《黃帝內經》有關。漆器共500件,大多數為木胎,上有花紋和文字。器形有鼎、盒、壺、鈁、盤、盂、耳杯、耳杯盒、奩、案、幾、卮、勺、匕及屏風等10餘種。樂器共8件,其中瑟、竽各2件,七弦琴1件,簫2件,竽律1套,竽律管一套共12支。其中琴、簫、竽及竽律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樂器及樂律。兵器38件,有戈、矛、劍、弓、弩、矢及矢服、兵器架等。陶器共51件。木俑共266件。絲織品有兩大類,一類衣物成品,一類是未經使用的成幅織品,如紗、絹、綺、錦等,共61卷。絲織品共有20餘種顏色。竹笥共98個,裡面盛放的隨葬品有衣物和絲織品、食物、中草葯和其他植物、模型明器等。此外,墓中還出土博具1套,銅鏡、角質梳篦等梳妝用具2套,"辛追"印章1枚,及竹木雜器。二號墓被盜掘後殘存的器物中,最重要的是三方印章:一為玉質私印,陰刻篆文"利蒼",另二方為銅質明器官印,陰刻篆文"?侯之印"和"長沙丞相"。
西漢長沙王室墓
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位於長沙市望城坡古墳垸。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由主墓和三座呈品字形環拱主墓的陪葬坑組成。墓主為西漢早期長沙國某代王後。1993年2~7月,長沙市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長沙市文物工作隊配合湖南省財經專科學校基建工程對該墓進行了發掘。主墓為一帶斜坡式墓道的岩坑豎穴木槨墓,全長37米,寬近16米,深約10米。分內外二層槨室,外槨四周用400餘根粗短木材層層環繞疊壘,規模巨大,結構嚴謹,氣勢恢宏,宛如一座漢代"地下宮殿"。該墓由"梓宮"(棺柩)、"便房"(棺房)、"黃腸題湊"(短木枋)、"外藏槨"(迴廊)等部分組成。這一整套埋葬制度正是《史記》、《漢書》中提到的"天子之制"。其墓主的地位、葬制均在馬王堆漢墓之上。該墓雖曾多次被盜,仍出土了金、玉、漆、陶等類文物2000餘件。其中大批漆器對深入研究西漢早期器物有重大價值,特別是出土了3件五弦漆築,為全國首次發現的先秦兩漢時期相和樂器的實物,對於中國古音樂史的研究有重大意義。該墓出土的另一件文房用品--漆盒硯長台,亦稱稀世珍品。漆硯盒寬約20厘米、高12厘米,硯石圓形,嵌於漆盒中,旁側還配置墨塊,裝飾精美,構思奇巧,十分罕見,可稱之為漢硯中的佼佼者。
賈誼祠
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亦稱賈太傅祠、賈誼故宅。位於長沙市天心區太平街太傅里。賈誼(前200~前168),河南洛陽人,漢文帝時召為博士,遷太中大夫,後遭權貴周勃等人所忌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居長沙3年,有"賈長沙"之稱。其故宅規制,初時無考,晉代長沙郡公陶侃曾居此,故又一度稱陶侃廟。唐代杜甫、韓愈、李商隱、劉長卿等均有吟詠詩句。宋、元時,祠幾度興廢。明成化前為兵營,成化元年(1465),長沙太守錢澍贖回修葺,仍復祀賈誼,李東陽《漢長沙王太傅賈公祠記》詳其事。萬曆八年(1580),兵備道李天植於祠內增祀屈原,又有屈賈祠之名。清康熙、乾隆兩度重修,嘉慶間,巡撫左輔再修賈祠。光緒元年(1875),糧道夏獻雲、巡撫王文韶擇地另建屈祠,此處仍為賈祠,同時大興土木,在賈祠後增建清湘別墅、懷忠書屋、古雅樓、大觀樓等,又疊石造池,構成一典雅園林建築群。惜1938年毀於長沙大火,已盪然無存。今賈誼祠為長沙大火後復建,僅陋室一間,建築面積56平方米,坐東向西,磚木結構,青磚牆,小青瓦硬山頂,室內東向磚牆設龕,額題"太傅殿",龕內供木雕描金賈誼坐像一尊,1971年像被盜,至今下落不明。賈誼祠前,太傅里小街的一側有兩眼水井,其口斂腹闊,狀如壺,傳為賈誼所掘,因杜甫有"長懷井依然"之絕句,後人又稱此井為"長懷井"。另外,原秋風亭內置一獨腳石床,亦傳為賈誼所用,但此物早失。賈誼祠有"長沙最古的古跡"之譽,常年到此尋幽訪古者不少。1988年7月,配合基建工程,長沙市文物考古部門發現賈誼祠遺跡和有關碑文數通,為確定賈誼故宅提供了科學依據,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修復賈誼祠、建設賈誼館的規劃正在組織實施中。
走馬樓孫吳簡牘
