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七浦路天橋上賣的衣服都是哪裡批發的~~~謝謝!!
樓上的說錯了,那個天橋上賣的的衣服在行內來說就是尾貨或者庫存貨。不是不合格的衣服,一般每個批發商或者廠家都會有庫存,這些衣服會以你想不到的價格出貨給接盤的人,100多成本的衣服最後很有可能25元左右出貨,更別說那些成本只有5-60元的衣服了。
你如果想要接盤這類衣服只要去市場裡面發名片給商家,說要接庫存貨,讓商家有貨給你打電話就好了。當然價格需要你自己去談的,看衣論價的。不過接盤的衣服有時候量很大的,和你去市場拿貨拿批發不一樣的,接盤往往是需要統收的。
B. 天橋百貨怎麼樣
說實話,曾經我還是非常之愛逛天橋百貨商場的,那裡衣服價位比較適中,又是老的國營企業,二層、三層的女裝和羽絨服都不錯的,後來就在不久前吧,整了個重組了,本來懷著很興奮的心情去的,沒想到這里現在整個變成了一個類似商品批發市場的形式,大家去過西單的明珠或者新一代吧,簡直比那裡還要擁擠和顯得破舊,一點都沒有老國企讓人懷舊的意味,而是變成了一個更確切點說像是尾貨市場了,但是價格還真沒有尾貨市場合適……唉,百年老店就被整成這樣了,真是可憐加可悲啊……值得一提的是三層還是二層我忘了,有個賣蘋果牌褲子的雖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褲型還是不錯地,他家門前一般都會聚不少人,而且回頭客還是比較多的自打重組後我去過那次大大失望以後基本上就不去了:(當然,現在天橋百貨商場周邊內容還是非常豐富滴,門前就有味多美,地下一層還有華潤超市,超市邊上還有一些賣菜的,值得一提的是一層新開了一個稻香村。周邊交通也很便利,挨著快速公交。商場大門還正對著天壇公園,呵呵,黃金地段啊!
C. 北京天橋市場
天橋市場在永定門和正陽門之間,現在啥也沒有了。
天橋的變遷
天橋地處北京市宣武區內,位於北京城中軸線南部,前門至永定門的中段,現今天橋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處。
元朝時這一帶是元大都的南郊。明朝永樂帝皇遷都北京後,興建了天壇和先農壇,但此處仍屬南郊。到明朝嘉靖年間增築了外城,此地才成為外城的中心。
天橋的來歷: 當時在天壇、先農壇的北牆外,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河,是皇帝從皇宮出正陽門到兩壇祭祀的必經之地。為此,專門在此修建了一座頗為壯觀的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御路」。因為皇帝又稱為天子,這是天子所走之橋,所以叫「天橋」。
天橋的橋身選用漢白玉石料砌成,兩旁的橋欄雕刻精細,遠望此橋,潔白如玉,莊重秀麗。天橋平時有木柵欄對擋,百姓過河只能走兩側的木橋。
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因修建道路,把高拱石橋改為低拱石橋。1927年又因鋪設電車路軌,又將低拱石橋改為平橋。1934年拓寬馬路時又將橋欄拆除,至此此地橋的蹤跡全無,空留了天橋的地名。有戲言稱:「天橋有天無橋。」而橋下原有的河道也逐漸變成了後來的「龍須溝」。
元、明兩代之際,天橋一帶是河溝縱橫、港汊交錯的水鄉澤國。河溝兩旁,楊柳夾岸,水池相連,頗有江南水鄉的風韻。春、夏、秋三季景色宜人。加之會館、旅店、商業大都在前三門以外,距離這一帶風景區最近,所以這里就成了最方便的瀏覽區。
隨著遊人的增加,這里逐漸出現了為遊人服務的茶肆、酒樓、飯館等飲食攤點和為遊人助興的打拳、賣藝、說書、唱曲的娛樂場子。這就是天橋市場的雛形。清朝康熙年間又將燈市從內城遷到前門外,天橋西北的靈佑宮成了天橋燈市的一部分。每年上元燈節,這里遊人雲集,熱鬧非凡。光緒年間又修建了京漢鐵路,在永定門外的馬家堡設立車站。往來旅客由永定門出入,多在天橋落腳。市民到馬家堡遊逛,也都在天橋停留,因而天橋市場日益繁榮。
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因新即位的皇帝溥儀到天壇祭天,下令拆除天橋以南路旁的攤商,他們被移到東龍須溝北岸金魚池一帶。但這里地勢偏僻,遊人稀少,營業蕭條。1912年已為共和時期,商戶代表與官府協商議,又將商貿集市遷回天橋以南的大路兩側。後因修和平門外的道路,春節的廠甸廟會,也暫時移到天橋的香廠一帶,與天橋市場連成一片,於是這個地區又興旺起來。
