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收集有關資料,說一說義烏這座城市的特色有哪些。(從自然、氣候、人文、歷史)方面問答
義烏市位於浙江省中部,由地級金華市代管,南通廣東、福建,西接長江腹地,東靠中國最大城市上海,面對太平洋黃金通道。義烏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義烏國際商貿城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首個AAAA級購物旅遊區榮譽稱號。「小商品海洋,購物者天堂」已成為繁榮、文明的義烏市的代名詞。 它位於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東緣,地理坐標為北緯29°18′,東經120°04′。全市總面積1105.46平方千米,其中建城區面積96平方千米(2011年)。戶籍人口74萬,常住人口123.40萬,登記人口達190.79萬人(2010年底)。
義烏市轄7個街道、6個鎮:稠城街道、北苑街道、稠江街道、江東街道、後宅街道、城西街道、廿三里街道;上溪鎮、義亭鎮、佛堂鎮、赤岸鎮、蘇溪鎮、大陳鎮。市政府駐稠城街道縣前街21號。
以丘陵為主,東南北三面環山,南部與永康市交界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為全市最高峰,北部大陳江邊的瓦搖頭,海拔41.9米,為全市最低點。河流屬錢塘江水系,境內最長的河流義烏江,還有大陳江和洪巡溪等河流。有岩口水庫等。
義烏地處金衢盆地東緣,以丘陵為主,東、南、北三面環山,地勢自東北向西南緩降,構成一個南北長、東西短的長廊式盆地。南部與永康市交界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為全市最高峰,北部大陳江邊的瓦窯頭,海拔41.9米,為全市最低點。境內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狀分布。東北部的大山海拔906.6米,南部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西部的鵝毛尖海拔840.7米,這三座山成三足鼎立之勢聳立在市域邊界。中部為義烏江、大陳江、洪巡溪沖積而成的河谷平原。河流屬錢塘江水系。境地內最長的河流義烏江,源出磐安縣大盤山,流經徐江鎮中央村與南江匯合入婺江,境內流長39.75千米,大注支流90餘條;其次是大陳江,由六都溪、八都溪、鴿溪於大陳匯合,注入浦陽江,境內流長17.5千米;此外尚有浦陽江支流洪巡溪等。全市有中型水庫5座,小一型水庫17座,小二型水庫75座,山塘水庫708座,其中中型水庫八都坑水庫,為全國首座建成的「五自」水庫,每年可向義烏城區供水2500萬噸以上,可灌溉義北地區10萬畝農田。義烏市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市)」,「全國水利技術推廣示範縣(市)」。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林4.9萬公頃,林木以松、極和毛竹居多, 森林覆蓋率達37.2%,礦產已開採的有瑩石、低熱值的褐煤、凝灰岩等,境內水力資源豐富,全市已建80千瓦以上小水電站18處,裝機48台,總裝機總量6090千瓦,年發電1500萬千瓦時。 全市共有耕地22810公頃,其中水田18990公頃。以種植水稻、麥類為主,為「國家級『一優兩高』農業示範區」,「省級商品糧基地」。經濟作物以糖蔗為主,為「國家級糖料基地」,兼營茶葉、黃花梨、柑桔、青棗曾列為貢品。生豬、蠶桑、甲魚等養殖業也有較快的發展。城北農業經濟開發區,已建立了觀光旅遊休閑農業區,名優品種種植區,特種品種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區。其規模之大,投入之入、科技含量之高均居全國農業開發區前列。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義烏山清水秀,名勝古跡多。鑄造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的雙林鐵塔,建於宋嘉定六年(1213)的古月橋,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黃山八面廳,明清喬亭蟹鉗形墓葬群,及朱丹溪墓和馮雪峰故居等6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級保護單位有松瀑山摩崖題刻、善慧傅大士塔、方大宗祠等35處,還有雙林寺、德勝岩、瑞峰寺等10處寺(庵),為群眾游覽和開展合法宗教活動場所。華溪森林公園為省級森林公園。義烏居中國大陸縣級城市排行全國第六浙江首位。
義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在17℃左右,平均氣溫以七月份最高,為29.3℃,一月份最低,為4.2℃。年平均無霜期為24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1600毫米之間,年平均日照2129.7小時。義烏經緯度位置分別為東經120°04',北緯 29°18',處於金衢盆地的東部。
金屬資源有鈾、鐵、銅、鉛鋅、錳。非金屬資源有螢石、煤、石墨、大理石、耐火粘土等。動物資源有穿山甲、江豬、靈貓、獐等。植物資源有花櫚木、浙江楠、含笑等。中草葯材有白術、丹參、桔梗、鐵皮楓斗等。土特產品有紅糖、火腿、南蜜棗、紅雞毛等。名勝古跡有秦顏孝子墓、晉郭璞所造水井、雙林寺、駱家塘遺址、宗澤先祖墓、赤岸馮孝祠等。
義烏市認真貫徹把「精神文明建設落實到城鄉實處」和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要求,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至2004年6月,全市城市中心區共有公益性文化設施7.25萬平方米(不含各類公共文化廣場),鎮街道有文化設施1.78平方米。城區有「三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三院(書法院、畫院、劇院)、一團一辦一公司(婺劇團、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電影公司),有13個鎮街道文化站,5家鎮街道文化中心(其中省級文化明珠3顆、金華市級明珠2顆),10個鎮街萬冊圖書館、5家國有影院、36家農村電影隊。其中市圖書館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義烏劇院3764平方米,義烏婺劇團2638平方米,義烏影都5000平方米,綉湖體育館2900平方米,座位1400個;梅湖體育場3.5萬座,體育館座位6000座。文化網路進一步健全,文化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有力地促進了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中國武術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曲藝之鄉」等榮譽。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會展中心還被國際展覽聯盟(簡稱「UFI」)正式吸收為新成員。 "雞毛換糖"是義烏的典型精神。
地方文化:方言、婺劇、婺劇、武術,
民風物產:
【鄉土特產】義烏物產豐饒,紅糖、火腿、南棗被稱為義烏「三大寶」飲譽海內外;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產,歷史久、產量大、質量上乘,古今中外屢獲殊榮。義烏特產主要有南棗、蜜棗、紅糖、火腿、豆腐皮、頂陳酒、山花梨 。
【特色飲食】義烏市是浙江省第二產糧地區,農作物品種多又加盛產紅糖,製作食品原料豐富。義烏小吃,聰明手巧的義烏人在辛勤勞作之餘,製作出了許多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多達數十種。有些小吃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東塘狗肉大陳楂林一帶很早就流傳下來的一種風味美食。由現殺活狗燒烤而成。老嫩得當,香氣撲鼻。上溪牛雜 義烏上溪、吳店一帶歷來就有屠宰牛的場所,當地人將牛舌、牛血、牛蹄、牛雜等用上溪特有燒法烹制出「牛系列」,味鮮美微辣,久嘗不厭。
佛堂白切羊肉傳統的佛堂白切羊肉,取本地山羊,宰殺去毛、去頭、去爪、去內臟後,先用線繩扎緊四肢,用羊血均勻塗刷山羊表皮,晾乾後整頭羊下鍋、燒、悶、浸泡熟後,取出晾乾,香氣撲鼻,所切羊肉蘸以蔥、姜、醬油的調料即可,味道極佳。
神仙雞神仙雞俗名無水雞,即蒸雞不用水,而是用黃酒,一隻兩斤重的雞加兩三斤黃酒。將雞放入陶缽內,再加黃酒和姜,若不喜甜食,就加鹽。一般義烏人傳統的蒸雞法是加紅糖,也可放幾片瘦豬肉。大約兩個小時後即可。此時的雞香氣四溢,肉又酥又軟,入口即化,筷子一夾,骨肉分離。
東河肉餅「東河肉餅」,又叫「夾肉雙層麥餅」。是把面團拉成的一個薄如宣紙的大餅,放進一口平底鍋中油煎而成。薰香、色若琥珀。東河肉餅誕生地在義烏東河鄉的東河村。因其製作考究、味美色佳而美名遠揚。東河肉餅有「傳兒媳不傳女兒」一說。
手牽面也叫拉拉麵。是優質麵粉加入少量食鹽,用水揉成軟面,放置一定時間,搓面成若干小段,再用菜油抹上,上覆濕巾,食時把面隨拉隨扔,拉成長條,放沸水中煮熟後加佐料作餐。
義烏赤岸豆皮素包主要用義烏當地特產豆腐皮做成,豆皮素包餡料品種多樣,葷素搭配更顯美味。如蘿卜牛肉,肉質的鮮美、豆皮的鬆脆。
蕎麥老鼠和好蕎麥團後,搓成大拇指粗的面條,切成寸許小段,以中食二指夾取面團,在米篩上按捲成中空,即成「滿背篩花,腹內兩疤」形似小老鼠故得名。外成篩孔花紋面塊,入沸水內與時令蔬菜同煮,做成後蕎麥的香味撲鼻,美味可口。
丹溪酒 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紅曲釀酒已有上千年歷史。據傳,宋代已有義烏人通過運河,將酒運到開封。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紅曲酒烹飪菜餚,色香味倍增,凡民間喜慶、婚宴、走親、訪友皆以酒為禮。
醬油豆腐 作為義烏人往往喜歡加點醬油配著熟豆腐吃.
