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瓷器的历史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到如今。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1)裂纹釉香炉义乌批发扩展阅读:
瓷器分类:
1、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
2、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
『贰』 屋面缸砖托釉怎么办
那是一句民间鉴别瓷器用的行话,至于具体的我给你找了这个,你自己看看。 历代民间藏瓷鉴定术语: 1.捡漏:在古玩市场上用低廉价格买到了价值较高的古董。 2. 打眼:在古玩市场上由于鉴定失误,把仿品或赝品作为真品购买。 3. 掌眼:受人之托,为他人鉴定古董的真伪和艺术价值的高低。 4. 金属镶边:瓷器口边有所缺陷(如口磕,毛边等)用金属材料(金、银、铜、锡等)包镶遮盖。 5. 窑裂:由于窑内火力不匀,胎体受热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2 回复:历代民间藏瓷鉴定术语: 6. 缩釉:由于胎体不洁,所施釉在烧制过程不能全部覆盖在表面而缩向他处,而露出胎体。 7. 纹:因胎胚纹薄,偶受轻微碰触而产生的极细的裂纹。 8. 磨口:瓷器口部经碰撞而损伤,影响观赏价值,用砂轮等切割工具将受损的口部修磨平整。 9. 冲口:器件因冲撞在口边出现的裂痕,这种细小裂痕长短不一,有的甚至不易看出。 10. 截口:器件的口部或颈部因碰撞而损坏,而器身完好无损,为保持一定的观赏价值,将损坏的器口或颈部截去,修磨平整。 11. 崩口:器件因碰撞而造成口边崩缺。 12. 毛口:器件口边有细微损伤、釉面断续剥落,手捋微有毛糙棱刺感。 13. 残耳:器件原饰耳部分或全部受损。 14. 磨底:器件足底原来挂釉、后因某种原因,有意将底釉磨去。 15. 炸底:因投放物件或外部冲击,而致器底产生裂纹。 16. 炸肚:器件的腹部因烧制时受热不匀,或烧成后被撞击而形成的裂纹。 17. 棕眼:器件烧制过程中,釉面中的气泡受热胀破,而形成的无釉小孔状。 18. 刮底:一种不施釉的毛底,在制坯用竹片等工具刮削而成。 19. 旋纹:以旋转方式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同心圆纹。 20. 跳刀纹:以刀或其它工具在放射状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跳刀痕。 21. 火石红:无釉的砂底上在烧制过程中自然由胎体沁生的浅红色。 22. 米糊底:露胎无釉的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 23. 猪油白:器物的底足像涂了猪油似的泛白,抚之有光滑如玉的感觉。 24. 酱口:明末清初的器物口沿上往往施一种酱黄釉。 25. 后加彩:在以前的旧瓷器上加彩绘,低温烧制形成彩瓷。 26. 窑粘:瓷器坯体在烧制过程中与其它坯体粘连在一起,出窑后在器件上留下粘连的痕迹。 27. 后配:器物的某些原配部件,因种种原因缺失,为保持器件的完美而重新配置。 28. 磕缺:器物因碰撞而造成损缺。 29. 支钉: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器具,用坯泥或其它耐高温材料制造,用以支持瓷坯。常用支钉有3-7个支钉,支钉有粗有细。 30. 垫饼: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耐高温材料,用以垫持瓷坯。常用3-6块。 31. 蛤蜊光:瓷器越过百年后釉面自然氧化出一种原素,迎光侧视,隐约可见五光十色。 1.八吉祥:瓷器纹样之一。由轮、螺、幢、伞盖、花、瓶、鱼、结(也有的说: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种吉祥物组成。偶有用火珠状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 2.宝相花:状如蔷薇,形大色丽,花瓣为二或三重,瓣端作三至五份裂开。流行于唐代彩色釉陶器及明、清瓷器上。 3.爆釉:瓷器釉有破损。 4.崩釉:陶瓷制品表面釉层自然的成块或成片脱落的现象,称为崩釉或剥釉。 5.束腰: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器皿底部又往往不齐平,自内向外倾斜。 6.冰裂纹:纹片的一种,因釉面似冰开裂而得名,其特点是无论角度大小欹斜,均为直线。 7.剥釉:瓷器出窑时,表面局部出现脱釉和滚釉的现象,一般统称为剥釉。 8.博古纹: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 10.灯笼尊:清乾隆时流行,敞口,短颈、,自肩至足直下,形似灯笼而名。以青花、釉里红、粉彩、炉钧等品种为常见。 11.法华(法花):陶瓷釉色名。是在琉璃釉制作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品种,琉璃釉用铅作熔剂,法花釉用牙硝作熔剂。创于元代,明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制作方法采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凹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第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 12.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文字。以梵文书于瓷器作为装饰题材,盛行明代庙宇供器上,内容为佛教经文咒语之类。主要是青花品种。 13、福禄吉庆: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粉彩瓷瓶上盛行的吉祥图案。一般在各种底色上绘蝙蝠、桃、团寿、磬、如意、双钱、双鱼、e字、盘肠等纹样,四周辅以规整的花卉。这些图案的含义是:蝙蝠--夫;桃--寿;磬--吉庆;双钱--双全;鱼--有余;e--万;盘肠--连绵不断。谐音组成:”福寿吉庆”、”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由于”等吉祥语。乾隆以后各朝仍流行这类纹饰。 