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潮汕粿的做法
做一塊正宗潮汕粿,有時候就是這么簡單!
潮汕姿娘,會做雅粿的,基本到70後止,80後很少人會了,90後肯圍觀,已是對70後母親和50後外婆的莫大安慰。
————潮汕人說
粿(guǒ)
潮汕善食八方,不舍粿品一塊
粿,睹字思義,以稻米為主,糅合其他食材做成的副食品。將粿文化發揚光大的,便是潮汕。逢年過節,這些爭奇斗香的粿,基本都出自每家每戶的「老姿娘」(上年紀的婦女)之手。看母親和老婆做粿,成了過年的主要節目之一。若看得食指大動,忍不住偷吃一點餡兒,也能找回一點童年的感覺。
潮汕的牌坊街象徵的是往日的榮耀,節義、功德、科第等等在舊社會的當時,是讓人捨生忘死追求的存在。時過境遷,石制牌坊和水泥都會化作最和諧的存在。
粿品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往往寄予了好意頭,比如紅曲粿、鼠曲粿等,用木印印成桃形,表達對健康長壽的追求;紅曲粿被染成紅色,因為紅色是潮汕人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象徵;酵粿蒸過之後松發,便用以寄託興旺發達的願望,如果發酵過程做得好,蒸熟後粿面會凸起裂開,狀若花朵,潮汕人稱之為「笑」。
我的朋友,還沒有學會各種粿的做法,就離開了家鄉去廣州求學,她告訴我每次離家前,母親就要把做好的粿用袋子給她裝上帶走。每次吃的時候 讓她覺得彷彿又置身在家鄉,推開門就是冒著熱氣的夜宵攤子,她的眼光穿過了那窗外重重的黑夜,彷彿又回到了位於幾百公里外的,那個粿的王國。
——粿的國,潮汕
喜·食
△鼠麴粿
食 材
糯米| 2米杯
鼠麴草 | 8 g
砂糖 | 半米杯
油 | 適量
水| 適量
制粿皮:煮熟、搗爛的鼠麴草再和上粘米粉、糯米粉和水,不停糅壓。
捏皮:掐一小團,不停搓圓,後再捏成粿皮。
包餡:潮汕鼠麹粿有咸、甜及咸甜雙拼三種餡,適合不同人口味。甜餡以綠豆沙、烏豆沙為主,充當咸餡是糯米香飯(香字潮音為攀),佐以豬肉丁、香菇丁、花生末等。有錢人家料足,手頭緊的,用油把糯米飯炒香點也就是了,反正餡包在粿里,一口咬下去,葷素自知。
壓印:壓印工序必須非常細心,力求均勻,方能有一個外形美觀不露餡的雅粿
粿 成
潮汕人,相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敢粿油炸粿,候粿軟粿牛肉粿,菜頭粿松桃粿,不煎不炸沒好粿。
㈡ 潮汕紅桃粿的由來和歷史
1、由來:
楊育挺先生在《從紅桃粿解讀潮汕人的性崇拜》一文中說提到紅桃粿或多或少內涵著原始的生殖崇拜,以及富含著夫妻恩情、思念情人這種廣義上的性崇拜。面頭粿形似女性乳房,在澄海東里正月的祭祀活動中,剛結婚的新人常會供奉面頭粿,以祈求生兒育女。
在濠江鳳崗媽的祭祀活動中,也有個非常有名的「紅桃粿求丁」風俗,紅桃粿的出現,儼然是男性生殖器崇拜的一個代表符號。
2、歷史:
潮汕粿品歷史悠久,距今應該有500多年的歷史。紅桃粿因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徵長壽,故制紅桃粿正反映祈福祈禱的願望。凡時年八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紅桃粿,用以祭拜祖先神明。
紅桃粿在汕頭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飲食和文化地位,每年的各個時節的大小節日的祭拜神明的活動總是少不了紅桃粿的身影,「壽桃」外形,認為寓意長壽、吉祥;紅色象徵興旺、喜慶,除了用此來祭拜神明祈求平安、幸福外,紅桃粿也因其美味而深受汕頭人的喜愛。
(2)深圳潮汕粿品批發擴展閱讀