義烏紅糖 流行於義烏上溪鎮,以往,家家戶戶切紅糖,老少皆宜。
歷史名人:
才華橫溢--駱賓王
駱賓王(619--687),字觀光,唐初詩人。資質聰穎,七歲時,便以一《詠鵝》詩而聞名於世,被人稱之為「神童」。 駱賓王一生生性直,講求氣節、不曲意奉承。駱賓王詩才橫溢,一生創作的詩文,數量浩瀚,留傳有130餘首詩,詩作與同時代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為「初唐四傑」。駱賓王的詩,無論是思想性、藝術性還是人品與詩品、文品都是一流的,值得後人敬仰和欽佩。近來在駱家塘當年詠鵝所在地,建起了一個佔地六十畝,以駱賓王的一生為素材的仿唐園林,以表後人對這位傑出詩人的懷念。
抗金名將----宗澤
宗澤(1059-1128),字汝霖。宋代抗金名將。嘉祐四年十二月生於今聯合鄉新廳附近的板塘村,後遷移福田鄉宗宅。 元符元年(1098),任浙江省龍游縣令,並創辦學校,聘請教師。崇寧二年(1103),出任山東膠水縣令。政和三年(1113),調知山東掖縣。宣和元年(1119),因反對朝廷連結女真攻打契丹,被貶提到南京鴻慶宮。公元前1126年9月,68歲的宗澤率領隨從十多人一到磁州,就抓緊布置防守,整頓防務,訓練士兵。不久,金兵進攻了磁州,他利用自製的神臂弓打退了敵人,還派兵襲擊敵人糧道,連破河西敵軍三十餘村寨,從而振奮了軍心民心。1127年,康王趙枸即位稱帝。由於李綱推薦,宗澤留守開封。7月薪8日,宗澤連呼「渡河!渡河!渡河!」就永遠閉上了眼睛,終年70歲。宗澤的兒子宗穎與岳飛護送靈柩到鎮江,與夫人陳氏合葬於京峴山麓。前來瞻仰掃墓的遊人絡繹不絕。1937年重修,在墓前石碑坊橫匾鐫刻「民族之光」,柱上刻有「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黨三呼。」1984年再次整修,墓前石柱的背面刻有一聯:「頒表八百年前勛績承昭明於日月,錫垂萬千載後璞璣長炳耀乎乾坤」。
明白剛直士----徐僑
徐僑(1160--1237),南宋著名的政治家。今佛堂鎮王宅徐塘下村人,南宋著名哲學家呂祖謙的門人。淳熙十四年(1187)中進士,在江西上饒主簿時,拜理學大師朱熹為師,秒熹稱他為「明白剛直士兵」,給予他的書房命名為「毅齋」。後來,任紹興、南康司法,因家中喪事離職。寧宗開禧二年(1206),喪期滿後回臨安等候選用。南宋丞相史彌遠為首的主和派主張與金人議和,徐僑上書力陳議和之患,提出退敵之策,不怕觸怒權貴,為人稱頌。朝廷授予他嚴州推官,1214年,又改任刑工部架閣文字等職。1217年他擔任安慶知府,撫恤金、百姓,訓練士兵,作好抗金准備。宋理宗請他兼任侍講,即常向皇上講些道理的官,又兼國子監祭酒、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因與新宰相意見不一致,徐僑再三要求辭官回義烏,宋理宗考慮他身體欠佳,才准許他退休。他回鄉不久便死了,享年78歲。宋理宗賜謚他「文清」二字,葬於五雲山的南麓。徐僑學識豐富,朱元龍、康植、王世傑、朱中、龔慶元、葉田庚這幾位進士、學者都是他的學生。他的著作有《讀易紀》3卷,《續史紀詠》1卷、《雜說》1卷、《文集》10卷。
出污泥而不染----黃溍
黃溍(1277-1357),字晉卿,稠城人,元代史官。著作有《日損齋稿》33卷,《義烏縣志》7卷,《日損齋筆記》1卷,《黃文獻集》10卷。黃溍從小就很聰明,教他讀詩書,能很快背誦,,一下筆,幾百字就頃刻而成,曾寫的《吊諸葛武侯辭》,杭州學者劉應龜留他當學生。20歲時游學杭州,與隱居浦江仙華山的詩人方鳳交遊,學問日進,以「文名於四方」。但黃溍淡泊名利,後因友人力薦,於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舉為教官,兩年後為憲吏。延祐二年中進士,公元1331年薦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造國史院編修官,教國子博士。1346年任翰林百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接著以升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同知經筵事,一身數任多職。元朝中後期政治腐敗,但黃晉能出污泥而不染,在京城20年,「足不登巨公勢家之門「,不攀附,不阿諛,人們稱贊他」清風高節如冰壺尺玉,纖塵不污「。黃晉在義烏時,教了不少學生,如宋濂、王褘、傅爍、金涓、朱廉、傅藻都是他的高徒。他在書法方面造諧頗深。現存他的書法有:《與德懋書貼》、《免穎貼》、《跋蘭亭圖》百書法上均有其閃光的一頁。公元1350年夏4月,黃溍年逾古稀,告老還鄉,1157年閏9月5日逝世於綉湖邊的家中,終年81歲。朝延追封為「江夏郡公」,謚「文獻」。葬於縣東北三華里崇德鄉東野之原,義烏市書法藝術院所在地,稱黃大宗祠,用來紀念黃晉這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史官。
一代名醫----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原名朱震亨,字彥修,赤岸人。朱丹溪從小就十分聰明,酷愛讀書,一心想在仕途上發展,謀求一官半職,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屢考不中。後來他的母親生病,請了不少醫生也無用。由於他家原繫世代書香,藏有醫書,再加上他天資聰明,漸漸地入了門,並拜名醫羅知悌為師。朱丹溪治病堅持臨症視情,辯證施治,修定了《大觀方》,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制定了「相火論」,被譽為「滋陰大師」,還根據臨床經驗,寫下了大量治療雜病的理、法、方、葯,僅《丹溪心法》就記載1337方,被稱為治療雜病的「錦囊妙法」。現日本還有「丹溪學社」。後人把他與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四個醫師合稱為金元四大醫家。 朱丹溪的墓坐落於仿赤岸鎮東朱村北墩頭庵旁。1992年,又集資修建了朱丹溪陵園,塑有丹溪銅像,常有遊人前來瞻仰。
河神----朱之錫
朱之錫(1623-1666),在魯西南和蘇北地區,被當地人民頌稱為「河神」,義烏隴頭朱山頭下人,字孟九,號梅麓。 清順治二年(1645),赴北京趕考,以首科薦舉,第二年中了進士。順治十四年,又升他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河道治理,兼管軍內事務。朱之錫住在濟寧,統一治理黃河、淮河、定河。他重視治標又治本,調查研究,精心籌劃,使淤塞幾十年的決口,都有一一得到解決,使船泊得以暢航。 同時,朱之錫對民工十分體貼,曾向朝延奏請革除陋規,立碑於道,嚴禁官吏虐待民工,使用權民工的苦難有所緩解。康熙元年(1662),魯、皖、蘇一帶鬧飢荒,朱之錫首創了賑濟活動,救活了許多災民。乾隆四十五年,追封他為永寧候,並加封「佑安」。立了祠廟。他為清王朝的「乾嘉六治」立下了汗馬功勞。遺著有《河防疏略》20卷,至今仍對治理黃河有著極大的價值。
語言學家----陳望道
陳望道(1891-1977),原名明融,號參一,以字行,夏演鄉分水塘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1915年,陳望道赴日本留學,先後東亞預備學校、早稻田大學、東洋大學、中央大學攻讀四年,結識了日本著名進步學者河上肇、山川均等。1919年「五四」運動回國後,任教於浙江第一師范學校,與夏丏尊、劉大白、李次九被頑固勢力稱為「四大金剛」。1919年冬,在夏演鄉分水塘村翻譯了《共產黨宣言》。毛澤東就是讀了這本《共產黨宣言》之後才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1922年同師生參加了「五卅「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斗爭。1932年,陳望道完成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修辭學巨著《修辭學發凡》,這時國民黨在白區加緊文化「圍剿」,提出「尊孔讀經」,「文言復興」。解放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兼文化部長,華東高教局局第,復旦大學校長,中國拉學哲學家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全國人大第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三、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著作有《修辭學發凡》、《美學概論》、《作文法講義》、《文法簡論》等。