14、过枝(过墙):自器物内(外)墙至外(内)壁,或器身至器盖,枝干相连,花叶相属,浑然一体者称为”过枝(过墙)”。纹饰常见为:花枝、翠竹、瓜果、桃实等,绘于盘、碟、碗、盏等敞口圆器内外,或盖碗的上下。过枝花纹于明成化年间开始多见,盛行于清雍正、乾隆、道光。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15、海八怪(海兽鱼涛):以汹涌波涛作地,绘海马、狮、象、翼龙和鱼等各色海兽鱼类奔逐其间。此纹饰始于明宣德朝,以青花与红彩互为衬托,明代后期采用青花一色绘画。清代有仿品。 16、后挂彩的瓷器和修复的唐三彩瓦器,用眼看是不太容易,可是敲敲它,放在耳边听听声,因为是重烧过,声音发闷。 17、花押款:在器物底部的图形标识,始于明中晚期。 18、鸡爪纹:指瓷器局部受到点状冲击而形成的辐射状裂纹,裂纹不过胎,多呈黄色,形如鸡爪。 19、交泰瓶:清的乾隆朝的特殊制品。传世品有粉青釉凸花胆式瓶,傅部中间镂雕成如意头形,上下两部胎体互相勾套,可以活动,但有子母扣连接,不能分开,胎际皆涂金。另有黄釉青花器,撇口收颈,扁腹胎体上下两部镂以T形隔离套,制作巧妙,又称”天地交泰瓶”。 20、金丝铁线: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线而得名。 21、军持:亦称”君持”、”捃稚迦”。梵语”Knudika”的音译,为佛教僧侣饮水、洗手等的器物,亦为伊斯兰教徒所用。有铜、铁、瓷等质地。唐代有白釉、青釉制品。宋代亦作插花之用。元、明、清时期极为流行。以江西景德镇窑和福建德划窑,晋江磁社窑等产量为大,产品主要销往南洋各国。元代以敞口、长颈、扁腹、细长管状流为常见;明、清演变为器深矮胖和乳头状流。品种有青花、釉里红、白釉、绿釉、黄釉等。 22、开片(纹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本是瓷器烧成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缺陷,但宋代后开始有意识的在瓷器上用开片作为装饰。 23、康熙朝凡有二层台的器物,器折角处应极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觉,凡折角圆浑者属后仿。 24、康熙朝盘、碗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成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 25、康熙朝瓶、罐之类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 26、康熙朝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 27、康熙朝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28、康熙朝青花的青料周围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 29、康熙朝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外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条件。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 30、康熙朝特有器型: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后世仿品在器型上多少都有不同。 31、康熙朝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圈。 32、磕碰:指陶瓷器局部被冲击而残缺,是成品的硬伤。 34、刻瓷:在瓷面上錾刻出装饰花纹,有的再在纹痕内填以墨或颜色而成。 35、口毛:在器物口沿位置,有爆釉现象。 36、口有崩;在口沿位置,因磕碰等原因形成小缺口。 37、葵口:器口的一种。因口沿呈秋葵花形而得名。碗、盘、碟之类器物均有此口。口沿有呈五瓣花形的,也有成六瓣花形的。宋代极为流行,明、清景德镇窑的制品十分精美。 38、顺治瓷器多在数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层淡酱色。 39、顺治瓷器胎质、釉质均较粗,釉色发青。 40、顺治炉一类器物的底足均为饼底实足。 41、顺治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 42、铁锈斑(铁锈花):青代用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结晶釉。如:《陶雅》所载:紫黑色釉,满现星点,灿烂发亮,其光如铁,为铁锈花。其中的釉料配方主要是含铁和锰。 43、铁锈花:指宋、元是北方磁窑生产的,在黑釉质上用赭红色绘画的瓷器。称:黑釉铁锈花。 44、团花:凡成圆形的图案称为”团花”。多见团龙、团鹤、团凤、团螭、团花蝶、团寿等。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明代成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上团花十分流行。 45、洗口:器口呈洗形而得名。壶、瓶之类的器物常有此口。 46、洗口瓶:指瓶口似洗口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多有烧造。器型大体有: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洗口、直颈、折肩、桶式腹、浅圈足;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三种。 47、窑伤:棕眼(针孔、针眼、毛孔、猪毛孔、缩釉):是陶瓷制品釉面出现的无釉小孔。阴裂:指有釉盖没的坯体裂纹。釉裂:指釉面开裂而坯体未裂。窑裂(窑缝):陶瓷器于出窑前胎体和釉面同时开裂。 