1996年7~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長沙市文物工作隊配合城市基本建設,對市中心五一廣場走馬樓西側"平和堂商廈"建設區內古井群及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共出土了銅、鐵、木、竹、陶、瓷等各類文物3000餘件,其中,編號為J22的古井出土了三國孫吳紀年簡牘17萬余片,取得重大考古收獲。出土簡牘呈灰褐色。按其形制分大小木簡、木牘、竹簡、封檢、標識簽牌等。據初步清理結果,其內容可歸納為五個方面:一為券書類,包括佃田租券書和官屬各機關之間錢、米、器物調撥券書;二為司法文書類,主要涉及一些文化、經濟案件的審理、申述、復核的具體內容和有關程序;三為長沙郡所屬人名民簿類,主要記載戶主姓名、年紀、身材狀況等;四為名刺、官刺類,涉及贈物、問安、行政公務方面的內容;五為賬簿類,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錢、布、米、器物、租稅等方面的出入賬目。三國時代的文獻史料,由於戰亂的原因,傳之後世的極少,長沙走馬樓出土的這批內容豐富、形制特別的簡牘涉及三國時代吳國的政治、軍事、文化、租稅、戶籍、司法、官職諸多方面,真實而詳細地記錄了當時人們的現實生活、社會交往、經濟關系等,再現了距今1700多年前的社會生活畫面,可大大增補史籍之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走馬樓這批簡牘數量巨大,超過全國歷年出土簡牘的總和。它與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文書、滿文老檔一起被譽為中國古史研究文獻資料的五次大發現,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並為全球考古界矚目。長沙市政府已決定在河西龍頭山建立簡牘博物館和簡牘科研機構,清洗、脫水、整理工作由長沙市文物部門在國內外專家的指導下積極進行。
麓山寺
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嶽麓山腰。為湖南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始建於西晉泰始四年(268),初名慧光寺,唐初易名麓山寺。明神宗萬曆年間賜名萬壽禪林,清時改稱萬壽宮。民國初年復麓山寺名。古寺幾經修葺,至民國初年,殿宇尚完整,保持原有格局。1944年,日機轟炸,寺大部被毀,僅存觀音閣,今寺均為重建,基本上恢復了舊貌。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南北兩側輔以禪堂、齋舍。其中以大殿為全寺核心建築,面闊7間,重檐歇山頂,副階周匝,外形及柱網均仿唐建築風格。殿內重塑釋迦牟尼佛、葯師、琉璃光佛、阿彌陀佛。寺自西晉至今,歷時1700餘年,既是宗教活動場所,又為歷代文人騷客遊憩題詠之處,唐杜甫曾有"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之句。唐開元十八年(730),李邕撰《麓山寺碑》,至今尚存。觀音閣有"萬億香海水,千百日月光"門聯,傳為麓山寺創始人法崇禪師所題。1983年,國務院公布麓山寺為重點開放的寺院之一。現寺內設宗教專門管理機構,接待中外遊客及宗教界人士。
橘洲
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橘子洲。位於長沙市區湘江中。為長沙市重點名勝之一。全洲南北縱長3公里,最窄處僅40米,面積51公頃。相傳西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始成此洲,以產佳橘而得名。元代洲上建有水陸寺,因而又稱水陸洲,寺廟久已無存。唐宋以來,以風景秀麗著稱,"江天暮雪"為瀟湘八景之一。1904年後,長沙辟為對外開放的商埠,洲上曾建有英領事館和長沙新關。1962年,橘子洲頭辟為水陸洲公園,1967年更名為橘洲公園。公園佔地14.15公頃,遍植美橘,成為橘園,有37個品種、2359株橘樹。金秋季節,紅橘綴滿枝頭,觀賞遊人如織。四周碧竹環擁,兩岸亭廊相對,綠草如茵,藤架如傘。臨江最南端古洞庭宮舊址上建有望江亭,憑欄俯瞰,江水滔滔,如在巨輪上。亭旁建有詩詞碑,高4.8米,北面鐫刻毛澤東手書"橘子洲頭"四字,南面鐫刻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詞一首
陶公廟