著名京劇演員俞振庭集資,搭了個蘆葦材料的「振華大戲棚」,成為天橋第一個演出京劇的場所。1917年,位於香廠路西口的仿上海「大世界」的「新世界」游藝場建成開店,在四層的大樓里設有戲劇、曲藝、雜耍等游藝和酒館、茶館及小吃。第二年,在先農壇北牆外的西龍須溝南岸,又建起了「城南遊藝圈」,內容與「新世界」差不多,但有露天場地,還有一個京劇坤班在此演出。
共和初期,天橋以南的東市場陸續出現了「歌舞台」、「樂舞台」、「燕舞台」三個演出京劇、河北梆子的戲園。西市場的茶園(小劇場)、茶館、技藝表演場子、酒飯館、小吃攤點等也逐年增多。1914年前門瓮城和東西荷包巷拆除,那裡的六十多家商戶被遷往天橋一帶,利用舊房料在天橋東、西市場北端建起了七條小巷,繼續營業。
1916年一些商人集資,疏浚了先農壇東牆(北段)外一片窪地水面,建成小島,用蘆葦杉篙搭了個「水心亭」,栽柳植蓮,夏季綠柳紅荷,風光旖旎,吸引了不少遊客。天橋南大街路西,原有一片積水的低窪地。1917年,曾任江西督軍的陸光遠,依仗權勢,用極低的價碼,買下這里23.5畝地,出租給商販、藝人,並規定誰租地誰平墊。這塊地後來變成熱鬧的公平市場。這里有座二層樓房,開設當時最大的茶館「福海居」,被稱為評書大王的雙厚坪就在此演出。
1926年西龍須溝西段改為暗溝下水道,上面鋪成馬路,路北建起十四條街巷,為居民住宅區,藝人、攤點移到路南。國民黨政府遷都南京後,北平流動人口減少,市面蕭條,「新世界」、「城南遊藝圈」相繼倒閉。北平被日軍侵佔後,原城南遊藝圈舊址已破爛不堪,日偽當局在此建立了屠宰場。天橋市場的范圍逐漸縮小。1945年後的天橋,除了露天賣藝場子、小吃攤點、舊貨估衣攤之外,已經沒有什幺較大的商號。
舊天橋市場建築原很簡陋,席棚、板棚居多。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 天橋曾多次失火,最大的兩次火災幾乎將東、西市場全部化為灰燼。歌、樂、燕三個舞台,火災後再也沒有修復,廢墟成了菜市和棚戶民房。四十年代末,天橋市場只剩下了三角市場、西市場、公平市場以及路東的東市場了。
在五十年代初,新中國人民政府治理了龍須溝,修築了馬路。五十年代中期,對娛樂場地做了調整,除天樂戲院演京劇、萬盛軒演評戲、丹桂戲院演河北梆子、原吉祥戲院舊址處由北京雜技團演出雜技和中華、天橋兩家電影院外,原有的活動場所逐漸成了居民房。
天橋的商業、飲食業都按行業歸口管理,繼續營業。估衣行、舊貨行歸入信託業,設立了信託商店。賣小吃的攤商有的組織了聯營,有的歸業於小吃店、飯館。而曲藝、雜技、武術等藝人,有的組織到小劇場聯合演出,有的參加了說唱曲藝、雜技的團體,成為國營或集體的文藝工作者。
原來擺地攤鑲牙的、看病的、賣葯者也有的進了醫院工作。原城南遊藝園舊址建起了友誼醫院。在菜市、糧食市的地方,建起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橋的西南面,建起了可供現代歌舞演出的天橋劇場。至此,舊天橋的面貌已發生很大變化。
D. 老七浦路服裝批發在哪裡啊聽說老七浦比新七浦服裝批發便宜去了好幾次都沒有找到幫幫忙告訴我一下
老七浦你說的是老興旺吧。。你到上海打的說到七浦路,在有個天橋的市場門口下,天橋左邊有新七浦市場和豪浦市場,這兩個是專業批發市場,區別是新七浦做的是精品女裝,在價位和做工面料上都好很多。豪浦的相對來說是跑量的,價格和做工也相對低些。你所說的老七浦應該說的是老興旺,在新七浦和豪浦的對面,那裡的價位並不低,如果你做廣貨和杭貨的話肯定比新七浦和豪浦價格要高,除非在2,3樓淘外貿貨,,不過也不算便宜啦。。如果你只是圖便宜豪浦是整體最便宜的了。。
E. 上海哪裡天橋多
交通主幹道,每個路口都是天橋!
比如:延安路沿線,每個路口都有人行天橋,碰到西藏路、華山路、成都路、江蘇路等重要路段,天橋規模就很大!
F. 天橋市場多嗎
全程步行很近,很近,出車站廣場,沿路向南,第一個十字路口向西也是汽車總站北門
(青年路),不過橋,拐左手向前步行500米即到,是個小型雜貨批發市場。
G. 尋找上海的天橋
四五米寬??很寬了.上海市市中心天橋最多的有兩條路,延安路和海寧路,你乘123可以可以到.
H. 上海的圖書批發市場在哪裡
老西門-文廟,坐911到終點站,往公交車行駛的反方向筆直走,過天橋再往前筆直走,左邊的第一個弄堂,往裡走,一直走,直到在右邊看到那個批發市場為止,有時開,有時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