48、雍正瓷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 49、雍正仿永乐、宣德青花器有二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料,系一笔涂抹,并无永、宣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 50、雍正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51、雍正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52、雍正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 53、雍正时的器物,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54、雍正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 55、永乐青花色泽浓艳,釉层晶莹肥厚,不好识别是因为有年款的器皿少。 56、炸地:底部有放射性裂纹,且从胎里(外)向外(里)裂通。 57、炸釉:成品的釉面有裂纹或龟裂称风惊、釉惊;坯釉同时开裂称惊裂。 粘沙、底足因为垫烧而粘有砂痕,窑缝、器物入窑烧制时、坯质偶尔松软部位受火不匀、胎体出现细小的裂缝,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物撞击后而形成的裂文,开粘、分段相接的器物、胎体粘接不牢而断裂、或是修补过的部位再次裂开、足磕、底足因受地面撞击或其它原因磕碰而产生的伤痕、胎釉有少量损失、伪作的足磕痕迹生硬、耍圈、器身与底部出现一圈裂纹、有的断开、有的局部相连、夹扁、器物口部不圆、翘棱、由于变形、器口不圆、底足不平、复窑、二次入窑烧制、改制器物或后挂釉彩均用此法、外冲里不冲、因为外力相碰、在某个部位外表出现较小裂纹、但未伤透内壁,土锈、器物埋入地下、局部釉层呈灰白色、失去光泽、水锈、器物长期埋入地下或受水浸泡、釉面粘附灰白、浅黄、铁锈等色、水碱、器物长期埋入下受温度、潮湿影响、釉层产生灰白色雾状小碎裂纹、磨足、底足因伤损、将缺口部位磨光修平、俗称"修脚"、截口、因撞击颈以上部位有大面积损伤、从颈部将损伤部位锯掉而露胎、俗称¨剃头¨¨抹脖"、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出现小黑星点、为釉内杂质或二次入窑所致、糊米地、器物的砂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饶制时出现铁锈斑点、以糊米状、明成化瓷的砂底一般有此现象、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部位烧制时受火自然泛出的黄褐色或黄红色、有的是人工涂刷的黄褐色护胎汁、坯胎受潮后再烧制也易产生火石红现象、人为仿制火石红深浅不一、生涩不自然、﹝各位朋友﹕古瓷鉴定专用术语全部完、希留言﹞ 瓷器专区 -> 古瓷器鉴定专用术语(之二) -> 加入讨论 缩釉、器物在窑中因火候骤变、釉层往往收缩而露出胎骨、宋器常见缺陷之一、粘釉、釉汁未干、两件器物相并在一起、分开后在釉面上出现了粘连现象、釉面上留有粘痕、伤釉、器物久用、用布擦擦之或用羽毛掸磨、使局部釉面产生细毛纹、釉彩干涩枯喑、崩釉、釉面上彩器因年久、局部彩面有的崩开、彩色自然脱落、缺釉、施釉随便、釉层不到底足、暴釉、釉面釉质凸起、形如水泡、是因施釉不匀、入窑热力不稳所致、釉泡、釉面在高温烧制时出现的气泡、出窑后自然破开、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爆裂开所留下的滤痕迹、串烟、器物在窑中烧成瞬间、偶遇浓烟熏之、造成釉面局部出现深浅不等的黄、灰黑、黑褐等色,毛边、器物口边出现轻微磨伤、釉面受损有脱落、以手抚摸有棱感、不光滑称为毛边,毛口、器物口沿的釉面有轻微伤损、但釉面没有脱落、于摸有涩感、 瓷器专区 -> 古瓷器鉴定专用术语(之一) 冲口、也称"口冲"器物之口因触碰而产生的微裂纹、有长有短成直线状、裂纹往往自然延伸、口磕、器物口沿的胎和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碴伤损、爪纹、器物壁部或底面因受撞击后有裂纹、状如鸡爪,也称¨鸡爪纹¨,冷纹、器物出窑瞬间偶遇冷风吹之、出现了一线细微而又不穿透胎体的裂纹·惊纹、因胎体较薄、偶尔惊触器体、使器胎内部出现微细伤痕、往往是放射状纹、而器表面却无损伤、片纹,由于年代久远、器物本身发生变化、釉面出现稀疏的长短不一顺向细裂纹、不伤及胎体、开片、由于胎体与釉层的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烧制时、二者收缩率也不同、从而在釉面上产生许多自然裂纹、布满全身,纹路大小、粗细、长短不等、纵横交织在一起、浆胎器均有此现象、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九,光绪瓷器的特点、、胎体纯净、釉色青白,官民窑瓷质量均较咸丰、同治上乘、二、官窑青花呈色青中泛紫、明亮洁净、民窑青花呈色灰青、青紫、少数有洋蓝色(靛青色)、三、画法仍以单纯平涂为主、新创工笔画法、风格清新细致、如水墨五彩、浅绛彩、刻瓷等均具时代特点、四、官窑纹饰更加图案化、缺少生气、"大雅斋"款粉彩器及其它官窑器还很精细、五、民窑实用器增多、如香炉、帽筒、大瓶等、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八、同治瓷器的特点 一、青花色泽呈青灰色、少数的翠丽、民窑青花呈青灰、蓝黑、蓝紫、有漂浮感、 二、纹饰以水仙、葡萄、竹百等花草纹和喜字、博古、马上封候、状元及第等为常用纹饰、官窑器及"体和殿"款器画法还细致、民窑画法较粗俗低劣、 三、日用瓷和婚嫁瓷增多、大瓶、大盘、帽筒、将军罐、西瓜坛、菜壶等大量使用 四、粉彩器款多为红彩楷书、民窑多用篆书四字或六字戳记印款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八、同治瓷器的特点 一、青花色泽呈青灰色、少数的翠丽、民窑青花呈青灰、蓝黑、蓝紫、有漂浮感、二、纹饰以水仙、葡萄、竹百等花草纹和喜字、博古、马上封候、状元及第等为常用纹饰、官窑器及"体和殿"款器画法还细致、民窑画法较粗俗低劣、三、日用瓷和婚嫁瓷增多、大瓶、大盘、帽筒、将军罐、西瓜坛、菜壶等大量使用、四、粉彩器款多为红彩楷书、民窑多用篆书四字或六字戳记印款、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七、咸丰瓷器的特点、 一、由于战乱官窑器流传很少、但制作还算规整、精制、釉面洁净、二、官窑青花呈色纯正亮丽、民窑青花少数呈色纯净、大部分为青中泛灰、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三、民窑器中流行刀马人、八宝纹、太师少师和各种吉祥文饰、人物形象大多生硬、尤其是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为此时典型特征、四、款识开始多用揩书写款、字体以侧锋写出、还有写、刻"成化年制"的仿古款和满、蒙文字款、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六、道光瓷器的特点 