潮汕粿品中,以香脆的韭菜粿、晶瑩的無米粿、甜蜜的豆沙粿、富有野趣的鼠麴粿較為出名。
其中豆沙粿,多食於每年的農歷七月間。這時候,早稻歸倉,花生曬干,晚秧插完,於是農家主婦便用新米、新花生來製作「豆沙粿」。「豆沙粿」的形狀,由巧手的家庭主婦隨意捏造,有像一彎新月的,有像平底船的,有像玉兔、石榴的……形狀一般很小,只比火柴盒略大一點。
潮汕農村的主婦春節前多喜做鼠麴粿,且一次做很多,因為鼠麴粿不易變質,可以一直吃到元宵。鼠麴是一種野草,亦稱鼠耳草、佛耳草、米曲草、香茅、茸母等。它渾身毛絨絨,莖葉嫩小,頂端偶爾結幾個小花蕾。
㈢ 潮汕粿品與民風民俗有怎樣的聯系
粿品與民風民俗緊密聯系。潮汕人除把粿當做日常點心外,每個節日都要做不同的粿,即所謂「時節做時粿」。
如元宵節要做甜粿、酵粿、菜頭粿,即「三籠齊」,取其甜、發、有彩頭之意。清明節做朴籽粿,用陶模蒸製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端陽節做梔粿。中元節要做「碗糕粿」。春節做「鼠曲粿」。
各種祭神拜祖的日子更離不了粿,如送灶日的紅曲粿。紅白喜事自然也要用粿。所以粿品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粿品的背面還常常有民間故事和傳說。清明節,潮汕人總喜歡用鼠曲粿和朴籽粿拜祭祖先。傳說,先人逢春荒時,常採用此二物拌其他雜糧吃或單獨吃,藉以求生。後人為懷念祖先之艱辛,便用此二物制粿品祭拜,頗有溫舊知新之義。
甜粿的故事更是凄慘,從前潮人迫於生計,坐紅頭船離鄉別井去過番,行前各炊甜粿一籠,甜粿不易變質,可保存較長時間,以備船上充飢。這拋妻別兒的事,實是情出無奈,萬不得已才舂甜粿。於是有了「無苦奈何舂甜粿」之說。
粿是貫穿在潮人的整個生活圖景中,牽扯著他們心中的鄉情、親情,與他們的歡樂和悲苦緊密相連。潮汕的粿,不僅是滿足口腹的精美食品,而更凝結著一種本土文化,體現著潮汕的精神。
㈣ 潮汕粿品有什麼特色
粿品中也體現了潮汕人的融合思想。潮汕的粿品從結構上講,粿品有皮包餡的,也有主料和餡糅合和在一起的。
這種主料和餡糅合在一起的製作方法,是潮汕粿品的一大特色。這樣做粿象徵著一種傳統文化理念。「和為貴」,「和」即「融合」。
潮汕先民融合了中原文化、閩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潮人祖先為求生存開拓到海外異國去打天下,吸收了異國文化,海外潮人因此發展壯大。有容乃大,容納各種品味,最後形成一種獨有的風味,這就是粿文化的精神所在。
㈤ 潮汕粿品小食有怎樣的地方文化色彩
粿品小食除了有祭祀和防治疾病的功用外,其自身還蘊涵著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首先,「粿文化」體現著潮汕人的纖細品性。潮汕民間千家萬戶的家庭婦女都會做粿,製作的每道工序,都是前輩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要求精工細作。
例如粿類中的「白飯桃」,它的皮是使用潮汕最常見的粳米粉,但它不是簡單地把粳米粉沖開水和成粉團,而是要求粳米磨粉前先要用清水浸隔夜。
因為潮汕人認為如果粳米使用機器干磨,磨出的粳米粉便會缺乏黏度,沒有幼滑的特性;水磨粳米磨出來米漿後,要先上蒸籠將粳米粉漿蒸熟,因為粳米漿蒸熟,制出來的粿皮才會有爽滑的感覺,吃時不會粘齒。
又如傳統名小食「鼠曲粿」,傳統的做法是用粿印印出來後,要選用干芭蕉葉墊底。別看給「鼠曲粿」墊底這一極細微的細節,卻充分地體現了潮州人做粿的獨具匠心。
採用芭蕉葉墊底,不僅能襯托出這種粿品的自然風格,芭蕉葉經蒸熟後,更能散發出一種芳香的芭蕉葉氣息,和「鼠曲粿」所具有的鼠麴草香味相得益彰,產生一種濃烈的天然特色,而且不易粘住蒸具。