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陶真人廟。位於長沙市東15公里朗梨鎮上,北枕臨湘山,西瀕瀏陽河。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四年(505),以祀東晉太尉陶侃之孫陶淡、侄孫陶?。相傳淡、?二人結廬修煉於此,後羽化為仙。清咸豐二年(1852)封陶淡為孚佑真人、陶?為福佑真人,並列祭典。廟依臨湘山而建,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布置山門、戲樓、前殿、後殿等建築物共1570平方米。平面作二階梯,左右輔以崇垣,弓形封火山牆,廟貌更加赫然,故史有"獅嶺仙跡"之謂。戲樓是陶公廟建築群之精華,台的平面呈方形,以花崗石支撐台枕,以減少四根落地圓木金柱的負荷,檯面鋪木板,歇山頂,覆黃琉璃筒瓦,正脊和垂脊均有脊飾,正脊中立寶瓶,兩端鰲魚收尾。台的四檐翼角高翹,檐下飾如意斗拱和龍鳳,天花有藻井作描金雙龍戲珠圖飾,金柱和檐柱的正面均懸近現代名家楹聯,戲台的踢腳線都做成鏤雕山水人物故事花板,間以坐獅欄柱,可謂極精之雕刻藝術品。前殿是陶公廟的主體部分,面闊5間,進深2間,小前瓦,抬梁式屋架,前檐下的券棚作飾,檐枋上雕刻極繁,正面格扇門上亦雕八仙人物和山水圖案,殿內金柱為花崗石方柱,柱礎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原殿中祀陶真人像,額是南宋理學家朱熹所題"德化無疆"、清穆宗載淳御筆"民賴恩福"等匾,惜毀於"文化大革命"。陶公廟已歷1400餘年,各代均予修葺。1986年,長沙市人民政府撥專款維修山門、戲台,並得到香港同胞李伯忠的資助,二期工程正在進行,長沙地區民俗博物館亦在此籌建。
隋舍利塔
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市嶽麓山清風峽南側,愛晚亭右前方。相傳隋文帝楊堅為感戴僧尼智仙撫養之恩,詔令在全國各處名山建佛塔以藏舍利子,是塔故名隋舍利塔。塔建於隋仁壽二年(602),五代時被毀。民國初年,麓山寺僧尋得遺址將塔復建。1957年修整時,在塔外加修石護欄。"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近年已按原貌修復。塔用花崗石構成,外形酷似一僧帽,分三層,底層為塔基,作須彌座式,四角作芭蕉葉形,浮雕力士像;中層以整塊花崗石琢成圓形,兩端收分似紡錘;上層為一僧帽狀石,通高3米,邊長1.3米。塔的前方豎花崗石碑一通,碑高1.6米,寬0.5米,正面刻"隋舍利塔",碑陰刻"共建菩提"。
銅官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望城縣銅官鎮至石渚湖一帶。南距市區27公里。此間沿湘江東岸5公里河濱,已發現瓷窯遺存19處,每處范圍最小約300餘平方米,最大約1萬余平方米,共計約30萬平方米。根據發掘的地層關系和出土遺物上的紀年銘文,可知為唐代窯址。發現於1957年,後經1974年、1978年、1983年多次調查發掘,出土瓷器1萬余件,分別收藏在長沙市博物館和湖南省博物館內。出土瓷器品種之多、形式之豐富,在唐代瓷窯中實為罕見。瓷器在裝飾藝術方面有特殊成就,尤其是釉下彩繪和釉下題詩題句,為研究唐代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學,研究唐代文學史和書法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彩繪為褐綠色,線條流暢,形象生動,人物、山水、花草、鳥獸,無不兼備。人物畫如"竹林七賢"罐、"蓮花太子"壺等,有吳道子畫風。山水畫在極為有限的畫幅內,表現出風旋浪急、水卷雲飛的洶涌動態和高遠無垠的境界,准確地把握了處理空間的技巧。花草畫主要描繪荷花、蘆葦等水生植物,簡潔淡雅,意境優美。鳥獸畫描繪動物品種繁多,所繪動物或佇立,或飛翔,或凝神覓捕,或戲弄花蕊,各盡其致,各異其趣。彩繪畫反映出銅官窯藝人高超嫻熟的繪畫技巧和即興抒繪的藝術造詣,是極有價值的唐代美術作品。在瓷器上題寫詩詞、諺語、格言或俗語,以書法藝術和詩詞的美學意味來裝飾瓷器,是銅官窯的一大創造。已發現的詩詞約100餘首,聯句和單句約30餘組,詩詞與題句多為不曾見諸著錄的唐代民間文學作品,反映了當時大眾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生存狀態。該窯的瓷器曾廣泛流傳在江淮一帶,日本、朝鮮、印度尼西亞等國亦有發現,英、美、瑞典等國博物館也藏有此窯精品。現窯址上還保存著一些兀立於山頭的"窯包"、依山而卧的"龍窯"、堆積遍地的瓷片。
孫隱山
麓山寺碑
位於長沙市麓山嶽麓書院南面護碑亭內(護碑亭1962年建)。唐開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並書,江夏黃仙鶴(前人謂是李邕化名,真偽無考)勒石。碑為青石,高272厘米,寬133厘米,圓頂。有陽文篆額"麓山寺碑"四字,清晰無損,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餘字。字體楷書。因年久碑面風化,部分斷裂,現存1000餘字。碑文敘述自晉泰始年間建寺至唐立碑時,麓山寺的沿革以及歷代傳教的情況。詞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因文、書、刻工藝兼美,故有"三絕碑"之稱。