一、胎体较松、釉色呈青白、釉中气泡增多、釉面呈现起伏不平的水波文、俗称"波浪釉"、二、青范花色泽呈篮灰色、少数呈色乃显亮丽、三、纹饰画法以单纯平涂为主、流行白描青花、四、官民窖仿康熙较多、造型大多沿袭乾隆、嘉庆、如天球瓶、赏瓶、扁瓶、玉壶春瓶等、反映祝寿,喜庆等内容画面增多、五、造型比例不匀称、民窑更甚、有粗笨感、胎质地也较疏松、胎釉结合不够紧蜜、六、以、'慎德堂制"款为代表的堂名款盛行、制做也较精制、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五、嘉庆瓷器的特点 一、早期沿袭乾隆工艺、青花蓝中微紫、晚期青花色泽略灰、出现黑暗、浅淡和漂浮的色泽、二、官窑器釉层厚润、民窑器釉层薄、见波浪痕、三、民窑器青花流行淡描青花、彩器的豆辨绿釉、不及乾隆时光润色深而不匀、四、官窑器仍流行缠技莲纹、八宝纹、云纹等典型纹饰、五、民窑中喜字纹和豆青地青花堆彩、开始流行、六、官窑款识仍规范、民窑则草率、甚至有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四、乾隆瓷器的特点 一、乾隆时的器物、除部分瓷饰风格仍沿袭康熙、雍正遗风外、有集堆贴、彩绘、缕孔,色釉等于一器的、制做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民间器大多也很精致、二、官、民窑器釉面大多数有桔皮纹、有少数器物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可看到极明显的针眼,绿底红款器底釉呈波浪纹、三、官、民窑各色釉器的足际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痕、尤以民窑为甚、四、砂底光润、足脊滚圆、有的涂浑黑色釉、仿哥釉器、底部留有菩黄色釉的七个支钉痕、五、青花器青色雅丽、果实、叶辨部位往往用点青法上色,因此有不同深、浅的层次感、粉彩器的器里足底、多施浅淡闪黄而匀净的豆辨绿釉、金彩厚实光亮、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三、雍正瓷器的特点 一、雍正时期的器物,除以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挑洗和高圈足批把尊等、二、雍正瓷的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子皮纹、釉层较厚、呈云雾状、俗称¨唾沫釉¨、三,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偶有旋痕、四、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倒为2﹕1、五、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六、所绘人物明显缩小、粉彩居主导地位、民窑中粉彩大量制做、粗细并存、七、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二、康熙瓷器的特点 一、有些器物是康熙一朝所特有的、如﹕棒槌瓶、金钟杯、观音尊、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要牢记其标准器式,凡后仿者、在造型上多少能发现其不一致的地方、二、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漉、三、器口施加含粉白釉、为此时普遍现象、给人们一种厚唇或出边之感、四、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有五颜六色蛤蜊光圈、五、瓶、灌之类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六、笔筒有束腰感觉、其底部又往往并不整齐而自内向外倾斜、七、瓶、罐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八、人物画面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它方面特征、山水画的山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斧劈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九、器物的双圈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瓷器专区 -> 清代瓷器特点、一,顺治瓷器的特点 一、胎质、釉质均较粗、釉色为卵青色多见、光亮不足、二、多数器物的口沿施酱色釉深浅不一、为顺治瓷的重要持征、三、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康熙盛行的双圈足、顺冶器亦有、四、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隶、篆书体式、堂款中多见的是,¨玉堂佳器¨款、偶见¨玉堂珍器¨款,
『叁』 裂纹釉三足香炉是哪个朝代的
三足陶瓷香炉
现代物品
没啥收藏价值
~\(^o^)/~
『肆』 义乌小商品城都有哪些小商品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由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两个市场簇群组成, 市场拥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170万种商品 ,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物美价廉,应有尽有的特色鲜明,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应答时间:2020-12-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伍』 哪儿有佛像批发市场啊比如香炉,香,蜡烛,烧纸,陶瓷佛像
1、阿里巴巴可以考虑的;
2、福建省莆田、浙江义乌那边有佛教用品批发市场;
『陆』 紧皮亮釉细毛蓝是什么意思还是是指哪种瓷器