湖畔詩人----馮雪峰
馮雪峰(1903-1976),原名福春。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赤岸鄉神壇村人。1919年,考入金華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學師范科。同年秋,考入浙江省師范學校,開始寫作新詩,與柔石等參加朱自清、葉聖陶指導的青年文學團體「晨光社」,後來又與潘漠華、應修人、汪靜之結成「湖畔詩社」,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成了全國聞名的「湖畔詩人」。1930年1月創辦了《萌芽月刊》,7月、8月在「左聯」辦了「暑期補習班」,主辦現代文學藝術講習所。1932年2月,馮雪峰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1933年初,調任上海中央局宣傳部幹事,不久調任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1934年1月中旬參加了黨的三屆五中全會。1936年10月10日,魯迅因病重而逝世,請示中央同意,決定由馮雪峰負責主持魯迅葬儀,發動群眾參加浩大的悼念活動。1941年2月6日不幸被捕,在獄中創作了《真實之歌》和《靈山歌》兩年後,由黨的多方營救下出獄。解放之後,馮雪峰同志長期從事文藝理論研究和魯迅研究。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開除黨籍,撤銷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和作協副主席等職。1976年1月30日因患肺癌去世,1979年4月正式批准《關於馮雪峰右派問題的改正決定》,恢復黨籍,同年11月17日為他補開了正式追悼會。在赤岸鎮神壇村設立了馮雪峰居紀念館,並在義烏和北京兩次召開了馮雪峰研究會。
歷史學家----吳晗
吳晗(1909-1969),原名春晗,字伯辰。吳店苦竹塘村人。著名歷史學家。7歲始在鄉村學堂讀書,11歲時讀<<御批通鑒》。192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預科。1928年入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1931年被清華大學史學系破格錄取。1934年他在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37年,年僅28歲的吳晗被聘為雲南大學文史教授,1940年又到西南聯大執教。1945年吳晗幫助民主青年同盟建立秘密印刷廠,翻印中國共產黨的文件和毛澤東著作。1949年北平解放,吳晗參加接管北大、清華的工作,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學院長、歷史系主任等職,並參加了開國大典,後歷任一、二、三屆全國人代表,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二、三屆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以及全國青聯副主席、秘書長、民盟北京市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職。從1949年11月起,還擔任了北京市副市長。1957年,吳晗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響應毛澤東發出的要學習海瑞剛直不阿精神的號召,寫了《海瑞罵皇帝》、《論海瑞》和歷史劇《海瑞罷官》,受到「四人幫」的批判。
駐台大將軍----蔣仲苓
蔣仲苓,1922年9月出生於義烏蘇溪蔣宅村。曾就讀於蔣宅小學、義烏中學。後由其父蔣維倉帶往震旦大學 蔣仲苓附屬中學就讀,1938年畢業。同年進入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六期通訊科學習,1940年畢業。畢業後曾就讀於國民黨陸軍大學西南參謀班特二期、陸軍步校高級班六期、陸軍參謀大學正規班六期,在三軍戰爭學院將官班結業。先後任國民黨部隊湖北二六集團司令部參謀處中尉參謀、第六師上尉連長、通訊兵七團上尉連長、通訊兵署署長室上尉參謀、七十五軍軍部少校參謀、中校科長等職。 後隨蔣介石退守台灣。1981年11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任陸軍總司令。1988年5月調任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兼任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1989年11月任「總統府」參軍長,1992年10月屆令除役,改任「國策顧問」。1994年11月至1999年9月調任「國防部」部長。1999年卸任,被聘為「總統府資政」。獲美國佛蒙特州諾威契大學政治學榮譽博士學位。 蔣仲苓於1981年被選為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1988年7月被選為第十三屆中央委員,1993年8月被選為第十四屆中央委員,1997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常委,2000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常委、副主席。 2000年3月28日至4月1日,蔣仲苓攜家眷首次從台灣回義烏探親,了卻了52年的夙願。
生物理學家----何琦
何琦(1902-1970),原名存章,字希韓,東河人。1927年燕京大學畢業,執教於山東齊魯大學生物系,繼在北京靜生生物調查所從事中國雙翅目昆蟲(蚊、蠅類)的研究。1936年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到英國利物浦墊帶病醫學院昆蟲系留學。何琦一生致力於醫學昆蟲研究,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區,對消滅微小按蚊及防治瘧疾的研究作出貢獻,於是964年被國家科委列為重大科研成果項目,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何琦曾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昆蟲學會理事、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瘧疾研究室主任等職務,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在「文化大革命」中,橫遭打擊迫害,於是1970年含冤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1月15日在上海舉行追悼會,將骨灰安放在龍華烈士陵園內。
公共衛生學家----朱章賡