又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故亦稱之為"北海三絕"碑。是長沙市尚存最早、價值最高的碑刻。麓山寺碑曾為歷代藝林、文豪所推崇,宋代米芾於元豐三年(1080)專程前來臨習,並刻"襄陽米黻同廣惠道人來,元豐庚申元日"16字於碑陰。李邕(687~747),字泰和,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曾官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攻文、善書,取法二王(羲之、獻之)而有所造。
密印寺
開福寺
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新河開福寺路一側。長沙市佛教協會設於此。五代時馬殷始建會春園,後馬殷之子馬希范改園為寺。宋、元、明、清各代曾予維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六十年(1795)曾兩度毀於火,民國時亦兩次修葺。現存建築具有清代寺院風格。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6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6311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放生池、彌勒殿、大雄寶殿、毗盧殿;東有客堂、齋堂、摩尼所、方丈室、藏經樓;西有講經堂、禪堂等。山門巍峨共三層,正中橫額"古開福寺"為清光緒十七年(1891)總兵陳海鵬題,兩側石聯刻"紫徽棲鳳,碧浪潛龍",為嘉慶十一年(1806)韓蔚題。大雄寶殿為全寺主體建築,面闊五開間,一明二次二梢,石柱,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正脊以琉璃方格磚砌,中立寶瓶,兩端以兵書寶劍收尾,四檐角懸風鈴,殿內供釋迦牟尼及其弟子泥塑像,十八羅漢像置於東西兩壁龕內。自宋以來,開福寺漸具園林風景,寺院建築融於一體的特點。寺內及其附近紫徽山、碧浪湖、白蓮池、龍泉井、鴛鴦井等,相互輝映,為古剎增色不少。清光緒十二年(1886)王運、王行謙等在此組織"碧湖詩社",傳為盛事。1949年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維修。"文化大革命"中,開福寺遭破壞,殿內佛像全毀,所藏經書字畫散失殆盡。1980年佛教界在人民政府資助下先後修葺山門、大雄寶殿等。1983年,國務院公布開福寺為重點開放佛寺。
嶽麓書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市嶽麓山東麓青楓峽口。北宋開寶九年(976)由潭州(今長沙)太守朱洞創建,咸平二年(999)經州守李允擴建,形成講學、藏書、供祀三位一體的基本規制。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並頒賜"嶽麓書院"匾額,於是名聞天下。南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撫使劉珙復建,並延請張NC12B主教事,使書院出現鼎盛局面。張NC12B反對科舉利祿之學,以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指導思想,其"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並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教學方法,至今仍有借鑒之處。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訪,交流學術,一時成為盛事。紹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撫使再至潭州,擴建書院,延請大儒,頒《白鹿洞書院教條》於嶽麓書院,使規制一新,道傳三湘。嶽麓書院被比作先秦時的"洙泗"、"鄒魯",與嵩陽書院(河南)、白鹿洞書院(廬山)、應天書院(河南)一起,並稱為宋代四大書院。張、朱主講時期,培養了大批人才,如吳獵、趙方、彭龜年、游久言、游九功、陳琦等,被稱為"嶽麓巨子"。宋末元兵南下,書院諸生抗元守城,"荷戈登陴,死者什九"。元代以後,學院屢毀屢建,時廢時興,歷經滄桑,不輟優良學風,培養出大批棟梁之材,真可謂"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國藩、郭嵩燾、李元度、唐才常、沈藎等,概出於此。