应该指的是康熙时期的翠毛蓝,青花瓷的烧造水平首推明代永宣,而能与苏麻离青相媲美的,当属清康熙的翠毛蓝青花。永宣青花浓艳深翠,色调深沉平稳,画意古朴,意境深远;康熙翠毛蓝青花靓丽清翠,发色明快鲜爽,画面分浓淡深浅,景物有远近层次,通过墨分五色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在瓷器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康熙的翠毛蓝青花犹如佛头之青,在烧造时要想完美表现它的魅力需要几方面的配合。首先康熙瓷的胎骨密度最高。其次是与胎骨同样重要的粉白色釉面,它依附在紧密的胎骨之上,紧绷平整、细腻白润,釉表有玉质般的光晕。粉白色的釉面与艳翠的青花形成强烈的反差,使翠毛蓝的色感更加妩媚动人。 特别要强调的是,康熙翠毛蓝青花料用的是云南珠明料,采用火煅法提炼,使原料中钴的含量大大提高。钴料发色的好坏直接与纯度和颗粒大小有关,经精炼后的钴料不但颗粒细腻,尚含有铜、铁、锰等微量元素,使得翠毛蓝的蓝色色中微微泛绿闪紫,色调丰富多彩。 祝你幸福
『柒』 蒋新安的艺术年表
1976年毕业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系。
197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深造,陶瓷彩绘实习于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王锡良、张松茂、戴荣华大师工作室。
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学习,受教于老一辈工艺美术教育家庞薰琴、雷圭元、陈叔亮、常沙娜等先生,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史论奠基人田自秉、王家树先生。
1978年参加江苏省陶瓷美术资料编写。
1981年参与全国工艺美术中专教学(工艺美术史)参考提纲编写。
1982年《仿宋裂纹釉香炉》参加全国陶瓷艺术展评。
1983年11月参加杭州“华东地区艺术院校图案教学会议”。
1983年12月参加常州“华东六省一市包装装潢展览”。
1985年12月参加江苏省轻工美术学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作论文交流。刊于《造型和装潢》江苏省轻工美术学会成立论文交流专辑。
1986年8月《彩釉陶挂盘》,《薄胎釉上彩兰花花瓶》由香港大学文学博士、亚洲诗坛名誉主席、水源渭江教授介绍于《日本文化研究》。并收藏。
1986年10月《陶版画》参加江苏省轻工美术设计评比展览获“表扬奖”。
1986年11月参加无锡市美术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
1988年10月五件作品赴日本大阪展出,作品被刊于展览请柬封面上。
1989年5月《紫砂十八罗汉》《鼻烟壶》赴新加坡参展。
1989年6月《八仙过海紫砂浮雕壁饰》等3件作品赴美国展出,并被美国世界珍藏贸易公司收藏。
1989年7月《历代龙凤紫砂竹简》参加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
1989年10月《紫砂工艺精品包装》两件参加福州“第五届华东地区包装装潢评比”荣获设计奖。
1989年11月参加杭州“全国第二届广告作品展览。
1990年3月《紫砂微型千筒》等作品赴澳门展出,为香港双鱼艺瓷有限公司收藏。
1990年4月《敦煌舞蹈紫砂小插盘》,《紫砂十八罗汉头像》等作品参加第二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展览。作品为台湾著名收藏家收藏。
1990年5月《紫砂竹简包装》刊于90、2期《包装世界》。
1990年8月《泥绘紫砂壶》等五件作品参加台湾“紫砂陶新秀作品展”并刊于《紫砂陶》一书。
1990年9月《中国名山紫砂鼻烟壶》等三件作品赴香港, 澳门展览。
1990年10月《百帝图紫砂鼻烟壶》获“全国陶瓷艺术评比”一等奖和“景德镇陶瓷精品大奖赛”一等奖。
1990年12月台湾《壶中天地》期刊28期两页推介《百花、山水鼻烟壶》。
1991年4月台湾《壶中天地》杂志32期8版专栏系列介绍。
1991年9月《百鹤图紫砂鼻烟壶》荣获江苏省第三届轻工美术评比一等奖。《紫砂福寿纹六方提梁茶具》荣获江苏省第三届美术评比一等奖。
1991年9月无锡市职称评审委员会授予讲师职称。被江苏省轻工厅授予“江苏省轻工中专系统优秀教师”。
1991年11月台湾《壶中天地》杂志39期6版作了题为“梦随七彩殷殷飞”的专题介绍并刊登作品。
1992年10月被江苏省教委聘为“省教委专家评估组成员”参加对苏州工艺美校的办学水平评估。
1993年10月《百子图紫砂套壶》刊于台湾《茶与壶》杂志第七期。
1994年2月紫砂作品参加香港“当代宜兴陶艺家近作展”,其中《百子图紫砂套壶》刊于《紫砂新品——当代宜兴茶具精选》一书,并被送赠香港茶具文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凤凰城美术博物馆、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印地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展出。
1994年6月五件紫砂作品为台北《中华微观大世界——中华精微艺术馆》典藏,并邀请赴台办展。
1994年6月《百子图紫砂套壶》刊于台湾《茶与壶》杂志25期。
1995年11月《紫砂情侣壶》等五件紫砂作品参加台湾“1995年古玩玉器工艺文物展”,并应邀赴台交流访问。
1996年5月应香港茶道协会和乐茶轩(集团)公司邀请参加“听枫园乐茶轩”开业展。被聘为香港茶道协会高级会员。台湾中华茶艺业联谊总会荣誉会员。
1996年7月十一件紫砂作品赴马来西亚参加《中国茶文化艺术展》。
1996年7月《古代仕女百图紫砂鼻烟壶》参加“96年宜兴中韩陶艺家艺术交流会”观摩展出,并在会上作论文交流。
1996年12月紫砂作品《紫砂茶海》参加香港乐茶轩(集团)公司赴葡萄牙艺术展。
1996年12月论文《宜兴陶瓷壁画艺术》发表于《江苏陶瓷》96年第4期。
1996年12月作品参加《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入编由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辞书编辑部、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五卷)。