朱章賡(1900-1978),又名季青,隴頭朱里人。著名公共衛生學家。1932年9月到美國耶魯大學進修,次年8月得公共衛生博士學位,獲國際獎學金。1934年5月回國, 擔任南京中央衛生設施實驗外衛生教育系主任,兼中央大學衛生教育科主任,抗戰期間,先後擔任貴陽衛生人員訓練所所長、衛生署中央衛生室驗院院長。1947年4月到美國紐約,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過渡委員會衛生組副主任。1949年2月任國民政府衛生部次長。解放後,從1950年5月起,應聘到瑞士擔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衛生行政組主任。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京醫學院副院長。1974年在衛生部外事局工作,1975年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1978年5月台票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早在1947年5月,朱章賡曾當選為中華醫學會第十五屆理事第。1963年回國後,任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著述有《孕婦之友》《蘇聯衛生設施》等。
棉作學家----馮澤芳
馮澤芳(1899-1959),字馥堂,赤岸人。1913年進金華省立七中就讀。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科,1921年畢業後在東南大學任教。1930年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院深造,專攻棉花遺傳育種,獲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最早從事中國棉區劃分和棉工業布局研究的專家之一。學術界上認為棉區的劃分是其最大的貢獻。
水稻專家----周拾祿
周拾祿(1897-1979),字再中。田心鄉舟墟村人。15歲時考入杭州初級師范,18歲到東陽縣某山區任教。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科,1921年畢業後在東南大學試驗場作水稻試驗工作。
中國細菌戰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王選
王選,女,1952年8月6日出生,義烏市崇山村人。王選入選《南方周末》、《中國婦女》等評出的2002年年度人物、「CCTV感動中國2002年年度人物」。1995年,王選很偶然地了解到兩個日本人去浙江義烏崇山村調查731細菌戰引起鼠疫流行的情況。為此,她放棄了留學美國計劃,辭退了英語教師工作,執著地走上了對日訴訟索賠之路。1997年她被推舉為中國細菌戰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美國歷史學家謝爾頓·H·哈里斯曾評價說:「只要有兩個王選這樣的中國女人,就可以讓日本沉沒。」
音樂家----王力宏(英文名:Leehom Wang)
王力宏(Leehom Wang,1976年5月17日—),美籍華人,籍貫浙江義烏。華語流行男歌手、 著名音樂人、演員、導演。亞洲華語流行樂壇最具代表性的創作、偶像、實力派音樂天王。其唱片總銷量在全亞洲已超過2500萬張。他不但會多種樂器,而且還擔任自己大部分作品的編曲配樂以及幕後製作。從改編歌曲《龍的傳人》中令人驚訝的融合DJ電子樂節奏的華人流行嘻哈搖滾風,到首次開創了chinked-out的新曲風,將華語音樂進一步推向全世界。除了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外,還參演了多部電影的拍攝,2010年其自導自演的電影《戀愛通告》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現住台灣台北。
Ⅱ 義烏有哪些好吃的地方推薦下
最佳答案義烏市是浙江省第二產糧地區,農作物品種多又加盛產紅糖,製作食品原料豐富。聰明手巧的義烏人在辛勤勞作之餘,製作出了許多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用大米製作的有白米飯、白米粥;泡飯、飯湯、菜飯、米粉羹、糖餳、索粉乾等;用小麥粉製作的麥結、面老鼠、麥拓糊、麥餃;麥鰍、麥餜、饅頭、拉拉麵、麥羹、餛飩、索麵;用番薯製作的番薯粉條、番薯餜餅……城鄉上下,風味小吃多達數十種。有些小吃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如東河肉餅、義亭拉拉麵、佛堂酥餅、蘇溪麻餅、楂林綠豆糕、廿三里油炸餜、稠城回回糕等。還有用糯米、粟米、芝麻、花生、大豆等,經過炒爆後加糖製作的「麻糖」。 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吃食也隨之變化。義烏一些風味小吃經過現代手法的製作,變得更為精良,它不再是民間小吃,而進入了大飯館、大酒家,成為名吃;有的風糜市內外,走遍全國。 小吃,《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有三種,我們這里所指的,是「飲食業中出售的年糕、粽子、元宵、油茶等食品的統稱。」 小吃,北京人又叫「碰頭食」,大概指的是有別於主食的「冷盤」。義烏人的「小吃」,當指當點心用的各類食物。小吃的類型可謂五花八門,遍及糧食、果蔬、肉蛋奶各類,酸甜辣各味俱全,熱吃、涼吃吃法不一,遠遠超出了詞典中關於「小吃」所下的定義范疇。 義烏市的小吃歷史悠久,許多小吃的起源已無從查考。但歸類其特點,也不外乎:一、選料廣泛;二、烹飪技法精湛,工序雖不復雜,但十分講究色、香、味;三、品種繁多。 ● 東河肉餅 凡吃過東河肉餅的人,無不稱贊它的獨特風味。這東河肉餅,由兩層麥餅粘連,中間夾著肥肉與韭菜,卻薄如宣紙;煎熟肉餅,色如琥珀,尤如一輪飄忽的暈月。 東河肉餅選料十分考究。麵粉要上等的,因為好的麵粉粘性好。一市斤麵粉約加二兩半食鹽,然後摻水和成面團,待10分鍾後切成長條,再摘成面團。面團要摘均勻,一般一市斤摘成25個至30個為宜。餡是豬肉為主,加適量青蔥、精鹽、味精。豬肉要選三層肉為最好,剁成肉泥備用。 製作時,先拿兩個小面團疊在一起,用手掌輕輕壓成兩個約半厘米厚的小面餅,再在兩個面餅中間夾少許肉餡,然後左手捏著餅身,右手扯著餅沿,雙手緊密配合旋轉扯拉,隨著一忽正一忽反地旋轉扯拉,不多工夫,肉餡中青蔥的色澤透過越捏越薄的餅面漸漸地明析起來。當餅拉到半徑約5厘米大小時,整個餅已成一張薄紙了,紙上點點青蔥清晰可見,宛若夜間的星空。 肉餅扯拉成後,便是煎了。鍋要用平底的,平底鍋受熱均勻。煎時要掌握「火候」。煎餅前,先用猛火將鍋底燒紅,再改文火,然後在鍋內塗上食用豬油少許,等餅面發黃成琥珀色,即可品嘗食用。 東河肉餅油而不膩,色澤光亮,是我市小吃一絕。改革開放後,東河肉餅走出東河。舊城改造前,在稠城的原新馬路、縣前街、綉湖西路一帶,都有煎東河肉餅的小攤點,生意十分紅火。舊城改造,原來的新馬路拆遷,可是東河肉餅的攤點依然在人們聚集的地方出現。有的還隨生意人走南闖北把東河肉餅攤點開到北京、烏魯木齊等大城市。 ● 義亭拉拉麵 義亭拉拉麵以其粗細均勻、色如白銀、口感綿軟著稱。加之多種佐料輔配,味道可口。義亭拉拉麵,麵粉定要選本地上白麵粉,或東北麵粉。東北小麥因生長期長,所產麵粉韌性好、容易拉。而且,義亭拉麵的生意人在和面時是不用發酵添加劑,完全由本身發酵,因此天然的麥香特別濃。義亭拉拉麵,泡湯和輔面佐料也十分講究,一個拉麵攤,菜案上總擺著10多個湯料碗和多種輔面配料,任食客挑選。 說起義亭拉拉麵,還有個「拉麵姻緣」的故事。 60年代末,有個後生叫鮑弟,在義亭火車站附近擺了個面攤,專燒拉拉麵。因鮑弟手藝高超,生意十分紅火。 一天傍晚,鮑弟准備收攤回家,這時從火車站內走出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他來到攤前,有氣無力地說了句「我要碗面」,便撲地倒在地上。鮑弟見狀,急忙把他扶起來,並立即生火,專為他燒了一碗拉拉麵。老人吃後,漸漸有了力氣,連贊鮑弟手藝好。可是吃完面,老人卻付不出面錢。鮑弟便主動對老人說,不用付了。走時鮑弟還給了老人一點錢。 過了一星期,老人又來到鮑弟攤前,身後還跟著一位標致姑娘。老人對鮑弟說,他的女兒張平,今特意帶來作你助手。 