光緒二十九年(1903),巡撫趙爾巽奏廢書院,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後又改為高等師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業專門學校遷此,1926年成立湖南大學。1953~1959年,湖南師范學院、中南土建學院相繼使用書院房屋,1960~1961年,移交湖南大學使用。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1980年,湖南人民政府決定撥款修復嶽麓書院,1986年10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修復後的書院,佔地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30平方米。主軸線上依次為前門、赫曦台、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及主體建築文廟、百泉軒,大門兩側為齋舍。另有崇道祠、四箴亭、濂溪祠、船山祠,分別祀張朱、二程、周敦頤和王船山。
趙汝愚墓
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市天心區妙高峰北麓青山祠。佔地約500平方米。墓葬坐南朝北,南依妙高峰,北碟高約4米的石基,使墓地成為依山之台地。台地中部有橢圓形墓冢,以花崗石砌墓圍,南面依山處砌高約2米的圍牆,東南角有門與外相通,北面臨石基有石護欄,東西各立華表1根。石基中間有台階30餘級。基壁上嵌石碑,碑上首刻"南宋忠定趙福王墓",下首刻"南宋慶元二年丙辰安葬,清宣統二年庚戌續修",中間為清末長沙名士葉德輝所撰碑記。台基前方約10米處右側有墓廬。趙汝愚為饒州余干(今屬江西)人,宋宗室,官至右丞相,被韓?胄所誣貶永州時經衡陽遇害,後追封為福王,謚忠定。因死於旅途,葬址說法不一,此墓或為衣冠冢。原墓"文化大革命"中部分被毀,現長沙市人民政府和天心區人民政府正計劃逐步修復。
天心閣古城牆
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市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處西北。明洪武年間(1368~1398),長沙守御指揮邱廣營建長沙城垣,將元代所築土城牆全部改用石基磚砌。今僅存天心閣古城牆一段,余已拆除。明末,張獻忠率部攻入長沙,城牆曾遭破壞,清順治十一年(1654),洪承疇駐節長沙,拆運明藩王府磚石修築城牆,使長沙再度"城池崇屹,甲於他郡"。清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攻佔長沙之後,撫台駱秉章、毛鴻賓、惲世臨、李翰章、劉琨等先後重修,對天心閣段古城牆著力加固,設炮台9座,並增建月城,使古城牆成半環拱式內雙城格局。辛亥革命以後,拆除長沙城牆,修築環城公路,惟留下天心閣一段古城作為勝跡。當時有聯雲:"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今存天心閣古城牆,長226.2米(為明代所築古城牆的1/35),高13.4米,頂面寬6.1米,佔地5125平方米。1983年,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政府撥款,進行全面維修。
雲麓宮
位於長沙市嶽麓山峰頂。屬道教二十三洞真虛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簡王就藩長沙時所建。嘉靖年間(1522~1566),太守孫復與道人李可經加以擴建,形成較完整的道宮格局。後圮。隆慶年間(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請殿元張陽和為之倡修,於原址處募建三殿堂,前為關帝殿,中為玄武祖師殿,後為三清殿,名雲麓宮。其建築均石柱鐵瓦,古樸典雅,並在宮後增建望湘亭,供人憑欄遠眺。明末及清咸豐初,雲麓宮兩度毀於兵燹。清同治二年(1863),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並在殿前後左右建五嶽殿、天妃殿,又增建宮門。進士吳獬游此時為宮門題寫"對雲絕頂猶為麓,救道安人即是宮"一聯,聯內隱"雲麓道宮"四字,傳為佳作。抗日戰爭期間,雲麓宮殿堂、神像、碑刻遭到嚴重破壞。1946年,道人鄔雲開、吳明海等籌款修復。於望湘亭中增置純陽真人(呂洞賓)浮雕石像,並刻真人所著《百字銘》。亭壁掛清人黃道讓"西南雲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木刻楹聯。"文化大革命"期間,雲麓宮遭到嚴重破壞。現存道宮房屋600平方米,部分建築由長沙市宗教部門管理。長沙市道教協會設此。雲麓宮地處嶽麓山巔,四周古木參天,景色宜人,是遊人品茶、談聯、觀景、歇憩之地。