1997年7月《金陵十二钗套壶》《紫砂情侣壶》刊于台湾版《当代紫砂群英》。
1997年8月入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
1997年9月为中外名人研究中心、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入编大型权威辞书《世界名人录》。
1997年10月为香港美术出版社、燕京国际文化艺术研究会、北京华夏大地艺术中心《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世界美术集》华人卷编委会特约编委。入典《世界美术家传》、《世界美术集》。《艺术靠墙站——宜兴陶瓷壁画艺术》发表于台湾《茶与壶》杂志60、61期。
1997年11月江苏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1998年1月入编《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
1998年5月参加98中国宜兴中外陶艺交流会,景德镇陶瓷学院宜兴校友陶瓷作品展览。
1998年9月《紫砂竹简》参展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获国际荣誉金奖。被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
1998年10月江苏卫视台对外宣传栏目播出《新安制陶》。
1998年12月《紫砂茶海》参加上海《全国陶瓷艺术展览》。
1999年3月入编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中国专家大辞典》。
1999年5月编入《世界艺术家名典》。
2000年4月入编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国际人才研究中心,香港版,大型国际交流系统《世界优秀人才大典》。
2000年9月入编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中国人才辞典》第三卷,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世界名人录》。
2001年6月参加2001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多功能紫砂壶组》、《中国民居茶具》获三等奖,论文《我爱紫砂泥》刊《景德镇陶瓷》宜兴专辑。
2001年8月应邀参加韩国广州2001世界陶瓷博览会,现场紫砂陶艺手工制作演示。并接受韩国电视台采访。
2001年9月《中国民居·紫砂茶具》入选中国艺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评比展。
2001年9月入编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中国人才辞典》第四卷。
2001年10月参加2001无锡国际工业设计节新世纪国际工业设计高级论坛。
2001年10月紫砂作品四件参加杭州·中国国际茶博览会,刊出。
2002年3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聘请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培训中心客座教授
2002年6月参展苏州“中国宜兴紫砂精品展览” 作品获金奖。
2002年8月参展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铜奖。
2002年11月参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会,《上海民居》紫砂茶具获银奖,《紫砂茶海》获银奖。
2003年2月被聘江苏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
2003年2月《中国收藏》刊“钟鼎入紫砂泥韵传新艺”。
2003年3月《全国工艺品礼品博览会》合展、联展,紫砂作品《上海民居》获中国收藏家艺术家联谊会紫砂艺术金奖。
2003年4月紫砂作品获“2002年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银奖。
2003年5月上海新天地成功举办《蒋新安紫砂作品个展》。
2003年5月《上海家居》“艺术与收藏”栏目专辑介绍“蒋新安陶艺精品选”。
2003年9月参加2003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审会,任陶艺组长
2003年9月入编宜兴方园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当代中国紫砂图典》
2003年10月参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2003中国陶瓷艺术展览会”中国名窑名瓷名人名作展,《京剧紫砂壶》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中陶·方园杯”金奖。中央教育电视台现场采访并播出。
2003年11月参展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作品《掌中景系列壶艺》获金奖。
2004年4月上海宝钢文化中心参加“宜兴紫砂陶艺展览”。
2004年5月入编上海人美出版《紫砂中青年英才集》。
2004年6月紫砂作品《梦里水乡》捐赠宜兴市慈善会,参加“陶都真爱慈善之光”艺术品义捐。
2004年8月《国粹系列·京剧脸谱》紫砂壶“第二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获金奖。
2004年9月参加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省工艺美术业首期刺绣专修班,陶艺专修班开学典礼
2004年9月《古代仕女百图·紫砂鼻烟壶》、《国粹·京剧套壶》由中工美拍卖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世界工商协会峰会”拍卖专场参拍。
2004年10月参展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第三届亚非拉手工艺品博览会”,《百福禄寿禧紫砂套壶》获银奖。
2004年10月陶艺作品《美术陶瓷.色泥沥纹插盘》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