鮑弟驚喜異常,連忙道謝,收下張平。張平聰明伶俐,幹活輕巧利索,成了鮑弟的好幫手。過了一年,兩人又成了親。拉麵攤變成了拉麵店,生意越做越紅火。 ● 佛堂酥餅 人說金華酥餅聞名,其實佛堂酥餅比金華酥餅更酥更脆,味道更美。 佛堂鎮素有小蘭溪之稱,從清朝起便是商賈雲集之地。生意興隆帶動了風味小吃的發達。很多麵食做得精良可口,深得食客贊譽。佛堂酥餅酥脆香甜,里餡肥肉乾菜不咸不淡,非常適口。酥餅在於酥脆。因此除了選料講究外,爐火也非常講究。烙酥餅的炭火,必須是硬質木燒製成的木炭,其他任何材料都不能替代。烙烤時,先把爐中火炭扇旺,酥餅貼爐後,等烙到酥餅表皮發黃即用夕火慢慢熏烤,直止烤熟為止,然後起爐,攤涼,再重新回爐,用文火烘止鬆脆,這叫回爐酥餅,吃時定要雙手捧著,否則一口咬著,整隻酥餅便頓時酥散開來香,氣撲鼻。一些外地客人來佛堂,吃過一隻便要再買幾筒,說是帶回去讓家人也享享口福。 ● 麥拓糊 「麥拓糊」是農家最常見,也是製作最簡單的一種小吃。新麥登場之後,在義烏農村,可以說家家戶戶都做「麥拓糊」當點心。 製作「麥拓糊」要選上等小麥麵粉,加適量食鹽,摻水調成稀糊狀。拓糊時,鍋內塗上少許食用油,最好是豬油,防止粘鍋。火要文火,防止火力過猛使餅烤焦。 「麥拓糊」不同北方烙餅。它柔軟清香,如果用紅糖或蜂蜜塗在餅上,捲成筒狀來吃,味道更佳。 以上幾種小吃,是義烏人最喜歡吃,也是義烏人最喜歡做的幾種。用麵粉製作的品種還有一些,像吳店人製作的饅頭和長壽面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吳店饅頭松軟有韌性,長壽面在鍋里久燒不糊,常常作為贈送生日和做壽的禮品;稠城的回回糕從民間走進商界,成為糕點行業中的一個舉頭品種。 義烏小吃,除了平時較流行的一些大眾品種外,還有節日性的小吃,如中秋的粽子、糖餳,毛店一帶每逢農歷6月初6流行吃麥餅。這麥餅雖然製作不很精緻,但毛店人卻把6月初6這天當作重大節日,幾天前就開始烙餅,並派人去邀請親朋好友來家團聚吃餅吃肉,很是熱鬧。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義烏小吃也在悄悄的變化。有的淘汰,不再是人們歡迎的小吃;有的改良,不但是民間的百姓小吃,而且成了大酒家,大飯店的名吃,成了達官貴人喜歡的食品。像一直受義烏人喜歡的麻糖,以前義烏農村到了農歷12月,可以說家家戶戶都要切幾壇麻糖,以備「春荒」。現在農村切麻糖已基本消失了,因為家裡常年食品充足,已沒有餓肚感覺,根本想不到想吃麻糖,更何況每天桌上還有餅干、水果不斷。在稠城勝利菜市場西邊有幾家切麻糖買的攤點,生意很好,也是因為人們懷舊的心理到此光顧,大家一次買它一斤兩斤,吃麻糖也是嘗味道,根本不像以前,吃麻糖為了充飢。 「麥拓鍋」之類小吃,經過改良,已進入酒家飯店了,名字也改成什麼「回頭一笑」。當然,佐料也不再是紅糖,乾菜之類。而是甜醬,烤鴨和鮮大蔥了,已變成如吃北京烤鴨的模式了。 可以預料,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聰明的義烏人不但會製作出有時代特色又受消費者歡迎的小吃。因為,小吃的繁榮,往往與一個地域的經濟發達有著密切的關聯。參選「義烏市十大風味美食」的22道「候選」美食 (一)小吃類 1、東河肉餅 東河肉餅,由上下兩層餅粘連,中間夾肥肉與青蔥,餅薄如宣紙,色如琥珀,油而不膩。 2、吳店饅頭 傳統的吳店饅頭,過去在春節、元宵、端午等傳統節日中必用的主食,也在人生禮俗當中享用,用途十分廣泛。食用時夾筍干、小塊三角形焐肉。 3、義烏湯圓(元宵) 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凈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 4、麥拓糊 麥拓糊以優質麥粉為原料,加水調成厚糊狀,塗入熱鍋中,拓成薄圓餅,裹以蔬菜、紅糖、蜂蜜等,捲成筒狀即為佳餚。 5、索粉 大米水浸泡到一定程度後磨成粉,蒸至半熟搗成韌面,裝於特製的有篩孔的器具內,施加壓力把面變成細縷,加熱後置於涼開水內,用醬拌食。 6、莧菜餛飩 用莧菜作餡做成的餛飩。 7、手牽面 也叫拉拉麵。用優質麵粉加入少量的食鹽,用水揉成軟面,放置一定時間,搓面成若干小段,用菜油抹上,上覆濕巾。煮食時把面隨拉隨扔,拉成長條,放沸水中煮熟後加佐料作餐。 8、蕎麥老鼠 和好蕎麥團後,搓成大拇指粗的面條,切成寸許小段,以中食二指夾取面團,在米篩上按捲成中空,即成「滿背篩花,腹內兩疤」形似小老鼠故得名。外成篩孔花紋面塊,入沸水內與時令蔬菜同煮。 9、麥鰍(刀切面) 麵粉揉成面團後,用麵杖擀薄,折疊起來,切成細條,加入蔬菜等,復煮三沸,即可食用。 (二)點心類 10、義烏麻糖 麻糖是義烏傳統的土特產品,主要品種有糯米糖、芝麻糖、花生糖、澆切片等。義烏麻糖色澤光亮,具有香、甜、松、酥的特點,是義烏人長期來喜愛的食品之一。 11、義亭油酥 義亭油酥,也稱月餅,歷史悠久,是義烏傳統的中秋食品。義亭油酥是用上乘麵粉、板油、紅糖、白糖、芝麻、核桃、花生仁、果絲等為原料,餅皮層次分明,酥而不散。 12、赤岸酥餅 傳統的赤岸酥餅,用上乘白面為原料,添加小許食鹽,揉面時根據需要分多次添加菜籽油,促使條型面團分為多個層次。然後用手把面均勻分為多塊,揉搓後,中間加入咸制的乾菜和瘦豬肉做的圓型小餅,而後貼在用鐵炭火烤爐內邊上進行燒烤,形如金黃蟹殼,麵皮分層薄脆如紙,咸香可口。 13、清明餜 清明餜以蓬嵩嫩頭、青、苠等野菜為原料,和以優質糯米粉,內裹甜或鹹的餡,花色品種極多,並有一定的藝術性,色青味佳。 14、粽子 義烏風味的粽子有白米粽、綠豆粽、八寶粽、肉粽等,均以優質糯米為原料。 15、紅餜 用糯米粉為原料,裹以芝麻白糖餡,外面粘上染紅的糯米,炊熟後食用。通常過年過節喜慶宴席等場合使用。 16、擇子豆腐 採集山上野生擇子曬干,取其果仁磨成粉,加水煮成糊狀,擺涼凝成褐色豆腐狀,在炎夏,吃一碗拌上糖、醋、薄荷油的「擇子豆腐」,軟滑爽口,頓生清涼之意,是解渴消暑的佳品。 (三)菜餚 17、上溪牛雜 義烏上溪、吳店一帶歷來就有屠宰牛的場所,當地人將牛舌、牛血、牛蹄、牛雜等用上溪特有燒法烹制出「牛系列」,味鮮美微辣,久嘗不厭。 18、宗塘豆腐 正宗的宗塘豆腐取用本地上乘的大豆、宗塘村的泉水,用山口的柴煮。豆腐制好後,當即食用,味道鮮嫩、爽滑、可口。 19、赤岸豆皮素包 赤岸豆皮素包取用義烏名優特產豆腐皮包裹豆腐、蘿卜、鹹菜等素菜。把鐵鍋加熱到一定高溫時,現包、現烤、現吃,講求「新鮮」,其香、軟、清爽之口感,不言而喻。 20、夏演千張 夏演千張以潔白如紙、厚薄均勻、柔韌性強、清爽可口而聞名於市。它以本地產優質大豆為原料,清水浸泡後用細石磨磨成豆漿,經燒煮過濾後用千層紗布澆鑄擠壓而成型,俗稱「千張」。 21、佛堂白切羊肉 傳統的佛堂白切羊肉,取本地山羊,宰殺去毛、去頭、去爪、去內臟後,先用線繩扎緊四肢,用羊血均勻塗刷山羊表皮,晾乾後整頭羊下鍋、燒、悶、浸泡熟後,取出晾乾,香氣撲鼻,所切羊肉權蘸以蔥、姜、醬油的調料即可。 22、東塘狗肉 東塘狗肉是大陳楂林一帶很早就流傳下來的風味美食。是現殺活狗燒烤而成。老嫩得當,香氣撲鼻,其名聲聞名市內外。
浙江省義烏市,國際商貿城。很大的一個市場,號稱有7萬個三圍,不用具體到店面門牌號把?
Ⅳ 義烏赤岸鎮有什麼地方要招工嗎
先去義烏市區人才市場看一看吧!
Ⅳ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好不好
在省內同類學校還是可以的,就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的,分數雖比不上杭州的學校但是,別忘了學校前身是 杭州大學義烏分校,後來分離出來了,怎麼說以前也是浙江大學的分校前身,學院已連續十三年在浙江省普通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等級考試中名列榜首。
這是一首最近幾年很熱門的學校,由於當前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學校又恰恰處在義烏,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學校的創業范圍非常濃烈,而且很多人的生意都做得不錯
Ⅵ 義烏的民風民俗!