又如「甜粿好食難舂」,甜粿好吃,但舂甜粿很費工夫,米至少要篩兩遍,越細膩越好。炊甜粿也很費時,還要注意把握時間和添水。所以「無工做幼粿」、「鬢歪歪做無雅粿」這些俗語都表現了「粿」的精細考究,不花功夫是做不好的。
不單是要粿好吃,也講究形式美。粿搓成團後,用不同花樣的木雕模子印製。潮汕的粿印,以桃形為主,也有一些圓形,或上紅漆或為原木色。
製作模子是在一方帶柄的方木塊上凹雕出桃形的圖案,中間雕一篆體「壽」字,以作印模的主題,周邊飾以回形紋,並以這種紋飾圍成小桃形,構成大桃攜小桃的圖案,中間襯托著古篆的「壽」字,主次分明,突出了民間寓意「吉祥福壽」的傳統主題。用模子印好的粿才是真正地完成了製作。
潮汕人做粿體現出潮汕人從平凡之物中窮盡機巧的聰明才智,也表現出潮汕人對細致生活的追求。
㈥ 干蔥頭包粿要炒嗎
要炒的
3傳說
小吃簡介
編輯
潮汕有一種小吃,廣州人稱為「沙河粉」,潮汕人稱為「炊粿」、「粿仔」、「粿條」。這種小吃是用米粉漿薄層蒸熟晾涼之後,切條備用的小食半成品。粿條可炒,潮汕俗稱「炒粿條」。
做法
編輯
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配料只用蔬菜類或菜脯粒的話,則稱為素粿,也別有風味。也可煮成粿條湯,城市鄉村普遍喜愛。潮汕粿條湯在店鋪的煮法是一碗一碗的泡,將粿條放於煮開了的沸水中燙了片刻,用多孔的「飯籬」將它撈起,倒在碗里,泡上煮開的骨湯及放下配料魚露、肉茸、味精及冬菜、芫荽、蔥等,加上肉片或肉丸、豬肝、蚝仔、鮮蝦肉等,就成為一碗很爽口的粿條湯了。潮汕城鎮集市,鄉鄉里里,開店擺攤或沿街販賣的 很是普遍。因其方便適口,價錢便宜,青壯老少都喜歡吃,是三餐之外的 一種最普及的小食。潮汕粿條亦可用干撈的食法,因「撈」後沒有湯,需加入油、醬料等,故潮汕方言稱為「干粿」,其食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另外,潮汕粿仔還可以曬成粿仔脯。多因舊時潮汕人多地少,人們缺衣少吃,時年八節炊的粿仔,吃剩下來的,就把它曬干,留作平時吃,這叫做「煮粿仔脯」。
傳說
編輯
有關「粿仔脯」,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揭陽龍溪都人郭貞順,生於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為縣邑郭教諭之女,自小淑惠,喜愛詩書。長大成人後,許配給潮陽周伯玉為妻。她勤奮讀書,精通經史,擅於數學、詩文。時值元末明初,四方豪傑並起,戰爭連年不斷。郭貞順深具數學預算之才能,知道潮陽雖遠離中原,地處海隅,但難保戰爭不會至此。若潮陽波及戰爭,農桑荒廢,商賈枯竭,則後果不堪設想。遂計劃發明一種糧食,既不影響平時食用,又可久藏。但日復一日,郭貞順絞盡腦汁,尚未能發明這種東西。一天,郭貞順在喝稀飯,偶然間在飯碗里發現有幾小塊東西,挾之即碎,嚼之清香可口,遂將碎塊放在盤中細看,仍不知何物。後又到米缸里將米翻個徹底,也未見有異,這時她才記得起今天煮的米是幾天前祭拜海神的米。但為何有此東西?她又細細思索……最後她終於發現:幾天前在祭拜誨神時,有幾小塊粿仔掉落在米面上,幾天後用這些祭拜海神的米煮飯時,掉落在上面被曬幹了的粿仔塊和米一起被煮熟後,裡面就有這些「挾之即碎,嚼之清香可口」的東西來。此後,郭貞順便教人將祭神的粿品切成碎片,然後曬干儲藏。不久,戰爭果然殃及潮陽,潮陽地區一片飢荒,幸得郭貞順發明「粿仔脯」,才使邑民有充飢之物,渡過難關。此後,「粿仔脯」遂在潮汕各地流傳。時至今日,潮汕鄉村的人們每逢時年八節,還將吃剩下的粿仔曬干貯存,隨時均可作三餐佐食。
㈦ 潮汕粿品
hongtaoguo
㈧ 潮汕粿品的模擬模型哪裡有賣
潮汕地區沒聽說過有專門做粿品的模擬模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