2004年11月参展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紫砂作品《十二花神》获特别金奖。
2004年12月《汕头日报》刊《十二花神妆颜色——读蒋新安壶艺作品》。
2004年12月参加河北省石家庄“中国宜兴紫砂名人名作艺术品展”,并接受河北电视台采访。
2005年1月当选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会。
2005年4月参与江苏省工艺美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评审条例修订。
2005年6月参展2005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瓷研讨会。
2005年6月参展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 。《国粹·京剧紫砂壶》获金奖,国家台湾办公室赠送连战。
2005年9月参展第三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国粹系列·民居》入编“中国紫砂艺术大展作品选》。
2005年10月参展《河北省首届中国紫砂精品博览会》作品刊“会刊”。任河北省紫砂陶艺学会学术顾问。
2005年10月参展“2005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国粹系列·书法》获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2005年11月参展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国粹系列·书法》传统艺术金奖。
2005年11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美术专业创办四十周年庆典,捐赠《京剧紫砂壶》。《学艺从教在陶都》刊江苏陶瓷2005增刊专辑,举行《新安艺术·紫砂精品集》首发式
2005年11月参加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高级资格评审会议(首批江苏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审)。
2005年12月河北电视台出版《阳羡访陶》光盘,任艺术顾问。
2005年12月《国粹系列·京剧》紫砂茶具入选中南海紫光阁国务院收藏品。入编《中国收藏》“2005年紫砂特刊”,《世界陶瓷艺术家作品精粹》。
2006年1月《紫砂·掌中景壶》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
2006年4月作品参展无锡“吴文化节”《无锡民间工艺美术展》,作品《中华国粹系列·脸谱》紫砂茶具获金奖。
2006年4月参加第三届江苏工艺美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议。当选第三届江苏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2006年5月参加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收藏家艺术家联谊会,交流发言刊登《中国工艺礼品报》。
2006年5月宜兴紫砂行业协会成立,任宜兴紫砂行业常务理事。
2006年6月宜兴陶协礼堂参加中美陶艺家交流,做幻灯讲座。
2006年6月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06首届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古代成语提梁茶具》获2006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金奖,作品刊会刊。
2006年8月随中国陶艺家代表团参加在拉脱维亚举办的“第42届世界陶艺大会”。代表中国陶艺家代表团作题为《紫砂手工艺》的大会发言。
2006年8月《紫砂茶海·铜鼓壶组》入选第二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2006年8月参加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精品作品展暨首届收藏家交流”,荣获“2006年度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紫砂艺术大师”称号。
2006年10月参加2006中国云南国际民间工艺高层论坛暨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三件作品(京剧·民居·铜鼓)参加会员展。作品及论文《宜兴紫砂的传承与发展》刊于《国际民间工艺论文集》。
2006年10月参加“2006年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系列活动:在“艺术与论计论坛”中做学术讲座。《论北欧的现代陶艺》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古代成语提梁茶具》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银奖。
2006年11月江苏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授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2006年11月参加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和合壶》获创新艺术金奖
2006年12月参加第五届全国工艺美术收藏家艺术家联谊会,作交流发言。
2007年1月《江南民居》紫砂壶入选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获金奖(中国民协、江苏文联、省民协、省工艺美术学会主办
2007年1月作品《吴风锡韵》P50页刊出个人简介和作品《中国紫砂文化与艺术》P66、67页刊出,任编委,(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7年2月个人简介和作品《文艺家与企业家》杂志第四期4页介绍P15~18页(省文联主管)