根據華人的計時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點鍾開始,因此傳統的迎春時間多 在晚上11時正。不過,現代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正迎春。
一般華人仍有迎接財神爺的習俗,人們也在這一天涌到寺廟去許願或祈求平安。
飲食是人類本能的需求,也是人類文明的體現。中國飲食,獨樹一幟,舉世公認。對於中國這個最講究吃的國度來說,飲食的重要性遠在男女之上。春秋時有人因為吃不到異味而殺了自己的國君,歷史上那麼多的人一頓飯花費萬錢,在歷史上的一些時代,飲食簡直就是中國人全部的生活。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一、面點的始源
面點,即正餐以外的小份量食品,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面點,包括主食、小吃、點心和糕點;狹義的面點,則將比較粗放的主食、部分小吃排除在外。從面點演變規律看,是先有主食、小吃、後有點心、糕點;從主食進化到面點,需要一段發展過程。
我國主食出現很早。「古人」或「新人」學會用火,在薄石板上烤食野生植物籽實的時候,就可視作主食的開端。雖然這種食品的十分簡陋,但它已具有麵食的某些屬性。經過幾十萬年摸索,到了新石器時期,先民能夠將舂去(麥夫)皮的整粒穀物烤、爆、煮、蒸、製成比較香美的飯、粥、羹、糗(穀物熬熟後晾乾搗粉),這又是主食的完善和發展了。屈家嶺文化遺址,發現一口口徑876厘米,高344厘米,容量6250立方厘米的陶鍋,經考證,這是5000——4600年前煮米飯的器具,一鍋可供50人吃。由此可見,那時的主食製作已是相當技術的。不過,在商代和商代以前,主食品種仍較單調,在公元前21世紀問世的甲骨文中,目前尚未發現有關精細麵食——面點的文字,所以如此,是當時物質技術條件還不能滿足面點生產的基本要求。
進入西周,由於農來生產的發展,則提供了較前充裕的原料(如五穀、五畜、五菜、五果、五味之類);由於手工業生產的進步,則提供了製作工具(如杵臼、石磨、石碓、蒸鍋、陶餅鐺、青鈾刀具等);再加上早期祭祀和筵宴的需要,有了一批專門從事廚務勞動的奴隸,早期面點始在宮廷中誕生。
根據目前的史料,西周到戰國早期的面點約近20種。它們的用料主要是用稻米和黍米。可整粒煮,可破碎蒸,還可製成糊狀烙;餡料有肉、蜜、酒和花卉,造型多系圓型,其屬性介於糕與餅之間;還有的則是將飯、粥、羹、糗等主食加以精製。它的品種有「面」(爆熟磨碎的大麥)、「糜」(米粉與肉醬煮糊)、「餌」(蒸糕或蒸餅)、「(飠侯)糧」(行軍的干糧)、「蜜餌」(加蜜的粉餅)、「酏食」(酒發酵餅)、「糝食」(米粉加肉丁制餅油煎)、「(米巨)(米女)」(蜜與米粉和成環狀煎熟)、「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以及「芳糗」、「糗餌」、「粉粥」、「糕糜」等。
二、面點工藝的銳變
進入秦漢魏晉南北朝,由於植物油問世,出現了精巧石磨、「火盛湯涌」大蒸籠、方便鐺烤爐、一次成型禽獸模具和鑿孔竹勺,普遍使用酸漿發酵法和酒粥發酵法,再中上「胡餅」工藝的引進,面點工藝發展發生銳變,形成中國面點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標志主要有四:一是原料多系粉狀,米麥皆用,糕與餅的區別明顯。二是廣泛使用發酵工藝和模具成型,品種多達數十,風味各不相同。三是面條已系列,多為片狀、條狀或環狀,有蒸、煮、烤多吃法。四是創新品種特多,相繼推出包子、開花饅頭、發酵品、乳製品、蛋製品、果製品和蓮蓉點心,造型也較前講究。
漢魏六朝面點的興盛反映在兩個方面。
第一,記述面點的古書較多。擇其要者便有史游的《急就篇》、楊雄的《方言》、劉熙的《釋名》、崔宴的《四民月令》、高承的《事物紀原》以及《後漢書》、《晉書》、《齊書》、《荊楚歲時記》等。其中,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系統介紹了白餅、粉餅等20餘種面點的製作方法,首開食經詳載面點譜的先例;束皙的《餅賦》是我國第一篇謳歌面點的文學作品,裡面描繪了豚耳、狗舌、薄壯、牢丸等10餘個品種,將它們的色、香、味、形、介紹得淋漓盡致。
第二、花色品種豐富,有「胡餅(近似燒餅)」、「蒸餅」(最早的饅頭)、「湯餅(水煮揪面片)」、「截餅」(牛羊奶調和面團炸成)、「春餅(現代春卷的前身)」、「索餅」(較粗的濕面條)、「髓餅(用骨髓、油脂、麵粉制的爐餅)」、「環餅」(類似麻花)、「面起餅(酸漿發酵)」、「酒溲餅(酒粥發酵)」、「雞子餅(添雞蛋調制)」、「豚皮餅(先烙後煮)」、「蓬餌(早期蓮子糕)」、「棗(米備)(早期果餡蒸糕)」、「切面粥(面團製成棋子狀蒸熟,澆肉湯食)」、「粽子(用濃草木灰汁煮)」、「(米壹)(糯米和蜂蜜、棗子、粟子混勻,外包蘆葉蒸食)」以及「糕」、「金餅」、「劍帶」、「案成」、「粲」、「餛」、「水引」等。
三、面點製作的精細化
隋唐五代宋金元時期,是中國面點全大發展的新階段,有五個鮮明的特色。
第一,面點製作技術大幅度提高,面團,餡心、澆頭、成型和熟制方法都多樣化了。在面團方面,發酵面團有酵汁發酵、酒酵發酵、酵面發酵、對鹼酵子發酵四種;水調面團有冷水和面、沸水燙兩種;油酥面協和日趨成熟,還有綠豆粉皮、雞蛋面團等。在餡心方面,配製出了各種肉餡、菜餡、雜餡以及豆沙餡、水晶餡、蜜脯餡與果仁餡。在澆頭方面,葷素並用,有澆在面上的,有和於面團和中的。出現甘菊冷淘等珍品。在成型方面,可擀、可漏、可壓、可剪、可雕,注重模擬飛潛動植的圖形。在熟制方面,蒸、煮、煎、炸、烙、炒、燴諸法並用,還有石子饃、竹筒板等古法。
第二,出現規模較大的面點作坊和麵食店。象隋唐的長安,長興坊賣(飠畢)(飠羅),輔興坊賣胡餅,頒政坊賣餛飩,勝業坊賣蒸糕,專業化傾向明顯,出現面點名師「花糕員外」和「張手美」。五代的南京,推出「健康七妙」,春餅能照見字影,餛飩湯可以磨黑。發展到宋代,汴京和臨安都有專業餅店數十家,有的一家便有20多個爐子,甚至50多個爐子。
第三,花色品種空前豐富。改進的品種有100多餘種,象蜜糕、粟糕、糍糕、社糕、新樣、滿麻、寬焦之類;創新的品種有面(飠追)、薄脆、餃子、角子、河漏、水團、麻團、月餅、元宵、撥魚、燒麥、五福餅、卷煎餅、油炸果子、禿禿麻失等,其中,百味餅、古樓子、鶻突、雕酥、八方寒食餅和單籠金乳酥等都相當精緻。
第四、節日點心、筵席點心和食療點心受到重視。節日點心方面,除了漢魏六朝已有的春餅、粽子、重陽糕外,又增添二月十五的涅盤兜、重五的如意圓、伏日的綠荷包子、中元的孟蘭餅、臘日的萱草面。筵席的點心方面,一是多,二是小巧,象宋皇壽筵中便有雙下駝峰峰角子、蜜浮酥捺花、白肉胡餅、太平(飠畢)(飠羅)等10餘款;而《韋巨源食單》則有貴妃紅、漢宮棋、玉露圓、金鈴炙20等多品。食療點心多載入醫籍,知名度高的是神仙粥、牛髓膏、五味子湯和生薑末餛飩等50餘種。
第五,少數民族面點傳播快,中外面點進行交流。這時,契丹的年糕、金的軟脂、西夏的花餅、蒙古的溯羅脫因、維吾爾的天花包子,回回的哈兒尾、女真的高麗粟糕等都在中原流傳;同時中國面點東傳日本、西傳義大利,東南亞的婆羅門輕高面和西域的搭納等也傳入中國,飲市場相當活躍。
四、面點體系的形成。
中國面點發展到明清,出現了第三個高潮。其表現一是製作工藝的深化。不僅出現質地優異的「飛面」和澄粉,發酵方法與油酥面團完善,發明肉凍等特殊餡料,而且成型方法多達30餘種,並採用混合加熱法成熟。二是花式繁多,新品迭出。一方面舊有品種不斷擴充花色(象面條就推出抻面、刀削麵、五香面、八珍面、伊府麵、擔擔面、油潑面、鵝面、魚面等40多個花色),相繼載入各種筆記或食譜;另一方面,地方小吃脫穎而出,以特色風味獨領風騷(如金陵薄皮包、淮揚三丁包、蘇杭湯團、閩粵土筍等凍、湘鄂豆腐乾、馬蜀紅油水餃、雲貴餌絲、松滬南翔饅頭、徽贛鳥飯團、冀豫四批油條、甘寧泡兒油糕、京津狗不現包子、秦晉羊肉泡饃、冀豫四批油條、甘寧泡兒油糕、內蒙哈達餅、西藏的推、新疆的抓飯等。三是節令點心定型和筵席的點心的規范化。在節令點心中,幾乎二十四節,節節有食,月餅有幾十種,臘八粥各地不同;在筵席點心中,祭筵有供點,婚筵有喜點,壽筵有壽點,茶果席有茶占,滿漢全席有套點,東南西北,各成章法;特別是在民族酒筵中,民族點心五光十色,風情濃郁。