清真寺
位於長沙市西區三興街115號。省、市伊斯蘭教協會設此。康熙五十年(1711)來自晉、豫、陝等地的穆斯林商人集資興建,稱客寺。民國7年(1918)南京旅湘的穆斯林客商集資建鏡陵義學於客寺南側。但這些建築均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原寺規模較大,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由大殿、水房、南北講堂、殯儀室、教長房等組成,為中國傳統廟堂式建築。現清真寺為1938年大火後重修,佔地1400平方米,一般居民式建築,由禮拜堂及幾間附設用房組成,長沙市穆斯林禮拜及三大節日等教事活動都在這里進行。"文化大革命"中,寺內所存歷代阿訇抄寫的《古蘭經》等被焚,僅存明正德年間瓷香爐一個,上燔阿拉伯文。清真寺恢復教事活動後,曾先後接待了巴基斯坦、尚比亞、辛巴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穆斯林友人多批。1985年,人民政府先後撥款85萬元,擇白沙古井之上方興建清真古寺,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大圓頂阿拉伯式建築。
譚嗣同故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大夫第官邸。位於瀏陽縣城關鎮北正路。建於明末清初,佔地約10000平方米。故居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二進院布局,東側有園囿,前棟臨街,面闊5間,進深2間,二層硬山頂。中堂與後堂之間有一過亭,歇山頂,封火山牆,蓋小青瓦,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整。
天心閣
位於長沙市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處西北古城牆上。始建年代不詳,乾隆年間始有登天心閣的題詠。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長沙城東南隅地脈隆起,崇垣跨其脊,特建閣以振其勢。清同治二年(1863),巡撫惲世臨、李翰章擴建天心閣,高15米。1924年,趙恆惕主湘政,對閣宇進行全面整修,增建軒、廊與主樓相連
5. 誰知道酸辣粉的粉,哪裡有批發啊
我知道...加我:156315455
6. 請問重慶的酸辣粉的那個粉的原料在哪可以買到啊多少錢一公斤啊
原味小吃(深圳原味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很高興能為您解答。
酸辣粉所有配料都是可以在農批市場買到的,你可以到當地的市場卡看,基本上是一家挨著一家。
7. 深圳有哪些調味品批發市場
深圳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D423號 主營行業: 調味醬 調味油 味精、雞精 醬油 醋 調味香料 經營品牌:南北食品,旺豐,雲升,蒸味,美樂,自力,秋霞,啟航,安君,福傳主營產品或服務: 調味品;土特產;副食品;郫縣豆瓣;生態雞精;豌豆澱粉;蒸肉米粉;香辣醬;芝麻香油;重慶火鍋;營口大醬;永川豆豉;成都魚酸菜;碎米芽菜;小米辣;龍口粉絲;紅薯澱粉;冰粉粉;天津蒜蓉辣醬;羅漢竹筍
8. 深圳哪裡有教正宗重慶酸辣粉的
酸辣粉挺好吃的,我特別喜歡。。我知道有家深圳神洲小吃培訓味道還不錯,推薦給你!地
址: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坂田市場大新購物廣場4-6整層
9. 深圳東門賣的酸辣粉製作方法!
我也在深圳.東門那間酸辣粉是不錯..
但我覺得你在網上問就錯了..
製作方法和配方.找個給你.你會信嗎.?
還是自己去一個一個實驗大家找給你的答案試味..
其實他那的酸辣粉重要的是湯底..
實料其實一眼過去就知道,
其實火是火在東門地理位置人夠多.很多青少年阿之類阿,(包括我)哈哈..
沒什麼必要去學他一樣,自己弄個味道特別的湯底.配料簡簡單單,不是挺好嗎.
其實我覺得沙縣很好吃,那雲吞,爽口阿.也很簡單阿.那湯淡淡的.2片生菜.10多個雲吞.就5塊了.賣的也很好!!
在說那裡的酸辣粉似乎不是什麼加盟店,要找材料有點難..
給你兄弟提個醒,這種店要的是地理位置,且深圳地理好的鋪面租金都很貴,回本有一定的時間,考慮清楚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