2007年4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院刊》2007第一期“名人名作介绍”p138页入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编《中国工艺美术世纪新作选》。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知名品牌产品分类采购指引“工艺美术卷”》A136 页
2007年10月26-28日筹办“江苏省首期工艺美术陶艺创新设计高级研修班”,并作题为《工艺思想与陶艺设计》演讲
2007年11月《紫砂茶海系列》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
2008年1月与范曾先生合作的作品刊《乐也陶陶》—范曾寄意紫砂集P124-159页
2008年1月入编《中国民间艺术名家指南》P462页
2008年3月27日被江苏省经贸委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
2008年4月入编“中国紫砂艺术家”中国邮政明信片
2008年4月24日-5月1日参加韩国2008京畿道国际陶瓷艺术博览会。并作现场紫砂陶艺制作演示参展作品韩国版“中国陶瓷特别展”P74-77页刊出
2008年6月20-24日在广州广东工艺美术馆举办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蒋新安紫砂艺术作品暨学生五人作品展” 由香港东方艺术中心出版《新安艺术·紫砂精品集》第二册个人作品专集
2008年6月入编《中国文化遗产年鉴·陶艺紫砂》文物出版社出版P138页
2008年7月紫砂壶艺作品参加北京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展览
2008年12月16日参加由广州旅游协会、广州南方茶业商会、宜兴陶瓷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广州2010年亚运会献礼——‘羊城新八景’系列紫砂壶新闻发布会,“羊城新八景”系列紫砂壶之一“古祠留芳”壶被广州市博物馆收藏
2008年12月论文《古代工艺思想与陶艺设计》发表于《江苏陶瓷》2008年第六期P16-18页
2009年4月23-26日应邀参加“2009韩国第五届京畿道世界陶艺双年展”及其活动紫砂壶艺作品为京畿大学东洋陶瓷展览会收藏紫砂壶艺作品《和谐壶》《POLY AUCTLON》刊出
2009年6月12日紫砂壶艺作品参加北京“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
2009年6月“羊城新八景”邮票发行
2009年6月入编《宜兴紫砂名人录》P45页
2009年7月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罗志军省长参观个人工作室
2009年9月拍摄中国茶文化大系电视片《中国紫砂》续集“壶泥春华·当代精英” 《壶泥春华》专题刊出P86-91页
2009年11月组织参与江苏省工艺美术“艺搏杯”首届陶艺创新作品暨论文展评。任江苏省工艺美术“艺搏杯”首届陶艺创新作品展评评委。论文《宜兴紫砂陶与文化-中国紫砂艺术发展的文化研究》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艺搏杯”首届陶艺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9年11月23日由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为合作的《和谐壶》在北京保利拍卖举行的“中国当代高端工艺品专场”拍卖中高价成交
2009年12月与江苏喻继高、高云、言恭达等二十一位著名书画家合作,共同创作《和谐》茗壶
2010年3月紫砂茶壶《国粹系列·京剧》、《国粹系列·民居》、《国粹系列·殷商遗韵》、《紫砂茶海·唐韵》获国家造型专利
2010年6月1日南京军区司令访问工作室,作壶艺制作演示交流
2010年7月2-4日组织参与“江苏省第二期工艺美术陶艺创新设计高级研修班”,并作题为《中国元素在紫砂陶艺创作中的运用》的演讲
2010年7月29- 8月1日组织参与“首届广州紫砂陶艺文化节” 。仼“紫陶杯”优秀作品评比大赛评委。《大道和谐.紫砂对壶》获评委特别奖。作宜兴紫砂壶鉴赏点评。作《紫砂知识及收藏》的专题讲座
2010年8月13- 18日组织参与在广州岭南会馆举行的“演绎紫砂经典,续写陶艺新篇——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作品展。《京剧紫砂壶》被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先生收藏。接受广东电视、电台的专访
2010年9月9- 12日组织参与由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承办的“2010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紫砂陶艺作品获“2010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
2010年9月9日参加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连任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2010年9月12日参加“书画情系故乡情”吴冠中艺术研讨会。新加坡好藏之美术馆郭瑞腾董事长、保利艺术博物院蒋迎春馆长参观工作室
2010年12月16-21日参加佛山“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百虎献瑞.紫砂壶组》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铜奖。江苏省陶瓷艺术设计金奖
2010年12月参加“和而不同”吴冠南、范扬、周京新中国画展开幕式
2010年12月参加桂林.宜兴《墨海飘香.紫玉传情》-名城、名家、名园艺术作品邀请展
2011年被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授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捌』 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