在這種情勢下,中國面點體系初步形成。面點有京式、蘇式、廣式三大流派;小吃有北京、天津、山東、山西、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廣東眾多分支;點心有北京宮廷御點、山西民間禮饃、蘇州市肆粉點、無錫太湖船點、揚州富春茶點、上海南翔花點、廣州早茶細點、杭州靈隱齋點、回民開齋節點、滿族敬神供點、蒙古氈房奶點、藏胞標花酥點等著名的系列,百花齊放,五彩紛呈。
五、面點生產的革新
辛亥革命之後,由於世界食品科技迅猛發展,飲潮流不斷變化,以手工方式生產的中國傳統面點面臨著挑戰。為了在競爭中圖強,面點生產工藝努力革新。首先是注意選用新型原料,如咖啡、蛋片、乾酪、煉乳、奶油、糖漿以及各處潤色劑、加香劑、膨鬆劑、乳化劑、增稠劑和強化劑,提高面團和餡料的質量,其次是近照營養衛生要求調整配方,低糖、低鹽、低脂肪、高蛋白、多維生素與礦物質;大力開發健美面點、滋補面點、食療面點和特殊工種的營養面點。第三是積極使用現代機具(如原料處理機具、成型機具、熟成機具、包裝機具等),改善成品的外觀與內質,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第四是開展科學研究,培訓技術人材,出版面點書刊,活躍做到配方科學化、營養合理化、生產機械化、風味民族化、儲存包裝化和食用方便化。這樣,面點在飲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為突出,愈來愈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在我國古代,酒被視為神聖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庄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其形式生動活潑、姿態萬千。
酒與民俗不可分。諸如農事節慶、婚喪嫁娶、生期滿日、慶功祭奠、奉迎賓客等民俗活動,酒都成為中心物質。農事節慶時的祭拜慶典若無酒,緬情先祖、追求豐收富裕的情感就無以寄託;婚嫁之無酒,白頭偕老、忠貞不二的愛情無以明誓;喪葬之無酒,後人忠孝之心無以表述;生宴之無酒,人生禮趣無以顯示;餞行洗塵苦無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情懷無以傾述。總之,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離開了酒,民俗活動便無所依託。
早在夏、商、周三代,酒與人們的生活習俗、禮儀風尚就已緊密相連,並且公式化、系統化。當時,曲櫱的使用,使釀酒業空前發展,社會重酒現象日甚。反映在風俗民情、農事生產中的用酒活動非常廣泛。
夏代,鄉人於十月在地方學堂行飲酒禮:"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友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七月(豳風)》)此詩描繪的是一幅先秦時期農村中鄉飲的風俗畫。在開鐮收割、清理禾場、農事既畢以後,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屠宰羔羊,來到鄉間學堂,每人設酒兩樽,請朋友共飲,並把牛角杯高高舉起,相互祝願大壽無窮,當然也預祝來年豐收大吉,生活富裕。
周代風俗禮儀中,就有冠、昏(婚)、喪、祭、鄉、射、聘、朝八種,大多又酒冠其中,有聲有色。例如:男子年滿二十要行冠禮,表示已成為成年人,在冠禮活動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則用酒」(《中國文化史》),慶賀自己走向成熟。此間無論是味菁的醴,還是味濃的酒,都成為祝福生命的聖水。
周代的婚姻習俗,已經走向規范化、程式化,由提親到完婚,已形成系統,各個環節都有專門的講究,男子若相中某一女子,必請媒提親,女應允後,仍有納采、問名、納吉等過程。婚期至,「父醮而命之迎,子承命以往,執雁而入,奠雁稽首,出門乘車,以俟婦於門外,導婦而歸,與婦同牢而食,合巹而飲。」新婚夫婦共同食用祭祀後的肉食,共飲新婚水酒,以酒寄託白發到老的願望。周代時興射禮,雖等級有三,但「凡射,皆三次,初射三耦射;再射三耦與眾耦皆射;三射,則以樂節射,不勝者飲。」酒在射禮中成為敗者的懲罰之物,情趣無窮。
周代鄉飲習俗,以鄉大夫為主人,處士賢者為賓。活動過程中,「凡賓,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飲酒,尤以年長者為優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風在以酒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中有生動顯現。
三代風俗禮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它「集前古之大成,開後來之改政」(《中國文化史》,傳承沿襲,不少風俗現象仍保留至今,近現代民間習尚的婚禮酒、喪葬酒、月米酒、生期酒、節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在周代風俗文化的「八禮」中尋到源。
時推風移,民谷活動因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其內容、形式乃至活動情節均有變化,然而,唯有民俗活動中使用酒這一現象則歷經數代仍沿用不衰。
生期酒:老人生日,子女必為其操辦生期酒。屆時,大擺酒宴,至愛親朋,鄉鄰好友不請自來,攜贈禮品以賀等。酒席間,要請民間藝人(花燈手)說唱表演。在貴州黔北地區,花燈手要分別裝扮成鐵拐李、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等八個仙人,依次演唱,邊唱邊向壽星老獻上自製的長生拐、長生扇、長生經、長生酒、長生草等物,獻物既畢,要恭敬獻酒一杯,「仙人」與壽星同飲。
婚禮酒:提親至定親間的每一個環節中,酒是常備之物。打到話(提媒)、取同意、索取生辰八字,媒人每去姑娘家議事,都必須捎帶禮品,其中,酒又必不可少。婚期定下,男家又酒肉面蛋糖果點心一應俱全,躬請姑娘的舅、姑、婆、姨,三親四戚。成親時,當花轎抬進男家大院,第一件事就要祭拜男家列祖列宗,燒酒、豬頭、香燭擺上幾案,新人雙脆於下,主持先生口中念念有辭,最後把豬頭砍翻而將酒緩緩灑於新郎新娘面前。之後,過堂屋拜天地,拜畢,新人入洞房,共飲交杯酒,寄託白頭相守、忠貞不二的愛情。洞房儀式完畢,新人要雙雙向參加婚禮酒宴者敬酒表示致謝,此時,小伙們少不了向新婚夫婦勸酒,高興起來,略有放肆,逗趣、玩笑自在其間,婚禮酒宴充滿民間特有的歡樂情趣。
月米酒:婦女分娩前幾天,要煮米酒1壇,一是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孩子滿月,要辦月米酒,少則3、5桌,多則2、30,酒宴上燒酒管夠,每人另有禮包1個,內裝紅蛋、泡粑等物。
祭拜酒:涉及范圍較寬,一般有兩類,一是立房造屋、修橋鋪路要行祭拜酒。凡破土動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辦酒菜,在即將動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魯班是工匠的先師,為確保工程順利,要祭拜魯班。儀式要請有聲望的工匠主持,備上酒菜紙錢,祭拜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樑、立門均有隆重儀式,其中酒為主體。二是逢年過節、遇災有難時,要設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戶要准備豐盛酒菜,燃香點燭化紙錢,請祖宗亡靈回來飲酒過除夕,此間,家有以長幼次序磕頭,隨及肅穆立候於桌邊,三五分仲後,家長將所敬之酒並於一杯,灑於餐申述四周,祭拜才算結束,全家方得起勺用餐。在民間,心有災難病痛,認為是得罪了神靈祖先,於是,就要舉行一系列的娛神活動,乞求寬免。其形式仍是置辦水酒菜餚,請先生(也有請花燈頭目)到家裡唱念一番,以酒菜敬獻。祭拜酒因襲於遠古對祖先諸神的崇拜祭奠。在傳統意識中,認為萬物皆有神,若有擾神之事不祭拜,就不會清靜。(祭拜酒中的一些現象,因屬糟粕一類,在民眾中已逐漸消失。)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公元964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 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 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
新年納余慶 佳節號長春
Ⅶ 浙江義烏有什麼地方好玩
義烏城區遊玩的地方
1
國際商貿城
(1期
2
期)
中間有個旅遊購物中心(女孩子喜歡)東西不貴
2
地下商城
在解百那裡,晚上比較熱鬧
那裡的情侶其中地
因為邊上就是秀湖公園,而且環境很美
給你製造了一個浪漫環境(女孩喜歡,東西不貴,無門票)
3義烏樂園
裡面有很多好玩的東西,裡面還有個海洋世界管
裡面很不錯的,我帶女友去過,女友很喜歡的,門票是100元一張
4晚上無聊可以去看看演出
5
白天附近有
得勝岩(爬山)上頂上有廟的,適合情侶遊玩,環境美,山頂不高,
6
橫店影視城
所有景點一起買票300塊/人,你可以選擇性的遊玩,建議去秦王宮
清明上河圖
江南水鄉
最進又開了景點,有火山爆發模擬現場,蠻不錯的
美食:1
商貿區有家東北餃子館
裡面的小雞噸蘑菇,是很多人都喜歡的一個招牌菜
,味道和別的燒的不一樣,很好吃
2
在就是化工路有家龍蝦店,是紅則湖的,味道吃的超嗨。保證你喜歡
3
要是喜歡檔次的,去新三毛吃,一餐2個人最多吃個150到200
味道不錯
住宿:城北路有家
海亞特賓館,計程車都知道,每晚138
早點西餐自助,蠻好的
以上都是我和女友經常去的,且是女友很喜歡的幾個地方,女友不喜歡的地方我就沒有和你說了,省你的時間沒了,錢花了,還沒有得到換心,呵呵,
Ⅷ 如何辨別網上買的康巴赫鍋具的真偽及產地。
分析如下:
認准德國康巴赫鍋具的鍋身外側面上的「FDA」防偽標志(上面機構生產批號),此標志只有德國康巴赫公司產品才擁有,其它產品未經認證許可,是不能打上這個防偽標志的。
(資料來源:網路:康巴赫)
Ⅸ 2011年義烏到底有幾個批發市場(可以混批),還有專做庫存的市場
目前有三個吧一個是福田市場。一個是賓王市場。還有一個是小商品城。這三個市場的分布距離不遠。
Ⅹ 去義烏,有哪些地方值得逛的
一般去義烏肯定要去國際商貿城,去爬山的話就去雞鳴山
去公園的話就去江濱公園了
名勝古跡有秦顏孝子墓、晉郭璞所造水井、雙林寺、駱家塘遺址、宗澤先祖墓、赤岸馮孝祠等。
義烏市是個市場大市、經濟強市,得益於市場的持續繁榮,近年來義烏購物旅遊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義烏被遊客評為浙江省最具吸引力的十大旅遊目的地和浙江省十大旅遊休閑城市;義烏國際商貿城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首個AAAA級購物旅遊區榮譽稱號;到義烏購物被越來越多的遊客認為是一種時尚旅遊;義烏購物旅遊已逐漸成為浙江省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和長三角旅遊經濟圈的一塊特色品牌。「小商品海洋,購物者天堂」已成為繁榮、文明的義烏市的代名詞。
特色食品:
德勝岩上有一座廟,舊稱赫靈行廟。始建於元初,系為紀念宋兵部侍郎胡則而建。義烏有商城名珠-—綉湖廣場,義烏城市標志性建築—-梅湖會展體育中心,休閑的天堂——江濱十里綠廊,義烏城區的後花園——城北都市農庄,義烏江上的搖籃——清波湖;有我國金元四大醫家、著名滋陰大師朱丹溪家鄉的丹溪風景區,有梁朝高僧傅大士開創的雙林寺所在地--雙林風景區,有紀念「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的「駱賓王公園」,有紀念宋朝抗金名將宗澤的「宗澤墓」,有現代教育家、
《共產黨宣言》的第一翻譯者陳望道義烏佛堂鎮雲黃山的雙林寺建於南梁普通元年(520年),由達摩勘基、梁武帝敕建,高僧傅大士開創。歷經15個世紀,以規模宏大,高僧輩出而名揚中外。宋英宗治平3年御賜「寶林禪寺」匾額,徽宗大觀2年賜田十頃。南宋時推為天下禪院十剎之一。
站在塔旁,放眼望去,只見山中青松搖影,翠竹玉立,古老的雲黃寺院,黃牆、青瓦,一片幽靜;山下道路如練,池塘似鏡,村舍棋布,新建的大雄寶殿金碧輝煌……雲黃山那自然風光的宜人之處和盎然情趣,盡收眼底。
【鄉土特產】紅糖、火腿、南棗被稱為義烏「三大寶」飲譽海內外;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產,義烏特產主要有南棗、蜜棗、紅糖、火腿、豆腐皮、頂陳酒、山花梨 。
東塘狗肉大陳楂林一帶很早就流傳下來的一種風味美食。由現殺活狗燒烤而成。老嫩得當,香氣撲鼻。上溪牛雜 義烏上溪、吳店一帶歷來就有屠宰牛的場所,當地人將牛舌、牛血、牛蹄、牛雜等用上溪特有燒法烹制出「牛系列」,味鮮美微辣,久嘗不厭。
佛堂白切羊肉傳統的佛堂白切羊肉,取本地山羊,宰殺去毛、去頭、去爪、去內臟後,先用線繩扎緊四肢,用羊血均勻塗刷山羊表皮,晾乾後整頭羊下鍋、燒、悶、浸泡熟後,取出晾乾,香氣撲鼻,所切羊肉蘸以蔥、姜、醬油的調料即可,味道極佳。
神仙雞神仙雞俗名無水雞,即蒸雞不用水,而是用黃酒,一隻兩斤重的雞加兩三斤黃酒。將雞放入陶缽內,再加黃酒和姜,若不喜甜食,就加鹽。一般義烏人傳統的蒸雞法是加紅糖,也可放幾片瘦豬肉。大約兩個小時後即可。此時的雞香氣四溢,肉又酥又軟,入口即化,筷子一夾,骨肉分離。
東河肉餅「東河肉餅」,又叫「夾肉雙層麥餅」。是把面團拉成的一個薄如宣紙的大餅,放進一口平底鍋中油煎而成。薰香、色若琥珀。東河肉餅誕生地在義烏東河鄉的東河村。因其製作考究、味美色佳而美名遠揚。東河肉餅有「傳兒媳不傳女兒」一說。
手牽面也叫拉拉麵。是優質麵粉加入少量食鹽,用水揉成軟面,放置一定時間,搓面成若干小段,再用菜油抹上,上覆濕巾,食時把面隨拉隨扔,拉成長條,放沸水中煮熟後加佐料作餐。
義烏赤岸豆皮素包主要用義烏當地特產豆腐皮做成,豆皮素包餡料品種多樣,葷素搭配更顯美味。如蘿卜牛肉,肉質的鮮美、豆皮的鬆脆。
蕎麥老鼠和好蕎麥團後,搓成大拇指粗的面條,切成寸許小段,以中食二指夾取面團,在米篩上按捲成中空,即成「滿背篩花,腹內兩疤」形似小老鼠故得名。外成篩孔花紋面塊,入沸水內與時令蔬菜同煮,做成後蕎麥的香味撲鼻,美味可口。
丹溪酒 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紅曲釀酒已有上千年歷史。據傳,宋代已有義烏人通過運河,將酒運到開封。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紅曲酒烹飪菜餚,色香味倍增,凡民間喜慶、婚宴、走親、訪友皆以酒為禮。
醬油豆腐 作為義烏人往往喜歡加點醬油配著熟豆腐吃.
義烏紅糖 流行於義烏上溪鎮,以往,家家戶戶切紅糖,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